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采礦工程巷道掘進與支護技術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傳統的“兩掘一噴”施工方式無法對礦井進行完全支護,提出一種“多向聚能高效破巖”技術,該技術體系主要表現為:掏槽方式采用復式雙楔形以及聚能爆破設備,提高爆破穩定性,控制巷道安全性。在實踐中,該技術體系表現出以下優勢:爆破炮眼數量減少1/10,爆破炮眼利用率大幅度提升,技術方法表現出突出的經濟效益、安全效益。
關鍵詞:采礦技術;巷道掘進;巷道支護
近幾年,我國各個礦區都將作業面逐步轉移至深部,尤其是小型礦井,其作業面表現出面積小、走向尺寸短,想要保證生產效率,只有采取頻繁延伸開采水平的方式。但是,和淺層巷道相比,深部巷道普遍存在炮眼利用率低下,爆破振動影響突出,巷道穩定性差,支護參數波動較大等等問題。國內外目前在循序推進采掘技術改革,但實際應用的“鉆爆法”施工水平仍舊有待提升,大多數研究都局限在優化爆破參數方面。本文正立足于這一現實背景,探尋更穩定的采礦工程巷道掘進技術與支護技術,旨在優化采礦工程巷道整體支護質量,提高采礦作業效率、穩定性、安全性。
1采礦工程概況
某礦區有一-700m水平巷道,該巷道連接礦區-500m水平巷道,長度約為500m,平均傾角約為14°,巷道橫穿巖層主要為砂巖、泥巖、粘土、砂質泥巖等,巖層持力性、穩定性差,整體極為軟弱。根據地質勘查報告顯示,粉砂巖層的內摩擦角為36°,抗壓強度平均為59.3MPa,抗拉強度平均為15.7MPa;細砂巖層的內摩擦角為40°,抗壓強度平均為73.9MPa,抗拉強度平均為3.2MPa;泥巖層的平均抗拉強度為1.23MPa;黏土巖層的平均抗壓強度為23.5MPa,平均抗拉強度為1.97MPa。初始技術方法采用“鉆爆法”進行破巖施工,全斷面采用一次掘進的施工模式,鑿巖機型號為YT-23,裝巖機型號為ZYP-17,運輸采用礦車運輸,支護體系為常規錨噴支護體系,掏槽為垂直楔形,共設置有炮眼50個,初步計算,月進尺約為86m。
2多向聚能高效破巖方案
多向聚能高效破巖是一種針對深部巷道掘進的快速施工技術方法,技術基礎為“炸藥能量的合理利用”,提高巷道穩定性高,控制爆破帶來的振動影響以及內應力變化影響,以提高巷道的成型質量。該礦區所用的爆破裝置,主要功能是讓裝入的爆破炸藥在擠壓變形的作用下形成一個完善、穩定的聚能穴結構,在爆破的過程中,炸藥能量在聚能穴的約束下匯集,從而形成能量集中的射流,隨后在爆破氣體的作用下快速拓展,達到切割巖石的作用(多向聚能高效破巖技術原理可見圖1)[1]。多向聚能高效破巖和掏槽爆破的協同應用,能夠在爆破過程中,防止在炮孔附近形成巖體壓碎的情況,以提高炸藥能量釋放的效果,并促使炸藥在聚能穴的作用下,產生定向斷裂作用。輔助眼采用多向聚能高效破巖方案則能夠合理增加裂紋的延展性,并適當拓展巖石爆破范疇。相較于淺層巷道,深部巷道在掘進的過程中,圍巖始終處于高壓力、高應力狀態下,爆破會受到圍巖本身的夾制力所影響,想要提高掏槽的實際效果存在較大問題。在原垂直楔形掏槽模式基礎上,提出雙楔形復式掏槽模式,該模式適合多臺設備同時施工,爆破順序為先內后外,且逐步開始加深,爆破過程中使用的炸藥分散使用,以控制爆破的振動影響,提高采礦巷道爆破施工效率,提高各個孔的利用效果。
3巷道支護參數優化
3.1原方案
原方案采用錨噴支護技術,支護所用錨桿的直徑為18mm,長度為2000mm,間距、排距為800mm,錨桿托盤的規格為150mm×10mm×150mm,材質為碟形鋼板,錨固劑為MSK2350,金屬網的網格大小為50mm,規格為1200mm×2000mm,梯子梁的長度為3400m,錨噴體系的厚度為70mm。經過測算以及參考既往經驗,發現該方案對巷道成型質量的控制效果不理想,返修率極高。
3.2方案優化
選擇數字模擬技術分析不同支護參數條件下的實際支護效果,為巷道支護體系的合理優化提供可靠參考數據。該礦區針對巷道掘進生產實際情況提出多種模擬方案,最終得出方案:①錨桿排距縮短100mm,錨桿直徑增加2mm,錨固力控制在7t±1t;②錨索全面補強,布置方式為“三花”模式,直徑為15.24mm,爆破孔內的藥卷數控制在5個左右,托盤尺寸增加20mm,預緊力控制為11t~13t。
4施工組織優化
受人員數量限制、時間條件限制、控制條件限制,巷道掘進過程中,必須要保證人員、工序、施工順序出游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狀態,從而達到合理控制掘進速度的目的。根據現場的基礎施工條件以及施工水準情況,以原“兩掘一噴”施工技術方案為基礎,優化方案為“三掘三噴”,主要措施方法為:①拌料方式為地面拌料;②迎頭7m安裝耙裝機;③設置專業掘進小組和復噴小組作業;④編制完善的“三掘三噴”作業循環計劃。
5技術實施效果
多向聚能爆破技術的落實大幅度優化了爆破效果,初步統計,現場材料消耗減少了10%~20%。支護體系采用“十字監測法”,巷道中共設置四個監測站點揭示圍巖變形發展情況。對比既往的支護案例,發現不同的支護方式對于巷道的支護有著顯著影響,圍巖變形程度在不同支護方式下有著不同表現,優化后的方案頂板下沉量大約減少42%,兩幫的偏移量大約減少60%,底鼓的變形量減少60%,尤其是在巷道初期支護時,表現出良好的穩定性、安全性。
6結語
綜上所述,深部巷道掘進改變傳統的垂直楔形掏槽技術,采用雙楔形復式掏槽模式。改善支護參數是提高巷道穩定性的重要因素,該礦區支護參數優化后有效改善了圍巖的變形情況,提高了巷道圍巖控制效果。文章上述的技術主要是改善了爆破能的釋放環境,在有基礎的技術保障后,對施工技術方法、組織方案進行有效梳理。
參考文獻
[1]劉鳳文,藍盛,張盛.錢家營煤礦巷道掘進瓦斯突出治理及冒落區超前錨注修復技術[J].安全與環境學報,2019(4):1154-1161.
作者:柳春 單位:呼倫貝爾蒙西煤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