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地區調研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區域經濟尚屬發達,但梅州、汕尾相對要弱,區域經濟支柱產業有:梅州的礦業、潮州的瓷業、揭陽的服裝、輕工業,汕頭的玩具、日化、內衣業、汕尾的珠寶、服裝及漁業。區域年GDP排列位于全國中上,因此個人收入也相對較高,可自由支配的貨幣也多于全國其它地區,消費指數呈高,在全國來說是個相對具有購買力與市場潛力的區域。
粵東由于位于經濟較發達地區,又擁有中國最大的日化生產基地,也陛鄰國際大都市港、臺、澳,同時也是著名的僑鄉,擁有近百萬廣布世界各地、僑居的華人同胞,這四大得天獨厚的優勢也所得粵東的日化市場空前地發達,這里品牌云集、種類繁多、檔次不一。
為對粵東日化市場有個全面的初步認識,我在粵東幾個重要城市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市場課題調研,主要調研課題設計分為:粵東日化市場規模及行業環境特點、日化品牌結構及產品特
點、產品價格結構及特點,竟爭渠道及竟爭手段與策略,客戶及消費者的品牌與產品偏好,行業內的促銷方法與策略共六個基本上涵蓋了行業現狀與運作的市場課題。
在通過一周的深入市場調研中,帶著以上問題仔細察看了具有代表性的大、中、小城鄉終端的經營規模、經營環境、品種結構、價格策略、促銷手段、同供貨商的合作狀況以及自身的服務狀況、營業盈利能力,也廣泛地收集與詢問了新資、老資營業員、店員、管理人員及經營人員的的相關市場經營問題,聽取并征詢了他們的見解與看法,現根據本次調研收集到的相關信息綜合總結如下:
一、 從市場規模與特點來看:城市市區經營日化的終端約為:50----150個,其中大型超級市場約為1---2家,一般分布在地級市以上,其顯著特點為:裝修豪華、功能齊全、規模超大、品種大而全,采取低價竟策略進行滲透、擴張、竟爭、強勁沖擊大中超市及經、分銷商。也正因為其實力與經營規模的大,所以相當欺供貨客戶,合作條件十分苛刻,商品進入的門檻很高,因此只有愿意實現長期利益與回報的廠商才愿意在此設用以展示產品品牌形象與知名度的專柜,來此消費的客源也大都是市區居民,他們不計遠近、慕名而來。如:梅州的好宜多、潮州的大富源、揭陽的易初蓮花、汕頭的沃爾瑪等,但這一類的超級巨鄂通常由于擴張過快或經營管理不善等原因,引發資金周轉不靈、現金流斷鏈,所以曇花一現、頻頻倒閉也就屢見不鮮,也給合作商帶來很大的投資風險。
大超市分布于縣、市,為2----4家,其特點基本同于超級超市,又由于同市區的超級巨鄂的出現并后來居上,所以也搶走了它們一大部分客源,嚴重地沖擊了它們的經營、也威脅著它們的生存,制約了它們的發展成長,但由于其仍具品種齊全及位置優勢,也有一定穩定客源及作條件與進入門檻相對超級超市要低很多,所以仍被大多數批發商和實力一般的廠商看重,他們紛紛搶灘,采用包斷品種陳列的方式在此進行對竟爭對手的終端堵截,大有占山為王、決勝終端之勢。
中等超市在縣、市一般有20家左右,其特點為:分布于菜市旁或居民密集區,主要為日用品、食品等,由于處于居民區的心臟位置、貼近居民,所以客源相對穩定,受超級超市沖擊較弱,生意穩定,合作條件寬松,進入門檻十分低,已成為眾商家必爭之地。
縣、市區一般有小日雜店50----100家,這類小店的特點為,分布于廠礦、校區、住宅小區,只為居民提供日常應急日需品,其同類品種相對價格都要高于市場一點。
鄉鎮一般有中小超市1---3家,其特點為:品種相對齊全,分布于主要街道及鬧市或菜市旁。一般不設進入門檻。其它小雜貨店5----20家。
縣市一般有主力批發商1—3家,專車定時定線配送,這類批發商的特點的是:手頭都有10---50個自已的產品,即做分銷也做終端.送貨上門.另有5---15家由傳統的零售小店生存下來的零售加小批發的小型批發商,它們的特點的,在長期的合作中積累了一部分老客戶,靠電話訂貨,小量配送,一般只在市區及近郊開展業務.
二、從日化品牌結構及產品特點來看:洗發水主要集中在一線強勢品牌及二線知名品牌與本區域品牌,約占百分之八十,它們弱勢雜牌共占百分之二十的市場份額。洗發水的主要功能賣點、訴求主流為:去屑、柔順、防脫、防叉,輕逸自然。
牙膏的品牌結構與市場份額與洗發水相似,但功能賣點、主流訴求為:美白,去漬、防蛀、針對廣東省這個特殊氣候環境的又有:清涼、去火。
牙刷的品牌結構名牌與雜牌各占半壁江山,主要功能、訴求表現為:柔軟不傷牙齒、全面洗刷。
淋浴露的品牌結構為:名牌占70%,雜牌雜30%,主要功能、訴求表現為:滋潤、柔滑、殺菌。
洗面奶及通用面霜的品牌結構可謂是龍蛇混雜、主次不清,不分高低,其主要功能訴求表現為:美白、去痘、去斑、嫩膚、除皺防皺。
女性專用面霜的品牌結構為:名牌與雜牌平分秋色,主要功能訴求同上。
彩妝的品牌結構為:大品牌占20%,雜牌占80%,主要功能訴求為個性化。
香水的品牌結構為:大品牌占20%,雜牌占80%,主要功能訴求為:清香宜人,持久。
洗滌品品牌結構同洗發水、牙膏相近似,主要功能訴求表現為:不傷手、潔清、省水、殺菌。
三、從產品價格結構及特點來看:一線強勢品牌及二線知名品牌(洗發水)以200ML單位為準,一般零售價在13----15. 以400單位為準一般在25---30,以750單位為準一般在40—60.,淋浴露同等單位的相對低于洗發水的價格,雜牌的洗發水及淋浴露包裝質量好點的也有超出一線強勢品牌價格的,質量及包裝差的則低于一線品牌的價格.
牙膏的價格結構及特點:以一線品牌100克為單位,零售價在3----5元,150克在5----8元,200克在8---14元.其它功能性強的價格更高.雜牌牙膏在100克2,5---3元,150在3---5元,200克在4------8元,如功能性強的也更高出許多.
洗面奶知名品牌以100克為準在10----15元,150克在15---20,200克在18----25 ,雜牌質量,包裝,功能好的也有很多高出知名品牌價格的.而部分質量包裝沒有優勢的價則低出許多,以100克為準在4----10元.150在6-----15元.
面霜以50克為準一般在5---10元,(低檔的雜牌),也有在10----30元的.價錢相當混亂.
香水30ML的分三檔:10---25,30---50,50----60元.
四、從竟爭渠道及竟爭手段與策略來看:除廠商直供外,汕頭主要有:金勝達,東安,英盛,金源化妝品,雨兒1001連鎖及普寧的茂發,其中本地的金盛達最強, 梅州主要有金源百貨,康華工貿,阿蘇百貨,其中金源百貨最強,
潮州主要有無限美,四通,以及汕頭的金勝達,東安,其中本地的無限美最強.揭陽主要有利信貿易,慶發百貨, 普寧的茂發,其中本地的利信貿易最強,并覆蓋到梅州豐順地區.
竟爭手段與策略來看:主要采取大品牌開路,再跟進相對價廉物美的二,三線品牌來獲取高額利潤.在大中條件合適的超市采取加盟經營的形式包斷某類品種壟斷經營, 對竟爭對手進行終端堵截.并勤于維護,加強跟進,服務到家.其它基本上沒有什么創新與特色.
五、客戶及消費者對品牌與季節產品的偏好來看:
經營客戶主要要求:產品的包裝要精致美觀有特色,色彩要明快宜人,圖案要賞心悅目,質量要好,如洗發水,淋浴露,洗面奶,面霜等還要求香味宜人,能浸人心肺,生產標準,廠址,電話,認證要齊全,如是瓶裝的最好是壓蓋的,而不是翻蓋的,因為翻蓋在客人試看的過程中容易損壞,造成賣不出去的損失.再就是價格和利潤空間.以及配送的及時性.
個人消費者,如是單身一般偏于選用小包裝的,如洗面奶在100ML淋浴露在100ML,家庭用在400—10000.如旅行的可會要50ML,的,還有就是能滿足其個人個性化的需求的功能產品,
洗發水在炎夏除要滿去屑,柔順外,可能還要滿足涼爽的功能,人們在夏選購洗發水,淋浴露,收縮緊膚水,洗面奶,防曬乳液的需求會更多點,冬季對面霜,護手霜,化妝品的需求會多些,而夏季則只有粉底,眼睫膏,唇膏會走量好點.
每次發生森林火災,都對森林資源造成一定損失,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這讓我們不得不高度重視。從全區森林火災發生的原因看,有幾點值得我們深思:
一是從森林火災引起直接原因看,具有人為性。通過近年來火災發生數據統計對比發現,全區所發生的森林火災95%都是人為因素造成的。
二是從森林火災發生時期看,具有季節性,全區森林火災發生主要集中在春季,春節前有少許火災,上墳燒紙原因占大多數;然后就是3月開始左右,農事活動的增多致使森林火災增多;到清明節時期,還是以上墳燒紙引起的火災居多。可以說,春季森林火災的發生占全年森林火災發生的90%以上。
三是從森林火災發生的天氣氣候看,具有干早多發性。在森林防火期內,天干少雨天氣是森林火災的多發期,一般在連續干早20天以上,就極易發生森林火災。
四是從森林火災發生的地域看,具有集中性。全區森林火災集中發生在某個鄉鎮,個人認為有如下原因。一是重視程度低,各防火責任單位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和薄弱環節,體現在:有的鄉鎮、管區對森林防火工作的艱巨性認識不足,重視程度不夠高,工作主動性不強;有的鄉鎮、管區宣傳教育不深入,火源管理不嚴格,預防工作存在死角、漏洞。二是林火阻隔、林區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依然滯后,進展普遍緩慢,與日益嚴峻的防火形勢不相適應。
根據我區當前森林防火的實際情況,為做好森林防火工作,避免重特大森林火災發生,最大限度的減少森林火災,降低森林火災的損失,我從隊伍建設管理、火源管控、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宣傳力度等幾個方面進行了調研。
一、隊伍建設方面
區森林消防大隊一直保持200名隊員滿員狀態,其中以水滅火應急隊伍30人,配備高壓細水霧4臺,WICK-250水泵4臺,高壓遠程水泵6臺,水帶5000米,消防水車2 輛。為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繼續科學調配力量,實行“靠前駐防”新模式,抽調9個中隊、130名專業消防隊員,靠前駐防到防火重點鄉鎮和林場(臺營鎮、大新寨鎮、留守營鎮、深河鄉、茶棚鄉、墳坨管區、榆關鎮、平市莊林場),實現防火重心下移,不僅能減輕各鄉鎮的防火壓力,而且可以加強防火辦和各鄉鎮的聯系,確保一旦發生火情,減少出警時間,快速出擊并能在第一時間處置。
上個防火年度,區防火辦已對專業撲火隊開展培訓6次,并先后9次組織開展了模擬實戰及以水滅火演練。在新的防火年度防火辦要繼續定期對森林消防隊員開展培訓和演練,使撲火隊員進一步熟悉撲火機具的性能和撲救森林火災的方式、方法,讓隊員在撲火過程中的不安全隱患減少,同時提升撲火能力,為切實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火源管控方面
進入防火期開始,固定檢查站的電子欄桿和監控攝像頭就已安裝完畢。所有護林員、檢查站、瞭望哨、巡邏隊全部上崗到位,不間斷巡查,不留死角,確保防火工作有序開展。
全區每個鄉鎮都有倆支以上隊伍進行巡查,做到次數多,頻次密;在重點區域、重點部位、進山路口設立檢查站及卡點,所有檢查站人員堅守崗位,加強值守,雙崗雙哨,實現不間斷、無縫隙交接,每個檢查站均有記錄本,詳細記錄車輛、人員進出時間。科技方面,通過在重點林區、旅游景區和火災高發區建設林火視頻監控點7個,可監控全區70%的林地面積,實現24小時實時監控,做到發現火情自動報警。在此基礎上區防火辦又與區氣象局聯系,引入了氣象預警監測系統,與區環保局聯系,引入了環境保護監控系統,實現了資源共享,進一步提高防火監控能力。
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
我區現有林地面積79.2萬畝,其中天然林13萬畝、公益林15.85萬畝、一個國有林場3.2萬畝。其中留守營鎮黃金山頭至樊各南村與昌黎縣交界和墳坨管區后明山至茶棚鄉大所莊村碾子溝與昌黎縣、盧龍縣交界處,地形地勢復雜,森林植被茂密,發生火災撲救極其困難。據不完全統計,僅2015至2018年我區與昌黎縣、盧龍縣交界處發生過境火達15次以上。為全面做好重點地段及火災多發部位火災防控工作,進一步做好今年森林防火前期準備工作,我區預投入120萬元,在縣界位置開設三條防火隔離帶共24.9公里,能夠起到阻隔林火蔓延、減少火災損失的作用。隔離帶開設采取機械與人工相結合的方式,現已完成20公里,正在進行中,預計10月底完成。我們將進一步加大區級財力投入力度,爭取省、市防火項目資金,拓寬防火費用投入渠道,完善森林防火各項工作機制,增強森林防火基礎設施建設水平。
根據上級開展“探索勞務輸出地區與輸入地區對接機制”的通知要求,xx市就業辦拿出專門人員,認真進行了專題調研,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勞動力資源基本情況
據調查,xx市現有人口86萬人,其中,農村人口65.9萬人,是全省名副其實的農業縣級大市之一。其中,農村勞動力39.8萬,占全市農村人口的59.5%。城鎮勞動力9.8萬人,占城區人口的47%。我市城鄉勞動力需要就業或轉移就業的存量4.4萬人,這4.4萬人當中大部分是農村勞動力,35歲以下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大都外出打工,35歲以上的農村富余勞動力一部分靠進城當季節性臨時工,一部分在家務農,真正可利用的農村富余勞動力較少。據初步調查,全市勞動力供給總量達5800多人,其中,新長勞動力4200多人,城鎮20xx多人(含大、中專1000人,職校、高、初中1000人),農村20xx多人,復轉軍人200多人,有就業愿望的城鎮其他人員1600多人。據統計每年企業用工將在15000人以上。從勞動力市場的運行情況看,近年來為保障用工單位招聘和求職者充分就業,市勞動就業辦公室根據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期,開辦多種形式的勞動力市場洽談會,除中心市場常年開辦外,每年春節后還組織外來勞動力專項洽談會4-6次,開辦企業用工大型洽談會、失業職工再就業、困難群體再就業、農村勞動力專項勞務市場等勞動力市場90多次,市場成交近6000人。
從勞動力市場的運行情況看,“有崗無人,有人無崗”結構性失業問題較為突出。企業用工仍缺口較大,每年約1萬人左右。目前,勞動力短缺集中在勞動密集型企業,部分企業表現在設備閑置,大宗訂單不敢接,給我市的經濟帶來一定的影響。勞動力短缺主要集中在服裝加工、水產加工、塑料加工、建筑業、機械制造的鑄造工等行業。缺口較大的企業有晟鼎服飾、綺麗制衣、永豐塑料、鴻源臺鉗、湯姆水產、北海食品、東天革皮革等企業,用工缺口大約6000多人。
二、外來務工人員分布及管理情況
截止到8月底,有外來人員2.4萬人,其中屬于勞動保障部門管理范圍的有1.96萬人,主要集中服裝及工藝品加工3185人、建筑裝飾2692人、商品零售批發業20xx人、水產加工23500人、機械制造業2615人、石材加工1768人,其他行業6990人。
對外來務工人員管理,規定,凡是外來務工人員到市打工,必須持當地勞動保障部門出具的《外出務工人員就業登記證》和其他有效證件,到我市勞動力市場辦理求職登記,勞動力市場為其提供免費職業介紹,發放《外來務工人員就業證》,監督用工單位和外來務工人員簽訂《勞動合同》,對符合規定、手續齊全的外來務工人員發放《外來務工人員就業證》,放率達到100%,簽訂《勞動合同》率96.8%以上。同時,充分發揮鎮街、社區勞動保障平臺作用,搞好外來務工人員的調查摸底,加強動態管理,對外來務工人員進行跟蹤服務。
同時,相關部門協同做好外來務工人員管理服務。有關部門出臺了xx市農民工工作聯席會議工作規則和部門職責分工》、《xx市農民工工作要點》、《關于開展城鄉統籌就業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等相關文件,籌備召開部門聯席會議,明確職責,落實責任,定期研究農民工工作,以加強對外來務工人員管理服務。
三、對口援助西部就業情況
20xx年,為響應省委省政府“西輸東接”工程號召,援助省西部地區就業,滿足市部分企業用工需求,市勞動就業辦公室組織部分企業,在定陶和單縣舉辦企業用工招聘會,全市8家企業參加招聘會,主要招聘機械制造、縫紉、水產養殖加工、服務員、建筑工人等,提供招聘崗位1500多個。兩地共招聘工人554人。此次“西輸東接”招聘工作,不論是參加企業、招聘崗位和人數,還是招聘成交人數,都較好地完成了省委、省政府和煙臺市下達的任務,招聘后組織運輸人數列煙臺市各縣市區第一位。
20xx年以來,根據上級的統一部署,為做好嘉祥縣的對口援助工作,勞動保障部門制定了勞動力輸入方案。我局主要負責人在市五大班子領導帶領下,赴嘉祥縣進行了幫扶對接,勞動保障部門組織我市綺麗制衣公司、晟鼎服飾公司、東天革制品有限公司、忠耀機械公司、鴻源臺鉗公司、開發建設總公司等6家企業,提供用工崗位1380個,與當地勞動保障部門達成了用工協議,并在嘉祥縣設立了工作站。先后從嘉祥縣收進農民工100多人。
四、影響勞動務輸出地區與輸入地區對接的因素
一是勞動者擇業觀念陳舊,有崗不上的“結構性”就業難問題依然存在。20xx年以來,在西部地區舉辦企業用工專項招聘洽談會,將用工崗位直接送到西部地區農民家門口。招聘崗位3000多個,但招聘會市場成交率不高,最低只有幾個人。成交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是當地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有不愿離土離家的傳統思想,不愿外出創業。
二是崗位適應性差。大多數企業反映農村年輕勞動力、職校畢業生吃苦耐勞精神和敬業精神差。有盡管學歷較高,但動手能力較差、體質差,不能勝任機械、服裝行業由于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的工作。
三是企業用工不規范。企業不按照《勞動合同法》有關規定簽定勞動合同,為職工繳納各種保險,改善工作環境,減少隨意拖欠職工工資、延長勞動時間、增加勞動動強度現象。
五、加強勞動務輸出地區與輸入地區對接的建議
一是加強公共就業服務,在促進東西就業交流方面更好地發揮作用。一方面,要加強勞動力市場網絡建設,通過加強市場信息網絡建設,實現了與周邊地區的網絡互連、信息共享,拓寬了市企業和勞動力的用工、就業區域,促進了勞動力資源充分就業。另一方面,要做好市場就業服務工作。勞動力市場要充分發揮求職登記、職業指導、勞動合同簽證等窗口的服務作用,積極為用工單位和求職者提供就業服務。搞好信息搜集和就業組織指導,根據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期,開辦多種形式的勞動力市場洽談會,除中心市場常年開辦外,每年春節后還要組織外來勞動力專項洽談會、企業用工大型洽談會、農村勞動力專項勞務市場等勞動力市場,使勞動力市場呈現出“有場有市,供求兩旺”的大好局面。
二是要建立引進外地勞動力,彌補企業用工缺口。要搞好與西部地區勞動保障部門對接,加強聯系,設立勞務輸入工作站,分期分批組織企業到外地招工,以緩解企業用工緊張的局面。
關鍵詞:市場調研;就業方向;行業地位
1 杭州以及周邊城市的服裝行業分布情況概述
1.1 杭州市區
上海杭州一直是杭派服裝的起源與發展之地?!昂寂伞迸b的概念大致出現在1996年。據統計,杭州當時已有女裝生產企業兩千多家,形成了龐大的女裝產業群,業界統稱這個時期的杭州女裝為“杭派”女裝。而隨著21世紀中國經濟的發展,身處中國最活躍的經濟帶核心位置的杭州也迎來了服裝品牌發展的黃金時期,國外服裝品牌的不斷進入,也為在初期由江南濃郁的地域文化滋養成長的“杭派”女裝帶來了變革的動力,傳統文化內涵與西方高端服飾設計理念的有機結合,最終形成了當今杭派女裝“清新不輕浮、前衛不張揚、精致不繁縟”的獨特個性,吸引著世界時尚服裝業的目光,也越來越為國際時尚界一股新生的服飾主流文化。圍繞杭派女裝的各種產業鏈也分散在杭州周邊城市,正是我校服裝系畢業生肥沃的就業土壤。
就業方向:杭州市內商圈繁榮,消費活躍,品牌服裝的售賣終端相對比較集中,從事服裝營銷、采購、企劃、總監等方向的校友居多,他們當中大部分人的事業已經上升到較為穩定的狀態,有能力定居于此,完成能在杭州這樣的一線城市安居的奮斗目標。
1.2 海寧
海寧中國皮革城皮草廣場7.1萬平方米,現有400多家毛皮服飾、制品生產企業和經營戶入駐,匯聚總建筑面積國內外各類獺兔、狐貍、水貂等服裝、單體、原料毛皮產品,以打造成集“專業化信息中心、規模化采購中心、現代化展示中心、長三角物流中心”于一體的大型毛皮服飾貿易中心為戰略目標,充分利用海寧及海寧中國皮革城的龐大資源和客源以及最權威、最專業的服裝紡織行業背景,創建“長三角”最齊全、最時尚的毛皮業國際化貿易平臺。
就業方向:皮草服裝設計助理、皮草設計師、銷售等。海寧皮草業單純集中,屬于有著自己的行業特色。作為一種只需要做一季――冬裝的服裝行業,海寧皮草服裝的主要以男裝、女裝和目標客戶群的年齡定位來分類??赡芫売谖蚁祵ζげ莘b設計沒有單項課程,學生接觸較少,因此除了今年校招的幾個畢業生,自主來此就業的往屆校友也只有數位。通過訪談得知設計助理的就業環境還是比較不錯,比四季服裝要輕松一些,待遇也可以,因為行業圈比較小,也有途徑提升為設計師。不過銷售的壓力很大,新入行者需要承受的低業績低收入有可能入不敷出,最好到大城市鍛煉下有經驗會更容易適應。
1.3 許村
海寧中國家紡城位于中國布藝名鎮?許村是當前中國最具發展潛質和市場影響力的家紡專業市場,交易額近200億年產量全國第一。海寧中國家紡城是擁有中國家紡裝飾布、沙一級批發市場、集散中心,中國沙交易、全球提花家紡產銷中心,也是家紡面料價格變化、市場行情、流行趨勢的重要資訊中心,更是區域內唯一的集家紡交易、展示、商務會所、現代辦公功能于一體的產業主題大廈。
就業方向:花樣設計師、軟裝設計師。通過對校招同學的訪談,留下的學生對于許村的家紡行業就業環境比較滿意,認為有一定的提升途徑,可以學到知識與經驗,而且消費比較低。環境簡單,圈子不大,校友聯系方便,生活并不孤單。
2 就業格局分布的原因
2.1 大城市與小城鎮在找工作難易程度上的優劣對比
畢業生初出茅廬,來到遠離家鄉的陌生城市落腳,最為關注的首先是以本校高職的學歷和專業能力,是否能夠得到企業的橄欖枝。在通過畢業生的訪談得知:有30%的同學,當初選擇來離家鄉比較遠的杭州,是因為有同學、學長學姐或者親戚在杭州落腳,有了住處和照應,找工作時候相對壓力小一點,時間充裕可以挑選;也有30%的同學,只因為一顆喜歡杭州的心,勇敢的只身踏上征程,一人獨立租房、跑人才市場;還有40%的同學是通過校招,談好薪酬條件以及住宿待遇才從容來到杭州的。這三種情況各有優勢,對于一些地處偏僻的鄉鎮集中的產業例如許村,湖州童裝,遠在深山無人知,校招作用顯而易見,尤其許村獨特的招聘模式:海寧家紡招聘集團。這個應許村家紡企業要求,許村村委創辦的正規招聘公司,有一套成熟的招聘模式。公司經費由企業年費支持,根據企業需求,聯絡相關院校招生就業部門,以正規校招選拔人才,推薦到相關企業實習,實習期間如果學生對企業待遇,工作環境等不適應,可以調換實習企業,在學生決定實習企業之后,簽訂一年合同,保證學生的待遇水平和相關權益,并向企業收取中介費用。在一年的試用期中,招聘公司的專干,會負責組織就近的學生在周末和節假日活動,豐富他們的業余生活,并時刻關注他們的精神狀態,同時還負責接待各院校的回訪和畢業生調研。非常值得推廣。
2.2 雙向選擇的考量
除了基本待遇,職業上升空間也是學生會考慮的重要原因,除了大型品牌正規公司,大部分中小型企業人才流動頻繁,原因也主要是企業負責人希望降低用人成本,一人多用。工作壓力過大或者薪酬低于同行,或者沒有上升空間也都是人才流失的重要因素。有些企業有實力宣傳企業文化,注重企業凝聚力。也有些企業順應人才流動,促進新鮮血液進入。服裝行業基本是后者的狀況,從業者少則三五個月,多則三五年就會換一個單位,所以就業者更加實際,主要關注薪酬是否與工作量成正比。不過能與企業談判條件者,也多數是已經能夠獨當一面的成熟設計師,用業績說話的人。初出茅廬的畢業生要考慮的,也更多是能否學到東西,有所收獲。
3 綜述本系專業教育現狀的優勢與不足,以及對專業建設與改革的應對建議
3.1 暑假工體驗與職業規劃
服裝行業內的分類繁多,跨行不易,往往學生在剛畢業的前幾份工作,就完全可以使后半生的職業方向定型。而有些學生,兩三年之內也無法確定自己的職業方向,跨行換工作,浪費經驗。因此,能夠在在校期間就有機會與這些企業合作,使學生每年進行不同行業的實習和調研,得知利弊,在畢業找工作時候有的放矢,會更加有助于職業成長的效率。
3.2 職業與性格的關系值得重視
關鍵詞:種苗;調研;工廠化育苗;江夏區
中圖分類號:S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3547(2013)14-0063-04
江夏區是武漢市蔬菜種植大區,常年種植面積為3.3萬hm2 。在武漢市的4個遠城區中排名前列。但在種苗的供應方式上,還是“戶戶種菜,家家育苗”這種傳統小而全的農業經營方式。運用工廠化育苗的數量非常之少,全區總苗量不超過50萬株。湖北省在關于發展壯大蔬菜產業條文中提出,大力發展設施蔬菜和進行蔬菜集約化育苗,走土地節約型、高效集約型的路子,努力提高蔬菜質量安全水平,強力推行蔬菜標準化生產。
針對此情況,2012年12月中旬,由江夏區蔬菜技術推廣站牽頭,湖北維民種苗公司組成調研團隊,對該區設施農業發展情況、部分鄉鎮主導產業、種植模式、種苗需求及老百姓實際種植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走訪調查。
1 江夏區設施農業發展情況及部分鄉鎮園藝作物發展現狀
1.1 設施農業發展情況
該區共發展設施大棚136.7 hm2。其中金口嚴家社53.3 hm2,凡華農業園區33.3 hm2、沛美達蔬菜種植基地20 hm2、武漢勝豐豐庭生態農業有限公司10 hm2、鼎豐佑澤10 hm2。
園區以種植番茄、黃瓜、苦瓜三大種類為主,另外還種植了茄子、甜瓜、辣椒、西蘭花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益。
由于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業主加大投入,為該區高效設施農業的發展樹立了樣板,成為了農業龍頭企業,為江夏區發展高效農業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
1.2 部分鄉鎮瓜菜產業現狀
我們對紙坊、烏龍泉、鄭店、金口、鞍山、五里界、法泗、舒安、山坡、金水辦事處10個地區進行了走訪,總種植面積為29 533.3 hm2,共分成西瓜、南瓜、苦瓜、玉米、茄果類、園林苗木、其他作物七大布局,詳見表1。
①西瓜 總種植面積3 133.3 hm2。主要集中在烏龍泉土地堂社區、鄭店廖橋、五里界大屋城片、五里城片、花山屋片、山坡保福片種植,舒安與金水農場也有大量種植。
②南瓜 總種植面積3 333.3 hm2。主要集中在烏龍泉社區、鞍山馬法路種植。
③苦瓜 總種植面積1 133.3 hm2。主要集中在金口武嘉公路種植。
④玉米 總種植面積4 800.0 hm2。主要集中在烏龍泉土地堂社區、法泗湖鄉、山坡河垴片、鞍山馬法路、五里界大屋城片、五里城片與花山屋片種植,舒安分水片區也有部分種植。山坡107沿線種植。
⑤茄果類 總種植面積3 066.7 hm2。主要集中在金口武嘉公路、金水1~3村、法泗湖鄉、山坡片、金水梨園大隊、四勤種植。
⑥園林苗木 總面積為866.7 hm2。主要集中在鞍山107國道種植。
⑦其他作物 主要是特種菜如黃秋葵等,總種植面積達9 800 hm2。
另外,還有籽蓮和其他水生蔬菜。其中,籽蓮總種植面積為3 333.3 hm2,主要集中在法泗湖鄉、五里界和烏龍泉種植;其他水生蔬菜總種植面積
933.3 hm2,主要集中在山坡保福片、金水農場武當村、港尖種植。
2 江夏區園藝作物育苗存在的主要問題及移栽苗需求量預測
2.1 存在的主要問題
①傳統蔬菜育苗占比高 傳統的蔬菜育苗技術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生產經營規模小,蔬菜育苗極為分散;育苗場地條件差,設施簡陋,育苗方法、手段落后;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勞動者素質不高等。
②育苗設施簡陋,抗風險能力低 老百姓傳統育苗的操作辦法是在自己搭建的竹木棚內兩層膜覆蓋育苗。不通風條件下,棚內最低溫度只能確保在5~8℃,棚內植株只能處于一個停止生長狀態。
③苗子質量差,品種混亂 現江夏區每年供苗點在各大菜市場,當地育的品種有的是低產量的過時品種,有的是老百姓家里自留種,而購買者無法從苗株上進行辨別,種后才發現品種差異大,產量很低,嚴重影響農戶的生產收入。
④瓜類移栽苗幾乎全為自根苗,連作病害很重 西瓜主產區鄭店、烏龍泉、五里界,苦瓜主產區金口,已連續多年種植同一品種且自根苗,現連作產生的枯萎病發病很重,一般發病率為10%~50%,嚴重影響農民的收益。
⑤園林苗木生產面積大,但成苗率低 鞍山地區的園林苗木種植面積為866.7 hm2,種苗的需求量在1億株以上。但種植戶大多采用小拱棚育苗,冬季低溫導致育苗成苗率很低,且品質不好。成苗率最多只有30%,不僅浪費人工,而且浪費土地,最主要的是影響了當年的供苗量。
2.2 各類移栽苗的需求量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看出,該區蔬菜用苗量大,2/3蔬菜生產均需采用育苗移栽,加之種植密度高,估計該區蔬菜每年用苗量要超過12億株,西瓜、南瓜、苦瓜苗全部需移栽。其中,西瓜用苗量達1.6億株、南瓜用苗量達1.3億株、苦瓜用苗量達0.34億株。另外,園林綠化苗木10億株。發展商品苗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
2.3 江夏區種苗生產情況及需求量分析
本次調查,通過講課與老百姓面對面的思想交流,老百姓對這種集約化的工廠化育苗很感興趣,認為這種操作方法可以解決苗期苗量的保障問題,每家每戶不會再擔心災害性天氣對其造成損失,只需安心的做好種植前的準備工作。只是目前在市場報價方面,他們普遍認為稍高了點,如果能得到政府方面的支持,更多的農民將不再自己生產種苗,而是采取購苗的方式。
針對當地農業服務中心的介紹及老百姓提供的數據,我們對江夏地區可能育苗的品種與數量作進行了預測。
①早春育苗品種及數量 西瓜、南瓜、苦瓜、玉米、茄果類、黃瓜的種植面積為2 306.7 hm2,需苗量4 080萬株。其中,西瓜苗533.3 hm2,按平均350 株/667 m2計算,需苗量280萬株;南瓜苗666.7 hm2,按平均260株/667 m2計算,需苗量260萬株;苦瓜苗333.3 hm2,按平均240株/667 m2計算,需苗量120萬株;玉米4 800 hm2,按平均3 000株/667 m2計算,需苗量2 700萬株;茄果類133.3 hm2,按平均
2 700株/667 m2計算,需苗量540萬株;黃瓜40 hm2,按平均3 000株/667 m2計算,需苗量180萬株。
②夏秋育苗品種及數量 茄果類、黃瓜、甘藍、西蘭花的種植面積為1 441.3 hm2,需苗量6 376萬株。其中,茄果類40 hm2,按平均2 700株/667 m2計算,需苗量16.2萬株;黃瓜66.7 hm2,按平均3 000株/667 m2計算,需苗量300萬株;甘藍1 333.3 hm2,按平均3 000株/667 m2計算,需苗量6 000萬株;西蘭花1.3 hm2,按平均3 000株/667 m2計算,需苗量60萬株。
③鞍山市場需求量大的園林苗木品種 有法國冬青、南天竹、八角金盤、桃葉珊瑚、紅繼木、桂花苗等,苗木種苗需求量為1億株以上。
3 提高江夏區園藝作物育苗效益的途徑及對策
3.1 工廠化穴盤育苗的優勢
俗話說,“秧好一半谷,苗好一半收”,從山東壽光設施蔬菜產業的發展經驗來看,該縣目前擁有
6萬hm2以上的蔬菜大棚。6~7 a前,工廠化育苗在壽光還是個新生事物,很多人認為讓菜農接受工廠化育苗很難,因為工廠化育苗價格較高,菜農顯然不樂意讓育苗工廠從他們的種植效益中再摳去一部分錢。然而,近幾年來,育苗工廠以驚人的速度在壽光遍地開花,據一些業內人士估計,壽光目前有大大小小的育苗工廠百余家,年生產能力2億株。壽光的工廠化育苗發展可謂是如火如荼,菜農們都從傳統的育苗方式轉向直接購買蔬菜苗。
武漢市農科院農科于2003年創辦維爾福種苗公司,開展工廠化穴盤育苗,歷經10個年頭,每年成功培育西瓜、各類蔬菜、花卉嫁接苗5 000萬株,為促進武漢市瓜菜產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在調整產業結構、增加農民經濟收入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工廠化育苗之所以能受到菜農的歡迎,首先是解決了傳統育苗占據大棚空間的問題,以往的冬季育苗,一般都要在大棚里占據大量的空間,既耽誤了當季作物的收益,也給管理上帶來了許多不便;其次可以減輕幼苗病害,育苗所用的基質穴盤都經過了嚴格的消毒,有效減少了各種苗期病害的發生,而且與作物混種時,可避免從外界感染各種病原。再次,保證出苗整齊,幼苗健壯,工廠化育苗對溫濕度都有嚴格的控制,保證不同作物對環境條件的不同需求,達到其最佳生長狀態,工廠化育苗育出來的幼苗根系發達,植株生長健壯,不會徒長,而且坐果率比自己育的苗高10%左右,在辣椒、黃瓜上表現尤其明顯。購買苗子雖然每667 m2多花300~500元,但是品種純,苗質好,而且還節省了自己育苗的用工,比較起來比自己育苗更劃算。
工廠化育苗是在人工控制的環境條件下,按流水作業和標準化技術大批量生產菜苗的方式。其特點是生產場地大,較多采用輕工業廠房和連棟溫室,從播種到成苗全部采用機械化操作,有移動式噴霧裝置,可自動噴水、噴藥或噴營養液。可調節光、溫、水、氣、肥,使其更適宜菜苗生長,全天候生產健壯菜苗。當幼苗達到一定高度、根系盤滿穴孔后,每株苗可以輕輕拿出,這時幼苗可裝箱出圃。
3.2 今后種苗的發展方向
①發展蔬菜工廠化育苗 從設施蔬菜的發展歷程來看,要想使我國形成蔬菜育苗產業,靠傳統的育苗方法很難形成產業規模。因為傳統育苗方法培育的幼苗根坨體積大,質量大,沒辦法實現遠距離運輸和機械化移栽。另外,隨著蔬菜大市場、大流通的建立,季節差價越來越小,人們依靠栽長齡大苗解決早熟、提高效益的觀念逐漸淡化,而穴盤苗根系活力好,緩苗快,能獲得較長的采收期和更高的產量,對這方面的認識人們也越來越明確。隨著人們生產經營觀念的轉變,育苗的專業化、營銷的社會化已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趨勢。
②發展瓜類嫁接苗生產 目前,西瓜、苦瓜、冬瓜、黃瓜等瓜類植物由于連作產生的枯萎病日趨嚴重,號稱植物“癌癥”,用化學藥劑無法有效治療。針對多年的試種栽培,運用嫁接栽培后,植物抗枯萎病率達95%以上。而嫁接苗必須在設施條件下生產的,在高溫28~30℃,且各方面消毒很嚴格的環境條件下,才能有較高的成活率。農民在沒有設施設備條件下是無法完成的。為此,發展工廠化育苗的集約供苗,是確保嫁接苗及時供應的必由之路。
③發展園林苗木類種苗的工廠化育苗 工廠化育苗技術培育的苗木具有如下特點,一是增加須根數量并防止絆根;二是定植后快速緩苗; 三是移栽時縮短煉苗時間;四是移栽時容易起苗并防止傷根;五是安全無毒,并促進養分吸收,提高壯苗率;六是保證移栽成活率。
3.3 工廠化穴盤育苗發展對策
①加強宣傳,提高認識 把蔬菜工廠化育苗作為新時期蔬菜增收新的增長點,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技術培訓和講座等多種形式,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報紙、宣傳欄等媒介作用,加大蔬菜工廠化育苗的宣傳,以增強生產者對穴盤育苗的認識,形成良好的發展氛圍。
②加強培訓,提高質量 蔬菜工廠化育苗一次成苗,需要從基質攪拌、裝盤、打孔到播種、覆蓋、澆水等一整套作業機械設備。在生產過程中需要對種子活力、基質理化性狀、營養液濃度、噴水均勻度、育苗溫室、病蟲害防治等過程進行管理。因此,蔬菜工廠化育苗不僅需要一整批機械設備,還要配備一批素質好、技術全面、經驗豐富的專家負責管理,指揮日常生產和市場運營,通過品種、技術和知識三項更新,引進國內外優良品種、高新技術,提高菜農的知識水平。同時建立起了相應的規范化管理制度,這樣才能保證工廠化穴盤育苗快速健康發展。
③加大力度,開拓市場 市場決定生產,我們要加大力度開拓工廠化育苗市場,用周到的服務解除農民的后顧之憂,用科學技術免除農民個人育苗的風險,用低廉的價格爭得農戶,用優質的苗子使蔬菜增產,蔬菜生產的蓬勃發展帶動工廠化育苗發展,從而形成良性循環的產業鏈。
④加大工廠化育苗規模 每年工廠化育苗的苗子需求量非常之大,目前整個江夏區湖北維民種苗公司的智能化溫室為2萬m2,全部啟動一次性育苗量為728萬株,早春生產2季,夏秋1季,1季園林苗木,全年可供苗量為2 912萬株。如果按目前市場的需求量的5%計算,每年的需苗量為5 500萬株。維民公司生產規模遠遠滿足不了江夏的市場需求,為推進我區農業產業發展,市場前景十分廣闊,起碼需另安排2萬m2溫室來滿足市場的需求。
⑤辦好示范樣板 建議以湖北維民種苗公司育苗基地為基點,在部分鄉鎮建立工廠化育苗示范點,上門為農民服務,普及栽培技術,通過這種方式,以點帶面,達到開拓市場、服務三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盧白娥.我國蔬菜生產現狀與育苗問題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08(23):126.
[2] 郝金魁,張西群,齊新,等.工廠化育苗技術現狀與發展對策[J].江蘇農業科學,2012(1):349-351.
[3] 趙有生,于海業.國外工廠化育苗發展現狀及其啟示[J].世界農業,2009(12):47-48.
[4] 郭曉雷.推進工廠化育苗加快設施農業發展[J].農業經濟,2010(3):39.
[5] 沈文忠,陳紅燕,朱曉峰.淺談太倉市工廠化育苗的發展及思考[J].上海農業科技,2010(3):20-21.
Investigation Report on Seedling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Jiangxia District
ZHU Juhong1, ZHANG Anhua1, WANG Qing2, DENG Hui1, ZHOU Mobing1, SU Kexian1
( 1.Wuha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430000; 2.Jiangxia Vegetable Technology Promotion Station )
Abstract: Basing on the wide and deep survey of the seedling market by agricultural promotion centers in Jiangxia
district, and combining with the data providing by Jiangxia Vegetable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 we investigated the developing situation of facility agriculture, leading industry of some towns, planting mode, seedling demands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actual planting through scientific statistics, data model analysi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prediction of Jiangxia district. And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s could provide authoritative, objective and reliable marketing information and accurate survey analysis for making right decisions on marketing strategy, corporation strategy, investing policy and merger and regroup.
Key words: Seedlings; Investigation; Factory breeding; Jiangxia district
【關鍵詞】農村;理財
一、調查內容
調查時間:2012年2月——2012年9月
調查地點:泉州市洛江區
調查對象:泉州市洛江區農村家庭
調查內容:家庭基本情況、家庭經濟情況、對理財方面的認識程度、當地投資理財環境
二、調查過程
此次調查以泉州市洛江區的農村居民為對象,以了解農村居民的理財狀況。調查共發放281份問卷,經審核有效問卷為260份,無效問卷為21份。
三、數據統計和分析
(一)農村家庭基本情況
本次問卷調查中,男性占46.92%;女性占53.8%,男女比例適中。下面是此次調研數據的分析。
(圖一)
從文化程度分布上看,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含初中)的人數占70.39%,高中及大專以上文化水平各占15%左右。(見圖一)??梢娹r村地區的村民文化程度整體偏低。
表一 家庭支出范圍所占比例
家庭支出范圍 個數 占比
子女教育 116 39.7%
醫療費用 9 3.1%
購買大額商品 15 5.1%
生產資料 4 1.4%
生活必須品 109 37.3%
蓋房結婚 19 6.5%
其他 20 6.8%
子女受教育占家庭收入總支出的39.7%,說明對子女受教育比較重視,其次是生活必須品,占37.3%(見表一),說明農村家庭支出還是以教育和基礎生活物品為主。
(二)農村家庭理財現狀
對農村家庭理財現狀的調查顯示,農村地區的村民對理財概念的認知相當陌生。數據顯示,文化水平在小學及其以下的村民對理財最陌生,不了解的占比約為55%。對理財目的和接受理財知識滿意度的調查中也反映出很多問題,具體數據如下。
表二 理財投資首要目標
理財投資首要目標 個數 占比
掙錢 41 13.5%
醫療 24 7.9%
保障家人教育 68 22.4%
養老 23 7.6%
合理安排資金 65 21.4%
提高生活質量 83 27.3%
在調查對象中,認為理財首要目標是保障家人教育、合理安排資金、提高生活質量的相對較多。分別占54.12%、33.73%、12.16%(見表二)。由此表明,在社會保障還不完善的農村地區,人們的理財目的還是偏向于基礎教育和提高生活水平。
(圖二)
數據顯示,約有49%的村民對理財知識持“不滿意或者持漠不關心”的態度,對理財知識“基本滿意”的才50.78%(見圖二)。表明農村地區村民理財意識薄弱。
(三)農村地區投資理財環境
調查發現,在農村地區理財環境建設不足,村民接受理財教育和了解理財的渠道讓人擔憂。從下面的數據可了解當前農村地區理財環境的建設情況。
表三 所在鄉鎮理財機構比例
所在鄉鎮理財機構 個數 占比
農村信用社 108 33.9%
銀行 171 53.6%
保險公司 34 10.7%
證劵公司 6 1.9%
所在的鄉鎮理財機構中,大部分是銀行和農村信用社,所以對于理財而言,村民以存款為主,很少用來買保險和證券投資。
表四 了解理財的渠道
理財渠道 個數 占比
電視廣播新聞媒體 144 49.3%
報紙雜志等 48 16.4%
專業的人員介紹 27 9.2%
參加過培訓 6 2.1%
網上了解過 38 13.0%
政府文件 29 9.9%
從村民了解理財的渠道來看,村民主要集中于通過電視廣播新聞媒體,占49.3%。而通過專業人員介紹及參加培訓的渠道僅有11.3%(見表四)??梢姶迕窠邮芾碡斨R的渠道還需進一步完善。
四、農村地區理財現狀與結論
(一)農村地區理財現狀
統攬整個調查的來的數據分析,不難看出當前農村地區的理財投資現狀令人堪憂。絕大部分村民文化水平低,村民們對投資理財缺乏基本理解。加之沒有完善的理財市場等條件限制,制約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
數據顯示,由于農村居民整體收入水平低,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緩慢。村民的大部分收入主要用于生活必需品、住房、教育以及醫療等開支。其中教育類支出占家庭收入總支出的39.7%;其次是生活必須品,占37.3%,經過數據的對比分析,農村地區的人們對理財的觀念模糊,不了解理財的含義的村民比例都超過調查對象人數的80%。此外數據顯示:一是不同收入階層的家庭都有著對理財的需求。但在理財目的的調查中顯示“保障家人教育”和“提高生活質量”的相對較多,分別占54.12%、12.16%。表明在社會保障還不完善的農村地區,人們的理財目的還是偏向于基礎教育和提高生活水平。二是約有36%的村民因為文化水平低和找不到合適的途徑而不理財。這也說明當前農村理財市場發展緩慢的兩個原因,一是人們文化素養低,不懂理財。二是想理財卻苦于找不到合適的途徑。這種情況下,很多村民被迫無奈選擇儲蓄。數據顯示43.7%的人認為“存錢”是最理想的理財方式,這也從側面表現農村理財市場可選擇的理財機構或理財產品之少。
對于農村理財環境的調查中發現,農村地區理財環境建設不足,人們迫切希望能有專門的理財場所。調查顯示約有56%的村民希望能有專門的理財場所。理財機構偏少,農村的理財機構以信用社和銀行為主,共占比88%。人們對理財知識的了解渠道單一,大部分還是以傳統媒體如廣播電視為主。此外村民對相關的政府政策和理財產品多樣化也有著較強的需求。調查顯示,42%的調查對象希望有更好的政府政策,27%的村民希望有更多適合他們的理財產品。
(二)結論
當前農村地區的理財投資現狀不容樂觀。受到教育水平限制,絕大部分村民并不了解投資理財的真正含義,理財意識意識薄弱。加之經濟發展緩慢,收入水平低,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完善,村民的大部分收入主要用于生活必需品、住房、教育以及醫療等開支,其手中的閑置資金并不多,加之缺少必要的理財知識的學習,使得人們難以應對和防范金融投資產品因市場波動而產生的風險。
此外,還有農村地區的理財的基礎建設不足,缺少專業的理財機構或者相關的點,已有的理財機構推出的理財產品少,政府和金融機構對農村理財市場的重視不足,致使人們學習理財知識的渠道單一。村民即使想要學習或者購買理財產品也找不到合適途徑。
因此,村民的金融理財行為普遍具有盲目性和從眾性的特征,這就是當前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的現狀。
五、對策和建議
1.提高農村居民理財意識
針對農村地區教育相對落后的現狀,為提高農村居民的理財意識,建議相關金融機構應積極創造條件,為村民提供專業化、多樣化的理財服務,將通俗易懂、具體實用的金融知識融入村民意識,從而大幅度提高村民的參與理財投資的積極性。
2.政策鼓勵
政府能出臺針對農村地區理財市場利好政策,讓相應的金融機構看到農村市場的發展潛力。使其自發的積極的開拓農村理財市場,一方面讓農村地區的人們從理財行為中獲益,另一方面加快我國金融業的發展。
3.加強對農村理財市場的基礎設施建設
要開拓農村金融市場首先應改善農村金融理財環境,加強硬件、軟件設施建設是必要之舉。一方面要多增加保險、證券等理財投資機構的營業點,另一方面應該向農民普及電腦網絡知識,各級政府部門采取優惠措施鼓勵農民購置使用電腦設備和寬帶網絡,使廣大農民能夠利用現代科技獲取致富信息,完善農村金融理財環境。
4.設計符合農村居民需求的理財工具
考慮到農村居民的經濟水平、生活和金融知識水平等實際狀況,應該加大金融創新改革,設計迎合農村居民心理、風險低、收益穩定的理財工具。開發村民理財市場,讓村民輕松理財,提高收入。同時應大力發展農民養老保險、意外傷害保險等適合村民的健康險種,滿足農村居民的生活保障需求。
參考文獻:
[1]陳彤. 王積田.望奎縣農村居民投資理財狀況分析[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0(8).
[2]郭洪生.欠發達地區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J].黑龍江金融,2009(2).
[3]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于2012年11月20日在2012新浪金麒麟論壇致辭
畢節地區是典型的巖溶山區,從1998年建立畢節地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實驗區以來,全區各族人民在中央、省的各級領導與各部門的關心和支持下,在地委、行署的正確領導下,始終堅持和貫徹“抓住機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發展、保持穩定”的基本方針,緊緊抓住“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的試驗區三大主題,搶抓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實施“西電東送”工程的歷史機遇,積極推進“兩個根本性轉變”,切實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和基礎產業的發展,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各項工作取得明顯進展,國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取得長足進步。2004年,全區gdp實現196.03億元,年均增長11.45%,其中第一產業為68.12億元,年均增長4.15%,第二產業為69.79億元,年均增長18.5%,第三產業為58.11億元,年均增長15.31%;三次產業的結構比由2000年的44.3:30.5:25.2轉變到2004年的34.8:35.6:29.6,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加強,結構比趨向好轉。全區2004年財政總收入為26.38億元,年均增長17.48%;社會消費口零售總額29.4億元,年均增長11.4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665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5579元;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9.8%以內.實現了經濟發展、政治穩定、民族團結和社會進步,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農村科技事業不斷發展,科技服務體系逐漸完善。縣鄉兩級都成立了科技工作領導小組,250個鄉鎮配齊了科技副鄉鎮長、4508個行政村基本上配備了科技副村主任,并成立以農、林、牧、水科技人員為主要成員的農技服務中心,一支由專業技術人員、農民技術員和農村鄉土人才組成的農村科技隊伍正逐漸壯大,一個集科技管理、科技服務和經營為一體的縣、鄉、村、組四級農村科技服務網絡正逐步走向成熟。一批批以科技為依托的科技示范園區、科技示范基地相繼建成。
(二)農村教育基礎設施有了明顯改善,師資隊伍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民辦、高等、職業、成人等教育蓬勃發展。近年來,特別是“普九”期間,全區中小學的辦學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絕大多數學校校園設施、普通教室、專用教室、行政用房等基本齊全,小學初中廁所、課桌凳、黑板、講臺達標率均為100%,圖書達標率在98%以上,實驗、體育器材配齊率達到95%,90%以上的中學有了30臺以上規模的電腦,除威寧、赫章兩縣外(注:威寧、赫章兩縣將于2006年通過省政府達標驗收)皆順利通過了省“兩基”評估驗收。農村寄宿制學校規模正進一步擴大。全區通過招聘優秀大中專畢業生,西部志愿者等行動進一步充實農村師資力量。民辦學校發展迅速,畢節學院正式掛牌招生,地直各中專學校和縣市各職業高中規模不斷擴大,成人教育體系趨于完善。
(三)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逐步健全。全區有醫院31個、鄉鎮衛生院241個;村衛生室4047個;全區縣級以上醫院有衛生技術人員2784人,鄉鎮衛生院2580人;村衛生人員5738人。各縣市人民醫院、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分別有業務用房59122m2、118933m2、5724m2;現有設備總額分別價值3112萬元、1084.46萬元、5.6萬元。各縣市衛生服務除縣(市)中心醫院外,另有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院,衛生監督所。鄉鎮一級的各個鄉鎮均有衛生院;各鄉鎮衛生院都有專(兼)職的防疫、婦保人員。鄉鎮以下的村有招聘的防保人員與衛生室人員。從而構成由縣、鄉(鎮)、村的三級防保體系。
(四)農村公共文化、體育基礎設施有所改善。我區在“十五”期間已基本實現了“縣有圖書館、文化館,鄉鎮有文化服務中心”的建設目標。通過“村村通”工程的實施,廣播電視覆蓋率有了大幅度提高,農村看電視、聽廣播難的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決,文物、文廟的保護得到進一步加強。農村體育設施有一定的改善,各縣市農村中小學均有了體育運動場地和相應的體育設備,部分社區有了一定數量的體育運動器材,全民健身運動得到進一步普及和加強。
(五)農村旅游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加大,旅游服務體系得以建立。旅游業在全區均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全區依托織金洞、百里杜鵑、草海等著名景點,大力發展鄉鎮旅游業,如農家樂、民族文化旅游、水上旅游、農業觀光旅游、生態旅游等皆得到不同程度發展。逐步完善與旅游業相關的配套基礎設施,加大旅游業的招商引資力度,積極開發新的旅游線路,挖掘“紅色旅游”潛力。
(六)農村社區建設開始啟動,基礎設施投入有待加強。我區農村社區建設除了縣市政府所在地開始啟動外,其余的皆是一片空白,這主要是由我區經濟能力決定的。
(七)計劃生育服務事業健康發展,人口計生工作取得明顯成就。近幾年來,全區加大計生服務陣地建設力度,全區250個鄉鎮均有計生服務站,能獨立開展計劃生育服務,90%以上的鄉鎮計生服務站達到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站標準要求,85%以上的村有了自己的服務陣地。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區計生事業實現“兩低一高”,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過快增長。
二、畢節地區農村社會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的問題
畢節地區各項農村社會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不同層次的成就,但由于經濟基礎差,底子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制約因素多,因此,存在著如下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我區農村科技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問題:一是體制創新活力不足,沒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體制,對科技人員的激勵不夠;二是缺少科技項目資金,科技貸款手續繁瑣,政府對農村科技的投入嚴重不足;三是部分鄉鎮不能保證農業科技推廣人員有充足的時間開展業務工作,科研活動不能正常開展,科技人員學非所用;四是人才匱乏,科技人員技術陳舊,知識老化;五是沒有建立一批依靠科技成長起來的涉農企業,農產品的加工沒有得到科技的有力支持,申報和實施的科研項目少。
(二)我區農村教育事業由于經濟基礎薄弱,農村教育發展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1、農村基礎教育經費投入太少,渠道不暢。農村稅改后,取消了農村教育稅附加,再加上實行標準太低的“一費制”以來,學生收費和政府財政轉移支付均沒有設置教學設施裝備專項經費,學校沒有足夠的資金投入能力。
2、農村遠程教育進展緩慢,小學英語開課率一片空白。全區農村初中雖然大部分已經裝備了電腦,但農村小學裝備電腦的極少,且農村學校專業的計算機老師寥寥無幾,不能讓其發揮本身應有的作用。農村小學英語沒有開課的達到95%以上,且嚴重缺乏英語教師。
3、“兩基”鞏固提高工作難度加大。一是教育負債多,學校運行困難;二是實行“以縣為主”的體制后客觀上削弱了鄉鎮一級對教育的積極性,導致與教育有關的實際工作基本上由學校包辦代替;三是農村中小學網點布局不合理,許多農村小孩上學路程遠。
4、農村普通高中辦學數量嚴重不足,基礎設施落后,招生規模小,師資相對匱乏,綜合素質和教學質量不高,不能滿足農村初中生的需求,
5、農村寄宿制學校在實施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學生住下來難度較大,部分學生吃不起飯,住不下來;二是燃煤、用水、用電等設施的維護、維修等費用較大,學校支付較為困難。三是由于學校有寄讀生,每校需增加炊事員、醫務人員等,增加學校編制和財政負擔。
6、民辦學校受限于辦學場所小,設施設備簡陋,投資小,資金短缺,辦學條件簡陋,師資力量薄弱,生源差,不能有效地分流更多的適學兒童。
7、農村職校辦學規模小、專業單一、專業教師缺乏、無實驗基地、教學資金短缺,不能有效培養合格的專業人才。
(三)農村公共衛生服務由于受我區地廣人多,經濟基礎薄弱,財政扶持困難等因素制約,還存在以下問題:一是衛生技術人員補給機制欠靈活,專業技術骨干缺乏,人員素質偏低。二是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大多數鄉鎮衛生院和村級醫療機構主要有血壓機、體溫表等簡單設備,少數衛生院仍靠“老三件”來診治疾病。三是農村衛生體制及資源配置方式不合理,資源浪費嚴重。具體是:a、鄉鎮衛生院改革與發展舉步唯艱,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不活,多數經營效益低下。b、鄉鎮衛生院和計生服務站重復建設,造成資源浪費。鄉鎮衛生院有專業技術人員卻沒有較好的設備和診療儀器,而鄉鎮計生站有先進的儀器,卻沒有專業技術人員。計生站還向著醫療領域延伸,與衛生院爭奪市場。c、村衛生室處于癱瘓狀態,集體經濟已經名存實亡,合作醫療名不符實,鄉醫半醫半農,年齡知識老化,無力承擔農村社會衛生工作。四是衛生投入不足,衛生事業總費用占地縣兩級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0.29%和1%。農村合作醫療力量發展緩慢,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相當突出。農民看病難的問題十分突出,因病致貧的貧困人口增加,農村人口的健康水平下降。
(四)由于我區許多縣屬于國家級貧困縣,不少地方的農村文化建設仍然滯后于經濟發展。主要表現在:一是文化設施建設落后,制約了農村文化發展。二是文化經濟政策落實不到位,對農村文化建設投入普遍不足。三是農村文化隊伍不穩定,人才流失嚴重。四是農民看電影難、看書(報)難、看戲難的問題仍然存在。文化需求得不到滿足,賭博、封建迷信活動等開始蔓延泛濫。
(五)農村體育事業發展受限于體育場所不足,體育鍛煉方式單一,缺乏生機和活力,政府對其重視不足和資金投入極少,全民健身運動只是宣傳而也,沒有落到實處。
(六)農村旅游事業雖然發展迅速,但由于起步低,基礎差,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政府對發展農村旅游業的認識有待提高。發展農村旅游需要縣鄉(鎮)政府提高認識,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支持地方群眾的發展,加強政府的主導作用和引導作用。二是政府對發展鄉村旅游的投入不足。由于我區許多縣屬貧困縣,只能保證運轉外,根本沒有資金投入在發展旅游事業上,許多鄉鎮是群眾在發展旅游業的大環境下自主發展起來的,因此,設施比較簡陋,管理、服務水平較低,景區可進入性條件差,未能與周邊相對成熟景區連成一線,形不成感召力。三是地方群眾對發展旅游業的認識不足。他們認為發展旅游業是政府的事,不結合地方旅游資源的優勢發展地方旅游,加之受傳統的農業經濟思想影響,安于現狀。四是旅游經營管理體制落后,部門之間存在各自為陣、條塊分割的狀況,資源的開發不能形成合力,缺乏統一的戰略決策及經營過程中權責明確的制度。
(七)我區農村社區建設雖然已經啟動,但離社會整合建設發展要求太遠,在目前階段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1、認識不足。目前出現社區建設發展貧乏,其原因是各部門有關單位、社區居民、社會團體對社區認識不足,認為社區無非是小整合為大,直接管理和指導的單位是鄉鎮,在目前來說鄉鎮主要工作是計劃生育、財政稅收,而無時間和精力去探索社區發展問題。
2、經費投入不到位。社區建設需要一定固定場所設施、辦公樓房、工資等經費,而不是一個小數目經費,對于我區715萬人,26.38億元的財政收入來說,如何能顧及到社區建設經費投入呢?
(八)農村計生服務事業雖然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制約因素:一是人口過快增長與計生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的矛盾相當突出。二是社會保障機制尚不完善,“養子防老”等觀念難以在短期內根除。三是鄉鎮計劃生育服務人員嚴重不足。
三、畢節地區農村社會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的建議
針對我區農村社會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和制約瓶頸因素,經過認真分析,從中找出關鍵點和切入點,提出以下的解決措施和建議。
(一)提高思想認識,加強組織領導,增強發展農村社會事業的責任感和緊迫感。隨著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的確立,促進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將成為我區發展和改革全局工作中的重要著力點。面臨十分有利的發展機遇和環境條件,我區農村社會事業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以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務”的目標和要求,按照“統籌考慮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統籌考慮城鄉協調發展,統籌考慮地區協調發展,統籌考慮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和統籌考慮發展與改革”的五大原則,以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為己任,理清工作思路,搞好規劃指導,加大工作力度,突出發展重點,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綜合協調,大力提高農村社會公共產品的供給能力,加快農村社會發展步伐。
(二)加大中央、省財政投入,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
1、要加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不斷提高鄉鎮科技活動經費比例和科技人才的培養,加強對科技工作的管理,建立科技信息網絡。加強對廣大干部群眾進行科技宣傳和科技培訓,提高科技素質,增強科技意識。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技培訓,進一步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切實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大力推廣農村適用技術,加快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
2、要把發展農村義務教育擺在突出位置,抓好我區“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和“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試點工程”的實施,作為切實加快農村義務教育的切入點,擴大農村寄宿制學校和現代遠程教育試點的覆蓋面,增加貧困家庭寄宿學生生活補助費。要繼續擴大鄉鎮高中和職業高中的辦學規模和增加辦學點,大力在鄉鎮新建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讓更多的初中畢業生進入更高一級的學校學習,減少初中生畢業就進入社會就業和減輕農民教育費負擔,特別是農村學生進入高中學習后不再享受“兩免一補”將加大農村家庭的支出費用,許多家庭無力承擔。進一步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全面推進“產教結合”、“校企結合”、“定單式培養”等辦學模式,大力扶持民辦教育,增加對民辦教育的貸款支持力度,明確民辦學??赏认硎苻r村“兩免一補”的國家經費補貼。
3、要把解決農民看病難問題作為重點工作領域,重點抓好以基層鄉鎮衛生院尤其是中心鄉鎮為主體的農村醫療設施建設,努力實現農民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目標。要加強農村醫療衛生網絡的建設力度,對農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農民,要充分利用醫療救助體系和醫療救助基金,大力推進和開展農村合作醫療,使返貧農民盡早脫貧。要加大對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其專業素質和業務素質,要繼續改善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對農村醫療設備的投入。
4、要把加強農村基層文化設施建設擺在重要工作議程,繼續加大基層文化館(站)、圖書館和“村村通廣電工程”等建設力度,大力繁榮農村文化事業,要盡可能早地建立村級文化室、公眾娛樂室,要成立農村文化宣傳隊和村級文工隊,加大破除農村不良習俗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力度。要進一步加大對文物的保護、維修、搶修力度,增加文物經費的投入。
5、要把改善計劃生育基礎服務設施作為一項主要工作來抓,加快鄉鎮計生辦改造步伐,按照“八化”要求,逐步建立醫院或中心鄉所,更新、配備必要的手術器械和醫療儀器。要逐步完善社會保障機制和計生利益導向機制,消除農村獨女戶、二女戶的后顧之憂。加大對計生人員的培訓力度,繼續開展“技術幫扶”工程。
6、要加大公益性體育設施建設力度,增加對鄉鎮、村、社區的體育器材的投放,大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
7、政府要提高對旅游業的認識,要加快對鄉村旅游設施的建設速度,積極引導鄉村旅游向規范化、特色化、現代化、娛樂化方向發展,大力發展優勢農業、特色農業、觀光農業為主的旅游產業,要繼續挖掘“紅色旅游”的潛力和開發品牌旅游線路,要動員有實力的單位和個人積極投資開發旅游資源,提高旅游產品的宣傳力度。
一、市土地利用現狀
(一)土地資源總量及結構
2012年市土地總面積145470公頃,其中農用地94597公頃,占總土地面積的65.03%;建設用地29865公頃,占總土地面積的20.53%;未利用地面積21009公頃,占總土地面積的14.44%。
1、農用地現狀
2012年市農用地94597公頃,其中耕地面積27598.87公頃(40.05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9.68%,主要分布在本島的平原沿海地區;園地面積2115.27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51%,主要分布在本島的丘陵平原交接處;林地面積50950.94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36.33%,在全市各大陸島均有廣泛分布,其中主要集中在本島、岱山島、泗礁島、衢山島的丘陵地帶;其他農用地8505.07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6.06%,以坑塘水面為主。
2、建設用地現狀
2012年市建設用地29865公頃,其中城鄉建設用地14605.34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0.42%;交通水利用地3975.44公頃,占土地總面積2.83%;其他建設用地5490.46公頃,占土地總面積3.92%。
城鄉建設用地中,城鎮工礦用地8450.55公頃,人均140平方米;農居點用地面積6154.79公頃,人均146平方米。交通水利用地中,交通用地2130.47公頃,主要依托本島公路網和各大港口分布;水利設施用地1844.97公頃,主要為在本島的水庫。其他建設用地中,風景名勝設施用地140.23公頃,集中分布在各風景名勝區;特殊用地1234.64公頃,主要分布在本島沿海地區;鹽田面積4115.59公頃,各縣區沿海地區均有分布。
3、未利用地現狀
2012年,市未利用地面積26991.58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9.24%。其中水域面積769.46公頃,灘涂沼澤12308.09公頃,自然保留地13914.02公頃。
(二)海島土地資源的特殊性
1、土地類型多樣,可開發利用土地分散并且數量有限。群島由天臺山、四明山余脈入海而成,全市1390個島嶼,地貌基本以丘陵為主,平原較為狹窄。從地貌類型統計看,高丘占9%,低丘占61%,平原僅占30%。市內較大的島嶼有較高山峰、丘崗,分層次構成以本島為典型的高丘、低丘、平原、灘涂(潮間帶)以及海域地貌的環狀結構。較小島嶼往往是“一山一島”或“一丘一島”,以低丘地貌為主。群島環境導致市可開發利用土地面積分散、狹小,開發成本高;丘陵面積在全部土地面積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導致可開發利用土地的更加有限,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地開發利用的難度。
2、土地開發利用模式與大陸迥異。市人多地少、淡水資源短缺、陸地生態系統脆弱,農業發展存在著明顯的劣勢。另一方面,市依海而存,也必將依海而興,其海洋優勢正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消費觀的變化而不斷顯現,市土地開發利用模式與大陸存在顯著差異。市土地開發利用要轉變對農用地的認識,農用地存在的意義與大陸有很大差別,從目前的現狀來看,市農業產值中90%以上為漁業產值,耕地主要以提供蔬菜、水果為主,糧食中的大米基本是外調,而林地主要以生態功能為主。也就是說,發展現代漁業應當成為市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農業用地面積減少不會影響市農業經濟的穩定發展。
3、灘涂資源開發難度加大,投資成本提高。至2005年底,全市共圍成灘涂356處,總面積132.8平方公里。灘涂資源的開發利用,為我市農業生產、海水養殖、鹽業生產、城市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土地資源。與此同時,灘涂圍墾的成本不斷提高。2006年至2012年,全市圍墾面積37平方公里,完成投資29.58億元,灘涂圍墾成本在5萬元每畝左右;從目前正在實施的灘涂圍墾項目來看,釣梁圍墾三期、六橫小郭巨圍墾二期工程成本在7萬元每畝左右,金塘北部圍墾成本在15萬元每畝左右。灘涂圍墾成本大幅提高,以及對圍填海管理越來越嚴格,導致通過灘涂圍墾來解決用地需求的路越來越難走。
(三)土地資源利用存在的問題與矛盾
1、土地資源有限,供需矛盾突出。2012年,市土地總面積145470公頃,其中耕地面積27598.87公頃,按照戶籍人口96.77萬人計算,人口密度為665人/平方公里,人均土地面積2.25畝,人均耕地面積0.43畝。與浙江省相比,人口密度為全省的148%,人均土地面積約為全省的65%,人均耕地面積約為全省的59%。與全國相比,人口密度為全國的495%,人均土地面積為全國的20%,人均耕地面積為全國的29%。市目前正處于海洋經濟快速發展的階段,經濟建設用地、基礎設施用地、城市建設用地需求猛增,人多地少的矛盾嚴重制約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發展。
2、經濟社會建設用地與耕地保護矛盾較大。市1390個島嶼基本是由天臺山、四明山余脈入海而成,各個島嶼的地形基本上是中央為山、山的四周為平地。按照平原面積為總面積的30%計算,全市平原面積約為42070公頃,而全市耕地面積為40.05萬畝,占平原面積的63%;耕地面積中又有36.43萬畝為基本農田,約占耕地面積的91%。市發展海洋經濟,建設現代化臨港工業體系,必定需要大量開發岸線資源和土地資源,由于地形原因和歷史原因,大部分項目建設所需的岸線和土地包含耕地,甚至包含基本農田,經濟社會建設用地與耕地保護矛盾突出。
3、海島保護法實施后,無居民小島審批周期拉長,使用難度加大。市是全國唯一的以群島立市的城市,全市1390個島嶼,住人島嶼僅有140個,無人島嶼1250個,占全市島嶼總數的90%。無人島嶼雖然比較分散,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薄弱,但是蘊含著豐富的岸線資源、旅游資源。近年來市海洋經濟發展迅猛,開發利用無人島嶼也是推動力之一。市要建設海洋綜合開發試驗區,大力發展的港航產業、臨港工業、海洋旅游業,也有大量的項目需要布局到無人島嶼上。隨著海島法的頒布實施,無人島嶼的開發利用審批權上收,審批程序更加復雜,審批周期拉長,必然對開發利用無人島嶼發展海洋經濟帶來影響。
4、農業生產受水資源短缺制約。市地處海島,與大陸分隔,且島嶼分散,徑流短促,水資源時空地域分布不均,目前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只有700立方米左右,是一個資源型缺水的地區。為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市投入大量資金建設大陸引水一、二期工程和海水淡化項目,淡水生產供應成本急劇上升,大陸引水成本每立方米達到1.86元,海水淡化成本每立方米6元。農業生產是高耗水行業,農業灌溉用水占的比例較高,全市農田灌溉用水占全市用水量比重的30%左右。根據農業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水稻種植畝均成本625元,按照大陸引水成本每立方米1.86元計算,水稻畝均耗水成本高達1268元,在種植水稻僅耗水成本是水稻平均種植成本的2倍,是國家水稻收購價格的1.36倍,在種植水稻和發展農業嚴重的不經濟和不適宜。高昂的淡水價格、難以開展規模農業和農業生產相對較低的產出,使農業生產的發展受到嚴重制約。
5、土地集約化利用程度不高。一是集約用地觀念不強,政府、企業、社會各界集約用地觀念普遍還不強。二是土地資源市場化配置程度不高,土地價格沒有真正反映市場價格。三是土地供應管理制度還停留在“重審批輕監管”的傳統管理模式,各級地方政府和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在土地管理中,一貫將工作重點放在用地報批和土地供應上,而對后續的土地開發利用過程的監管往往缺位,對低效利用、閑置土地缺乏有效的處置措施及有效利用的激勵機制。
(四)土地集約利用的主要作法與成效
1、科學有序實施一批灘涂圍墾項目,增加可用土地面積,提升土地及岸線價值。1951年-2005年,全市共圍成灘涂356處,圍涂總面積達132.8平方公里,為人均增加用地0.20畝,現已開發利用125.4。2006年-2012年,全市圍墾成陸40處,面積37平方公里。灘涂圍墾項目不僅增加了土地面積,而且大幅度提升了土地及岸線價值,一大批臨港工業項目依托圍墾區域建設起來,推動全市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如釣梁圍墾區域擴展了本島北部的工業區塊面積,也充分挖掘出北部深水岸線的價值;東港圍墾區域建設起一座新城;目前正在實施的小洋山北部圍墾、金塘北部圍墾、小郭巨圍墾,將布局港口物流、臨港工業、石化工業等項目。
2、科學利用岸線資源,合理布局產業項目,充分發揮沿海土地價值。2007年9月,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市港口岸線使用管理暫行辦法》,對全市范圍內港口岸線的規劃、利用、管理、監督等活動進行了規范,并成立了市港口岸線資源管理領導小組,統籌協調港口岸線開發管理與項目布局方面的重大事項和問題。通過幾年的實施,岸線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建設了一大批船舶修造、港口物流、海洋機械、臨港石化的大項目,如中遠六橫修造船基地、歐華造船、和邦化學、金塘大浦口集裝箱碼頭等項目,極大地促進了全市經濟社會的發展。
3、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減少耗水作物種植面積,提高農業生產效益。水稻是我市傳統種植品種,耗水量大,遇到干旱年份或者降水時空不均衡的年份,容易遭受災害,產出大幅度下降。為提高農業產出率,同時為科學合理配置水資源,市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主要是減少水稻等耗水作物種植面積,同時大力發展水果、蔬菜等經濟作物種植,同時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建設大棚、滴灌等現代化設施,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4、加強土地管理,確保土地資源合理有效利用。在土地供應上,堅持從嚴從緊的建設用地供應政策,嚴格執行國家《限制用地目錄》和《禁止用地目錄》;在具體建設項目審批中,嚴格執行《浙江省建設用地控制指標》,對建設項目用地實施嚴格的定量管理;堅持土地資源市場化配置,嚴格執行《劃撥用地目錄》、《協議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規范》、《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規范》,正確界定劃撥、協議、招拍掛供地界限。在土地使用中,建立建設用地開發利用動態監管體系,建立違約追究責任制度。在項目竣工后,建立用地復核驗收制度。
5、推進產業集聚,增加基礎設施投入,提高土地使用效益。產業集聚可以提高公共基礎設施的共享程度、縮短產業鏈上企業的空間距離和實現規模效應,從而增加產出,提高土地使用效益。近年來,市通過科學規劃、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出臺優惠扶持政策等手段,大力推進產業向開發區集聚,向經濟大島集聚,取得明顯成效。如經濟開發區2008年實現工業總產值76.21億元、工業性投入13.48億元、利稅總額3.07億元,每平方公里工業產值為1.6億元;市六橫島2008年社會總產值131.8億元,每平方公里產出1.1億元。
二、市建設用地需求測算與缺口推算
(一)方法一:建設用地需求回歸測算
2、預測
2010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約為600億元,按照海洋綜合試驗區建設GDP目標,2015年實現GDP約為1100億元,2020年約為1700億元,代入模型,可得2010年全市建設用地28274.5公頃,2015年全市建設用地34822.5公頃,2020年全市建設用地42680.1公頃。
(二)方法二:根據重點項目用地缺口推算
根據《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2005年建設用地面積24071.23公頃,到2020年為32237.75公頃,期間可使用量為8166.52公頃。而根據方法一推算,到2020年,全市建設用地42680.1公頃,比2005年新增建設用地18608.87公頃,建設用地缺口為10442.35公頃。
根據《市要求列入省“十二五”重大建設項目規劃建議表(征求意見稿)》,“十二五”期間,市重大建設項目新增建設用地需要6200公頃,其中實施類項目2236公頃,預備類項目1013公頃,研究類項目2951公頃。按照《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2005年至2020年之間市建設用地使用量為8166.52公頃,2005年至2012年已經使用了4084公頃,2010年至2020年之間建設用地僅剩4082.52公頃。兩項數據相比較,可以得出結論:規劃到2020年的建設用地,到“十二五”末,光重大建設項目用地需求就出現缺口2117.48公頃,而重大建設項目從歷年投資額來看,只占全市總投資的30%左右,也就是說“十二五”期間占全市總投資70%的非重大建設項目無地可用?!笆濉逼陂g建設用地已經出現較大缺口,“十三五”更是無地可用。
三、市土地集約利用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根據建設海洋綜合開發試驗區的需要,兼顧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通過開源與節流相結合的措施,加強對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為促進市海洋經濟平穩快速發展和海洋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提供重要的要素保障。
(二)基本原則
1、開源與節流相結合的原則。一方面要廣開源路,因地制宜,向海洋要地,向灘涂要地,向低丘緩坡要地,向無人海島要地,特別是向農業要建設用地;另一方面要節約用地,發展不占地工業,大力發展港口物流業、現代服務業,加強土地使用各環節的管理,推進土地流轉。
2、開發與保護相結合的原則。一方面要根據需要開發利用各種土地資源,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在開發的同時,要采取多種措施,進行生態保護、環境保護、土地可持續利用性保護。
3、外部和內部相結合的原則。一方面要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積極向上爭取各項用地優惠政策,重點是突破現行用地政策,爭取保障海洋綜合開發實驗區建設需要的特殊用地政策;另一方面要加強內部潛力挖掘,多途徑節約用地,合力保障土地要素。
四、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對策措施
(一)發展“海上農業”和“現代農業”。“海上農業”和“現代農業”是市拓展農業發展空間、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的重要發展方向,可以確保在農業用地不斷減少的情況下,農業經濟穩定發展。發展“海上農業”,一是要穩定發展捕撈業,在保持捕撈量基本穩定的前提下,不斷減少捕撈船只;二是要大力發展遠洋漁業,拓展漁業作業空間,打造遠洋漁業基地;三是要大力發展生態養殖業,將有條件的港灣及近海開發成“藍色耕地”,發展深水網箱養殖。發展“現代農業”,要根據自然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劃定若干面積較大、連接成片、基礎設施較好地區域為農業發展區,編制現代農業園區發展規劃,建設若干現代農業綜合區、農業主導產業園區、精品農業區,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對蔬菜、水果的需求。不斷加大對農村土地流轉的扶持力度,建立規范的農村土地流轉平臺,推動農村土地流轉,實現規模效應。
(二)發展“節地工業”。隨著建筑技術的進步和土地資源的日趨緊張,向地下和地上發展的“節地工業”是大勢所趨,也是提高工業土地產出率的重要途徑。對于新建的工業項目,要鼓勵引導企業建設多層廠房,給予建造兩層及兩層以上廠房的企業相關優惠政策。對利用現有廠房、土地或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實施“零增地”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項目的,要安排相關扶持資金。要鼓勵工業企業利用地上、地下空間來布置非生產性設施。
(三)培育發展“海上主導產業”。市區域總面積2.22萬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積占總面積的94%,發展空間廣闊。建設海洋綜合開發試驗區,就是要通過多年努力,把發展空間從陸地向海洋拓展?,F階段,要從實際出發,大力發展港航產業,不斷提高海運運力和發展物流貿易服務業,加快港航服務集聚區和物流園區建設,重點打造鐵礦砂中轉貿易、煤炭中轉加工配送、油品中轉貿易儲存、糧食中轉加工配送、化工品中轉儲運加工、集裝箱中轉運輸等六大基地,建設全國重要的現代化大宗散貨樞紐港和重點物流節點城市。同時要大力發展臨港大宗物資加工產業,重點布局煤炭、礦砂、石化、糧油、木材、有色金屬等加工項目。
(四)發展“立體交通”。隨著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原有交通設施已經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一批交通道路正在建設之中。隨著土地資源的緊張,向空中和向地下拓展、發展“立體交通”也是勢在必行的。近期來看,要實施好定海區文化路立交橋、普陀區東港立交橋項目,一定程度上解決交通擁堵的問題。從長遠來看,建設更多的立交橋、高架橋,甚至發展地鐵、輕軌,也是建設城市“暢通工程”的重要途徑。
(五)向“坡地”要地。選擇一些坡度較緩、環境優美的地段作為山地住宅開發的重點。逐步推廣“山地住宅”的新概念,以引領開發商進行更為科學合理的山地住宅建設。其次,可以將某些工業項目搬上低丘緩坡,擴展用地外延空間。但需要強調的是,山地住宅和工業項目開發要綜合考慮生態、經濟、技術、社會、人文等多方面的因素,實現科學有序開發。
五、推進海洋綜合開發試驗區建設,實現土地集約利用的政策建議
(一)核減耕地保有量,取消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市農用地來源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各島嶼自然港灣淤積圍墾而形成的小塊平地,經捍鹵蓄淡后改造為水田,二是在島嶼山坡上開墾出來的旱地,包括年代在15度以上坡地開墾的零星農地。在1992年全國土地詳查時,雖有很多山頂、山坡地塊已經退耕還林,但由于當時土地詳查政策的規定,仍然統計在耕地總量之內。市基本農田面積則是以耕地面積為基數,按照國家國土部核定給浙江省的基本農田保護率核定的,沒有考慮到市陸域面積零星離散、耕地總量少、人口密度高的實際,耕地面積保有量指標偏大,基本農田保護率偏高,保護率達到91%。受地形因素影響,市耕地和基本農田大多數劃定在緊靠港口岸線的區位,致使一些臨港產業開發項目因涉及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區而無法實施,制約了經濟社會的發展。為促進海洋綜合開發試驗區的建設,建議核減耕地保有量,取消基本農田保護面積。
(二)增加建設用地指標以及年度建設用地計劃指標。長期以來,市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于長江三角洲其他地區,然而近年來市經濟發展速度卻處于長三角的領先地位。經濟的后發性帶來了新的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矛盾。在90年代末期,國家對建設用地的規??刂撇粐?,但由于自身經濟發展速度較慢,上級分配的建設用地尚使用不完。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增速,市建設用地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在國家嚴格保護耕地的政策背景下,進一步激化了土地供需矛盾,建設用地短缺嚴重制約了市經濟社會發展。因此,根據建設海洋經濟綜合開發試驗區的實際需要,相應增加市的建設用地總量指標以及年度建設用地計劃指標。
(三)保證用海指標,享受省級海域使用審批權限。市土地資源短缺,海域面積寬闊,發展海洋經濟,必定要利用海域。國家從2010年開始對用海實行指標管理,指標下達到省一級,計劃單列市單列。此政策對市臨港產業、灘涂圍墾等影響較大。建議將的圍填海計劃指標實施計劃單列,由國家直接下達計劃指標,并適當放寬指標限額。同時海域使用金全額留在當地,支持地方經濟建設,用于海域使用管理和海洋生態保護。
一、主要做法
(一)注重基礎先行,增強山地旅游“競爭力”。一是抓景區景點建設。圍繞構建“現代都市—精品景區—特色城鎮—美麗鄉村—健康旅游—生態產業”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體系,先后投入資金40余億元,傾力打造水城古鎮、梅花山國際生態休閑度假區、月照養生谷、大河現代都市農業園、韭菜坪、三湖三池等景區景點。二是抓旅游路網建設。圍繞形成市區“旅游經濟圈”,把全區旅游景點“串點成線”的目標,投入近6.2億元實施了靈山寺環寺公路及聯絡線工程、梅花山景區公路、東明路、月照養生谷旅游環線、大灣至韭菜坪旅游公路等景區公路項目,投資近4.3億元修建下扒瓦到大河旅游公路,打通了月照養生谷與大河堡景區鏈接通道。同時加快了農村通組公路和村際斷頭路建設,“十二五”期間建成240余公里通村公路,打造旅游快捷線和循環網。三是抓配套設施建設。圍繞“吃、住、行、游、購、娛、科技、文化”等旅游要素,完善旅游功能配套,提高城鄉服務水平,轄區現有旅行社22家、星級酒店2家,床位31514張,鄉村旅游村寨15個,掛星農家樂38戶,做大做強城市經濟,強力打造城市功能服務,為游客提供舒適的消費環境。
(二)注重文化植入,提升山地旅游“生命力”。將文化之“魂”融入旅游之“體”,豐富山地旅游內涵,打造旅游文化精品,旅游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4.42%。一是融合三線文化。實施文化精品工程,建成貴州“三線建設博物館”,與國家級媒體合作,拍攝大型歷史文獻紀錄片《大三線》,大力弘揚“三線精神”。二是融合民族宗教文化。多層次融合和包裝民俗文化資源,申報了一批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育彝族鈴鐺舞、“四月八”苗族文化節等旅游民族文化品牌;積極實施了靈山寺、觀音閣等宗教文化旅游項目,不斷豐富山地文化旅游元素。三是融合農耕文化。實施中國農耕文化歷史(涼都國學館)博覽園項目,將中國歷史文化和休閑旅游進行有機的結合,打造六盤水市的休閑度假產品。
(三)注重產業融合,強化山地旅游“聚合力”。一是旅游與農業同體。圍繞農旅一體,走山地特色高效農業與休閑旅游觀光相結合的農旅發展之路,打造大河堡、月照養身谷等農旅融合“新樣板”;引入30余種現代農業科技種植技術,極力打造農業科普基地,提升了農業的觀光品質和農產品附加值。二是旅游與體育同步。充分發揮氣候、亞高原山地戶外運動條件優越的優勢,積極推進體育與旅游的融合發展,形成了涼都·六盤水夏季國際馬拉松金牌賽事、自行車挑戰賽、中國涼都定向越野賽、涼都六盤水城市公益徒步等文體賽事品牌,吸引了近30萬次群眾參與,成為鐘山區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山地戶外運動的重要載體和平臺。三是旅游與健康同行。圍繞建設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目標,走好山地特色健康旅游路。依托紅豆杉基地,打造“紫杉”品牌;加快推進水月園區中藥材市場、養生養老綜合體、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等項目建設,打造涼都醫藥保健生態園;加快推進農村幸福院、城市日間照料中心及康體養老工程建設,全面提升涼都養老產業發展。
(四)注重民生改善,擴大山地旅游“輻射力”。一是促進城市靚麗轉身。加強鳳池、白鶴公園等城市廣場、公園的改造提升;實施城區可視山體綠化工程,推動城鄉一體綠化建設;加快智慧城市建設,將景區、旅行社、旅游車隊、酒店、特色美食、氣象等要素納入智慧旅游平臺,展示“貴州屋脊·中國涼都”良好形象,打造區域中心城市。二是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充分發揮山地旅游產業扶貧的聚集作用,通過景區建設,帶動貧困地區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通過群眾廣泛參與景區開發,有效助推其脫貧致富;依托景區開發,大力實施“一戶一技”培訓工程,幫助、引導周邊群眾、城市居民到景區就業、創業,實現旅游價值、社會價值最大化。三是助推生態環境保護。“十二五”期間,完成人工造林19.76萬畝、封山育林7萬畝、石漠化治理57.15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100平方公里,2015年,森林覆蓋率達到47.5%;建成中心城區污水處理廠和3座鄉鎮污水處理廠等環保設施,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86.23%,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率達到98.7%。
(五)注重“三變”帶動,助推山地旅游“發展力”。一是精心打造旅游品牌。鐘山區緊緊圍繞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目標,以旅發大會為平臺,以旅游景區建設為抓手,以“三變”改革為動力,強力推進“黑”資源變“綠”資源、“死”資源變“活”資源,“冷”資源變“熱”資源,著力做好“綠色”生態、“白色”滑雪、“彩色”文化三篇大文章,將休閑旅游、生態旅游與山地旅游結合發展,精心打造“中國涼都”旅游品牌。二是充分展現地域特色。抓住榮獲國家住建部批準的全省唯一的全國農村污水治理示范區等契機,堅持一寨一特、一寨一景、一寨一品,2015年啟動全區20戶以上村寨“1+N”(“1”即一個自然村寨,“N”即改廁、改廚、改圈、小濕地、小廣場、小亭子、道路硬化、庭院綠化、觀光步道、生態產業、農村電商、免費WIFI、民族文化、垃圾污水集中處理等“扶貧+”“旅游+”“產業+”“文化+”“互聯網+”元素)提級改造,在實施改造過程中,由區扶貧旅游文化投資有限公司與農戶簽訂改造協議和經營協議,農戶將滿足居住需求外的富余房屋交由公司按照星級標準出資進行改造、裝修、統一經營管理或引入第三方經營,發展農家客棧、農家樂、酒吧、KTV、超市等商業業態,在公司經營有效期內,按照約定占比定期向老百姓分紅,真正把“美麗鄉村”建成瓜果飄香的“果園”、幸福生活的“家園”、增收致富的“田園”、觀光休閑的“公園”、城市向往的“樂園”。三是激活旅游人力資本。按照“圍繞產業搞培訓,依托公司保就業”的思路,以“培訓對象本土化、教學實習一體化、培訓保障惠民化、培訓管理規范化、新型農民職業化、民風民俗文明化”的要求,創新“三變+旅游+就業培訓+扶貧”的職業教育模式,對區域內有意愿、有勞動能力、有就業能力的城鄉貧困人口和留守兒童父母、返鄉農民工、部分致富帶頭人等群體進行技能培訓,培養一批有技能、善經營、懂管理的旅游人才,讓貧困人口變導游、變職業農民、變駕駛員、變村干部、變創業者、變產業工人、變農業經理人等,充分挖掘和激活貧困人口中的人力資本。
(六)注重宣傳推介,提升旅游品牌“影響力”。一是以會促旅。按照“立足鐘山、占領貴州、主攻周邊、輻射全國”宣傳促銷思路,到各地舉辦旅游推介會,大力推介鐘山旅游。截至2016年6月,已成功到廣州、武漢、重慶、長沙、大連、深圳、成都等城市進行旅游宣傳推介,發放旅游宣傳手冊8000余冊。二是以賽促旅。舉辦各種體育賽事,提高涼都品牌知名度。例如2016年六盤水夏季國際馬拉松比賽共有2.6萬人參賽,吸引近20萬游客和運動員到六盤水消夏避暑。CCTV5對六盤水夏季國際馬拉松賽進行直播,提高“清涼馬拉松”、“19度的夏天”知名度。三是以節促旅。舉辦各種文化節,吸引媒體和社會關注。目前鐘山區舉辦5次各類節慶活動,吸引游客90萬人參加和觀看。今年7月29日在明湖濕地公園舉辦中國涼都旗袍文化節,3000名佳麗在明湖濕地公園1.13公里的彩虹飄帶橋上進行集中展示,同臺競技走秀。形成“三千佳麗走虹橋”的壯觀場面,并申報吉尼斯紀錄,提高明湖濕地公園知名度。
二、存在的問題
“十二五”期間,鐘山區山地旅游業發展明顯加快。但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
(一)基礎設施建設比較滯后。鐘山區旅游產業尚在起步階段,旅游基礎設施還不完善,特別是旅游交通通達性較弱,雖然建成了一些旅游公路,交通得到了改善,但是旅游景點分布分散、景區之間的交通設施不完善,游客到達景區的便捷性較差。
(二)在與周邊縣區、全省乃至全國知名景區之間資源共享、產品互補、客源互流、串線成網等方面較弱,旅游產品在全省、全國的影響力較低,旅游市場競爭力不強,中遠程市場的吸引力嚴重不足。此外,現階段我區旅游人才缺乏,導游水平較低,也影響了鐘山旅游形象的宣傳。
(三)旅游市場活力不足,企業投入總量不大,在拓寬融資渠道、擴大投資力度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加強。旅游客源市場覆蓋面小,客源結構不優,在游客當中,大眾游客多,高端游客少;一日游多,過夜游少;散客多,團隊少,整體消費水平不高。
三、對策和建議
(一)加快旅游基礎設施建設,補齊短板。全力推進城市大道延伸、高速公路聯通、國省干線升級、機場航線拓展等,提級改造現有景區道路,快速推進國學館、梅花山、大河堡、月照養生谷、大灣鎮“韭菜坪”、汪家寨“高峰壩”等景區道路通達性建設;加快旅游大數據運用,建設智慧旅游服務平臺,加快推進智慧景區建設,推進所有3A級以上景區實現智慧旅游全覆蓋;加大景區接待服務設施改造升級工作力度,為游客提供更便捷的咨詢、住宿、餐飲等服務;圍繞旅游做靚城市,大力開展地下人防工程、水城河改造、城市綜合廊道建設任務,實現城市建設與景區開發一體化,城市品牌與旅游形象一體化,城市管理與旅游管理一體化;全面提升瑤池、鳳池、明湖、德湖、天湖基礎設施,建設城市“海綿體”,改造提升城市公園,打造涼都會客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