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財務分析框架的拓展與創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傳統財務分析框架的三個關鍵性缺陷導致其無法滿足現代公司財務分析的需要,因此需要全新的視角拓展和創新財務分析框架。本文通過梳理以往學者財務分析框架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以商業模式為核心,形成企業戰略、商業模式與企業價值間的長期動態分析的財務分析框架。
[關鍵詞]財務分析框架;企業戰略;商業模式;企業價值
一、傳統財務分析框架
傳統財務分析主要圍繞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盈利能力和發展能力等四個要素的指標展開,如預算分析、信用分析、投資分析、成本費用分析、收益質量分析、盈利預測分析和財務危機預測分析,滿足不同利益相關者需求。但該框架存在三個關鍵性的缺陷,導致其無法滿足現代經濟環境下的公司財務分析需求。第一,缺乏整體性視角。它所強調的是不同利益相關者目標下的專家分析,缺乏統一目標,導致各模塊之間分析相互割裂,并且模塊具體分析時容易陷入過度的細節分析,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錯誤。現代公司管理進入戰略導向時代,即戰略已成為企業發展和運行的先導因素,那么現代公司財務分析同樣也需要戰略視角,通過將財務分析與戰略選擇管理、戰略執行管理相融合,形成有機整體。第二,經營和財務相割裂。傳統財務分析對經營部分的分析主要體現在營運能力分析,局限于經營效率的總體性評價,缺乏與戰略、價值目標的有效聯系,同時脫離具體業務過程的經營效率無法深入分析其中影響因素及影響程度,導致分析結論停留在經營的表層分析,無法深入剖析,難以為管理者提供解決問題的措施和方法。隨著信息技術在公司運作管理中的廣泛使用,經營和財務一體化程度進入新階段,需要現代財務分析在戰略視角下有效融合經營和財務,即通過財務視角剖析戰略目標實現過程,尤其是經營過程驅動,為管理者提供具體有價值的建議。第三,缺乏價值鏈視角下的動態分析。雖然傳統財務分析強調滿足各利益相關者需求,其中也包括客戶視角分析,但在實際分析中占據核心的往往是投資者視角,而投資者分析往往又局限于單個公司的盈利能力、財務風險等總體性層面的靜態分析,很難深入分析利益相關者的結構變動對其商業模式、戰略以及公司內部價值創造的影響。客戶導向下的公司管理,需要不斷審視并改變其定位和業務系統,調整商業模式,提高整個商業模式的價值創造空間,改善現金流質量。商業模式的調整需要現代財務分析超越現有公司邊界,在更大范圍內考察公司價值創造能力、效率及風險,即需要價值鏈視角下進行動態分析。
二、財務分析框架拓展與創新
面對傳統財務分析無法滿足現代公司管理和控制需要狀況,學者在不同角度對財務分析框架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進與優化。克雷沙•帕利普等(1998)試圖通過在傳統財務分析框架上引入行業環境和競爭策略分析來彌補其戰略視角不足的缺陷[1]。具體來說,通過將會計分析、財務分析和前景分析置于經營策略分析的前提之下進行分析戰略績效實現程度。學者普遍認為該分析框架下,戰略分析超脫于經營和財務分析,戰略、經營和財務仍然處于割裂狀態,即這種形式上的粘合無法實現戰略、經營和財務的有效融合。李心合、蔡蕾(2006)分析認為現代公司面臨新的挑戰,財務分析需要嵌入財務學、價值創造、戰略、生態、價值網等新視角來擴展財務分析的框架結構[2]。他們提出以公司價值及其創造為目標,以戰略分析為起點,以價值驅動因素分析和價值源泉分析為主體的分析架構。其中價值驅動因素分析使用“五種狀態”模型,價值源泉分析使用利益相關者價值網絡模型。這種融合多視角下的分析框架主張站在公司實體角度把握,其優勢在于實現了價值層面的邏輯整合。其缺點是價值源泉與價值驅動因素仍然處于相互割裂狀態,導致戰略管理和戰略執行無法有效無縫銜接,且價值源泉分析和價值驅動因素內部具體模塊的分析也處于相互割裂狀態,難以整合成一個有效整體。張先治(2008)將企業的經營決策與控制分為資本經營、資產經營、商品經營和生產經營四個層次,對應的基于管理者決策與控制的財務分析體系可由資本經營財務分析、資產經營財務分析、商品經營財務分析和產品經營財務分析四個部分構成。具體各種類型的財務分析從效率分析、狀況分析和風險分析三個方面進行[3]。這種分析框架結合企業的經營模式進行細分為四個層次,并在四個層次的報告體系基礎上對效率、財務狀況、風險進行分析。其優點在于考慮了不同企業或企業不同層次的經營模式,并且通過形成對應的內部報告體系,能夠進行針對性分析,為管理者提供具體意見,但實質上并沒有跳出傳統分析框架,財務分析與戰略、經營仍然處于割裂狀態,無法在價值層面實現有效整合。劉剛等(2009)認為基于價值最大化目標,管理者既要關注價值創造結果,也要關注價值創造過程[4]。價值創造結果通過KPI指標來分析,而價值創造過程則以價值源泉及價值驅動因素為核心內容。基于價值鏈的財務分析框架,包含外部價值鏈分析和內部價值鏈兩個層面。其中外部價值鏈分析為戰略選擇層面,主要包括商業模式、盈利模式和投融資戰略等方面;內部價值鏈為戰略執行層面,主要包括資源耗費、作業流程等價值驅動和價值源泉分析。該分析框架以價值最大化目標為出發點,實現內、外部價值鏈的有效整合,包含戰略選擇管理以及戰略執行管理兩個層面,并且在具體層面分析中克服了模塊間的割裂,如外部價值鏈分析通過戰略選擇、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調整來實現邏輯整合,識別價值創造結果戰略動因、商業模式動因;內部價值鏈分析基于作業流程的資源耗費分析,有助于識別戰略執行的作業動因分析。周福源(2012)提出一種融合的財務分析框架[5]。在戰略執行層面,該框架試圖通過基于運行脈絡的效率分析資源與核心能力對競爭優勢的貢獻來實現財務與經營的融合;在戰略選擇層面,該框架基于運行模式中資金環節、采購環節、銷售環節等所面臨的外部環境以及采取資金戰略、供應鏈戰略、營銷戰略的有效性分析;最后通過戰略分析與戰略執行分析的結論相對照,分析價值創造結果的形成動因,即判斷出是外部環境因素、戰略決策因素還是戰略執行因素,實現戰略視角下有效整合。這種分析框架在宏觀戰略層面、微觀經營財務層面進行了相對有效的整合,并且基于“業績—風險—持續—成長能力—價值”綜合分析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價值導向下的動態分析。
三、財務分析框架理論整合
學者針對傳統財務分析框架的優化改進主要圍繞其關鍵缺陷展開。在整體性視角層面,學者認為價值最大目標是財務分析的出發點和歸宿,現代財務分析需要戰略視角下實現價值層面的有效整合,包括戰略選擇管理、戰略執行管理;在微觀層面的整合,學者認為要避免財務與經營的割裂,主張基于運行脈絡的效率分析,包括業務流程及其資源耗費、關鍵資源和核心能力對競爭優勢的貢獻;在動態分析方面,偏重戰略調整分析,強調外部環境和內部資源能力對戰略調整的影響。相較于傳統財務分析框架,學者提出的新財務分析框架實現不同程度的拓展與創新,但關于財務分析框架的拓展與創新還未形成相對統一觀點,同時在動態分析、宏微觀層面銜接整合仍然不夠。筆者試圖在其他學者研究成果基礎上進行整合,并形成綜合財務分析框架(見圖1)。該分析框架以商業模式為核心,形成企業戰略、商業模式與企業價值之間的長期動態分析。商業模式是關于企業如何通過為客戶創造價值來獲取企業價值的交易系統,因此商業模式以企業價值作為落腳點。商業模式更注重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和交易結構,其關注點超過產業價值鏈的范疇需要,能夠超越企業邊界,在更大范圍內考察價值創造能力。同時,商業模式確定意味著利益相關者結構和交易結構的確定,能夠為戰略制定提供堅實基礎,因此商業模式的調整通常伴隨著戰略調整[6]。基于商業模式的財務分析框架下,定位強調為顧客創造價值的方式,決定企業需要提供不同業務系統實現價值。業務系統不同,盈利模式不同,所需要的關鍵資源能力不同。基于業務系統的收入成本分析和現金流結構分析,可獲得關于效率狀況、質量狀況和風險狀況的信息。因此,該分析框架在宏觀上通過商業模式與戰略、價值之間邏輯整合實現動態分析,在微觀上基于業務系統的關鍵資源能力配置,分析收入成本和現金流,實現經營與財務的融合分析。分析的結論不僅能幫助管理者準確把握價值創造的微觀業務運行層面因素,還能進一步分析盈利模式、業務系統等商業模式設計、戰略選擇方面的宏觀層面因素,使財務分析不再是停留在表層的總體性評價。
[參考文獻]
[1]克雷沙•帕利普,等.經營透視:企業分析與評價[M].李延鈺,等譯.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
[2]李心合,蔡蕾.公司財務分析:框架與超越[J].財經問題研究,2006,(10):67-73.
[3]張先治.基于管理者決策與控制的財務分析——企業內部報告的財務分析應用[J].財會月刊,2008,(8):13-14.
[4]劉剛,陳嘉忠.基于管理者視角的財務分析框架探討[J].會計師,2009,(3):60-61.
[5]周福源.公司財務分析框架:融合觀點[J].商業會計,2012,(9):104-106.
[6]魏煒,朱武祥,林桂平.商業模式的經濟解釋:深度解構商業模式密碼[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
作者:蘭龍耀 單位:福州外語外貿學院財會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