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財務處師德師風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是搞好教學管理改革的前提5民辦教育促進法6明確指出,民辦教育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民辦本科高校要搞好教學管理改革也和公辦高校一樣同樣強調教學工作的指導思想和按高等教育規律辦事。教學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堅持黨的教育方針,牢固確立人才培養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務,牢固確立教育教學質量是高等院校的生命線,牢固確立教學工作在高等院校的中心地位。以更多的精力、更大的財力進一步加強教學工作,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嚴格遵循高等教育規律,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理念是行為的先導,只有先進的理念才能產生先進的效果,用先進的理念指導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開展教學改革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也就是以育人為本、學生為本、教師為本的宗旨,最廣泛地調動人的積極性,最充分地激發人的創造力,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突出人的全面發展。這一理念必須貫徹到教學管理改革工作的全過程。以教學為中心,提高教學質量是教學工作的永恒主題。我院建院以來,始終堅持以“教學為中心、就業是關鍵、穩定最重要、創新是靈魂”的辦學理念,正確處理教學與其他工作的關系,保證了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使學院形成了良好的教學管理秩序和較為濃厚的學習氛圍,保證了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教學管理改革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
二、深化教學管理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途徑
教學管理改革要依據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市場的人才需求、就業的形勢和學院的實際情況;教學管理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學管理水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高應用性本科教學層次水平。因此,要勇于探索、積極實踐,提出改革思路,探索改革途徑,制訂改革措施,啟動改革項目,總結改革經驗。具體地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市場為導向,優化專業結構,形成特色鮮明、充滿活力的專業和專業群,逐步構建主動適應社會和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培養體系。目前,各民辦高校開設專業片面地追求生源人數,沒有更多地考慮學院的教學條件和辦學立足點,盲目調整專業。因此,應用性民辦本科高校要克服這一辦學思想,真正落實以市場為導向,優化專業結構,使逐步形成自己的“主打產品”、特色專業,完善培養目標、業務規格和課程體系,凸現“應用性”特點。
(二)總結已有主干課程改革經驗,不斷完善和發展其它課程體系。我院按照省委孟建柱書記提出的“特色+精品”的辦學思路,繼續完善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和汽車基礎模塊教學的改革。同時根據全國大學生英語教改思路和精神,創造條件啟動英語教學改革,提高大學生的外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應用性英語教學成為應用性本科教學管理改革的一個切入點。英語教學改革需要有教師準備、設施準備和管理準備,根據目前應用性本科院校的實際情況,需要分步實施。目標是逐步實現基于計算機和校園網的大學英語學習,建立適用性、實用性的外語教學體系。為此,必須加強教學管理信息化建設和數字化圖書館建設,以利大學英語改革的順利啟動與實施。
(三)大力加強實踐教學,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動手能力。民辦高校一直緊抓技能培養,民辦本科院校的教學、科研圍繞“應用性”轉。所謂“應用”,就是指適用、能用、實用。因此民辦本科院校要在強化“動手”能力的同時,積極樹立類似“定單教育”培養的思想,各專業要合理制定切實可行的實踐教學方案,完善實踐教學體系。不僅要保證實驗、實習、社會實踐、畢業論文(設計)等實踐教學環節的時間和設施,尤其是畢業論文(設計)要貼近社會實際,嚴格管理,確保質量。同時,要不斷改革實踐教學內容、改進實踐教學方法,吸引高水平的教師從事實踐環節的教學工作,聘請企業和科研單位有經驗的技術、管理人員擔當實踐教學任務。并創造條件實現產學研合作,特別是要加強各種實踐教學基地和實習實訓基地建設。
(四)以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標準為基本,進一步完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應用性本科教學怎么搞,教學管理改革如何開展?目前眾多高校還處在各自摸索階段,沒有形成共識。為此我們要充分理解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指標體系”,以此作為自己教學管理和改革的依據。2006年,我院成立了“本科教學評估領導小組”,對照學院教學基本狀態數據,認真學習了“高校教學工作評估指標體系”,分析了學院教學工作基本狀態并提出了改進意見,進一步加強了教學質量監控力度。
三、加強教學管理創新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高等教育大眾化帶來的是高校規模、教育功能、教師和學生的一系列變化,同時也在深刻地改變著高等院校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從而,教學質量評估標準也走向多元化。因此,應用性本科院校的教學管理工作也必須適應這種變化,不僅要求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創新,而且教學管理工作亦要求創新。這里提出幾點具體做法:
(一)進一步規范教學管理,創新教學管理各種規章制度。要科學化、規范化管理,必須要有嚴格的規章制度作保障。而規章制度的制訂與修改,既要有科學態度,又要有創新精神,諸如教學計劃及課程體系、考試管理、成績管理等規章制度的修訂與完善必須提到一個新高度,特別是要圍繞“特色+精品”這條主線,加強對精品課程、重點實驗室、特色專業的評定與管理等。
(二)加大新形勢下教學管理規律的研究,進一步推進教學管理創新。應用性本科院校要認真研究、逐步落實“學年學分制”等管理制度,要開展或進一步完善選修課制度,根據學生的特長、愛好,請示上級教育部門,放寬“轉專業”的規定,在嚴格學生管理的同時,盡力為學生營造敢于“動手”、善于操作、寬松的學習環境。
(三)加強教學信息化建設,擴大信息化應用,提高教學管理的現代化水平。當前,教學管理信息化成為衡量一個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標。應用性本科更是如此,沒有高效的管理體制,就不可能培養出名副其實的應用性人才。我院建校以來,一直重視信息化建設,認真研究、相互協調、積極引進并完善青果教務管理軟件,逐步實現“網上查詢課表”、“網上查詢成績”、“網上公布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和“網上評教”等教學管理信息化項目,并廣泛運用多媒體授課提高教學效果。
四、出臺配套措施穩定教師隊伍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
民辦應用性本科院校要提高教學質量,必須出臺配套政策措施,做好穩定教師隊伍工作。具體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制訂配套措施,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結合學院的實際,參照相關院校的經驗,制訂穩定民辦高校教師隊伍的有效措施,并逐步出臺“改革用人制度”、“改革分配制度”等配套政策,努力營造“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良好氛圍,不斷引進高、專人才、穩定骨干人才。重點做好青年教師的培養和提高工作,適當加大選聘教學水平高、認真負責、年齡適中的高職稱的老教師的力度,不惜“重金”引進一批高素質、高學歷、高學位的中青年教師。2””4年以來,我院通過大力引進碩士研究生和副高以上職稱的教師,對學院教師隊伍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和學位結構有較大的改變,在一定程度上為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進一步加大落實教育部提出的相關師資建設政策的力度。如“強化教師教學工作制度”、“完善教師教學投入機制”和“完善教師教學效果考核機制”等,適時出臺獎勵與約束措施,促使教師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學中去。近年來,我院人事處、財務處、科研處、教務處紛紛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對激勵教師全心投入教學起到非常的積極作用。
(三)大力提倡教授講授相關專業的課程,鼓勵青年教師上好課、上滿課。同時,根據自身條件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形成“以科研促教學,以教學帶科研”的良性教學循環。
五、抓教風促學風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
好的校風往往是由良好的教風、學風共同構成的。校風的好壞,直接影響著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因此要搞好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在教風與學風建設這一環節上狠下功夫。從教與學二者關系來講,在過去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肯定自身主導地位的同時,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都將學生對象化、客體化了。因而在教學中出現了一種常見的教學模式:即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交流模式。這是一種傳統的教學觀,與現代教育的要求是相違背的。因而在具體過程中我們要將教學看做一個整體過程,以系統論的要求來規范教學。防止教與學分離,師生要互相交流,互相協調,形成教與學的互動機制。教師、學生是高校中活的因素,具有可變性、可塑性和不穩定性。只有通過教風來促進學風的改善,才能更好地提高內涵建設。教風的內容包括教師的上課情況,科研情況,師德師風等,是教師整體形象的體現。因此,建立起適合民辦應用性本科高校的良好教風與學風勢在必行。根據教風與學風的辨證關系,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建立師生雙向交流機制。目前民辦高校的師生交流甚少,教師往往實施“權威式”的教學。他們只是把自己的知識填鴨式地傳授給學生,學生成了一種被動接受知識的個體。教師沒有或者說很少掉過頭來反思:這種方式學生是否能很好地接受?因此我們要改變這種傳統模式,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使他們學會詰問,學會創新,這樣學生所獲得的并不僅僅是書本知識,而更是一種能力的培養。同時,在雙向交流中,也讓教師不斷地了解學生,改進自我,不斷提高教學能力和水平。
(二)建立合理、科學的教師與學生互評機制。有好的教風,不一定就會有好的學風。相反,好的學風必須有好的教風來配合。傳統的教學觀念已發生變化,特別是在高等教育發展的今天,學生的主體地位顯得越來越重要,教師的主導作用也不容忽視。因此,必須建立合理、科學的教師及學生互評機制,將教學過程本身視作一個評價體系來操作,使之互相監督、互相鼓勵、互相促進,形成教與學互為約束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