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芭蕾舞男演員體能訓練現狀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對我國一線城市芭蕾舞團男演員體能訓練現狀進行研究。研究發現,目前芭蕾舞團體能訓練存在缺乏政策支持、科學指導以及專項訓練不足等問題。對此,筆者建議,加強芭蕾舞政策制定層對于體能訓練的重視,為演員的體能訓練提供時間、場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拓寬舞團演員的培訓渠道,提供體能訓練培訓的機會與途徑;促進舞團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研究解決芭蕾舞體能訓練的重難點問題,明確訓練目標、創新訓練手段與方法。
關鍵詞:芭蕾舞;男演員;體能訓練
體能是運動員機體的基本運動能力。很多時候運動員的能力高低取決于身體及競技體能的素質,研究發現,現代優秀運動員在力量、爆發力、速度和跳躍能力方面都要勝于普通運動員。舞蹈與競技體育相似,是一項嚴格激烈的身體活動[1-2],以訓練嚴謹殘酷著稱的芭蕾舞更是如此,其表演是一系列接近身體極限的藝術動作展示,需要極高的運動能力。因此,芭蕾舞者在被稱為藝術家的同時,也被稱為運動員[3]。良好的體能不僅是完成芭蕾舞動作的基礎保障,更有助于優化芭蕾舞表演,使舞蹈演員能夠準確、流暢、優雅地完成技術動作以達到審美上的愉悅。相較于芭蕾舞女演員,男演員需要在表演中完成托舉和更為激烈的技術動作,這些動作的完成都離不開體能的基礎作用。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研究對象。本研究以我國芭蕾舞男演員體能訓練為研究對象,選取我國一線城市芭蕾舞團男演員為問卷調查對象。研究方法。
一、文獻資料法。本研究以“芭蕾舞訓練”“體能訓練”等為關鍵詞,通過中國知網和萬方數據庫進行中文文獻檢索;以“ballettraining”“balletphysicalfitness”“strengthandconditioning”等為關鍵詞,通過EBSCOHost、WebofScience、ProQuestPerforingArts數據庫等檢索相關英文文獻。采用主題、關鍵詞和標題等檢索方式,檢索1980—2021年的文獻,經閱讀標題與內容提要篩選,剔除書評、論壇公告、卷首語等不相關文獻,最終保留與本研究相關的中英文文獻。對資料進行整理、分類,為本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二、問卷調查法。根據文獻中芭蕾舞男演員的體能特征及訓練特點自設問卷《我國芭蕾舞男演員體能訓練現狀調查》,問卷內容為訓練方式、時間、頻率、內容、方法及手段、意見建議等。問卷通過3名同行專家經過2輪修改確定,通過問卷星發放問卷,獲取與訓練情況相關的數據。問卷發放40份,回收38份,有效問卷38份。
三、專家訪談法。通過視頻電話訪談體能專家、教授,征求問卷設計的建議,修改完善問卷;訪談芭蕾舞演員,深入了解體能訓練現狀。
二、結果與分析
訓練現狀。問卷統計顯示,所有男演員都認同體能訓練的重要性,并有88.9%的演員會進行體能訓練。在這些進行體能訓練的演員中,94.7%為自行訓練,僅有5.3%的演員表示舞團會組織體能訓練。體能訓練內容圍繞舞蹈基本能力進行,以力量和耐力訓練為主。訓練方法涉及到針對耐力素質的HIIT訓練、針對力量素質的抗阻訓練、超等長訓練以及普拉提等輔助訓練方法。每次訓練的時長以30—40分鐘居多,訓練周頻次主要為1—2次和2—3次。訓練內容、方法、時長與頻次如表1—表4所示。主要問題。
一、訓練組織缺乏政策支持。芭蕾舞的訓練方法自20世紀中葉以來幾乎沒有改變,雖然在其發展進程中分化出了俄羅斯、丹麥、法國等不同的訓練流派,但幾乎所有的訓練都是針對技術動作進行,鮮見專門的體能訓練。在芭蕾舞團,演員每天要進行6—8小時的技術訓練、變奏表演和排練,沒有單獨進行體能訓練的時間。然而隨著芭蕾舞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其表演技術動作的難度在不斷提高,傳統上僅針對技能的訓練不能滿足芭蕾舞表演對于演員體能的需要。演員只能在演出、排練和有組織的技術訓練之外,抽空自行進行體能訓練。離散的訓練時間安排會直接降低體能訓練效果。通過訪談發現,男演員進行體能訓練不僅受限于舞團的時間安排,還窘于訓練場地和器械的配備。相比幾百平米配有世界頂級地膠和把桿的排練廳,演員們進行體能訓練的健身房空間局促且設備落后,大部分演員不得不選擇去舞團外的健身房進行體能訓練。問卷中對于體能訓練建議部分,有52.6%的演員希望得到舞團對于訓練時間安排以及場地器械的支持。
二、訓練實施缺乏科學指導。缺乏科學指導是問卷中對于體能訓練現存問題得票最高的一項,高達83.33%。一般而言,完整的體能訓練包括體能狀態評估檢查、訓練計劃制定與實施、訓練效果的檢驗與反饋等環節。訓練前的評估篩查是科學、準確、針對性訓練的前提,應根據訓練目標對演員的一般體能進行評估,包括身體素質各要素,同時還可依據芭蕾舞技術動作特點增加對專項體能動作的評估。訓練計劃的制定需參考體能評估的結果,診斷分析不同演員體能的個體差異,合理設置訓練內容、方法和負荷。在實施訓練方案的過程中,還需通過演員的反饋與監測數據適時調整訓練負荷和安排,使訓練能夠持續對演員的機體產生適宜的刺激,在不斷反饋、糾正、調整、進步的過程中進行體能訓練,從而達到提升運動表現的目的。調查發現,目前男演員的體能訓練表現出較大的主觀性和隨意性。他們在訓練之前沒有系統的評估篩查,僅是通過自己在表演與技術訓練中的主觀身體感受來判斷自己的體能狀況,并依此決定訓練內容。訓練方法的選擇和訓練負荷的控制也是依靠主觀感受自行決定。部分演員表示會關注體能訓練的公眾號或主播,獲取碎片化的訓練知識來指導實踐。這些訓練可能會帶來更好的舞蹈表現,但通常不是最經濟高效的方案,有時甚至會因訓練不當出現代償,增加受傷的風險。疲勞性損傷在芭蕾舞演員中十分常見,由于缺乏科學的訓練指導,演員們不僅沒有接受相應的康復訓練,反而常常帶傷排練演出。也有演員表示,一般體能訓練的方法不能完全覆蓋到芭蕾舞表演的所有動作,他們希望得到科學系統的芭蕾舞體能訓練的指導。
三、體能訓練缺乏專項性。芭蕾舞動作技術性強,除一般體能的基礎保障外,完成動作的正確方法與動作模式都至關重要。不同于任何體育項目,芭蕾舞的體能訓練除了要提高演員的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外,還要兼顧藝術審美對于演員身體形態的要求,因此,在運動素質尤其是力量訓練中,要充分考慮完成芭蕾舞技術動作時肌肉的工作方式(離心或向心工作)、沖動頻率(收縮速度)和正確的“用力順序”。[4]筆者發現,男演員目前進行的體能訓練如臥推、深蹲、普拉提等內容,均屬一般體能的范疇。訪談中,雖有演員表示會將體能訓練融入芭蕾舞技術動作中,但其訓練方式仍是在重復技術動作,以期提高體能和運動表現,鮮有針對技術動作的完成情況進行診斷,找出技術動作中的薄弱環節,并對癥下藥進行體能訓練的情況。
三、結語
我國芭蕾舞男演員普遍認識到體能訓練對于舞蹈表演及運動表現的重要性,但他們的訓練表現出較大的隨意性和主觀性,缺乏科學指導和專項性訓練,雖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運動表現,但效果有限,并且存在因出現代償,增加受傷風險的可能性。芭蕾舞團需加強對于體能訓練的重視,為演員的體能訓練提供時間、場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提供體能訓練培訓的機會與途徑;要促進舞團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研究解決芭蕾舞體能訓練的重難點問題,明確訓練目標、創新訓練手段與方法;制定芭蕾舞體能訓練的行業標準,包括訓練前的人員體能狀態評估、訓練計劃制定、訓練內容實施與監測等內容。
作者:尹力 邱曉鋒 單位:北京舞蹈學院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