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社會養老保險管理風險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是一種規避未來風險的投入。我國的社會養老保險基金,具有覆蓋面積小,基金管理集中等特點。但從近幾年的情況來看,由于我國的人口老齡化趨勢加重,社會養老保險基金也面臨著法律保障滯后、金融市場發展緩慢的外在隱患。除此之外,從社會養老保險內在運行來說,也存在著籌資風險、支付風險等。因此,本文簡單分析了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發展狀況,并分析了對我國社會養老保險管理風險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管理;風險;現狀;啟示
養老問題是現代中國社會十分重視的話題,針對養老的政策也越來越完善,從以往的家庭養老逐漸向社會養老轉變。從十九世紀末開始。我國的政府部門開始正式介入養老問題,并在解決養老問題中占據重要角色?,F在是個講究經濟現實性的社會,發放養老金成為解決養老問題的重要手段。由此,養老基金成為我國政府部門解決養老問題的重要支撐。健全的社會養老保險基金制度是保障社會穩定發展的基石,對保障社會經濟穩定發展有重大意義。世界上的每個國家,都面臨著不同程度的養老問題,一些法律制度較健全的國家都有一套針對性的現代養老基金制度。但是從客觀條件、制度設置、宏觀運營方面來講,各個國家的社會養老保險基金制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風險。特別是在人口老齡化形式嚴重時期,以及經濟增長緩慢時期,養老金制度成為社會機制的重大壓力。許多國家的養老金制度也從以往的現收現付制,轉變為基金累計制度。如何使社會養老基金制度規避風險,成為世界性話題。對我國的具體情況進行觀察發現,我國的社會養老保險基金制度同樣面臨著諸多方面的風險壓力。在經濟體制改革進度加快以后,我國的社會養老保險基金制度從以往的計劃式向著市場模式轉變。但是在制度上還存在一些明顯的缺陷,出現資金緊張、管理漏洞大、監管實施難等問題。以下簡單分析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發展以及現狀,再分析對社會養老保險管理風險的幾點思考。
一、我國的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發展及現狀
1.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基金制度的建立
我國曾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草案)》等一系列保障社會養老保險基金制度的條例。條例當中規定,由企業或者雇主負責全部的費用,供由全國范圍調劑使用,所有的基金都由中國人民銀行代為保管。養老基金的支付方式是現收現付制度,基金的水平由受益人的工作年齡、工作種類,以及退休前的工資水平等決定。這種現收現付的支付方式是我國社會養老基金體制的最初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對基金的管理較為集中,但是覆蓋面積較小。
2.社會養老保險基金制度的管理呈現倒退趨勢
在我國期間(1966.6-1976.10),工會組織被撤銷,社會養老保險基金制度無法繼續。所有的國有企業也在此時暫停提取社會養老保險基金。剛剛興起的勞動保險制度遭到破壞,從而導致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調劑和統籌功能都無法發揮,勞動保險基金也由以往的國家層次性變成了企業層次的現收現付制度。
3.社會養老保險基金制度的重建
1984年,我國許多省份開始了新的養老保險制度,開啟了社會養老保險的整頓、重建之路。此時,全國范圍內的社會養老保險體制存在較大差異,有些地區的國有企業養老基金是由具體的勞動部門來負責,但是有些地區的國有企業養老基金則是由相對應的財政部門來負責。由此可以發現,變為企業層次現收現付制度的社會養老基金管理,又向前邁了一步。到了二十世紀末,我國的人口老齡化趨勢加重,退休的老年人數量激增,由企業負責的社會保障制度明顯出現透支狀態。此時,采取的重要舉措就是取消企業的社會保障責任。至于如何實現社會保障基金的有效管理,研究者提出由國有企業承擔重要職責。最終,我國確立了將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模式,來承擔社會養老保險。
4.社會養老保險基金制度最終走向完善
1997年,我國國務院頒布了對社會養老保險基金進行詳細說明的《關于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提出基本的養老基金要采取收支兩條線管理措施。由稅務部門負責征收養老保險需繳納費用,征收的費用由財政專戶進行管理,養老基金的發放則由勞動部門負責。在這種情勢下,個人賬戶也被運用到社會養老基金管理上來。我國的各個地區個人賬戶的建立原則不同,因此會導致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的邊界不明。政府可以不為老職工承擔養老金,那么這個責任就由繳費者自己承擔。
二、對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幾點思考
1.充分發揮流程手冊的作用
對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管理風險進行研究的專家們,都會對流程清單在運營風險中的價值產生懷疑。雖然有些機構會時常改變業務的運營框架,但是一般來說,流程手冊對這些變化的反映較遲鈍。因而,流程手冊的預見價值常常被認為是無效的。為了更好的規避風險,必須要充分發揮流程手冊的功能。流程手冊要對信息產生到結束的不同階段進行詳細記錄,能夠在第一時間通過流程手冊的記錄查出問題所在,這將大大縮短風險定位時間。
2.充分發揮主要風險指標作用
主要風險指標指的是,能夠預測流程中運營風險發生何種變化的業務處理參數。它能夠在運營損失產生之前發出警告信息,此信息就是可能引起損失的基本原因。
3.收集詳細的損失數據
損失數據能夠有效預示基金管理風險,而且通過對損失數據進行歸類分析,能夠準確把握社會養老基金管理風險產生的原因,幫助管理部門在風險發生之前采取合理的規避措施。因此,組織部門應當適當地記錄損失數據,在此基礎上分析需要解決的結構性的問題,加大風險預測能力。
4.堅持自我測評
自我測評是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管理流程的負責人對組織運營風險情況的結構性評價。自我測評是內部人員的評價,與外部機構進行的審計不同。自我測評結束后,流程負責人會根據測評結果,作出一份風險評估報告。
三、結語
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是我國金融市場長期發展的推動力,也是保障我國經濟穩定發展的必要條件。養老基金的風險管理必須要建立在法制健全、經濟市場穩定的基礎之上,才能最終使廣大參與者共享我國經濟發展成果。但是從現實情況看來,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風險規避仍是一項長期任務,我們要充分發揮金融市場功能,結合中國實踐,堅持完善的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管理制度,盡可能規避風險。
參考文獻:
[1]劉江軍.我國個人賬戶制度變遷的原因及目標模式分析[J].當代經濟,2012(05).
[2]匡磊.我國社會保險基金的管理創新及其風險控制機制[J].現代營銷(學苑版),2011(03).
[3]趙建國,楊燕綏.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整合發展與重構——基于就業方式變革趨勢下的分析[J].勞動保障世界(理論版),2010(01).
[4]楊燕綏,曹峰.社會保障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解析[J].行政管理改革,2010(07).
[5]王亞平,劉宇航.我國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科協論壇(下半月),2010(08).
作者:牛大春 單位:晉煤集團社保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