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生高校創業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創業成為大學生就業的重要途徑之一
(一)黨和政府著力推動“以創業帶動就業”
面對目前嚴峻的就業形勢,黨和政府高度關注大學生就業,黨的十八大以來,為推進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源強國,推動以創業帶動就業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和總理多次深入地方和高校考察,要求做好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于做好2014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要求2014年至2017年,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通過提供創業服務,落實創業扶持政策,提升創業能力,幫助和扶持更多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逐步提高高校畢業生創業比例。各級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和扶持高校畢業生創業的政策,如貸款支持、稅費減免、免費進入創業園區和政府專項服務等。
(二)創業教育是國家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要求
經濟轉型,產業升級,是我國當前面臨的緊迫而繁重的課題。大學生作為高層次人才加入創業大軍,必將推進科研成果轉化為產業,直接推動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的發展,引領經濟轉型升級,同時創造出大量適合大學生就業的崗位,成為大學生就業的重要渠道。這就要求高校必須適應國家經濟發展,加快推進創業教育,快速開展創業引領計劃,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和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培養創新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促進整個社會的創新和經濟發展。
(三)破解大學生難需要高校加強創業教育
創業是就業的高級形式,具有倍增效應,能夠創造一定數量的就業崗位帶動就業。大學生就業難,主要表現在社會勞動力市場供應總量大于需求。一方面是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與市場需求的吻合度不高。很多高校的教育教學改革跟不上經濟轉型升級和社會發展的要求,脫離不了計劃經濟形成的人才培養和專業教育模式的影響,培養的大學生知識結構、能力素質難以適應今天人才市場快速發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大學生受各種社會環境影響,就業觀念的轉變滯后,創業意識不強、創業能力不足,熱衷于公務員、事業單位、國企、金融等用人單位考試和招聘,而對中小微企業的求賢若渴和自主創業選擇很少。我校近三年畢業生調查顯示,有創業意愿的不足30%,真正選擇創業的在2%以下,集中反映出目前高校創業教育亟待加強。所以,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途徑,就是加強創業教育,重視培養大學生創業精神、意識和能力,扶持他們成功創業,不僅求職而且創造就業崗位,實現以創業帶動就業。
二、當前高校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高校對創業教育的認識有待提高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高校對創業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緊迫性認識不足,往往偏重大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學術能力的培養,培養的大學生理論知識豐富,動手能力、創業能力較低,定位于培養社會現有崗位的求職型人才。有些高校管理者和教師將創業教育作為就業指導的一部分,等同于創業技巧、心理和創業政策、形勢分析等方面的培訓,滿足于創業講座、創業活動、創業競賽等,停留在指導大學生自主設計、創辦和經營公司,處在一種為大學生就業找出路,“無業可就”的無奈選擇,沒有把創業教育融入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體系。
(二)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不充分
大學生不同學科的專業教育有著不同的專業素養和知識結構體系,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必須與專業教育融合實施,根據學生不同的專業特點制定系統的培養方案,培養具有專業素養和創新知識、創業能力相融合的畢業生。然而,當前很多高校卻是二者分離,教務負責教學,重視專業教育或從專業的角度培養大學生,而創業教育僅是學生工作系統和共青團等部門通過選修課、講座、競賽、活動等方式開展,沒有將創業教育融入于各學科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未形成制度化的與大學生學科專業教育相融合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未形成與學科專業教育的有效互動和有機聯系,從而導致高校的課程設置普遍與創業型人才培養目標不相適應,這種狀況直接導致創業教育脫離學科專業教育,不能很好地發揮其效能,有效提升畢業生綜合素質。
(三)創業教育師資隊伍薄弱且專業化程度不高
高校大多注重科研和學術性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創業教育的師資力量相對薄弱。一是創業教師來源單一和數量有限。目前多數高校創業教師主要來源于各教學單位的副書記、輔導員,也有學工、共青團干部和行政管理人員或者就業工作人員。雖然有些高校聘請了一些企業家、創業成功人士、人力資源專家擔任客座教師和創業指導教師,但仍難以突破師資薄弱制約創業教育向縱深發展的瓶頸。二是創業教師隊伍專業化程度低,更不要說專家化了。創業教育理論性和實踐性都非常強,而不少從事創業教育的教師不能像專業教師那樣接受經常性和系統性培訓以提高業務素質,有些甚至是其它學科老師直接轉過來,既缺乏實戰經驗,也無創業經歷,傳授給學生的創業知識多局限于書本上的政策和理論,很難給予學生創業實踐上的有效指導,更無法激發學生的創業激情。
(四)創業教育缺乏基金支持和實訓場地、孵化園區
創業教育實踐性很強,需要有足夠的實踐平臺和保障設施,讓大學生進行不斷地實踐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然而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的創業教育僅停留在課堂的理論教學上,注重理論,輕實踐,有限的創業實踐主要是實驗室模擬操作、大學生創業大賽等活動,真正讓學生創業實踐的平臺較少,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業能力難以得到有效鍛煉和提升。目前一般高校很少設立大學生創業基金和專門創業實訓場地,大學生創業孵化園區更是鳳毛麟角,大學創業教育的實踐平臺和保障設施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大學生創業教育需要。
三、加強高校創業教育的應對之策
(一)高校要建立完善的創業教育領導機制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黨中央和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扶持大學生創業的政策,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幫助和扶持更多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高校要貫徹落實好這些政策,必須提高認識,加強大學生創業教育,融創業教育于大學生培養的全過程,培養知識豐富、創新能力強,能就業、會創業的畢業生。首要任務是必須建立領導保障機制,建立以學校主要領導牽頭,教務、學工、科研、共青團等部門和各學院聯合互動的創業教育領導機制,形成合力,統籌協調大學生創業教育,營造良好的校園創業氛圍,推動創業教育健康發展。
(二)把創業教育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面對我國發展方式的轉型升級和快速發展的經濟形勢,高校必須緊跟市場,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強化學校創業教育的“頂層設計”,推動創業教育自上而下的開展,形成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體系,既有利于學校創業教育資源的整合,也有利于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更利于創業教育的高水平、規模化和層次化的推進,培養具有創新素質和創業能力的畢業生。
(三)建設一支專家化、職業化的隊伍
針對目前高校創業教育隊伍現狀,需要盡快建立一支知識化、專業化的專職、兼職相結合的創業教師隊伍。一是對現有創業教師和創業教育工作人員進行系統的培訓,培養具有國家認證資格的創業指導師、職業指導師、“KAB項目培訓師”等,實施持證上崗,實現創業教師專家化和職業化。二是吸收由創業經驗、企業經營和其他相關學科背景的專家、學者擔任創業實踐課程的教師和創業實習基地的指導教師,建設一支專兼職相結合的專家化、職業化的師資隊伍,促進創業教育與實踐朝著科學化、專業化、制度化的方向發展,保障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高水平和貼近高校實際、學生需要。
(四)加強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
教育部2012年下發了《普通本科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試行)》,對高校創業教育的教學目標、教學原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做出了明確規定。要求高校把創業教育納入學校人才培養體系,開設為必修課,計入學分。高校在開發創業課程尤其是實踐課程時,應該結合企業家和創業者共同研究設計課程體系和內容,從而保證創業教育課程從理論到實踐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課程著重以培養創業精神為核心,以教授創業知識為基礎,以鍛煉創業能力為關鍵。使學生掌握創業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熟悉創業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創業的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激發學生的創業意識,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
(五)整合校內資源,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全程服務
高校在完善的創業教育領導機制下,要整合校內資源,充分發揮學工、財務、后勤、科研、教務等各職能部門的作用,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全程孵化服務。設立學校創業基金、建立學校創業實訓基地、創業孵化園和創業服務公司,及時扶持創業的大學生,為他們做好各種服務,包括項目推介、開業指導、政策咨詢、資金資助、小額貸款、稅費減免、公司服務、法律維權等服務。創業教師針對大學生創業的不同階段對其進行分類指導,采取授課指導、個別指導、專家會診、陪伴指導等方式,既開展全體學生創業課程教育,也進行個別學生一對一輔導。
(六)加強校企和校地合作,建立創業教育社會實踐和孵化基地
高校通過長期校企合作建立的產學研基地、畢業生就業基地和實習、實訓基地等,聯合建設企業創業培訓中心、創業孵化基地或創業園,組織大學生到校外進行創業培訓、實訓和創業項目孵化,為大學生創業者提供資金和場地等物資方面的支持,幫助其順利實現創業。高校通過加強與地方政府合作,推薦大學生到地方政府的創業園區,通過進入地方創業園區爭取政府扶持創業的各種資助和扶持政策,進行社會實訓和創業項目孵化,開闊他們的視野,使創新能力和專業技術水平得到提升。
四、結語
總之,高校要開展好新一輪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必須健全就業創業體制機制,加強創業教育,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業能力。
作者:孟建民 單位:河北工程大學學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