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融媒體下播音員主持人成長路徑探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融媒體時代,民族地區播音員主持人進行互聯網表達與民族語態相融合的范式轉型,有利于構建融媒體語境傳播的新理念、新格局。本文通過分析西藏播音員主持人如何在表達上適應融媒體變革、主動介入節目真實表達,如何不斷踐行“四力”、增強人文情懷和社會責任,如何提升政治素養和知識儲備等方面,進一步探討民族地區播音員主持人成長路徑與努力方向。
關鍵詞:融媒體時代;民族語態;播音員主持人;傳播范式
悠久的歷史和人文環境造就了西藏獨特的民族性傳播范式。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西藏民族地區的新聞宣傳工作應加強新媒體語態表達與民族性語境傳播的融合,既要符合互聯網傳播規律,也應尊重民族地區的傳播規范。當前,西藏地區播音員主持人在直面受眾的表達過程中,有待提升專業素養與職業修養,創新表達方式,更新傳播范式,提高主流媒體在民族地區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
一、融媒體時代對西藏播音員主持人的表達范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專業背景多元化,表達范式符合互聯網傳播規律
隨著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融媒體時代的傳播樣態成為西藏地區新聞傳播主流。當前,大量教師、藏醫學醫生、藏漢語翻譯等非播音主持專業的畢業生也紛紛加入播音主持行業,成為新聞主播,或訪談、晚會等節目的主持人。并且,其中不乏專業程度和應變能力極強的佼佼者。新時代,要求播音主持行業百花齊放,表達范式符合互聯網傳播規律,以更好地適應時代所需。
(二)符合互聯網傳播特征與民族地區傳播特色
當下,無論播音員主持人是否是少數民族,從事的是漢語播音主持還是藏語播音主持工作,對傳統播音員主持人字正腔圓的發音規范和普通話規范的要求都正不斷弱化。受眾更期待趨向生活化的真實、自然的表達方式。在新聞、訪談等節目中,流于形式的播音腔并不能吸引受眾,而略帶“藏味兒”,透著真誠、熱情,富有內涵的播音主持風格,則日益受到受眾的認可和歡迎。同樣,播音員主持人身材高挑、漂亮帥氣等外形標準已不是唯一標準,聲音辨識度高、五官與身形富有民族特色的主持人更易贏得受眾的喜愛。
(三)掌握藏、漢雙語的同時,向互聯網語態轉化
藏語言是藏民族地區的主要語言交流形態。在民族地區的傳播格局中,無論是從事漢語播音主持,還是藏語播音主持,都要求主持人自如地運用雙語,并將漢語和民族語言進行互聯網語態轉型。換言之,民族地區的播音員主持人要深度融入互聯網,掌握新興語態與表達范式,將高大上的語態轉化為更強調貼近性的表達,拉近與受眾的距離,進而提升自身的傳播力與影響力。
二、融媒體時代民族地區播音主持隊伍面臨的困境
筆者結合自身工作經歷認為,專業人才匱乏、激勵機制和職業規劃缺失、互動性較低是當前掣肘西藏地區播音主持隊伍向融媒體范式轉型的主要因素。
(一)專業人才匱乏
專業人才的匱乏是掣肘西藏地區播音主持隊伍壯大的主要因素之一。與中東部地區相比,西藏地區傳媒業發展相對滯后,播音主持行業很難留住各傳媒大學的優秀畢業生。近年來,依托民族地區人才引進各項優惠政策,播音主持行業在人才引進方面有所改善,但依舊遠遠無法滿足民族地區傳媒業發展的需要。目前,西藏地區播音員主持人隊伍年齡整體偏高,難以適應互聯網時代要求,轉型較為困難。
(二)激勵機制不完善
互聯網時代,傳播渠道多樣、傳播內容多元、信息過載成為當下信息傳播的主要特征。在此背景下,播音員主持人的表達能力和專業水平,直接影響了信息的觸達率和媒體的輿論引導水平[1]。受理念和發展因素影響,民族地區傳媒業缺少對從業人員尤其是播音員主持人的系統培訓,缺乏完善的人才激勵機制。具體體現為各種形式的業務交流和培訓較少,而且,盡管媒體鼓勵和要求播音員主持人加強和提升自身業務修養,鼓勵其參與節目前后期采制,鼓勵采編播合而為一,但缺少相應的培訓機制和引導措施,沒有提供“試驗田”,缺少量化目標、獎懲和薪資評定等激勵機制。這使得“學者型主播”“專家型主播”缺失,播音員主持人向融媒體傳播范式轉型艱難,缺乏動力。
(三)職業規劃缺失
職業規劃缺失,導致播音主持隊伍自我提升意識淡薄,難以緊跟融媒體時代傳播格局的更迭[2]。民族地區播音員主持人長期受民族語言環境影響,缺少系統的專業培訓,自我再學習、再提升意識淡薄,缺少對未來職業發展方向的規劃和前進動力。與此同時,隨著行業對標準普通話要求的弱化,受眾對千人一腔、千人一面的審美疲勞,使很多稿件直接采用記者配音的形式刊播;編輯、記者的涌入讓越來越多播音員主持人缺失職業歸屬感、認同感和穩定感;當其面對融媒體時代新特點、新要求時,更顯力不從心。換句話說,職業規劃意識淡薄加劇了播音員主持人的迷茫感,使其難以緊跟時代進行自我提升與轉型。(四)互動性不強互動性不強,導致播音員主持人在工作中缺少互聯網傳播語境的沉浸感,進而影響融媒體范式表達[3]。在民族地區,一般節目中,主持人通常可以根據節目的內容進行一定的即興發揮,動態分享自己獨到的感受和觀點。然而,目前大部分播音員主持人依舊采用“傳聲筒”式的工作模式,高度依賴編導提供的稿件,總體上處于節目生產鏈的底端,被動從屬色彩濃,缺乏互動性傳播和表達。融媒體時代,對播音員主持人的個性化要求較高,要求其展現個性魅力,以加深受眾印象。缺乏互動性,不利于吸引受眾、引導輿論。
三、融媒體時代民族地區播音員主持人的培養路徑建議
(一)提升個人政治素養和知識儲備,增強互聯網時代的核心競爭力
技巧是有限的,視野與知識支撐起的軟實力卻是無限的。播音員主持人肩負著把黨和國家的聲音傳入千家萬戶的重任。對此,節目必須貼近民族地區實際,貼近廣大農牧民群眾生產生活的需要和他們的精神需求,結合互聯網傳播特征,爭取線上線下受眾。具體來說,民族地區的播音員主持人除了掌握過硬的專業知識,不斷拓寬和豐富自己的知識面外,還要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努力提高政治覺悟;學習了解黨和國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及時掌握國家的法律法規和黨的各項惠民政策措施;熟悉本民族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心理特點和審美觀念;不斷提升個人職業素養,牢牢把握當下碎片化、多元化、互動性、個性化等互聯網時代的傳播特征,更好地發揮黨和人民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更好地引導輿論、服務群眾。
(二)深入融入互聯網傳播語境,更新表達范式與播音語態
融媒體時代,各主流媒體積極轉型變革。民族地區媒體的播音主持隊伍更需要針對上述情況,結合融媒體發展趨勢和互聯網傳播特征,創新表達方式、更新傳播范式、豐富互動形式,不斷提升自身職業素養。
(三)主動介入節目,真實表達觀點,增強傳播的互動性與貼近性
融媒體時代,信息的獲取和分享變得更加便利。人們不再過多關注播音員主持人的外在形象包裝和技巧呈現,而是更加關注節目內容的表達與互動,關注播音員主持人傳遞信息價值的方式和其真實獨到的觀點表達[4]。比如,很多時候可以看到身著漂亮民族服裝、形態優美的主持人對著鏡頭侃侃而談,卻讓觀眾覺得別扭。那是因為主持人并沒有和周圍環境、嘉賓甚至節目融為一體,沒有對嘉賓的表達做到真正的情感呼應,缺少調動情感的交流,只是在鏡頭前機械地背臺詞。這反映出主持人沒有打通與受眾信息傳達和反饋、情感呼應和平等交流的回路。生動的語言源自深刻的思考。播音員主持人只有主動介入節目,參與節目選題、策劃、采訪、編輯等整個過程,設計互動環節,發表飽含自身態度的漢、藏雙語的個性化評述,才能與受眾產生情感呼應,才能增強傳播的互動性與貼近性。
(四)不斷踐行“四力”,提升職業素養,創新具有互聯網屬性的表達范式
播音員主持人承載著信息與觀點的表達職責。融媒體時代,要求播音員主持人腳踏實地,切實踐行“四力”[5]。民族地區的傳播符號具有豐富的內涵與厚度。作為民族地區媒體的“代言人”,播音員主持人更要深挖民族文化,創新表達方式,用“腳力”感知民族文化的勃勃生機和農牧民的火熱生活;用“眼力”捕捉沾泥土、帶糌粑味、冒熱氣的鮮活內容;用“腦力”挖掘融媒體時代的民族故事和表達方式;用“筆力”創作讓時代存像、讓人民滿意的接地氣、有溫度的新聞作品。在這方面,拉薩廣播電視臺的“主持人新春走基層”“主播帶你逛藏博”等節目,都體現了主持人踐行“四力”,融入互聯網的表達,實現了內容與受眾的深度交融。
(五)增強人文情懷和社會責任,通過線上線下融合創新傳播格局
融媒體時代,線上與線下傳播相融合、大屏與小屏相融合是主流媒體尊重并順應互聯網傳播規律的一大表現。西藏擁有豐富的民族文化,播音員主持人可通過多種方式表達人文關懷、彰顯社會責任。如,利用自身影響力,借助微博、抖音等平臺積極倡導綠色生態、文明煨桑、理性放生、環保出行等理念;在雪頓節、藏戲展演等重大節慶后,采用視頻直播等形式,開展撿拾垃圾的環保活動等。
四、結語
民族地區播音員主持人需結合融媒體時代的新特征,順勢而為,加快轉型;需正視新媒體帶來的挑戰,建構新的符號形象;需提升契合全媒體傳播需求的職業素養和專業能力。從而化挑戰為機遇,在新時代的廣闊舞臺上,發揮主觀能動性,加強與受眾的互動交流,提高民族地區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
參考文獻:
[1]肖灑.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播音主持業務素養提升路徑研究[J].新聞愛好者,2019(06):72-75.
[2]鄭甦.簡析我國職業主持人的現狀、困境及價值體系重構[J].電視研究,2017(06):35-37.
[3]談華偉.直播的主播新生態:從廣電主播到新晉“網紅”[J].視聽界,2020(04):29-33.
[4]宣艷.新媒體技術時代電視新聞播音主持創作樣態的發展[J].傳播力研究,2018,2(18):131-134,139.
[5]黃春平.融媒體時代廣播播音員主持人應對策略[J].視聽,2019(09):125-126.
作者:次吉拉姆 單位:拉薩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