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論播音主持的交流感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廣播電視媒體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播音員和節目主持人了。他們是廣大受眾的親密朋友。中國廣播電視從誕生到現在,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和播音員一直活躍于電波中和熒屏上,他們作為廣播電視節目最積極最直接承上啟下、傳情達意的角色,作為廣播電視節目連接受眾最活躍最貼近的中介,為廣播電視實現最佳傳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播音主持;交流感;廣播電視
在廣播電視媒體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播音員和節目主持人了。他們是廣大受眾的親密朋友。中國廣播電視從誕生到現在,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和播音員一直活躍于電波中和熒屏上,他們作為廣播電視節目最積極最直接承上啟下、傳情達意的角色,作為廣播電視節目連接受眾最活躍最貼近的中介,為廣播電視實現最佳傳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們的出現為廣播電視節目注入了自然、親切、生動、活潑、人情味、參與感等許多因素,他們也是調動和發揮這些因素的關鍵人物。現代傳播的改革發展在不斷贏得受眾,處于傳媒前沿的播音員主持人也是人才輩出,但是這其中也存在有不盡如人意,有待改進的傳播方式。
播音員主持人在播出時應“心中有人”而這個“人”更應是與播音員主持人站在平等地位上的人。所以我想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一個好的播音員主持人應善于了解受眾心理,即把握分寸適當的對象感,這對于節目的播出效果有很大的影響。那么讓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什么會出現上述不盡正確的傳播方式呢?
一、為嚴肅而嚴肅,“冷面孔”對人
有些播音員主持人,尤其是新聞播音員,他們認為播出內容很嚴肅,所以就板起面孔,似乎覺得這樣才符合內容的嚴肅性。其實,這種認識是不正確的,內容的嚴肅和表達上的親切并不矛盾。關于這一點最好的例子便是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了,它每天報道的都是一些國內外大事,其內容應該說大部分是很嚴肅的,可是聯播的幾位播音員卻并沒有因此給人以“冷面孔”之感。我這兒所說的親切并不單單指播音員的笑,親切可以體現在語氣、眼神、手勢等等諸多方面,親切實際上是給人的一種感覺。
二、為親切而親切,自我表現欲強
這樣的播音員主持人往往是借“對象感”之名,在鏡頭前搔手弄姿,在電波中語氣怪異。他們看起來似乎是為了顯得放松自然,做出一些奇怪的表情動作,實際上只是為了引起受眾注意,想讓受眾記住自己,但是往往“身與愿違”,受眾記是記住他(她)了,可留下的并不是特別好的印象。其實,受眾既是我們的宣傳對象,又是我們的服務對象。廣播電視要聯系受眾,播音員主持人要貼近受眾,首先必須接近受眾、了解受眾。一個播音員主持人如果心里沒有受眾,不了解受眾需要,不懂得受眾心里,那只能是干巴巴的說教、枯燥無味強加于人的嘮叨和讓人厭煩的虛情假意。
我們的播音員主持人在創作中必須設想和感覺到對象的存在和對象的反應,必須從感覺上意識到受眾的心情,要求、愿望、情緒,并由此調動自己的思想感情,便之處于運動狀態——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對象感。它是播音學的一個重要概念,也是播音創作中重要的一環。
有了交流感,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要忘記,我們播音是向人民群眾進行宣傳,我們每一次播音都有不少受眾在專注地收看收聽,他們隨著播音員思想感情的運動,產生著思想感情的共鳴。而這些又可以引起播音員主持人更強烈的播講愿望,激發著他們更飽滿的感情,于是他們和受眾之間似乎建立起了一種互相激勵、互相鼓舞的無形的“默契”,甚至可以感覺到在思想感情上有所交流。這樣,我們的播音員主持人才會感到他們的播出是這樣的有意義,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所說:“沒有對象,這些話就不可能說得使自己和聽的人都相信有說出的必要”。
那么,我們怎么樣才能培養出一種恰到好處的交流感呢?我想至少應做到以下四點:
(一)細致體會,感同身受
我們要想和聽眾觀眾拉近距離,就必須用我們的熱情真心去和受眾交流,用真情實感去打動受眾,要“功之于心,形之于聲”。這就需要我們對稿件內容有明確細致的把握。首先我們要找到自己與稿件的共鳴之處,再由此找準自己的表達重點,做到“感同身受,有的放矢”這才能使我們的語言、動作、表情、手勢符合播出內容的需要,才能使我們的“言”為我們的“心聲”,從而達到理想的傳播效果。
(二)以情感人,親切有度
以情感人,用我們日常的話說就是說話要有人情味。所謂人情味,指的是能在受眾心理上引起共鳴的東西。它能縮短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使人從不愿接受到愿意接受,從不敢茍同到承認贊同。講人情味其實是一種說服人的藝術。西方新聞學者約斯特在談到宣傳藝術時曾說過:“最有效的一種就是所謂‘人情味’。這個東西,與其說它是理性欣賞的要求,毋寧說它是感情欣賞上的要求。” 其實,無論是用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去打動受眾,只要合情合理,合乎人的常情,就能使人感到可信、可親、可近。但是我們以情動人,親切自然也有一定限度,超越限度就會“誤入歧途”,像開篇所述那樣。親切變成媚俗,只能讓人覺得虛假。
(三)副語言使用得當
對于副語言的運用,主要是針對電視節目主持人和播音員,電視藝術是一種視聽兼備的藝術,副語言的使用將在“視”上補充有聲語言所表達不出的信息,拉近我們與受眾的距離。副語言包括眼神、面部表情、體態、服飾、時空感覺顯示等。使用好得當的副語言對我們把握對象感是大有幫助的。《別林斯基論文學》中有這樣一段話:“有才能的畫家在畫布上所作的風景必優于自然中任何美妙的景色。為什么呢?因為在畫幅中,沒有偶然和多余的東西,所有的部分都屬于一個整體,一切趨向于一個目的,一切都有助于形成一個美麗的、完整的、獨特的東西。我們的播音員主持人也應在播講目的統一下,去掉如:“眼神散亂不專注”、“表情呆滯無生氣”、“體態輕浮不大方”、“服飾華麗不樸實”,等有礙于和受眾進行交流的副語言。讓我們所使用的副語言能夠和有聲語言一起為播出服務,為受眾服務。
我們的副語言是時時刻刻伴隨著我們的播出的,廣播電視播音員和主持人的一件衣服,一個手勢,一個眼神都有可能使受眾感到“滿意”“喜歡”抑或是“煩感”。那么我們如何才能使我們的副語言不給我們的播出“添亂”呢?我想我們的播音員主持人應做到以下幾點:
1.整齊的穿著打扮。
2.樸素而不土氣的空間氛圍。
3.大方而不小氣的體態。
4.文雅而不俗氣的眼神。
5.真摯而不做作的表情。
6.親切而不親昵。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賦予廣播電視嚴肅的使命,標新立異亂用副語言是不可取的,我們應該使自己的道德品質,行為風度向高尚規范的品味靠近,才能為廣大受眾所接受。
(四)苦練扎實的基本功
對于廣大廣播電視播音員、主持人來說,扎實的基本功都是很重要的,對于對象感自然也不例外。語言基本功是我們進行語言創作的基礎,沒有它,其他的一切都是空談。基本功不扎實,不僅無助于我們把握對象感,而且還將對傳播效果起到很大的負面作用。任何一個從事播音工作的人都不應對基本功的訓練有絲毫的懈怠。
總之,在廣播電視飛速發展的今天,隨著頻道的增多節目的豐富,受眾的品味
也越來越高。“什么都看都聽,一看一聽到底”的受眾如今是越來越少,對對象感的研究有助于我們了解受眾需求,把握受眾心理,有助于我們辦出更好、更受受眾歡迎的節目。作為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和播音員,無論什么時候,“尊重受眾,服務受眾,引導受眾,貼近受眾市遠是我們神圣的職責”。所以,我們對交流感這個問題也應更加深入地研究,并將研究成果運用到實際操作中去,使我們和受眾越來越近。
參考文獻:
[1]王建生.電視報道手段與主持人親民形象[J].現代傳播,2008(5).
[2]劉慶龍.主持人媒體形象優化[J].新華月報(天下),2006(10).
[3]張頌.中國播音學[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3.
[4]趙丹丹.試論播音主持語言表達技巧的培養[J].中國傳媒科技,2011,12:33-34.
作者:李旭光 單位:安徽廣播電視臺經濟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