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泰戈爾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臺灣的林清玄先生描述的泰戈爾臨終對話的一個細節,卻了我們的這個觀點。
朋友對泰戈爾說:“你可以心滿意足地死了,因為你已經寫了許多詩歌。在你之前,沒有人寫過那么多詩歌,英國最偉大的詩人雪萊也只寫了兩千首詩。你已經寫了六千多首,而且每一首都像深海的珍珠與深山鉆石那么珍貴!所以,你死而無憾了!”
朋友說完,泰戈爾的,眼中盈滿淚水。
朋友問:“難道你怕死?”
泰戈爾說:“不!我不是怕死,死與生一樣美麗。我哭,是因為近來我寫的詩歌越來越好。我的心還像個孩子,我的靈感越來越多,我越寫詩,越多的好詩涌上我的心頭,而現在我卻要走了!真是不巧,到現在我才感覺自己正要寫出真正的詩歌!”
泰戈爾含淚而逝。
讀到這段描述的時候,我的眼中也充滿了淚水。
去年,我曾經接受邀請到山東旅游學院演講。演講的過程中,有一個女學生提問:“老師,我經常在報刊上讀到你的作品,也經常訪問你的博客。我發現,你幾乎每天都是凌晨3點更新博客,我不明白的是你怎么有那么旺盛的精力?你怎么有那么多的創作靈感?”
我說,我們都知道,達·芬奇是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最著名的藝術家之一,他的繪畫風格影響了幾個世紀,其代表作品《最后的晚餐》和《蒙娜·麗莎》成為經典作品。P5P9年,達·芬奇客居法國,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眼看屬于自己的時間不多,很多理想都不能實現,他很痛苦地對身邊的人說:“我這一生不過是一次酣睡罷了,我一生一事無成。”
同樣還有一位我們所熟知的荷蘭杰出畫家梵高,其作品《向日葵》自問世以來始終是世人所推崇的杰作。但是,他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同樣為自己沒有取得事業成功而痛苦。在此之前,他燒掉了很多辛苦創作的作品,因為離心中的“杰作”相差太遠。當生命即將落下帷幕時,他對自己的弟弟說:“我很痛苦,我一生一事無成。”
我說到這時,看到那個女學生有了豁然開朗的神采。我想,她一定是弄明白了這兩個故事的用意,也一定弄明白了問題的答案。
打開門向四周看看,從你繁花盛開的園中采集百年前消失了的鮮花的芬芳記憶。
在你心中的歡樂里,愿你感受吟唱春日清晨的鮮活的喜悅,讓歡快的聲音穿越一百年的時光。
——泰戈爾
這一個個飽含愛意的字眼,生動的跳躍在一片有點泛紅卻仍舊透著生機的楓葉上,古老的使人陌生,新鮮的令人親近。這就是泰戈爾的魅力!
他是一位智者,安詳的躺在藤椅上,寬大厚實的手輕輕的握著一本書,銳利的眼睛時而喜、時而憂,可透過金絲邊眼鏡看那雙眼睛,永遠隱含著無限的柔情和愛意。白花花的長胡子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一身長袍簡潔而質樸,哦,可愛的爺爺!
真的,讀他的詩似乎看到他在對我微笑,那慈祥的笑容總是讓我舍不得掩上書頁。一行行短小精美、寓意深刻的詩讓我的心靈一次又一次得到震撼。那種無法形容的感覺就像泰戈爾爺爺說的“一些看不見的手指,像慵懶的微風,正撥動著我的心弦,奏出那潺潺的音樂”在我心頭微蕩。
讀他的詩,原本空蕩的心莫名的被一些什么東西填置,滿滿的,安心的,舒服的。他的詩是愛與美的交織。在這一刻,我似乎都忘記了現實社會的殘酷競爭,只一味地沉浸在泰戈爾爺爺用他靈性的筆墨所編織的愛與美充斥、環繞的世界。那樣純潔、高尚,那樣美好,飄渺。
他告訴我他多他多,可我真正領會的很少很少。看著我迷茫欲問的樣子,他伸出溫暖的手扶著我的頭,輕輕的說;“那死去的言語的塵埃,沾著你的足跡。用沉默洗刷你的心靈吧!孩子。”哦,沉默……
于是,我止住心頭的千縷思緒,咽喉萬種疑問。緩緩的,默默地,伏在他的椅邊,親近著我同樣沉默的爺爺……
花兒問道:“太陽啊,我要怎樣對你歌唱,崇拜你呢?”
葉從枝椏上打著旋兒舞落下來,我用柔膩的手從地上捧起了葉,倔強的好奇心看到了葉的青紋,我又想起了遠方的你――泰戈爾。
總想與你交攀,只是你身在遠方,你的《紙船》,你的夢囈。水是茫茫的,岸是幽寂的,你用你的思想勾勒一艘船,你的紙船滿載你的遙夢。你如此地戀船,是否你的遠去也有紙船的陪伴?
我想你的紙船不僅僅是你的遙寄,更多的是思想宇宙的無垠,船會駛向何方?向南?向北?不!它駛向的是遠方。遠方有一片金色的沙灘,而紙船在那兒飄泊,靠岸。
我也有這樣一艘船,只是它滿載的是夢囈的惆悵。為此,我常常用彩筆去畫它,只是見不到優美的色調,它是一艘充滿凄愴的紙船。我的紙船不曾希冀如你,亦不如你的紙船快意,你能告訴我為什么嗎?
“我們與金黃色的曙光游戲,我們與銀白色的月亮游戲。”我們?如果可以的話,我真的殷切希望能與你邂逅一次,一起呼喚藍天,一起捧讀文字。“我做云,你做月亮。”“我是波浪,你是陌生的岸。”一顆心在幻覺世界與現實世界兩邊迤邐,最終沉落于沉甸甸的母愛中。母愛無聲,母愛無垠,而我學不會你的真摯,我只想用手搖著搖籃的回憶,口中吟唱著:“世上只有媽媽好,沒媽的孩子像棵草……”
我想我的泰戈爾。
“媽媽,如果你不介意,我長大的時候,要做這渡船的船夫。”這渡船的船夫,從此岸劃到彼岸,這真的是你心靈的長鳴?你看破了世俗紛爭,你想洗清世俗的罪惡感,你不想奔逐于世俗間。你的靈魂,你的筆鋒,讓你從世俗走向脫俗。《對岸》此岸彼岸,《對岸》世俗脫俗。
能渡到彼岸,心就已經從雷聲轟鳴而過,人也就從世俗中脫落而出,洗凈一身的零碎,從頭再來。只是那個彼岸在哪兒?是否直到我死去的那天,我才會真正地見到我的彼岸?也許只有當生命的休止符圓滿時,我才會與《對岸》接棒。
我想我的泰戈爾。
在生命的終極時,我想我會想起你的詩,想起你的點滴文字。于是,我想起了那句“葉子是不會飛翔的翅膀,翅膀是落在天上的葉子……”
我想我的泰戈爾,你聽到我的呼喊了嗎?
三蟲留言
就我個人來說,十分喜歡文章中所流露出來的清新靈動的詩歌韻味。這種韻味讓泰戈爾的氣息無所不在,仿佛這位親切的老人就在我們的面前露出慈祥的微笑。
只是我竟不知道世界上有你─—
在去年秋風蕭瑟、月明星稀的一個晚上,一本書無意中將你介紹給我,我讀完了你的傳略和詩文─—心中不作別想,只深深的覺得澄澈……凄美。
你的極端信仰─—你的“宇宙和個人的靈中間有一大調和”的信仰;你的存蓄“天然的美感”,發揮“天然的美感”的詩詞,都滲入我的腦海中,和我原來的“不能言說”的思想,一縷縷的合成琴弦,奏出縹緲神奇無調無聲的音樂。
泰戈爾!謝謝你以快美的詩情,救治我天賦的悲感;謝謝你以超卓的哲理,慰藉我心靈的寂寞。
這時我把筆深宵,追寫了這篇贊嘆感謝的文字,只不過傾吐我的心思,何嘗求你知道!
然而我們既在“梵”中合一了,我也寫了,你也看見了。
一九二O年八月三十夜
(本篇最初發表于1920年9月《燕大季刊》第 l卷第3期,署名:闕名,后收入詩、散文集《閑情》。)
2、世界上的一隊小小的漂泊者呀,請留下你們的足印在我的文字里。
3、世界對著它的愛人,把它浩翰的面具揭下了。它變小了,小如一首歌,小如一回永恒的接吻。
4、是大地的淚點,使她的微笑保持著青春不謝。
關鍵詞:冰心 泰戈爾 比較閱讀
對初中語文教材中題材相近、思想內容相似的文章,可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進行教學,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方法,又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在比較閱讀中,需要引導學生從文本的同質與異構兩方面入手,同質即探尋文本之間的共性,異構即探尋文本的個性。尋找文本的同質性可以幫助學生積累知識,充實自身的知識體系;而探究文本的異構性,則有利于引導學生體會作品的個性特色,深化學生對文章的解讀。
一、同質――探究冰心詩歌受泰戈爾作品的影響
在蘇教版七年級教材中,冰心的《母親》、《紙船》、《成功的花》和《嫩綠的芽兒》四首小詩,是仿照印度文豪泰戈爾著名的《飛鳥集》所作,盡管篇幅精悍,亦未刻意追求詩歌中的韻律之美,其質樸的語言和深刻的寓意,仍然使無數讀者折服。在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精讀這四首小詩,并與同單元泰戈爾的《金色花》、《告別》和《榕樹》三首散文詩進行對比,挖掘其中的同質之處,通過表格的形式對比羅列,便于學生賞析。
1.詩歌形式的同質性探究
冰心受泰戈爾詩風的影響較多,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先閱讀冰心的四首小詩,提煉其詩歌的創作特點。比如《母親》和《紙船》通過敘述自己的親身經歷來抒發對母愛的渴望與眷戀之情,而《成功的花》和《嫩綠的芽兒》則借助“花”“芽兒”來說明奮斗對于成功的重要性以及生命的真正意義,充滿哲理。冰心的詩歌在形式上最大的特色是在敘述中抒情、闡發哲理,使人讀之有所悟。而泰戈爾的詩歌中,《金色花》、《告別》和《榕樹》三首小詩都描寫了母愛,同樣蘊含了深刻的哲理。從詩歌形式上,敘事、抒情、哲理是兩人作品的最大同質性。在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反復閱讀,提煉敘事主線和情感主線,使其中的哲理自然閃現出來。
2.藝術風格的同質性探究
詩歌形式相似,必然帶來藝術風格的趨同,冰心小詩的藝術風格中很容易找到泰戈爾詩歌的影子。在有關的比較閱讀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逐句品讀兩人的詩歌,總結兩人的詩歌在語言和修辭上的共性。兩人都采用了暗示性的語言風格和象征性的修辭手法,比如冰心在《紙船》中用“紙船”暗喻游子內心的漂泊感,象征了游子對祖國的眷戀之情;而泰戈爾在《榕樹》中也用“榕樹”來暗喻故鄉,用“風”、“鴨”和“影子”暗喻遠離家鄉的孩子,用象征的手法再現了離家的孩子對家鄉的眷戀。象征是詩歌重要的表現風格,在兩人的作品中,都采用了實物象征的手法來展現游子與故土之間的情懷。
3.思想內涵的同質性探究
探討詩歌的思想內涵,離不開作者生活的時代及繼承的歷史文化。相對而言,冰心的作品更通俗易懂些,其所呈現的思想內涵建構在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背景之上,容易被學生所理解;而泰戈爾的作品建構在印度歷史文化的背景之上,學生理解起來需要具備一定的基礎。兩人在詩歌創作的思想內涵方面的同質性最為明顯,一方面冰心的《母親》《紙船》和泰戈爾的三首小詩都寫到了“母親”,這是人類永恒的情愫;另一方面兩人又在詩歌中融入了諸多的人生哲理和智慧,用“童心”來頌揚“母愛”,用嬰兒般的情懷向母親致敬。在詩歌的思想內涵上,冰心盡管融入了個人的情感經歷,但仍然堅持著泰戈爾展現“愛的哲學”的創作理念,這在教學中也是需要引導學生留心體會之處。
二、異構――剖析冰心詩歌對泰戈爾的影響
純粹的接納與學習不會成就一位優秀的詩人,詩歌是靠思想內涵、情感切入點、藝術風格等因素來吸引讀者的。冰心雖然受泰戈爾作品的影響頗深,但只在詩歌的結構上借重較多,在其他方面卻并非直接借鑒,而是有選擇性地接納。在冰心的作品中,融入了更多的自身經歷,這些經歷是與眾不同的,充滿了時代歷史和民族文化的痕跡,這是冰心詩歌與泰戈爾詩歌異構性的本源。在對兩人的詩歌作品進行比較閱讀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這一點入手,體味兩人的詩歌作品的不同之處,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與文學鑒賞能力。
1.思想內涵上的差異
思想內涵是詩歌的靈魂所在,是作者抒感的重要體現。在教材所展現的幾首詩歌中,盡管冰心與泰戈爾都在描寫母愛,都在抒發對母親的眷戀之情,但兩人在思想內涵上卻有著明顯的差異。教師可引導學生細品詩中的關鍵字句與情節,以便融入詩歌的氛圍中。如冰心的《母親》,用質樸的語言敘述了生活中最為普遍而平凡的經歷,幾乎所有人都有過處在人生逆境時躺進母親懷里的沖動,這是對母愛最真實的詮釋。而泰戈爾的《金色花》中融入了想象的情節,在表現手法上虛實結合,盡管也展現了母子間的情誼,卻為“母愛”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與泰戈爾詩作中的宗教色彩一脈相承。一個追求真實平凡,一個追求宗教神秘,這是兩人的詩歌作品在思想內涵上最大的差異。
2.情感視角上的不同
情感是詩歌謳歌的主要內容,情感視角的切入是詩歌吸引讀者的關鍵。在情感表達上,冰心與泰戈爾的詩歌存在本質的不同。盡管兩人都以兒童的獨特視角作為詩歌的情感切入點,但在表現手法上卻截然不同。冰心在《母親》中用尋求母愛保護的兒童的視角作為切入點,《紙船》一文則以青年人的視角展現對母愛的眷戀,全詩充斥著陽光的色彩,符合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泰戈爾的《告別》則從分別的角度去描寫母子深情,從情感基調來看,展現更多的是眷戀和純真的童心世界,充斥著感傷的情調。在教學中,教師可運用對照閱讀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對比,以便直觀地展現兩人的詩歌在情感上的差異。
3.藝術風格上的突破
不同經歷的作家具有不同的藝術風格。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探究文本的藝術風格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提高學生審美情趣的關鍵。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體會、提煉作者所運用的藝術手法,提高寫作能力。泰戈爾的《金色花》、《告別》和《榕樹》三首小詩,敘事風格偏外向,寫作手法虛實結合,給人以細膩的感受和廣闊的思想空間,學生在閱讀時情感隨著敘事主線的推進而被調動;冰心的《母親》《紙船》兩首小詩,雖然也在描寫母愛,但語言風格更加內斂,筆觸更集中于個體內心世界的獨白,學生在閱讀時需要不斷地剖析探索她的內心情感。從藝術風格的角度來看,一個偏重外向,一個偏重內向,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兩人的詩歌抒感的方式。
在教學中,比較閱讀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對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有極大的幫助。從教學內容來看,比較閱讀所涵蓋的知識面非常廣泛;從教學形式來看,除整合外部教學資源外,比較閱讀還能引導學生運用圖表等比照方法來輔助閱讀,豐富了課堂的教學形式;從教學效果來看,比較閱讀除了了解兩篇文章的同質性外,更將重點放在了尋找異構性上,使學生的思維保持在活躍狀態,有利于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泰戈爾誕生在一個愛好音樂的家庭中,他的父親、弟兄們都是優秀的音樂家。他父親的音樂知識面很寬廣,喜歡印度斯坦輕古典歌曲“格扎爾”,有時也像“保烏爾”藝人那樣邊舞邊唱。不少有名的音樂家被邀請到他們家庭中來表演和教學,泰戈爾從小就是在音樂氣氛中熏陶成長起來的。印度古典音樂中,古老的體裁德魯帕特對他有很大的影響,這種歌曲的內容大多是敬神或歌頌帝王的,風格自然樸實,沒有華麗的裝飾,全曲分為四個部分。泰戈爾的不少作品也具有類似的特點。他17歲時創作了第一首歌曲。在此后不久,他去了英國,在那里學會了蘇格蘭、愛爾蘭和英國的一些歌曲。在他早期創作的一部音樂劇《伐米基?普位蒂巴》中曾采用了一些英格蘭和蘇格蘭的曲調。印度國歌和桑提尼克坦(泰戈爾國際大學所在地)校歌也都帶有一些歐洲旋律的影響。但總的說來,在他的創作中,西方音樂的影響是不大的。泰戈爾在30歲時回到了他的鄉村別墅,有時他還乘坐一艘船沿著河流漂泊。他在孟加拉的泥土、河水中呼吸到清新的空氣,聆聽和欣賞了孟加拉邦的各種民歌和宗教歌曲(如保烏爾、克爾坦等),也吸收了旁遮普、古吉拉特、馬德拉斯等地的民間音調。他認真學習了簡樸的音樂語言和自然、感人的音樂風格,大約在44歲時他開始將民歌因素吸收到他的創作中。有人稱泰戈爾的音樂是印度古典音樂、民間宗教音樂、歐洲民間音樂三條河流的匯合,這是不無道理的。印度文化先輩的傳統是詩人身兼作曲家、歌唱家,其中最著名的是11世紀的賈亞德瓦,八百年后的泰戈爾是這種傳統的優秀繼承者。他很注意音樂與語言的關系,有時他反復地進行推敲,將音符升高或降低以適應語言的聲調,他的早期創作常常是先有音樂后配歌詞,晚期創作的歌詞和音樂往往同時從他的嘴里唱出來。拉賓德拉納特所表達的內容既是社會的,又是個人的,可以說幾乎沒有什么個人感情和心態的表現不能在他的歌曲中找到。泰戈爾將他的歌曲分為六類:虔誠、愛國、愛情、季節、節慶、混合。有人分析了泰戈爾歌曲的音樂方面,認為存在著四個不同的階段:在第一階段他受到北印度古典音樂體裁特魯帕特的明顯影響;第二階段他在古典音樂傳統結構的基礎上進行了試驗,略有變化;第三階段他引進了孟加拉民間音樂保烏爾、克爾坦、巴提阿里,并將這些體裁在傳統的形式中加以混合;第四階段他特別強調歌詞與音樂的結合,有時他自稱這一時期的作品為“完全藝術化”的。泰戈爾還創作了三部音樂劇、三部舞劇。
泰戈爾的音樂創作有兩點打破了印度的音樂傳統,一是他的作品是完成了的藝術,必須確切地進行演唱,不能像印度傳統音樂那樣自由即興地演唱。二是他在一首作品中常從一種拉格轉到另一種拉格,有時在一首作品中采用了三種拉格的連綴,以適合他歌曲中的情緒變化。而在印度的傳統音樂中,在一首樂曲中是不能采用不同的拉格的。泰戈爾早期作品中曾經采用的拉格有80種,后來常用的拉格為20種。不同時間、季節所用的拉格也不相同。早晨、上午用托迪、阿斯伐利、拜拉夫、拜拉維拉格,黃昏用了耶曼拉格,夜里用卡那拉拉格;春天用巴哈爾拉格,雨季用德希瑪哈爾和米西瑪哈爾拉格。在節奏方面,泰戈爾也創造了一些新的塔拉。
總之,泰戈爾音樂的特點是自然、樸素、親切、平易近人,很少用裝飾音、裝飾樂句,看不見矯揉造作的痕跡。
泰戈爾不僅是一位作曲家、演唱家,而且還是一位音樂學家。在他的詩歌、戲劇、小說、隨筆、書信中,我們可以發現他關于音樂藝術的精辟見解,值得我們吸取和借鑒。如在1927年泰戈爾與羅曼?羅蘭的一次談話中曾這樣說:詩、繪畫或音樂這些藝術的起點是呼吸即人體內固有的節奏,它到處都一樣,所以具有普遍性。在一首名為《聲音》的詩中,他是這樣寫的:“我身上的琴弦,從我生下來就已準確地調定,周圍的一切聲響都會在我的神經系統中連續得到它們的諧振與共鳴。”泰戈爾是熱愛大自然的,對自然界的風光、音響他十分敏感,日出或日落的美麗景色常常給他帶來音樂上的靈感。他創作了不少有關朝霞、薄暮的歌曲。在他的著名歌曲《世界、歡樂、藝術》中,他唱道:“我舉目漫望著各處,盡情地感受美的世界,在我視力所及的地方充滿了彌漫在天地之間的樂曲。”但他并不主張音樂只是對自然的模仿,而是人對自然界的感覺進行想象再創造的結果。1926年他在與羅曼?羅蘭的談話中表明了這一點。他說:“音樂應取得鳥鳴那種愉悅性,賦予鳥鳴所具有那種快樂以人類的形式,但是不要試圖使其成為那些鳥鳴的復制品。”美是愛情的一種屬性,而各種藝術正是充滿了美感的愛的產物。對泰戈爾來說,把愛情與音樂結合起來是很自然的。他的愛情哲學更多地帶有審美的特性。在一封以詩的形式寫給友人的信中,泰戈爾提到了女性對他的創作所產生的影響:她們點亮了我那已熄滅了的燈,并調緊了我那已松弛的琴弦……在我的音樂與詩中永遠會感到她們那神奇的魅力。他還常以音樂比喻愛情。在他的一本小說中,男主人公對他的戀人說:“你和我,還有滔滔的恒河和天上的繁星一起構成了一個完全的和弦。”在一首詩中,他還寫道:“啊!我的愛人,在我同你緊密的擁抱中,我可以進入你的靈魂深處,你的心房跳動將像手指一樣撥動我的心弦并發出音樂的聲波……我自己將隨著和諧的曲調而顫動。”
泰戈爾對印度音樂有很深的造詣,對西方音樂也有較多的了解。他對這樣兩種音樂進行了比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 印度音樂可以比作寂靜的深夜的那種深不可測的意境,西方音樂則猶如繁忙熱鬧的白天。
2 西方音樂中所演奏的一切樂曲都是作曲家完成了的作品,表演者很少有即興表演的余地;印度音樂家在表演時,始終都在進行創作。
3 印度音樂的基本精神表現在旋律上,西方音樂的輝煌之處在于和聲。旋律的主要原理是音的連續,和聲的基本原則是許多不同的音同時發出并取得音響上的和諧。
4 在印度音樂中,一組連續的音是根據微妙的顫音與微音程斯魯蒂的關系而聯系在一起的;西方音樂的每個音都有其獨立的身份。因此西方的鍵盤樂器一般不適于演奏印度音樂。
關鍵詞: 泰戈爾 《吉檀迦利》 大愛
這,是一種關于生命召喚的力量,承載夢的理想。大愛的指引,迷路的天使尋找到了無垠純潔的天堂,泰戈爾《吉檀迦利》中所闡述、描繪、用心呈現的是愛的引力帶來的巨大的心靈震撼,將人類的思緒提升到了無法測量的高度,使人感受內心渴望的充盈的愛,再不孤獨,直擊心底的醒中夢。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1861.5.
7―1941.8.7)被稱為“亞洲第一詩人”,是印度的一位詩人、作家、藝術家、小說家、思想家、哲學家和民族主義者。
《吉檀迦利》共收散文詩103首,均無題,但皆可統一于全集的題名。《吉檀迦利》是英文音譯,是孟加拉語“獻詩”之意,即獻給泰戈爾心中的神明的詩歌。維爾弗德?歐文和威廉?勃特勒?葉芝被他的詩深深感動,給予盛贊,并為之作序。葉芝寫道:“他的一生十全十美;他年紀很輕時寫了許多描繪自然景物的作品,他會整天坐在花園里;從二十五歲左右到三十五歲光景,他心中懷著極大的哀傷,寫下了我們的語言中最美麗的愛情詩。……他的藝術愈來愈深刻,變得富有宗教和哲學意味了;人類的一切向往憧憬,都是他歌詠的題材。他是我們的圣人中間第一個不厭棄生存的,他倒是從人生本身出發來說話的,……這些抒情詩──據我的印度朋友告訴我,孟加拉文的原作充滿了微妙的韻律,不可翻譯的輕柔的色彩以及創新的格律──以其思想展示了一個我生平夢想已久的世界。一個高度文化的藝術作品,然而又顯得極像是普通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植物,仿佛青草或燈心草一般。……正是我們自己的心情在呼喊:‘因為我熱愛今生,我知道我將同樣熱愛死亡。’”
在葉芝的鼓勵下,泰戈爾親自將《吉檀迦利》譯成英文。1913年英譯本出版,泰戈爾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印度人,也是獲得此項殊榮的第一個亞洲人。獲獎理由是:“由于他那至為敏銳、清新與優美的詩;這詩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達出來,使他那充滿詩意的思想也已成為西方文學的一部分。”
《吉檀迦利》這部宗教抒情哲學詩集,以輕快、歡暢、樸實、思辨、自知、優美、熱情的筆調歌唱對神的敬意、生命的枯榮、自我的反省、生死的思考、與神結合的渴望、現實生活的歡樂和悲哀,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前途、人類命運的關切和個人的無私情懷,是一種大愛的展現,是對生命本體的跨越性認識,在詩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學的見解。
泛神論與博愛精神是貫穿于泰戈爾生命的兩大主題。博愛要求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其最基本的前提是“人人平等”、“有一顆熱忱的心”。博愛,既無私又廣大;既能把這種愛給予親人,給予朋友,又能把這愛給予不認識的蕓蕓眾生。他要自己洗練得像愛情一樣單純,像兒童一樣純潔。他的目的是要讓自己“永不拋棄窮人,也永不向屈膝”,從而把自己整個生命和力量奉獻給自己苦難的祖國。印度人民尊崇他、熱愛他,稱他為詩圣、印度的良心和印度的靈魂。
詩歌除了宗教內容外,最主要的是描寫自然和生命。熱愛生命,熱愛自然,熱愛現實的樂觀情感,是《吉檀迦利》中一段段詩歌精神的集中體現,而他的精神又是通過美妙的文學形式來實現的。
“詩歌的創作是自我陶醉的幻想。”在《泰戈爾散文詩全集》序中,編者引用泰戈爾的這句原話,而他還說:“除了心靈的自我夸張外,對外界沒有任何認識。”這些謙虛的話語其實真實反映了他的創作心態,即舍棄一切外界的干擾,在有限之內得到無限的快樂。
“你已經使我永生,這樣做是你的歡樂。這脆薄的杯兒,你不斷地把它倒空,又不斷地以新生命來充滿。
這小小的葦笛,你攜帶著它逾山越谷,從笛管里吹出永新的音樂。”(節選第1首)
《吉檀迦利》的第一首詩歌就是由動聽的聲音作為開篇的初奏曲,生與死,愛與怨,在山水之間本是永恒的主題,卻在小小的葦笛聲之下淡淡地隱沒了。生命與葦笛,莊重與輕盈,一下子從最樸素和自然的地方進入到一個偉大的話題。全詩探討了關于愛、關于生命、關于思想的話題,以詩化的語言稱頌美、永恒與和諧,宣揚愛。
“我的歌曲把她的妝飾卸掉。她沒有了衣飾的驕奢。妝飾會成為我們合一之玷:它們會橫阻在我們之間,它們丁當的聲音會掩沒了你的細語。
我的詩人的虛榮心,在你的容光中羞死。呵,詩圣,我已經拜倒在你的腳前。只讓我的生命簡單正直像一枝葦笛,讓你來吹出音樂。”(第7首)
又一次,樸實地獻歌,又一次帶給讀者質樸的美感。他毫不掩飾、毫不矯揉造作地表達內心的想法。還是葦笛,這自然單純沒有任何修飾的天籟之聲,侵襲我們的心靈,使之凈化,升華。
“我需要你,只需要你――讓我的心不停地重述這句話。日夜引誘我的種種欲念,都是透頂的詐偽與空虛。
就像黑夜隱藏在祈求光明的朦朧里,在我潛意識的深處也響出呼聲――我需要你,只需要你。
正如風暴用全力來沖擊平靜,卻尋求終止于平靜,我的反抗沖擊著你的愛,而它的呼聲也還是――我需要你,只需要你。”(第38首)
撕心裂肺般沖撞的愛,淺看是自私地滿足自我的需要,但是細細品讀,這些撼人心魄的文字,承載著心門的呼喊:我需要你,只需要你。那么強烈,那么的不能舍棄,透徹明晰的思辨、感情濃厚的哲思、肅然起敬的愛,是每個人心的需要,是對神的大愛,是以最自我的需求來表達對愛的引導和渴求。
“但是請你召回,我的主,召回這彌漫沉默的炎熱罷,它是沉重尖銳而又殘忍,用可怕的絕望焚灼人心。
讓慈云低垂下降,像在父親發怒的時候,母親的含淚的眼光。”(節選第40首)
詩人不是個狹隘的愛國主義者,他對于處在帝國主義侵略和壓迫下的各國人民一貫寄予深切的同情,并給予有力的支持。運用散文詩的形式、簡練的詞句、最純真的自然現象,以深遠的思想打動讀者。“慈云”“父親發怒時母親含淚的眼”都深刻表達了他心底那股對于苦難中的人民深深的愛憐。
《吉檀迦利》從第86首開始詠吟死亡。在詩人看來,死亡是神的使者,而不是可怕的魔鬼,應恭迎;死亡是通向神的門檻,是帶領我們朝向更廣闊空間的引領者。
“我來到了永恒的邊涯,在這里萬物不滅――無論是希望,是幸福,或是從淚眼中望見的人面。
呵,把我空虛的生命浸到這海洋里罷,跳進這最深的完滿里罷。讓我在宇宙的完整里,感覺一次那失去的溫馨的接觸罷。”(節選第87首)
死亡是融入宇宙,飄蕩著的靈魂在完整的宇宙里感覺一次失去的溫馨。詩人隱喻現實的冷漠,但內心仍充滿了愛的呼喊。對死神的歡迎態度,反映了詩人死與生等同,生之美,死亦美,生與死的輪換如同這晝與夜的交替的思想。
“天空里晨光輝煌,我的前途是美麗的。不要問我帶些什么到那邊去。我只帶著空空的手和企望的心。旅途盡處,晚星將生。”(節選第94首)
死亡之美,美不勝收。終于有了充滿情感哲理的吟唱:
“當我剛跨過此生的門檻的時候,我并沒有發覺。就是這樣,在死亡里,……我愛今生,我知道我也會一樣地愛死亡。”(節選第95首)
大愛無垠,面對死亡、熱愛死亡,“讓我全部的生命,啟程回到它永久的家鄉”。
《吉檀迦利》飽含激情而又質樸的語言,真理和完美的心,令人感受到詩人生命的激情,若無形的力量,引導著讀者走向世人構筑的激情與愛的世界里。其中隱含著對生命、對人類、對自然、對一切存在的贊美,其偉大與崇高依然在于對生的喜悅與對消逝的敬仰。這種善良、美好的情懷,是對作為人類自身的靈魂的凈化和升華,人性的覺醒和生命的覺悟。泰戈爾由此毫無疑義地摘取了1913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桂冠,當時的評委瑞典學院諾貝爾委員會主席哈拉德?雅恩在《頒獎詞》中曾這樣鞭辟入里地評價這部作品:“其特點為思想的極大深度”,是呈現“靈魂對永恒的渴望”而又“充滿詩意的思想”的清新、優美的詩歌。熱血在沸騰,生命就如噴發而出的烈焰,在激情燃燒,有一股無形的力量,毫不掩飾、毫不矯揉造作,深邃的思想和溫暖的情感和諧一致,生命哲學的本質和核心,一種無限包容的愛和向往。
參考文獻:
[1]夏學勝,酈國興.《吉檀迦利》的賞析及有關譯作評價思考――從泰戈爾到謝冰心[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VOL5,(1).
[2]魏婧.論《吉檀迦利》的思想內涵[J].陜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2),總(70).
[3]譚立.論泰戈爾散文詩集《吉檀迦利》的東西方文化雙重影響[J].黑龍江史志,2008.2.
[4]虞雅芬.“進入那自由的天國”――《吉檀迦利》35首賞析[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6.6,VOL8,(3).
信念是鳥,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際,感覺到了光明,唱出了歌。
世界上的一切偉大運動都與某種偉大理想有關。
危險、懷疑和否定之海,圍繞著人的小小島嶼,而信念則鞭策人,膽敢面對未知的前途。
理想是指引方向的航標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