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創新創業教育供給體系構建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高校創新創業供給體系構建是創新創業教育深入改革的關鍵。當前因理念、師資、人才、技術、資金等因素的制約,高校創新創業供給體系化面臨困境,需從知識鏈與實踐鏈兩大部分以及覆蓋對象、創新創業課程、創新創業學生組織以及創新創業園區四大環節入手,實行配套改革,促成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供給體系的構建。
【關鍵詞】創新創業;供給體系;知識鏈;實踐鏈
創新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動力源泉。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時代背景下,為實現學校新型人才“供給側”和國家新型人才“需求側”的高度契合,開展并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已經成為各大高校的重點工作之一。盡管歷經多年的實踐探索,我國的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工作在基礎層面仍不完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供給”不成體系,與學生需求之間存在嚴重矛盾,影響了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實際效果,本文針對此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應對策。
一、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供給體系的內涵
自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深入開展以來,國內很多學者對創新創業教育供給體系構建進行了有益探索,促進了創新創業教育理論研究的深入以及水平的提升。但當下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大多作為一個整體對象被研究,未進一步細化為具體內容。針對創新創業教育供給體系,第一,從字義上分析,供給即提供,體系即一定范圍內的事物按照一定內部聯系組合而成的整體。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供給體系即,高校在創新創業教育上所能提供給學生的對象按相應關聯形成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第二,從組成上來看,創新創業教育價值的體現離不開知識和實踐兩大要素,所以高校供給體系也需要知識鏈和實踐鏈相輔相成、聯動配合,才能達成培養新型創新創業人才的目標。第三,從區別對象上來看,供給體系與形成體系相區分開來,形成體系即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供給的基礎上,學生要形成充分的知識儲備并具備精湛的實踐技能。
二、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供給系統存在的問題及面臨的困境
(一)存在的問題1.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供給系統未供給完整的創新創業教育知識鏈。首先,在宏觀方面,創新創業教育覆蓋對象呈現有選擇性的特點。創新創業教育本質上應屬于“廣譜式”教育——堅持覆蓋全體的原則下,再融合各專業優勢實行分類培養。但事實上,高校在推廣創新創業教育的過程中則采取“有選擇,有側重”的政策與方針,對不同學院、不同專業區別對待,使得創新創業教育在發展過程中與其創設宗旨背道而馳,變異成為面向特定專業的“精英教育”。其次,在具體方面,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設置不合理,第一,師資力量不足,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實踐性較強,但教授創新創業課程的教師大部分沒有創業經驗,教授課程時容易局限于理論知識從而與實際完全脫節,講授內容無法為創業的學生提供有效指導。第二,強制性的學分要求具有負作用,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增設創業學分不但無法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反而會使學生因為學分要求被迫選擇創業課程從而產生排斥心理。第三,課程缺乏針對性,創新創業課程大多采取大班授課形式,教師精力有限,無法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課堂效果不佳,在增加學生負擔的同時沒有起到吸引、指導學生創新創業的目的,浪費了寶貴的教育資源。2.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供給系統未供給完善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鏈。創新創業教育目標需要知識鏈和實踐鏈的相互協調配合才能實現。實踐鏈由三大板塊構成:實踐能力培養提升+學生組織+實踐平臺。高校在創新創業教育各實踐板塊的工作存在缺陷,致使未能供給完善的實踐鏈,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發展受到阻礙。第一,在實踐能力培養和提升上,高校提供的實踐活動形式單一,往往局限于創業大賽、商業模式大賽等形式,而只簡單依賴這些形式是遠遠不夠的。知識獲取是實踐技能培養的前提和基礎,實踐技能的形成是知識獲取的延續和發展。高校要發揮創新創業教育的意義與價值,就必須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與提升,依靠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第二,學生組織功能弱化。高校大部分學生組織呈現出無組織、無人員、無場地、無資金的現象,影響力弱,存在感低,被動完成學校下達的任務,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導致組織內部人員工作積極性不高,活動舉辦效果不佳,未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第三,創新創業實踐平臺資源短缺。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需要以平臺為中介才能發揮價值。高校在實踐平臺的建設和提供上存在目光短淺、戰略意識不足、資源匱乏等問題,更有甚者,在項目支持上也出現“有針對性”“有功利性”的情況,使得學生空有想法卻無用武之地,在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升上受到了極大限制。
(二)面臨的困境1.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缺失。缺即不充備、缺乏,高校將創新與創業作為相互獨立的兩個部分而忽略了彼此之間的融合關系;將創新創業教育視為“新增”教育,與傳統教育割裂開來;認為創新創業教育是“技術”教育,其推廣需要專門的職業人才。失即無、沒有,高校不重視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即便采取相關措施也只是為了響應政策號召甚至出于“跟風主義”所做的形式工作,因而不論是在知識還是實踐的供給上,沒有做到合理且細致的安排,其“供給側”滿足不了學生的“需求側”,出現了錯位現象。2.培育創新創業的“土壤”缺乏。創新創業教育之所以未能大放異彩是因為培育其發展的土壤尚未形成,對此可以歸結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如:在重視學生能力培養的同時卻忽視老師實踐經驗的養成,導致“坐而論道”現象的出現;資金、資源無法高度集中,創新創業項目的開展缺少支持與保障;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未根據各校特色實現“本土化”等等,因而導致學生創新創業知識儲備不充分,實踐活動場所不充足。
三、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供給體系的構建
(一)知識鏈構建1.擴大創新創業教育的覆蓋面。創新創業教育的深入改革需要各專業之間的相互配合滲透,絕不是某些專業的“專屬教育”。高校需要將創新創業教育的對象覆蓋到各學院、各專業,在實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目標的同時,致力于加強不同專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將創新創業教育水平提升到新高度。2.改良創新創業類課程。首先,要改變授課教師的人員構成,應該構建以企業家、創業者為主,在校教師為輔的教學團隊。邀請企業家、創業者走進校園,以課堂、大型論壇、小型沙龍等方式與在校學生展開全方位互動,使有意創業的大學生了解創業者在實踐中遇到的困難與挑戰,學習創業者的成功經驗,不局限于理論知識的學習。其次,要改變傳統課堂的授課模式,轉而采用運營創業項目、參加創業競賽、參與創業論壇或沙龍等多元化的方式方法開展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設計要以實踐為主、授課為輔,激發學生創業熱情。最后,創新創業課程的學分設計應該靈活自由,不強迫沒有創業意愿的學生必須學習相關課程,縮減學生人數,采取小班授課,打造精品課程,提高授課質量,優化課程體驗。
(二)實踐鏈構建1.充分發掘學生創新創業組織潛能。首先,找準定位,與學校溝通并獲取校方支持。學生創新創業組織的發展離不開校方的支持與幫助,場地審批、活動資金、辦公場所這些硬性問題學生無法自行解決,與學校積極溝通、獲取校方支持是學生創新創業組織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其次,轉變身份,由活動承辦者轉向設計者、策劃者。在大多數高校中,學生創新創業組織只是學校舉辦創新創業類活動的執行者,被動地完成學校下達的任務,未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導致活動舉辦效果不佳。學生創新創業組織有其天然優勢,由于組織構成人員是學生,更了解同齡人心理,可以充分發揮組織人員主觀能動性,針對在校學生的特點,自主策劃、自我宣傳、自己執行創新創業類活動,由創新創業活動的承辦者向策劃者轉變,可以有效提高創新創業類活動效果。最后,做創業項目的實際運營者。創新創業組織中的學生成員在日常工作中會大量接觸各類學生創業團隊,對創業熱點、辦事流程、競賽技巧都有深入了解,相較于組織外學生有天然優勢。其不但能為學生創業者服務,本身也是重要的學生創新創業后備力量。2.重視校內學生創新創業園區建設。學生創新創業園區是學生創業項目的孵化器,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存活率,保護學生創業項目由稚嫩向成熟過度,因此應當圍繞學生創業園區進行一系列的制度構建,充分挖掘學生創業園區的潛在價值。第一,學生創業園區的管理應當以學生為主、校方為輔,由學生創業組織的工作人員負責日常的園區管理維護,在鍛煉學生能力的同時,可以有效降低園區管理成本。第二,建立創業團隊入園篩選機制,設立各項考核指標,如創業項目可行性、團隊人員數量、項目運營時間、項目資金流等,對申請入駐園區的學生團隊進行統一考察,亦可將入駐創業園區作為學生創業競賽的獎勵之一,通過多種渠道篩選優秀的學生創業團隊入駐園區。第三,要建立園區團隊清退機制,根據各項考核指標進行考察,如在崗人數、運營情況、活躍度等,每年固定清退不合格創業團隊,保證在園創業團隊質量。
四、結語
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深入開展需要高校形成相關供給體系,其主要由知識鏈供給和實踐鏈供給兩大部分構成。但因為理念、師資、技術、資金等方面的不足,導致高校在供給系統上出現各類問題。因而需要從覆蓋對象、課程設置、學生組織、創新創業園區等四大方面入手,實行配套制、聯動式改革,促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供給體系的構建。
參考文獻:
[1]李德麗,劉俊濤,丁興業.融入與嵌入: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設與模式轉型[J].高教探索,2019(3).
[2]冉春秋,黃永東,崔玉波.協同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和實踐個案研究[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5).
[3]劉譯陽,邊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原因及對策[J].現代教育管理,2019(9).
[4]尹國俊,都紅雯,朱玉紅.基于師生共創的創新創業教育雙螺旋模式構建——以浙江大學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9(8).
作者:岳毅 張曉雁 單位:北方工業大學文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