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思念家鄉的文章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我國歷史上的巾幗英杰黃道婆對我國紡織業的偉大貢獻及她勇于革新、無私奉獻的精神。
2.認識“媳、軋、卉、贏、祠”5個生字,會寫“謠、筒、媳、虐、累、州、憔、悴、套、效、率、踏、卉”13個生字,掌握“歌謠、虐待、勞累、憔悴、效率、花卉、贏得、舉目無親、衣食無憂、百感交集、潛心研究、應運而生”等詞語,理解“衣衫襤褸、烏泥涇布、衣被天下”等詞語。
3.學習作者是怎樣抓住典型事例來表現人物精神的。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了解我國歷史上的巾幗英杰黃道婆對我國紡織業的偉大貢獻及她勇于革新、無私奉獻的精神。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學習作者是怎樣抓住典型事例來表現人物精神的。
教學準備:
演示文稿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媳、軋、卉、贏、祠”5個生字,會寫“謠、筒、媳、虐、累、州、憔、悴、套、效、率、踏、卉”13個生字,掌握“歌謠、虐待、勞累、憔悴、效率、花卉、贏得、舉目無親、衣食無憂、百感交集、潛心研究、應運而生”等詞語,理解“衣衫襤褸、烏泥涇布、衣被天下”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了解文章主要內容,學習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
教學重點: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了解文章主要內容,學習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
教學難點:
了解文章主要內容,學習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預習準備
出示ppt(預習題):
1.你認為黃道婆是怎樣的一個人,舉例說明。
2.全文寫了黃道婆的幾件事?
二、初讀課文,讀通讀順
1.自由讀書,把詞語讀正確,句子都通順。
2.檢查詞語
(1)聽寫
虐待漂泊思念傳授歌謠研究創造推動認真贏得
(2)訂正
3.默讀課文,從聽寫的詞語中選擇幾個詞語,說說文章講了什么事?
三、理清文章結構,學習概括主要內容
1.讀課文,試著給文章分段,并說說每段的段意。
2.把段意連起來讀讀,這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
出示ppt:
黃道婆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棉神”。黃道婆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壓迫而流落崖州,并向當地的黎族人學習植棉方法和紡織技術。黃道婆向父老鄉親們傳授植棉技術和改革紡織生產工具。黃道婆去世后,人們對她的功績的追念。
(1)讀讀這段話,有沒有問題,想想怎樣修改,就簡練通順了。
(2)學生分組討論修改主要內容。
出示ppt(修改后的主要內容):
黃道婆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棉神”。她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壓迫而流落崖州,并向當地的黎族人學習植棉方法和紡織技術,隨后她回到家鄉,向父老鄉親們傳授植棉技術和改革紡織生產工具。黃道婆去世后,人們很懷念她的功績。
(3)誰能總結出連接段意歸納主要內容的方法。
(重復的刪去,啰嗦的地方要用詞語概括。缺少連接詞的地方加連接詞。)
3.本文主要寫誰?她做了什么事情?
(黃道婆在崖州學習植棉方法和紡織技術,并回鄉教給家鄉的人民。)
4.討論一下,學會了幾種歸納主要內容的方法?
5.討論結果
(1)連段意,歸納文章主要內容。
(2)抓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件歸納主要內容。
四、交流有關黃道婆的資料
出示ppt:
黃道婆(約1254—?)又名黃婆。我國元代著名的棉紡織技術家。松江烏泥涇鎮(今上海縣華涇鎮)人。出身貧苦,小時為童養媳,不堪虐待,逃離家鄉后流落到崖州(今海南省的三亞市),向黎族人民學得紡織技術。1295—1296年間,她返回家鄉,著手改革紡織生產工具,創造了軋花車、彈花弓、紡車,改革了織機,提高了生產效率。她熱心地把紡織技術傳授給鄉人,促使松江一帶棉紡織業繁榮發展,對當時植棉和紡織業起了推動作用。至今她的家鄉仍建有黃母祠。北京的國家博物館里還陳列著她的塑像和松江布。
五、布置作業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寫生字。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是怎樣抓住典型事例來表現人物精神的。
2.了解我國歷史上的巾幗英杰黃道婆對我國紡織業的偉大貢獻及她勇于革新、無私奉獻的精神。
教學重點:
了解我國歷史上的巾幗英杰黃道婆對我國紡織業的偉大貢獻及她勇于革新、無私奉獻的精神。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是怎樣抓住典型事例來表現人物精神的。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民謠……”
1.聽了這段民謠,你知道了什么?
(黃婆婆能幫人織布,她是個織布能手。)
2.還想了解什么?
(黃婆婆為什么要叫這兒的人織布。兩只哨子,兩匹布是什么意思?黃道婆她自己織布的水平有多高……)
二、初讀課文,試著解疑
1.自由讀書,試著從文中找到答案。
2.初讀課文后,你可以回答哪些問題?
生:她教的是自己的家鄉人。
生:她是在崖州學會了織布,并且生活得很好。
生:她從小受公婆、丈夫的虐待所以……
三、深入質疑,探究學習
1.黃道婆好不容易從家鄉逃了出來,學習手藝,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可她又回到了家鄉,文章讀到這兒,你有什么新的疑問?
(為什么她要放棄衣食無憂的生活回到那個讓她受苦的地方?)
2.讀讀文章,你能否找到答案。
3.學生讀句子
出示ppt:
雖然黃道婆在崖州過得衣食無憂,但是她常常思念家鄉。每次想起家鄉的貧窮和人們勞作的艱辛,黃道婆便百感交集。終于,到老年的時候,黃道婆毅然搭上順道的海船,回到了故鄉。
(1)從這句話中你們讀懂了什么?批注在自己書的邊上。
(2)指名有感情地讀。
(3)出示ppt:
雖然黃道婆在崖州過得衣食無憂,但是她常常思念家鄉。每次想起家鄉的貧窮和人們勞作的艱辛,黃道婆便百感交集。終于,到老年的時候,黃道婆毅然搭上順道的海船,回到了故鄉。
雖然黃道婆在崖州過得衣食無憂,但是她思念家鄉。每次想起家鄉的貧窮和人們勞作的艱辛,黃道婆便百感交集。終于,到老年的時候,黃道婆毅然搭上順道的海船,回到了故鄉。
對比讀讀這兩句話有什么新的感受。
(特別思念家鄉)
(4)是啊,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她想念.
在中秋佳節的時候,她想念。
(5)從中你覺得黃道婆是怎樣的一個人。(愛家鄉)
5.從文章中什么地方感受到黃道婆愛家鄉?
6.你認為黃道婆是怎樣的人?
生:聰明,改進了紡紗的工具
生:手藝高超,教大家織物上繪畫。
生:為家鄉做了很大的貢獻。
生:杰出的人才
7.資料補充
(1)找有關黃道婆推動家鄉變化的內容
(2)出示ppt:
各種各樣布的圖
松江布的圖
(3)看到這一切,如果作為黃道婆的家鄉人,你現在想對這位老婆婆說些什么?
四、自主歸納
1.出示ppt:
黃道婆對家鄉的愛表現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2.學生填中的小練習。
五、讀寫結合
1.出示ppt:
我對集體的愛表現在:
2.學生討論發言
杜甫是我國偉大的詩人,在包含憂國憂民思想的詩作中,也有思念故土親人的思鄉情感。“月是故鄉明”一句出自杜甫的《月夜憶舍弟》,此句千古流傳,成為思念故土親人,憂國憂民的佳句。“月是故鄉明”作為蘇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冊創新導練第三專題,體現著這一單元的整體思想傾向。
1.背景環境
安史之亂爆發后,全國陷入一片混亂之中,老百姓為了逃避戰爭,四處奔逃,紛紛躲難,顛沛流離。當時,杜甫為了躲避戰爭,來到秦州,雖然暫時能夠保住性命,但是心里仍然是滿懷國難家憂,想起國家危機,親人離散,頓時滿腔悲痛。在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寫下這首《月夜憶舍弟》,抒發了心頭難以排解的憂國憂民、牽掛親人的感情。
2.杜甫《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憶舍弟》
這首詩的點睛之處在于一句“月是故鄉明”。這句詩中雖然沒有一個“思”字,沒有一個“念”字,也沒有一個“懷”字,但卻充滿憂國思鄉的情懷。當時,杜甫因為戰爭的原因,分散在了洛陽、山東、河南這些戰亂的地方,而且通訊也因為戰爭而被阻隔,杜甫與幾個兄弟的聯系完全被切斷。杜甫非常擔心兄弟們的生命安全,但卻苦于自己無計可施,舉手無措,非常懊惱。于是,只有通過回憶家鄉的明月,回想起兄弟手足家中賞月的情景,心里才有一絲安慰。
3.杜甫的“月是故鄉明”的賞識
自古以來,月亮就是人們對故鄉懷念的寄托之物。古人喜歡看月亮、說月亮、寫月亮,其實并非僅僅因為喜愛月亮,而是因為月亮代表著故鄉,而故鄉代表著親人,故鄉和親人是人的情感之根。在古代,通訊落后,交通不發達,古人一旦離開家鄉,有可能是與親人永遠的別離,與故鄉永遠的別離。但不管去到多遠的地方,人對故鄉總是會有一種無法割舍的情懷。每當月圓的時候,多愁善感的離家游子,就會仰望天空,通過詩歌描寫圓月,寄托自己無法得到釋懷的思念家鄉和思念親人之情。杜甫的《月夜憶舍弟》,通過“月是故鄉明”,表面是贊美故鄉的月亮,其實是表達自己擔心親人,牽掛故鄉的強烈心情。自己不在故鄉,連看到的月亮都不是明亮的。這樣的明顯的不合常理的寫作手法,反襯了杜甫思念感情之深。
二、季羨林的望月追昔
表達思鄉之情,即便到了現代,仍然有非常多的代表作品。其中,季羨林的思鄉散文《月是故鄉明》,成為了現代思鄉散文的代表作。該散文以“月是故鄉明”為文題,成為現代充滿詩情畫意的望月思鄉作品的典范。
1.背景環境
季老通過《月是故鄉明》,寫出了很多童年的回憶趣事。之所以寫的是童年的回憶,原因是童年與故鄉總是融合在一起的。季老對家鄉一草一木的描寫都非常細膩,即使已經離家幾十年了,仍然記憶猶新。這足以見得,季老對家鄉的懷念的感情是有多么的深刻。
2.季老《月是故鄉明》的分析
第一段,寫作者對“月是故鄉明”理解,認為所有人都熱愛自己的故鄉,表達了一種大眾普遍的心理感受。第二至五段,季老用比較大的篇幅描寫了自己對故鄉的回憶。即使在故鄉只是待了六年,離家已經有好幾十年的光陰了,可是故鄉的一切至今依然是歷歷在目,難以忘懷。第六至八段,季老描寫了三十多個國家的月亮,可是全都沒有自己國家的月亮那么圓,那么亮,表達了“月是故鄉明”的強烈的思念家鄉感情。最后,通過“月是故鄉明,我什么時候能夠再看到我故鄉的月亮呀!我悵望南天,心飛向故里”,首尾呼應,點明主旨,在把全文推向的同時,戛然而止,余音繞梁,發人深思。
3.季老的《月是故鄉明》的思想賞析
季老的《月是故鄉明》中的最后一句,“月是故鄉明,我什么時候能夠再看到我故鄉的月亮呀!我悵望南天,心飛向故里”成為了整篇文章的主旨。“月是故鄉明”,引用的是杜甫的《月夜憶舍弟》中千古名句,表達了自己與杜甫一樣的懷念家鄉、懷念親人的思想感情。《月是故鄉明》是他將近八九十歲的時候寫的一小段回憶錄,小時的種種玩耍印記,也是他日后思鄉的重要因素之一。“我悵望南天,心飛向故里”不僅僅是思念故鄉的感情,而且是懷念兒時童真的趣味生活的感情,對時間流逝、物是人非的萬千感慨之情。
細細品味,其實可見這種思念并不局限于故鄉,真正思念的還是具體到某個人、某個回憶、某種在現實中已經不復存在的情懷。艾青說:“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愛這片土地愛得深沉。”可見思念來自內心的愛,故鄉就是這愛的代名詞。
三、永恒的主題,變化的情懷
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杜甫的《月夜憶舍弟》與季羨林的《月是故鄉明》,產生于不同年代,不同背景,表達的深層思想自然也不盡相同。
杜甫的《月夜憶舍弟》,寫在國難當頭的時刻。杜甫一心想著國家安定,眼前民不聊生的場景讓他寢食難安。杜甫的“月是故鄉明”除了表達了擔心兄弟,思念家鄉的情懷之外,還包括了憂國憂民的思想。月明,小至家庭和睦,家人平安;大至國家安定,繁榮昌盛。
季老的《月是故鄉明》寫作時間并非戰爭年代。季老的《月是故鄉明》的創作,既是建立在杜甫的《月夜憶舍弟》上,又是它的延伸。回憶故土,回憶親人,熱愛國家,是兩者共同具有的情感,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傳承的優良品質。季老的文章,透露著一種對時間飛逝的感慨與對世化卻無法保留某些東西的可惜之情。季老的故鄉是一個小山村,現在已經不復存在的小山村。即使尋遍全世界,都找不到小山村帶來的那種家的感覺;即使看遍全世界的月亮,也再也找不到像家鄉那兒的那么明亮的圓月了。心中的“故鄉”,已經不再存在。從具體故鄉的描述,從而升華到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季老通過“月是故鄉明,我什么時候能夠再看到我故鄉的月亮呀!我悵望南天,心飛向故里”,表明了對這種充滿愛的生活的向往,給社會上所有的人敲醒了一次愛的警鐘。
四、結語
無論是杜甫的《月夜憶舍弟》、季羨林的《月是故鄉明》,還是千千萬萬思鄉懷親的詩人作者,創作的作品都免不了一個主題:愛國、愛故土,熱愛返璞歸真、安寧祥和的生活。永恒的主題,變化的情懷,從愛國憂民到社會憂慮,即使是變化的情懷,依然是同一個熱愛祖國人民的主題。
1、清瑟怨遙夜下句是繞弦風雨哀。
2、清瑟怨遙夜是出自韋莊的《章臺夜思》。
3、《章臺夜思》是唐代詩人韋莊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這是一首身在外地思念家鄉的詩。詩以“夜思”為題,開篇卻不寫思,而寫秋夜所聞所見,寫盡寄居他鄉的孤獨、悲涼。詩的后半,寫“思”的內容:芳草已暮,韶華已逝,故人不來,鄉思難寄。最后點出時當秋節,更令人愁思不斷。詩中表達了一種無可奈何的恨。全詩一氣呵成,感情真摯,幽怨清晰,感人至深。
(來源:文章屋網 )
《寒食》唐孟云卿古詩的意思是二月的江南花開滿枝頭,在他鄉過寒食節足夠悲哀了。貧困的生活平常也是不生火做飯的,不僅僅是明天才吃子推這樣的冷食。
《寒食》是唐代詩人孟云卿在寒食節時候寫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寫于他飄零貧困流落江南的時候。時值江南的繁花開滿枝頭的寒食節前夕,詩人思念家鄉親人,心情愈加悲傷。進而寫到社會現實貧困人家沒有開火做飯,認識到這不僅僅是因為寒食節的原因。該詩表現了詩人在寒食節來臨之前的思鄉之情,以及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來源:文章屋網 )
② 這種想念,實在不是什么輕松的事。想念一個人,是可以有所憑借的,所謂睹物思人,至少給思念留個出口;而且,還有現代通訊工具幫忙。可是,在喧囂的城市里想念村莊,就如籠中之鳥想念山林一般,找不到一草一木一石的依據,所有的想象,都會被金屬絲無情地阻隔,只剩下煩躁的心緒。我可以和家鄉的親人通電話,可是,村莊是一個集合概念,是一部完整的童年歷史。我的思念,又怎能通過一根電話線真正抵達村莊的內心呢?
③ 坐在公共汽車上,各種建筑物撲面而來,馬路兩旁的景物快速移開。我知道,它們是不會徹底地給我的目光讓路的;我不會天真地以為,那些物體移開之后,我會看到我所熟悉的田野和牛羊,還有從屋瓦縫隙里鉆出的炊煙。
④ 我了解,城市在不停地討好我。它永無休止地制造著陌生的事物,不斷地變幻著色彩,讓各種車輛像池塘里的魚一樣游動……這樣看起來它是多么鮮活,多么富于動感。它所有的企圖,就是讓我忘掉村莊。可是,城市的表演,并不符合我的性情,它不斷離間著我和村莊的關系,這只能增加我對村莊更加深切的思念。
⑤ 每天,我在城市里坐車,在城市里漫步,看城市上空偶爾飛過的小鳥,打量城市馬路旁的樹木花草,試圖尋找關于村莊的蛛絲馬跡。因為我始終不肯相信,城市會將村莊徹底地掩埋,將村莊徹底地阻斷……
⑥ 忽然有一天,當我的目光無意中停在一塊站牌上時,一下子驚呆了。我堅信,我找到了村莊!確切地說,我發現了村莊的名字。那塊很不起眼的公共汽車站牌上,密密麻麻地寫滿了村莊的名字:上錢村,下錢村,吳家灣,馬家莊……雖然不是我的家鄉,但它們作為村莊,也意味著一群鄉人的遠徙……我突然感到,那塊站牌,不就是消逝了的村莊的紀念碑嗎?而此時,汽車廣播里,正一遍遍地播報著村莊的名字,仿佛在召喚著村莊的亡魂。
⑦ 又豈止是那塊小小的站牌上寫著村莊的名字,每一塊站牌,每一條馬路,甚至每一個街巷,到處都是村莊的名字,人們每天都在念叨著村莊的名字……村莊消失了,村莊的名字頑強地生存下來了。或者說,當村莊消失的時候,它把名字傳給了城市。如此說來,城市不過是一個謊言。它生長在鄉村的土地上,沿襲著村莊的名字,延續了鄉村的生命,但它在一天天地背叛著鄉村,制造著關于城市的謊言。
⑧ 當我回到家,急切地打開城市地圖時,便會驚訝地發現,我們整座城市,我們引以為豪的繁華都市,它實際是由一個個小村莊連接而成的。地圖上,那些村莊的名字,星羅棋布,赫然在目;那些名字,靈動鮮活,栩栩如生,即使歷經千年,也不可能被鋼筋混凝土徹底掩埋。
⑨ 而我們所謂的城市,看起來則更像一座碩大無比的紀念碑,矗立在鄉村的土地上,無時無刻不在祭奠著被它掩埋在地下的村莊。
本文表達了作者對村莊濃濃的思念之情,這份思念之中包含了對親人的思念,對童年生活情境的依戀。而如今,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村莊逐漸變成了高樓林立的都市,往昔的田野小溪不復存在,城市雖由一座座村莊組成的,但城市儼然已成了村莊的紀念碑。
1. 文章開頭說“那個炊煙裊裊的小村子,是一劑良藥,須得按時服用”,這句話的意思是什么?
2. 文章寫作者對村莊的思念,而在第②段還寫到“想念一個人”,這是為什么?
3. 文章第④段中說“城市在不停地討好我”,表現在哪里?作者認為城市討好“我”的目的是什么?
4. 作者在第⑦段中說城市“在一天天地背叛著鄉村,制造著關于城市的謊言”。聯系全文談談為什么這么說。
5. 文章結尾說:“而我們所謂的城市,看起來則更像一個碩大無朋的紀念碑。”聯系全文內容,簡要回答作者這樣說的理由。
參考答案:
1. 思念家鄉能平息城市喧囂帶來的煩躁心緒。
2. 通過與“想念一個人可以有所憑借”比較,突出了在城市里想念村莊找不到依據,沒有出口,因而感覺特別辛苦、不易。(“想念一個人可以有所憑借”與“在城市里想念村莊找不到依據,沒有出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通過對比,突出了作者身處城市思念村莊的辛苦和不易。)
3. (1)表現:制造鮮活的陌生事物,不斷變幻動感的色彩。(2)目的:不斷離間“我”和村莊的關系,想讓“我”忘掉村莊。
文章開頭就是“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不寧靜的原因是什么,評論界的說法莫衷一是。筆者認為,與其猜測,不如不猜。且不管他為什么不寧靜,對于文本的解讀應該是從文字入手,政治環境和家庭環境等只是輔助手段。文章值得關注的一句話“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它讓作者感到愉快的不單是“荷香月色”,還有“獨處”,甚至可以說,作者是因為“獨處”,才能更細膩地感受自然界的一切,才有后文細致的刻畫描寫。
不但如此,對于朱自清而言,獨處意味著自由。雖然他愛熱鬧愛群居,但也愛冷靜愛獨處,他希望忘卻白天的雜事、煩心事,獲得一個與平時不同的自我。他說:“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白天的世界就是現實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是充滿違心的事和話的,而他分明是想要逃避現實世界,追求另一個清靜自由的個人世界。在這里,作者流露出的是濃重的避世思想,有眾人皆醉,獨善其身的意思;在這里,作者表現出的是不容于世俗的無奈和孤獨;在這里,他所要追求的是自由。
文章的第4、5、6三節,是敘寫荷塘景色的段落。這與其說作者在寫荷塘的美,不如說是在寫他的夢。作者下筆是很輕柔的,充滿了夢幻的色彩。出水的葉子如舞裙,含苞的花如星星、明珠,香味是隱隱約約,若有若無的,青霧是薄薄的,月光如籠著輕紗的夢,這一切都是輕柔的,飄渺的。這些詞句變成了一種誤導,讓我們以為這是在形容荷塘的美,所以有人對“峭楞楞如鬼一般”提出質疑,認為這句話破壞了美感。但如果換一個角度思考,作者并不是要寫荷塘的美,他寫的只不過是荷塘給他帶來的感受而已。他所寫的是如同夢一樣的荷塘,在夢里,既有令人愉悅的景象,也有讓人心悸的場景。
“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一句和“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構成了一入一出的對應關系。“我且受用”一句,是進入荷塘的句子,也是進入夢境的句子,“我什么也沒有”是脫離荷塘的句子,也是脫離夢境的句子。“受用”和“沒有”特別值得品味。作者原以為在荷塘里可以獲得寧靜,獲得安慰,獲得解脫。既然世俗和我不相容,但至少有荷塘可以親近片刻。但是,蟬聲和蛙聲驚醒了他的夢,原來他“什么也沒有”,這一片天地并不是“我”的,而是“他們”的,“我”只是這一片天地之外的一個人,“我”原以為到了另一個世界,卻被這個世界拒之門外。于是他自然而然地想起家鄉來了。
朱自清戀鄉戀土的情結是十分濃重的。自其18歲離家去北京讀預科之后,一直在外奔波,能夠回家的時間極少。家道中落之后,朱自清家累頗重,輾轉于杭州、溫州、北京,有心顧家,卻無法回家。又加上老父日漸衰弱,南方政局不穩,這種種情況讓他更加思念家鄉,思念兒時的那一片樂土。他在五月寫下“踟躕計行程,嘶驄何處行”的詞句(《和李白〈菩薩蠻〉》),之前在《一封信》、《我的南方》等散文和詩歌中也流露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所以他寫到家鄉,除了都有以“蓮花”為聯想的線索外,還在尋求一種精神的懷抱和回歸。南朝采蓮的舊事是那么無拘無束,自然純樸。“妖童媛女,蕩舟心許”是自然純樸,而不是春心萌動。朱自清在世俗中無法獲得自由,在自然中無法獲得自由,只能從對家鄉的回憶中去尋找。但是他的這份期望很快就落空了——可惜我們現在已經無福消受了。
“無福消受”暗合“受用”一詞,朱自清無法“受用”清華園的荷塘也無法“受用”家鄉的荷塘。既然如此,他心中又生出否定荷塘的想法,于是發出了“今晚若有采蓮的人,這里的蓮花也算是過人頭了。但是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慨嘆。朱自清再一次回到了世俗之中,在他身上,無論是面對妻兒還是父親,他需要更多地擔負責任,同時渴望人生的自由。
小盤谷位于江蘇省揚州市丁家灣大樹巷內,建于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它最早的主人是兩淮鹽運使徐文達。徐文達曾在家鄉南陵征聘蘇州、揚州等地能工巧匠修建了巨大的住宅園林共99間,占地10000多平方米。當調任兩淮鹽運使時,思念家鄉,于是在揚州大樹巷參照家鄉的宅園開始造園。園林的規模雖然沒有家鄉大,但卻取其精華。只是好景不長,園子建好后,來不及享受,就因為債務問題不得不將其轉手。在光緒三十二年,小迎來了它的新主人——李鴻章的幕僚、的中堅,兩江總督周馥。
中國向來有“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之說。無論是草堂還是斗室,只要出了名人必定成為名勝。在揚州,同一時期的何園、個園,因為園主人黃氏和何氏而貴成為天下名園,而小主人周馥的名氣相較黃氏和何氏都有過之無不及,但其園林卻一直養在深閨人未識。不是小盤谷不濟,而是園主周馥有意而為之——周馥從未想把這里打造成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深宅大院——“少年匹馬逐跳丸,白首蝸眠一室寬。”在購得小盤谷時,周馥在這首名為《蝸居》的詩篇中寫下對小盤谷的定位。在為家國打拼了一輩子之后,周馥只想把這兒當成一個頤養天年的隱居之所。
整個園林分為宅與園兩部分。其間用一道幽深的火巷隔開。
主人低調,讓園子變得內斂。小盤谷曾因為過于低調而被世人忽略,成為了某單位的招待所,兩江總督用來歸隱的園林變成了南來北往客商的歇腳地,而園林部分則成為垃圾雜物堆積場。直到2010年被重修后,宅被改建成了高檔會所,園被開辟為公園,小盤谷在經歷幾十年的蓬頭垢面后又重新恢復優雅。
宅很小,按照“修舊如舊”的理念,只設計了5間套房。每個房間都有一個很雅致的中文名:樵歌、龍翔、山居、梅花、瀟湘——所有的房間名都來自是中國古琴譜。設計師陳衛新說:“這是為了營造一種賓至如歸的理念,讓每個住在小盤谷的旅客感覺不是在住店,而是在奔赴一場‘非常好聲音’的雅集。”
1.以《旅夜書懷》為例,探究總結羈旅思鄉詩的鑒賞規律
2.學以致用,探究課外自讀篇目的賞析
二、鑒賞杜甫《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設題講解】
1.本詩前兩聯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2.如何理解“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3.本詩最后一句用了什么手法來表現詩人心情?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答案整理】
1.(1)意境的渲染烘托。夜幕降臨,微風吹拂小草,詩人獨居孤舟,夜不能寐,遠看天幕,星星低垂與原野盡頭相連,近看月光,隨波濤奔騰。作者連用細、微、孤、獨,準確寫出了旅夜獨宿的孤獨凄涼,烘托了詩人孤寂悲涼之情。(2)動靜結合、反襯。垂闊涌流四字,寫出了闊大的江上景象,反襯出自己的孤苦無依,羈旅漂泊之苦。(3)細節描寫。細草、微風、星垂、月涌,細致入微地傳達出作者孤寂悲涼之情
2.這句話意思是:胸懷大志,不獨依賴文章出名,做官應是體病身衰,自己離職。反映出作者現狀并非如此,而是有志不被任用,豈、虛二字反言之,更加深刻的表達了作者悲憤抑郁之情。
3.這句話運用了比喻、反襯手法表現出作者孤寂悲憤的心情。作者面對遼闊的原野,想起自己痛苦的遭遇,深感孤苦無依,靜夜孤舟,飄然一身,不過像天地間無所依靠的一只沙鷗罷了。作者借景抒情,以沙鷗自喻,借天地之大反襯自己如沙鷗般渺小,深刻傳神的表達了自己孤寂悲憤的心情。
三、以《旅夜書懷》為例,總結羈旅抒懷詩的特點及鑒賞要點。
【定義】
古代文人或因在外做官,或因游學趕考,或因征戰在外等種種客觀原因,長久寄居他鄉,加之交通、通信極其不便以及其他一些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常常情不自禁地抒發自己的羈旅愁緒、鄉情鄉思來表達自己的孤獨寂寞或對親人的思念,我們統稱之為羈旅思鄉詩。
【常見情感】
1.寫羈旅之苦,抒發內心孤獨、凄涼及思鄉之情。如張繼的《楓橋夜泊》
2.感念親情之深,表達對親人的摯愛與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
3.征夫思鄉,抒發厭惡戰爭、思念家鄉親人之情。如徐蘭的《出關》
4.抒發獨居他鄉不得重用,懷才不遇的孤獨憤慨之情。如杜甫《登高》
【常見意象】
月、子規、鷓鴣、鴻雁、除夕、寒食、元夕等
【常見手法】
此類詩歌經常用到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虛實結合、細節描寫、對比、襯托、想象、以景結情等手法。《旅夜書懷》中的手法就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細節描寫、襯托、想象、以景結情,請仔細分析。
四、課外自讀的設題講解
詳細分析《旅夜書懷》后,課外自讀以講義的形式,設題練習;以處理講義的形式,講完一二單元中的羈旅抒懷詩。
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下,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O題】
1.本詩頷聯哪兩個字用的最好?請簡要賞析。
2.前人評價頸聯“形容景物,妙絕千古”,你認為妙在何處?結合詩句分析。
【答案展示】
1.頷聯中“闊”和“一”兩字用的最好。“闊”是廣闊的意思,拓展出一個廣袤無垠的世界,寫出詩人正居于與岸齊平的大潮之上;“一”字寫出茫茫江面,只有作者一人,恰到好處的風讓作者的小舟暢通無阻。兩岸遼闊,一帆高懸,形成反襯,點面結合的營造了開闊孤寂的意境,表達了作者在外漂泊的孤獨寂寞之情。
2.(1)殘夜還未消退,紅日從海面升起,舊年未去,江上已有春意。時節交替,春天來臨,新的一年之中,作者依然漂泊在外,觸景傷情,抒發時光匆匆不可等待和漂泊在外的孤獨之感。
(2)光生于暗,新出于舊,寫景中蘊含哲理,表達新事物將取代舊事物的辯證法。在景物之中既表達了感情又蘊含了哲理,因此絕妙千古。
關鍵詞:王昌齡;邊塞詩;理想;現實;壯志難酬
中圖分類號:I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08-0017-01
一、理想——熱血報國、建立功勛
王昌齡(約公元 690-756 年),字少伯,京兆萬年人。王昌齡的一生,終生也沒有做過大官,都是些卑微的官職。這與詩人的才華顯然不符,王昌齡以七絕聞名,被人譽為“七絕圣手”、“詩家天子”。觀其早年的邊塞漫游,不難看出詩人心懷報效國家,建立功勛的夢想。這在其詩歌中有很好的體現。
還有表現其英勇頑強一往無前,充滿英雄主義氣概的詩作。如《從軍行七首》其四: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葉城西秋月團。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
這些詩歌表現出了一種豪氣沖天的氣概。我們不難看出,詩人將這塞外疆場看做是他施展自身才華和抱負的舞臺,要在這里有所作為,有所突破。心中的熱血和著塞外的雄風在呼呼地飛揚、沸騰,由此誕生了一首首昂揚奮發、雄渾豪放的詩歌。
二、現實——環境惡劣、戰爭殘酷
詩人是懷著美好的理想來到塞外邊關,想要在這里大干一場,但惡劣的環境、軍中的黑暗與殘酷的戰爭,使他深刻感觸到了現實的殘酷與無奈。
初來邊塞,最驚奇的莫過于塞外的自然風貌,這里與關內有著明顯的區別,“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塞下曲四首》其二)又“向夕臨大荒,朔風軫歸慮。平沙萬里余,飛鳥宿何處?”(《從軍行二首》其一)在這里河水冰冷,寒風似刀,浩瀚的大漠一眼望不到邊際。初到之時,自是感覺別有一番風味,視野開闊,心中澎湃,但不過數日,只覺滿目黃沙,不盡蒼涼。此時的詩人才是真正體驗到了邊塞的生活,竟是這樣的艱難。
邊塞的戰爭也充滿了殘酷性,一場大戰下來,“紛紛幾萬人,去者無全生。”(《塞下曲四首》其三),令人觸目驚心。同時,戰爭還給士兵們帶來了巨大的傷害,如《代扶風主人答》:
十五役邊地,三回討樓蘭。連年不解甲,積日無所餐。將軍降匈奴,
國使沒桑乾。去時三十萬,獨自還長安。不信沙場苦,君看刀箭癱。
鄉親悉零落,冢墓亦摧殘。仰攀青松枝,慟絕傷心肝。
從軍邊地的艱苦,行軍征戰的殘酷以及久役歸鄉的悲涼,在詩中通通被表現出來。這就是塞外戍邊軍士的真實生活寫照,充滿了痛苦、蒼涼和無奈。除卻軍旅行役的艱難和殘酷,詩人還看到了塞外邊疆的黑暗和不公,如《塞上曲》:
三、壯志難酬——理性反思、無奈歸去
由于以上理想和現實的巨大差距,詩人從以前的滿腔熱忱開始變得冷靜理性。他不由得思考自己當初的選擇是不是錯了:“百戰苦風塵,十年履霜露。雖投定遠筆,未坐將軍樹。早知行路難,悔不理章句。”(《從軍行》其一)數年的風霜晨露,沙場征戰,卻沒有半點的建樹。這不禁使詩人懊惱抑郁,早知如此,還不如用心讀書,博取功名。
不僅如此,詩人還開始對戰爭進行反思,“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塞下曲·其二》)昔日的戰場,氣勢如虹,如今已被黃沙掩埋,只有暴露在蓬蒿中的幾具白骨還在提醒人們這里曾經發生的一切。
仕途難登,抱負難展,冷靜下來的詩人更加同情邊地的士卒,更加思念家鄉和親人。《從軍行七首》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奈金閨萬里愁。
其二: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聽不盡的邊愁,剪不斷的思念,在秋月映照邊城的背景下,愈顯蒼涼和悲壯。詩人那顆燃燒的心,被不盡的阻難繚亂了,使得他更加思念那曾經毅然離開的家鄉和親人。此時,也唯有這些才能撫慰詩人那顆充滿憂愁的心。
漫游邊塞數載,沒有大的建樹,一片忠心、滿腹才華卻無處施展。詩人王昌齡認識到了理想和現實的巨大反差,默默離開了生活數載的邊塞,回到了家鄉,又開始了科舉應試之路。可嘆其后,只坐了秘書省校書郎和縣丞一類的小官,最后客死異鄉,終生壯志難酬。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