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寫楊貴妃的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記憶不經意間散落,思緒飄向了古城長安。一座飛檐翹角的仿唐宮門矗立眼前,橫匾上赫然書寫著―“華清宮”。華清宮是一座建于唐朝華清池宮殿遺址上的皇家宮苑,充滿了濃郁的唐朝氣息。步入宮苑,觸目皆是朱欄、紅柱、灰瓦的亭、臺、樓、榭,掩映在枝繁葉茂的綠樹間,遠處有幾點水光閃爍。流連其中,竟也有幾分古韻猶存的意味。
踏著石板小路,在游客中穿行,我停在了湖畔。目光投向對岸,湖岸石壁上,八個石雕龍頭分外突兀,其上方正中又懸有一個較大的龍頭,此湖因而得名“九龍湖”。對岸“龍吟榭”背倚驪山,恰與我身后的“飛霜殿”隔湖相望。
仿唐“貴妃池”建筑群中,“荷花湯”“海棠湯”“星辰湯”等是主要景點之一。它們其實是古代帝王、妃嬪、臣子們沐浴的地方。走向“貴妃池”,遠遠看見一個噴泉池,池中楊貴妃的塑像亭亭玉立,呈象牙白。近看時,那雕像體態豐腴,面容嬌美,姿態雍容典雅,引得不少游人駐足拍照留念。我從她身邊經過,心中暗自嘆息:當初傾國傾城的絕世美女芳魂歸何處?曾經繁盛一時的唐王朝又消亡于何方?多少榮華不過是過眼云煙,多少傳奇不過是史書中的幾枚竹簡!當一切的一切無從尋覓時,我們只能空懷幻想,勾勒出歷史舞臺上一個個模糊的面影,編織出一段段傳說。
走出貴妃池,穿過望湖樓,進入“環園”。一兩處水榭映入眼簾,也是朱紅的廊柱、飛檐,淡灰的琉璃瓦,雕欄畫棟,色彩鮮麗而不俗艷,風格典雅又不失情致。走廊與對面的軒館隔著一汪清潭,水面平鋪了一小片弧狀的水生植物,翻卷的圓葉密密地遮住了下面的潭水,葉上寥落地開放著幾朵梅紅小花,嬌小玲瓏。這景致映襯著深綠澄澈的潭水,更顯清幽了。穿廊而去,繞過幾間樓閣,前方出現一棟小樓,爬滿了嫩綠的爬山虎,只露出四角的飛檐。樓后是淺藍無云的天空和天空上淡淡的清光。在這樣的背景下,以這個角度仰望小樓,只能勉強辨出青翠的一簾爬山虎,其余的全都隱在一片深淺不一的陰暗中。
漫步苑內,誤闖入一個陌生的湖畔,湖中零零落落地盛開著粉紅的荷花。那抹柔柔的粉色,一下子攫住了我的心。我跳到離岸最近的一塊石頭上,拿著相機在荷葉叢中尋覓她們的倩影。當年的華清宮中,是否也開滿了荷花?也許,那位唐朝貴妃就曾在此宮中扶欄望荷,倚柳賞蓮。隨意坐在湖中近岸的石頭上,背對湖水,石頭被荷葉簇擁,稀疏有幾枝荷花;身后遠遠飄蕩著湖畔垂柳的一抹淡綠,湖水輕蕩,隱約纏綿著幾分大唐的詩意,幾絲羅曼蒂克的情調。
長長的柳絲低垂,柔柔飄搖,透過搖曳的枝條,我望見南岸的長生殿遙遙屹立水邊,湖中粉荷點點,陽光中,長生殿蒙上了一層淡淡的金輝。“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相傳長生殿是唐玄宗與楊貴妃七夕盟誓的地方,見證了一段愛情悲劇。我不想走近它,只想就這樣遠遠地看著它,就像在看可望而不可即的歷史。“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倚在柳陰下的山石邊,反復念著這兩句詩,為他們兩人的愛情唏噓不已。斯人已去,卻留下了一段千古傳說;華清宮中,青山依舊鳥空啼!
長恨歌里的華清宮,你留下一段歷史,卻消散于歷史的何處?今天的這里,是否還有你的影子?又或者,你早已在那時之后的歲月中沒了蹤跡,因為,有些東西,失去了就再也無法找回。
簡評
第一首一字詩《西施吟》:一笑一顰一捧心,一國傾廢一霎間。一船一槳一生伴,一日歸來一湖煙。
詩中的“一笑一顰一捧心”寫出了西施的迷人之美。傳說西施有心痛的毛病。犯病時手扶住胸口(即“一捧心”),皺著眉頭(即“一顰”),比平時更美麗。后有“東施效顰”的諷刺性成語,即源于此。“一國傾廢”是寫西施為幫助自己的君王越王勾踐復國,而在國難當頭之際,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被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西施終于用“美人計”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致使吳國滅亡,彰顯了一個小女子的愛國情操。最后兩句則是寫西施在完成復國使命后,與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終。四句詩,恰當巧用十個“一“字,概述了西施傳奇壯美的一生,妙!
第二首一字詩《昭君吟》:一車一馬一路塵,一鳴秋鴻一縷魂。一曲一唱一聲怨,一月空照一丘墳。
這首詩寫的是西漢美女王昭君主動出塞,嫁于匈奴單于的故事。王昭君勸丈夫呼韓邪單于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打這以后,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前兩句寫的是昭君出塞,路途漫漫,獨嘗思鄉之苦的悲壯之氣;后兩句則用凄清的詩句贊美了王昭君為國而忍辱負重,身喪他鄉的巾幗情懷。正如杜甫《詠懷古跡》云:“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昭君吟》四句詩,巧用十個“一”字,描述了王昭君的孤苦命運與愛國精神,奇!
第三首一字詩《貂蟬吟》:一計一獻一連環,一朝興亡一欷款。一筆一紙一方硯,一段風流一段書。
這首詩寫的是東漢末年有著傾國傾城之貌的歌女貂蟬,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于月下焚香禱告上天,愿為憂國憂民、欷欺不止的主人王允分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便設下連環計。貂蟬依計步步誘使呂布最終鏟除了董卓。四句詩,巧用十個“一”字,描述了一個絕色女子知恩圖報的情義與不輸男子的膽量智慧,好!
這日,李白打電話到王維處想找他去釣魚,可不知道怎么回事。居然打了五六次都占線。李白是個急性子,立馬叫了部三輪到王維家,直奔王維書房:“我們釣魚去吧,現在的魚可肥了!”說著就拉王維往外走,不料王維卻站著不動:“不,我不去,我要上網……”“上網?你也上網啦,難怪你和杜甫那老頭子一樣都不肯出去玩了。難道上網真有那么大的吸引力?”“當然啦!”只見王維一臉興奮,“上網什么都可以做啊,看新聞,寫文章,聊天……”
李白天資聰穎,去朝門外書店買了本《怎么做網蟲》,只用了一天的時間就把書上的上網技巧全搞懂了。于是乎,撥號,上網。
李白取了個“絕對黑色”的網名進了王維介紹的那個盛唐聊天室。哇!美眉真多啊,“花季少女”、“寂寞的敏兒”、“我是一朵云”……李白看了樂不可支,找了一個美眉“我是一朵云”聊,瞧這名字多詩意啊。
“我是一朵云,你好嗎?”
“哇,絕對黑色,你的名字好酷啊!”
“不敢當不敢當,還是姑娘你的名字好,姑娘家一定是經儒世家?”
“是啊,李白你知道嗎?”
“李白?當然知道。”
“他是我哥哥。”
“什么,李白是你哥哥?”
“驚訝了不是,其實他的好些詩都是我幫他寫的,就像最近吧,我剛幫我哥哥寫了《將進酒》,說實話,我哥哥他根本不會寫詩,就會喝酒……”
“胡說八道!我就是李白!”
“哈哈,你就是李白,那我就真是李白的妹妹了。”
“你你你……”
“唉,一點情趣都沒有,害得我白裝了半天淑女,不跟你聊了!”
禮拜一氣之下,離開了聊天室,去了網絡悠悠論壇,想去和網友們切磋切磋文學技巧。打開網頁一看,里面居然有許多和自己做的是的同名的文章,作者都叫“僅次于白”,心中暗想此人一定是非常崇拜自己,連名字都取成“僅次于白”——僅次于李白我嘛,還模仿自己寫同名詩,看在他這么誠心的份上,就看看他的詩寫得怎么樣,指點一二吧。于是就點了《望廬山瀑布》,打開仔細一看,不禁暈倒:日照屁股生紫煙,夢見美眉在前邊。飛涎直下三千尺,疑是嫦娥落九天。罷了,罷了,李白心想還是去看新聞吧。于是就到了知名的新聞網站——大唐新聞速遞。于是,可憐的李白今天第二次暈倒。
近日要聞:
1.李白因酗酒成癮,被玄宗皇帝貶為平民。
2.李白貶職后,今天因酗酒鬧事,被菜市場市派出所拘留。
3.李白被貶另有原因,據高力士透露,李白曾與楊貴妃關系曖昧。
4.今天李白府中被大唐反貪局查抄,據可靠人士透露,李白家中有來源不明的巨額財
產。
相關報道:
1.李白每天無酒不歡,最愛喝老酒鬼酒。
2.據統計,李白與楊貴妃單獨見面17次。
關鍵詞:下場詩;集唐詩;《牡丹亭》;《長生殿》
中圖分類號:J809
文獻標識碼:A
下場詩又稱“落詩”、“落場詩”,是明清傳奇劇本體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每出戲的末尾由人物下場時念誦的幾句韻語,一般用以概括劇情、突出重要場景和造成期待等。明清傳奇的下場詩沿自宋元南戲,在文人作家筆下逐漸定型,最標準的形式是由四句韻語組成.形同一首絕句。劇作家們由喜歡借用古語和古詩,最后集中到完全采用唐詩句,形成下場詩中很引人注目的“集唐詩”。曲論家對這種現象詬病不已,文人劇作家卻十分熱衷,形成一個矛盾卻有趣的現象。那么,明清傳奇中的下場集唐詩是如何發展定型的?應該如何評判它的是非功過?本文嘗試對此作粗淺的探索。
一
王驥德《曲律》中說:“落詩亦惟《琵琶》得體,每折先定下古語二句,卻湊二語其前,不惟場下人易曉,亦令優人易記。自《玉塊》易詩語為之,于是爭趨于文。邇有集唐句以逞新者,不知喃喃作何語矣。”作者概括出下場詩的三種類型,這是符合明清傳奇下場詩的演變情況的。試以毛晉所編《六十種曲》為例進行具體的分析。《六十種曲》作為我國篇幅最大、流傳最廣的一部戲曲選集,所收60種戲曲中除去《北西廂》一部雜劇,《琵琶記》、《荊釵記》、《殺狗記》、《白兔記》、《幽閨記》等一向被目為戲文外,共有54出傳奇,據郭英德《明清傳奇綜錄》可知,作于生長期的有15部,勃興期的有39部。這54部傳奇已經可以涵蓋傳奇下場詩的所有類型。傳奇下場詩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通俗型,以俚語、自作語為主,即王驥德所說的“先下古語二句,卻湊二語其前”,形式比較粗糙;二是雅俗混雜型,已多采用唐詩句,但仍有大量俚俗語,且形式參差不齊;三是雅致型,集句詩幾乎完全取代俗語和自湊語。具體情況看下面列表:
由上表可以發現:
(一)下場詩經歷了一個句式、句數和語句的篩選淘汰過程。由句數和句式的參差不齊逐漸統一到整齊的七言四句形式;由廣泛雜采古詩、古語到講求采用不同的唐詩句。
(二)對下場詩的加工改造從生長期就已開始。粱辰魚、邵燦、鄭若庸、高濂、張鳳翼等人開創了傳奇中的文詞一派,“自《香囊記》以儒門手腳為之,遂濫觴而有文詞家一體。近鄭若庸《玉i記》作,而益工修詞,質幾盡掩。”文人參與創作傳奇,講求典雅精致,逐漸注詩語文辭入傳奇,初步改造了下場詩的濫俗和粗糙。
(三)集句詩一直沒有完全統一下場詩。盡管文詞派在生長期就已著手雅化傳奇,但即使到勃興期中三種類型的下場詩仍然并存,彼此難分伯仲。這主要與作家們的創作觀念相關。戲曲的本色一向被定為通俗易曉,與含蓄蘊藉、講求韻外之致的詩文雅文學涇渭分明。曲論家一再強調戲曲的這種“本色”。“曲始于胡元,大略貴當行不貴藻麗。其當行者日本色。蓋自有此一番材料,其修飾詞章,填塞學問,了無干涉也。”堅持戲曲本色當行的劇作家會注意作品的演出效果,追求讓受眾喜聞樂見的藝術效果。“傳奇之體,要在使田紅女聞之而然喜,悚然懼;若徒逞其博洽,使聞者不解為何語,何異對驢而彈琴乎?”而文詞派的劇作家則堅持“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去俚腐而致藻麗博洽。于是本色派傳奇中的下場詩會堅持一貫的樸質通俗,文詞派的下場詩則在改造雅化的路上越走越遠,由起初的“雅俗混雜”發展到“雅致”,直至定型為四句七言集唐詩。
二
堅持本色當行的劇作家使用的語言直白曉暢,能夠讓受眾喜聞樂見。下場詩達到了“場下人易曉,優人易記”的效果。通俗型傳奇下場詩中俗語俗句的隨處可見也就再自然不過。象“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遇飲酒時須飲酒,得高歌處且高歌”、“奉勸世人行好事,舉頭三尺有神明”、“夫妻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等等,都是流傳眾口、耳熟能詳的語句,它們或出自小說筆記,或采自佛道語錄,或來自童蒙讀物,范圍特別廣泛。另一方面,下場詩中的詩句從唐詩、宋詩到民歌、宋詞都有引用,但往往只局限在幾首幾句。譬如“門闌多喜色,女婿近成龍”(杜甫《李監宅》)、“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白居易《長恨歌》)、“紅顏勝人多薄命,莫怨春風當自嗟”(歐陽修《再和明妃曲》)、“今宵剩把銀缸照,猶恐相逢在夢中”(晏幾道《鷓鴣天》)等等,都在傳奇中頻繁出現以至濫俗,這樣就很難保證每一次使用都能準確恰當地起到下場詩的總結或提示作用。試以“今宵剩把銀缸照,猶恐相逢是夢中”為例,它出自晏幾道的《鷓鴣天》詞的下半闕,描寫久別的戀人再次重逢的喜悅之情,實際上化用杜甫《羌村三首》中“夜闌還秉燭,相對如夢寐”一聯,歷來為人稱道。這兩句也受到傳奇作者的青睞。他們在傳奇中反復使用,往往根據劇情先自湊兩句,再綴此兩句,構成一出的下場詩。下面是《六十種曲》中的幾個例子:
粱辰魚《浣紗記》第十九出“放歸”:自遇烽煙霸業空,三年流落似飄篷。今宵勝抱銀缸照。猶恐相逢在夢中。
陸采《明珠記》第二十出“贅蘋”:百歲歡娛今始同,勸君且莫嘆西東。今宵勝把銀缸照,猶恐相逢在夢中。
湯顯祖《紫釵記》第五十二出“劍合釵圓”:薄命回生得俊雄,感恩積恨兩無窮。今宵勝把銀缸照,猶恐相逢在夢中。
朱鼎《玉鏡臺記》第三十八出“賞雪”:暴虎當年罹鞠,一朝脫悔喜重重。夜來剩把銀缸照,猶恐相逢在夢中。
袁于令《西樓記》第三十八出“會玉”:何處飛來錦繡叢,新歡舊愛兩無窮。今宵剩把銀缸照,猶恐相逢在夢中。
汪廷訥《獅吼記》第三出“訪友”:準擬今春樂事濃,休教枉卻一東風。樽前剩把銀缸照,猶恐相逢在夢中。第十四出“贈妾”:喜得雙仙駕彩虹,臨歧含淚別恩東。今宵試把銀缸照,猶恐相逢在夢中。
沈鯨《雙珠記》第三十出“遇兄”:敕降仙姬下九重,笑啼交集敘行蹤。今宵剩把銀缸照,猶恐相逢在夢中。
此外,崔時佩、李景華《南西廂>第二十七出“佳期”;范受義《尋親記》第三十二出“尋親記”;沈Z《義俠記》第六出“旌勇”;徐霖《繡襦記》第三十九出“父子萍逢”;王玉峰《焚香記》第五出“允諧”;張四維《雙烈記》第十二出“就婚”;無名氏《四賢記》第三十六出“尋親”等劇中同樣如此,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征引。很顯然,上述下場詩大多數并不能很好地表達 劇情,四句截然分作兩節,缺少必要的關聯,描寫重逢之喜的“今宵”兩句成為地道的擺設,頻繁的出現已經使其變得俗不可耐。下場詩這種不避濫俗的創作距離成功完美傳達劇意相差實在太遠,更讓一些追求雅致的文人作家不能容忍。“上下場詩,乃一出之始終條理,倘用舊句、俗用草草塞責,全本削色矣。”孔尚任的批評可謂代表廣大追求雅致作家的心聲。
文人參與傳奇創作,自然會把接受的雅文化帶入作品,更何況有些文人還著意對傳奇進行“雅化”,加強劇本的文學意味和可讀性。文人通過雅化傳奇語言,將語言從鄙俚淺近改造成典雅綺麗,從而使傳奇能夠為尚雅的上層文人士大夫喜歡接受。這種“雅化”改造自然也波及到下場詩。從明代的傳奇劇本中可以發現下場詩的形式漸趨于整齊,從雜言到以五、七言為主,從后兩句引用詩句,到前兩句也時有引用,從完全的俗語到偶用成詩,最后到四句集句詩,引用詩句的比重不斷增加,征引的詩人也逐漸從幾個大詩人擴展到大中小詩人。四句七言集唐詩是文人雅化下場詩的最后歸宿。湯顯祖《牡丹亭》就是一個范例。55出戲中除第一場開場、十六出無下場詩、最后一出大收煞八句以外,全部都是四句七言集唐詩,涉及唐代詩人104人,引用的范圍大大拓展。
之所以最后限定在集唐句,個中緣由應該與有明一代的詩歌風尚密切相關。明代詩歌流派疊興,但基本上都推重唐詩,鼓吹“文必秦漢,詩必盛唐”,貶斥宋詩,“宋詩尚理,主于議論,而病于意興。”很多傳奇作家就是這些詩歌流派的擁躉者。文詞派的興起與明代的詩歌風尚更是密切相關。“自粱伯龍(粱辰魚)出,而始為工麗之濫觴,一時詞名赫然。蓋其生嘉、隆間,正七子雄長之會,崇尚華靡。”這種詩歌風尚下,傳奇作家選擇集唐詩而不是集宋詩、集宋詞也就再自然不過了。另一方面,宋詩相比唐詩更加的生活化,宋詞自不必說,這在崇尚本色的戲劇家那里或許會更加適合,本色的傳奇中仍不乏宋詩宋詞的句子,如歐陽修、寇準等人的詩句被引用的頻率就很高。但到后來,作家們就有意避免除唐詩以外的其他詩句詞句,以求得典雅和諧。
三
集句詩作為古代文人的一種文字游戲,迎合了文人追逐才情,炫耀學識以求喝彩的心態。它的創作難度非常大,“按集句詩者,雜集古句以成詩也。……蓋必博學強識,融會貫通,如出一手,然后為工。若牽合附會,意不相貫,則不足以語此矣。”“《柳塘詞話》日:徐士俊謂集句有六難,屬對一也,協韻二也,不失粘三也,切題意四也,情思聯續五也,句句精美六也。賀裳曰:集之佳者亦僅一斑斕衣也。否則百補破衲矣。介甫雖工,亦未生動。沈雄日:余更增其一難,日打成一片,稼軒俱集經語,尤為不易。”(可以想見,下場詩使用集句既要符合詩的審美標準,又要貼合劇情發展,更是難上加難。很多下場集句詩就弊病百出,招來很多批評聲音,王驥德說其“不知喃喃作何語”;黃振說“上下場詩,前人多集唐句,文氣本不貫穿,不過拈一兩句與本出稍有沾染者入之,余皆閑文,且濫套可厭。”綜合看來,傳奇下場集句詩主要有三弊:一是四句雜湊,文氣難以貫通;二是語句晦澀難解,“不知喃喃作何語”;三是不能很好地貼合劇情,大量閑文“干卿何事”。但是劇作家既然選擇集句詩形式就會盡量避免這些為人詬病的地方。因此,下場集唐詩中工穩出彩者也不乏例子。《牡丹亭》和《長生殿》就是為人稱道的典范。
《牡丹亭》是湯顯祖最為得意和看重的一部傳奇。他自謂“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清暉閣批點《牡丹亭還魂記》卷首)。他曾極力反對他人的改動,將之與王維《雪里芭蕉圖》被改一事相提并論。《牡丹亭》下場集唐詩可圈可點的很多,僅以《驚夢》一出為例略作分析。此出描寫杜麗娘在花園中夢見與柳夢梅相遇的故事。四句詩作“春望逍遙出畫堂,間梅遮柳不勝芳。可知劉阮逢人處,回首東風一斷腸。”此四旬平仄合律,構成一首完整和諧的絕句詩,描寫春游的一種感受。第一句寫出游,出自張說《奉和圣制春日出苑應制》詩;二句寫所看之景,出自羅隱《桃花》詩;三句四句抒情寫懷,出自許渾《早發天臺中巖寺度關岑次天姥岑》和韋莊《春陌二首》,絲毫不見牽合附會的痕跡,達到“如出一手”的藝術境界。放在傳奇中,此詩也與劇情非常貼和。第一句概括杜麗娘受到春景的觸發走出閨房到園中賞春。第二句寫杜麗娘所睹春色,其中又暗合柳夢梅的名字。三句與戲中柳夢梅吟誦的上場詩相照應,“鶯逢日暖歌聲滑,人遇風情笑口開。一徑落花隨水人,今朝阮肇到天臺。”可見湯顯祖將夢中相遇的柳夢梅與杜麗娘比作阮肇天臺遇仙女。而下場詩中的三句卻從杜麗娘口中發出,形容其好夢被母親驚斷與柳夢梅分開的過程,四句刻畫杜麗娘醒后的悵惘痛苦的心情。這樣詩句與風華秀美的曲文相得益彰,共同構成和諧完美的藝術境界,很難想象如果把它們替換成流傳眾口的俗語俗句將會是多么糟糕的一件事情。
作為“一部鬧熱牡丹亭”,《長生殿》在言情的主題上向湯顯祖看齊,在藝術形式上也直接步武《牡丹亭》,“罔敢稍有逾越”。除第一出“傳概”外,《長生殿》中下場詩全部采用集唐句,內容上貼合劇情,形式上更加齊整,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準。如“傍訝”、“幸恩”、“復召”、“偷曲”、“舞盤”、“埋玉”等出都是值得稱贊的代表。試以“幸恩”一出為例作具體分析。春日禊游中,唐明皇對楊貴妃的姐姐虢國夫人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楊貴妃因此醋意大發,觸怒龍顏被譴出宮。此出寫虢國夫人回味被皇帝召見的獨自以及和韓國夫人的對話,突然聞報貴妃回家。與之相配的下場詩是“傳聞闕下降絲綸,出得朱門入戟門。何必君恩能獨久,可憐榮落在朝昏。”此四句分別出自劉長卿《獄中聞收|京有赦》、賈島《上杜駙馬》、喬知之《折楊柳》和李商隱《槿花》。前二句敘說貴妃被譴回家的事件,三句點出被譴原因,四句感慨君恩無常,有敘有議,文氣貫通,暢達明白,與劇情配合無間。作者沒有具體寫楊貴妃被譴回家的具體過程,下一出開場直接寫其在家的情景,因此一定程度上這首下場詩又有串聯戲劇沖突的作用。可見,集唐句的運用并未造成削足適履、東拼西湊的不良效果,恰恰相反,作者一樣可以自由驅使唐人詩句為己所用,使其與戲劇情節完美的融為一體。集句詩中經常出現的弊端在這里都已被化于無形之中了。
其實所謂的《昭君怨》實是人們對王昭君的同情,也是對軟弱統治者的一種反感。看過《昭君出塞》后,我回憶這部劇給我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值得書寫的又是什么呢?想之,昭君這位“落雁美女”大義和親的光輝事跡感動了我,還有就是英雄與美女愛情中誤會的解除,使得他們的愛情更加長久。我又查了一些相關的資料更深入的了解了昭君。有人說《昭君出塞》不符合歷史,這一點我承認,但是此劇也不完全是篡改歷史,只不過是讓昭君與單于提前見面讓他們一見鐘情而已,為什么就不 能讓昭君有一個美滿幸福的愛情呢?而《昭君出塞》帶給我們的是一個全新的歷史,一個更五彩斑斕的歷史,一個值得觀看的歷史。
古代四大美女中只有昭君值得人們千古傳唱。春秋戰國時的西施只是越王復仇的一顆棋子;而漢朝的貂蟬則是利用美人計迷惑呂布,以借呂布之手殺了董卓;至于唐代的楊貴妃則是以個禍國殃民的紅顏禍水;只有昭君是為了民族的利益與 和平甘愿隨大單于遠赴塞外,直至死去也留在了匈奴的大地之上。
“昭君怨”,昭君究竟會怨恨什么呢?古今的詩人們都忽略了一點那就是當年昭君是自愿請行嫁于匈奴的,沒有人強迫她不是嗎?昭君是個有志向的女子,她的志向不限于閨房天地,她曾立志做以名“馮?弧保???頁鱟約旱囊環萘ΑK?運?諍艉?暗ビ誒闖?肭蠛頹字?首栽蓋胄屑薷?蟮ビ凇U丫?鋈?蠛艉?暗ビ謨侄云涑璋?屑眩?餛湮?澳??帳稀薄!澳??暗囊饉際竅M?ü?獯魏頹捉?⒑禿冒材?墓叵怠:涸?垡埠芨咝耍?綸?備腦??鼓?氨硎救〉昧擻澇逗推較啻Φ木置妗W哉丫?鋈?蠛盒儻?至順ご鋨敫齠嗍蘭偷暮推劍?丫?锏攪慫?鋈?哪康模??降自購拮攀裁茨兀課椅藪恿私狻
1.借助多媒體和教師對作品的體驗,帶領學生以真摯的感情品讀作品,培養詩歌興趣和文學素養。
2.通過反復朗讀,感知作品內容和思想感情;掌握寫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虛實結合的寫法。
3.引導學生學會合理、充分使用網絡資源,進行自主式、探究式學習,開拓知識面,豐富教學內容。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古典詩歌傳統意象在作品中傳情達意的效果。
2.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雨霖鈴》。
3.掌握古典詩詞的鑒賞步驟。
教學方法:
討論法,問答法,誦讀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自古以來,分別總是痛苦的,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有許多寫離別的詩句,大家知道哪些?
學生說出自己學過或在課外學習到的相關詩句。
二、講授新課
1.題解
《雨霖鈴》詞牌名,也寫作《雨淋鈴》。相傳,唐玄宗入蜀時因在雨中聞鈴聲而思念楊貴妃,故作此曲。曲調自身就具有哀傷的成分,象征離愁別恨。
作者在填這首詞的時候,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壓抑,決定離開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從此將不能和心愛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愛的慰藉,更覺得痛苦萬狀,所以這首詞的基調格外低沉,在朗讀的時候要注意體會這一點。
2.柳永簡介
柳永,原名三變,字耆卿。仁宗景v元年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他通曉樂律,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作家,是以描寫城市風貌見長的婉約派代表詞人。
3.整體感知
播放《雨霖鈴》原聲朗讀,讓學生在歌聲中體會這首詞,并談談整體感受,引導學生在音樂嘆惋的余聲里走進作者用文字所營造的意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請學生朗讀課文,讓學生初步感受本詞的意境和感情。從整體把握上闋寫臨別時留戀難舍的情景和下闋寫離別后孤獨痛苦的心情。
找出詩中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的句子。
4.名句賞析
賞析思路:手法+依據+作用,借景抒情+意象+意境+感情。
賞析: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例:這一句給我們點出了別離的季節是蕭瑟凄冷的秋天、地點是汴京城外的長亭、具體時間是雨后陰冷的黃昏,寒蟬、長亭、日暮、雨歇為我們營造了一個凄清蕭瑟的送別氛圍,為全詞定下凄涼傷感的感情基調。
賞析: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學生進行賞析。
5.分析下闋中的典型意象
下闋詞人擷取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見的哪些典型意象?(酒、柳、月、風。)
6.講解虛實結合
實寫: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像、實事、實境。
虛寫:直覺中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能從字里行間體味出那些虛象和空靈的境界。
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
想象:設想的未來之境。
回憶:已逝之景之境。
聯想:由此及彼。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描寫了離別時凄清的環境和兩人難舍難分的情景,寫的是現實之景,是實寫。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想象中的別后所見景象和凄清孤寂的生活情景,是想象之景,是虛寫。
本詩虛實結合,豐富了詩歌離別的內容,拓展了詩歌凄清的意境,渲染和強化了詩歌詞人與戀人離別時的傷感、孤獨和無奈的感情。
三、詩詞小結
語文老師PK學生
關于中文系老師的故事很有意思。其中有一位大學語文老教師酷愛詩歌,常常給大家講普希金、海子等人詩作,還動不動就讓大家寫。大家一般都沒什么興趣,能收上來的詩作實在是少。這天,他忽然讓大家上課寫詩,到下課時交。
到快下課的時候,大家也都還在磨筆頭,看上去沒有多少人寫好了。但老師已經等不及了,這時,大家聽到這位老師大聲呼喊道:“同學們,請快點,要下課了,我要收尸(詩)了,收尸了!”同學們聽后,笑聲朗朗,都趕快交上去了!
還有位大學語文女教師長得非常漂亮,而且才氣逼人。某位研究生為其才貌傾倒,經過左思右想,終于花了整整一夜時間,寫一封N頁的情書給女教師。
幾天后,那厚厚一疊情書被女教師送了回來,上面用紅色的筆批道:“同學,從你的文章中,我能感覺到你的感情還算豐富,文筆也還流暢,只是這篇小說缺乏故事情節,太散文化了?選而且錯別字還不少!”
該研究生一看,頓時心灰意冷,再不敢提筆疾書了。
英語老師PK學生
外語系有位英語老師為學術派教授,對英語事業可謂癡心一片,見大家學習英語的熱情不高,常常教育道:“你們到某某外語學校去看看,他們的大門口就掛著一個牌子,上面寫著‘不懂英語者不得入內’”。
一日,某同學又在上課時沉沉睡去,老師點起他,怒問:“某某外語學校門口的牌子上面的字還記得嗎?”
同學迷迷糊糊,尋思良久,忽然答道:“禁止小商小販入內”。
真是在錯誤的時間問了一個極為錯誤的問題,外語老師早已經吐血遠去了。
高數老師PK學生
計算機系的高數老師上課解題,一步接一步頗為陶醉,忽然點起一個學生問道:“你說說這一步經典不?”學生剛剛還在與人閑聊,完全未曾聽講,只好硬著頭皮答到:“經典!”。數學老師狂喜道:“回答得真好!坐下。”接著又繼續講課,搞得眾人面面相覷。
該系還有一位高數教授非常幽默,平時也很關心同學。某生經常上課睡覺,老教授總是把他叫醒,想讓他認真聽課。無奈該生就是屢教不改,還是喜歡一上課就睡大覺。
一天,該生居然遲到了,教授頓時親切地對他說:“你怎么可以遲到呢?這樣的話,會影響你正常睡眠的。”
該生聽后頓感慚愧難當,再也不敢上課睡覺了。
哲學老師PK學生
我們外貿系的哲學老師生性傳統而剛直,特別看不慣學生的某些流行習慣。比如有一天,他看到我們班的男同學陳寒頭發披肩,感覺心里不舒服。于是就提醒他:“陳寒,你最好把頭發剪了,我不希望看到你的長發!”。
陳寒似乎不能接受老師的要求,于是反駁道:“留頭發好像是我的個人自由吧,我喜歡留長發!”
“我可沒有想過要干涉你的個人自由。其實,只要你在上我的課的時間里能保持短發,其他時間里,你愿意留多長我都沒意見的。”
還有一天,還是上哲學課,居然有同學在教室里吵鬧。老師探明以后,才發現有一個同學喝醉了,在酒后狂言。哲學老師走上去,拉他一把,頓時把這位哥們嚇了一大跳,腦子也猛然清醒。于是老師開始問他:“你酗酒了。”
同學回答道:“沒有。”
“醉得來上課都自言自語,難道還不是酗酒嗎?”
同學望了望大家,摸摸額頭說:“天哪,我現在在自言自語嗎?”
老師有些尷尬,不過馬上就說:“你連是不是在自言自語都不清楚,難道還沒有酗酒嗎?”
同學頓時啞口無言。經過類似事件之后,大家都得出了同一個結論就是――千萬別和哲學老師狡辯,因為他總可以讓你無言以對。
當然總還是有人敢與他交鋒的,偶爾還有為數不多勝利。有一天上課,哲學老師問我們:“你們誰能舉個例子說說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
我們的一個同學就站起來回答說:“樂觀主義與悲觀主義很容易區別,比如我們上哲學課快下課的時候,前排那些樂觀主義的同學會說‘嗯,終于要下課了’,而我們悲觀主義的同學就會盯著手表說‘還有十分鐘,怎么過去啊’。”
這一次哲學老師滿臉通紅,笑而不語了!
歷史老師PK學生
我們大二的歷史老師是一個極為愛國的人,他上課的時候總是慷慨激奮,滔滔不絕,講課聲十分響亮,連下課的鈴聲都被他蓋過了,而他本來一講起來就比較忘情,所以常常都有拖堂現象。每次當他發現拖堂后,知道肯定壞了大家的心情,所以常常客氣地道歉,“對不起!對不起!耽擱大家時間了!”搞得大家很有當家做主的感覺。本來都很有些怨言的,但是鑒于他的態度,也只好忍忍了。
于是大家忍啊忍。某天,當他又一次拖堂時,有同學終于忍不住了,于是大叫一聲:“老師!冷靜!冷靜!”
“怎么了?”
“下課了”大家齊聲道。
歷史老師頓時羞愧難當,揮手下課了。
當然歷史老師下課拖堂不好,但上課講課倒是很有些意思,比如他某天又慷慨激奮地講起中國舊社會如何如何落后挨打時,嘴巴里動不動就來個“哎喲哎喲”,仿佛時刻有洋人再拿鞭子抽我們,讓我們為之動容。接著為了讓大家理解那種社會境況,就談起了當時到處充斥洋貨,還要同學舉幾個現在名字還帶“洋”字的洋貨來。
這時,大家爭相舉例,有一個男生大聲回答說:“楊貴妃。”
歷史老師一聽,差點吐血,回答說:“同學,你搞錯了,楊貴妃是正宗國產的,怎么會是洋貨呢?”
經濟學老師PK學生
我們系一個姓周的經濟學教授也是一個和藹的老頭,大家也都很喜歡他,常和他開些玩笑。
有一天談到就業問題,他問同學們該如何解決目前的失業問題。
某學生回答說:“我認為該讓所有的男人單獨待在一個荒島上,讓婦女們住在另一個島上。”
教授疑惑:“這樣就能解決就業問題嗎?那他們該怎么做呢?”
該學生回答道:“造船!”
老教授聽完后,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大大地表揚了一番這個學生。
后來的一次考試,考的題目和上面類似的問題,問題是這樣的:“你認為造成經濟蕭條的原因是什么?”
因為當時臨近圣誕,有一個學生不會做,就這樣寫道:“上帝知道?選我不知道?選圣誕快樂?選”
后來考卷發下來,只見老師在考卷上批道:“上帝得100分,你得0分。新年快樂?選”
廣告學老師PK學生
大三的時候,我們開過廣告課,廣告學老師是個年輕的小伙子,講課也很有熱情,與大家的關系也拉得很近。不過廣告課也還是乏味,絲毫阻擋不住大家夏天里上課睡覺的習慣。某天,他見大家又趴倒一片,只好提議說:“我想個辦法讓大家保持頭腦清醒,精力集中,不想睡覺。”
大家說好。這時,只見廣告老師從錢包里掏出一張百圓大鈔晃了晃,對大家說:“你們真的都把眼睛睜開了,可見都是一群見錢眼開的家伙!”
大家笑作一團,一個個都醒了。
有一次我們作了測試,廣告老師批改完后給我們發試卷,他說:“這次考試的結果不是很好,不過班長陳路考得不錯,我給了他98分的高分,他做得最好。”
陳路接著說:“老師,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廣告詞)
鎮江三日之行,看了諸多第一之外,還在揚中市吃到了鎮江四鮮中的三鮮:刀魚、魚、河豚。
清朝詩人朱彝尊詩云:京口刀魚尺半肥。京口,鎮江古名之一。上好的刀魚長50多厘米,銀白,江中成群游過,猶如雪濤。刀魚的刺很硬,用蒸法正好可以令其酥軟。加入春筍旺火蒸20分鐘,此火候魚骨、魚肉最易分離。魚肉鮮、嫩、細、爽,加上春筍的清香,美味無比。有好事者把刀魚肉比作凝脂,用白香山寫楊貴妃的詩句拿來比對:“溫泉水滑洗凝脂”,可見刀魚的鮮美。刀魚鮮美,魚刺很多,想要把美味的刀魚吃到嘴里,要十分小心謹慎,以免魚刺扎嘴,慢嚼細咽,這樣就能更好的品味刀魚的鮮美滋味了。但現今由于水污染和狂捕濫撈,刀魚日益減少,朱彝尊詩中描述的那么大的刀魚了已經很難見到了,現在重150克左右的刀魚每斤賣價已達千元之巨。環保意識的缺失,已使美味刀魚遠離了尋常大眾。
江為鎮江的第三鮮。江是長江中下游的特有魚類,鎮江有,重慶、武漢也有。在鎮江一帶又稱魚、小鯊魚。鎮江一帶流傳,此魚本為鯊魚,是龍王太子派來毀漁網的,經過和漁民的搏斗,褪膘減肥,成了現在的樣子。江在長江中也算是大魚了,小則十幾斤,大則上百斤。鎮江吃魚的名菜叫白汁魚。取魚中段,斬成小塊,置沙鍋中,加蔥、姜、酒、醋、水,燒滾后取出,再加糖、鹽、豬油,用文火燉1小時即可。成菜上桌,“肉如腐、汁如乳”,色澤乳白,肉質細嫩,鹵汁稠黏,滋味鮮美,肉多刺少,食來方便。有肉質口感,絕無肉之油膩。魚也有刀魚同樣的遭遇,尤其是野生的江,這在鎮江都很少見到了。好在江人工養殖成功,才不至于在市面上消失。現在鎮江吃的江,基本上是人工養殖的。
關鍵詞:梧桐 凄涼 孤獨 哀愁
《梧桐雨》全名為《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或《秋夜梧桐雨》,是白樸的代表作,此劇文采豐富,意境深邃,有濃厚的詩的韻味。白樸此劇的著眼點主要在于借助凄美婉轉的愛情故事抒發人生變幻莫測,昨日繁華似錦,今日物是人非的滄桑之感。在《梧桐雨》中“梧桐”作為重要的意象之一,蘊含著非同一般的含義,貫穿于始終,尤其是在第四折中更加突顯了其非凡的意蘊,下面我將對這一意象進行分析。
“梧桐”意象從遠古時代就有記載,最早在我國的《詩經》里,就有關于梧桐的記載。在《詩經?大雅》的“卷阿”里,有一首詩寫道:“鳳凰鳴矣,于彼高岡。……萋萋,雍雍喈喈。” 在《莊子》的“秋水”篇里,也說到梧桐。在說到莊子見惠子時說:“南方有鳥,其名為雛,子知之乎?夫雛,發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在這篇文章里,也把梧桐和鳳凰聯系在一起,這里的“雛“就是鳳凰的一種。他說鳳凰從南海飛到北海,見梧桐才落下。在唐宋詩詞中,“梧桐”意象用來表示孤獨離愁,離情別緒,同時也寓有失去摯愛的凄苦。比如李煜的《相見歡》中所說“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詞中表達了李煜內心的孤獨和哀愁,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細雨”中表現的是對丈夫思念而不得團聚的苦悶,由此可見,“梧桐”意象早就在文人的筆下綻放光芒。詩人把自己的憂愁哀思寄情于梧桐,把自己的孤獨寂寞隱藏在梧桐秋雨的滴落之中。
《梧桐雨》中梧桐是唐明皇與楊玉環愛恨離愁的見證,是感懷人生變換,世事無常滄桑之物。梧桐與秋雨的結合使劇中的情景更加凄涼與悲切,表情更加的豐富與婉轉,意境也更加的凄美,使得此劇的悲劇氛圍的到了更好地渲染。《梧桐雨》在原本李楊的愛情基礎上,秋雨擊打梧桐的景象,營造了凄涼孤寂的意境,一場秋雨看似無意,卻使得這段愛情悲劇更加引人悲傷,想當初兩個人“悄聲兒海誓山盟”;也曾經“碧梧桐陰下立,紅牙筋手中敲,他笑整縷金衣,舞按霓裳樂”,情意綿綿,呈現出一片太平無事、歌舞升平的景象。可現如今“翠盤中荒草滿,芳樹下暗香消,空對井梧桐,不見傾城貌”,繁華不在,物是人非,梧桐還是那顆梧桐,只是再沒有昔日的風采,只留下了凄涼與慘淡。唐明皇在失去了權利,失去了愛人之后,整日面對著空蕩蕩的宮苑,獨自傷神,那種痛苦、彷徨、哀怨更與何人說,無情的秋雨打在梧桐上,驚擾了自己與美人的相會,那種惱怒,痛恨可想而知。秋雨梧桐的描寫一方面如許金榜所說:“清冷昏暗,助恨添愁,再加上對往日柔情蜜意、歌舞繁華的回憶對比,把唐明皇的愁悶、痛苦、孤寂、凄涼、煩惱的心情寫得深刻細膩,酣暢淋漓……”(《元雜劇概論》)另一方面劇中對于當時金盤舞姿的懷念、對于曾經山盟海誓的甜蜜回憶,在這里也似乎變成了對這種孤獨無依狀況的一種無情的諷刺與嘲弄。
“梧桐”意象也是孤獨寂寞的象征,在劇中秋雨伴落葉的蕭條,梧桐獨自立在天地之間,依然高大,但是缺少了一絲生機,顯得那么的落寞與孤獨。梧桐是歷代文人抒感的寄托,也是表達他們內心孤獨、彷徨、哀愁的代稱,這也就無可厚非的被用來演繹這段凄涼的悲情故事。而秋雨下的梧桐把這種悲劇氛圍推向了頂點。在劇中“梧桐”也是唐明皇的代名詞,在最早的記載中就有鳳棲梧之說,楊貴妃就是棲息的鳳凰,而這只鳳凰終究沒有獲得幸福,不僅成為權利的犧牲品,而且還被看作是紅顏禍水。劇中唐明皇與楊妃在梧桐下歌舞,在梧桐下享受遠在嶺南的荔枝,在此處不問政治,沉迷于酒色而不知悔改,敵兵來了還埋怨大臣擾了他的雅興,同時也把自己從權利的巔峰跌落到如今失去權力與愛妃,變成一個孤獨悲傷的老人。《梧桐雨》第二折【古鮑老】“紅牙箸趁五音擊著梧桐按”中的“梧桐”指的是琴瑟。所謂“擊梧桐”其實就是撫琴。這一節中明皇親自為楊撫琴,在古代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名句,是愛情的祈求。
《白虎通?禮樂》有“琴者,禁也,所以禁止邪,正人心也”。可見梧桐生長的茂盛,枝葉郁郁蔥蔥,是政治清明,道德風氣良好的一種象征,而在《梧桐雨》中,梧桐處于風雨飄搖之中,落葉在秋雨之中隨風飄落,偌大的樹木沒有了往日的風采,失去了葉子的梧桐是突兀的,孤獨寂寞的,預示著唐王朝已經衰敗,社會風氣污穢不堪。
雜劇《梧桐雨》遠遠超過了長恨歌中“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所表達的情感。而在唱詞中對于意象的鋪排既表達了作者的個人情感,又滿足了聽眾的需要,在滿足形式美的基礎上,有體現了藝術的獨特性。劇中的第四折寫安史之亂之后,李隆基對楊貴妃的思念之情,使人潸然淚下,不禁對這個孤獨的老人產生了同情,唱詞【倘秀才】這雨一陣陣打梧桐,葉凋。一點點滴人心碎了。枉著金井銀床緊圍繞,子好把潑枝葉砍作材燒,鋸倒。一系列秋天意象的排列,顯得明皇的處境更加凄涼,把那種好夢被破壞的焦急與憤怒之情表達的淋漓盡致,同時梧桐意象的意蘊也得到了升華,梧桐葉的凋零,秋雨的無情打破了明皇美好的回憶,同時也暗指往事不會在重新回來了,失去的已經永遠失去,就像梧桐一樣凋零的只剩下孤獨的樹杈與泛黃的落葉。自從京兆還朝,沒有了權利,在這深宮大院中沒有人再去陪伴這個孤獨的老人,只有秋雨擊打中的梧桐默默的陪伴著他孤獨終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