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繁星教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數學;小學;三角形;教學;案例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八冊《三角形邊的關系》
教學目標:
1、通過擺一擺等操作活動,探索并發現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并應用這一性質判定指定的三條線段能否組成三角形。
2、引導學生參與探究和發現活動,經歷操作、發現、驗證的探索過程,培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愿望和興趣 ,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鍛煉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探索發現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
教學難點:
能應用發現的結論,來判斷指定長度的三條線段能否組成三角形,并能靈活實際運用生活。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小熊要建一座小竹屋,什么形狀的屋頂美觀又穩固?(三角形)
2、小熊已搭好了一條8m的邊,從3m、4m、5m的竹子中再選兩根,合起來做三角形屋頂,可以怎樣選擇?
3、學生操作演示(實物投影):老師事先準備了4根分別注明是8cm、3cm、4cm、5cm的小棒(老師說明:cm代表m)
3cm、4cm、8cm (不能圍成)
3cm、5cm、8cm (不能圍成)
4cm、5cm、8cm (能圍成)
4、看到結果,你有什么疑問?(為什么有的能圍成三角形,有的不能圍成?到底怎樣的3根小棒才能圍成三角形呢?能圍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之間有什么關系?)
5、讓我們像數學家一樣去探索和發現三角形邊的關系(板書課題)。你有信心和勇氣嗎?
二、實驗探索:
1、分組實驗,合作探索:
從3cm、3cm、3cm、4cm、5cm、6cm、9cm共7根小棒中選三根小棒擺一擺,也可以用畫一畫(自己選擇數據畫三角形)、量一量(量已有三角形的各邊)、折一折(用紙折三角形)等其它方法來試一試。將實驗結果填在報告單中:
(附實驗報告單):
3cm、3cm、3cm、4cm、5cm、6cm、9cm
第一邊長度cm第二邊長度cm第三邊長度cm能否圍成(能√,否×)比較三條邊關系
3453+454+535+34
2、小組內分析數據,交流探究結果。
三、發現結論
1、小組匯報交流實驗結果:你發現了什么?(能圍成的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都大于第三邊。)
①不能圍成三角形的每組小棒的長短有什么關系?(有一組兩邊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邊)
如:3+4
②能用一句話說說你的發現嗎?(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都大于第三邊)
2、歸納結論:
同學們,祝賀你們探索和發現了三角形邊的關系,讓我們自豪地再說一遍這個結論。
四、拓展應用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能探索和發現三角形三邊的關系了。那么請同學們拿出信封中的三根小棒,說說為什么這三根小棒圍不成三角形呢?
生1:我的信封中的三根小棒中有兩根小棒的長度和沒有第三根長,所以圍不成。
生2:我的信封中的三根小棒中的兩根小棒的長度和等于第三根,所以也圍不成。
師:看來只有當三根小棒的長度滿足三角形邊的關系,才能圍成三角形。請同學們判斷下面幾組線段是否能圍成三角形?
(1)3厘米 4厘米 6厘米 ( )
(2)1厘米 2厘米 3厘米 ( )
生1:因為3+4>6、4+6>3、3+6>4,滿足了三角形邊的關系,所以能圍成三角形。
生2:因為1+2=3,所以圍不成三角形。
師:大家想一想,有沒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快速判斷三條線段是否能圍成三角形?
生1:可以直接看較短的兩條線段之和是否大于第三條線段,如果大于就說明能圍成,反之就不能圍成三角形。
生2:我同意,兩條短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那么長邊和短邊之和肯定就大于另一條短邊了。
師:同學們說的很好,下面就請同學們自己說幾組線段讓同學們用這個方法快速判斷一下。(同桌互說)
五、完成書上的例題填表然后集體交流
六、全課總結
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關于三角形邊的關系還有值得我們探討的地方,比如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差與第三邊有什么樣的關系?有興趣的同學課后可以自己探索。
反思:
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三角形一點都不陌生,所以我放手讓學生獨立進行操作,把較多的時間放在了探究三角形邊的關系方面了,這是本課的一個難點。從“是不是所有的三根小棒都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借助了小棒、畫圖等手段,引發學生的主動探究,使學生獲得了一定的數學知識,激發了學習興趣,培養了探索意識。
我首先創設有趣的、具有生活實踐意義和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操作活動,進行探索。通過小熊造房子蓋三角形屋頂這一具體情景,創設數學問題,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體現了“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
其次,我設計了擺三角形的探索性學習活動。三角形兩條邊長度的和大于第三邊,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三角形內在的特征,教學時采用的一般操作活動是很難讓學生自主體驗的,因此,我由指向明確的問題導入:是不是任意長度的三條線段都能圍成三角形呢?繼而組織學生展開探索性學習活動,把探索結果記錄下來后,組織全班學生展開充分的討論:為什么不能圍成三角形,什么情況下能圍成三角形。其中,著重解決兩邊之和等于第三邊的情況,并引導學生形成思維:兩條邊長度之和大于第三邊,是指任意兩條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在此基礎上,進行抽象概括,形成正確認識。這一過程,使學生既加深了對三角形內在特征的認識和理解,又通過此過程感受到數學思想方法,提高了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再次,我安排了探究意味很濃的課堂練習。課堂練習不是簡單的強化和鞏固,而是進一步完善認知結構,優化思維的過程。教學中我充分注意到了這一點,通過練習,學生在所學內容的基礎上,對知識又有發展,找到了最佳的判斷方法。
課堂是每個學生都在經歷著的生命歷程,學生渴望著這個歷程的豐富多彩,生活中毫不起眼的一些例子都能引起他們為之思考、爭論、興奮、抱怨,那是因為師生共同的“演繹”讓課堂成為富有經歷與創造的過程。我注意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大膽猜想、勇于實踐、積極創新,用數學的眼光去探索和發現,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但在組織學生動手實踐時,怎樣引導學生有序地、有目的性地去合作探索?這是值得我去探索,去繼續努力的。
參考文獻
關鍵詞: 三維導學案 課堂教學 教學反思
運用“三維導學案”進行課堂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它使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培養學生自學能力、自學習慣的指導者。使用“三維導學案”進行教學提倡“先學后教,先練后講,相互質疑,交流提高”的思想。利用“三S導學案”進行教學能夠實現課堂的有效性,如果我們不能充分利用好“三維導學案”,那么不但起不到優質高效的作用,反而會適得其反。
一、利用“三維導學案”進行教學能夠實現課堂有效性的提高
(一)利用“三維導學案”進行教學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但不會給學生增加負擔。
美國的布魯巴克說:“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覺學習。”新課程標準也提出“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本”的理念,因此我們必須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為了深化課程改革,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效益,近年來,我校在學習和總結國內名校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備寫三維導學案,開展兩段式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
“三維導學案”包括“預習案、學習案和反饋案”。“預習案”是教師根據教材要求、教學目標和學生已具備的學習能力,精心設計、編寫的學案,主要以問題或練習的形式引領學生閱讀課本,使學生初步了解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學習案”是根據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及學生掌握方面的易錯點設計編寫、供學生課堂合作學習的方案。“反饋案”是學生在預習、學習的基礎上,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和檢測,實現當堂完成,當堂評價,及時反饋,提高學生對知識掌握的實效性。
“兩段式教學”就是教學過程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課前利用自習和周末空閑時間學生通過閱讀課本自己完成預習案上的問題及練習。第二階段是課堂上老師組織引導學生解決學習案中的重難點和考點,最后利用反饋案做好本節課的反饋檢測。
課前教師簡明扼要地出示學習目標和自學指導后,在規定的時間內,學生通過閱讀教材、查閱資料等方式自學相關的內容,完成預習案中的相應內容,并將自己不會或不懂的標記出來。這樣學生在課前對教材內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課上先讓學生交流自己的學習情況,并對自己預習中存在的不足進行必要的彌補。教師再根據學生存在的問題適時引導,再歸納總結重要的知識點,然后學生進一步完善預習案中的問題并完成導學案后的課堂練習,本節課就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這樣設計導學案,能使學生知道哪些內容是自己通過預習能理解和掌握的,哪些是不會的,學生學起來有針對性,才能提高掌握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團結協作的意識,從自主學習中體會到樂趣,有成就感。
(二)利用“三維導學案”進行教學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應用“三維導學案”進行課堂教學,是以“三維導學案”為引導,讓學生自主學習。這樣可以把過去“以教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充分轉變為“以學為主體”的新型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調動學生主動接受知識的意識,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三維導學案”是以課程標準為依據,以所任教班級的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編寫的,具有基礎性、層次性、針對性等。“三維導學案”中將練習題按難易程度分為基礎知識鞏固訓練、能力提升訓練和拓展創新訓練三個層次,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爭取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事可做,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而且有助于激發他們“跳一跳摘蘋果”的學習樂趣。這樣一節課上完后會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所收獲,真正做到分類教學、因材施教,才能達到高效學習的目的。
課堂上教師應該講得巧、少、有針對性,對學生通過預習已經理解掌握的不講,對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交流后理解掌握的不講,對學生特別難理解、講了也不會的內容不講,對個別同學存在的個別問題通過單獨輔導解決。教師重點講解的應該是學生容易混淆的知識點、容易出錯的知識點和遺漏的知識點,最后引導學生總結歸納知識點,找出知識間的相互聯系或規律,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和技巧,為以后學習打下基礎。
(三)“三維導學案”是教師集體備課、集體研討的結晶。
編寫三維導學案要充分考察、了解學生,潛心研究教材和《課程標準》,明確學習目標、學習重點、學習難點,根據不同的課型和要求進行設計[1]。通過集體研討,集思廣益,不斷調整和完善,力求做到“知識題型化,問題層次化,內容精致化,導學簡單化”。傳統教學中,集體備課僅僅是表面的工作,備課不夠深入,不夠全面,教師之間的經驗得不到共享。在備寫“三維導學案”時,可充分調動教師備課的積極性。我們的具體做法是先將一學期的教學內容分工進行一備,主要包括確定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預習方法和基礎知識填空,預計學生在預習中出現的問題,找到相應解決方案和突破重難點的方法,課后反饋練習題的精選等。然后由同組教師討論交流后對一備導學案進行修改和補充,最后完成定稿并使用。通過這種方式編寫的“三維導學案”匯聚了全組教師的智慧,更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需求,這就為打造有效課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增加師生互動,使學生真正參與到知識形成過程中。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往往從上課講到下課,學生事先不知道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更不知道本節課的重點知識,課堂上學生不能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這樣的課堂沒有活力,更沒有高效可言。利用“三維導學案”進行教學則能改變這種情況,因為學生可根據“三維導學案”中的預習提綱和教師指導的預習方法對教材進行初步有針對性的預習,通過課前的學習,學生對本節知識有了一定的認識,甚至還能清楚哪些知識已掌握,哪些知識還需進一步學習。課堂上教師根據學生預習反饋的情況,對個性問題進行單獨輔導,對共性問題重點進行講解,這樣學生就可以更認真、更仔細,就能更好地參與課堂中的互動活動,如討論、質疑等。課堂上學習有了目標,學生的參與學習意識就強。
在沒有使用“三維導學案”教學之前,上課時學生舉手回答問題的熱情不高,往往教師提出問題后總是一些“老面孔”舉手,其他學生的參與意識不強,總是當聽眾,課堂氣氛不活躍。但是在利用“三維導學案”進行教學后,情形大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將學生預習反饋出來的疑難問題先交由W習小組討論解決,最后教師重點解決學生仍存有的難點和疑點。在探究難點和疑點時,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設計情景,先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讓他們交流自己選擇的答案和理由。用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學生討論得很投入,發言很積極,教師只需進行必要的引導并歸納總結。這種教學,老師不再是課堂的主裁者,而是引路人,既給學生指明了學習的方向和目標,又給學生提供了發揮才能的空間和展示學習能力的舞臺。
(五)反饋練習有利于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三維導學案”的設計除預習案、學習案外,還包括反饋案,“三維導學案”的導學優勢還表現在反饋案的設置上。在編寫反饋案時,教師先利用各種資料,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對本節知識的掌握情況,挑選出相關的練習題讓學生完成,這樣,既能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又能全面準確地鞏固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反饋練習題目的選擇要有代表性和針對性,要低起點,多層次,練習時學生應獨立完成,教師不得輔導學生,要等到練習完成后再講解和糾正。
以上實踐證明,利用三維導學案教學是實現課堂有效性的重要途徑。只有將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學”完美結合起來才能打造高效課堂[2]。但是如果我們沒有恰當地、正確地使用三維導學案,就會使教學工作誤入歧途。
二、使用“三維導學案”的注意點
(一)忌用“題海”拖累學生。
部分教師在編寫導學案時,選擇大量的練習題讓學生完成,認為這樣可以讓學生牢固地掌握所學知識。實事上這是錯誤的理解。做練習的目的是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過多的練習題不但會占用學生大量時間,而且學生疲于應付,何來學習樂趣可言?
(二)教師的講解要切中要害,不是講得越少越好。
導學案式教學提倡教師的講解要少而精,有些教師認為學生利用導學案進行了自學,在課堂上可以少講甚至不講,這種理解是片面的。講的多少應該與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有關,如果是學生通過自學或小組合作學習已理解掌握的,就可以不講,而對學生來說容易混淆、容易出錯或比較難懂的知識要重點講解,爭取讓學生理解吃透。
(三)導學案中要貫穿對學生三維目標的培養。
設計導學案時應將三維目標貫穿在各個環節中,首先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知識水平設計與之相適應的問題,通過自學、討論和教師的引導講解完成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其次在學習過程中,教師通過指導學生預習、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合作探究等形式,讓學生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和掌握學習的方法。最后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對事物的分析,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總之,追求課堂教學的優質高效是我們的目標,“三維導學案”的使用只是我們追求目標的一種方法,但在使用過程中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只有在教學中不斷地探索和改進,并讓它更有效地為教學服務,課堂教學才會真正達到優質高效。
參考文獻:
Teaching process:
Step 1. Leading-in
Step 2. Pre-task
1. Free Talk(Make up dialogues about their favorite seasons)
2. Discussion(The weather in different seasons among different cities in China and the world)
Step 3. While-task
1.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2. Reading comprehension.
3. Role-play.
4. Form tag questions and then answer them according to the truth.
5. Brainstorming.
6. Competition.
Step 4. Post-task
Step 5. Home work
Finish off the rest of the exercises.
一、課后反思
明確了任務目標后,精心設計恰當而又有效的活動,積極創設能讓學生主動交流的語言環境,把課本材料還原成活生生的交際語言,既緊扣了教材,又拋開了教材,然后再回到教材。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中國與世界地圖,并給學生布置任務――通過閱讀地圖談論不同城市在不同季節的天氣,讓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用語言做事,內容和方式要盡量真實的“任務型”教學途徑,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本堂課實際上也是英語課、地理課的整合。新課標“倡導任務型的教學途徑”中提到“活動應積極促進英語學科和其他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和聯系,使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審美情趣和藝術感受、協作和創新精神等綜合素質得到發展”。教師布置給學生的任務激活了他們先前關于中國地理與世界地理的知識,使原有知識背景與當前信息之間生成更多聯系,使所學知識更為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并培養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從而真正做到知識綜合。
本課的分別是開頭由學生談論自己最喜愛的季節和最后兩項任務――腦力風暴和看圖造句(用反意疑問句造句并回答)比賽。1:課堂外,學生自覺搜集、整理、歸納材料,自編對話談論自己家鄉及國外的季節,學會了主動學習;從各方面獲得信息并加工處理成為自己所需要的語言交際素材,活動“能夠促使形式獲取、處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發展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了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在完成任務中自信心不斷增加,當學生所進行的任務使他們當前的語言能力發揮到極點時,英語的習得也擴展到最佳程度。2:學生談論自己熟悉的話題,情緒較高,心情愉悅。學生平等參與、自由使用,有更多的獨立性,當學生積極地參與用英語進行交際的嘗試時,也就漸漸掌握了用反義疑問句進行問答的語言形式。由于看圖造句的回答為開放性任務,學生在提問和回答時都有可能會犯一些語法錯誤,我便寬容地對待,即不隨意打斷,而是讓他們先進行交流,然后請同組內有不同意見的學生來幫助指出,既可以加分,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
二、幾點思考
1.如何處理班額大、學生多,教師指導有困難的問題;如何提高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對活動的興趣和參與率。注重結合對任務結果的評價,鼓勵更多的學生積極參與合作學習;重視學生課外任務(如:Report/Talk)的完成情況(沒有輪到的學生怎么檢查),特別是在完成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和合作精神等,是作為綜合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
2.在小組討論中,個別學生包攬全局,或語言水平低的學生跟不上活動節奏時應采取什么措施,即教師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深入課堂,有效地關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和參與程度。
3.本堂課能基本上圍繞課文中的話題,在一項大任務中通過完成各項小任務來滲透聽、說、讀、寫各項技能的訓練。但如何解決討論內容及表達方式單一及學生思維狹窄的問題,應是我們今后嘗試和思考的課題。
4.任務實施前的準備是課上還是課下做,需要多長時間,生詞和語言現象如何處理,怎樣在語法和詞匯中體現任務型教學的理念,初中生能力有限,學生之間有一定的個體差異,教師如何為他們完成任務提供適當且必要的幫助,以及如何把握任務的難度等都有待進一步探討和研究。
[關鍵詞]物質的溶解性溶解能力探究差異發展
[中圖分類號]G633.9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5)110101
一、教學內容
浙教版《科學》七年級(上)第四章第五節。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物質的溶解性的初步知識。
2.培養學生初步學會溶解、加熱等基本實驗操作技能。
3.通過對物質的溶解性有關問題的探究,使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及對實驗條件的控制,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以及質疑精神、合作意識、創新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三、設計理念
通過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引導學生操作、體驗,發現、提出問題;通過對有關問題的探究活動,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經歷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方案、觀察與實驗、搜集事實證據、分析論證、交流評估等環節,從而有所側重地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增進學生對科學探究的理解。
通過改革探究活動結構,實施分層分類探究模式,以適應各個層次的學生,為他們創設不同的探究空間;通過為不同的學生呈現可供選擇的探究內容,滿足每個學生的學習需要;通過鼓勵學生合作探究,引導學生相互交流、討論甚至爭辯,充分利用學生之間的差異,從而實現差異共享,最終促進學生差異發展。
四、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動機,引入新課
師(指著幾位聽課的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班來了幾位客人,我們泡幾杯糖水來招待他們好嗎?
生(興奮地說):好!
學生兩人一組,分別利用事先提供的器材“泡糖水”,教師巡回指導,要求學生規范實驗操作,但不作其他提示。
(教師通過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提供實踐素材和機會,引導學生操作、觀察、體驗和思考,進而發現問題,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引導發現,提出問題
師:在泡糖水的過程中,同學們有什么發現?又有哪些疑問?
由學生充分發言:
(1)為什么糖能溶解在水中使水變甜?
(2)為什么水中糖放得足夠多時,糖不會完全溶解且還有剩余呢?
(3)有什么辦法能使剩余的糖溶解?
(4)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與什么因素有關?
(5)食鹽也能溶解在水中,它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和蔗糖一樣嗎?如果不一樣,那么哪個更大一些?
(6)攪拌能使糖的溶解加快,此外,還有什么辦法能加快糖的溶解?
(7)糖在水中能夠溶解,在其他液體中也能溶解嗎?
(8)固體能溶解在水中,氣體也能溶解在水中嗎?
……
教師對學生的仔細觀察及發現、提出問題的能力表示肯定,并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分類處理:(1)把錯誤的或是重復的問題劃掉;(2)就幾個較簡單的問題展開分析、討論。
生1:糖能溶解在水中,是因為糖和水都是由分子構成的,而分子在不停地做著無規則運動,且分子之間有空隙;把糖放入水中后,糖分子運動到水分子之間的空隙里去了。
生2:事實上,這是一種擴散現象。
生3:對!而且我認為溫度越高,糖溶解得越快;因為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劇烈。
生4:糖還有剩余,說明糖在水中溶解的數量是有限的。
生5:我認為這句話不太科學,因為如果再加一些水,或者改變其他條件,剩余的糖有可能還會溶解。
生6:對,所以應該這么說:“在一定條件下,糖在水中能溶解的數量是有限的。”
生7:我認為也可以這么說:“在一定條件下,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生8:我認為氣體也能溶解在水中。打開汽水瓶蓋時,會有氣泡冒出來,這些氣泡應該是原來溶解在水中的氣體。
生9:不錯,倒啤酒時也會冒上來許多氣泡。
生10:我們曾做過水的沸騰實驗,當水加熱到一定溫度但還未沸騰時,水中就不斷有氣泡冒上來,這顯然是原來溶解在水中的空氣,在水溫升高時從水中跑出來了。
生11:這個實驗是否表明:空氣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空氣的溶解能力越小?
生12:有可能。汽水瓶蓋著時,不見有氣泡冒上來,而瓶蓋一打開,氣泡就不斷地冒上來,說明氣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還可能與其他的外界因素有關。
……
(學生應用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對某些問題作出嘗試性的解釋,并作出各種合理的猜想、假設,為下面進行科學探究活動打好基礎,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相互交流的能力。)
(三)科學探究,解決問題
擇取幾個典型的問題進行探究(允許各個小組選擇其中一個或兩個適合自己的問題進行探究)。
問題一: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與什么因素有關?
[猜想與假設]
學生討論猜想:(1)與水的質量的多少有關;(2)與水的溫度的高低有關。
[設計實驗]
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1)在兩個盛有適量水的試管中分別放入一定量的蔗糖,振蕩一會使之充分溶解,且使兩個試管中都有蔗糖剩余;
(2)在一個試管中再加入一定量的水,振蕩,觀察剩余的蔗糖是否溶解;
(3)把另一個試管放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觀察蔗糖能否繼續溶解。
(由于學生對“溶解能力”的含義不理解,導致設計的實驗方案有誤,但教師不直接指出,而是允許學生按照自己設計的方案去實驗,鼓勵學生從實驗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培養學生思維的批判性和反思能力。)
[進行實驗]
學生兩人一組利用教師提供的器材進行實驗,教師指導學生規范操作,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同時引導學生努力從實驗現象中去發現問題。
[分析論證]
生1:通過實驗,我發現加水和加熱都能使剩余的蔗糖繼續溶解。這說明水越多,溫度越高,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越大。
生2:我觀察到的現象和生1相同,但我不贊同生1的觀點。
師:(表示感興趣)請說說你的觀點。
生2:我通過實驗發現,加水雖能使剩余的蔗糖繼續溶解,但不能使蔗糖的溶解能力變大。
師:能說一下你的理由嗎?
生2:我舉例說明吧。比如,5mL的水中溶解了10g蔗糖就不能繼續溶解了,說明1mL水中最多只能溶解2g蔗糖;如果水增加到10mL,蔗糖最多能溶解20g,表面上看蔗糖溶解得比原來多了,但實質上1mL水中能溶解的蔗糖的量沒有發生改變,所以蔗糖的溶解能力也沒有改變。
生3:對。這就好比一個人挑擔,他一次最多只能挑100斤;如果他多挑幾次,他挑的總量會增加,但他挑擔的能力沒有改變。
生4:但加熱后,剩余的蔗糖繼續溶解了,這說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確實與溫度有關。而且,溫度越高,蔗糖的溶解能力越大。
生5:這也不見得,也許當水溫升高到一定程度后,蔗糖的溶解能力不再變大。
師:對,我們只能說“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與溫度有關”,至于具體關系如何,必須通過大量的實驗和嚴密的分析才能確定。
(學生在教師營造的安全、寬松的氛圍中自由地討論、爭辯、猜想和假設,并逐漸放棄自己原有的錯誤想法,試著接受別人正確的、合理的觀點,從而不斷建構起有意義的知識。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合作意識得到了培養。)
[實際應用]
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探究得到的結論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如用熱水洗碗比用冷水洗碗更干凈。
問題二:在一定條件下,食鹽和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哪個大?
[猜想與假設]
學生討論猜想:(1)食鹽大;(2)蔗糖大;(3)一樣大。
[設計實驗]
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1)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兩杯水,質量相同,溫度相同,分別溶解食鹽和蔗糖,比較哪一種物質溶解得多。(滲透控制變量法)
(2)各組進行實驗方案公示。
①在兩杯質量和溫度都相同的水中,分別放入等質量的食鹽和蔗糖,充分攪拌后,如果觀察到一種完全溶解,另一種還有剩余,就可得到結論。
②在兩杯質量和溫度都相同的水中,分別放入等質量的食鹽和蔗糖,充分攪拌后,如果兩種物質都有剩余,比較剩余物質的多少,就可得到結論。
③在兩杯質量和溫度都相同的水中,分別逐漸加食鹽和蔗糖,一邊加一邊攪拌,加到都不能溶解為止,比較溶解的量的多少,就可得到結論。
[進行實驗]
學生兩人一組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案進行實驗,教師指導。
[討論交流]
生1:通過實驗,我發現在水的質量和溫度都相同的情況下,蔗糖要比食鹽溶解得多,說明在一定溫度下,蔗糖的溶解能力比食鹽大。
生2:我得到的結論和生1相同。但我由此想到,比較蔗糖和食鹽的溶解能力,應該還有其他的方法!
師:(表示感興趣)是嗎?說說你的想法。
生2:取兩杯質量和溫度都相同的水,一杯放蔗糖,一杯放食鹽,如果放進去的蔗糖比食鹽多,但最后蔗糖完全溶解了,而食鹽還有剩余,也能得到上述結論。
師:你的思路是對的。但一開始并不知道蔗糖的溶解能力比食鹽大呀?
生2:我也是在知道了結論之后才想到這個方法的。
生3:(若有所悟地)這樣看來,應該還有其他的方法。
師:(表示期待)說說看!
生3:我認為實驗中兩杯水的質量也不一定要相同。比如,可以使第一杯水的質量是第二杯水的兩倍,然后使第一杯水中放入的食鹽的質量是第二杯水中放入的蔗糖的兩倍,再來比較它們溶解的程度,也能得到結論。
師:你這樣設計的道理是什么?
生3:在這里鹽水的質量雖然增大到了原來的兩倍,但根據我們第一個探究活動得到的結論,這不會影響食鹽的溶解能力,因此可以用這種方法比較食鹽和蔗糖的溶解能力。
師:對,實際上這里的設計思想還是與上面一致的。
生4:(受生2、生3啟發狀)我突然有一個想法,不知能否行得通?
師:(期待狀)……
生4:只用一杯水來進行實驗。我是指在同一杯水中,先逐漸加食鹽,攪拌,加到不能再溶解為止,然后再逐漸加蔗糖,攪拌,同樣加到不再溶解為止,最后比較加入的食鹽和蔗糖的質量,就可得到結論。
生5:(表示懷疑地)同一杯水中加兩種物質,它們的溶解能力會不會受到影響?
師:這倒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課外進行探究。不過生4的想法的確很獨特!
師:剛才大家通過相互合作,設計出了許多種比較食鹽和蔗糖的溶解能力大小的方法。但是,大家注意到沒有,這些方法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是把食鹽和蔗糖加到水中來進行比較的。
生:是的。
師:能不能反過來進行考慮呢?
生6:你是指把水加到食鹽和蔗糖中來進行比較?
師:對。
生7:我知道了!先分別在兩個燒杯中放相等質量的食鹽和蔗糖,再不斷向食鹽和蔗糖中加水,攪拌,使之溶解,一直加到食鹽和蔗糖完全溶解為止,比較兩個燒杯中所加水的多少,也能得到結論。
生8:對,加水少的那種,它的溶解能力反而大。
(在該過程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從各個不同的角度考慮問題,鼓勵學生相互啟發、相互補充,設計出了多種比較食鹽和蔗糖溶解能力大小的方法,充分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同時也深化了學生對控制變量法的理解。)
[反思質疑]
師:對剛才的探究活動,大家還有什么想法?
生:我認為剛才得到的結論的正確性值得懷疑。
師:(驚奇地)為什么呢?
生:剛才所做的實驗,只能說明在該溫度下蔗糖的溶解能力比食鹽大。但如果溫度發生改變,蔗糖和食鹽的溶解能力都要改變,此時,哪一種物質的溶解能力大是不能確定的。
師:對,你的想法很有道理。那么,你認為要比較食鹽和蔗糖溶解能力的大小,還應該做些什么?
生:我認為應該多做幾次實驗,即在不同的溫度下,重復上述實驗,才能得到比較正確的結論。
師:所以說,只通過一次實驗得到的結論往往是不可靠的。
(本環節是學生對探究得到的結論進行反思、質疑、評估的過程。應該說,這位學生提出的問題是教師原來所沒有想到的,但也正是如此,才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也體現了教學的成功之處。)
[作業](二選一)
1.探究影響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
2.探究將食鹽和蔗糖放在同一杯水中對蔗糖的溶解能力的影響。
五、教學反思
(一)突出探究
本課通過創設一個學生較為熟悉的情境,引發了一連串的問題;然后通過引導學生參與對問題的探究,使學生親身體驗了科學探究的過程,并著力培養了學生發現及提出問題的能力、實驗設計能力、實驗動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本課設計的兩個探究活動都包含了多個要素,但又各有側重,如“探究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與什么因素有關”的活動,突出了“分析論證”這一環節;“探究在一定條件下,食鹽和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哪個大”的活動,突出了“實驗設計”“討論交流”這些環節,并滲透了控制變量法。這樣處理,既是教學內容的需要,又能有所側重地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加深學生對科學探究各個要素的理解。
(二)鼓勵創新
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為學生營造了民主、平等、寬松的教學氛圍,如對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教師并不立即指出,而是鼓勵學生繼續探索,讓學生通過實驗觀察、討論交流、反思總結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為學生提供一個安全、自由的心理環境,使學生能大膽探索,有所發現;二是注重對學生質疑精神和創新思維的培養,如實驗設計時,引導學生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進行思考,通過分組討論、合作交流,相互啟發、相互完善,設計出多種不同的方案,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
一、目前中學生的行為規范養成誤區及產生原因
一般認為行為規范養成教育的基本心理結構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四種基本組成部分,這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統一體。在整個中學階段,青少年的行為規范養成教育迅速發展,初中生對于道德觀念的理解已基本正確,開始運用道德規范來進行道德判斷和評價,能按自己的道德觀念去分析具體的道德情境并產生情感體驗。當代中學生成長在社會基本安定的環境中,他們將走入的卻是飛躍變革的社會,因此他們基本成熟的道德品質帶有鮮明的現實性與社會性,他們的觀念與習慣、思想與行動常常是矛盾的統一體。這種矛盾有時使他們走進行為規范養成教育的誤區。具體說來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其一是道德行為與道德認知的悖反。大多數學生在實際行為方面表現出一些不良行為,常常出現諸如公共汽車上不愿或恥于讓座、學生在許多場合不會說謝謝,對教室內、校園中的廢紙雜物、尚在流水的公共水管等視若無睹、考試作弊、編造謊言欺騙同學、老師、父母、甚至打架斗毆……一系列違背道德規范的現象,這顯示出他們在道德認知與行為之間存在巨大反差。
其二是道德意志難以抵擋眼前利益的誘惑。道德意志是指人們為了實現有意義的,但當時并不吸引他的道德目的,而克服那些富有吸引力的動機、需要或者愿望的心理特征。對絕大多數人而言,在很多時候是難以舍棄或拒絕眼前利益的誘惑的。對當代中學生而言,什么是眼前利益?大致可分為三種:一是學業成績及由此帶來的其他成功與輝煌。在素質教育倡導了多年的今天社會上及家長判斷學生優劣的標準就是學習成績的好壞及能否考上重點學校;二是社會發展所帶來的豐裕的物質生活及由此產生的種種誘因;三是看起來可以無盡揮霍的青春生命。不少我們所認為的優秀學生,他們汲汲以求的是前者。因此他們除了對分數感興趣外,兩耳不聞窗外事,兩眼無視身邊人。哪怕是關系比較密切的兄弟姐妹、同學、家長、老師等,沒有考慮這些人的感受。而另一部分學生則以“何必把明天的煩惱提前到今天,為生活原則,信奉只要今日我快樂,無須愁白少年頭”。看起來,這兩類學生的行為表象截然不同,但不難發現其共性:他們所追求的都是眼前利益,并非人生的終極目標。為了眼前利益他們都放棄了許許多多在這個年齡段所不應或不能放棄的東西,在眼前利益的誘惑下,他們的道德意志顯得那么脆弱。
其三是價值與尊嚴的重新定位。曾幾何時,一個熱愛勞動、體貼家長、尊敬老師、團結同學、樂于助人的孩子就能夠讓父母和老師感到欣慰滿足。而如今這些都遠遠不夠了,它們甚至退居到次要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能擠進重點中學、名牌大學,這才是學生的自身價值和人格尊嚴之所在。社會正是以此來評判學校教育的成敗、教師教學的得失、學生本人的優劣的。那么在學生心靈的天平上,傳統道德規范所賦予他們的價值觀與尊嚴感無疑已被重新定位了。
不可否認,變化發展的物質世界與人類的精神世界是互相作用的。中國社會正經歷著巨大的變革,在五彩斑斕的社會面前,青少年的無所適從或慌亂盲從有其客觀原因。如果我們的德育也陷入迷茫,那么貽誤的將是一代人。道德的說理教育以及其它的道德宣傳有助于道德知識的普及,加深受教育者對道德規范的認識,要使道德規范真正被受教育者內化、吸收,使道德行為經常化、自動化達到自由的境界,培養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和糾正不良道德行為習慣是極其重要和迫切的。
二、重視道德踐行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學習習慣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地增長,一個人畢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壞習慣是道德上無法償清的債務,這種債務能以不斷增長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創舉失敗,并把他引到道德破產的地步。”道德行為習慣是與一定的道德需要、道德傾向聯系的自動化的行為動作,它是一個人由經常的道德行為轉化為道德品質的關鍵因素。因此重視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對提高他們的綜合道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完善“他律”倡導“自律”。學校是學生教育的主陣地,學校工作的許多方面都可能有助于養成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如:通過學生守則、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制訂與實施,使學生熟知并達到學校生活中具體的行為要求;建立良好的獎懲與激勵機制并及時分析總結學生良好道德行為養成的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在班級中創設產生良好行為的情境,形成健康的輿論,杜絕重復不良行為的機會;在課內外、校內外活動中,提供道德行為練習與實踐條件,明確聯系的目的、意義與要求,并使學生知道練習成敗的原因……有了嚴格的他律,還要輔之以被教育者的內心自律。因為一個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通常都需要經過自覺地練習和實踐才能定型。應鼓勵并提倡學生進行自我教育,通過樹立榜樣,創設條件,讓學生在實踐中懂得人要做自己行為習慣的主人而不要變成它的奴隸。
2、從日常生活細節入手。如:良好的生活、學習、衛生、為人處事等習慣,甚至小到自己的生活用具、學習用具等的收集整理。有必要重新體味“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些古訓給我們的啟示,使施教者與被教者共同重視“小節",及時地運用表揚與批評、肯定與否定等集體輿論手段,并與家庭教育達成共識,讓學生真正“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逐漸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和道德行為習慣。
3、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同學生由于家庭環境、個性差異以及所遇事情的性質與程度不同,他們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方式是不相同的。對具體對象、具體問題,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育措施。或正面教育、嚴詞警告,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委婉啟發;也可以活動矯正,運用集體力量時常督促,因人因事而異,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力求收到最佳教育效果。
4、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教師要認識到良好行為習慣在其形成過程中的反復性、曲折性、長期性。從哲學角度看,事物發展的趨勢就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人在其成長過程中一些挫折,困難,甚至倒退,也不足為怪。從心理機制上說,習慣是經過長期多次強化和積累而建立起來的一種動力定型和自動化了的條件反射系統。一個人要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是很艱難的,只要有一次經不起誘惑而失去了對道德的追求,重新做起會變得更加困難。
總之,“行動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重視道德踐行注意養成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使學生走出行為規范養成教育誤區的一條可行路徑,對優化公民素質,提高德育功效具有重要作用。要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提出幾點建設性意見:
1、特別注重家庭教育;
關鍵詞:翻車 素質教育
案例一:機手不懂會車規則和操作要領造成翻車。我市一機手駕駛上海-50旋耕機組從機庫外出作業,開出不到400 m,在河邊鄉間道路上與載磚拖拖拉機運輸車相會:一是在平坦的道路上不按交通規則,逆向會車;二是違反操作規程途中剎車不聯鎖,造成單邊制動,致使前輪轉向偏離路面下滑;三是發現前輪下坡操作不得要領,不是制動后倒車而是急轉上來,結果使機組180°翻身掉入河中。
案例二:不熟悉機具性能,盲目開車。我市一機手駕駛上海-50旋耕機組上長江大堤。坡度較大,缺乏經驗,又不懂上坡操作要領,像在平地上開車一樣,懸掛著旋耕機直沖,致使拖拉機組重心后移前輪上翹;發現前輪上翹,又未果斷地踩下離合器(使機組下滑)繼續前進而翻車。
案例三:不懂牽引規范,盲目拖拉下陷或肇事車輛。我市一機手駕駛上海-50拖拉機去拖拉下陷的上海—50水田平整機組,由于兩人均不懂牽引規范。
一是牽引用的鋼絲繩太短;二是牽引車掛接鋼絲繩的位置(掛接點)太高,導致牽引力多數轉變為下拉力,使牽引車繞后輪逆轉;三是發現前輪上翹又沒有及時踩下離合器繼續前進,造成牽引車翻車。
案例四:平時不重視路途勘察和修復,行車又不注意安全。我市一機手駕駛上海-50收割機組,由于平時不注意作業道路的勘察,夜間行車缺乏實踐經驗,盲目行駛,途經漁塘注意路面情況,只顧右側行駛,造成路基塌方而翻車。
案例五:架駛技術生疏。我市一機手駕駛上海-50收割機組,在旁邊是深溝后面是電線桿的田間作業,盲目倒車,與電線桿相撞后手忙腳亂,致使機組側翻入深溝中。
關鍵詞:酒駕 臺灣地區法律規范 比較
一、 臺灣地區對于"酒后駕車"的法律規范
相對于中國內地,臺灣地區經濟發展起步較早,加之島內地勢較為崎嶇,因此民眾多以機動車作為代步工具,其機動車普及較早。與大陸相同的是,宴席無酒不歡、拼酒等習俗也在島內盛行,"臺中酒駕害死加班男案"、 "消防員遭遇酒駕追撞截肢案"、"葉少爺案"等酒駕案件也受到島內外的關注。據 "內政部警政署"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道路交通事故酒后駕車肇事在24小時內死亡的人數為576人,占總死亡人數的22.39%,2008年1月至10月份因酒后駕車失控肇事死亡人數為419人,占總數的22.93%,2011年統計數據顯示全臺平均每20小時就有1人死于酒駕,且近三年來交通事故肇事排在第一位的均為酒后駕車。[1]
為了規制酒后駕車行為,臺灣地區于1986年公布《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當時已將"酒醉"列為該條例第37條之處罰對象,汽車所有人若明知汽車駕駛人有醉酒、患病、精神疲勞、意識模糊等情況而不予禁止駕駛者,也將處以吊銷駕駛證的處罰。后1975年及1986年等兩次修正,為提高其警示程度,將罰則提高至第35條。1997年又明文規定拒絕接受檢測者的處罰規定,并且將"酒醉"二字修正為"酒精濃度過量"。1999年,臺灣首次將酒后駕車"入刑",仿造德國刑法第三一六條之規定,于刑法第十一章公共危險罪增訂第185條之3,規定:"服用、品、酒類或者其他相類之物,不能安全駕駛動力交通工具而駕駛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三萬元以下罰金。"[19]酒后駕車行為由單純的行政不法提升到刑事不法。2001年再度提高其罰款金額至新臺幣15000元(約合人民幣3200元)以上60000元(約合人民幣12000元)以下,并將"酒精濃度過量"等文字修正為"酒精濃度超過規定標準",且增加對于駕駛執照扣掉期間之再罰的規定。2002年再將"禁止其駕駛"等修正為"移置保管其車輛"。2007年修正該條,將刑度提高為"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并科十五萬以下罰金。"顯示島內面對交通安全相關議題重視的態度。2011年,臺灣省新北市一名消防員賴文莉遭遇酒駕追撞截肢,引起臺灣民眾對于不能安全駕駛動力交通工具罪量刑之強烈關注,同年11月30日臺灣當地政府旋即修正"刑法"第185條之3,提供法定刑度,并增訂加重結果犯之處罰規定:"服用、品、酒類或其他相類之物,不能安全駕駛動力交通工具而駕駛者,處兩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并科二十萬以下罰金。因而致人于死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六個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20]但酒駕情況并沒有在"重刑"之下有所好轉,2012年4月25日,臺灣富豪之子葉冠亨(人稱"葉少爺")酒駕害死3條人命,引發社會公憤,高雄地院宣判,由于葉酒駕失控撞上安全島,致同車乘客陳岡逸死亡,還波及晨運婦人李幸蓉身首異處,更間接害李婦丈夫悲憤猝死,2人8歲成孤女,嚴重罔顧公眾交通往來安全,重判他6年,創下島內酒駕致死案件判刑最重案例。[2]有些"民選代表"、"議員"甚至鼓動"立法院"將一般醉酒的刑度提高至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但亦有學者任務修法提高法定刑作為解決不能安全駕駛行為之手段,無異于緣木求魚,有違罪刑法定原則。
二 臺灣地區關于酒駕的法律規范與大陸相關規范之比較
綜上內容可知,較之中國大陸,臺灣地區以刑罰規制酒駕的時間較長,且相關規定經歷過多次的修訂和調整,醉駕入刑后的司法制度較為完善,具有很高的借鑒價值。與我國2011年修改后的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之一的內容和《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關規范相比較,臺灣地區對于酒后駕車的法律規定具有以下特點:
(一)犯罪構成較為嚴謹和封閉,規制范圍更加廣泛。臺灣地區規制酒駕的罪名簡稱為"不安全駕車罪",其犯罪構成有三:第一,服用酒類、、劑或類似物品。此三種物品皆是足以影響人類意識狀態之外的刺激物品。與刑法第一三三之一的僅僅限定醉酒狀態相比,更加廣泛。第二,不能安全駕駛,即當事人因服用前述物質導致無法正常、安全的駕駛動力交通工具。臺灣學術界雖然對于此罪屬于抽象危險犯還是具體危險犯爭論不休,司法實務上則明示采用抽象危險犯,即酒精含量,呼氣檢測超過0.55毫克,血液酒精含量超過1.1毫克沒公升即達到"不安全駕駛"的程度,但又輔以酒精含量,呼氣達到0.25毫克以上而為達到0.55毫克,若輔以其他客觀事實,得認證已達到"不安全駕駛"。在。三、駕駛交通動力工具。此處的動力工具指憑借非人工動力而推進的機械工具所產生行進動力的交通工具,包括機車、汽車卡車、電車、船舶、航空器等在內。相比之下,刑法一三三條的"駕駛機動車"的表述就過于簡單。
滿足了以上三點仍不能達到犯罪成立的標準。在臺灣地區犯罪成立需要經過"三階段審查"即第一層構成條件成熟,第二層行為具有違反性,有侵害他人、社會的法益的事實或可能性、應然性。第三層為有責性,即行為人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原因所在。而內地在"醉酒入刑"之處就面臨著醉酒是否要一律入刑的爭議,就在于雖然我國犯罪構成理論也強調犯罪行為必修以侵害或威脅到刑法所保護的法益,但卻缺少對于酒駕這類抽象危險犯的"危險"以及"危險"對刑法所保護的法益威脅或侵害程度的界定與厘清,最終導致實務上的判斷規則偏離"罪行法定"的原則,僅僅以血液酒精含量為唯一標準,導致發生在停車場附近挪動車位被舉報酒駕,最終被判處刑罰的案例。而臺灣地區對于此模擬較有爭議的犯罪類型多是加以具體案例以及"大法官"的評析,把抽象的犯罪具體化,判斷標準不僅有酒測結果,還包括客觀具體的輔助證據,使得"罪當其罰,罪罰相當。"
(二)刑事處罰較重,行政處罰嚴格。從前面對于臺灣地區對于"酒駕"的立法歷程可以看出,島內對于"酒駕"的規制經歷了"由輕到重"、由"簡單到逐步完善"的過程。首先,"由輕到重"是指酒駕最初由行政罰升級至刑事罰,財產處罰由1986年的"一百元以上三百元(舊臺幣)以下罰款",升至2011年的"科處或并科處二十萬以下罰金(新臺幣)"。自由刑由"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 升至"處兩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而內地"醉酒"處罰的最高限不過拘役六個月,但相同的是臺灣地區每一次修法的進程都是由社會影響比較大的案件推動,如"葉少爺案件"、"女消防員案件"等。但一些學者卻認為刑罰的力度要與其對社會造成的損害程度相當,一味依靠刑度的提高治理酒駕不僅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還會導致刑罰體系的混亂,如果不安全駕駛罪的刑罰提高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則將超過交通肇事罪的最高刑罰限度,而導致一些肇事司機為了減輕其犯罪的負擔選擇酒駕后肇事逃逸,而給道路交通秩序出現嚴重的混亂,也較重了交警職務的危險性。其次,由"簡單到逐步完善",則是指規范酒駕的法律規范的層級不斷增多,每個層級規范的內容不斷細化,對于處理酒駕案件的整個過程的規范更加到位。自1986年酒駕被歸于行政罰處罰后,經歷了多次修改,增加了對肇事車輛所有人、拒絕接受酒測者、負載未滿十二歲的肇事人員等的處罰規定,對肇事車輛的處理也改為保管制,收取保管費用,如保管期限到期后所有人在三個月內沒有取回車輛,則保管機關將其依法拍賣。對于處理酒駕案件的人員也有相關的行政程序法加以規制。目前臺灣尚無德國、日本地區的取締酒后駕車程序法簡稱"取締程序法"(即 處理酒駕案件的行政程序法),而是依據《行政執行法》,其執法程序包括攔停、詢問、領交付證件、酒測、檢查甚至同行、留置等。
而大陸方面,醉駕行為從一種違反行政法行為上升到犯罪行為,因其獨有的特點而使得辦案人員在適用在偵辦醉駕案件時,由于其獨有的特性,使得辦案人員醉駕入刑也產生了與刑事訴訟法的沖突。
1、根據公安部《公安機關鑒定規則》規定,辦案人員對犯罪嫌疑人實施抽血行為后,由于其所屬交警部門受制于技術能力與法定資質的影響而無法進行鑒定時,必須通過辦案人員呈請--領導批準的方式進行委托,并制作《鑒定委托書》。由于涉及熱機、取樣、混勻、離心等一系列檢測步驟,一例血液酒精檢測需耗費10 ~ 50 分鐘不等,加上檢材報送路途上的時間,嚴格的委托鑒定程序如果是外部委托,還要考慮到被委托的鑒定機構可能由于承擔其他業務較多,而不能及時出具檢測報告而造成的延遲,致使從抽血到檢測報告之間往往有比較長的一段時間間隔,甚至超過12小時。在這段時間中,辦案人員要將犯罪嫌疑人帶回辦案機關進行訊問,以便確認犯罪嫌疑人身份與犯罪實施過程,并采取下一步行動。根據刑事訴訟法規定,對犯罪嫌疑人的訊問不得超過12小時,由于犯罪嫌疑人處于醉酒狀態,對其訊問難以開展,甚至會出現12 小時仍未查清犯罪嫌疑人身份的情形,此時如果檢測報告還未作出,公安機關就缺乏將犯罪嫌疑人繼續拘留的法律依據。如果釋放,由于犯罪嫌疑人身份不明,則給案件繼續偵辦帶來巨大困難。[3]
2、對醉酒駕駛行為設定的最高法定刑為拘役,在所有的刑法罪名中只此一例,而逮捕必須是針對可能判處徒刑以上的犯罪嫌疑人,因此,對醉駕案件不能適用逮捕的強制措施。而在實踐中,由于拘留的期限只有七天,拘留七天的期限屆滿,司法機關就沒有了繼續關押犯罪嫌疑人的法律依據。[4]但是,在這七天內走完從偵查、到法院判決的全部訴訟程序,未免倉促。在此情況下,只能對犯罪嫌疑人適用取保候審和監視居住。但是,問題隨之產生,如果遇到犯罪嫌疑人拒不交納保證金或提供保證人以及拒不在監視居住期間履行法定義務,辦案機關又將如何實施?邏輯上,如果遇到犯罪嫌疑人拒不交納保證金或提供保證人則無法適用取保候審,但又無拘留和逮捕的適用為后盾,只能適用監視居住。監視居住期間對犯罪嫌疑人24 小時的全方位監督在技術上不具備可行性,如果犯罪嫌疑人出于對任何強制措施的抵觸情緒在監視居住期間拒不履行義務,則依照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五十七條對取保候審和監視居住期間違反義務的--予以逮捕,在此情況下,不能適用逮捕的醉駕,使得醉駕入刑與刑事訴訟法再次產生沖突。
綜合上述內容可知,臺灣地區對于"酒駕"采取的是全面與綜合的治理方式,不僅規制肇事人員,還提高了汽車所有人、未滿十二歲兒童監護人的注意義務,有效的避免了肇事人員不配合檢測和其他環節糾紛的產生。而內地入刑不到2年,對酒駕的處理還處于比較"粗糙"和簡單的階段,雖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治理酒駕案件中卻存在許多問題,如醉酒入刑后與刑訴法有沖突,缺乏繼續拘留嫌疑人的法律依據。因此,筆者認為醉酒入刑只是一個開端,治理酒駕任重道遠,需要不斷相關制度的不斷完善與有效配合,才能做到理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杜慧錦.不能安全駕駛動力交通工具罪量刑事務分析[J].司法周刊,第1612期。
[2] 臺海網."葉少爺"酒駕案一審判6年,判刑定讞學校將開除學籍
[EO/LB]http://.cn/c/2012-11-10/104925550883.shtml.2012.6.7
李省等7人均系無業人員,年齡最大的26歲,最小的19歲,自2004年8月起糾集在一起,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瘋狂實施盜竊、搶劫、等犯罪行為。
淮北市中院經審理查明,2004年12月,李省、毛玉龍、石祥、趙某、徐某預謀實施搶劫淮北市交通賓館餐廳經理李某,后李省等人多次跟蹤李某并確認了李某的住處,并準備了作案工具。2004年12月18日晚6時許,李省、毛玉龍、石祥攜帶作案工具竄至李某的租房處淮北市淮海路312號1棟602室,三人從樓頂下去,通過廚房窗戶進入室內守候。徐某在交通賓館跟蹤李某并隨時通告李某的行蹤、為李省三人遞送食品、香煙等物品。李省三人在室內守候了三天。在守候期間,李省將室內的VCD、毛毯等物讓徐某拿走賣掉。2004年12月20日下午2時30分左右,任某開門進入李某的住處時,被李省等三人控制,李省持刀刺擊任某的右胸部,致任某當場死亡。三被告人從任某身上搜得現金200余元、手機一部。三人正準備離開時,李某開門入室,三人將李某按倒在地,李省持刀朝李某的頸、胸、腹部連刺數刀,致李某當場死亡。三被告人從李的身上搜得手機一部和其他物品后逃離現場。次日凌晨,李省、徐某再次返回現場,將李某的項鏈、戒指拿走。經法醫鑒定,任某系被他人用單刃尖刀刺戳右胸部而致鎖骨下動脈離斷,失血性休克死亡;李某系被他人用單刃尖刀刺戳胸腹部、切割頸部而致多發性內臟破裂,失血性休克死亡。
法院還查明,2004年12月,被害人陳某某被入室搶劫、一案及淮北市怡園洗浴中心等單位空調壓縮機被盜案也系李省、毛玉龍、石祥、徐某等人所為。
淮北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被告人李省、毛玉龍、石祥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入戶實施搶劫,并致被害人任某、李某死亡,其行為已構成搶劫罪;被告人李省在實施搶劫行為時,對被害人陳某實施,其行為已構成罪,同時,被告人李省、毛玉龍、徐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多次盜竊公私財物,數額較大,其行為已構成盜竊罪;被告人劉某為李省、毛玉龍實施盜竊行為提供作案工具,事后銷售贓物,其行為已構成盜竊罪;被告人林某明知是犯罪所得贓物仍予以代為銷售,其行為已構成銷售贓物罪。被告人李省、毛玉龍、石祥積極實施犯罪行為,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均系主犯。由于被告人李省等人的犯罪行為給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造成的經濟損失應予賠償。
最后,淮北市中院作出判決,主犯李省、毛玉龍犯搶劫罪、罪、盜竊罪被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罰金1萬元、8千元,沒收個人全部財產;主犯石祥犯搶劫罪被判處死刑,沒收個人全部財產;其余四罪犯徐某、趙某、劉某、林某分別以搶劫罪、盜竊罪、銷贓罪被判處無期徒刑、有期徒刑15年、有期徒刑1年和管制1年;并處罰金3.3萬元、2萬元、1萬元、1千元不等。被告人李省、毛玉龍、石祥、徐某、趙某同時賠償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任某等經濟損失計人民幣20萬余元;賠償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陳某等經濟損失計人民幣17.16萬余元,被告人李省、毛玉龍、石祥、徐某、趙某對上述賠償款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并對李省等6人繼續追繳犯罪所得。
河山鎮中心學校806班 施鳳明
他們都是一群被幸福遺忘的孩子,被遺忘在了一個陰暗的角落里,陪伴著他們的,只有“5.12”這個如夢魘般的數字。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8.0級特大地震,在四川這片肥沃的土地上,撒開了一道道,或深、或淺的傷口。四川在滴血!他們在滴血!我們更在滴血!
面對特大地震,青川縣木魚中學初二(3)班的師生,原以為是普通小地震,他們躲到了課桌下。當他們意識到這并不是普通的地震時,已經為時已晚。強大的地震如同一個兇狠的惡魔,將他們困在它的魔抓之下,大部分人沒能逃出來。時間定格在了14時28分這一刻,這是傷感的一刻。
同樣時面對特大地震,北川中學高二(10)班的同學們則是紛紛丟下手中剛打開的課本,沖向外面,沖向生的希望。但還是有一些同學在“跑”與“躲”之間依然選擇了“躲”,他們抱著頭,躲在了課桌之下。此時的北川更是地動山搖,教學樓則像是地震這一惡魔的玩具,被輕輕搖了幾下,便轟然倒塌。時間又一次定格,還是14時28分這一心痛的時刻。四川這一“天府之國”也不知成了多少人的“天府之國”!
假如,青川的他們能在剛發覺震感,就迅速疏散,那又是怎樣一番情景?假如,北川的他們能在“跑”與“躲”之間選擇了“跑”,那又會是怎樣?假如……但是!我們沒有假如,只有那血淋淋的事實!大災大難來臨時,我們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去逃生,也許只有一秒之差,就將生與死分隔了開來。正因如此,我們更加應該在平時,在大災[:請記住我站域名/]大難沒有來臨時,加強疏散演練。有一句俗話說的好“不怕一萬,只怕萬一”,我們加強疏散演練也是為了防止,哪天大災大難來臨時,給我們生命造成過多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