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創新創業教育與大學生就業能力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提要]創新創業教育的本質是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增強大學生的就業資本。本文構建創新創業教育與大學生就業能力關系模型,以九江學院365名大學生為樣本進行實證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就業能力分為自主能力、專業運用能力、專業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等五個維度,創新創業教育對大學生的總體就業能力及各維度有積極影響,并且對團隊合作能力影響最大。根據實證分析結論,提出改革當前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建議。
關鍵詞:創新創業教育;大學生;就業能力
一、問題的提出
大學生作為最具活力和創造力的群體,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個熱點。經過幾年的發展,我國的創新創業教育取得了巨大成效,也有眾多專家學者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培養效果進行了研究。通過對現有文獻的梳理發現,目前研究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創新創業教育對創新創業能力和創業意愿的影響上,這些研究表明,創新創業課程、創業競賽、創新創業講座、創業社團等教育活動都能夠顯著地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和創業意愿。但是,就創新創業教育的本質來說,并不只是為了解決就業問題而鼓勵大學生創業,更主要的是通過創新創業教育增強學生的知識儲備、行為能力和心理素質,從而提高大學生整體的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因此,創新創業教育對大學生的就業能力究竟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對于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活動有著重要指導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的確立1、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是高校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各要素以及行為主體之間特有的組合方式。目前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分類并沒有統一的定論。唐欣欣(2014)從創新創業氛圍教育、高校創業教育課程與活動開展情況和心理素質教育等方面來對創新創業教育進行測量。譚力文(2015)將高校創業教育劃分為創業競賽、創業論壇、創業課程、創業演練、創業培訓幾個維度。張寧(2017)將創業教育分為創業實踐基地、課堂教學、創業教育師資和創業計劃模擬四個維度。本文根據九江學院創新創業教育開展情況,將創新創業教育分為創新創業課程、創新創業講座、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創新創業競賽和創新創業模擬實訓五種模式,并借鑒李銀雙(2014)、熊楓(2018)的研究形成創新創業教育量表。2、大學生就業能力。朱新秤(2009)將就業能力定義為各種條件的集合,即個人在成功獲得工作,維持工作和更換勞動力市場中的工作時所擁有的知識、技能和個性特征。彭樹宏(2014)將就業能力劃分為獲得就業和維持就業兩個維度。獲得就業的能力包括自我營銷、知識、計劃與組織和溝通,維持就業的能力包括責任心、自我管理、科學思維、責任心、自信以及信息獲取與利用。高艷、喬志宏(2016)發現大學生就業能力可以分為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心理資本和職業認同四個部分。本文借鑒莫國志(2011)、賀峻熙(2019)的就業能力評價量表,將就業能力劃分成五個維度,分別是自主能力、專業運用能力、專業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溝通協調能力。
(二)樣本選擇與數據收集。本文調查的對象為接受過創新創業教育的在校大學生。共發放問卷447份,回收432份,經過整理和識別,有效問卷365份,有效回收率為81.7%。其中男生166人,占45.5%,女生199人,占54.5%;本科175人,占48%,專科190人,占52%。大一86人,占23.6%,大二76人,占20.8%,大三80人,占21.9%,大四123人,占33.7%。
(三)信效度分析。量表采用Likert5級量表來測評,用“1=非常弱,2=比較弱,3=一般,4=比較強,5=非常強”進行賦值,使用SPSS24.0對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進行檢驗。1、信度分析。創新創業教育量表包含18個題項,總量表Cron-bach's琢系數為0.932,各維度的Cronbach'sɑ系數分別為0.8、0.761、0.726、0.9、0.854,均大于0.7。就業能力量表包含20個題項,總量表Cronbach'sɑ系數0.942,各維度的Cronbach's琢系數分別為0.855、0.804、0.861、0.782、0.889,均大于0.7。說明本研究量表的信度良好。2、效度分析。首先對量表進行KMO和Bartlett球形檢驗。創新創業教育量表KMO值為0.933,Bartlett球形檢驗卡方值為3413.048,p=0.000<0.05;就業能力量表KMO值為0.947,Bartlett球狀檢驗的卡方值為4238.168,p=0.000<0.05。說明量表數據適合做因子分析。然后,對因子進行正交旋轉,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選取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經過旋轉,創新創業教育量表和就業能力量表均可提取5個因子,5個因子的累計方差貢獻率分別為70.014%和69.728%,說明題項與因子之間的對應關系較好,量表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
三、統計結果與分析
(一)大學生就業能力現狀。大學生就業能力各維度的現狀如表1所示。從表1中可知,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各維度處于中等水平,其中團隊合作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水平相對較高,專業創新能力水平最低。另外,從大學生在同一維度上的就業能力狀況來看,團隊合作能力的差異性最小,專業創新能力的差異性最大。(表1)
(二)創新創業教育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影響。為了考察創新創業教育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影響,以創新創業教育的創新創業課程、創新創業講座、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創新創業競賽、創新創業模擬實訓為自變量,以大學生就業能力的自主能力、專業運用能力、專業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等五個因子為因變量進行多元回歸分析。根據修正后的判定系數(AdjustedR2)可以看出,自變量對總體就業能力因子的解釋力達到了顯著水平(R2=0.507,P=0.000<0.001),從單個因子來看,對團隊合作能力解釋力最大(R2=0.408,P<0.001),對溝通協調能力解釋力最小(R2=0.332,P<0.001),對自主能力、專業運用能力和專業創新能力的解釋力分別為0.337(P<0.001)、0.381(P<0.001)和0.347(P<0.001)。(表2)根據表2中各模型的回歸系數,創新創業教育各模式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影響作如下判斷:(1)創新創業課程、創新創業講座、創新創業競賽、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對大學生自主能力均有顯著正向影響,其中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影響最大;(2)創新創業模擬實訓、創新創業競賽對大學生專業運用能力有顯著正影響,其中創新創業模擬實訓影響更大;(3)創新創業模擬實訓、創新創業競賽和創新創業課程對大學生專業創新能力有顯著正影響,其中創新創業模擬實訓影響更大;(4)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創新創業競賽和創新創業課程對大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有顯著正影響,其中創新創業課程影響更大;(5)創新創業模擬實訓、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和創新創業課程對大學生溝通協調能力有顯著正影響,其中創新創業課程影響最大;(6)創新創業模擬實訓、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創新創業競賽和創新創業課程對總體就業能力有顯著正影響,其中創新創業競賽影響最大。
四、結論及啟示
就業能力是大學生綜合能力的體現,其高低直接決定了大學生的就業質量和工作績效。因此,本文通過構建創新創業教育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關系模型,考察了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影響。通過實證分析發現,一方面大學生的就業能力由自主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專業運用能力、專業創新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等方面構成,但是目前大學生總體就業能力水平一般,其中團隊合作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水平相對較高,而專業創新能力水平相對較低;另一方面反映出創新創業課程、創新創業講座、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創新創業競賽、創新創業模擬實訓等創新創業教育模式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及各維度息息相關。因此,為了更好發揮創新創業教育對于大學生就業能力方面的促進作用,提出以下建議:
(一)創新創業課程是高校實施創新創業教育的中心,是創新創業教育的基本載體,因此強化創新創業課程建設尤為關鍵和必要。為了提升創新創業課程的教育效果,高校可以針對學生學習的不同階段及個體差異,分層分類的設計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可以面向全體大一學生開設創新創業基礎課程,讓學生掌握創新創業基本知識,培養初步的創新意識。大二、大三學生主要進行專業課的學習,這個階段需要解決創新創業課程與專業課程融合的問題,應指導學生如何把創業教育課程中獲得的創業意識、技能和精神運用于專業學習中,更好的領悟和吸收專業知識。而大四往往是學生準備創業或就業的時期,因此可以對有創業傾向以及有明確就業方向的學生提供專項創業深化課程。另外,在傳授課程知識的同時,也應該注意教學方法,多采用分組研討、翻轉課堂、線上線下學習相結合等學習形式,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二)充分發揮創業講座的帶動作用。高校可以定期邀請專家學者做一些創新創業相關的專題講座,讓學生接觸當前社會不同領域的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認知視野,啟迪學生創新意識。高校還可以邀請企業家、創業者尤其是創業成功的校友進校開展創新創業與就業講座,結合自身職業經歷及專業視野,分享專業領域的創新創業經驗和就業狀況,讓學生了解社會和企業發展對大學生素質能力的要求,給學生高質量就業提供努力方向。
(三)高校應充分利用“互聯網+”、“創青春”、“挑戰杯”等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的開展,建立完善的競賽保障和激勵措施,使參加創業競賽與評優評先、就業推薦等和大學生學業、就業等密切相關的事情有機結合起來,提高學生參賽的積極性,提高項目質量。對于優秀的創業競賽項目成果,可以利用學校孵化器或者與校外企業、投資機構合作,促進項目的市場化轉移。
(四)學校對有意向創業的學生,或者有發展潛力的創業項目,可以協助組建跨學科、跨專業的創業團隊。并入駐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同時給予政策、資金、物質、場地等支持;協助創業團隊辦理工商、稅務等相關手續或提供相關咨詢服務;也可以聘請校內外專家、專業教師為創業團隊提供管理、營銷、技術、法律、財務等方面的指導和培訓。
(五)高校要加強實驗室建設。如企業模擬經營實驗室、消費者認知實驗室、商務談判實驗室等,同時保證實驗課程學時。通過模擬實驗操作中的角色扮演,學生可以體驗企業的經營過程,感受不同工作崗位的性質,感悟正確的管理模式,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同時,學校也需要加強校企合作,學生可以定期到校外實訓基地開展創業實訓,直接參與到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去,加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可以經常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由老師帶領學生深入企業、市場等進行社會調查,了解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加深對市場的認識,增強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肖林鵬.對應用型本科院校社會體育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的若干思考[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5(03).
[2]羅豎元,劉衛星.什么創業教育能更有效提升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基于貴州省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J].教育學術月刊,2014(07).
[3]沈麗娟.高校創業教育對創業意愿影響因素實證探索———以福州地區為例[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8(06).
[4]陳愛雪.“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新模式探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04).
作者:陳瑩 李萌 單位: 九江學院電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