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淮劇旦角表演和聲腔藝術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淮劇,又被稱之為淮戲,是一種極具地方特色的戲曲劇種。隨著我國地方戲曲藝術不斷發展,淮劇在戲曲表演中的作用也越來越突出,其在發展和演變過程中融合了江淮地區本土戲曲文化,也借鑒了先進的表演技術,形成了兼容并蓄的特征,展現了淮劇的多樣化藝術特點。為了進一步傳承和發展淮劇藝術,本文針對淮劇旦角的表演和聲腔藝術進行深入探究,從戲曲特征、劇種特征和人物特征三方面闡述了淮劇旦角表演的基本特征,對淮劇聲腔藝術展開深層次的研究,旨在突出淮劇表演的地區特色和表現力,促進我國戲曲藝術創新發展。
【關鍵詞】淮劇旦角表演;人物塑造;聲腔藝術
淮劇是中國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以表演藝術作為支撐,倘若淮劇沒有了表演藝術特色,也就失去了舞臺表演的靈魂,僅靠純表演來演繹劇本內容,難以展現出淮劇的獨特魅力。就這一點而言,與西方戲劇有著明顯的區別,中國戲曲將表演作為中心,認為表演在整個舞臺藝術中占據重要位置,而西方戲劇雖然也重視表演藝術,但并未將表演視為唯一。表演始終受時代美學觀點的支配,新時期中國淮劇藝術要想獲得更好的發展,應明確東西文化的差異,重視對淮劇旦角表演形式和聲腔藝術的深入挖掘,凸顯藝術個性,推動戲曲文化在發展道路上走得更長遠。
一、淮劇旦角表演特征
(一)戲曲特性
中國戲曲表演形式與西方戲曲表演形式存在著一定的差別,國內戲曲藝術更多的是講求藝術的寫意性,這也是二者的最大區別。特別是在古代美學發展中,傳統美學更為注重作品的寫意性,國外作品通常采用寫實的方法,使得中國戲曲和西方戲劇藝術形成鮮明的對比。在戲曲表演中,國內戲曲藝術家通常以夸張的表演形式,將寫意手法轉化為抽象的想象,來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戲曲表演增添魅力。而表演者在舞臺動作設計和戲曲表演場景布置中也大多采用虛擬的方式,在現實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想象,將超越現實的幻想與戲曲的真實表演相結合,讓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或者難以呈現出來的人物劇情展現在戲曲舞臺上,帶給觀眾不一樣的觀看體驗。這種表演思想也對淮劇旦角表演帶來一定的影響,關于淮劇旦角表演,應抓住表演的夸張化、虛擬化和歌舞化等特點。俄國作家赫爾岑曾說:“詩人和藝術家們在他們真正的作品中總是充滿民族性的。”[1]不難看出,民族寫意風格成就了戲曲的發展,而戲曲的發展也推動了傳統文化得以繼承與創新,淮劇作為戲曲的重要分支,其旦角表演也要抓住戲曲的特性,體現出寫意性的精髓,展現我國淮劇表演別具一格的風采。
(二)劇種特性
淮劇旦角的表演特征除了戲曲特性和人物特性,還包括劇種特性,通常來講,戲曲演員在拿到劇本的第一時間,就應該熟讀劇本,根據不同劇種和劇目主題,深入挖掘劇本故事情節及人物角色特點,尤其在登臺表演時,更要突出劇本本身的特性,如此才能呈現出最佳的舞臺表演效果。淮劇作為我國傳統戲曲類型之一,也是地方知名的戲曲,尤其在江淮地區,深受當地人們的喜愛。有著“淮海小戲”之稱的淮劇,自然也有南北派別之分,不同派別的淮劇在旦角表演和聲腔藝術表現上有著一定的區別。南派淮劇的音調主要延續傳統淮劇細膩委婉的風格,從聲腔構建方面來看,主要沿著“自由調”曲牌為主體,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延伸。而北派淮劇的鄉土氣息濃厚,彌漫著田園氣息,較南派淮劇相比,北派淮劇表演更加自然灑脫,其聲腔多數是在“淮調”和“拉調”曲牌的音樂框架上進行調整和衍變而來的。最早的淮劇是在清朝末期產生的,在當時多是采用地攤表演的形式,經過大量的戲曲藝術家的不懈努力,使得淮劇由地攤音樂發展為舞臺劇。淮劇的曲調質樸優美,常使用“拉魂腔”,以三拔子為伴奏樂器,來展現淮劇表演的獨特性。此外,淮劇的劇目也多以反映民間生活的小戲為主,這與淮劇的發展史有著極大的關系,如類似《打金枝》《白虎堂》等傳統戲,在保留傳統戲曲藝術特色的同時,現代淮劇在表演中也融入了新時代元素,在原有戲曲曲調和表演形式基礎上進行編演,創作出了大量的現代戲,如“十里好風光”等新曲調[2]。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淮劇劇種的特性就是地域特性,地域特性越突出,戲曲的藝術表現力也就更強,因此,淮劇旦角表演中必須抓住劇種特性,凸顯淮劇地域文化特征,提高淮劇表演的藝術效果。
(三)人物特性
人物塑造是淮劇表演的核心要素,也是淮劇旦角表演的一大特性。通常來講,傳統定義上的淮劇旦角主要是指青衣和花旦這兩個行當,其中青衣更講究唱功,要求表演者具有較強的演唱功底,一般將扮演莊重的女性角色稱之為正旦。與之不同的是,花旦側重于念白和做功,在角色扮演上也多是一些年輕氣盛、朝氣蓬勃的少女或者刁蠻任性、潑辣刁鉆的青年婦女等。除了青衣和花旦外,還有刀旦等。由于淮劇注重表演,基于舞臺表演的整體性考慮,為了讓人物角色演繹更加靈活生動,更加出彩,應盡量從表演和造型設計上進行刻畫,而不是糾結于念白或者表演功底。在塑造淮劇人物形象時,應對角色的性格特點和情感變化有一個準確的把握,盡可能在表演過程中做到聲情并茂,將自己融入到劇情角色中,只有流露出真情實感,才能打動觀眾。而且我國戲曲表演以情感演繹為主,重在通過一些矛盾沖突來升華角色的情感,要想做到表演和情感的深度融合,表演者要用心體會淮劇中人物角色的內心世界,將人物活靈活現地演出來,使心理變化和肢體動作保持一致。這也就要求表演者具有較高的音樂素養,除了在日常排練中扎實基本功外,還要深入鉆研戲曲人物的情感特點,積累更多的表演經驗,實現對舞臺的有效把控,將高超的淮劇旦角表演技藝和飽滿的人物呈現在舞臺上,帶給觀眾更好的觀看體驗。
二、淮劇聲腔藝術特征
淮劇是一種地區特色的傳統戲曲,最早起源于江淮地區,在人們長期生產與勞動中逐漸興起,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情況,在各地廣泛流傳,深受人們的喜愛。我國淮劇是在清朝中期形成產生的,憑借著鮮明的藝術特色和獨特的曲藝風格,在戲曲的百花園中占據很高地位。而淮劇的行當也較為齊全,戲曲作品類型較多,比如傳統古裝戲、據史改編的歷史戲、貼近現實的現代戲等,而且有關淮劇表演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尤其表現在淮劇聲腔方面,淮劇聲腔音樂表現效果對于整個淮劇表演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聲腔音樂又具備較為明顯的地域特色,是經過不斷融合和演變發展起來的,如最早起步的呵大嗨調子,正是基于秧歌號子發展形成的,不僅繼承了傳統的文化藝術元素,也融入了地方民間音調,借鑒與應用了宗教儀式中的說唱音樂形式,使淮劇唱腔得到創新和發展[3]。在進入20世紀中后期后,國內更多的職業藝人自發地投身于淮劇藝術傳承與發展活動中,越來越多的藝術院校將淮劇表演納入課程教學,進一步擴寬了淮劇發展的渠道,成為淮劇聲腔藝術發展的助推力。時至今日,我國淮劇聲腔藝術已經基本上形成了一套標準化、系統化的板腔體系,在保留傳統民歌小調體和曲牌體等聲腔音樂的同時,也展現了鄉土韻味,使淮劇聲腔音樂更加飽滿,既能夠展現淮劇恢弘大氣、激昂奮進的一面,又可以突顯淮劇纏綿悱惻、柔情細膩的特點;既能夠滿足大敘事要求,也可以使表演內容更加貼近現實生活,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帶給觀眾不一樣的觀感體驗,展現出淮劇獨特的魅力。
(一)聲腔方法多樣性
國內許多戲曲藝術家及有關學者不斷探究淮劇聲腔演唱方法,結合自身積累的實踐經驗以及通過查閱相關資料,憑借敏銳的直覺,開創了淮劇唱腔的新方法,并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成果。淮劇距今已有很長的一段發展歷史,但其唱腔方法在當今時代也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以淮調為例,主要包括東路淮調和西路淮調,而且無論是東路還是西路都有著獨特的骨干音列,表演者在運用唱腔時,通常會將東路和西路進行交融,以發揮出唱腔的最佳效果,正因如此,淮調腔系也逐漸得以發展和完善。如淮劇的領路人楊金花就是淮調東路的代表性人物,但在實際表演實踐中,掌握了貫通東西的方法,并做到了互教互學,構建了系統化和特色化的流派唱腔,促進了蘇北地區淮劇聲腔藝術的發展。此類現象層出不窮,在淮劇前輩藝術家的努力下,經新一代學者的積極推動,實現了淮調腔系的融會貫通,不僅豐富了聲腔體系,也讓淮劇藝術得到了更好的發展。
(二)聲腔運用豐富性
從淮劇產生到發展至今,經過大量淮劇前輩藝術家及現當代藝術人的努力,使淮劇由稚嫩逐漸走向成熟,也讓淮劇聲腔體系較以往更加完善。在淮劇發展與演變過程中,主要表現在淮調、拉調、自由調等方面,以藍橋調和拜年調為例,演唱者并未一味地追求戲曲化,在保留一部分曲調原生性的同時,也融合了新時代元素,使淮劇聲腔豐富性特點更加鮮明。
(三)聲腔風格多元性
淮劇除了表演形式多樣,其聲腔音樂風格也呈現出豐富多樣的特點,極具特色的聲腔風格給淮劇表演增添了魅力,提高了淮劇表演的表現力。一方面,用演唱的方法闡述劇中人物角色遭遇的不幸,抓住觀眾的同情心,將表演信息更好地傳遞給觀眾。但曲調并不是一味地向人訴說角色的悲苦,在演繹過程中也表現出悲慘人物同命運抗爭的頑強精神,這也是江淮地區勞動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底層勞動人民雖要飽受貧窮之苦,卻不會輕易向命運屈服[4]。另一方面,淮劇演唱具有鮮明的傾訴性,每個劇目都會設計一些敘述性唱段或者直接大段來敘述,可以采用較為簡單的曲調來延長,或是運用說唱的方法將淮劇劇目內容表達出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讓觀眾感受到劇中人物角色的情感變化特點,通過聆聽角色傾訴的悲苦哀愁,帶動觀眾情緒,使觀眾更好地融入到劇情中,增強淮劇表演的藝術效果。
三、結束語
在國內提倡傳承和發展傳統戲曲文化的時代背景下,極具民族特色和地區特色的淮劇曲藝也備受人們關注,要想讓淮劇藝術永葆活力,必須要正確把握淮劇藝術的發展方向,尤其要抓住淮劇旦角表演在戲曲風格、劇種選擇和人物塑造等方面的主要特征,進一步摸索淮劇聲腔藝術發展規律,為淮劇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參考文獻:
[1]吳滿淦.淮劇旦角表演藝術具體特性分析[J].戲劇之家,2018,(18):39.
[2]戴為斌.淮劇聲腔藝術初探[J].戲劇之家,2019,(32):29.
[3]周麗娜.兼收并蓄魅力無窮——淮劇聲腔藝術初探[J].藝術百家,2018,(6):122-127.
[4]吳滿淦.淮劇旦角表演藝術具體特性分析[J].戲劇之家,2018,(18):39.
作者:周美玲 單位:泰州市淮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