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工程經濟下的施工企業BIM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近年來,BIM技術在國內快速發展。為保證施工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實現精細化管理,BIM在建筑施工企業的應用則尤為廣泛。然而,應用至今,BIM技術在施工企業的應用始終未達到預期效果,施工企業BIM技術發展進入瓶頸期。該文指出施工企業發展BIM技術應牢牢把握其管理特征,以項目資金高效流轉為主攻方向,充分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與網絡信息平臺技術,有機整合企業業務管理體系,保證項目建設資金鏈的高效運轉,以達到為施工企業降本增效、提升風險監管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BIM技術;建筑施工;項目資金;網絡信息平臺;建筑信息模型
引言
目前,工程項目施工管理受傳統管理思維的約束與人員專業素質水平的影響,建設成本居高不下,施工企業建設利潤單薄,企業經濟風險層出不窮。近年來,為保證建筑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實現精細化管理,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國內各大建筑企業爭先使用BIM技術,特別是施工企業在bim技術上的投入越來越大。但應用至今,BIM技術為建筑施工企業帶來的成效卻并不明顯,近幾年的應用速度也逐漸放緩。
1BIM的含義
要搞清楚BIM技術至今未得到高效應用的緣由,我們就不得不回到問題的根本,BIM到底是什么?目前,行業對BIM技術的定義始終未達成統一[1]。結合近幾年的BIM技術應用實踐經驗[2-3],筆者認為,對工程技術而言,BIM是一項為工程建筑全生命周期活動提供了無限可能的集成技術,如深化設計、三維可視化交底、碰撞檢查等;對項目管理而言,BIM不局限于工程技術,而是通過結合網絡信息平臺,將項目施工過程中技術、質量、安全、成本、施工管理等所有工作數據化,并按統一規則存儲于項目管理數據庫中。以此為基礎,一方面,企業可通過信息平臺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及時發現管理問題;另一方面,借助信息平臺的協同功能,有效提升項目的管理效率。此時,BIM技術就是一套工程綜合管理體系。在這套管理體系中,BIM技術的落地依賴于建筑模型與建筑信息兩大元素。建筑模型是所有數據集成、歸集與傳遞的數據載體,是一個待所有BIMer(注:指所有從事BIM技術的人員)根據自身需求去開發的擁有無限自由度與可能的信息原料,它為管理數據的歸集提供了統一的接口,打破了實體數據、影像數據、紙質數據不能實現協同共享與傳遞的屏障(圖1);建筑信息則存在于建筑施工每個建設細節中。通過購買生產資料,取得工程建設基礎條件;在工程現場通過設計施工要求將生產資料轉變為工程實體,工程實體通過造價管理轉變為工程造價數據,造價數據經過企業管理形成財務經濟數據,全面、全方位地流轉于項目建造全過程(圖2)。BIM工程綜合管理體系全方位服務于工程項目施工全過程,通過這套體系,施工企業管理數據可實現高效流轉,實時共享與無縫銜接,以此為基礎實現項目精細化管理,實現降本增效。筆者認為,施工企業發展BIM技術應牢牢把握BIM技術的管理特征,以實現BIM技術在施工企業的技術價值。基于BIM技術進行建筑項目管理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兩方面[4-6]:一方面,可以將大量人員從簡單卻龐大的數據處理工作中解放出來,提高協同工作效率,實現降本增效;另一方面,可提高企業與項目的大數據處理效率,及時暴露管理隱患,提升企業的風險監管能力。
2應用方向
目前,越來越多的BIMer通過網絡信息平臺將模型作為數據載體,將BIM應用于項目施工安全、質量、進度等日常管理中,并能有效實現項目的信息化管理[7-12]。但由于這些數據在項目施工全生命周期內的流轉為項目帶來的幫助具有間斷性與時限性特征,BIM技術在工程施工項目中的應用價值一直難以得到有效體現?;貧w技術本身,BIM技術通過建筑信息模型解決數據信息協同問題,以提升不同部門、不同崗位人員管理的工作協同效率,為項目決策提供實時、可靠的數據支撐。對施工項目而言,在整個建設生命周期內既具備持續性管理特征,又對各部門協同管理有核心作用的數據就是項目資金。項目資金來源于建設單位簽證與收款,完結于分包計量與支付,建設過程中,施工企業利用資金購買項目建設所需的人、材、機等生產資料,統一調度與管理,保證項目建設的實現。在此過程中,由于建設簽證收款與分包計量支付等環境的不同,項目資金極易在收支關系中失衡,直接影響到項目建設進程,對施工企業的項目建設成本、債務債權、生產進度等留下不可忽視的隱患。因此,筆者認為,施工企業發展BIM技術,需緊緊把握項目經濟數據,以項目資金高效流轉為主攻方向,以提高企業風險監管能力為目標,保證項目建設資金鏈的高效運轉,以此實現BIM技術在建筑施工企業的落地應用。
3存在的問題
目前,企業通過BIM技術實現施工項目資金的信息化管控,依然存在幾個方面的問題急需解決。
3.1項目BIM模型問題
通過BIM技術提高項目資金流轉效率,就是以BIM模型為載體,搭建項目經濟數據庫,通過統一的建模規則實現數據的標準化歸集、統計與分析。一方面,當前BIM技術在施工中的應用主要聚焦于工程技術的信息集成管理,并未搭建項目BIM經濟模型,導致項目經濟數據庫未形成體系化建設,項目資金底層數據并不完善、統一,這是BIM技術在項目資金管理中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另一方面,暫無一套成熟、成體系的BIM經濟模型建模標準為模型搭建提供統一規則,直接影響到項目經濟數據的歸集、流轉與使用。
3.2經濟數據流轉問題
項目經濟模型流轉包括兩層含義。項目層面,項目投入建設資金,購置建設材料,聘用勞動力,租賃機械等,完成工程實體建設,建設過程中,每一項費用收支均圍繞一特定的建筑實體將生產資料轉變為造價數據。企業層面,施工單位投入建設成本,簽訂分包合同,并通過分包管理完成項目實體建設,同時向分包進行工程計量,以此形成企業債務;完成項目實體建設的同時,施工單位完成主合同履約,同時得到建設單位簽證計量,以此形成企業債權(圖3)。由于項目經濟數據流轉施工現場的每一道工藝流程、每一塊建筑材料、每一項人工開銷,受企業與項目管理環境的影響,項目管理體系、管理規則與管理制度各不相同,導致項目經濟數據不能在模型中實現有序的歸集,BIM模型在項目經濟數據管理中的價值難以準確實現。因此,要提高項目經濟數據的流轉效率,單一的BIM經濟模型是不夠的,項目還需制定統一的數據流轉規則,將企業與項目管理文化、管理制度等與模型數據有機融合于信息管理平臺,清除數據流轉障礙,實現項目經濟數據從最原始的生產資料向產值成本,產值成本向債權與債務實時、高效的數據傳遞,以便于企業與項目完成經濟數據的統計、分析,并挖掘管理大數據,提高項目風險管理能力。
3.3信息管理平臺搭建問題
21世紀以來,企業信息化建設已初具成效,在完成辦公自動化(OfficeAutomation)建設的同時,已逐步向業務管理方向發展。截止目前,市場上的BIM信息化管理平臺百花齊放,但企業與項目信息管理平臺的數據對接則存在問題。一方面,企業與項目信息管理平臺的建設目標有所區別,項目管理平臺聚焦于現場細節的管理,企業則關注于項目的整體風險防控,這種偏差直接影響到企業與項目管理平臺的數據對接;另一方面,施工項目的流動性特征造成項目信息平臺建設依賴于第三方咨詢服務,服務商的不同造成項目信息平臺類型、平臺功能、平臺數據與企業平臺集成管理應用也存在巨大差異,影響到項目信息管理平臺的集成管理。
4應用思路
綜上,建筑施工企業要實現BIM技術的落地應用,可以以項目經濟數據采集到歸集,再到統計、分析這一數據鏈條為主線,通過BIM技術解決數據鏈中影響到數據有效流轉的技術與管理問題,幫助施工企業實現項目資金的實時、動態管理。以此為基礎,筆者認為,企業發展BIM技術,可參考以下建設思路推動BIM技術的落地應用(圖4)。
4.1應用目標指引建設方向
企業應用BIM技術之前,需要有明確的建設目標,為建設指引方向。首先,BIM技術的真實價值在于管理,企業應當充分將BIM技術與項目管理工作相結合,通過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效率,降低企業管理成本,保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其次,相較于安全與質量等數據,項目經濟數據具有更強的持續性特征,BIM技術最直接、主要的價值體現于項目經濟數據的信息化管理;再者,數據的協同僅僅擁有BIM信息模型是不夠的,項目應將BIM信息模型與管理制度有機融合起來,結合網絡信息平臺進行數據的信息化管理,以此實現項目生產資料與項目經濟數據的高效流轉;最后,作為數據流轉的統一平臺,信息平臺建設分為企業級與項目級,項目信息管理平臺的建設應服務于企業,企業信息管理平臺則需為項目信息平臺的搭建指引方向。
4.2信息模型形成底層數據庫
要實現BIM技術在項目資金中的應用,需要搭建BIM經濟模型,且模型信息不應局限于幾何等基礎模型信息,還應根據建設工程造價管理、計價規則、技術與計量等統一規則,集成材料、勞動力、設備等所有生產資料的造價管理數據。在BIM經濟模型建立之前,一方面,項目需建立一套統一的建模標準,為經濟模型搭建提供規則依據,實現標準化的信息模型搭建;另一方面,在建模過程中,項目應根據建模標準,在模型中內嵌統一的數據接口,便于現場基礎數據的錄入、歸集、統計與分析,以此形成完整的經濟模型數據庫,為數據的后續處理提供支撐,保證數據的高效流轉。
4.3信息平臺提高數據協同
BIM經濟模型具有簡單的數據處理功能,比如項目施工成本、項目建設產值、分包成本計量等簡單統計功能。盡管這些數據可為項目資金管理決策提供一定支持,但不能形成財務所需的利潤表、現金流量表和資產負債表,及時幫助企業發現項目債務風險、成本風險、經濟風險等隱藏風險;同時,BIM經濟模型僅僅是數據載體,不能實現數據的實時傳遞,保證部門與部門、人與人、企業與項目之間的實時共享,降低了數據的使用價值。因此,發展BIM技術,企業及項目層均應搭建網絡信息管理平臺,將信息模型與網絡平臺有機結合,完成經濟數據與管理數據的有機整合,提高數據的協同效率。對建筑企業與項目而言,需實現BIM經濟模型與網絡信息平臺的有機整合。經濟上,企業可通過平臺,以BIM經濟模型為載體,實現BIM信息模型數據的高效流轉與共享,提高數據準確性與使用價值;管理上,企業根據管理制度、文化、特征等,將管理程序內嵌于平臺之中,可實現日常管理流程的標準化管理及數據的系統性歸集;決策上,企業通過信息平臺,可實現管理數據與經濟數據的再加工,完成數據的智能歸集、統計、分析與處理,及時發現債務風險、成本風險、工程經濟等風險,提高風險防控管理效率;辦公上,信息平臺為所有管理人員提供了共同的管理窗口,通過保證數據的唯一性、真實性與可靠性,實現數據的協同管理,構建實時、高效的協同辦公環境,提高辦公效率。
4.4平臺對接完成數據交互
因通過第三方咨詢服務的方式搭建項目信息平臺不僅可降低項目信息平臺的搭建成本,還能有效提升項目管理效率,目前,項目層信息化建設依賴于第三方咨詢服務的情況將在施工項目中持續下去。企業在搭建網絡信息平臺時,應當預留足夠的網絡信息平臺數據接口,以保證技術上可有效對接市場各主流項目BIM信息管理平臺的數據,提高企業與項目之間經濟與管理數據信息交互效率,保證信息平臺的有效運行,實現項目與企業數據的實時交互。
5結語
施工企業要實現BIM技術的落地應用,應以提升管理效率,降本增效為主要目標。首先,搭建網絡信息平臺,明確項目信息管理平臺建設方向,通過平臺實現企業的管理標準化建設;其次,根據施工造價管理要求,制定BIM經濟模型建模規則,通過統一的項目數據制式,保證信息化平臺內經濟數據的高效流轉;再者,通過建模規則,建立項目資金管理BIM模型,搭建項目底層經濟數據庫,為數據的高效流轉、使用奠定基礎;最后,根據企業信息化建設要求,搭建功能統一、數據互通的項目信息管理平臺,實行信息化管理,實現項目經濟數據的有序歸集、統計、分析,提升施工企業的資金風險監督、管理能力,最終達到為施工企業降本增效、提升風險監管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佟鐵.走出BIM的認識誤區[J].工程建設標準化,2015(10):18-19.
[2]賴睿智.基于BIM平臺的項目管理運用分析[J].磚瓦世界,2019(10):23.
[3]劉劍興.基于BIM技術的項目及協同管理平臺應用實踐[J].磚瓦世界,2019(10):51.
[4]劉劍興.BIM技術在建筑施工企業的應用思路[J].重慶建筑,2019(12):59-60.
[5]汪潤新.關于建立項目BIM施工管理系統的初步構想[J].中國標準化,2017(12):87-88.
[6]張洋.基于BIM的建筑工程信息集成與管理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09.
[7]劉劍興.BIM技術在建筑施工安全中的應用[J].重慶建筑,2018(5):14-17.
[8]李海濤.基于BIM的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4.
[9]王彥.基于BIM的施工過程質量控制研究[D].贛州:江西理工大學,2015.
[10]劉磊.BIM技術在建設工程質量管控中的研究與應用[J].重慶建筑,2019(1):38-40.
[11]劉星.基于BIM的工程項目信息協同管理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6.
[12]徐夢杰.基于BIM的施工進度管理研究[D].徐州:中國礦業大學,2016.
作者:劉劍興 鐘笙 賴睿智 吳盡 單位:重慶建工市政交通工程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