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現代化理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D8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848(2013)02-0061-12
[作者簡介]李慧明(1973—),男,山西忻州人,博士,濟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主要從事環境政治和歐洲政治研究。(山東濟南 250022)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綠色變革視角下的國內外生態文化重大理論研究”(12AZD074)、濟南大學博士啟動基金項目和2012年度濟南大學科研基金(社會科學)項目“‘軟權力’建設視野下的中國綠色發展戰略研究”(X1231)的階段性成果。
Title: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Theory and Its Core Points
Author: Li Huiming
Abstract: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is a new idea and method to solve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narrow sense,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is understood as systematic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diffusion based on market-orientation. The core points of this eco-political theory are that forward-looking environment-friendly policies, through market mechanism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n promote industrial productivity and upgrade economic structure, and achieve win-win resul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One nation’s smart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diffusion, the “greening” of the socio-economy are important approaches towards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owever,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is also facing a number of challenges.
Key words: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theor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pioneering countri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隨著環境退化和資源枯竭,人類社會的發展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挑戰,應對環境問題已成為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問題。黨的十報告明確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雹偕鷳B環境問題本身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基于對環境問題起源和應對思路的不同看法,學界形成了不同的生態政治理論和主張,其中生態現代化理論是當前影響較大的一種理論思潮。該理論用符合生態建設的原則來推進人類社會的現代化發展,與我們當前堅持和貫徹的“科學發展觀”本質上是一致的。本文旨在對這種興起于西歐的生態政治理論進行考察,概括其內涵,歸納其核心觀點,理解其主張,以期對這一理論有一個較為清晰的理解和把握,為我們當前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某種理論借鑒和思路。
一、“生態現代化”的興起及其原初含義
生態現代化理論20世紀80年代初首先興起于德國。一般認為,這種環境政策理念是由德國學者馬丁·耶內克(Martin J[a] [ǖ]nicke)和約瑟夫·胡伯(Joseph Huber)較早提出的。這一概念最初只是在一個被稱為“柏林學派”的學術團體中接受和使用,后來逐漸從柏林走向整個德國,從學術圈研討變成執政黨的基本政策。1998年,在由社會(SPD)和綠黨組成的德國紅綠執政聯盟政府中,“生態現代化”成為其聯盟協定的主題。20世紀90年代,在環境科學的爭論中,這一概念已經在國際上被廣泛使用。②
生態現代化理論沒有一個統一的理論框架,不同的學者在不同的視角和背景下使用這一內涵廣泛的理論。正如阿爾伯特·威爾(Albert Weale)所指出的,對于生態現代化這一概念,目前尚無像凱恩斯主義之源——《就業、利息、貨幣通論》那樣公認的權威論述,它是關于環境、經濟、社會和公共政策之間的一種關系的理念,這一思想來自多種學術觀點的綜合。③我們可以通過這一理念的主要創立者馬丁·耶內克在最初提出這一理論時的思維框架來理解這一理論的原初含義。耶內克曾指出,一般來說,應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有四種可能的思路,即修復補償、末端治理、生態現代化和結構性改革(見表1)。前兩者是一種被動的回應方法,最大問題是成本太高,無論是生態環境破壞后的修復,還是環境污染物產生后的處置,都需要耗費大量的物質財富和經濟成本,這已經為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環境污染與治理實踐所證實。最后一種雖然是預防性的方法,但它的最大問題是現實可能性太小,公眾對于結構性改變所帶來的不確定性(比如對物質生活水平的影響)有一種強烈的抵觸,很難給予足夠的政治支持。相比之下,生態現代化理念有著自己的優越性,即可以通過一種政策推動的技術革新和現有的成熟市場機制,減少原材料投入和能源消耗,從而達到改善環境的目的。也就是說,一種前瞻性的環境友好政策可以通過市場機制和技術革新來促進工業生產率的提高和經濟結構的升級,并取得經濟發展和環境改善的雙贏結果。因此可以說,技術革新、市場機制、環境政策和預防性原則是生態現代化的四個核心要素,而環境政策的制定與執行能力是其中的關鍵。①
二、狹義和廣義視角下的“生態現代化”
從這一理論的起源來看,其主要創立者,無論是馬丁·耶內克還是約瑟夫·胡伯,實質上都強調環境技術革新對于解決環境問題的極端重要性,一種超越純粹“末端治理”的預防性技術革新對于從源頭上消除環境傷害和污染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如果說這兩位學者有所區別的話,那么耶內克在強調預防性環境技術革新的同時,更加強調環境政策與國家能力建設的重要性,這就是耶內克在強調“生態現代化”的同時也強調“政治現代化”的重要意義;②相對而言,胡伯更加強調技術性環境革新(Technological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s, TEIs)在生產和產品本身的生命循環過程中的極端重要性。③后來,一方面由于一些學者(主要是來自荷蘭的摩爾等學者)對這一理論進行了更加系統的闡發,使這一理論包含了更加寬泛的內容;另一方面,這一理論從誕生之日起就不斷經受批評和質疑,在與其他學術理論論戰的過程中,④這一理念日漸完善和成熟,一些學者開始從更加寬泛的角度去應用這一理念。因此,事實上,隨著理論的不斷發展,生態現代化出現了狹義和廣義上的區別。荷蘭學者馬騰·哈杰爾(Marten Hajer)區分了“技術-組合主義生態現代化”(techo-corporatist)與“反思性生態現代化”(reflexive)?!凹夹g-組合主義生態現代化”是一種純粹的技術管理意義上的生態現代化,而“反思性生態現代化”是一種社會選擇的民主化過程,包括社會學習、政治文化和社會制度的轉變。①彼得·克里斯托弗(Peter Christoff)區分了兩種含義的生態現代化:強生態現代化與弱生態現代化(見表2)。②還有學者區分了“經濟-技術生態現代化”(economic-technical)與“制度-文化生態現代化”(institutional-cultural,見表3)。“經濟-技術”意義上的生態現代化主要強調技術革新對于改善環境和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價值,使經濟社會朝向更高效率、更加環境友好的方向轉型;“制度-文化”意義上的生態現代化強調包括社會文化和制度在內的整個社會發展進程的轉型。③
因此,我們可以從狹義和廣義兩種視角去理解生態現代化理論。狹義上的生態現代化實質上就是從經濟技術視角理解的經濟社會的“綠化”過程,強調一種超越末端治理的預防性環境技術和政策革新與擴散可以解決生產過程中出現的環境問題,從而達到環境和經濟的雙贏。這一視角在突出強調經濟技術重要性的同時也強調相應的社會結構變化的必要性,以解決生態現代化過程中因結構調整而引發的“現代化失利者”的抵制和經濟發展的抵消作用。而廣義上的生態現代化包括社會制度、社會結構和文化的生態化變革。耶內克一直強調經濟技術視角下的生態現代化與全方位社會變革視角下的生態現代化之間的區別,并把后者界定為“生態重構”(ecological restructuring)。他主張生態現代化概念要“保持它最初的經濟-技術版本”,從一種狹義的經濟技術視角來理解生態現代化,給生態現代化概念一個明確無誤的邊界。④本文贊同馬丁·耶內克的主張,主要從一種相對狹義的經濟技術視角來界定和理解生態現代化。
三、狹義生態現代化理論的核心觀點
(一)生態現代化的根本性背景與前提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全球氣候變化等環境問題給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了巨大挑戰和制約,從根本上限制了人類發展模式和手段的選擇,從而引發了全球經濟社會的深刻變革。全球氣候變化的災難性后果使溫室氣體減排行動成為一種必須作出的政策選擇,從而促使現實社會以及未來人類社會的發展道路開始發生深刻轉型。始于18世紀后半期工業革命的傳統工業社會在某種程度上開始發生蛻變,學界和一些政治家討論的“第三次工業革命”①隱然顯現,發展一種低排放經濟或低碳經濟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這是人類社會走向“生態現代化”的一個根本性背景和前提。
(二)生態現代化的內在驅動力量
作為一種以技術為基礎的環境政策,生態現代化根植于人類社會走向現代化的持續動力?!艾F代化——在其經濟意義上——的核心是一個程序和產品持續改進的過程”,②在這個過程中,特別是在一種現代市場經濟體系中,雖然技術進步是一個以市場為基礎的過程,但是通過國家政策的有效干預(比如某種旨在促進環境友好技術發展的政策)去影響并引導這種現代化的方向是可能的。生態現代化的一個核心任務就是改變技術進步的方向,并把持續革新的強烈驅動力變成一種服務于環境的力量。實質上,生態現代化就是要協調國家和市場的力量,在一個環境改革的框架下重新界定二者的關系。③所以,一方面要積極引導市場的力量,改變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把市場及其主要經濟行為體視為導致生態環境問題根源的觀念,使市場經濟主要行為體及市場制度本身成為一種促進環境改善的力量;另一方面,改變國家環境管治的模式和方法,把過去那種官僚制的、等級式的、被動回應性的、控制和命令式的管治模式變為一種更加靈活的、分散化的、預防性的管治,運用各種方式和手段引導社會走向可持續發展的方向。所以,作為對“國家失敗”④問題的一個積極回答,“政治現代化”也是生態現代化一個關鍵的補充性概念。由此而論,現代社會在應對生態環境問題嚴峻挑戰的過程中存在以下三個內在的驅動力量,促使經濟社會的發展方式實現“綠色轉型”,使生態現代化逐漸成為一種無法逆轉的全球發展趨勢。
第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行為體追逐經濟利益的動機和持續存在的市場競爭產生了一種技術和管理不斷革新的驅動力量。一方面,生態環境問題的嚴峻挑戰已經限制了經濟發展的手段選擇,自由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行為體已經很難“自由地”選擇和無所顧忌地行動。另一方面,絕大部分環境問題都具有國際性甚至全球性的特點,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術和政策也就具有了國際性或全球性擴散的可能和潛力,這種國際或全球環境需求的市場潛力為環境技術和政策革新者帶來了巨大的先行優勢。
第二,先驅國家實施的“明智的”(smart)環境管治。可以說,生態現代化的核心之處在于兩點:一是超越末端治理的環境技術革新,防患于未然,從源頭上有效控制環境傷害的發生;二是國家采取靈活有效的環境政策,約束和引導市場行為,把生態原則貫徹和融入到其他政策之中,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的“綠化”。對于這兩點而言,每一點都與國家的政治干預密切相關,“這就是為什么本質而言‘生態現代化’是一個政治概念”。①在一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通過國家有效的環境管治,在某些領域取得技術革新的國家往往會在這種革新技術對外擴散到其他市場之后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在巨大的經濟利益的驅動下,這些先驅國家實施的旨在促進環境技術和環境政策革新的“明智的”環境管治,對于生態現代化的全球戰略具有極端重要的意義,成為生態現代化在世界范圍內擴散的一個重要驅動力。
第三,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嚴峻和人們環境意識的逐漸提高,污染企業面臨著越來越大的環境壓力與經濟挑戰,因而增加了經濟不安全與風險,這種商業風險的日益增長使得生態現代化成為這些企業更加安全的一種戰略選擇。②一方面,隨著環境壓力的日益增大,能源和資源價格產生波動,企業的生產和產品面臨越來越大的風險;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行為體參與到了環境治理之中,形成了一個多層次、多行為體參與的多重治理網絡(見圖1),“多重治理為給那些頑強抵抗的污染企業施加壓力提供了大量的機會”。③在這種情況下,污染企業同時面臨著來自其行業內部和外部多重治理體系的雙重壓力,選擇生態革新勢必成為其應對嚴峻挑戰的有效戰略。
(三)生態現代化理論的核心觀點
上文已經強調指出,生態現代化理論目前尚沒有統一的定義和系統的理論表述,不同的學者往往從不同的研究視角和研究目的出發來闡述生態現代化理論的主要觀點。在有關學者論述的基礎上,本文把生態現代化理論的核心觀點歸納和總結為以下十點。
1.對生態環境問題根源和性質的界定
“生態現代化指的是沿著更加有利于環境的路線重構資本主義政治經濟”。④生態現代化理論認為環境問題是一個現代工業社會的結構性設計缺陷,而不是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制度性后果。比如,胡伯在分析現代社會時區分了三個不同的領域,即工業系統(或技術領域)、社會領域與自然(生物領域)?,F代社會最主要的問題在于生物領域與社會領域都遭受了工業技術領域的“殖民”,這些問題是工業系統本身的結構性設計缺陷,通過技術領域的生態重構能夠得到克服。⑤環境退化是一個結構性難題,它只能通過經濟組織方式的調整和優化得到解決,而不是建構一個完全不同的政治經濟體制。也就是說,生態現代化理論承認環境問題的結構性特征,但是現存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仍然能夠通過把環境關切“內在化”于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過程而得以解決。①同時,生態現代化理論認為環境退化是經濟活動效率低下的表現,經濟活動過程中出現的污染物排放(比如廢料和廢氣)需要進一步技術革新的解決。事實上,工業革命以來的整個現代化過程導致的環境退化恰恰說明這樣的現代化過程的不完整性或缺陷,生態現代化的核心就在于通過預防性理念與技術革新來提高經濟效率,使整個社會經濟的現代化過程包含環境向度。
2.經濟和環境在國家科學的環境管治下可以協調發展
對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二者之間關系的討論與界定是環境社會學與環境政治學的一個核心問題。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的“生存主義”生態政治理論話語中,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是一種相互對立的零和關系。面對環境問題,形成了兩個相互競爭的政治聯盟:一個是積極保護環境的力量,另一個是擔心環境保護限制經濟發展而傷害經濟競爭的力量。環境問題成為這兩種政治力量之間沖突的根源。這種理念長期以來對生態政治理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生態現代化理論”的一個核心任務就是“重新概念化”(reconceptualise)二者之間的關系,尋求一條不同的回應環境問題的思路和方法。②生態現代化理念的一個核心觀點是:嚴格的環境政策與較高的環境標準非但不是經濟的負擔,從長遠來看反而是經濟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
3.環境先驅政策與經濟競爭力之間的關系
哈佛大學學者米切爾·波特(Michael E. Porter)對環境保護與國家的經濟競爭力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研究之后,提出了嚴格的環境政策與環境標準最終會提高國家經濟競爭力的“龐特假定”(Porter Hypotheses)。③這個論斷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方面,如果一種嚴格的環境政策隨后能夠產生國際性擴散,那么首先采取這種環境政策的國家或地區就會獲得競爭優勢,因為嚴格的環境政策會促使企業(不一定是污染企業)進行技術革新,而隨后采取這種環境政策的國家就會引進這種技術,技術革新者就會獲得競爭優勢(通過后來者的學習支付或技術革新專利與知識產權保護)。另一方面,嚴格的環境政策會導致污染企業本身進行技術革新,這種技術革新能夠補償甚至會超額補償他們改造技術的成本(“免費午餐”甚至“付費午餐”假定)。④
4.國家與市場之間的關系
市場失靈與政府環境管治失靈一直是生態環境問題持續惡化的制度性原因。長期以來,古典經濟理論竭力強調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自動調節力量而反對國家的干預,但是市場力量在面對環境問題時往往表現出某種程度的“失靈”:經濟行為體的自私理往往使環境資源呈現某種外部性特征,環境一方面成為無休止物質輸入的免費供應之源,另一方面也成為無限的廢物處理場。所以,必要的國家管治對于環境問題的解決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傳統的國家管治往往更多地采取末端治理的方法,加之命令與控制式的管治也往往導致了政府與市場行為體的對立關系,而使環境管治更多地呈現出低效甚至無效。生態現代化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重構市場與國家之間的關系,一方面,需要國家靈活的管治來引導市場力量和經濟行為體的經濟活動,使之朝著更加有利于環境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國家管治也需要市場機制和市場力量,利用經濟或以市場為基礎的管理手段(比如稅收、生態標簽和排放交易體系等)來實現環境目標。國家成為市場的推動者和保護者,超越了末端治理和傳統的控制命令方式,而環境保護目標成為協調國家與市場二者關系的橋梁與最終歸宿。國家與市場關系的協調使“生態現代化”與新自由主義經濟哲學達到兼容。①
5.生態理性(ecological rationality)具有越來越強的獨立性
摩爾曾經多次指出,從最根本或抽象的層面來講,生態現代化理論指的是一種日益增強的“生態理性”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尤其是相對于經濟理性而言的時候。②“生態理性”指的是生態利益、生態理念與生態關切在社會實踐和制度發展過程中日益增強的重要性,從而導致人們環境意識的日益增強,一種環境誘導的與生態激發的社會轉型和環境改革由此進入現代社會的核心實踐和核心制度之中。本質而言,生態現代化歸根結底是要運用生態原則使現代化進程走向一種合生態化的方向,“綠化”整個經濟社會,使環境關切和生態考量“一體化”到整個經濟社會進程之中。正是從這種意義上講,“生態理性”開始挑戰并逐漸弱化“經濟理性”主導,并決定經濟社會進程的“霸主地位”,生態原則成為生態現代化的第一原則或首要原則。也就是說,隨著“生態理性”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日益增強,生產和消費過程的分析和判斷、設計和組織越來越既要從經濟視角更要從生態視角出發,生態利益越來越成為經濟活動關注和考量的重要方面。這種理念實際上就是要把環境目標“一體化”到整個經濟社會的其他政策領域,強調有效的生態環境保護只有通過一個更加廣泛的政策目標調整才能達到,環境目標只有通過經濟、能源、交通和貿易等多個政策領域的協調才能真正得到實現。③
6.科學技術革新在解決環境問題中的核心作用
從本質上而言,生態現代化就是一個技術不斷革新與擴散的過程,技術革新在生態現代化過程中發揮著核心作用,也正因為如此,生態現代化理論經常被批評為“技術中心主義”或“技術決定論”。④但是,生態現代化理論在強調技術革新及其擴散是實現生態現代化最為關鍵的要素的同時,也同樣注重支撐這種技術革新的環境政策和政府管治的核心推動作用,而且生態現代化主要強調超越末端治理的預防性技術革新,從生產和產品設計的源頭就包含環境關切,利用技術進步減少原材料的輸入并減少廢物和廢氣的排放,這實質上已經超越了“技術中心主義”的束縛而更加強調生態現代化是一個系統的社會經濟生態化轉型的綜合工程。同時,生態現代化更加強調技術革新及其成功市場化的經濟意蘊,這種技術革新及其成功市場化運用不但具有重要的環境效益,而且更為重要的是有著巨大的經濟效益,這實質上也正是生態現代化理論的全部要旨所在。正如胡伯對生態現代化所作的形象比喻——“骯臟丑陋的工業毛毛蟲轉型為生態蝴蝶”,①生態現代化實質上是一個工業社會的生態大轉型,而技術和技術革新是這個過程最主要的發動機。
7.民族國家在環境治理與促進技術革新過程中的關鍵作用
環境技術革新和擴散事實上在相當大程度上是環境政策推動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國家的環境政策及其執行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耶內克認為:“在環境革新的政治競爭中,(明智的)管治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種明智的管治可以被認為是‘生態現代化’的一個關鍵驅動力量?!雹诃h境技術革新有著不同于其他創新工程的特殊性。首先,由于市場失靈的可能性,它們特別需要政治上的支持,政治戰略應該加強潛在革新者的生態動機,提供技術革新的基礎設施,減少他們的投資風險,在技術革新及其市場化的初創階段給予特別的支持。其次,生態現代化作為一個經濟社會的結構性轉型,必定會造成一部分生態現代化的失利者,比如傳統污染產業的衰落,或轉型造成的結構性失業,或既得利益集團的損失,這就特別需要政府的政治支持和戰略上的通盤考慮。第三,由于環境革新的外部性問題,對于環境技術革新的“搭便車”行為存在某種內在的激勵,一方面等待別人技術突破之后的擴散效應,在技術應用方面尋求捷徑,另一方面,環境效益的公共產品屬性也無法避免他人的“免費搭車”行為,因此,環境技術革新更加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和激勵。同時,對于環境技術和政策的擴散,在一個國家組成的國際社會之中,更主要也是國家政策推動的結果。國家之間雙邊或多邊的合作,國際組織或國際制度的推動,通常是環境技術和環境政策向外擴散的主要方式,因此,生態現代化也需要“政治現代化”的支持。在某種程度上,“政治現代化”是生態現代化一個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
8.環境“先驅國家”的重要作用
在全球化背景下,環境技術和環境政策領域“先驅國家”的開創性革新行為是生態現代化的最重要的驅動力。生態現代化概念的核心在于:“它是一種強烈依賴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革新及其擴散邏輯的環境政策方法。這樣一種以革新為導向的環境政策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國家的先驅政策?!雹墼谌蚧尘跋?,環境“先驅國家”從兩個方面影響和促進了生態現代化的發展。一方面,全球化的發展使世界市場緊密相連,國家之間的相互依存增強,在某些環境技術和環境政策領域的革新在給其他國家帶來壓力的同時,也可以獲得技術和政策擴散之后的巨大利益。另一方面,鑒于環境挑戰的日益加深和復雜,增加了決策者決策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先驅國家”的技術和政策給其他國家展示了某種可行性,為其他國家提供了政策學習和吸取經驗教訓的機會。
9.環境技術和環境政策擴散的重要作用
全球化時代環境技術革新以及支撐這種技術革新的環境政策國際化甚至全球化擴散是實現生態現代化全球戰略的重要途徑。環境技術和政策的擴散已經成為生態現代化的一種重要途徑和標志。由于某些環境問題本身的跨國性、國際性甚或全球性的特點,使得解決這些環境問題的革新性技術和相應政策具有了極其重要的示范性意義,其他國家的需求和創新國家的利益驅動使這些技術和政策的擴散具有了強大的動力。環境技術和政策的擴散既可以通過一個國家向另一個國家直接學習或借鑒的方式來實現,也可以通過國際制度、國際組織或某種專家網絡的方式來實現。同時,環境技術與環境政策的革新與擴散,二者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促進(見圖2)。國際環境治理中的“先驅國家”是國際環境政策發展的最重要的支持者和擁護者,也是全球生態現代化的支撐者。通過這些國家的環境技術和政策的革新與擴散,生態現代化逐漸深化(地理范圍的擴大,經濟社會生態化轉型程度的提高)。
10.“領導型市場”(Lead Market)的突出作用
環境領域的“領導型市場”是促進生態現代化發展的核心要素?!邦I導型市場”是環境技術和環境政策在世界范圍擴散的地理起點。所謂“領導型市場”,就是在某一環境領域取得技術革新的國家或地方市場,這些革新設計雖然是為了滿足當地的需要和適應當地的狀況,但隨后也能夠被成功地引入到其他地理市場,并且不需要經過許多修正即可在這些地理市場實現商業化。“領導型市場”一般具有以下特征:高的人均收入、要求甚高的消費者、較高的得到國際認可的質量標準以及靈活的并有利于創新的技術生產條件。“領導型市場”是世界市場的核心。這些“領導型市場”的成功為其他國家提供了某種示范效應(demonstrating effect)和最好的實踐(best practice)。而且由于環境問題的國際性或全球性特點,也使得這些領導型市場具有擴散他們技術和政策到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強烈動力,而其他國家和地區也有引入這種技術和政策的強烈需求。在全球化背景下,“領導型市場”不斷創造越來越嚴格的環境標準,這給整個國際市場發出了一個具有雙重意義的潛在信號:其一,一個促進環境友好技術發展的市場形成之后,要向更大規模的市場擴展;其二,擁有嚴格環境管治政策的先驅市場也向其他國家或地區的供應方發出信號,促使它們采取更加嚴格的環境政策。①
四、生態現代化面臨的主要挑戰
技術革新與“領導型市場”的形成及其國際擴散需要特定的條件,②其中嚴格的環境政策和較高的環境標準以及國家實行的“明智的”環境管治可以說是最為關鍵的因素。但是,在一個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當一個國家或地區實行比其他國家或地區更嚴格的環境政策和更高環境標準的時候也面臨著風險和挑戰,或者說采取積極環境政策和嚴格環境管治的國家也面臨著以下三種擔心:其一,嚴格的環境管治給企業強加了額外的成本負擔,最終損害了國家的經濟競爭力;其二,全球化背景下“污染天堂”以及“競次”(race to the bottom)現象的存在;其三,全球化的發展和深化導致民族國家管治能力的弱化。因此,生態現代化理論必須從理論和實踐上對這些問題作出回答。
在中國主動融入國際社會的進程中,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新問題。
其一,中國原創性的思想資源中,雖然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在個人修行、國家治理中提出了一系列的倫理原則,但是卻未能成功地提供適合社會發展最優化模式的探索方式和選擇方式;因而也沒有提供個人在社會公共領域中形成行為規范的制度文化傳統,這一知識體系在近生的內部瓦解是不難理解的?!八裕椭刃蚴チ似渲R根基,因此也失去了知識的內聚性。理解中國的重要知識點,乃是中國有史以來是如何保持不變的”。其二,西方現代社會的政治、經濟、管理、分配和藝術等形式,是其歷史階段中由其制度文化選擇的使然。然而,普遍性的渴望使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將其特殊性作為普適性和客觀性的認知結構加以復制時,現代性的單一性與多元性就內在地呈現在新的文化地理版圖之中了。而中國在遭遇全球化問題時,其政治身份、社會運行方式和價值訴求就成為了一種互為關聯的結構。這一過程中,中國社會所呈現出的各種問題亦是其歷史發展進程中的特殊性的使然。中國在其現代化過程中也出現了某些西方社會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中類似的社會狀況和思想變化,現代化與現代性問題由此成為中國學界反復界定和思考的問題。
一般的理解是“‘現代化’過程就是指商品化、城市化、官僚機構化和理性化的過程,這些過程共同構成了‘現代世界’‘現代性’通過新的技術、新的運輸方式和交往方式、產品的分配和消費形式、現代藝術和意識形態而散布到日常生活中去”。由于“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興起,包含著一種將價值、利益和意義領域里的特殊性作為客觀歷史領域里的普遍性強加他人的過程?!币蚨谒枷肱c人文學術領域,中國學界的研究亦出現了變化,并且這種變化與西學再一次以文化研究為重點展開。實際上中國自二十世紀伊始,其人文學術發展史就是某種與西學框架的關系史。
因此,現代性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總體框架中的現代性的區域問題研究。對任何一個民族國家為代表的文化區域而言,現代性就必然包含自身的傳統與外部資源、西方現代性與自身現代性的挪用、借鑒、反思、選擇的過程?!拔覀儼熏F代性理解為一種反思過程的開始,一個對批判和自我批判某種程度進步的嘗試,一種對知識的渴求。”現代性也絕無單一的現代性,而必然在不同文化區域的選擇過程中呈現出多元現代性的探討。因此,對于中國學界而言,現代性的研究有一個多重的經驗的梳理以及對這種經驗的多重解釋。因而,在中國進入現代進程的努力中,現實存在的文化意義的基礎也就存在著多重的資源選擇和解釋方式。
如前所述,整個二十世紀的中國學術界一直處在一個與西學框架中的張力關系之中,并以刺激—反應、尋求—消化、改寫—實踐等形式呈現出來。而正是這些方式成為了中國人文學術在承接傳統的過程中,形成了探尋中國現代性的問題中的知識結構?!艾F代性研究本質上是現代社會及其發展前景內在問題的知識化過程,是人類對于自身存在的基本和永恒的若干問題在當下條件中的自覺,是人類對未來社會理性規劃的努力的一部分。因此,中國的現代性研究,應當在它的歷史向度中表達當代人的批評精神和理論創造?!敝袊鴮W術范式中原有的重文字符號文本、輕社會文本的傳統正在發生著變化,社會層面的現實問題得到學界空前的關注。從文化的角度思考原有學科和既定的認知框架,從而對相關的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已經成為國內學界共同關心的問題。在這種新的歷史語境中,人們已經不能僅僅局限在原有的學科邊界規定的范圍內去挖掘那些“不經意”留下的紙質文本或由文字符號構成的文本新意、著力將敘述的歷史視為客觀的記錄以尋求支撐點、在原有的知識譜系中去重復學界業已建立的議題。
20世紀中期源于英國并逐步彌漫到世界其他文化區域的文化研究,以及既有的文化批評所發生的演變,在觀察視角、參照框架和解釋性話語等層面上,可以說是中國在理論和方法論資源上可以從西方借鑒的雙重資源。學術文化內在邏輯使得國內學界對此進行了相當多的譯介,與此同時也以新的文化觀念重新面對原有的學科,以及社會群體中的生存狀態和大眾的觀念表現,由此開展了雙向工作。即一方面對歐美文化理論和文化批評實踐予以高度關注;另一方面,在一種新的視野下,借鑒新的理論資源和方法論,對中國新時期以來的社會文化發展現狀和變遷進行不同角度的觀察和分析。
中國學界在這兩個層面上均取得了比較豐厚的成果??梢哉f這些研究已經覆蓋了中國當今社會總體文化的各個主要側面。從這些研究中可以看到,文化研究總是呈現出一個動態的發展方式,因而學人也就自然需要不斷地了解觀念形態的發生與相互之間的聯系、需要不斷地重新看待學科領域中的文獻所形成的文化語法的成規以及條件、需要回顧社會歷史中的事件、需要審視社會文本在技術、傳媒和觀念支撐下的持續轉換。在一種歷史的語境下,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評成為了國內學界的焦點之一是學術轉型期的邏輯反映,目前有關的譯著、譯文、論著、刊物和論文還在不斷推出,形成了中國新時期以來學術生產的一大聚集地。上述所列的成果表明,在經歷了一個多世紀以來的西學譯介,中國進入新時期以來,學界對西學的譯介依然保持了持久的熱情。如當前的對西方文化理論的引介,我們在學理層面借鑒了延續了西方批判性話語,采納了包括意識形態分析、體制分析、話語分析及文化政策研究方式,如從政府行為、市場、現象的個案入手,掃描研究整體的趨勢。新的資源使得中國人文學術的傳統注入了活力。因為傳統是每一代人對其理解和解釋而不斷生成的。它包含著學人對資源的學理考量,而其學理性包括對自身文化內部結構的清晰度,以及這一結構面對外部張力和擴延的可能對接點,對國際學界在相關領域的發展所保持的特有關注、確切把握和應對方式。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我們今天對西學的譯介,其中有一些依然是盲目跟進式的譯介,而缺乏系統、深入的相關性研究。人們對于某一新說的譯介,如文化研究及文化批評理論,其中也有一些并沒有深入到它的文本環境之中,并沒有在整個文化鏈中看到該新說何以能夠呈現、以及該新說所形成的理論點何以成立、又是何以承接的。所以譯介相關的系統研究的欠缺,也就沒有對一些已經譯介并在國內使用多年的詞匯在其發源地的持續擴展有足夠的意識。與此同時,也沒有看到這些新說與中國的社會文化現狀可以發生何種實質性的相關鏈接。而國內學界出現的某種對西方新說點到為止、平面譯介的跟風現象卻一直是不爭的事實。那種對西方理論話語和相關術語稍加譯介就長期延用、自我言說的現象本身在今天已經成為了問題之一。實際上,中國學界每一時期對西方理論的譯介和運用都留存了相當一部分漢語化的詞匯。同樣,我們也可以在上述列舉的國內譯介和研究成果中不難發現,西方學界在文化理論和實踐中所采納的許多詞匯,已經持續、頻繁地進入到國內學界實際的言說當中。這不能不引起中國學界的重視。國內學界有相當的論述都大量使用一些舶來的術語或概念,而對這些術語和概念的理解和使用卻是在翻譯定型的漢語基礎上進行的,即一些學術產品是在借用或沿用轉換西方詞匯的基礎上進行再生產的。因而對這種舶來詞匯和概念本身的研究即成為研究的前提之一。
一般而言,任何一門現代學科都是一種發展過程中的學科,即處于動態的關系結構之中。每一學科的框架由普通詞匯和特有詞匯構成了其理論話語的陳述方式,并在實際使用中形成一批關鍵詞。這些陳述方式的特有詞匯在其理論框架中有著專門、具體的指涉和相關的參照功能。當人們用該學科所建立的認知圖示和解說系統難以覆蓋新的學科疆界時,就必須對原有的規定性邊界進行重新的劃分,重新看待原有解說系統的有效性,并建立新的解說系統以便進行針對性的分析。而隨著理論的變化,構成理論言說方式的關鍵詞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固有詞匯新的內涵與新的詞匯則會不斷地交替產生、同時又不斷地演化為普通詞匯。這樣一種主要用于解說和言說的詞匯,其產生既可以源自原有詞匯的組合和擴延,如英文詞匯的前后綴等,也可以通過借鑒或翻譯外來詞匯的途徑,使之融入或內化到自身文化的詞匯之中。在當今世界不同文化區域頻繁交往中,某一文化區域的詞匯含義大致有兩種發展方式。其一是在其自身文化發源地產生了詞義擴延和詞匯組合;其二,該詞匯會隨著文化交往和傳播遷移到另一文化區域,隨同物化和精神產品的觀念形態一同旅行,在與新的文化區域中的翻譯、接受、誤讀、理解以及創造性運用中發生聯系,產生出該詞義的外部擴延。于是,某一中心詞匯在不斷地擴延、遷移和回返中,與不同的文化層面的使用產生交互作用,形成新的概念范圍和解說系統。因此,學術領域觀念與解說方式的發生史與某些中心詞匯的演變和互動密不可分。而文化理論關鍵詞研究一直受到西方學界的重視,這方面成果是相當豐厚的,這一點也自然應當成為中國學界在進行文化研究時必須要引起高度重視的基礎性研究。
所以我們今天必須首先避免原來的那種缺乏系統、相關性研究的平面譯介。因為,中國現代性與西學中的關鍵詞漢化過程基本上是同步的,其中的經驗和教訓是較多的。而從學理層面講,一方面,詞匯以及詞匯所形成的特有概念,并非是一種中性的表述方式,或在不同文化區域中存在著某種詞語理解的共同參照系或理解共同體,語詞的能指和所指并不存在著簡單的等值轉換,而在許多層面上存在著不可通約性。而另一方面,每一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化則具有相當的內存空間,其關鍵性、觀念性和概念性的詞匯史就是一個文化包容的歷史。雖然詞語及概念的形成、演變和旅行有著復雜的歷史過程,有著具體的指涉功能,內涵并濃縮著既有的思想,但并不等于中國學術詞匯必須固守在自己的表達系統中對外來詞語作情緒化排斥。于是,正確的態度就是一種基礎性的工作,即對于這些進入到國內學術話語中的有關詞匯及其概念的基本定義、內涵、旅行、擴延和發展,進行認真研究,加以切實的理解和梳理,厘清其指涉對象、范圍和背后的思想軌跡。
由于語言的非等值性或不可平面通約性特征,漢語所呈現的指涉及文化附加值與原文存在著錯位的現象。如果在論說中必須依靠舶來的命名系統,而在具體使用中又預設有一種普遍的指涉共同體或可通約的命名系統,那么,言說的變形則是難以避免的。正如張旭東在指出中國探索現代性的問題中所特別指出的那樣,“現在,中國任何一個現象都只能在別人的概念框架中獲得解釋,好像離開了別人的命名系統,我們就無法理解自己在干什么。我們生活的意義來自別人的定義,對于個人和集體來說,這都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如果中國人獲得‘現代性’的代價只知道‘現代性’而不知道中國,這會是很可悲很滑稽的事,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種本末倒置。”雖然語言間的非等值性會長期存在,但是對關鍵性的術語和概念始終有一個正本清源的工作,即不清楚它是何物之前的后繼言說,必然導致某種文化的后遺癥。
關鍵詞:經濟管理現代化;經濟管理發展;新趨勢
公路管理屬于公共事業管理的一部分,高效科學的公路管理是確保城市公路交通順暢的保障。在社會經濟大發展背景下,我國公路管理應該加強現代化建設,適應經濟發展需求。
一、我國公路經濟管理存在的機遇和挑戰
經濟管理現代化就是公路管理在經濟管理過程中結合信息化時代特征,堅持市場經濟主導,對傳統公路經濟管理進行更新換代,讓公路經濟管理跟得上現代經濟社會。經濟管理現代化給我國公路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適應競爭更加激烈的現代化經濟環境,我國公路就必須重視經濟管理現代化,正確分析公路管理在發展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1.我國公路管理面臨的發展機遇分析
詳細來說,我國公路管理面臨的發展機遇主要包括:第一,市場經濟全球化為我國公路管理發展提供了新的增長點。我國經濟結構在市場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更為生動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魅力,隨時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國經濟發展與世界其他國家經濟交流逐漸增多,我國公路管理獲得的生業機會也在持續性增加,為公路管理發展提供了新的增長點。
第二,先進的信息技術為我國公路管理發展提供了先進的經濟管理思想。我國公路在經濟管理中借助于先進的信息技術,獲得了大量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經濟管理信息,幫助我國公路自身經濟管理完善奠定了基礎。另外一方面,我國社會主義經濟以市場經濟為主導,公路經濟管理機制自然離不開市場經濟的經驗,所以公路在經濟管理中需要不斷總結歸納已經成形的現代化經濟管理經驗,促進公路經濟管理效率提升。
2.我國公路管理發展面臨的挑戰分析
我國公路經濟管理在全球化經濟、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有著非常難得的發展機遇,但是同樣也面臨著挑戰,詳細來說主要包括:第一,我國公路經濟管理現代化程度不高,雖然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取得了長期發展,但是并沒有改變我國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國情,我國公路發展程度還相對比較落后,在進行公路經濟管理方面與西方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因此需要不斷提升公路現代化經濟管理水平,實現整體性發展。
第二,我國公路經濟管理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復雜的問題。越來越多的國際大企業融入我國,先進的經濟管理經驗必然會給我國公路帶來很大的挑戰,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我國公路管理更新換代。因此我國公路應該在經濟管理現代化進程中充分重視對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復雜問題進行總結,歸納出公路經濟管理未來發展趨勢,從而促進公路管理持續健康發展。
二、經濟管理現代化和經濟管理發展的新趨勢分析
本文從管理思想和管理組織兩個角度分析公路經濟管理現代化和經濟管理發展的新趨勢。
1.管理思想的現代化和經濟管理發展新趨勢
現代化在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內容和解釋,管理思想現代化就是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管理思想現代化也是經濟管理的基礎,詳細來說主要包括:
(1)從科學管理向人本管理發展
科學管理與傳統經驗管理相比存在著一定優越性,但是隨著環境的改變,科學管理也暴露了很多非人性化矛盾,這樣就需要公路管理發揮創造性勞動。上個世紀80年代公路管理文化理論提出了以人為中心的管理理論,成為公路管理的最新發展理論,主要內容在于通過研究人的心理、生理等來激勵員工的行為動機,帶動員工工作的積極性。在公路管理領域,以上這種思想就是人本管理理論,是管理者為了達到自己的組織目標,以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為根本來從事各項管理活動。
隨著現代科技革命的發展,價值觀、創造性等人為因素在公路管理中凸顯出了自身的重要性,使管理以物為中心向以人為中心轉變,人力資源也成為21世紀最為重要的資源,人力資源開發力度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本主義思想也被廣泛傳播,目前人本管理理論已經成為公路管理思想的核心價值取向。
(2)經濟管理的重點從硬件管理向軟件管理發展
公路經濟管理的內部對象也會從以人為中心向以知識為中心轉變,這也是由于知識時代的產物。根據知識經濟理論可知,知識是公路管理發展的重要資源,創新是公路管理的核心和主旋律,所以公路管理再造是一場管理革命,公路管理實現更大發展就必須加強知識和技能學習,從硬件管理向軟件管理發展,更為注重公路管理發展戰略、資源、測量分析改進等內容。另外一方面,公路管理在經濟管理中還需要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主動查找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以精益管理理念為核心,實現公路經濟管理卓越發展。我國公路管理實現卓越管理還有一定差距,重要原因就在于還沒有完全實現從硬件管理向軟件管理的轉變,公路管理發展戰略、規等還沒有成為公路管理發展的核心,公路管理還沒有深入到各個細節進行查漏補缺,導致公路管理中仍然存在很多缺陷,所以應該主動查找問題,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并提出改進的有效對策。
(3)經濟管理從生產者導向和技術導向向顧客導向發展
公路管理實現卓越管理發展就必須堅持顧客導向,以顧客需求為中心開展技術研發、產品制造等,詳細來說主要包括:首先是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形成消費者為主導的市場經濟,由消費者需求決定市場走向。其次是環境對管理發揮著重要作用,重視環境變化,準備把握環境的變化趨勢,這樣才能夠抓住環境帶來的機遇。再次是市場化進程對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全方位、新觀念等,導致公路管理水平不斷提高。最后是管理技術的發展,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突飛猛進,如何利用網絡技術帶來公路發展的更好機遇也成為管理者面臨的重要問題。
2.管理組織的現代化和經濟管理發展新趨勢
管理組織現代化就是公路經濟管理應該適應現代化大生產的需求,能夠在組織方面保證管理的效率,是經濟管理現代化的組織保證。管理組織現代化促進經濟管理向民主化和高效化方向發展,詳細來說主要包括:
(1)組織結構扁平化
我國公路管理傳統組織結構呈現金字塔型,命令自上而下,權威是管理的基礎,維護權威是重要的管理原則,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界限比較明確,二者是智慧和服從的關系,這一組織結構限制了個人的能力學和積極性發揮。隨著知識重要性的提出,人才成為公路管理發展的基礎,所以必須讓員工參與到管理中,充分發揮員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就需要建立自我管理的網絡組織,讓員工在這一結構中成為自我控制的知識型人才。公路管理員工在這一組織結構中將信息和技術相結合,具備敏捷的應變能力,也有著較強的團隊合作精神,會由于管理層次的減少而呈現扁平狀,管理也不是生產的基本動力,員工才是公路管理發展的真正原動力,管理層次在這一新型組織中必然會減少。
(2)管理方式民主化和決策重心下移
組織結構扁平化會導致決策重心下移,管理方式也更為民主。決策重心下移就是充分吸收廣大員工的意見,讓他們成為公路管理決策的重要力量,同時能夠使廣大員工感受到自己主人公的精神,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自然能夠得到發揮。管理方式民主化就是不再將上級領導的指示作為不可變更的規劃,而是加強上級與下級之間的互動,加強員工和領導之間信息、資源的交流,堅持以員工為本,集思廣益,共同促進公路管理發展,營造良好的公路管理文化。
(3)團隊協作的普及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社會分工更為鮮明,團隊協作也更加普及,分權化趨勢也會帶來團隊協作的進一步發展,將團隊協作精神上升為團隊整體激勵,減少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的區分,更加強調團隊的自我組織、自我管理,隨著任務的變化而任意組合,保證每個成員都能夠在團隊中發揮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在團隊變化中也能夠得到傳播和共享。隨著團隊協作的開展,公路管理組織結構也不再固定不變,而是各個部門人員之間相互交換,生產、研發、銷售等部門成員共同配合、協作,共同發揮自己的作用,實現公路管理效率最大化。
參考文獻:
[1]楊曉冬.經濟管理現代化和經濟管理發展新趨勢探析[J].青年文學家,2012,17:276.
[2]劉彥文.經濟管理現代化發展趨勢概述[J].中國市場,2014,29:84-85.
[3]惠冰,胡越啵劉香娟.經濟管理現代化和經濟管理發展新趨勢分析[J].商場現代化,2015,06:102.
(一)由于監管任務不斷的轉化,有效推動了管理機制的革新。從幾年的情況來看,工程管理難度逐漸加大,施工難度也在不斷的加大,導致了開展監管工作更加的困難。相應的管理人員不能滿足工程量的需求,加上管理人員的綜合能力水平不高,導致了監管質量的低下。但是,也是因為這些原因的存在,有效推動了管理機制的革新。
(二)政府部門制定了相應的規范體制,有效推進了管理機制的發展。為了使當前的情況得到有效的改善,政府部門先后制定了相應的規范體制,以此來確保建筑管理工作的施行,比方說不再收取監管的費用等等。政府部門采取這些措施,是對社會實際情況做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后決定的。有了這些相應的規范體制作為支撐,管理機制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二、有效完善建筑管理工作方案
(一)在管理中要運用人性化方式,確保企業和諧穩定發展。在開展管理工作時,對于員工的心理狀態、生理情況要做出深入的了解,采取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盡可能的減少員工的壓力,最大限度的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假設不加考慮,只是給員工施加各種壓力,不但不能達到預期的管理效果,還可能會給安全帶來潛在的危險因素。
(二)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宗旨,提升員工安全認知。在實際的管理工作中,要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主旨思想,確保員工的利益得到保證。對管理人員要加大基礎知識和專業能力的培訓力度,促使他們在面對問題時有能力去應對。而且,要最大限度的提升員工的責任意識,作為管理人員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水平,規范自身的行為,提高自身的安全認知。
(三)構建相關管理規范和機制,確保工作的穩定有序進行。要確保能穩定有序的進行管理工作,就必須要采取科學的、規范的管理措施。構建相應的管理機制,要以能切實提升管理效率和工程質量為核心。只有具備健全的管理規范和機制,才能確保管理工作的穩定有序進行。具體來說,相關的體制包含以下內容:質量監管、信息化管理、監管執法審查、差異化管理、工程質量保險等等一系列的制度體系。
(四)對于施工周圍的環境,要加大監管力度,讓污染降到最低。作為企業,在具體的施工過程中,要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最大限度的減少污染,最大限度的保護周圍的自然環境,做到少破壞,甚至是不破壞,保證周圍環境是原樣原貌。在未進行施工時,對于施工區域周圍的環境要做出充分的考核和規劃,以便在施工時能有效保護環境。
這主要表現在:首先,戰略意識普遍增強,戰略規劃日益清晰。企業成為自主經營主體以后,戰略意識普遍增強,普遍制定了長遠戰略目標和發展規劃。根據前屆國家級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的統計,企業戰略方面的創新成果越來越多,經營戰略實踐的內涵越來越豐富;其次,逐步適應國際化競爭,中國企業勇于“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戰略取得初步成效;再次,積極運用現代競爭策略。中國企業充分發揮成本優勢,并逐步提高商品性價比,贏得國際市場核心競爭力觀念深人人心,盲目多元化有所遏制,市場細分、業務集中、價值鏈延伸廣泛開展;最后,重視創新,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中國企業技術水平正在逐步縮小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不少企業開始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二、中國企業管理現代化存在的問題
為加速中國企業管理現代化的進程,需要企業、政府與社會各界共同努力,鞏固已經取得的成就,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其主要措施包括:轉變經營理念、深化改革、完善法制、凈化經營環境、加強對企業現代化管理的指導和政策引導、不斷提高企業管理人員和員工的素質。具體表現在:
(一)有些企業缺少社會責任感
這個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首先,以假冒偽劣商品坑害消費者。其次,員工安全和基本權益缺乏保障中國企業總體上對員工利益保證缺乏強大制約力。再次,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由于一些企業的掠奪性開采,中國礦產資源浪費嚴重。最后,剝奪供應商、非公平競爭面對供大于求的局面,一些零售商利用其優勢地位,克扣、拖欠供應商貨款,收取進場費等現象十分普遍。
(二)有些企業只追求利益
首先,投機操作、盲目擴張和盲目多元化經營一些企業急功近利,盲目進人房地產、證券、期貨市場等高風險領域,造成嚴重虧損或潛在風險。其次,基礎工作不扎實,現代方法與工具應用水平不高企業管理的基礎工作包括基礎數據的收集、標準化管理、制度管理、員工培訓、基層建設等。最后,管理不到位、缺乏戰略執行力。
(三)缺少創新意識
中國企業近年來盡管在創新方面已經邁開大步,但是與國外先進企業比較,仍顯諸多不足。首先表現在,自主創新缺乏全面規劃企業自主創新應該是包括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管理創新在內的全方位創新。但是在中國企業創新中,自主創新通常被理解為單純的技術創新,結果商業模式創新和管理創新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多數企業缺乏全方位創新的規劃。其次,創新層次較低,影響了國際競爭力在技術創新方面,中國許多企業依賴引進技術,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不足。表現之一就是核心技術,發明專利比例偏低。最后,創新投人不足,機制尚不夠健全。
(四)競爭能力有待加強
[關鍵詞] 經濟全球化 績效管理 現代化
政府績效管理可以定義為政府在積極履行公共責任的過程中,在講求內部管理與外部效應、數量與質量、經濟因素與倫理政治因素、剛性規范與柔性機制相統一的基礎上,獲得公共產出的最大化。
對于政府管理而言,經濟全球化意味著政府生態環境的深刻全面轉型,因此,績效管理作為政府再造和重塑的主要途徑和形式,有助于實現政府能力的現代化。在這樣一種背景下,正確理解績效管理與中國現代化的辯證關系,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冃Ч芾碜鳛樾姓母锏闹匾M成部分,與我國現代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一、績效管理的有效實施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績效管理對于對于我國的現代化進程有著明顯的推動作用。首先績效管理有助于樹立服務行政的觀念,促進政府管理理念的現代化;其次績效管理有助于市場經濟健康持續發展,促進政府職能的現代化;再次績效管理有助于建設數字型政府和走向在線服務,促進政府服務范式的現代化;最后績效管理有助于在正確處理好政府政治功能與管理功能的關系,促進政府能力的現代化。
二、中國現代化的順利發展則為績效管理的施行提供必要條件
1. 文化條件,即現代化的發展對績效管理的實施提供理念基礎?,F代公共服務的理念包括現代民主觀念、公共責任意識、競爭性的政府理念等,這些理念具有顧客價值取向、以結果為導向和強調競爭性等特點?,F代化理念的發展與成熟是推進政府績效管理的精神動力和觀念基礎。
2. 制度條件,即現代化的發展對績效管理的運行提供制度化、法制化的參照體系。現代化進程中,制度化和法律化是開展政府績效管理的前提和基礎,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在各種管理工作中有法可依、有據可憑,使績效管理工作持續不斷,推動各項現代化目標的實現。
3. 社會條件,即現代化的發展對績效管理提供多元化的評估主體?,F代化的發展呼喚公民社會的覺醒,監督政府績效管理的結果。公共選擇理論非常清楚地說明政府組織具有自我牟利性,如果單一的政府機關評估,可能會產生“報喜不報憂”的評價失準現象,造成上級領導滿意而群眾不滿意的局面。因此,必須引進專家學者和社會大眾等多方評估主體對政府進行全方位評估。周志忍提出,推進績效評估中的公民參與就是從某些環節的“部分參與”到“全程參與”的轉變,從被動的“信息供給者”單一角色向“信息供給和決策共享者”綜合角色的轉變。
三、績效管理的缺陷會給中國現代化帶來負面影響
1. 政府績效管理目標設定不科學,阻礙政府職能的現代化。政府績效管理目標,著重強調GDP增長率和經濟指標,不能全面反映政府行使其他職能的績效,從而不能對政府職能轉變起導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政府職能轉變。
2. 政府績效管理過程中法制不健全,引發現代化過程中的公共危機。例如SARS流行、煤礦安全事故頻發等時,才對政府績效進行“運動式”評估,使績效評估流于形式。缺乏制度化、法制化的績效管理,不能充分發揮績效管理促進政府績效提高的機制作用,降低了政府的權威,造成公共危機的突發。
3. 政府績效管理評估主體單一,不利于現代化過程中公民社會的建設。
政府績效管理過程中評估主體單一,多是政府內部評估,缺乏廣大民眾的參與;由于信息不對稱,主要是政府行為缺乏公開性、透明性,人民群眾也不可能對政府績效作出客觀準確的評價,同時,也使公職人員和領導干部在權力運用上失去群眾監督,產生嚴重的腐敗現象,阻礙中國現代化的順利發展。
四、中國現代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會成為績效管理實施的障礙
1. “經濟生態環境”的制約: 經濟體制類型不同決定了政府職能范圍不同,從而決定了政府績效評估標準不同,目前的政府財政使績效評估遭遇內部動力障礙,懲罰節約的預算體制使評估流于形式。
2. “政治生態環境”的制約: 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作保障;評估以官方為主,缺乏社會公眾和社會評估機構對政府以及政府內部的自身評估;政府機構改革的困境給政府績效評估帶來剛性約束。
3. “文化生態環境”的制約: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情至上”原則使政府績效評估制度失靈;中國傳統文化重感情、輕理性,重人的德行、輕科學的技術方法,導致政府績效評估理論不足、評估程序不規范以及評估結果不夠科學;中國傳統文化重中庸、輕競爭,重“官本位”思想、輕“民本”思想,造成了政府缺乏競爭意識,導致了政府績效評估常常忽視人民群眾的意愿。
因此,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們要更加重視績效管理,不斷地完善績效管理,充分發揮績效管理在推動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積極作用,不斷地將我國的現代化進程推向前進。在此過程中,我們也應該時刻認識到績效管理中的缺陷會極大地阻礙我國的現代化進程,所以要不斷地檢討績效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這樣不僅能夠使我國的績效管理取得更好的成績,更會有利于我國的現代化進程。
參考文獻:
[1]吳迎春:如何面對經濟全球化[J].人們論壇,2007(7)
[2]施雪華:中國政治現代化比較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486-487
【關鍵詞】機械制造企業;現代化管理;信息技術
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各行各業都在其中發揮著重要貢獻,機械制造作為支柱型產業,在現代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其作用及意義更是尤為凸顯。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背景下,制造企業的技術要求與管理要求都在不斷提高,甚至已成為企業實力的衡量標準?;诖?,本次研究以當前制造企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為切入點,對如何開展現代管理展開探討,具體如下。
一、機械制造企業現代化管理的意義
機械制造企業所制造的產品被廣泛應用到農業、工業、交通、醫療甚至國防軍工等建設中,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機械制造企業對于我國發展的支柱型作用。企業要想實現長遠發展,其管理模式起到關鍵作用。雖然我國機械制造的規模及水平都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但是管理理念與管理手段仍較發達國家存在顯著差距。受到長期計劃經濟模式的影響,傳統的管理模式顯然不能適應當前我國快速增長的經濟形勢,因此十分有必要對機械制造企業的管理模式進行現代化改革。在提升管理水平的同時,企業還需要提升生產工藝,引入先進的制造技術與設備材料,配合現代化信息技術進行管理,提升企業效益,帶動我國機械制造業的穩步向前。
二、當前機械制造企業管理中常見的問題
1.成本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機械制造企業在生產中的成本管理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經濟效益,而經濟效益正是企業生存發展的關鍵,所以說成本管理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環節。我國傳統的制造企業成本管理模式受計劃經濟影響較深,局限了成本管理的思維,僅僅對生產過程中的成本管理加以重視,往往忽視了前期考察、設計、后期銷售及維護的費用管理,這就導致成本管理存在較大漏洞,不能適應當前的經濟形勢。因缺乏先進的管理模式,致使成本管理不管是在制度落實還是考核上都有嚴重矛盾。此外成本管理的意識不強,也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不健全的管理體系都導致傳統的成本管理水平較低,急需改革。應通過管理模式的創新,有效掌控企業經濟命脈。
2.管理模式落后管理機制不夠靈活
雖然我國經濟模式已經向市場經濟轉型多年,但因長期受到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部分企業管理手段仍是采用以往的方式,這樣直接導致了管理方法不能和時代接軌。雖然有一些企業發現管理技術方式的弊端,及時引入了計算機等現代化技術進行管理,但也多為單項管理,不能實現全面系統的資源優化管理,也就難以滿足新時期企業管理與現代化發展的需求。
機械制造企業應及時更新管理模式才能適應現代化的發展需求,當前市場環境多變,競爭激烈,對于機械產品包括功能、外觀等方面都有著較高要求。這也就需要企業能夠對于當前科技信息,有著更為敏銳的洞察力,掌握當前市場需求,以此實施有效的人員、設備及生產管理。以往企業在進行管理時,如果遇到管理方面的問題,需要先進行請示當獲得上級批準后,再進行協調,但這一過程需要較長時間,嚴重影響了企業的日常生產?,F代化的管理需要改變此種方式,要構建一套能夠對問題及時采取解決的靈活管理模式。以市場作為管理向導,充分滿足客戶要求,以適應當前多變的市場環境。
3.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當前機械制造企業的管理人員存在老少更替時間相對較長的情況,而老管理人員經歷了長時間的計劃經濟時代,其管理理念一時間很難轉變,缺少現代化管理專業知識。而年輕的管理人員雖然對現代化管理理論有一定基礎的掌握,但受其工作經驗影響,其管理經驗不足,在管理中的溝通協調能力也引起受到限制,最終造成了機械制造企業管理人員的管理理念、管理能力都不統一,是管理水平總體得不到提高。
三、實現企業現代化管理的有效策略
1.加強成本管理
受以往經濟模式的影響,傳統管理理念與管理模式都不能適應當前經濟環境,而國外發達國家已經總結出了一套較為完善,能夠完美適應是市場經濟的管理模式,我們在現代化管理革新中可充分利用“他山之石”,引入發達國家先進的管理理念,并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構建一套具有我國特色的成本管理模式。在成本管理的革新中,首先要剔除以往的管理理念,堅持經濟效益與技術有機結合,強調整體、重視細節。在新成本管理模式構建期間,必須強調外延和內涵的有機結合,形成成本效益觀念。再者就是要強化核算成本工作,強化核算過程中的監督管理。最后還要充分調動全體參與進成本管理革新之中,可通過建立與獎勵相結合的考核制度,促進人員參與,帶動成本管理的革新。
2.利用現代化技術提高管理效率
面對快速發展的經濟與多變的市場環境,企業必須通過先進的管理技術進行管理革新,在使管理水平得到提升的同時,面對不斷變化的市場,能夠有靈敏的應變能力?;谏鲜龈镄乱?,我們可以采用借助現代計算機技術的方式提升管理效率,計算機技術如今已經被應用在多個行業的管理中,通過實踐我們不難看出,計算機技不但可有效提升管理水平,還能強化成本管理,加強監督控制,真正做到了整體的全方位管理。計算機技術的應用要包括從市場調查一直到售后服務的整體中,并引入數控加工技術,打造高精密的機械制造品牌。將信息技術加入到現代化管理中,不僅管理方式會發生改變,管理意識也會不斷強化,從而為企業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
3.強化管理人才培養
管理人員是企業管理的主要實施者,因此管理人員的職業能力是機械制造企業實現現代化管理的基礎保障,企業必須高度認識現代化管理的作用,增加管理人員培訓的資金投入,組織培訓與人才交流,縮短新老管理者的交替時間,構建一支可以滿足現代化管理需求的專業管理團隊,以具備扎實專業能力的管理人員,來確保現代化管理的執行力度,增加應變能力,促進企業發展。
四、結束語
機械制造企業如果要想在今天激烈的競爭環境中保障持續發展,就必須使企業具備良好技術水平和管理實效。我國機械制造企業的管理模式受長期以來計劃經濟制度的影響,使得傳統管理方式不能很好地適應今天的發展局勢,因此對管理模式開展現代化改造的意義重大。在管理實際操作中,我們必須強化管理人才的能力培訓,增強其職業知識與管理知識,組建一支具有高素質的管理團隊,并將現代信息技術加入其中,力求通過現代化的管理手段,不斷提高機械制造企業的管理水平,實現企業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共贏。
參考文獻:
[1]周國虎.淺析機械制造企業安全生產如何實現規范化[J].企業技術開發,2012(05)
[2]司徒渝.基于創新體系的德陽裝備制造業生產型信息化平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2(11)
[3]馮偉興.機械制造企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優化策略、發展趨勢[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14(05)
[4]唐蘇州.機械制造企業面向生產過程的成本分析與控制方法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2(06)
一個企業組織自身具有很強的文化特色時,會通過企業成員的共同價值觀念表現出企業的特殊性。這有利于企業形成別具一格的戰略,為企業的成功奠定基礎,提供原始動力。企業文化是企業戰略實施的重要支柱。企業組織制定戰略以后,就需要全體成員積極有效地貫徹實施。企業文化正是激發人們熱情、統一群體成員意志的重要手段。
1.管理思想現代化是管理現代化的靈魂。實現企業管理思想現代化,尤其要注意克服小生產的管理思想,樹立起與現代化大生產相適應的管理思想。具體來說,就是要樹立和加強戰略觀念、競爭觀念、效率觀念、金融觀念和人才觀念。
2.管理組織現代化是管理現代化的保證,就是從最大限度地提高企業的整體效應出發,按照職責分明、領導和指揮統一、信息溝通順暢和準確等原則,合理設置組織結構;根據每個職務、崗位的特定要求并照顧到每個職工的知識、才能、品德和個性特點,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合理地安排、使用人才,還要根據本企業的實際情況,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作為全體職工的行為準則。這樣,就能使管理組織高效、協調地運轉,有效地保證企業目標的順利實現。
3.管理方法現代化是實現企業管理現代化的重要措施。現代化的企業管理,一方面要綜合運用行之有效的傳統的管理方法,即經濟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等。另一方面要積極推廣現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技術。如在計劃管理中,運用市場調查、市場預測、決策技術、滾動計劃、網絡計劃等方法;在財務管理中,運用經濟效益分析、全面經濟核算、量本利分析等方法。
4.管理手段現代化是推行管理現代化的工具。管理手段現代化就是在企業管理中使用當代最先進的物質技術設備。目前主要是廣泛使用電子計算機進行管理。
依據十六大對創新提出的要求,我們將全面實施管理創新,以網絡化管理為基礎,將網絡管理與傳統管理相結合,加快信息流動,優化資源配置,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企業的管理效率;努力建設學習型企業,提高職工學習能力和整體素質,把企業建設成為具有較強競爭實力、持續盈利能力和抗御風險能力的國際一流企業。
(1)核心管理能力創新。一是提升客戶關系管理能力,對外全面提升客戶滿意度,以此為優勢提升市場占有率和影響力;對內全面提升職工對企業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增強企業的凝聚力。二是優化管理團隊,對管理團隊的職能進行科學劃分,實行決策權與經營權相分離,使決策者集中精力研究市場并作出科學決斷,經營者有充沛精力將決策者的決斷執行到最佳狀態。三是建立學習型企業。在企業內部大力營造“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的氛圍,重點加強管理層對經營、管理、財經、國際規則等方面知識的學習與培訓;在繼續做好作業層技能培訓工作的基礎上,利用教育培訓中心和科技中心及有關院校實施全員教育,全面提升員工學習能力。
(2)基礎管理能力創新。一是突出對基礎數據的統計能力管理,通過對基層單位各單項工程的工程量、工程進度、材料、物資、財務等各項數據的適時收集、分析、優化資源配置,進一步提升企業決策水平和效率。二是以ISO9001、ISO14001和OSHMS三項管理體系為基礎,進一步規范完善各項管理職能,最終實現安全、質量管理的自我糾正、自我改善。
關鍵詞:企業 人力資源管理 信息化建設 發展趨勢
全球的經濟都在快速的發展著,隨之而來的,是信息技術的突破與水平的提高。國與國之間的交流越來越方便,合作項目也逐漸增多,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要想獲得長久、穩定、順利的發展,走上國際化的道路,就必須開展人力資源的信息化管理。在人力資源的信息化管理中,領導層應該給予高度的重視,從上至下,都應該貫徹信息管理理念,對于管理中出現的問題要積極給出解決方案,保證企業人力資源信息化管理的順利實施,促進企業的現代化發展。
一、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的意義
為了更好的管理人力資源信息化,就應該先去了解其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管理好人力資源信息化。本文就針對這點做出簡單的分析:第一,信息化的管理可以提升人力管理效率,第二,信息化的人力資源管理能夠提高企業決策的科學性,第三,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對于優化企業結構,豐富信息渠道有很大的幫助。詳細分析見下文。
信息技術的出現、發展及其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改變了原始的資源獲得途徑與共享方式,企業信息化人力資源管理,對于數據的快速整合和資源共享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信息社會,人力資源管理的作用有了很大的轉變,由傳統的行政管理逐漸轉變為輔助決策,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業的決策水平。對于信息技術來講,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具有多樣化的傳播渠道,因此,加強人力資源的信息管理能夠大大的豐富信息渠道。
二、我國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存在的問題
(一)企業對人力資源信息化建設重視程度不足
很多企業還存在傳統的管理模式上,暫時還沒有做出轉變,尤其是企業的管理層,所以,不重視企業人力資源的信息化管理,這樣的話,要想在企業內部開展信息化管理就會有很大的阻礙。也有一些企業,認為信息化管理就是網上辦公,所以,在這種認識下,就算實施了人力資源的信息化管理,也不會有很明顯的效果,等于白白浪費資源,這種做法就會使得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建設工作流于形式,很難順利開展。
(二)缺乏專業人才
由于市場上對于該部分的專業人才需求量比較大,加上本身高端技術人才就不多,所以很多企業都沒有技術較高的專業人才,導致管理水平不高,所以很多企業都不能完全掌握人力資源的信息化管理技術。
(三)企業軟硬件環境不完善
對于人力資源信息化管理來說,軟件是基礎,然而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人力資源管理軟件產品的開發還不夠完善,同時市場也不是很成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企業人力資源信息化管理。硬件方面,很多企業網絡環境差,網絡服務性能不夠用的現象經常出現,再加上企業對這方面重視度不夠,資金投入不到位,使得企業沒有完善的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運作的基礎平臺,嚴重制約了人力資源管理朝著信息化的方向發展。
三、完善我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的建議
(一)加深認識
在實施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建設當中,具有主導意義的就是領導的重視,只有在這個基礎才能改變企業的傳統觀念,加深企業對于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建設的認識。除了管理層,管理層應該了解新時代的發展特點,明白人力資源的信息化管理不僅可以促進企業經濟增長,還能夠保證生產經營活動的順利開展,加快企業的現代化建設的腳步。
(二)建設人才
在對人力資源配置信息技術的實施中,專業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只有利用專業人員的技術水平,才能更好的將信息化融入到人力資源管理中,體做好信息管理,也就是說,技術與人才是核心。所以,企業要注重人才的建設,培訓一批高素質,高水平的專業人才,為人力資源信息化的管理提供有利的技術保障。
(三)軟硬件建設
首先,硬件是人力資源信息化管理得以實施的的主要平臺,所以為了加快信息化管理的建設,必須提高硬件和網絡基礎設施環境的建設?,F階段,絕大部分的企業都已經完成了基本的網絡設施建設,實現了辦公自動化,對人力資源信息化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其次,軟件系統,是保證人力資源管理能夠實現的先決條件,企業應該適當加大資金的投入,結合自身的發展狀況,選擇合適的人力資源管理軟件,為人力資源管理信息技術所需的軟件基礎。
四、結束語
人力資源的信息化管理的主要技術手段就是信息技術,平臺是軟件系統,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參與性強的特點,是人力資源戰略的全面定位,也是人力資源管理的新模式。面對信息時代的市場競爭,企業必須開發人力資源管理的信息化,以尋求企業的順利發展。在如此巨大的挑戰面前,也只有信息化技術才能面對它。雖然,我國對于人力資源信息化管理才剛剛起步,尚未形成一定的規模與規范,在實際的實施中還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我們應該明白人力資源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意義,抓住時代的機遇,推進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建設工作。
參考文獻:
[1]尹秀芳,徐海青.SAPHR在企業人力資源信息化建設中的應用[J].現代企業教育,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