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韓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對比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我國十分重視對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2015年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了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任務和措施。我國的創新創業教育任重而道遠。而韓國和我國自古以來同屬漢文明文化圈,樸槿惠政府登臺后又更加致力于推進中韓兩國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由于韓國在大學生中開展創新創業教育較中國要早,并且在長期的運作中摸索出了一定的經驗,為我國的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參考,那么如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就成了我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關鍵詞]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訓基地
1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
據教育部統計,到目前為止,全國已有82%的高校開設了創新創業的必修課或選修課,開設創業教育的課程門數比去年增加了14%;設立的創新創業資金達10.2億元,吸引校外資金達12.8億元。高校設立的創業基地數量也增加了18%,場地面積增加了近20%,大學生參與創業創新活動的人次達300多萬人次。但我國大學生的創新創業之路并不平坦,仍存在許多問題。
1.1創新意識淡薄
我國大學生創新意識不強,受“公務員熱”“事業編熱”影響,大多學生爭搶走“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就業道路,面對殘酷的就業形勢,缺少開辟屬于自己道路的信心和決心。大學生創新意識相對淡薄,甚至甘愿充當網絡的“商”,俗稱“網絡代購”,僅僅局限于去做一些低端品牌的線上推廣和銷售,而沒有真正投入到某種產品的技術研發當中,陷入了“山寨多、原創少,專利多、應用少,技術多、產品少,互聯網創業多、實體創業少”的怪圈。許多大學生創業難以實現從0到1的突破,難以把產品轉化成商品。
1.2自我認知能力差
我國大學生有滿腔的創業熱情,但缺乏指向性,也沒有一個明晰的創業目標。缺乏自我認知能力、更缺乏對社會的認知能力。在開展一項創業活動時,往往缺少對現有行業的市場情況調研和評估,造成滿腔熱血無用武之地的尷尬境地。在學校時并沒有經歷過嚴格的企業經營訓練,缺乏實際經驗的積累,往往出現“眼高手低”的現象,同時對市場對自我的預期過高,難以贏得社會認可。
1.3創業風險高、成功率低
傳統意義上的創業對象一般是針對剛剛畢業或已經畢業多年不滿現有工作,離開工作崗位投入到社會浪潮中,自選行業、自謀職業的青年。但近年隨著我國對于創新創業教育的不斷重視,高校已開始不斷加強對在校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雖然目前在校大學生創業多,青年創業氛圍濃,但我國仍缺乏與之相適應的政策、指導和保障,創新創業教育本質上是一種實用教育。教育部在《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在高等學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積極鼓勵高校學生自主創業,是教育系統深人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服務于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大戰略舉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是落實以創業帶動就業,促進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的重要措施。”
2韓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
韓國的創新、創業教育真正始于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當時韓國眾多企業破產,就業形勢十分嚴峻,許多韓國學生不堪就業壓力負面情緒不斷。為了緩解低迷的就業形勢,韓國政府采取了積極的應對政策,提出“創新創業”政策,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到創業就業的大潮中來。近年來,韓國大學生的創業就業形勢非常良好,很多學生都得益于國家給予的創新創業政策,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以及自身努力下在各自的領域贏得了一席之地,同時也增強了更多大學生的創業信心。
2.1實訓基地眾多
韓國幾乎每所大學均設立專門的創業實踐基地,這就像一個大規模的實訓場地,基地主要由企業實踐基地和校內實踐基地兩部分組成。企業實踐基地——也就是目前我國提出的“校企合作”,但韓國的高校與企業合作并不是一句空口號,韓國高校真正的與企業簽訂相關合同,學校有義務向企業提供一定的技術支撐及人才輸送,企業也有責任為學校培養具有實踐經驗的優秀學生。企業就是學生實現經驗積累的“訓練場”,不需要學校花大筆資金為學生構建模擬的實踐地點,而是真正融入到企業工作中去接受真正意義的訓練。而校內實踐基地是在校園內部,學校建立的與創新創業相關的實驗室、工作室,韓國的校內實踐基地相對靈活,不是單一的教師在教室或實驗室為學生講授某種儀器設備的應用,韓國大學更看重學生本身的動手能力,例如,藝術類攝影專業的學生可以外出為某雜志拍攝封面,可在校內實踐基地內開設藝術攝影棚,為其他學生或校外的人員提供攝影服務;美術專業的學生可以在校內實踐基地開設個人畫展,也可以將美術作品做線上或線下的拍賣,并根據顧客的要求做各種修改,還與基地內其他行業的產品實行套餐化、捆綁式銷售,可根據客戶的要求做隨機應變的處理;建筑類專業的學生在基地內做模擬建筑的設計和建造,模型與實際建筑有著嚴格的比例設定,用自己的雙手親自構建自己夢想的象牙塔,在構建的過程中親身感受建筑的實用性和美觀性。
2.2政府強大政策支持
韓國政府規定中小企業需向大學提供一定的創業基金,以企業的發展有效帶動高校學生的創新、創業發展,創業基金不僅為學生提供資金的同時也為優秀的創業學生提供獎勵,以鼓勵大學生積極投身到創新創業活動中來。
2.3高校設置專門的創業教育理論課與實踐課
韓國十分重視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并不僅局限于書本上和課堂上的教育,更重視實踐課上學生的具體表現,不以理論知識分數高低定學生的成績,而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業技能為核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來,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求得真知。
2.4師資力量強大
韓國的創新創業課程必須由有過在企業工作經驗的教師擔任,此類教師既可以是在企業工作的外聘教師,也可以是曾經在企業工作過又回到大學校園任職的教師。他們著重為學生講授如何運用學科知識于實際學科領域土壤之上,并將最新的相關學科的動態傳遞給學生,使學生接受最新的知識引導和技術支持。
3韓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的經驗及啟示
3.1加大實訓基地的建設
韓國的創新創業基地建設十分完備,基本覆蓋了所有的學科和領域,只要有相對應的課程設置就有相應的實訓基地對口實踐。學生能實現將書本所學知識迅速的在實訓基地得以施展。一方面使其很好的理解理論知識;另一方面也激發其進行自主創新創業的興趣。使理論知識能從紙上“躍然”于實踐之上,并能得出其所期待的“真知”。
3.2培養創新創業教師專任教師
韓國大學的創新創業指導工作已興起許久,在實際的應用過程當中也探索出了有益途徑。我國還沒有形成如此精英的專業化、專職化教師隊伍,還僅局限在就業指導這一理論的層次,并沒有建設成與創新創業相對應的專門學科,教師僅僅能進行理論知識的傳授,大多數教師并沒有任何企業或其他行業的實際工作經驗,我國教師體制相對單一和狹窄,并沒有吸引一些真正資深的行業人士加入到對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當中。
3.3推行校企合作體制
韓國由政府牽頭,以學校為主體,企業為依托積極推行校企合作的體制,而中國僅僅由高校積極尋求與企業的合作,可以說政府干預的力度并不十分明顯。在此過程中,企業也相對被動,企業對于在校大學生的任用還持有一定懷疑態度,甚至一些企業的觀念存在一些問題,并不愿意浪費時間和金錢與學校建立合作,致使我國的校企合作收效甚微。
3.4鼓勵學生形成創新創業精神
韓國是一個有著基督教信仰的國家,其國民整體素質較高,政府重視對大學生的精神世界的營造,十分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韓國政府有意在大學生中塑造企業家、科學家、優秀科研技術人員的光輝形象,激發學生對于創新創業的美好向往,鼓勵學生形成愈戰愈勇、實踐出真知的理念。
4如何促進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
4.1加強學生工作部門與就業工作處的有效對接
目前,我國高校學生工作處下設的各學院學生工作辦公室具體負責學生就業、創業指導以及各類信息的統計和搜集工作,而就業工作處負責全校各學院各類就業信息的和匯總。應充分發揮兩個部門的優勢。加強學生工作部門與就業工作處的有效對接。學生工作辦公室不僅負責各類信息的統計而應朝著對學生創新創業的專業化指導邁進,做好學生與專業教師的橋梁作用,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成果化、實踐化。積極開展與創新、創業相關的系列活動。豐富創新、創業的活動載體。充分利用學生社團的優勢作用,用學生社團帶動學生創新、創業,同時又用學生創新、創業的成果指導社團的工作。校學生工作處做好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的推廣和宣傳工作,有效幫助學生的成果社會化,既能服務于社會又能實現一定的商業價值,讓學生看到自身創新、創業活動的積極成效,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以學科分類,適時幫助學生做好市場調研和分析,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協同發展。加強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需要協同發展,學校應揮動其創新創業的大旗,深入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活動,才能為學生指明道路和方向。從加強科技服務體系、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強化創業投資引導、豐富創新創業的活動載體、加強分類指導等五方面進一步發展眾創空間,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
4.2積極加大創新創業場地建設和科技投入
加大創新創業場地建設和科技投入。應設立專項資金,將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納入高等學校綜合投資規劃予以支持;建立個性化培養教學管理和學籍管理制度,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更寬松的軟環境;將創新創業教育質量作為衡量高校辦學水平、考核領導班子的重要指標,納入各高校教育教學評估指標體系和學科評估指標體系,并列入高校教學質量年度報告和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
4.3努力搭建教育平臺與實踐平臺
積極構建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平臺與創新創業實踐平臺。教育平臺以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為抓手,改革課程教學內容和方式方法,推進學科專業協同、交叉培養人才的機制;實踐平臺則讓具有創業意向的學生通過高校社團組織、各類研究基地、科技園等平臺實現自身創新創業能力多維發展。兩個平臺應做到“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實踐平臺以教育平臺為基礎,教育平臺以實踐平臺為依托,兩者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教育是實踐的根基,實踐是教育成果的轉化。
4.4力爭實現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科研、校園文化的有機結合
與專業結合突出交叉融合,高校應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教育,設立創新創業學分;以科研引領創新,形成國家、市、校三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實施體系;設立創新創業獎學金,選樹創業典型,以多種形式進行廣泛宣傳,讓創新精神在校園蔚然成風。
4.5建立健全保障機制
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動離不開教師的專業指導和技術支撐。創新創業的主體是學生,而打造主體的推動者即是教師。所以,高校應注重對創新、創業專任教師的培養和塑造。推動教師的專業化和職業化。做好師資、資金、管理和評價等保障機制。重視對高校教師創新創業教育意識和能力建設,打造一支專兼結合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
5結語
我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高校如何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還需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需要大學生的重視,我們仍需借鑒國外優秀的經驗和啟示,并結合我國大學生創業就業的自身特點,立足于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情況的基本現狀,穩步推進我國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作為高校教師,也應與學生共同努力,在創新創業的道路上繼續做出有益的探索,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高層次的復合型人才,使其成為推動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主要參考文獻
[1]孫啟林,安玉祥.韓國科技與教育發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韓麗霞.大學生創業指導教程[M]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10.
[3]譚福河.韓國政府對大學生創業支援之借鑒意義[J].山西教育,2005(5).
[4]陳婷.中韓大學生創業教育比較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5.
[5]王巍.大學生創業模式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3.
作者:安桂潁 單位:吉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