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幼兒家居安全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選擇恰當的安全教育內容
1.整合性
家居安全教育內容的整合性,在綱要中有明確表述,即要在生活與游戲之中,使“各領域的教育內容要有機聯系、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這里,既包括安全問題的整合,也包括各不同的教育領域中涉及的安全教育因素的整合。前者,如在以“家”為主題的系列活動中,圍繞主題可以進行談話“介紹我的家”、繪畫“我的家”、游戲“小朋友來我家”等。這種整合,結合教育目的可以對某一方面有所側重而不必面面俱到。
2.時效性
以最近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或者班級事件為背景對幼兒展開安全教育,會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其原因在于,這些事件引起了幼兒的極大關注或者為幼兒感興趣,這種信息來源的直接會提高幼兒對相關安全問題的關注程度,加深認識并提高接受能力。因此,抓住教育契機,及時開展安全教育,就顯得尤為必要。例如,一次大班幼兒的手工活動,雖然此前教師已經告訴幼兒要注意剪刀的使用安全,“大家剪時要小心,今天這些剪刀都很鋒利,如果剪到小手會很痛的”,但仍有一名幼兒在活動中剪破了小手指,疼得哭了起來。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安全教育契機,有被剪到手的幼兒的直接“表現”與訴說,會給其他幼兒帶來更為直接的關于“疼痛”的認識,自然會增加幼兒對剪刀使用與危險性的注意,遠比教師單純的告誡效果好得多。
二、采取適當的安全教育形式
1.創設情境
讓幼兒在親身體驗中感受和學習。根據喬納森在《學習環境的理論基礎》一書中的描述,創設情境的目的在于“利用一個熟悉的參考物,幫助學習者將一個要探究的概念與熟悉的經驗聯系起來,引導他們利用這些經驗來解釋、說明、形成自己的科學知識”。在幼兒家居安全教育中,這種情境創設會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使其在情境中體驗或者驗證自己的想法并融合已知,從而使其內化或調整自己的行為,形成正確的安全認識與行為。如師生共同模擬表演“陌生人敲門,幼兒怎么辦”的活動,就極有可能成為幼兒日后保護自己的演練。
2.進行安全知識跟蹤再現
促使幼兒安全知識內化和安全行為的形成。幼兒身心成長的特點決定單靠一兩次活動很難完全建立起幼兒的安全意識與能力。因此,實現幼兒行為養成這一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標,就必須長期對幼兒的安全知識與能力進行隨時關注與指導。在活動之后,跟蹤再現行為練習,可以及時提醒幼兒進行行為堅持,引導反思,再次練習并形成習慣,最終鞏固幼兒的安全意識與能力。實踐中,這種跟蹤再現可以借助現代技術對幼兒的行為進行影像記錄,捕捉幼兒的行為表現,并在適當時點進行回放引導幼兒反思與糾偏。
3.評選安全小標兵
擔當安全小衛士,促進幼兒安全防范意識提升。教師借助教學活動給予幼兒一定的安全知識并將其運用于實際生活中,不同的幼兒出現掌握程度的差異是非常正常的。這種情況下,安全小標兵的評選會給予當選者以榮譽稱號促進其行為的改善與堅持,引發幼兒向好的學習活動的積極參與,也會給予其他幼兒上進的欲望和行為的標桿以促進自身安全意識的提升與良好行為修正。同時,安全小衛士活動的開展與行為執行,也會促進其他幼兒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在點滴安全知識的積累中提升全體幼兒對周圍環境與人的安全防范意識,培養其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自我保護能力。當然,幼兒園關于幼兒家居安全教育的形式遠不止于此,其他如發揮多媒體作用,引導學生在直觀與形象中進行學習、調動多種感官,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動等,只要是為著幼兒良好健康行為養成的宗旨,都是可以采取的。
作者:張艷玲 單位:衡水學院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