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關于中秋的古詩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甲:老師們,同學們,大家好。伴隨著熟悉的樂曲聲,紅領巾廣播站現在開始播音。 本期廣播站為您安排的是中秋節趣話專題欄目。
乙:歡迎你的收聽。
甲:我是_____
乙:我是_____。
甲:再過10天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中秋節,在這里我們預祝全校師生中秋快樂,合家團圓,萬事如意!
乙:中秋節一直以來被喻為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人們常說,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時節對親人的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當一輪明月高高掛起的時刻。 甲:考考你,你知道為什么要叫中秋節呢?
乙:這個可不難,在我國,農歷的7、8、9三個月為秋季,農歷8月15——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正好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
甲:那為什么有人又稱它團圓節呢?
乙:因為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人們仰望天空中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甲:還真難不倒你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亮的圓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游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你知道哪些有關的詩詞嗎?
乙: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甲:你知道得可真多!那你知道有關中秋的傳說故事嗎?
乙:中秋節與元宵節和端午節并稱為我國三大傳統佳節。究中秋節之來源,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等神話傳說有著密切的關系。
甲:哇!還有神化故事呀!那你給我們講講吧!
乙:好!我給大家講一講“嫦娥奔月”的故事吧!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一氣射下九個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王母娘娘也賜給了他一包長生藥,他把不死藥交給了自己的妻子——嫦娥珍藏。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趁后羿不在家,他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在危急之時,嫦娥當機立斷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成為月亮中的神仙。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甲:聽完了如此凄美感人的故事,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關于中秋節的歌曲吧!
《花好月圓》
甲:接下來我們再來說說國外中秋節趣話吧!。
乙:中秋節并非中華民族所獨有,許多國家也有類似中國傳統習俗的形形的中秋節,而且非常奇特有趣。泰國人將一年一度的中秋節稱為“祈月節”。中秋之夜,家家戶戶都用甘蔗扎拱門,在拜月方桌上供奉觀音菩薩和八仙的圖像或塑像,八仙桌上的供品主要是壽桃而非月餅。
甲:日本人稱中秋節為“月圓節”,而且這樣的節日有兩個,除農歷八月十五日外,九月十三日也是。節日這天,成千上萬的居民都穿上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裝,吟唱吆喝,扶老攜幼,抬著神龕到廟里去進香。孩子們還到野外采集象征吉祥如意的野草裝飾家門,迎來幸福;晚上全家聚集在院子里,擺上瓜果、米團子等供奉月神,然后分食、賞月,聆聽老人講述關于月亮的神話。
乙:朝鮮的中秋節稱為“秋文節”,也叫“秋夕”、“嘉徘”。這一天,他們以松餅為節日食物,家家蒸食并互相饋送。松餅形如半月,用米粉制成,內餡是豆沙、棗泥等,因蒸時墊有松毛而得名。到了晚上,一邊賞月,一邊進行拔河比賽、摔跤比賽,或者表演歌舞。年輕的姑娘們穿上色彩繽紛的節日盛裝,歡聚在大樹下做“布倫河”游戲(即蕩秋千)。
甲:伊朗稱中秋為“麥赫爾干節”。這天是伊朗太陽歷七月十六日。節日期間,人們都以品嘗各種豐收果實為樂,隆重的慶祝活動持續6天方才結束。
乙:老撾稱中秋節為“月福節”。每逢中秋節到來時,男女老少也有賞月的風俗。夜晚,青年男女翩翩起舞,通宵達旦。
甲:接下來我們再來談談中秋的習俗吧
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每年這個時候,我都會和爸爸媽媽一起賞月吃月餅呢!
乙:說到吃月餅,我口水都流出來了。那你知道我們如何在賞月、品嘗月餅的同時注意健康嗎?
甲:專家提示:月餅應與清茶搭配,清茶有助消化,又解油膩;若與汽水、可樂或果汁搭配,則不利健康。專家提醒糖尿病患者,即使是“無糖月餅”,仍然不能多吃。專家還指出,老年人和嬰幼兒消化能力較差,過多食用月餅會加重脾胃負擔,引起消化不良和腹瀉等。而肥胖的人,一般都有潛在的糖、脂代謝異常和動脈硬化問題,也要像糖尿病人一樣,少吃月餅為宜。
乙:哦!謝謝你給我們講的的月餅健康吃法。相信大家會注意的。中秋佳節快來了,我們將要欣賞到皎潔的月光,品嘗到香甜的月餅,最后,我們再為老師、同學們送出祝福,怎么樣?
甲:好!請聽我們的美好祝福吧!
齊:送一個圓圓的餅,獻一顆圓圓的心,寄一份圓圓的情,圓一個圓圓的夢。祝老師和同學們中秋節快樂!
甲:時間過得真快,又到說再見的時候了。
乙:希望你們能喜歡我們的節目!
甲:最后讓我們在歌聲中說再見吧!
三、音樂欣賞
現在將為您送上的是一首由古詩改編的歌曲《水調歌頭》
播放《水調歌頭》
關鍵詞 功能對等 唐詩 不可譯
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7.03.010
Abstract Tang Poems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on the issue of untranslatability of Tang poems in English transl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Because of 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re will be some lost in the progress of th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Untranslatability surely exists, but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ang poems is feasible.
Keyword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ang poems; untranslatability
0 引言
詩歌在中國源遠流長。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古詩是了解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唐詩的翻譯不僅意味著是中外語言之間的一種交換,還意味著是對中國文化傳播的促進。許多中外讀者會發現翻譯過來的唐詩很難懂,并且會逐漸失去閱讀的興趣。為了幫助外國人更好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以及減少唐詩翻譯的局限,找到一個有效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是十分必要的。
1 唐詩和功能對等理論
一談到唐詩的翻譯時,我們首先會想到“信、達、雅”三字和創立了“三美”原則的許淵沖先生。對于唐詩的翻譯,國內外學者中一直存在爭議。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為翻譯這個領域注入新鮮血液。他將翻譯定義為“翻譯是用接受語再現源語信息的最接近的自然的相當信息,首先就意義而言,其次就風格而言。”(奈達,1993: 117-118)。該理論要求翻譯文本的讀者能和原文本的讀者能有相同的回應。許多學者努力嘗試著用奈達的理論來進行唐詩翻譯。但是,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更側重與意譯,更加強調文章的意思而不是格式。所以在翻譯中會存在局限,這種局限也被稱之為不可譯性。
2 唐詩的不可譯性
可譯與不可譯是一個古老的悖論。唐詩的可譯性與不可譯性,在翻譯領域一直受到各家學者的爭論。一些學者堅持唐詩的翻譯雖然有一定的困難,但是在翻譯過程中還是可行的。然而,另一些學者認為唐詩是不可譯的。在筆者看來,對于唐詩的翻譯我們沒有絕對的可譯,但也應承認唐詩翻譯的局限性。其實,翻譯可以被看作是語言的轉化,是把一種讀者相對來說不那么熟悉的表達方式轉換為對他們來說比較熟悉容且符合他們表達習慣的方式的過程。而譯者主要應該向讀者傳達文本的精神和意義。
2.1 語言角度
唐詩有著豐富的內容,動人的意境,和諧的韻律和完美的形式。其獨特的語言魅力吸引了大量國內外讀者的關注。但也恰恰是因為語言,反而成為了唐詩翻譯的一大局限。
2.1.1 押韻
唐詩不僅文體嚴格,并且還強調韻律。平上去入四種發音使得唐詩讀起砝爬派峽凇T諤剖翻譯的過程中,關于押韻這個問題一直被學者們所探討,但是仍未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我們來看看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五絕《獨坐敬亭山》的英文翻譯:
All birds have flown away, so high;
A lonely cloud drifts on, so free.
We are not tired, the Peak and I,
Neither I of him, nor he of me.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在這首詩中,第二、第三和第四句的最后一個字,押的是an這個韻。押韻是唐詩的最大特點之一。雖然押韻在西方的詩歌中也存在,但是這兩種韻是完全不同的,想要通過英語翻譯出唐詩中的押韻是有一定難度的。
2.1.2 雙關語
與平上去入相關的另一個現象是雙關語。在漢語里,有許多具有相同聲調但含義不同的漢字。但是英文中卻沒有與之對應的單詞。因此,雙關語是譯者翻譯中要處理的另一個困難的方面。例如:
The west is veiled in rain, the east enjoys sunshine,
My gallant is as deep in love as the day is fine.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在這句詩里,“晴”與“情”諧音,一語雙關,表面上寫天氣“晴”,但是又表達出內心的“情”。雖然譯文表達出了原詩的意思,達到了功能對等的目的,但是雙關卻沒有從中體現出來。
2.1.3 對仗
對仗也是唐詩中的一大亮點,它是把相同或對立概念的詞語放在詩句中相對應的位置上,使之出現相互映襯的狀態,從而使語句更具韻味。例如:
The sunlit Censer Peak exhales a wreath of cloud
Like an upended stream the cataract sounds loud.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從中文翻譯來看,m然詩的意思表達得很清楚,也做到了功能對等,但是如“日照”和“遙看”等對仗都沒有顯示出來。
2.2 文化角度
2.2.1 典故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映射出文化,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因此,為了達到翻譯過程中的功能對等,我們必須把源語中關于文化的方面考慮在內,尤其是文本的深層含義。以《錦瑟》為例:
Dim morning dream to be a butterfly;
Amorous heart poured out in cuckoo’s cry.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在這兩句話里,有兩個典故。如果譯者從功能對等理論角度來翻譯這兩句話,是無法用簡潔的句子來解釋“莊生曉夢”和“望帝春心”這兩個典故的。
2.2.2 情感
詩歌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詩歌所包含的情感會從字里行間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詩人的情感是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譯者在翻譯時傳達出詩人的情感是非常必要的。例如:
Straight lonely smoke rises in the desert,
Grand long river reflects the round sun sets.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國外的一些讀者可能會發現這句話很難理解。為什么在沙漠中會出現煙呢?實際上,它揭示了壯闊雄奇的塞外之美,透露出一股蒼涼、雄渾的意境。
2.2.3 傳統習俗
在中國古代,有很多傳統節日,并且會伴隨各種傳統習俗。大多數外國人只知道幾個著名的中國傳統節日,如春節和中秋節等。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為例:
All alone in a foreign land,
I am twice as homesick on this day
When brothers carry dogwood up the mountain,
Each of them a branch―and my branch missing.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如果讀者不知道重陽節和該節日的各種習俗,那么這首詩所表達情感對于他們來說是很難理解的。
2.3 專有名詞角度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專有名詞在英文中是無法找到對應的單詞的。
2.3.1 地理名稱
以《出塞》為例:
The Moon and the wall has not changed from dynasty to dynasty,
But nobody has returned from the crusade.
As long as the General defends the strong hold,
Invaders will never occupy our territory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中國的地域遼闊,地形復雜。在唐詩中有一些生僻地名,甚至有些地名不是在今天使用的。在上面這首詩中,“龍城”,“陰山”這兩個地名甚至沒有在今天的中國使用。有些中國讀者都不知道這個地名,更不用說外國讀者了。
2.3.2 量詞
量詞在唐詩中的使用也很頻繁,會產生不同的修辭效果,如夸張和對比。唐詩中較為常見的量詞是是“三”。以大詩人李白的《秋浦歌》為例,
The hoary hair is ten miles long,
Because the sorrows are as long.
In mirror, no one knows at all,
Where came on head the frost of fall?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這首詩中的“三”是泛指多數,并不是真的指三千丈這個數字。“三”的含義中國人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外國讀者卻不是。在這里,譯者將“三千丈”翻譯成“The hoary hair is ten miles long,”雖然兩者具有相同的含義,原詩的意境卻在翻譯中丟失。
3 唐詩的不可譯性的補償
在筆者看來,唐詩不可譯性的原因主要可分為兩個部分,即語言不可譯性和文化不可譯性。因此,為了盡可能的達到源語與目的語之間各方面的對等,我們在翻譯過程中可以使用一些補償手段。
3.1 添加注釋
從讀者的角度來看,消除唐詩的不可譯性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添加注釋。注釋其實是對譯文的一種補充,它是譯文的延伸。例如,
One night by riverside I bade a friend goodbye;
In maple leaves and rushes autumn seemed to sigh.
My friend and I dismounted and came into boat;
We wished to drink but there was no music afloat.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如果外國讀者讀這首詩時,他或許會迷惑,為什么他們喝酒時需要音樂?其實,這是古時候的一個傳統習俗。古代文人墨客在送客時,一般會在飲酒時,以音樂助興。所以,像這種無法在詩中翻譯出的內容,可以采取添加注釋的方法來進行解釋。
3.2 多版本翻譯
盡管許多唐詩中的內容在唐詩英譯的過程中翻譯起來比較困難,但是世界各地仍有許多學者在努力翻譯唐詩,并且會有各種不同的版本。一般會有兩種不同的翻譯方式:語義翻譯和如實翻譯。就以《靜夜思》為例,這里有兩種版本的譯文。
版本一:
Moonlight before my bed,
Could it be frost instead?
Head up, I watch the moon,
Head down, I think of home.
版本二:
A pool of moonlight before the bed,
Took it to be frost on the ground.
Raised my head to gaze at the moon,
And lowered it to think of home.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e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兩種不同的翻譯版本側重于不同的方面。第一個翻譯版本更多地強調唐詩的形式,而第二個翻譯版本則側重于這首詩的含義。而這兩種形式都有他們各自的優點和缺點。同時,這兩種不同的形式也可以相互補償。一種可以表達出唐詩的思想感情,另一種則展現出唐詩獨特的結構,這將有助于保護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價值。
4 結語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密切,這大大加強了彼此之間的相互了解。如果我們在翻譯過程中從跨文化的角度來看,或許會在唐詩翻譯方面得到一些新的啟示。在翻譯過程中,多版本的翻譯以及添加注釋可以被視為唐詩英譯的最佳方法。不僅有助于更好的調整我們翻譯唐詩的目的,亦可提高國內外的翻譯水平。
參考文獻
[1] Nida,Eugene A. 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117-118.
[2] 劉重德.文學翻譯十講[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