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經濟與貿易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國際貿易與經濟教學方法雙語課程。
一、高等教育國際化與雙語教學
(一)高等教育國際化。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指在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國內和國際兩個教育市場,優化配置本國的教育資源和要素,搶占世界高等教育的制高點,培養出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高素質的人才??梢姡逃龂H化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具有國際意識、國際交往能力、國際競爭能力的人才。教育國際化的深度和廣度直接影響著高等教育的質量。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宣言》所指出:“國際化是高等教育質量的一個有機部分”。
安徽財經大學也十分重視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并已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與實踐。如引進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從事教學工作、外派師資接受培訓、與國外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辦學、進行專業課程的雙語教學等。然而和高等教育比較發達的歐美國家相比,在教育水平和教學效果上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二)雙語教學的界定。
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我們認為雙語教學是特指在專業學科教學過程中,采用外語(英語)作為教學語言開展和組織教學的活動。雙語教學應包括以下要素:
1.采用原版教材。授課教師應了解國外相關專業的教材使用情況。由于不同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法律、技術等宏觀環境方面存在差異,原版的教材可能存在部分章節不適用的情況,但這并不影響教學活動的組織。授課教師可同時指定多本參考教材。
2.使用外語授課或課堂講授以外語為主。如果只是使用原版教材,而還用漢語授課,筆者認為這不是雙語教學。教師必須使用英語完成備課、多媒體幻燈片、課堂講授、課堂活動組織才是我們所說的雙語教學。在講授過程中,必須堅持使用外語。筆者認為,對一些術語的表述可以適當使用漢語,但使用中文講授的時間不宜超過總授課時間的20%。
3.學生考試形式的設計和成績的評估。雙語教學課程的考試形式可以根據課程需要靈活設計,采取英語口語面試和英文筆試相結合的方式是比較理想的選擇。
二、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雙語教學的實踐
(一)雙語教學課程教材的選用。
在教材的選用上,我們一直都選用國外優秀的原版教學用書。如《國際經濟學》課程的固定教材Dominick.Salvatore的《InternationalEconomics》以及《國際市場營銷》課程的固定教材WarrenJ.Keegan編寫的《GlobalMarketingManagement》。我們選擇這些教材的理由是:首先,教材的語言表達比較規范、簡單,用詞準確;其次,教材同經濟學科核心課程中的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的內容聯系比較密切;第三,相比較而言,教材的內容更具有客觀性,作者能從學術的角度去研究、探討和解釋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的理論與政策,“大國主義”的思想較少;第四,教材和我國在職研究生經濟學專業的國際經濟學課程內容十分相似,可形成較好的接軌事態。當然,國外教材有它的長處,也有它的短處。如在一些內容上說明得過于詳細。因此,在備課的過程中,因此,教學中我們對教學內容進行了有效的選擇,抓住主要的內容,對于那些與國內教材重復的教學內容、章節和報道等一律刪除,或讓學生自行閱讀。
(二)雙語教學課程的設置。
各高校大學英語一般開兩年,到了大學三年級,相當一部分學生已通過全國大學英語四級統考,還有一些學生達到了大學英語六級的水平,學生普遍已有了較好的英語基礎,這時采用雙語教學對學生來說困難相對要小些,可避免學生一開始就產生畏難情緒。另外,在大學三年級上學期開始連續、合理地部署和安排雙語教學,可延續英語學習,使英語學習四年不間斷,對學生的英語學習可起到一定的促進和提高作用,而且可在基礎英語學習之后,將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轉移到自己的專業上來。因此,我們把雙語教學的時間安排在大學三年級,并選擇合適的專業課程連續安排雙語教學。目前國際經濟貿易專業已經開設了國際經濟學(英)、國際貿易(英)、國際市場營銷(英)、電子商務概論(英)、特許經營(英)、國際商法(英)等六門雙語教學課程。[論-文-網]
(三)雙語教學課堂實踐。
1.雙語教學方法的使用。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主要采用了英語沉浸式教學法(Englishimmersion)和參與法(Participationmethod)。所謂沉浸法就是完全使用英語授課,教師用簡單淺顯的語言進行教學,使學生能順利的掌握英語,掌握教學的內容和其它知識。當然,對于一些比較專業的經濟術語,教師用漢語給出其準確的含義,以使學生對術語和定義有準確的理解,但是漢語解釋十分有限。
所謂參與法就是在教學中首先提供一些分析問題的必要條件,通過引導和啟發,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讓學生利用已經掌握的專業知識和西方經濟學等基礎知識,自己分析、討論,找出問題的答案。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扮演主要角色,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思維,循序漸進,由淺入深,使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容易,掌握也比較牢固。比如在講解國際貿易理論中的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時,我們就讓學生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要素豐裕的國家——要素價格較低——具有生產和出口密集使用該要素產品的優勢——出口增加——要素使用增加——要素相對價格上升——要素價格均等,然后配以圖形予以解釋。這樣,學生積極參與,發言踴躍。
2.多媒體在雙語教學中的應用。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雙語教學過程中,我們還充分利用現有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制作了豐富多彩的教學課件。課件由任課教師自行設計制作,教學課件采用全英語,這有利于進行沉浸式教學,給學生制造全英語環境。同時,用英語制作課件可以避免因教師對個別單詞發音不準帶來的不利影響,上課時我們逐條、有時甚至是逐詞顯示講授的內容,讓學生看起來更加容易方便,重點更加突出,讓學生在課件的幫助下理解的更容易、更深刻、更全面。另外,采用多媒體教室上課,節省了板書所花費的時間,從而可改善教學進度。多媒體課件可集聲音、動畫、文字、圖像為一體,因此在講課時,生動活潑、引人入勝,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雙語教學的考核方法。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雙語教學過程中,我們靈活運用多種考試形式。為適應高校素質教育的發展,我們努力改革當前高校中以百分制閉卷考試一統天下的局面,靈活運用筆試、口試、閉卷、開卷等考核方式,以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我們增加了雙語教學課程考試中的口試比重,采取筆試與口試相結合的方式。
學生平時在課堂上的發言次數、質量和水平也都可被計入考試成績,以此來鼓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水平及知識掌握程度。雙語教學的成績評定注重平時考核,使成績構成多元化,力爭改變“一次性閉卷考試”的局面,加強對學生的平時考核,避免“一考定成敗”。我們注重平時考試,并不是頻繁增加考試次數,而是由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階段的教學要求,靈活運用提問、討論、作業、小測驗等方式了解學生學習狀況,并通過測驗獲取教學信息,指導教學更好地開展。對于學生成績的評定,結合課程總結性考試與平時考核進行綜合評價,并逐步加大平時考核成績在總成績中所占比例。同時對采用雙語教學課程的學習成績予以注明,從而給學生畢業后的就業提供較好的條件。
三、加強國際經濟貿易專業雙語教學的建議
(一)制定長期的雙語教學規劃。
開展雙語教學是一項持續工作,必須有全面長期的規劃,體現在教學中就是人才培養目標、專業教學計劃的調整。在人才培養目標上,要適應WTO要求,加快培養適應全球化的、有國際意識、有國際交往能力、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國際貿易人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具有專業性強和實踐要求標準高的特點,在專業教學計劃的制定上應采用同國際相關專業(國際商務)接軌的教學計劃。在課程體系設計方面,在現有的雙語課程基礎上,考慮增加一批適應于全球化的專業課程,使用雙語教學。并且要特別注意這些雙語課程之間的層次銜接,形成合理的國際經濟貿易專業雙語教學課程體系。在課時安排上要充分考慮原版教材的特點,安排足夠的學時,以保證能保質保量的完成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
(二)加大雙語教學師資培養力度。
雙語教學的任課教師不僅要掌握一定的授課技巧和較高的專業水平,更重要的是還需要較好的英語水平。然而,在高校的雙語教學實踐中,能流利自如地使用英語進行專業課程教學的教師比較缺乏。一方面,外語教師的專業知識不足;另一方面,專業課教師知識豐富,但英語功底不深?;蛘卟糠謱I課教師的英語水平比較高,閱讀文獻與看專業雜志的能力較強,但口語和寫作能力較差,進行課堂教學困難仍然很大。因此,培養既能熟練使用英語,又具有豐富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是提高雙語教學水平的關鍵。
雙語教學師資的培養可以采取“走出去,請進來”兩種途徑。
一是自己培養。對于英語基礎較好的教師,可以采取短期集中培訓的方法,也還可以選送一些教師到外語院校進行進修,由外國教師任教,采取封閉式的訓練,使他們的英語水平在短期內有較大的提高。另一種方法就是引進雙語教學人才。學校可以采取特殊政策引進國外人員歸國進行教學工作,或者聘請其它外籍教師(相關專業的專家)進行教學工作。
(三)傳統和現代教學方法相結合。
雙語教學對于教師和學生都是一個挑戰。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演示教學內容,就可以節省板書的時間,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同時,教師也應努力把平常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所總結與積累的教學方法,如案例分析、小論文競賽、課堂小組辯論等方法有機地結合雙語教學中,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它所具有的純漢語教學所無法比擬的優越性,使它在實踐中不斷發展成長。另外,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利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把與實際結合比較密切的專業課程直接開到實習基地,同時也可以邀請一些國外的專家或專業化人士到學校,進行學術講座等活動,使學生體會到既懂英語又懂專業的優越性和緊迫性,激發他們學習雙語教學課程的主動性。
(四)建立雙語教學課程評估體系,加強對雙語教學的監督和管理。
目前,雙語教學仍然處于初級階段,在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這與沒有建立起完善的雙語教學質量監督和管理體系不無關系。我們認為應盡快建立雙語教學課程的特定評價體系,以保證雙語教學的質量。
雙語教學課程評價體系應該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首先,做好雙語課程的認定工作。根據大家普遍認可的高校雙語教學的三種模式對雙語教學的層次做好界定,并根據不同層次給予不同的工作量補貼,以激勵教師開展雙語教學的積極性。其次,制定雙語教學質量認證體系,加強對雙語教學中各個環節的質量監督和管理。如不定期地在院系、教研室內部開展雙語教學交流與研討,開展教學競賽、組織觀摩教學,邀請專家、外籍教師,包括外語專業人員對雙語教學的效果進行考核,組織學生評教等。
(五)完善雙語師資認證制度,嚴格雙語教學準入。
我們認為,申請雙語教學資格的教師應具備以下基本條件:
具有一定教學經驗,教學水平較高,已用漢語主講有關課程兩輪以上;能熟練閱讀外文版教材,準確理解教材中的知識內容。
符合基本條件要求的教師可向教研室提出承擔哪種形式雙語教學任務申請;教研室審定教師條件,報系(部)審核;教學系(部)審核后將符合條件要求的教師報教務處;教務處組織評議小組聽申請教師試講并給出評定意見,符合要求者報主管校長批準;取得雙語教學資格的教師,由學校頒發資格證書,并具有優先參加校內各種評選和評優活動;具有雙語教學資格的教師,在完成一(或二)輪雙語教學任務后,才可申請高層次教學形式資格的認定。
參考文獻:
[1]張紅霞,李平。論雙語教學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中的應用[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7)。
[2]何志勇,陳偉,張秀華。漸進式雙語教學法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學中的應用[J].高教研究,2007,(7)。
關鍵詞:對外貿易;經濟增長;協整檢驗;誤差修正模型
1實證分析
1.1樣本數據及分析方法
本文實證分析所使用的數據取自《2006廣東統計年鑒》,用地區生產總值GDP表示經濟增長水平,IM表示進口額,EX表示出口額。樣本區間選取1987-2005年度數據。為了使數據具有可比性,進出口值分別用當年人民幣對美元年平均匯價換算為以人民幣為單位的進出口值;最后用商品零售價格指數把地區生產總值(GDP)、出口(EX)、進口(IM)換算成以1978年不變價格計算的值。考慮到數據的自然對數不改變原來的協整及因果關系,并能使趨勢線性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時間序列中異方差的影響,提高模型的擬合程度,所以對GDP、EX與IM進行自然對數變換,分別用lnGDP、lnEX與lnIM表示。
本文主要采用協整分析和格蘭杰因果檢驗方法進行研究,所有計量分析,都使用EViews5.1進行。
1.2樣本數據的描述性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的外向型經濟發展迅速。1987年,廣東省對外貿易總額僅210.37億美元,其中出口101.40億美元,進口108.97億美元,凈貿易逆差7.6億左右。到2005年,廣東省對外貿易總額達到4280.02億美元,占全國對外貿易總額的30.1%,出口2381.71億美元,進口1898.31億美元,實現外貿順差483.4億美元,居全國首位。與此同時,廣東省經濟持續保持高速增長,GDP年平均增長率達到20.9%。歷年進出口與GDP如下兩圖所示:
從圖1、圖2可以看出,原始的進出口與GDP樣本序列都呈現共同的上升趨勢,而一階差分后的序列趨勢消失。初步判斷,原始的數據序列是非平穩的,而一階差分后的序列是平穩的。進口、出口和GDP之間存在一長期穩定的關系。
1.3樣本數據的單位根檢驗
為了防止出現虛假回歸,在利用OLS等傳統方法對計量經濟模型進行估計之前,應先對變量的時間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我們采用ADF方法對各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
注:檢驗形式(C,T,K)分別表示單位根檢驗方程中所含的常數項、時間趨勢項和滯后階數,T=0表示不含有時間趨勢項,當ADF檢驗值大于臨界值時,表示序列不平穩
表1的檢驗結果表明,所有變量在5%的顯著水平下都是非平穩的,但是它們的一階差分序列在5%的顯著水平下都是平穩的,即LNGDP、LNEX和LNIM都是一階單整過程,據此可以進一步檢驗三個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
1.4樣本數據的協整檢驗
為了確定LNGDP、LNEX、LNIM三個變量是否具有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我們用JOHANSEN的最大似然法(MLE)進行協整檢驗。根據對初始數據形態的分析,確定數據有確定性趨勢,協整方程有截距項,選擇滯后期為1。協整檢驗結果如表2表示.
由表2,有42.9025>35.1928;16.3510<20.2618;于是跡統計量檢驗表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只有一個協整向量存在。說明在樣本區間內,廣東省的經濟增長與進出口之間存在長期均衡的穩定關系。標準化后的協整方程如下:
LNGDP=0.4555LNEX+0.5096LNIM+1.1409(1)
從協整方程可以看出,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彈性約為0.46,進口對經濟增長的彈性約為0.51。這表示,出口每增加1%,將拉動廣東省GDP增長0.46%;進口每增加1%,將拉動廣東省GDP增長0.51%,說明從長期來看,出口和進口都對廣東省的經濟增長起到了促進作用,而且進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更大。
1.5誤差修正模型
根據Grange定理,一組具有協整關系的變量一定具有誤差修正模型的表達形式存在。
由協整方程(1)可得誤差修正項ECM=LNGDP-0.4555LNEX-0.5096LNIM-1.1409,采用EG兩步法建立誤差修正模型如下:
d(LNGDP)=-0.2211ECM(-1)+0.1573d(LNEX)(2)
(0.0229)(0.0497)
(-9.6573)(3.1630)
(2)式中的第一組括號中的數字為回歸系數的標準差,第二組括號中的數字為t統計量的值??梢钥闯?,模型的回歸系數基本上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短期調整系數(-0.2211)為負值,符合反向修正機制,但模型的擬合系數不是很高,這主要是因為重點考察的是出口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而省略了消費、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2)式中的誤差修正項反映了廣東省的經濟增長和進出口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差分項表示的是相關變量的短期波動。誤差修正項系數的t統計值為-9.6573,通過了5%水平下的顯著性檢驗,它表明DGDP受到長期均衡關系的顯著影響。協整關系對GDP的增長起到了反向修正作用。誤差修正項系數-0.2211表明,LNGDP在每年的實際值與其長期均衡值的差距約有22.11%在下一年度得到修正或清除。由于誤差修正項的系數絕對值的倒數為4.5,可知短期波動調整到長期均衡的周期約為4.5年。(2)式還表明,出口的短期變化對經濟增長有顯著的正面影響,出口每增加1%,GDP增加0.16%。
1.6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
GRANGER(1969)提出了對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行檢驗的方法,稱為Granger因果檢驗法。筆者采用這種方法對樣本區間內廣東省的經濟增長和進出口三個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進行檢驗。一般來說,對外貿易的變化會對第二年的產出產生影響,所以本文選取滯后一階進行檢驗,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表3表示在滯后1階和5%的顯著水平下,出口是GDP的單向Granger原因,出口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十分明顯,這一結果符合凱恩斯的外貿乘數理論.表3還表明,在GDP與進口之間在滯后1階時不存在因果關系。
為了考察GDP與進口是否在較長時間內存在因果關系,本文還對GDP與進口在滯后3階和4階時進行了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如表4,5所示。表4表示在滯后3階和5%的顯著性水平下,進口是GDP的Granger原因,GDP不是進口的Granger原因。表5則表示在滯后4階和8%的顯著性水平下,進口是GDP的Granger原因,GDP不是進口的Granger原因。我們認為原因在于進口中引入的資本品和機械設備帶來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等效應并不會立竿見影,其對GDP的貢獻的滯后時間較長,一般需要3-4年,所以從較長時期來看,進口促進了經濟增長。2結論和相關理論分析
利用協整理論、向量誤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對于廣東省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得到如下結論:
(1)廣東省的GDP與進出口三個變量都是一階平穩變量,廣東省經濟增長與進出口三者之間存在唯一的協整關系。
(2)協整方程顯示,廣東省的經濟增長與對外貿易之間存在長期的穩定關系,出口增長和進口增長都對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3)從短期來看,出口對廣東省的經濟增長具有正向的推動作用,而且是廣東省經濟增長的GRANGER原因。
(4)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傳統的經濟理論一般重視出口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政策取向也多是鼓勵出口,限制進口。我們的實證檢驗證明進口在長期中對經濟增長具有很強的促進作用,我們認為主要是因為進口中往往包括大量的先進設備和先進技術,它雖然不會直接對GDP總額產生正向促進作用,但是大量先進設備和技術的進口會促進科技進步和生產率的提高,促進經濟集約化增長程度的提高,從而促進了經濟增長。另外進口還具有彌補供給缺口、誘導國內需求的作用。
3政策建議
基于實證檢驗的結果和理論分析的結論,我們擬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1.實施科教興貿戰略,加快出口產業的技術進步,從而提高制成品的技術和資本含量,促使出口產業在國際競爭的壓力下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不斷增強技術開發能力,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管理體制,使我省的出口貿易增長能真正通過刺激技術進步的機制,發揮對于國民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作用,在新的增長方式下,維持可持續的經濟增長。
2.在重視出口的同時,積極擴大進口,提高進口增長率,充分發揮進口對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而且在連續數年保持巨大貿易順差,外匯儲備規模巨大的情況下,目前我們具備了增加進口的內外部條件。應該優化進口結構,實施效益發展,大力增加戰略性商品的進口,主要進口經濟社會發展所急需、省內或國內又無法提供的商品和技術,特別是短缺資源、先進技術和關鍵設備等,從而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在分享國外技術進步和創新的基礎上,加快我省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使我省經濟走上開放型的良性增長的軌道。另外,在進口產品和技術的同時,我們還應該學習國外先進的思維方式和觀念,諸如效率觀念、信用意識等,通過思想進步和制度創新來保證經濟的持續、健康增長。
參考文獻
[1]沈程翔.中國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1977-1998[J].世界經濟,1999,(12).
[2]孫焱林.我國出口與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0,(2).
[3]石傳玉,王亞菲.我國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南開經濟研究,2003,(1).
[4]王坤,張書云.中國進出口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統計與決策,2004,(2).
[5]張昱,陳光兵.進口貿易與中國經濟增長實證分析[J].金融經濟,2006,(8).
[關鍵詞]貿易條件;“貧困化”增長;貿易效益;出口商品結構;進出口價格指數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貿規模不斷擴大,對外貿易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2006年我國進出口總值為1.76萬億美元,進出口順差0.18萬億美元,增長74%,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大國。
但我國外貿依存度保持了較高的水平,2005年高達60%,導致我國國內經濟受國際市場的影響和沖擊越來越大,且隨著國外貿易壁壘不斷加強,出現了貿易效益低下和貿易條件呈現不利趨勢等問題,已成為各方普遍關注的問題。如何保持我國對外貿易競爭力是亟待認真研究的課題。
一、出口商品結構對我國貿易條件的影響
出口商品結構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國出口的各類商品或某種商品在對外貿易中的構成,即各大類商品或某種商品出口額與整個貿易額的比,是反映一國對外貿易結構狀況的重要指標,對該產品的出口將拉動國內的生產,形成規模經濟。雖然我國工業制成品1981年首次超過初級產品的出口,但是直到1986年,出口商品結構才真正實現了從初級產品為主向工業制成品為主的轉變,轉變完成后,出口商品結構的升級和優化則主要表現為工業制成品中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品與資本及技術密集型產品分別所占出口總額的比重變化。我國出口商品結構調整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1991年以前。主要是出口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品,促進了工業制成品出口的增長。在這一階段,由過去出口初級產品為主向輕紡類半制成品、中間品轉變,特點是較低技術含量,粗加工、簡單加工。
第二階段:1992年-2003年。1991年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品所占出口總額的比例達到了62.2%的頂峰后,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增速強勁,所占出口總額的比例從1990年的15%上升到2000年的47.4%。因此,這一時期是以出口輕紡產品為主向出口機電化工、高新技術產品等重化工產品轉變,其特點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出口產品附加值和技術含量,精加工、深加工程度提升。
第三階段:2004年及其以后。2004年,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所占出口份額首次超過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品44%的份額,達到49.4%,使其成為促進工業制成品持續穩定增長的最主要動力,順利完成了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的出口商品結構(輕紡產品等)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重化工、電子產品等)高附加值的出口商品結構的轉變。根據海關歷年公布的數據,從我國出口商品構成情況來看(按SITC分類),2004-2006年初級產品分別為405.5億美元、490.4億美元和475.5億美元,同比增長分別為16.5%、20.9%和7.8%;工業制成品分別為5528.2億美元、7129.6億美元、8274.9億美元,同比增長分別為37%、29%和28.8%。
但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位置依然是低附加值、低工資、低技術密集度、高競爭強度的產業和加工環節,基本上處于世界產業鏈的末端。我國現階段的出口產品相對集中在紡織品、服裝、鞋類、玩具和食品等,多屬價格敏感性商品,這類產品一般技術含量不高或產品開發、生產技術已經成熟,大多出口企業已具有相當規模,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主要表現為價格競爭。在貿易快速增長的前提下,表現為出口萎縮,進口增長而導致的貿易收支逆差。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潛在危險在于:在貿易條件下降的情況下,極有可能出現經濟增長與國家凈福利增加的背離,陷入貧困化增長的困境。因為初級產品或勞動密集型產品是需求彈性小的產品,在國際價格下降的情況下,需要大量的出口來彌補損失,因而有可能出現出口規模越大,國家凈福利損失越多的現象。
二、近年來我國價格貿易條件和收入貿易條件的動態
商務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1993-2000年,以1995年為基期的中國整體貿易條件指數下降了13%,其制成品貿易條件指數下降了14%,初級產品貿易條件指數則下降了2%。
(一)價格貿易條件。從1998年到2003年,我國出口與進口商品的相對價格下降了14.2%。造成的負面收入效應在2000-2003年相當于當年GDP的1%-1.2%,這表明我國近年來貿易條件不斷下降,必須出口更多的商品以換取同樣數量的進口商品,對我國的經濟產生負面的收入效應。
2000-2002年,我國價格貿易條件連續三年有不利的態勢,雖然總體下降程度不大,但有些商品情況已經比較嚴重,如2002年,棉花的價格貿易條件=(92.4/100.7)×100=91.76,蔬菜的價格貿易條件=(93.4/104.1)×100=89.72,蠶絲的價格貿易條件=(79.3/108.1)×100=73.36,且嚴重地影響到這些行業的貿易效益。其中,價格貿易條件不利的主要原因是:我國具有傳統比較優勢的出口農產品、礦產品及傳統大宗出口商品價格普遍下降,而進口原油(主要局部沖突和戰爭威脅導致)和進口農產品(主要是自然災害導致)價格上揚。通過表1可知,在2004-2006年期間,海關統計的18種主要進口商品中,天然橡膠等12種進口商品的價格處于上升,占到66.7%,且基本上是數量和價格同步上升,價格增幅大部分超過了2位數,特別是未鍛造的銅及銅鋁材同比價格增幅高達63.1個百分點,谷物及谷物粉等3種進口商品的價格基本穩定,只有大豆等3種進口商品的價格有所下降。
首先,隨著我國出口產品中制造業產品所占比重不斷上升,初級產品的比重有很大下降。而初級產品的國際價格近年來漲幅大大高于制造業產品價格,部分因為我國經勞動力成本調整后的勞動生產率較高,某些產品的大量出口壓低了國際價格。從進口的構成看,近兩年經濟的高速增長,特別是重化工業的生產和投資增長導致初級產品占進口的比重大幅上升。其次,最近原油價格的飆升和我國對原油進口依存度的提高,目前我國原油進口占消費的38%,使貿易條件進一步不利。第三,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我國投資的迅速擴張,導致我國進口需求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國際原材料價格。中國新增的鐵礦石進口量占2003年全球新增產量的51%,新增原油消費占全球新增量的35.3%。原油需求在過去的2年中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長,大大超過發達國家平均3%的增長速度。
(二)收入貿易條件。近年來,我國的收入貿易條件逐步改善,表2所示,在1995年-2004年,我國的收入貿易條件呈現良好的優化態勢,貿易條件指數出現了加速上升的趨勢。通過對近年來價格貿易條件和收入貿易條件的分析,可以發現:我國貿易條件總體形勢不容樂觀,貿易增長主要是依賴大規模的數量擴張來實現的,我國外貿已進入結構調整階段,進一步的經濟增長不能靠單純的數量擴張,只能靠結構的轉變。只有進行外貿結構的調整,尤其是出口商品結構的調整,逐步由非熟練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向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密集型產品為主,乃至向技術與知識密集型產品為主轉化,才能進一步加大外貿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確保我國經濟快速穩定增長。
三、調整貿易戰略、改善貿易條件的思路
國際貿易理論中的最優關稅理論指出,當一國的進口需求足以影響國際價格時,關稅的提高將有利于改善貿易條件。但是,中國需要履行對世貿組織的承諾,提高關稅顯然是不可行的。改善貿易條件最終將依靠出口產品結構的升級,即提高高附加值商品和服務的出口比重、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制定長期能源戰略,等等。
(一)近期的工作重點是抑制投資的過度增長。具體政策包括全面加息和能源產品的合理定價。第一,由于原材料國際價格的上升受我國投資需求的影響,我國經濟增速的放緩將有利于抑制貿易條件的進一步下降。從這個意義上說,目前針對經濟過熱進行宏觀調控是極為必要的。更重要的是,調控經濟過熱應從根本上抑制投資需求。第二,國內能源價格受政府管制或干預,油、電、煤、運價格的變化沒有充分反映供求關系的變化,加上近來國際原油價格的上漲,這種價格扭曲人為地降低了重化工業的投資和生產成本,在某種程度上鼓勵了這些部門的投資擴張。盡管經濟過熱,可電價調幅極小。而某些產品(尤其是耗電量大的產品)由于需求的上升其價格的漲幅遠遠高于電價,給這些行業帶來了暴利,加劇了投資的大幅增長。與生產者價格指數(PPI)或居民消費物價指數(CPI)相比,電價遠落后于這兩者的上漲。這意味著剔除物價上漲因素后,電的實際價格近期一直在下降。政府早就應該大幅提高電價,依靠市場和經濟的手段來篩選真正有效益的企業和調控行業間的平衡發展。對電價的控制,可以說是造成電力瓶頸的原因之一。
中國國際金融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指出,廉價的生產要素(包括能源)價格、勞動力價格和極低的科技含量,使中國始終背負著沉重的成本負擔,為他國提供經濟“補貼”。但中國外貿的高速增長卻帶來越來越多的貿易摩擦。因此,他提出兩個建議:一是取消高耗能、低附加值產品的稅收優惠政策,逐漸減少這類產品的加工生產出口,將重心移向高端產品;二是提高匯率靈活度,采取真正以市場為基礎的匯率體制,不排除進一步升值人民幣的可能。
(二)從長期來看,應加快國家的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新興部門和行業不斷涌現,各個領域和行業的競爭水平都在不斷提高,擁有和保持競爭優勢不能單純依賴于低成本和大規模,要逐漸過渡到不斷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加快國家的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提高其國際分工地位,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要改變這一局面,“科技興貿”是當前的重要工作。我國明確提出產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即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興工業化路子。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必須建立一套技術引進、消化吸收、開發創新機制,引進先進的符合我國產業結構發展方向的技術,提高自主開發、設計和研制能力,打破原來重引進、輕開發的格局。在引進開發、推廣的基礎上,逐步加大高新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為提高我國產業的競爭力,必須從全球產業發展的高度部署我國的產業發展戰略:一是要制定有利于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財政金融政策。促進產業結構的合理化,限制低水平建設,解決落后企業退出市場的障礙問題,把資源集中配置在對中國產業有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上,加快這些產業的發展,促進其競爭力的提高。二是要立足于自身條件,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加快培育具有比較優勢的高新技術產業,發揮高新技術產業擴大出口的效益。三是要制定產業技術政策,通過保護知識產權、技術和專利,推動企業的技術創新和新產品的開發,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提高整體產業素質。四是要研究制定組織政策,促進企業組織優化,提高企業的集中度,形成必要的產業群效應,形成優勢產業與相關產業、主導產業與非主導產業的良性互動關系,樹立名牌產品和支柱產品。通過一系列的創新改革,使中國的出口企業貿易條件得以改善,維護國內的傳統市場。
參考文獻:
[1][英]沙加亞·勞爾.中國對亞洲制成品出口競爭力的影響[J].國際經濟合作,2002,(1).
[2]胡乃武,等.我國對外貿易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3,(2).
[3]馬凱.部分行業盲目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EB/OL].http://,2003-08-11.
關鍵詞: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建設;構想
一、應用技術本科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設置的總體原則
1.高等性。應用本科教育是高職教育中的較高層次,自然“高等性”應是其培養目標定位的基準。因此,我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口徑方面應該比高職??聘鼘捯恍瑢I基礎理論則應該更厚一些,使學生掌握相當的理論知識,有發展潛能和創新能力。
2.職業性。應用技術本科教育屬于職業教育,自然“職業性”應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培養目標定位的內涵。“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應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訓練,要求學生取得代表其職業能力和技術水平的職業資格證書或技術等級證書,使其畢業時能夠勝任較高技術要求的崗位。
3.區域性。區域性是應用本科教育培養目標定位的地方特色。區域經濟的結構性和發展的不平衡性決定應用技術本科教育具有區域性這一地方特色。從區域經濟的結構性來講,不同地區的資源狀況、產業結構、開發方向等存在差異性。這就決定不同地區所需要的“專才”崗位結構應是不一樣的。從目前應用本科的試點來看,應用本科教育應立足地方、服務地方,為地方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的第一線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大量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尤其是為第一線推廣高新實用技術,提升地方企業的科技含量,為地方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提供智力保障。
4.社會性。社會性是應用本科教育培養目標定位的價值取向。普通本科教育也在講要實現與社會之間的雙向參與,那么應用本科教育則更需要開放辦學,面向社會,依靠社會,被社會所接納,為社會服務,走出校門走向社會,走進企業走向市場,以社會需要為導向,以行業、企業為依托,走產學研結合之路。
相應地,應用本科人才作為一種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它應具有以下幾個特性和素質:
第一,人才層次的高級性。應用本科教育屬于本科層次的高職教育,應用本科人才‘應以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區別于普通本科教育,以較寬的知識面和較高的技術技能的操作水平區別于高職??平逃?。無論這種技術技能崗位多么具體、工作層次多么基層,它仍然屬于高等教育培養的范疇,這就是人才層次的高級性。
第二,知識、能力的職業性。應用本科教育是一種高職教育,它對學生進行某種職業的教育:管理教育,以提高職業技術技能水平為日的;它以職業崗位群的需要為依據設置教學計劃,在對職業崗位群進行職業能力分析的基礎上,確定具體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明確列出畢業生應具備的職業道德、職業知識和職業能力,進而組織教學。其中,職業知識和職業能力的提高,要著眼于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面向21世紀科技發展,不斷更新教學內容,調整課程結構,注重知識的橫向拓展與結合,體現知識的先進性和應用性,培養學生掌握新設備、新技術的能力。應用本科人才知識、能力的職業性,體現了它隸屬高職教育的本質屬性。
第三,人才的技術性、技能性。應用本科人才不但懂得某一專業的基礎理論與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具有某一崗位群所需要的生產操作和組織能力,能夠將研究人員的設計意圖或工藝思想應用到具體技術技能操作的實際中去,并能在生產現場進行技術指導和組織管理,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他們還應善于處理、交流和使用信息,指導設備、工藝和產品的改進,是一種專業理論夠用、生產技術操作熟練和組織能力強的復合性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第四,人才的創新意識。應用本科人才是一種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其應用不只是繼承性應用,而且是創造性應用,不只是對現有知識、技術、方法的應用,而且是通過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創造性地分析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二、我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培養目標分析
我校在本學科的建設有十二年的專科基礎,本學科的本科建設是在工業外貿??茖I的基礎上本著強化基礎、突出專業特色、加強人文教育的原則設置課程,將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建成以堅實的貿易理論為基礎、以機電產品貿易研究為特色、以人文教育見長的特色學科。這一特色以我校的行業背景為依托,既與上海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定位相適應,也與我校以電氣和機械工程學科為主流學科的建設相適應,更與經濟工程系人文教育見長的傳統一致。
專業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的學生應系統地掌握經濟學基本原理和國際經濟、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懂得通行的國際貿易慣例和規則,熟悉機電工業技術基礎知識,能在機電產品制造和經營企業及其他經濟組織從事涉外經濟貿易與管理和實際業務操作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三、我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設置特點
根據我?!秶H經濟與貿易》專業設置的總體原則和專業培養目標,我?!秶H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課程設置在重視基礎理論課程的基礎上,開設了如下具有行業背景的特色課程,目的是讓學生較系統地了解機電行業產品與貿易的知識、理論、政策和法規,增強學生的市場競爭力,更好地為行業服務。這些課程有:機械制圖、機電產品概論、機電產品市場營銷、機電產品貿易、機電產品貿易法規等。
“機械制圖”課程設置要求:“機械制圖”課程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技術基礎課?!稒C械制圖》課程介紹機械識圖、繪圖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以及與機械制圖相關的國家標準。
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接受機械制圖的基本訓練,從而掌握繪制和閱讀機械圖紙的基礎知識,具有繪制和閱讀機械零件圖、裝配圖的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認真負責的精神和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稒C械制圖》課程對于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具有重要的作用。
“機電產品概論”課程設置要求:“機電產品概論”是為培養具有機電產品知識基礎的國際經濟貿易人才而設立的一門專業基礎課,設立該課程的目的是拓展學生的知識結構。該課程主要介紹常用機電產品的性能、用途、型號、典型機電產品的技術特點以及主要廠商簡介等。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常用機電產品的功能,掌握機電產品專業知識。
“機電產品市場營銷”課程設置要求:“機電產品市場營銷”是在學生具有機電產品知識的基礎上,介紹常用機電產品的用戶需求特點、產品結構分析、機電產品的生產與需求狀況、市場需求預測、市場營銷特點等。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典型機電產品的市場分析方法,提高學生對機電產品進行市場分析與預測的能力。
“機電產品貿易”課程要求:“機電產品貿易”課程是我們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設立的一門專業方向課。主要介紹機電產品貿易現狀、主要貿易國的地理環境、生產力布局,機電產品貿易國別的規則,中國機電產品貿易的規則與流程,機電產品貿易國別的比較分析以及機電產品貿易的政策法規等。
四、我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建設主要抓手
根據我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的安排,培養具有鮮明特色的“國際經濟與貿易”應用本科人才,我們認為應重點抓好課程建設和改革、“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和實訓基地建設等關鍵環節。
1.課程建設和改革。應用本科教育在課程建設和改革上應當體現培養高層次技術應用性職業人才的特點,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構建課程,而不是簡單地在原來三年制專科的基礎上增加幾門課程。同高職??葡啾?,應用本科的專業口徑應該更寬一些,但比普通本科教育要求要低。在課程上應該體現“兩個加強”:一是加強理論課程的學習。高職??频幕A理論學習是“必需、夠用”為度,應用本科的專業理論基礎則應該比較厚實。二是加強實踐環節。應用本科學生對動手能力的要求更高,因而應用本科應當充分利用四年的時間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著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2.“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教師隊伍的質量是培養應用本科人才的關鍵?;趹帽究迫瞬诺奶攸c,教師不但要求有較高的理論知識,而且還應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教師必須將生產、管理、服務等的知識和能力吸收內化,并能有效的再現、傳授給學生。因此,要結合應用本科人才培養特點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教育觀念新、改革意識強、具有較高教學水平和較強實踐能力、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通過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到企事業單位進行專業實踐和現場考察,支持教師參與產學研結合、專業實踐能力培訓等措施,提高教師自身的技能水平,以提升現有教師隊伍的“雙師”素質。同時廣泛吸引企事業單位既有工作實踐經驗,又有較扎實理論基礎的高級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員,到學校擔任專、兼職教師,提高具有相關專業技術職務資格的教師比例,充實“雙師型”教師隊伍。
3.實訓基地建設。提高應用本科教育質量的關鍵在于切實加強技能性和實踐性環節,因此要突出技能培訓這一重點,加強實訓基地的建設。一方面,根據我校“國際經濟與貿易”應用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建設校內實訓基地,對學生進行專業崗位群基本技術技能的訓練。另一方面,積極拓展校外實訓基地,依靠企業建立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形成有效的運作機制,逐步形成教學、科研、生產、培訓四個層次為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教育培訓基地,讓學生直接參加生產和實際工作,進行現場頂崗實習。同時也進行教師的實踐技能培訓。
參考文獻:
[1]王娟涓,朱宇.中美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本科課程之比較[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4,(3):18-21.
[2]卡羅萊納大學的穆爾商學院[EB/OL].mooreschool.sc.edu.
[3]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沃頓商學院[EB/OL].wharton.upenn.edu.
[4]馬里蘭大學的史密斯商學院[EBL/OL].rhsmith.umd.edu.
論文關鍵詞:國際貿易 環境保護
一、國際貿易與環境保護的沖突
為了經濟發展要追求最大限度的貿易自由,為了可持續發展的環保目標要限制或禁止某些國際貿易,兩者之間存在沖突。亞歷山大o基斯說:”在國際貿易與環境保護的關系中存在著兩個對立的趨勢:一方面是為了環境保護控制某些國際貿易的愿望,另一方面是為了自由貿易取消所有貿易障礙的愿望?!彼?,國際貿易與環境保護的沖突表現為下面兩種具體的形式:
(一)國際貿易對環境保護的限制影響
當代世界各國都在努力尋求貿易自由,減少各種各樣的貿易障礙,以提高人類的生活水平和根據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最佳地利用世界資源。貿易自由化可以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貿易自由化要力求掃清各種貿易障礙。但貿易自由化的放任自流則會造成生態資源的過度開發,使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的破壞。其主要表現是:
首先,發達國家利用大國優勝和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推行環境殖民主義,發展中國家出口以初級產品為主,這是建立在對其國內資源的高強度開發甚至掠奪性開發的基礎上,是用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作高昂代價換來的,而發達國家卻以低于實際資源價格的(即沒有考慮環境資源價值)的市場價格購買初級產品。
其次,新一輪環境侵略將使環境安全面臨新的威脅,長期以來,一些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污染和危害環境的工業,設備,產品和有害廢物,進行環境侵略(也稱生態侵略,生態殖民)。隨著國際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發展中國家遭受環境侵略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二)環境保護對國際貿易的制約
正是由于貿易自由帶來了新的環境問題,所以整個國際社會都試圖在貿易中考慮環境保護,來協調好貿易自由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具體來講,是在貿易規則中考慮相關環境因素,在環境規則中對與環境有關的貿易進行規定、限制,甚至禁止一定的國際貿易。這樣,環保措施在實現其環境保護目的的同時,對國際貿易必然構成一定的障礙,其主要障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環境保護對國際貿易構成的法律障礙
首先是國際法中與環境有關的貿易規則。這類條約以促進貿易自由化為目的,在規定貿易規則的同時考慮了相關環境因素。最為典型的是gatt第20條。其次是國際法中與貿易有關的環境規則。這類規則以保護環境為目的,規定了影響環境的有關貿易規則。
2.環境保護對國際貿易設置的經濟障礙
第一,課征環境進口附加稅。進口國以保護環境為理由,對某項產品的出口,除征收一般進口關稅外,還另外加征稅款。第二,綠色壁壘。它是進口國以保護國內的環境,人民和動植物的健康和安全為目的而采取的各種措施,這些根據wto,gatt的相關規定的條款制定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限制和約束國際貿易的隱蔽壁壘。第三,環境貿易制裁。即一國針對另一國違反國際條約而采取的強制性貿易制裁措施。
3.各國環境保護對國際貿易形成的行政障礙
各國為保護本國環境會制定一系列環境管制措施,環境管制是指為環保目的而采取的貿易限制措施。各個國家實施環境管制的主要措施包括:第一,以保護環境為名,征收環境進口附加稅。第二,采用強制性措施,限制或禁止進口,其依據是進口產品的生產制造方法不符合本國的環境要求。第三,推行國際標準,即對未達到國際組織制定的環境標準的產品禁止或限制進出口。第四,政府環境補貼。即政府以政治原因或經濟原因(如因經濟困難商無力支付污染防治費用)而對廠商進行環境補貼。因此,國際組織和各個國家制定的環境法規和貿易規則構成了環境管制的法律基礎和依據。隨著環境貿易政策的增多,環境管制措施日趨多樣化,由此引發的貿易問題也日益增多,從而對國際貿易的發展提出了挑戰。
二、國際貿易與環境保護沖突的實質
(一)利益的沖突
環境保護與貿易自由化的目的不能同時達到是一種表面上的沖突,更深層的沖突是南北國家之問的沖突;是南北之間在經濟發展水平、環保水平上的差異所造成的沖突;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利益、環境利益上的沖突。發展中國家尚處于工業化的過程中,希望擴大對外貿易特別是出口貿易以推動本國經濟的發展。盡管過量開發自然資源可能破壞環境,但這些國家迫于貧困很難為了保護自然環境而放棄出口收入。另外,它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還很淡薄,環境法規極不健全,環境標準相對低下,且無力支付改善環境狀況的高昂費用。發達國家已完成工業化過程,環境污染的一度加劇,公眾環境意識的提高,迫使這些國家逐步完善其環境法規,在產品的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的各個環節都有相關的環境標準和環境措施。所以,環境與貿易之問的沖突其實是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環境意識基礎上的不同利益的沖突。
(二)規則的沖突
國際上環境與貿易爭端日益成為焦點,案例之多,種類之多,是空前的。這里還有一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打規則仗,各種各樣的規則為爭論的各方所援引。而規則的模糊性、規則的不協調正是造成沖突的重要原因。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各自的環境標準截然不同(其中發達國家的環境標準相對嚴格),難以協調,從而導致發達圍家與發展中國家在追求環境保護與追求貿易自由上矛盾更趨尖銳復雜。問題的復雜性還在于,保護環境是目前國際社會的人趨勢,將環保措施納入到周際貿易的目標和規則中,發達國家的這一行為似乎代表了歷史發展的大趨勢,但發達國家同時又運用各種規則中的例外規定來為自己辯解,規則的原則性、模糊性為其援用提供了一定的便利。這就需要國際社會從全局考慮問題,綜合考慮問題的各個方面,以求規則的協調統,減少因規則不協調引起的糾紛,加強規則的可操作性和明確性。
三、國際貿易與環境保護沖突的協調
㈠國際貿易與環境保護沖突的法律協調途徑:
1.不斷完善國際法
首先,賦予發達國家更多的國際義務。根據圈際環境法上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賦予發達國家在環境保護上更多的義務和責任。各國負有保護全球環境的共同責任,但存各國之間,豐要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這個責任的分擔不是平均的。一方面,發達國家要對一些對環境有重大影響物質的生產、排放進行控制,率先采取相關措施,列出時間表,而適當給予發展中國家一定的寬限期。另一方面,發達國家應當在技術、資金上給予發展中國家額外的資助。所幸的是,這些已經在一些國際性的條約、協定中有所體現,也引起了同際社會的共同關注。
其次,標準的協調。我們應當尋求產品標準的協調。產品標準的高低表明一國在制度選擇上是環保優先還是貿易優先。環保優先會阻礙貿易,貿易優先會降低某些國家的環保水平,所以,在全球范圍內,產品標準的協調也顯得尤為重要。
2.國內法與國際法協調發展,在協調環境與貿易關系上,除了國際法的完善,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國內法也應作相應調整,把國際法、多邊協議的內容以國內法的形式規定下來,履行國際義務。保護環境不能以經濟”零增長”為代價,應當在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實現發展與環保的雙重目標,所以要完善環境貿易法規,在環境立法中積極考慮外貿行為,在外貿立法中考慮環境管理;推廣”清潔生產”工藝和技術,開發綠色產品,發展環保產業;推廣實施iso 14000國際標準;制定和完善外商投資法規:等等。通過這‘系列措施協調好環境保護和國際貿易的關系,達到環保水平和貿易自由的共同提高。
3.完善解決爭端機制,環境與貿易的沖突源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利益的沖突,且這種沖突短時期內不會消失。環境保護與貿易自由表面目的的不一致和根本目的的一致性,環境與貿易之間不可分割的聯系決定了這兩者必然會發生交叉和沖突,并最終協調融為一體,但這個協調過程也是漫長的。所以,現階段,一旦發生沖突,還是要有相對完備的救濟機制,妥善解決環境.貿易糾紛與爭端,促使兩者走上良性循環,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好地球環境,實現全球的共同繁榮和可持續發展。
(二)國際貿易與環境保護沖突的經濟協調途徑:
首先,廣大發展中國家要立足于本國,加強彼此之間的團結合作,積極開發環境無害技術,環保工業產品,實行傾斜扶持政策,發展綠色經濟,以科學技術為推動力,應用清潔生產技術,資源節約技術等等,來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同時要抓住機遇,加強與發達國家繁榮交流合作,借鑒吸收其先進技術與經驗,爭取早日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
其次,改變舊的、不平等的國際經濟秩序,建立新的,平等的國際經濟秩序。只有本著建立新的,平等的國際經濟秩序和新的,全球伙伴關系的思想,各國共同努力,調整現行多邊國際貿易制度與多邊環境條約之間的關系,貿易與環境保護的協調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才能實現,因此發達國家應從技術,資金,人力等方面伸出援助之手,使發展中國家在內外因素的雙重作用,迅速走出生存經濟狀態,提高其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發展中國家要積極參加國際社會有關貿易與環境問題的會議,爭取與發達國家一起制定公平合理的環境貿易政策,措施,保證其透明度,以免形成新的貿易壁壘,或不利于其本國的環境保護。
最后,尊重各自的國情,區別各國不同的經濟發展狀況,環境保護與自由貿易之間的沖突在許多場合下,其本質上都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利益沖突關系。作為發達國家,其已經渡過了發展與積累的階段,在經濟上處了二有利地位,因此,在面臨環境危機時,對環境問題有更多的傾向性措施,甚至不惜減慢發展的速度。而在發展中國家,其正在進入艱苦的發展階段,甚至有些國家還在為國民的溫飽問題苦苦掙扎,因此生存才是其第~要事,面對環境問題其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在解決環境保護與自由貿易沖突時,要充分尊重不同國家的實際國情,充分考慮發展中國家的特殊情況。
低碳背景下我國國際貿易與環境保護協同發展研究
隨著經濟的發展,國際貿易和環境保護在發展中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著。隨著經濟步伐的加快,自然災害的產生越發的頻繁,對我國經濟損失也造成了不可估計的程度。然而自然災害的產生與國際貿易脫不了關系。當今時代,實現國際貿易與環境保護協同發展,是整個社會乃至全國人們都十分重視的問題。
一、我國國際貿易與環境保護協同發展的意義
(一)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
近幾年來,由于我國自然災害頻繁發生,主要原因是我國自然環境遭到破壞,和地球受污染嚴重造成的,所以我們要重視環境保護工作。低碳環保、節能減排就是一個很好的實施方法。我國相關法律有明確規定,環境保護主要包括自然環境保護和防止環境污染兩大方面。我們要用促進祖國未來發展的長遠眼光看問題,環境保護是一項長久且有意義的工作。我國環保工作主要表現在幾個階段?,F階段,與我國環境的比重相比較,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污染排放量程度是非常大的。85%以上的村鎮河流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污染,74%以上的湖泊也出現了污染問題,大部分的生態功能也逐漸退化了??梢娢覈沫h境遭受了非常嚴重的破壞。如今,在我國經濟逐漸發展的同時,環境問題也體現的十分明顯。所以必須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只有做好了基礎工作,我國的科學發展觀才能進一步落得到落實,國際貿易與環境保護的協同合作才能發展的更好。
做好環境保護工作是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是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重要保障,做好環境保護工作,可以為我們子孫后代留下自由的發展空間,所以要做好環境保護工作。
(二)國際貿易的重要性
國際貿易可以促進我國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以促進大學生畢業后的就業率,還可以調節各國市場的供應需求,所以國際貿易在國際市場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當今世界社會中,社會生產力是分布不均衡的,有的國家土地資源豐富,有的國家發展落后,如果沒有國際貿易,這些國家在生產力發展方面將會受到限制,得不到充分發揮。由于世界各國的生產力水平高低不同,科學技術水平分布也不平均,所以生產力和市場供應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通過國際貿易不僅可以解決這類差異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還緩解了這類矛盾,在市場中調節了供求關系。
二、環境保護與國際貿易的關系
國際貿易與環境保護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矛盾,二者是對立關系。一方面,環境保護想要控制國際貿易,另一方面國際貿易阻礙了環境保護的發展。
當今社會,貿易自由化已經成功世界各國努力追求的目標,為減少貿易自由的阻礙,人類根據可持續發展最大限度的利用世界資源。世界經濟的發展,需要貿易自由化來促進,來清掃貿易障礙。但生態資源的過度開發,會使貿易自由化放任自流,生態環境逐漸的遭到破壞。
現階段,很多發達國家根據自己的優勢,做出很多不國際經濟秩序的事情,以環境優勢取勝,然而正處于發展中的國家,現階段都以初級產品的出口為主要貿易交往。也是建立高強競爭優勢的基礎性工作。這也正是當今社會中,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發達國家,一直是以低污染、低浪費的形式來做貿易市場上的初級產品的買賣。
現階段,環境安全的事情即將產生,近期,很多發達國家的環境污染危害較為嚴重的工業組織即將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來,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關于設備產品和其他有害環境健康的工業也在陸續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破壞發展中國家的生態平衡。在國際貿易組織日益自由化、經濟日益全球化的過程中,發展中國家的環境也越來越受到威脅。
三、低碳背景下實現國際貿易與環境保護的協同發展的措施
首先,我認為我國應該積極的與環保工作較好的國家合作,來不斷的學習他國的優勢,使我國環境也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從中也不斷尋找發展中國家存在的不足,以及可以改進環境和貿易平衡發展的辦法,來提升我國的環境和貿易可協調發展的形式。同時也應該采取和制定相應的政策,來抵制外來國家的產業環境污染,和其他不合規貿易產品對我國的環境侵略。
其次,我國還應該加強對貿易環境污染的宣傳教育,來提高我國整體環境,提升我國人們的環境保護認識。有很多人認為環境污染不是我們關心的事情,是國家各個機關部門所需要掌控和管制的條線,特別是對國外環境侵略更是覺得事不關己,與尋常百姓無關,對國家的低碳環境保護也毫不關心,這更加放縱了很多違法環境的事情時常發生,使得我國低碳環境受到了影響。
1.1尋找貿易伙伴尋找到合適的貿易伙伴,是電子商務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利用互聯網這個大眾平臺,能夠進行良好的廣告宣傳,便于尋找合適的網絡貿易伙伴,既節省了人力物力,還降低了電子商務的成本,一方面可以通過自己的網絡平臺對外經濟貿易信息,吸引客戶的瀏覽,另一方面也可以主動吸引客戶上門咨詢與業務談攏。
1.2網絡交流、洽談電子商務進行貿易往來時,因無法與客戶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與溝通,因此只能借助網絡的聊天方式,向客戶介紹貿易業務的具體環節和內容,所以融洽、準確、高效的網絡交流和洽談就變得尤為重要,并且網絡交流非面對面的交流,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某些業務尷尬,具有獨特的部分優勢。
1.3網上支付款額電子商務從頭到尾的工作流程都是在互聯網上進行的,所以它的款項支付必然是進行網絡支付,客戶可以利用支付寶、網上銀行或信用卡等支付方式,完成款項的支付,而且支付信息受到絕對的私密保護,很少會出現支付信息外泄現象。同時,網絡支付方式不受時間地域的限制,便利了某些人群的款項支付。
1.4網絡化交易電子商務這種新興交易形式,真正做到了無紙化、網絡化,不僅使復雜繁復的經濟貿易來往流程,可以簡單地在互聯網上便捷進行,而且使企業和用戶之間僅僅通過電子回單和電子票據就可以完成貿易工作,并且也便于以后的分款支付和索賠工作的進行,大大節省了交易過程所需的時間和人力。
2研究電子商務發展對經濟貿易的影響
2.1為企業的發展創造了更多貿易機會電子商務所面對的市場十分廣闊,其所面對的客戶種類也異常繁多。任何會上網的民眾都有可能成為電子商務服務的對象,所以,電子商務大可以擺脫束縛去努力挖掘客戶資源,提高網絡交易額。同時,這種開放化的網絡環境,也使得各電子商務企業之間的信息可以最大化地共享與傳輸,便于自己企業吸收更好的商務理念,從而可以發展自己求得更多貿易往來業務。
2.2便于企業沖破現存的市場和管理壁壘近幾年來,電子商務在經濟貿易活動中的發展日益頻繁,國內許多大公司大企業都應用了EDI,并且對于已經應用了EDI的企業有某些優先權利,這樣的措施實行之后,就側面地提醒了部分企業,必須著手對企業管理進行創新,打破原有的管理壁壘與貿易壁壘,為企業的發展找尋更大的市場,這樣的手段也相當于是對企業發展的一個催化,有利于企業的不斷進步與市場開發。
2.3統一國內市場互聯網目前的覆蓋面幾乎延伸到國家的每一個角落,這樣的覆蓋現狀必然為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所以建立全國范圍內的電子商務統一市場是十分必要的。我們在經濟貿易的交往過程中,發現商品可以在很大的范圍內進行流動,不會固定地局限于某一范圍內流動,加之電子商務的大眾化地位,使得商品流動的范圍可以觸及國內任何市場,間接地統一了國內市場。
2.4利于經濟貿易的多元化發展交易方式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也出現了較大的變化,不再局限于傳統的面對面付款形式,而是更多地利用網上銀行進行款項交易,簡單的網絡交易包括了資金、信息、數據的交易,超越了時間空間的障礙,最大限度地保證了經濟貿易交流手段的便捷化,并且也挖掘出了全國電子商務的潛力,保證了經濟貿易朝著高效化、便捷化、高頻化的方向不斷發展。
3我國在經濟貿易中發展電子商務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3.1存在的問題
3.1.1安全機制缺陷電子商務從頭到尾都是在互聯網上進行的交易活動,所以換個說法,即電子商務可以看作一種虛擬的經營活動,不具有實體性,這也就使得交易雙方可以隨時違約,給交易的穩定性帶來了極大的威脅。并且網絡環境不似現實環境,它沒有完整細致的公安保護,難以在出現財產損失之后及時追回,給交易雙方的財產安全帶來一定的威脅。這種安全威脅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容易遭受互聯網黑客的惡意攻擊,使得企業機密數據被盜而造成損失;二是交易雙方進行網絡資金交易時,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而導致交易出現隱患。
3.1.2管理制度不善這里的管理制度主要指企業的管理制度不善,多由企業自身的經營內容所決定。雖然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得到了迅速的發展,GDP總值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但是我國的國家性質并未改變,以市場經濟體制為主的國家經濟體制仍處于不成熟階段,甚至還存在某些經濟問題,加之科學技術較他國來說相對落后,所以我國的大部分企業仍以加工、勞動為主,這也就造就了我國企業的管理制度相對落后的現實情況,管理經驗缺乏、信息化管理欠缺等問題頻頻出現,對于電子商務的引進應用有著較大妨礙。
3.1.3法律法規滯后相比美國以及歐洲的發達國家經濟體來說,我國的電子商務發展不夠完善,加之市場經濟的運行受到法律法規的限制,一旦經濟行為受到法律限制后就無法進步發展,使得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發展仍較為落后。針對此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國的法律法規相對滯后,難以與市場經濟體制和電子商務的發展進程完好配合。同時,因為電子商務在我國登陸不久,相關的法律條例更加稀少和緊缺,更加難以支撐現行的電子商務發展,所以法律法規的滯后也是阻礙電子商務發展的一大重要因素。
3.1.4專業人才缺乏作為新興產業的電子商務,隨著近幾年來人才需求量的不斷增大,我國廣大高校所培養的電子商務人才已經無法跟上人才的需求進度,造成了電子商務人才的巨大偏差,無法滿足如今電子商務的高速發展進程。同時,高校培養的人才進入社會,因缺乏工作經驗和工作實踐經歷而無法快速步入電子商務領域工作,需要較長時間的鍛煉,這也是一個影響人才應用的重要問題。
3.2對策分析
國家政府努力營造適合電子商務發展的良好條件
3.2.1規范電子商務發展環境我國現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主要以市場調節為主,輔之以必要的政府宏觀調控,保證經濟的正常發展,對于電子商務的發展,國家也應該進行必要的政府調控,保證電子商務能夠在一個相對安穩的環境下成長發展。因此,政府應該努力推進電子商務的發展水平,建立健全相應輔助電子商務發展的法律法規建設,并且實行好科學發展觀與科教興國戰略,肅清網絡環境中的違法行為,為電子商務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3.2.2大力培養電子商務人才“少年強則國強”這句話常常在電視節目上出現,將這句話所隱含的深意用于電子商務里,即國家需大力培養電子商務人才。那么國家來應該具體怎樣培養人才呢?本文認為,國家應該加大教育投資資金和電子商務科研項目投資,在各大高校設立電子商務研究部,力求培養出大量的專業人才。同時,國家還應該多多提供某些電子商務實習工作,讓在校大學生能夠得到相關的電子商務實戰訓練,讓專業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能力能夠共長,保證高校學生畢業之后能夠迅速進入電子商務領域工作。
3.2.3企業積極適應電子商務環境并努力融入作為企業,應該認識到電子商務的重要性。首先,對企業自身的基礎設施進行完備建設,切實提高企業的信息化和數字化水平。其次,企業應該對自身的企業理念進行改革,以信息化建設作為企業發展理念,保證企業的內部管理和工作進程都能夠按照信息化建設的方向發展,確保企業在與別的企業進行經濟貿易競爭時,能夠得心應手、占取先機。最后,企業還應該對自身管理進行改革,努力掌握最新的電子商務管理方法,將企業真正地融入到電子商務的環境之中,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帶來活力。
4結語
內容摘要:本文以經濟控制論的相關原理為基礎,分析出口貿易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影響,從而得出只有認清形勢,對出口貿易采取相應措施,才能保證整個國民經濟穩定健康持續的發展。
關鍵詞:經濟控制論出口貿易經濟系統穩定
改革開放20多年來,出口貿易已經成為拉動我國gdp增長的“發動機”,2005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超過了14000億美元,同比增長20%以上,貿易贏余達到1040億美元。2005年1-10月,出口額同比增長平均達到31.48%,貿易出口額如圖1所示。然而,我國經濟高增長的背后是其對出口貿易不對稱的依賴關系,出口貿易規模不斷擴大的背后是頻頻發生的貿易糾紛。
由于不斷遭受各國貿易制裁,促使我國政府采取部分的對沖政策,如提高利率,降低對房產的貸款等等,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通過信貸緊縮,可以實現順差的均衡,但這是以失業率的增加為代價的。資本的不可自由流動性限制了市場作用,另一方面,行政的管制與壟斷促進更多的企業選擇出口,因此,分析出口貿易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是具有現實而長遠意義的。
我國出口貿易模型
目前由于我國國內資本流動性較差,本文采用固定匯率,同時由于建模需要,假設貨幣凈流量只與外匯儲備增減相關。根據現實情況,做出以下假設:固定匯率;出口乃外生變量;貨幣信貸增減值為常數。
yt=ht①,yt代表t時期的國家收入,ht代表t時期的貨幣流量。
xt=x0+x*yt-1②,xt代表t期的出口,x代表邊際出口傾向,yt-1代表t-1期的收入,其中x0、x為常數。
mt=m0+m*yt-1③,mt代表t期的進口,m代表邊際進口傾向,yt-1代表t-1期的收入,其中m0、m為常數。
δht=δrt+δdt④,這個等式說明t期的貨幣凈流量(增減值)等于t期的外匯儲備增減值與t期的貨幣信貸增減值之和。
δrt=xt-mt⑤,這個等式說明t期的外匯儲備來自于t期的凈出口。
yt=ht=ht-1+δht=ht-1+δrt+δdt⑥,此式由以上五個式子經過變換得來。在經濟均上升的情況下,收入等于貨幣流量,而t期的貨幣流量,又等于t-1期的貨幣存量加上t期的貨幣流量增加值。把⑤式再變形可得:yt=yt-1+δht=yt-1+δrt+δdt,把②、③代入⑤,再把⑤代入⑥可得⑦式。
yt=(1+x-m)*yt-1+x0-m0+δdt⑦,此式為模型的狀態方程。把⑦式代入②式,消去yt-1,得此為模型的輸入方程。根據模型,做出系統的結構圖見圖2。
從圖2可以看到,期初貨幣的凈流量以常數形式輸入到系統中,即期初的收入等于期初外匯儲備與期初貨幣信貸增減值之和。以后每期國家收入不斷增加是以前期收入中部分反饋為前提的。
在此模型中,每期國家收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通過其他途徑正反饋為下期收入,另一部分為當期出口貢獻值,這部分會引起國內外匯儲備額的變化,從而影響政府信貸政策,以及國家就業問題等等,所以該系統穩定與否對國民經濟穩定持續發展起重要作用。
模型穩定性分析
根據上節分析,可知系統為:
系統的特征方程為:│λ-1-x+m│=0,對系統穩定性得出以下結論:
當0<1+x-m<1時,系統是漸進穩定的,平衡態為,式中的
為乘數。經濟含義的分析:將0<1+x-m<1改寫為m-1當1+x-m=1時,系統狀態方程變為
yt=yt-1+x0-m0+δdt,此時系統沒有平衡態,整個系統是發散的。
當1+x-m>1時,系統是不穩定的。也就是說當邊際出口傾向>邊際進口傾向時,整個系統處于不穩定狀態。
貿易出口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及對策
由穩定性分析可得,只有當邊際出口傾向<邊際進口傾向時,整個系統才能趨于穩定。目前我國實際是處于邊際出口傾向>邊際進口傾向的不穩定狀態,2005年的高額貿易順差把國家帶入了貿易摩擦的高發期,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國實行國別貿易、出口產品產業結構低端化,例如我國對美國、歐盟出口的產品占總貿易額比重過大,且出口到這些發達國家的都是紡織品、服裝等處于夕陽產業的產品,而從美國、歐盟進口的都是電子、機電等高科技產品,雖然在世界零售市場上隨處可見“中國制造”的終端產品,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認為中國是出口大國,但這些產品在國外都處于夕陽產業,不會給發達國家經濟結構造成威脅,而美國和歐盟之所以以保護傳統產業名義對我國發起各色貿易調查,最終目的是逼迫我國進一步開放市場。針對這些現象,筆者認為政府必須采取得力措施:
完善貿易救助機制
目前政府的當務之急是加快建設與貿易摩擦相關的產業損害預警機制,完善應對貿易摩擦的快速反應機制,改進與反傾銷、反補貼及貿易壁壘相關的法規體系,建立以企業和工業行業協會為應對貿易摩擦主體的新機制。對于紡織品、打火機等出口量大、價格低廉的產品,應借鑒國外成熟的貿易救助經驗,結合我國實際國情,采取符合國際慣例的有效措施,并隨時做好對外交涉和應訴的準備工作。目前,我國已建立了汽車、鋼鐵、化肥三個行業的產業損害預警機制,在此基礎之上,應加快建立電子信息產品、農產品等重點產品的產業損害預警機制,提高預警能力。
優化出口產品結構
轉為以工業制成品為主,但產業結構仍待優化,原因有二:在制成品出口總量迅速增長的同時,資本密集型商品占全部出口制成品中的比重不斷下降,而勞動密集型商品的比重卻不斷上升;勞動力在我國出口制成品生產過程中仍發揮巨大優勢,而不是像發達國家那樣由資本和技術優勢推動制成品生產,這種結構已難以帶動國內整體產業結構調整和出口商品結構優化。因此,政府的當前的任務是改變以單純依靠數量規模和價格優勢的出口貿易方式,調整出口產品結構,使傳統產品、主導產品與戰略產品相結合,提高產品附加值,培育出口產品的自主品牌,促進出口產品結構從低度化向高度化轉變,增強出口貿易競爭力。
關鍵詞 CFA CEMAC WAEMU 經濟增長
一、前言
非洲在世界貿易中所占的份額一直很小,但最近幾十年來,這一比例有了新的趨勢。最近幾年,貿易份額比例小幅度上升。在這一時期,非洲的工業制成品和食品的出口也有所下降,而礦物質和其他農產品的出口增長,不僅反映了其工業化和外向型農業生產,也反映出其高度依賴自然資源尤其是礦泉資源和石油出口。
原材料的需求和供給不斷上升和國際貿易開放的情況,似乎能消除與經濟增長、非工業化以及國際價格波動有關的缺陷。因此,這些新的變化對SSA(撒哈拉以南非洲),尤其是對兩個區域CEMAC和WAEMU(中非和西非經濟與貨幣聯盟)具有新的貿易機會和增加進出口貿易的來源。
實際上,非洲的進出口貿易不像幾十年前那樣高度依賴于發達國家的需求,或者20世紀80年代時所遭遇的債務危機。隨著亞洲的崛起,尤其是中國作為非洲的重要貿易伙伴,SSA的貿易一體化降低了非洲國家(SSA)與發達國家之間的進出口貿易總額。例如,從2000年到2008年之間,非洲與發達國家的進出口貿易總額份額從74%下降到61%(UNCTAD,2014)。
本論文主要研究和分析中非和西非(CEMAC and WAEMU)聯盟地區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本論文的目標是要用OLS+穩健法比較中非和西非經濟與貨幣聯盟之間的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其余的工作分為:在第二節中,我們將介紹這兩個經濟地區的一些特點(共同點和差異點)。第三節將要回顧一下前人工作的重要文獻。第四節將進行實證分析。最后,第五節將總結并給出本論文的結論。
二、中非和西非經濟貨幣聯盟的歷史和經濟狀況
(一)歷史
中非經濟與貨幣共同體(縮寫CEMAC)非經濟與貨幣聯盟(WAEMU)是兩個不同經濟與貨幣一體化組織。兩個聯盟(MAC和WAEMU)是該法郎區域的成員,法郎區域有15個國家成員。②
作為以前的貨幣地區和貨幣合作機制,非洲法郎(CFAF)包括科摩羅法郎貨幣未受影響。CEMAC包括6個國家(喀麥隆、中非共和國(縮寫CAR)、乍得、剛果、赤道幾內亞、加蓬)。該地區擁有4780萬人口,該組織的主要目標包括促進合作,促進貿易和生產要素的流動性,如資本流動性和人力的流動性。
此外,該條約的其他目標為:協調成員國家的經濟政策,監測成員國(包括金融與貨幣政策)的經濟收斂(包括財政與貨幣政策),協調部門政策,逐步創建同一市場。CEMAC成員國家在區域內使用同一貨幣,但是,CFAF又與CEMAC和WAEMU的區域不同,它們使用的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縮寫CFAF)也成為非洲法郎,有不同的代碼,該區域貨幣的代碼是(XAF)。CEMAC的條約國家于1994年被批準,但是它的存在可以追溯到早期成立于1919年的殖民時期非洲赤道法語聯盟(AEF)。③
(二)經濟貨幣聯盟經濟狀況
正如克魯格(KRUEGER 1980年)所表示,對傳統策略出口貿易導向的國家,一般都經歷了快速增長的傳統出口產品,但非傳統出口產品也快速大幅度增長。為了確認KRUEGER的結論,可以看出兩個地區國家經濟的主要部門對GDP的份額,其經濟的一級部門的份額都遠遠高于第二級部門。亞洲的崛起和亞洲國家對原材料需求的增長,對非洲國家的出口貿易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1970~1979年間到2000~2008年間,SSA(撒哈拉以南非洲)與東南亞成員國家(ASEAN)還有中國、韓國和日本的進出口貿易從6%增加到12%,在同一時期,非洲與發達國家的出口總額量從69%下降到61%。再加上投資的增長也帶來了經濟的增長。例如,從1990~1999年間與2000~2011年間,在整個非洲的投資率(包括資本形成和外商直接投資)已經從17.7%上升到18.7%。WAEMU和CEMAC的成員國家的投資總額增加了。
關于通貨膨脹,這兩個地區在整個非洲(SSA)的通脹平均水平相當低。2008年CEMAC的通貨膨脹率到5%,而WAEMU的通貨膨脹利率達到7%。雖然這個水平比其他非洲國家(SSA)的平均水平還低,但是兩個水平已超過兩個聯盟通貨膨脹的最高水平。④雖然在平均水平的情況下,CEMAC與WAEMU的通脹與其他SSA國家(撒哈拉以南非洲)比起來相當低,但是兩個聯盟的有些成員國家里的通貨膨脹遠遠高于平均水平。
三、實證分析
(一)分析法
本論文將從理論上解釋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同時將使用數據做出實踐研究。本論文使用兩個地區(CEMAC和WAEMU)做出一個比較的實踐研究。上面我們討論了理論上,投資、經濟開放度(作為全球化的指標)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隨之我們也給出幾個實踐研究的結果。本論文主要利用面板數據和OLS+穩健法,研究從1970年到2014年CEMAC和WAEMU的成員國。
(二)數據的來源
本論文的變量包括匯率(ER)USD/CFAF美元對非洲法郎GFCF(固定資本形成總和)FDI(外商直接投資),進出口貿易開放度(OPEN),出口(EXPORT),通貨膨脹(為國內生產總值緊縮指數),凈官方發展援助(NODA),農業產品增加值占(AGRIVAL)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數據來源于UNCTAD(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數據庫)和世界銀行(WORLD BANK)。
(三)研究定界
本文著重研究SSA的兩個地區:中非和西非經貨聯盟(CEMAC和WAEMU)。以前研究SSA(撒哈拉以南非洲)沒有考慮到兩個地區的一些相似性和差異,本論文想補充以前的研究。除了使用共同貨幣之外兩個地區的宏觀政策,其是貨幣政策的收斂水平似乎一樣(法國銀行報告)。所以本論文在WAEMU的模型中(模型I)進入了農業產品占GDP的比例的變量。
(四)模型的設計
由于本論文的目標是研究CEMAC和WAEMU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因此我們利用下面兩個模型。CEMAC和WAEMU模型的差異在于農產品的變量。因為有些CEMAC國家的出口石油占DP的數據很少,甚至有的沒有,所以在模型當中沒有加上其變量。
四、模型的介紹
考慮CEMAC影響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時,模型沒有加入農業產品占GDP份額,因為CEMAC似乎出口石油或者礦泉資源。有些CEMAC國家的石油出口是從1998年和2000年開始的,如赤道幾內亞和乍得。其中,只有中非共和國(CAR 為(CENTRAL AFRICAN REPUBLIC)縮寫)不出口石油。因此,此模型沒有區分石油出口產品的種類所占GDP的比例。為了研究WAEMU影響GDP的決定因素,在第I個模型中再加上一個變量,也就是說農業產品增加值占GDP的比例。由于CEMAC中農業產品占GDP的比例很少,甚至有的沒有數據,所以在第II個模型當中我們忽略了這個變量。
一模型是這樣設計的:
LnYit=β0+βiLn(Xit)+?t (i=1 …6) (1)
其中,Ln=自然對數,Y=人均國內生產總值,i=國家,?t=誤差項,Xi=為解釋變量。
關于西非經濟與貨幣聯盟(WAEMU)的模型:模型I。其模型是這樣考慮的:
LGDPPC=β0+β1LGFCF+β2LFDI+β3LEXPORT+β4LOPEN+β5LER+β6LINF+β7LNODA+β8LAGRIVAL+?t (2)
其中,LGFCF是資本形成總和占GDP比例的對數,LFDI是外商直接投資占GDP比例的對數,LEXPORT是出口占GDP比例的對數,LOPEN是貿易開放度(貿易總和占GDP比例乘以100的對數),LER是匯率的對數,USD/CFAF是美元/非洲法郎的對數,LINF是通貨膨脹的對數(國內生產總值緊縮),LNODA是凈官方發展援助占GDP比例的對數,LAGRIVAL是農業產品增加值占GDP比例的對數,所有的變量都是用自然對數的。
我們使用OLS回歸+穩健法,因為它會處理自相關和異方差的相關問題。陳強(2015年)和杰弗里M.伍德里奇(2010年)。
關于中非經濟與共同體(CEMAC)的模型:模型II。其模型是這樣設計的:
LGDPPC=β0+β1LGFCF+β2LFDI+β3LEXPORT+β4LOPEN+β5LER+β6LINF+β7LNODA+?t (3)
其中的變量與第一個模型的變量一樣,但是不包括LAGRIVAL這個變量。
(五)結果分析與和討論
第二個模型(CEMAC)的擬合優度R2等于86.99%,第一個模型(WAEMU)的擬合優度R2等于66.1%,兩個模型都沒有問題。因為兩個模型的擬合優度超過50%,這意味著兩個樣本回歸直線的解釋能力都超過了50%。兩個模型的F檢驗也是一致的,F檢驗在1%的水平下都是顯著的(F的概率=0,Prob>F=0.0000)。這表明兩個模型的線性關系也成立,但是所有的變量都不是顯著的。模型I和II當中有幾個變量t檢驗的P值在1%、5%或者10%的水平下是不顯著的。兩個模型的擬合優度R2-Between(R2-Between表明共同效應(common effect))大于R2-within(R2-within表個體效應(individual effect))。其結果表明兩個模型之間沒有個體效應的問題,證明了模型的齊性(Homogeneity of the models)。
五、結論
本論文的實踐研究結果表明出口對經濟增長有利,而且其變量對于兩個經濟與貨幣聯盟來說是經濟活動的重要因素。本論文的研究結果也發現投資(外商直接投資)是WAEMU(西非經濟與貨幣聯盟)的經濟活動重要的決定因素,但是對于CEMAC(中非經濟與貨幣聯盟)不是重要的決定因素。兩個區域內固定資本形成雖然對經濟有利的作用,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一致的。兩區域應該努力通過環境與政策優化外國直接投資的影響,而且為了提高和優化固定資本的作用,也要努力優化經濟政策。
凈官方發展援助對經濟增長有負面影響,而且在兩個區域內結論是一致的。這個情況讓我們考慮到經濟結構和政府結構的績效。該援助的目標應該是結束世界的極端貧困,增加儲蓄和投資,以及提高發展國家的生活水平。因為援助對高級績效的經濟機構和政府更為有效,所以無論是在中非或者西非經濟與貨幣聯盟的國家(CEMAC 和WAEMU),都應該提高其機構的績效,這樣的話會優化援助的作用。
注釋:①CEMAC:中非經濟與貨幣共同體WAEMU:西非經濟與貨幣聯盟。
②法郎區域包括15個國家。貝寧,布基納法索,赤道幾內亞,赤道比紹,多哥,剛果(布),加蓬,喀麥隆,科摩羅,科特迪瓦,馬里,尼日爾,塞內加爾,乍得,中非共和國。
③想多了解該組織可以查看cemac.int。
④CEMAC(中非經濟與貨幣共同體)與WAEMU(西非經濟與貨幣聯盟)兩個聯盟有共同的通脹的最高水平,也叫收斂水平。這個水平是3%。
(作者單位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作者簡介:PANDOU LONDHAT KRISHNA BARBE OSIRIS(中文名字:歐瑞),剛果(布)人,女,研究方向:金融。]
參考文獻
[1] 陳強.高級計量經濟學及STATA應用(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 Abdoul’ Ganiou Mijiyawa.Africa’s Recent Economic Growth:What Arethe Contributing Factors?[J] . African Development Review,2013,25(3):289-302.
[3] Adeyemi A.Ogundipe,Paul Ojeaga,Oluwatomisin M.Ogundipe. Is AidReally Dead?Evidence from Sub-Saharan Africa[J] .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2014,4(10).
[4] Banque De France.1994, ,2014.Annual report franc zone[Z] .
[5] ?EN,Ali,?ENTURK,Mehmet,OZKAN GOKCEN,Ducan,Engin,Externaldeterminants of Economic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Panel dataAnalysis[J] . Marmara University Journal of Economic&Administrative Sciences,2014:15-28.
[6] Hector Sala,Pedro Triv?n.Openness,Investment and Growth in Sub-Saharan Africa[J] . Journal of African Economies,2014,23(2):257C289.
[7] Henok Arega Asfaw.Trade Polic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Sub-SaharanAfrica:A Panel Data Approach[J] . American Journal of Trade andPolicy,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