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護理程序在白血病患者心理干預中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研究護理程序在白血病患者心理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納入患者均確診白血病,總計收集患者72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6例。對照組應用常規心理護理,觀察組應用護理程序開展心理護理,比較兩組護理效果。結果護理前,兩組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SAS、SDS評分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生活質量各個維度評分(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均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結論護理程序用于白血病患者心理護理中,不僅能改善患者焦慮、抑郁的不良情緒,還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可以推廣應用。
[關鍵詞]護理程序;白血病;心理護理
白血病是造血系統惡性疾病,嚴重威脅人們健康與生命安全,患者需要長期治療,由于患者過多憂慮自身病情與臨床療效,治療過程中易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使臨床療效受到影響[1]。對患者臨床開展有效治療同時,還要配合科學的護理干預,才能確保療效[2]。本文對常規心理護理與護理程序心理護理的應用效果進行比較,詳細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72例白血病患者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兩組,各36例。對照組男女比為16∶20;年齡8~45歲,平均28.22±5.21歲;白血病類型:淋巴細胞型20例,髓細胞型9例,粒細胞7例。觀察組男女比為15∶21;年齡8~43歲,平均27.80±5.95歲;白血病類型:淋巴細胞型19例,髓細胞型10例,粒細胞7例。兩組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可研究。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成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診斷與治療指南(2016年版)》診斷標準;②經骨髓穿刺和血常規檢查,確診急性白血病;③患者知情研究,自愿參與并簽訂同意書;④符合化療相關指征;⑤可以清晰表達自己的意愿。排除標準:①嚴重傳染病;②本次藥物有過敏史;③精神疾病;④其他血液系統疾病;⑤妊娠哺乳期婦女。
1.2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心理護理:臨床常規治療過程中配合心理護理,針對患者的心理需求,充分尊重患者的意愿,護患間建立良好的關系,盡可能滿足患者的心理需求,與患者進行情感溝通,以此更好地開展各項護理操作。觀察組應用護理程序心理護理:①護理評估。護理人員由白血病患者入院開始,采用直接與患者溝通、側面與家屬溝通等多種方式收集患者心理信息,準確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以此確保心理護理應用的可靠性。從患者入院開始,對患者情緒變化進行準確記錄,包括焦慮、抑郁、失眠多夢、反應遲緩等情緒,對各種情緒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以此對下一步護理方式的制定提出準確的評估計劃,進而提出針對性的護理計劃[3]。②護理診斷。護理人員通過分析患者心理記錄表,與患者溝通等多種方式確定患者性格特點、臨床反應,通過多樣化的交流方式完成與患者的溝通,以此確定患者內心真實的情緒反應,確定患者目前存在的心理問題,得出準確的診斷結果。③護理對策。分析出患者心理狀況后,針對主要心理問題,結合患者的性格特點,根據患者的差異化進行區別護理,為患者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措施,使心理護理干預與臨床治療可以互相輔助,對不合適的護理行為及時調節,通過動態的護理干預,使患者得到有效的護理。④護理實施。從患者入院開始,護理人員為患者和家屬講解院區、科室和病房的基本環境,以此提高患者對陌生環境的熟悉感,日常護理人員與患者多溝通、多交流,以此建立良好的關系,減輕患者對陌生環境及對疾病、對預后的焦慮心理,使患者可以穩定心態,配合臨床各項治療。護理人員要定期巡查病房,以患者為中心開展各項護理服務,盡可能滿足患者需求。⑤評價效果。護理措施實施后,護理人員針對患者情緒的變化,對臨床各項護理指標及時糾正,評估護理效果,及時糾正護理中遇到的問題,對于不完善、不合適的護理措施及時補充和完善,從而保證心理護理工作可以順利開展,配合臨床治療順利完成[4]。
1.3觀察指標
根據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對兩組焦慮、抑郁等情緒進行評估,分值越高,患者焦慮抑郁程度越嚴重[5]。根據本院自擬生活質量調查表對兩組生活質量評價,評價維度有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每項滿分100分,得分越低表示生活質量越差[6]。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均數±標準差(x±s)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SAS、SDS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SAS、SDS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SAS、SDS評分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2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觀察組生活質量各個維度評分(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均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3討論
白血病患者治療過程中,由于家庭經濟負擔、憂慮預后、疾病認知程度差等因素,會產生焦慮、抑郁等情緒,對患者的心理、生存質量都會產生不良影響,從而使臨床療效受到影響[7]。白血病治療目標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生存質量,既要延長患者的生命,還要提高生存質量。與其他疾病相比,白血病患者會表現出更復雜的心理情緒,具有隱匿性、多邊性的特點。臨床治療時針對患者情緒的變化,要實施針對性心理干預,提高患者配合治療的信心[8]。例如:確診疾病后,患者會出現悲觀絕望的情緒,影響治療效果,甚至影響預后[9]。心理因素好壞會直接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影響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長期不良情緒還會降低免疫識別功能,影響身體健康的恢復。根據護理程序對患者實施心理干預,患者才能保持良好心理狀態,分散注意力,減少對治療結果的關注,提高心理抗壓能力,正視疾病,配合臨床治療[10]。護理程序作為疾病護理模式的一種已廣泛在臨床推廣,護理人員對患者實施護理指導,盡可能滿足患者的身心需求,促進患者的健康恢復,通過系統護理程序開展連續的、整體的、計劃性的護理模式,分成護理評估、診斷、計劃、實施、評價五個步驟完成。收集患者的資料,作為護理判斷依據,加強護患交流,結合患者資料得出護理判斷,在護理工作中分清主次,制定針對性的護理計劃,用于臨床指導護理工作,使護理計劃有效落實,護理工作中及時調整方案,為臨床護理工作提供準確的依據[11]。綜上所述,護理程序用于白血病患者心理護理中,不僅能改善患者焦慮、抑郁的不良情緒,還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患者配合護理的依從性,可以推廣應用。
作者:姚靜 單位: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血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