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優化企業成本管理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成本管理數據量大
現代企業的工業化生產將產品的生產過程劃分為很多獨立的生產工序,每道生產工序的成本包括材料、人工以及間接費用。因為工業化生產的復雜性,僅僅一種產品的一道工序可能就需要投入幾百種甚至上千種材料,同時人工以及間接費用涉及到的成本數據也相當廣泛可想而知,對于產品眾多的工業化企業,生產工序紛繁復雜,每道生產工序涉及的材料、人工、費用等成本數據是多么龐大。
(二)數據存儲分散
成本管理的相關數據分散在企業的各個部門,比如生產投領料數據在倉庫,人工投入在生產部門,折舊費在財務部門,不同部門分別掌握一部分成本數據,這就造成了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無法及時宏觀上核算產品的實際成本。只有當生產結束后,所有部門掌握的數據集中起來,才能夠計算產品實際成本,但此時生產已經結束,浪費已經發生。
二、信息系統進行成本管理的優勢
(一)準確、快速的數據計算能力
信息系統采用計算機進行成本管理,計算機的優點在于計算準確、快速。一方面,信息系統能夠精確到小數點后五位,這對于高科技企業的材料投放量管理尤為重要;另外一方面,信息系統數據計算速度已經進入云時代,快速的成本計算使企業能夠掌握實時的成本資料。
(二)數據共享,及時發現偏差
信息系統通過網絡將企業所有部門的數據聯結起來。成本項目發生后,企業不同部門的工作人員將分散的零散成本數據及時錄入信息系統。信息系統對生產材料領用、車間工序加工、產品完工入庫等業務進行動態的反映,實現數據共享。企業能夠及時得對生產過程中偏離計劃成本的材料、人工等成本支出實時地進行揭示,及時發現超過標準成本的消耗,有利于企業迅速制定改進措施,糾正偏差,以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三、企業運用信息系統進行成本管理的有效途徑
(一)事前計劃
事前計劃是整個成本管理的起點。在生產開始前,制定一套符合企業生產經營狀況的計劃成本體系。合理有效的計劃成本體系是企業在各個部門密切配合、反復研究和測算制定出未來某個時期內各種生產條件(如生產規模、技術水平、能力等)處于正常狀態下的計劃成本。信息系統成本管理與傳統成本管理相比,其優勢就是計劃成本的實時更新。信息系統由于高速的數據運算能力,可以根據最新的技術水平以及材料價格對計劃成本進行快速更新,更新頻率能夠達到每五天,甚至每天更新。而傳統成本管理中計劃成本的更新頻率為每年或者每三年。在技術飛快發展的今天,計劃成本的高速且準確更新對于成本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二)事中控制
首先,原材料成本管理。事前計劃階段,信息系統已經制了詳細的物料清單。生產任務下達后,生產部門必須嚴格按照物料清單領料。在生產過程中,如果發生領用的原材料不夠用,需要再次領料,必須由生產人員登錄信息系統,向信息系統發出增加投料的申請,信息系統再次核算產品的成本并與售價比較,將比較的結果反饋企業管理人員,當管理人員許可后,信息系統才可以打印新的領料單。其次,人工成本管理。與原材料成本管理類似,當企業需要增加生產產品的人工投入時,必須取得管理人員的許可。因為不同熟練程度的技術工人做相同工作所需要的時間差別很大,獲取的報酬也不相同,信息系統可以通過復雜的計算,直接計算得出使用哪位技術工人生產某種產品的成本最低,為企業節約成本。第三,間接費用管理。間接費用包括修理費、水電費、車間管理人員薪資等。當企業維持一定的生產規模時,間接費用浮動相對較小。信息系統進行間接費用管理時采取鼓勵節約的方法,即當間接費用降低時,信息系統向管理層發出獎勵相關人員的提示。第四,售價管理。信息系統根據原材料、人工以及相關費用的投入量,計算單位產品的成本,當發現產品的成本有超過售價的跡象時,馬上向相關負責人發出預警。企業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避免虧損,包括的進一步控制成本、提高售價以及放棄訂單等。
(三)事后分析
事后分析是企業生產過程結束后,信息系統自動計算實際發生的成本與計劃成本的差異,即超額成本,分析超額成本產生的原因,追查責任部門。超額成本原因有很多,包括計劃成本制定不合理、成本管理存在漏洞、企業外部因素。很多情況下,同一個超額成本可能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原因造成的。存在多種原因的情況下,需要量化每種原因的影響程度。進一步確定責任部門,且納入部門考核指標之內。對于成本管理不認真的部門,實施嚴格的懲罰措施,矯正該部門不利活動,督促該部門發揮有效的成本管理職能。從根源上改進成本管理控制工作,將成本管理落到實處。
作者:張倩 單位:遼寧大學新華國際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