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公共基礎知識管理常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沉管灌注樁;施工工藝;質量問題;處理方法
Abstract: to adapt to the change of the strata filling pile can, need not take pile, no vibration, when construction without squeezing and little noise (generally), applicable to use building concentration areas. But its strict requirements, after construction due and certain maintenance period, can't bear loads immediately. Filling pil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 recent years is developing very quick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the driven cast-in-place piles with common quality problems and processing.
Keywords: driven cast-in-place piles;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Quality problem; Processing method
中圖分類號:F253.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灌注樁是直接在樁位上成孔,然后在孔內灌注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而成。根據成孔工藝的不同,分為干作業成孔灌注樁、泥漿護壁成孔灌注樁、沉管灌注樁、爆破成孔灌注樁和人工挖孔灌注樁。其中沉管灌注樁是利用錘擊打樁法或振動打樁法,將帶有鋼筋混凝土樁靴或帶有活瓣式樁靴的鋼套管沉入土體,然后邊拔出鋼管邊灌注混凝土而成。若配有鋼筋,則在灌注混凝土前吊放鋼筋籠。
一、錘擊沉管灌注樁
錘擊沉管灌注樁施工時,用樁架吊起鋼套管,關閉活瓣或放置混凝土樁靴。套管與樁靴之間要墊以麻、草繩等,以防地下水滲入管內。然后緩緩放下套管,壓入土體。套管頂部應扣上樁帽,檢查套管與樁錘是否在同一垂直線上,套管偏斜不大于0.5%時,即可開始錘擊沉管。先用低錘輕擊,觀察后若無偏移,方可正常施打,直至符合設計要求的貫入度或標高。檢查管內無泥漿或水進入,即可澆筑混凝土。套管內混凝土應盡量填滿,然后開始拔管。拔管要均勻,不宜拔管太高,第一次拔管高度控制在能容納第二次所需的混凝土澆筑骨為準。拔管時應保持密錘低擊,并控制拔出速度,對一般土層,以不大于l m/min為宜;在軟弱土層及軟硬土層交界處,應控制在0.3~0.8 m/min以內。拔管時還應經常探測混凝土落下的擴散情況,注意保持管內的混凝土面略高于地面,直至套管拔出為止。樁的中心距小于5倍樁管外徑或小于2 m時,均應跳打。中間空出的樁須待鄰樁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的50%以后方可施打,以防止因擠土效應而使前面的樁發生樁身斷裂。
施工中應做好記錄,包括:每米的錘擊數和最后1m的錘擊數;最后3陣,每陣10擊的貫入度及落錘高度。
為了提高沉管灌注樁的質量和承載能力,常采用復打擴大灌注樁。其施工順序如下:在第一次灌注樁施工完畢,拔出套管后,清除管外壁上的污泥和樁孔周圍地面的浮土,立即在原樁位再預埋樁靴或合好活瓣,進行第二次復打沉套管,使未凝固的混凝土向四周擠壓擴大樁徑,然后再第二次澆筑混凝土。拔管方法與初打時相同。復打施工時要注意:前后兩次沉管的軸線應重合;復打施工必須在第一次澆筑的混凝土初凝之前進行。采用復打法時,第一次澆筑混凝土前不能放置鋼筋籠,如配有鋼筋,應在第二次澆筑混凝土前放置。錘擊沉管灌注樁適用于一般粘性土、淤泥質土、砂土和人工填土地基。
二、振動沉管灌注樁
振動沉管灌注樁采用振動錘或振動沖擊錘沉管。施工時,先安裝好樁機,將樁管下端活瓣合起來或套入樁靴,對準樁位,徐徐放下套管,壓入土中,即可開動激振器沉管。樁管
受振后與土體之間摩阻力減小,同時利用振動錘自重在套管上加壓,套管即能沉人土中。沉管時,必須嚴格控制最后的貫入速度,其值按設計要求或根據試樁和當地的施工經驗確定。
振動沉管灌注樁可采用單打法、反插法或復打法施工。
單打法施工時,在沉入土中的套管內灌滿混凝土,開動激振器,振動5~10s,開始拔管,邊振邊拔。每拔0.5~1.0 s,停拔振動5~10s,如此反復,直到套管全部拔出。在一般土層內拔管速度宜為1.2~1.5 m/min,在較軟弱土層中,宜控制在0 6~0.8 m/min。
反插法施工時,在套管內灌滿混凝土后,先振動再開始拔管,每次拔管高度為0.5~1.0 m,向下反插深度為0.3~0.5 m。如此反復進行并始終保持振動,直至套管全部拔出地面,在拔管過程中,應分段添加混凝土,保持管內混凝土面高于地表面或地下水位1.0~1.5 m。拔管速度應小于0.5 m/min。反插法能夠使樁的截面增大,從而提高樁的承載能力,宜在較差的軟土地基上應用。復打法要求與錘擊沉管灌注樁相同。
振動沉管灌注樁的適用范圍除與錘擊沉管灌注樁相同外,還適用于稍密及中密的碎石土地基。
三、沉管灌注樁常見的質量問題及處理
沉管灌注樁易發生斷樁、縮頸、樁靴進水或進泥及吊腳樁等問題,施工中應加強檢查并及時處理。
斷樁一般常見于地面以下1~3m的不同軟硬層交接處。其裂痕呈水平或略帶傾斜,一般都貫通整個截面。其原因主要有:柱距過小,鄰樁施打時土的擠壓所產生的水平橫向推力和隆起的上拔力影響;軟硬土層間傳遞水平力大小不同,對樁產生剪應力;樁身混凝土終凝不久,強度弱,承受不了外力的影響。避免斷樁的措施有:樁的中心距宜大于3.5倍樁徑;考慮打樁順序及樁架行走路線時,應注意減少對新打入樁的影響;采用跳打法或控制時間法以減少對鄰樁的影響。斷樁檢查,在2~3m深度內可用木錘敲擊樁頭側面,同時用腳踏在樁頭上,如樁已斷,會感到浮振。亦可用動測法,由波形曲線和頻波曲線圖形判斷斷樁的質量與完整程度。斷樁一經發現,應將斷樁段拔出,將孔清理干凈后,略增大截面面積或加上鐵箍連接,再重新澆筑混凝土補做樁身。
縮頸的樁又稱瓶頸樁。部分樁頸縮小,截面積不符合要求。其原因是:在含水量大的粘性土中沉管時,土體受到強烈的擾動和擠壓,產生很高的孔隙水壓力,樁管拔出后,這種水壓力便作用到新澆筑的混凝土樁上,使樁身發生不同程度的頸縮現象;拔管過快,混凝土量少,或和易性差,使混凝土出管時擴散差等。施工中應經常測定混凝土落下的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一般可用復打法處理。
吊腳樁即樁底混凝土隔空,或混凝土中混進泥砂而形成松軟層。原因為樁靴強度不夠,沉管時被破壞變形,水或泥砂進入樁管,或活瓣未及時打開。處理辦法是:將樁管拔出,糾正樁靴或將砂回填樁孔后重新沉管。
樁靴進水或進泥砂,常發生在地下水位高或飽和淤泥或粉砂土層中。原因為樁靴活瓣閉合不嚴、預制樁靴被打壞或活瓣變形。處理方法是:拔出樁管,清除泥砂,整修樁靴活瓣,用砂回填后重打。地下水位高時,可待樁管沉至地下水位時,先灌入0.5m厚的水泥砂漿作封底,再灌1m高混凝土增壓,然后再繼續沉管。
參考文獻
[1] 嚴軍,彭良松.振動沉管灌注樁施工中常見問題分析及處理措施[J]. 中華民居. 2011(S1)
[2] 于翔,付永剛.呼市地區混凝土沉管灌注樁質量狀況[J]. 內蒙古石油化工. 2005(12)
關鍵詞:職中學生;自我管理;職場基礎
在布滿荊棘與鮮花的職場面前,習慣于張揚個性、喜形于色、缺乏行為規范、做事拖拉馬虎、沒有長遠目標的職中生,首先要學會管理好自己,克服自己的缺點,開發自己的潛能,規劃好自己的職業生涯,才能成功走入職場。從自我管理出發,不斷地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在職場天地里才能找到適合的位置,發揮自身的價值。學會管理自我是職中生成功走入職場的“入場券”。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人們經常想要改變他人,卻少有人愿意改變自己。”多數自命不凡的職中生是很難下決心改變自己的。其實,改變自我是收獲最大的投入,外在環境中各種紛繁復雜的因素使每個人對他人和事物的管理受到很大制約,但是對自我的管理與開發,相對來說是投資回報率更高的機會。加強自我管理的力度,對職中生職場目標的實現至關重要。
一、管理自我的價值觀
對個人利益與團隊利益、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發展之間的取舍,都是一種價值觀的判斷。職中生要發揚古人“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審視一下自己的價值觀,對照一下古往今來的成功人士的價值觀,列舉出他們的優秀品質,是否能在自己身上找到對應的價值觀,然后擇其善者而從之,從而指導自己的行為方式。對于發現自己思想意識中的不良價值觀,要分析形成的原因,或者可以請自己的良師益友會診一下自己的價值觀是否有問題,并請他們協助你調整。同時,學校要確立組織崇高的價值觀,教師要做學生的表率,以此來影響職中生的價值觀朝著積極的方向改善。提倡鼓勵積極的價值觀也是學校對社會道德應盡的義務。
二、時間的管理
這應該成為職中生的必修課,是有效開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方式。我們教師要教會職中生時間管理的技巧:①根據事務性質來安排時間。要認真觀察與分析,從中發現時間安排的規律。②編制自己的效率手冊、月度或者每周的學習工作計劃與總結,每日的學習工作按照計劃和時間進行。③撥快自己的時鐘,就自然而然地加快了節奏,能擠出不少時間。④充分利用零散時間,做事要避免拖拉。⑤少說空話,努力實干。即將步入職場的職中生應學會卓有成效地管理時間,使自己的行為離目標越來越近。
三、才能的管理
每個人都有巨大的潛能等待發揮,開發自身的潛能,發揮自身的才干,是自我管理的價值所在。職中生可以借助教師發掘自身的才能所在,并依靠自己的觀察和反饋分析來真正了解自己最擅長的事,然后將不同的才能進行合理的配置。同時,為了提高自己的才能,要加強學習,并在學習過程中分析自己適合什么樣的學習方式,找準自己發揮才能的領域。本人建議,對于無能為力的領域就不必再徒耗心力、試圖改進。人們的時間和精力一定要用在自己所擅長的方面,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功。
四、職業生涯管理
每個將走入職場的職中生在面對自己的事業選擇時,都要認真地回答這樣幾個問題:我能做些什么樣的工作?什么樣的組織適合發揮自我的才能?與未來職業目標的要求還有哪些差距?回答這些問題要主動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目標。職業生涯規劃要立足當前、放遠未來、從長計議。對自己感興趣和擅長的領域,要保持高度的敏感,隨時捕捉相關的信息,畢竟機遇直接撞到你門上的“機會”太少了。在操作技能學習中要注意積累經驗,拓展專業知識,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這是職中生經營自我的基礎。在現代激烈競爭的職場環境中,未雨綢繆,職中生不但要主動規劃職業生涯,同時也要根據變化與要求,適時調整目標。在面臨選擇時要遵照發揮自己優勢才能的原則,重新審視與確認一下自己的特長,選擇適合自己特長發揮的目標,只有這樣才能提升自我的價值,使未來的事業發展得更好。
關鍵詞 路橋施工管理;常見問題;處置對策
中圖分類號:U4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14)21-0160-02
路橋建設隨經濟的發展而逐漸凸顯出其重要作用,但也出現諸如施工管理、工程質量、工程爛尾等方面的問題。因其具有的特殊性,這些問題一般都容易產生比較嚴重的社會影響及經濟損失,而施工管理是路橋建設中的關鍵環節,結合工程實踐經驗對此進行初步探討。
1 路橋工程項目的施工特點
路橋建設以公路橋梁建設過程為主要內容,因路橋施工建設受所處區域的地質、氣象及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施工中應結合氣象條件及時預警,并針對特殊地質條件采取適宜處理措施。一般來說,路橋施工現場較為偏遠并具有較大的流動性,項目建設人員生活場所不固定,建設施工周期較長,應具有較好的支持條件,尤其是施工設備、材料及人員的保障。
2 路橋施工管理中的常見問題
近年來,我國經濟的發展有力促進了路橋建設的開展。雖然采用的現代管理方式方法提高了路橋施工管理水平,但也存在一些常見問題影響施工效率。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施工管理不夠規范。細化管理是施工管理目標,并對施工全程進行控制。但在路橋施工的實際管理中,施工管理具有不同能力水平,難以按照理論設計進行管理,這容易在管理上出現紕漏。另外,相對不完善的機制也難以實現工業流水線的標準化管理。
二是安全管理措施不完善。在路橋建設施工現場的人員比較復雜,很多工種同時并進行交叉施工,設備、原料及人員在時間空間上進行重疊,危險較大。尤其在材料堆放,設備擺放及現場的習慣性違規行為無法徹底避免。
三是施工管理落實問題。受國情影響一些人際關系存在于施工過程中,實施管理措施后,也無法立即產生效果,甚至還需要投人較多的人力財力物力,影響施工效率。
四是施工建設管理合作不夠協調。路橋施工屬于一次性彈性建設工程,與施工工程量、具體技術要求及施工組織機構等方面都具有一定關系,需要各工種密切配合管理協調好人際關系。對管理部門與施工人員之間的關系進行溝通,才能形成整體,要面對一些沖突與矛盾進行妥善處理,進而使工程質量與施工效率得到明顯提高。
五是施工企業技術儲備欠缺。一些路橋建設項目的組織結構都是臨時抽調組成,組織架構還不盡合理,易出現質量與管理環節稍顯薄弱的情況。另外,建設施工人員的技術能力不高,管理不夠規范,造成無法掌控工程施工具體情況,對路橋工程質量也將造成不利影響。
3 提高路橋施工管理水平的幾點對策
結合路橋施工項目實際,可采取以下幾點對策加強管理。
一是完善管理責任制。建立管理責任制,對路橋施工管理進行完善,管理落實到人。通過具體管理內容,對管理責任與管理范圍進行明確。避免產生推諉現象,在管理方面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提高管理質量,避免出現模糊管理的情況。
二是采用網絡系統控制施工工期。應用計算機對于項目管理體系的建立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項目管理的計劃性對于路橋施工工期也具有較高要求。無論是管理層還是施工人員都要提高工期意識,使路橋施工管理采用網絡管理系統進行管理,量化施工各環節的工作量,對施工工期進行有效控制,明確目標,使施工效率得到明顯提高。諸如確定施工工期后,采用甘特圖對施工計劃進行分析,對施工項目及交叉作業點進行合理安排,采用網絡系統進行有效管理,施工過程中進行逐階段進行控制。做好施工記錄并錄入網絡系統,對施工進度予以明確。通過細化各施工環節,對于推進施工計劃具有重要作用。建立的網絡管理系統能夠實現管理的優化,實施路橋工程后,施工量化數據得到積累,為日后的施工項目管理提供重要基礎數據。
三是提高施工企業質量與安全意識。工程成果需要通過工程質量進行體現,尤其是涉及社會責任的路橋工程,更要加強質量意識,提高對過程質量的重視程度。路橋工程近年來,多次出現安全方面的問題,對社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建設施工企業應提高安全意識,將施工質量作為企業生存最重要的一項內容。施工現場也加強安全施工的意識。不僅要完善管理機制,還要使管理及施工人員的安全意識不斷提高。安全問題歷來都是最大的事,安全問題也是比較易于忽視的地方。應定期組織員工開展安全教育,使其將安全意識始終放在心中。切實提高生產建設的安全保障。
四是加強對施工人員的規范管理。路橋施工中人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建設工程離不開人的勞動。在施工管理中,人身兼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兩種重任,提高管理水平能夠有效促進建設工程質量的提高。人員管理思想應以人為本,企業要由自己的文化,通過人文關懷對于員工融入企業具有重要作用,企業發展離不開個人發展,個人與企業都具有共同的利益。一個企業應具有和諧的氛圍,具有統一目標。管理激勵制度應健全,為人員發展創造有利條件,為技術管理人員提供良好的發展空間。通過對人員積極性的調動與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使路橋施工水平不斷提高。
五是采取合理方式控制施工建設成本。采用先進的施工技術與簡約管理模式,應用新型建材,合理配比材料等都能有效降低施工建設成本。在路橋施工管理中,積極建立有效的控制成本措施,主要從兩方面使成本控制得到提高,一是加強管理,合理控制材料采購及使用量,對材料使用進行優化。合理搭配設備與施工人員,對勞動力配比進行精簡;二是利用新技術引進,或改造企業內部技術方式對成本控制技術進行完善,才能在路橋施工建設項目中實現技術及應用設備效率的明顯提高。
4 總結
綜上所述,隨著路橋工程項目日益的規范管理,對路橋施工管理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并在管理中不斷細化,規范的項目管理在施工階段對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的優化具有比較明顯的效果,對于資源使用的合理規劃使施工效率顯著提高,并節約建設成本。近年來,建設企業對路橋施工管理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已成為施工技術的重要輔助手段,有機結合施工管理和技術,使路橋工程質量不斷提高,并獲得了顯著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汪家全.路橋工程施工中存在的問題與控制措施[J].中國西部科技,2010(8).
[2]毛仲杰,豐梅梅.論當前路橋施工過程中問題及對策[J].現代商貿工業,2011(12).
[3]張杰.淺析路橋施工管理的文化理念[J].科技信息,2012(19).
[4]傅智.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質量檢驗與問題討論[J].公路,2011(16).
[5]洪柏鈞.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術探討[J].中外公路,2012(10).
關鍵詞:鉆孔灌注樁;施工問題;處理措施;質量控制;泥漿護壁
中圖分類號:U443 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
作者簡介:徐輝燁,1982年生,男,漢族,南通人,工程師,一級造冊建造師,從事樁基施工管理工作,E-mail:
Bored pile common construction quality problems and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ethods
XU Hui-ye, CHEN Ya-qin
Nantong Jiali Foundation Engineering Co. Ltd., Nantong 226000, China
Abstract: Bored pile is the use of different professional drilling machines, resulting in a hole in the foundation soil or rock, reach the design elevation, the reinforcing bars will be into the hole, and then through a catheter placed in the hole, concrete pouring operation, thus forming a pile foundation. Bored pile belongs to concealed work,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ten exist problem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ypes of concrete pil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of bored pile, and analysis of the specific causes of quality problem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easures..
Key words: bored pile; construction problems; treatment measures; quality control; shaft wall protection by drilling mud
1鉆孔灌注樁特性及類型
鉆孔灌注樁顧名思義就是通過各種機械鉆孔、人工挖掘、套管擠土等方式先在地基中形成一個細長的圓形、矩形等樁孔,成孔后在孔內加放鋼筋籠,并灌注混凝土而成的混凝土樁,適應各種地質條件和不同規模建筑物等優點。成孔灌注樁成樁環節多,施工技術復雜工藝流程相互銜接緊密,施工影響因素較多,施工質量不易控制。
1.1鉆孔灌注樁的常見的分類
成孔灌注樁可以從承載性狀因樁徑的不同所受影響對不同樁徑灌注樁進行劃分;從提高樁的承載力以及滿足使用的要求,對不同截面形式和樁體形狀的灌注樁進行劃分;從樁不同受力狀態確定計算內容,滿足不同的構造要求,采用不同的配筋模式等,對灌注樁進行劃分[1];從成孔方法不同,對其進行劃分;從成孔以及成樁對地基土的影響程度等,對其進行劃分,根據上述內容,常見的成孔灌注樁具體所分類型詳見表1。
表1 常見的灌注樁分類
直徑不同 /mm 幾何形狀 受力狀態 成樁方式 對地基的影響
小直徑樁d≤250 圓形樁 豎向受壓樁 鉆孔成樁 非擠土樁
中等直徑樁250<d<800 方形、矩形樁 豎向受拔樁 沖孔成樁 擠土樁
大直徑樁800≤d H形樁 水平受荷樁 挖孔成樁 部分擠土樁
/ 圓環形樁 復合受力樁 套管成樁 /
目前建筑、構筑物建設場地大部分在城市內,且周邊其它建、構筑物較多,市政管線密布、場地狹小,因此所使用的基樁較多的是非擠土樁,或者部分擠土樁,而擠土樁使用的較少,除個別場地空曠,施工對環境保護要求低的地區使用。
非擠土成孔灌注樁,即采用鉆孔、挖孔取土,把與樁身體積相同的士體取出,對周圍土體基本沒有擾動而形成的樁。具體施工方式列于表2,其中包括干作業法鉆孔灌注樁[2]、泥漿護壁法鉆孔灌注樁、套管護壁法鉆孔灌注樁等[3]。
表2 非擠土成樁的分類
干作業法 泥漿護壁法 套管護壁法
成樁方式 樁徑/mm 最大樁長/m 成樁方式 樁徑/mm 最大樁長/m 成樁方式 樁徑/mm 最大樁長/m
長螺旋鉆孔 300~800 30.0 潛水鉆成孔 500~800 50.0 貝諾托 800~1600 50.0
短螺旋鉆孔 300~800 20.0 反循環鉆成孔 600~1200 80.0 短螺旋鉆孔 300~800 20.0
機動洛陽鏟成孔 300~500 20.0 正循環鉆成孔 600~1200 80.0 鋼套管挖孔 800~1200 15.0
人工挖孔 800~1200 30.0 旋挖成孔 600~1200 60.0 / / /
部分擠土成孔灌注樁,即在成樁過程中會產生較小的部分擠土效應,樁周圍土體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擾動。這類樁主要有長螺旋壓灌灌注樁[4]、沖孔灌注樁、鉆孔擠擴灌注樁等,具體分類詳見表3。
表3 部分擠土成樁的分類
成樁方式 樁徑/mm 最大樁長/m
沖擊成孔灌注樁 600~1200 50.0
長螺旋鉆孔壓灌樁 300~800 25.0
鉆孔擠擴多支盤樁 700~900 40.0
1.2鉆孔灌注樁基本特性
[關鍵詞]關聯主義:“云”計算:設計學習:個人知識管理:學習資源:理念與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008(2012)05-0082-06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2011-2020年)發展規劃》(以下簡稱《發展規劃》)依據當前迅猛發展的數字與網絡技術,描繪了我國未來十年的教育信息化藍圖。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強調了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對于我國教育發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提出了在各學科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雙向融合創新的實施要求。《發展規劃》無疑極大地促進了我國教育改革的發展,各學科基于“云”計算技術的泛在學習正在悄然興起,由“云”計算支持的泛在學習,代表著當代科技進步與方法創新的有效學習模式,成為當前教學改革的全新方向。泛在學習呼喚著與此對應的學習策略,數字時代的關聯學習理論為當代設計學科洞開了學習策略研究的全新視角。
一、“云”計算一設計學科關聯學習的堅實技術基礎
“云”是一種隱喻。指代基于Internet的公共服務系統平臺。實質上,它是基于當代數字技術的網絡數據存儲和應用服務中心。在“云”的背后,整合著大量分布式計算機集群、計算軟件、計算存儲設備和網絡基礎設施等計算資源。“云”計算充分體現了其公共服務的宗旨:用戶可以隨意通過個人數字助理PDA或3G手機等任何終端設備,方便地接入互聯網傳輸信息,快捷地獲取來自“云”的信息和服務,既不必關心硬件更新或軟件升級,也無須關注數據存儲——一切計算與存儲都在“云”中進行,無論產品設計、服裝設計或是環境藝術設計的相關信息資源,都能夠從“云”計算池中輕松地得到。
“云”體現了一種整合資源、集中服務、應用共享的系統思想,以它高智能的計算進化能力,完全顛覆了獲取信息資源、接受計算服務與人際溝通的既有方式,標志著整合一切信息資源智能服務于個性化泛在學習時代的來臨。“云”計算催生了方便學習者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形式完成自己學習任務的泛在學習,也催生了供個性化泛在學習共享開放的“云”計算學習資源,“云”計算已成為實現設計學科關聯學習的堅實技術基礎。
(一)共享開放的“云”計算學習資源
個性化泛在學習首先需要相應開放的學習教育資源。“開放教育資源是指通過Internet免費、公開提供給教育者、學生、自學者可反復使用于教學、學習和研究的高質量的數字化材料。近年來,全球各學科共享開放的“云”計算智能學習資源已進入廣泛的開發階段。例如,美國Rice大學開發融資源共創、評價與重用于一體的跨學科開放教育資源系統,為學習者免費開放使用。我國國家開放大學(籌)數字化學習資源中心也已整合普通高校、電大系統、中高職院校、社會培訓機構、教育軟件商、研發機構、港臺及歐美教育機構,包括設計學課程在內的優質數字化學習資源20TB,視頻時長40萬分鐘,這些學習資源為泛在學習提供了大量的教育信息。同時,由于智能感知識別和芯片嵌入技術高度發展,“云”服務器被賦予了智能干預學習的能力,學生只需持輕便的個人移動終端(如圖1)通過網絡識別驗證,便可遠程無線訪問“云”中的資源信息庫和自己個人的信息存儲空間,輕而易舉地獲取各類共享開放的學習資源和相應的專業指導。
(二)基于云的“學習元”組織資源
學習元(Learning Cdl)是一種基于“云”計算的“具有可重用特性支持學習過程信息采集和學習認知網絡共享,可實現自我進化發展的微型化、智能性的數字化學習資源”。Cell-的本質指的是學習元的智能性、生成性、進化性和適應性,學習元能夠自動智能生成和進化學習資源。學習過程中,學習元聚合模型不僅可以把零散的學習素材聚合成學習元。還能夠將已聚合的學習元匯聚成更大結構的學習元:學生只要輸入明確的主題,學習元本體便能夠自動地聯結相同或相似領域的學習元而促成信息交互共享。學習元的信息無限生成性,能夠在知識信息的使用過程中不斷智能生成新信息,所有信息都可以文本、圖片、視頻、音頻、動畫等各種不同的文件格式保存,這些新生成的資源還可以為所有進入系統的學習者所共享。
關聯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知識網絡結構中某種關系和節點的重新建構,學習是一個知識的聯結過程,學習元除了可以作為獨立學習單元外還具有關聯性,每個學習元都可以作為資源網絡中的一個節點。彼此可以按照某種規則建立連接。學習元所具有的這些技術特性,毫無例外地適合于設計學科的學習應用需要,成為設計學關聯學習的可靠基礎資源。
二、數字時代的設計學習理念——能動關聯
設計學是一門與社會生活與經濟技術緊密相關的應用性學科,學科知識與社會發展同步,更新頻繁。尤其進入數字時代以來,知識渠道多樣、知識信息激增,知識更新周期與半衰期日益縮短,尤其基于“云”資源泛在學習的興起,使設計知識的學習圖景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傳統以課堂為主的學習,已悄然轉向更多傾向于e Learning形式的泛在學習。既往的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認知理論,已難以有效詮釋設計知識獲取的發動機制,適應數字時代學習需求的關聯主義(connectivism)十分貼切地為設計學科的知識建構所需要,通過能動地關聯與連接。以知識管理有效地獲取、評價、整合、交流和利用信息,已成為數字時代每一個設計學習者必須掌握的基本學習理念與學習策略。
(一)依據關聯主義理論的設計學習原則
依據關聯主義學習思想,設計學習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則:(1)設計知識存在于多樣性的觀點中,設計學習發生在對這些觀點的研究之中;(2)將設計學習視為一個連接相關節點和信息源的過程;(3)知識不僅直接獲取于信息源,學習也可在工具、參考數據庫等人工物和心智模式、思維方法、文化符號等意識維度中實現;(4)可持續學習的能力比掌握當前設計知識的能力更重要:(5)促進持續學習需要建立和保持各種相關連接;(6)需要洞察本學科和交叉學科領域以及這些領域中不同觀點和不同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7)因為設計創造是需要與時俱進的,因此,精確掌握最新知識信息是設計學習活動的根本宗旨;(8)決策也是一種學習,需要根據不斷變化的現實來選擇“學什么”、“怎樣學”和“如何理解新信息的意義”。關聯主義思想的以上八項學習原則,無不強調了知識學習活動的關聯性與能動性,它直接關系到設計創造意識與能力的培養和養成。
(二)遵循關聯主義學習理論的設計學習觀
1,知識觀
作為邊緣叉學科,設計學科的知識是一種多學科知識的結構組織,是由諸多相關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聯系而成的知識系統。既往的知識組織呈現為相對靜態的層級和結構。在數字化時代。設計學科的知識組織日益凸顯出動態網絡的生態性特征。關聯主義創始人、加拿大阿薩巴斯卡大學教授喬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將知識的類型分為:知道是什么(Knowing about)、知道如何做(Knowing to do)、知道成為(Knowing to be)、知道在哪里(Knowing where)和知道怎樣轉變(Knowing to transform),這一理論尤其對應于設計學科的知識學習。“知道成為”(需要什么)、“知道在哪里”找到知識以及“知道怎樣轉變”將成為數字時代設計學科愈來愈重要的知識和能力。關聯主義引入Internet概念。認為知識分布也呈現網絡的性狀,知識網絡也像數字網絡一樣由節點(Nodes)和連接(connections)組成。并且認為,知識不僅存在于個體的頭腦中,還存在于個體之外外部世界的組織、社群、數據庫等中,這些外部的存在體都是鏈接知識網絡的節點,這一知識觀與設計學科的系統認識觀高度彌合,設計過程就十分強調對設計目標相關因素的深入調研,充分理解與系統把握設計構成要素。關聯主義知識觀下的設計學習活動尤為強調知識的現時性,由于設計需要體現現時的時效性,因此,只有通過知識不斷流動和更新,才能掌握最新知識以實現設計創新。
2.學習觀
設計活動需要多學科的知識結構構成,相關知識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分布于知識網絡或社會網絡的各個節點上的,因此,關聯主義認為學習就要把分散的各個節點連接關聯起來,學習是一種從節點關系中掌握知識的“分布式認知”過程。當今時代知識信息海量產生。我們既不可能也無須事先掌握所有與設計相關的知識,“‘我把知識儲存在朋友處’詮釋的正是一種通過創建人際網絡匯聚群體智慧來獲取知識的公理。由于“云”計算技術使大量的設計知識信息在“云”中聚集儲存。因此。設計學習活動也是人際網絡與Internet雙重連接的關聯過程。
3.能力觀
關聯主義認為鑒于知識激增并且速衰,當代人需要適應不斷變化的世界。終身學習是別無選擇的不二法門。因此,個人使用多樣方法實現有效學習的能力尤為重要。關聯主義視角下設計學科終身學習的能力包括:個人智商與情商相互啟迪激勵設計創新的能力;不斷應用新知識、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等從事設計創新的能力:連接專門節點或信息資源的關聯能力:“知道從何處尋找信息”的搜尋能力:充分利用徒手圖和各種設計軟件表達自己設計意圖,與他人進行交流、共享智慧的分布式學習能力:生成集體智慧的團隊協作學習能力;運用信息工具,獲取、處理、生成和創造信息,以及發揮信息效益、善于信息協作和堅守信息倫理的信息素養;能兼收并蓄將相關因素構成具有內在聯系整體的設計造物能力:利用知識管理工具進行知識生成、知識編碼和知識轉移的知識管理與應用能力;根據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選擇學什么、怎樣學和理解新信息意義的判斷與決策能力。總之。應變能力、問題求解能力、遷移能力、溝通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維和持續學習與發展的高階能力。都是關聯主義視域下設計學習所需要關注的學習能力范疇。
三、知識管理—關聯主義視域下的設計學習策略
(一)個人知識管理的作用與意義
個人知識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PKM)是一種概念框架,指個人組織和集中片段信息轉化為可系統性應用并以此擴展個人知識建構的信息策略。
個人知識管理策略包括以下內容:明確自己的信息需求;制定知識獲取計劃;設定信息優先級,確定哪些信息可以丟棄,哪些信息需要收取;確定如何和何時處理信息;為需要歸檔和保存的知識建立規范:創建個人的文件系統,可以兼顧管理自己的學習、生活和其它知識活動;為不同用途建立信息目錄、書簽和索引;經常評估,評價所存儲信息和目錄的價值,并適時更新。
綜上所述,盡管個人知識管理有各種版本的定義,其實質卻都在于幫助個人整合信息資源,提升學習效率和知識競爭力。作為一種數字時代的知識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從應用的角度來定義。知識管理指個人通過使用工具收集、吸收和創新知識。從而完善個人知識體系的建構過程。即是指將個人隨手采集的各種資料、信息,經由管理使之成為具有系統價值的知識,以方便個人在短時間內快速有效地索取、甄別和處理大量的信息,獲取所需知識,準確地應用知識。提高學習效率和工作能力。最終提高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質量。通過對個人知識的管理,還可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增強信息素養,完善自己的專業知識體系。提高個人的綜合競爭能力,為實現個人價值和可持續發展奠定知識基礎。
(二)設計學科中個人知識管理的基本元素
個人知識管理(PKM)是關聯主義視域下設計學習的方法與策略,是為滿足個性化學習需要,通過建構個體自身及外部人際與信息資源管理知識網絡,實現以“云”資源等信息技術為基礎的知識選擇、獲取、編碼、交流分享、使用和創新的過程。
在關聯主義看來,知識建構就是形成或創建網絡,網絡由節點和連接兩個基本元素組成,節點與節點的連接形成網絡。知識流動在建立連接的節點之間傳遞知識信息,形成知識流。由于幾乎所有的事物都存在著一定的相互聯系。因此。一個事物如果不是一個節點,便是一個連接。以下關聯主義視域下設計知識管理的節點、連接、網絡、知識流和工具等基本元素,被賦予了設計學科的性質特色。
1.節點
根據關聯原理,學習和知識不僅存在于多樣性的價值觀點中。還存在于各類人工制品中。因此。關聯主義將人際交往、個人通訊、個人時間管理、個人網絡、個人知識庫等五類資源視為個人知識網絡的節點。這些節點又可區分為人際節點和知識節點兩類,對于設計學科而言,需要管理的人際節點除了學習伙伴、專家學者、學習組織及社群等之外,設計定位的目標人群也是需要關注的人際節點:由于設計創造所需要的知識不僅限于設計本學科的知識域,因此,設計學習的知識節點除包含學習資源庫、網絡學習系統、相關知識鏈接、數字圖書館、主題網站等之外,還需涉及大量為具體目標設計所需要的知識節點,如環境藝術設計要涉及到環境中的地貌元素、建筑元素、植物元素、水體元素、風元素和人文元素等,產品造型設計則需要市場、技術、材料、工藝、結構構造等諸多交叉學科的知識節點。
2.連接
節點需要連接才能構成網絡,學習正是一個連接專門節點或信息資源的過程。因而,“知道知識在哪里”并與之及時建立連接的能力,將成為數字時代設計學習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能力。關聯主義視域下,設計知識管理的連接關系主要有以下三種:(1)人際節點之間的連接,即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如設計學習伙伴通過共同的學習定位和學習興趣建立的同學聯系、與專業教師和各類跨學科專家建立的學導聯系,以及與設計實踐相關的人際節點聯系等;(2)人際節點與知識節點的連接,即學習個體為獲取外部設計知識與信息的各類連接;(3)知識節點間的連接,指個體知識結構中已有知識之間的連接及與外部新知識之間的連接,設計學的知識節點連接還包括本專業知識與目標設計學科知識的連接。
3.網絡
關聯主義知識網絡的節點是學習者個體,設計學習個體的知識建構是一個無網絡。這個知識網絡被編入各自相應的組織和機構,反過來組織與機構的知識又回饋給個人網絡。這種個人對網絡和組織的知識發展循環,使得學習者通過他們所建立的連接在各自的領域保持與時俱進地發展。在日常學習中,學習者主要借助于“云”計算穿行于各類網絡之中而獲得新的節點和形成新的連接,聚合到更大的網絡或者分解成更小的結構。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設計所對應的市場日漸國際化,設計師需要在不斷的學習和適應中與周圍的世界進行動態的交互,因此設計學習的網絡也必須國際化。這樣的設計學習不斷地在人際和知識的交互中發展,學習成為一個不斷適應和連接新網絡節點、動態發展的知識探索過程。
4.知識流
知識流是網絡的一個重要功能,建立網絡不僅有利于知識信息在各節點間流動而使關聯者相互受益,還有益于提升個體建立網絡的能力。設計知識管理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不斷更新和完善設計學習者的專業知識體系,獲取更多有用的知識實現設計創新。鑒于數字時代知識激增并且速衰,這就要求設計知識管理不僅僅是存儲設計知識,而更需要通過建立知識網絡使相關知識在不同的節點之間流動,借助于“云”計算技術在共享開放資源知識庫等更為廣泛的設計知識共享中創新知識。設計知識流動創新的效果是與設計學習者的知識結構、心智模式、思維方式緊密相關的。為此,設計學習者需要以良好的專業知識基礎、清晰的專業知識結構和能動突破固有認知模式的心智能力,來促進專業知識的流動與創新(如圖2)。
5.工具
當今高度發達的數字技術在帶來了“知識激增與速衰”挑戰的同時,各種社會性軟件的興起,也為設計學習提供了相應解決問題的工具和途徑,為實施設計知識管理提供了技術條件。如前所述,關聯主義個人知識管理視角下需要管理的不僅是知識網絡,還包括人際網絡。因此,設計知識管理工具也相應具有知識工具與社交工具兩種屬性。除了百度、Google等常用知識搜索工具之外,其他如QQ、MSN、Gtalk、SNS、Blog、E-mail等諸多工具都具有這樣的雙重屬性,在“云”計算技術的支持下,當前已開發可以實現個人知識管理的專門應用軟件。
(三)設計學科PKM的基本方法與技能
1.設計學科PKM的知識類別
設計學科知識管理基本包括以下四個類別知識。首先是事實知識(Know-what),包括既有的設計方法、程序、規范和技術、材料、工藝等本學科知識和相關學科知識;其二是原理知識(Know-why),指的是學科基本理論原理等可指導創造發揮的元知識;其三是技能知識(Know-how),指的是為實現設計創造所必需的表現技能與方法等專業基礎知識:第四是人際知識(Know-who),對于設計學科來說不僅限于直接獲取和交流的人際知識,還需要設計目標客戶端的人際知識,即消費群體的人際知識。從認知角度出發,這些知識又可以分為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和隱性知識(TacitKnowledge)。顯性知識可以通過文件、形象或其他精確的物質溝通過程來呈現,但隱性知識的獲得卻只能依賴于自身的體驗、直覺和洞察力。對于設計學科而言,事實知識和原理知識屬于顯性知識,技能知識和人際知識屬于隱性知識。但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之間可能發生相互轉化。動態循環:個人可以管理的知識不僅是指書本和文獻中的有形內容,而且更是指信息,是指從原始材料中組織并系統化了的數據。個人知識管理的重點在于對隱形知識的管理。只有實現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共享,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習能力、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關聯主義將學習視為形成“連接”、創建“網絡”的過程。依據這一理念,設計知識管理即是由設計學習個體為促進學習高階能力的形成,選擇人際與知識節點建立連接。構建人際與知識網絡。實現各種人際和知識節點連接的管理、流動與創新過程。依此需要,個人知識管理的方法則可分解為:為知識需求選擇節點;由各類工具建立連接獲取知識:掌握組織連接要素對知識個性化整理存儲并吸收內化:保持知識流動。綜合并實現知識更新。
2.PKM的基本方法
(1)以需要選擇節點。選擇節點首先需要明確建構中的知識結構需要,設計知識管理的前提是依據個體的學習需要選擇節點,以便有效地獲取知識信息。對知識的不同需求決定了不同個體設計知識管理的差異化與個性化。學習者要依據各自的知識建構需要而確定自身對知識資源的需求。對于設計學習個體來說,還需要習慣依照設計定位過濾節點和選擇連接。并且,所選擇的知識須有一定的深度與前沿性,否則獲取的知識只是常識,而常識是無助于提升知識競爭力的。
這一階段可以針對個體特定的知識結構或領域,運用Mind Manager、Mind mapper等可視化思維導圖工具進行語義網絡表征,分析已有知識基礎與目標知識建構定位及學習興趣特征,明確自己需要獲取的知識內容和期望達到的認知程度,使節點與目標知識建構保持一致。
(2)建立有效連接。明確了自身的設計知識需要,也即是設置了人際和知識節點的“過濾器”,這樣就能保證有效地建立連接,有助于設計學習中隨時了解并掌握所關注領域的最新知識動態。“云”計算等當代網絡與數字技術,為建立連接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我們既可以通過搜索網站建立與設計領域專家學者間的聯系,還可通過社會性網絡關注設計領域的知識動態,包括創新理論、學術交流、專業展會等動態信息,通過各種即時通訊工具與之建立連接。
對設計知識節點的認識,需要有足夠的國際開放視野,不僅需要獲取不同國家的設計網站等開放性共享節點,還需要建立國際性的校際協作學習與相互開放的學習資源節點:在“云”計算技術和“云”信息資源的支持下,個人知識網絡的人際節點可以是全球任何地區、任何國家的設計專業學生、教師乃至學界的設計名人或知名設計組織。也可以是任何一類與設計相關的信息資源庫。
(3)掌握組織連接要素。通過建立連接獲得而未經組織的知識只是無序的知識碎片,還不能成為知識的實體系統或實體關系。因此,需要知識接受者整理加工,按照不同性質或作用進行個性化分類編碼儲存,進而理解內化為應用于設計創造的能力。即實現設計知識組織連接時。知識才會實現它應有的價值。
影響設計知識組織連接的主要因素有如下方面:①既有知識結構:個體既有知識結構是形成知識組織連接的基礎,學習者已有的知識結構與新知識觀念間有意義的連接,才有助于個體迅速內化知識而建立新的知識認知結構。設計學科的知識本身是處在與時俱進的不斷更新之中的,加之當前知識半衰期縮短和更新周期加快。這就要求學習者不斷加固自身知識基礎,持續獲取新知識并更新知識結構,能動地適應社會發展的變化需要。②個體心智模式: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先入為主地影響我們認識外部世界采取行動的假設、成見,抑或圖像、印象,是對周圍世界如何運轉的既有認知。在知識接受的過程中,心智模式受習慣性思維及已有知識結構的局限,影響理解吸收新的知識觀念和對問題的準確判斷決策。因此,與時俱進地調整心智模式有助于個體組織連接與促進知識內化。調整心智模式需要“理性思維”,即需要掌握深層次理解和遷移運用知識的信息加工方法,善于運用分析、提問、歸類、排序、比較、對照、精細加工、評價、推測、解釋、測量、觀察、運作、范型、預測、總結、綜合、確證、聯系、交流等研究方法對信息進行思維加工。
(4)促進知識流動更新提高學習成效。關聯主義的知識節點是個人。每個學習者個體都是更大網絡中的一個節點和連接,知識流在各節點間的連接中流動,可能在某些節點間增強,也可能在某些節點間衰減或消失。這就意味著建立設計知識連接并不等于已經掌握知識。保存在各種連接中的設計知識只是靜態的知識儲存,只有使設計知識流在連接之間保持高效的流動。與學習協作伙伴、專家學者及相關組織形成交流分享,獲取更多來自他人或其他社群的知識和能力,才可能促進隱性知識顯性化和個性知識社會化。
設計學科既往的知識交流主要依靠專題講座、學術年會等形式,學生參與其中只是一個單向的接受者。而當今基于數字網絡的交流形式則可以是隨時隨地、實時交互的平等獲取,從節點選擇、建立連接、形成網絡,各個階段都是一種相互滲透、生態循環的知識流動過程。設計知識在這樣的動態管理中循環創新。因此,設計學習者尤其需要利用“云”計算技術充分整合利用其他節點知識。尤其需要與設計發達地區建立人際網絡,以期更好地促進知識流動更新而不斷地提高學習成效。
3.PKM的基本技能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PKM涉及創建、分類、索引、檢索、分發以及重新使用知識的價值評估,其中檢索信息、評估信息、組織信息、分析信息、表達信息、保證信息安全和信息協同等七項知識管理技能,是數字時代實現個人知識管理所必須具備的。
(1)檢索信息的技能。檢索信息時,首先要確定信息來源。根據個人的信息需求選擇合適的信息檢索方法。在PKM中,檢索信息的技能包括技術要求很低的提出問題然后獲取回答的技能,更包括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搜索引擎、電子圖書館的數據庫和其他相關數據庫查找信息的技能。為充分掌握檢索信息的技能,個人必須對搜索概念和搜索技能等有充分的了解。
(2)評估信息的技能。這一技能不僅指個人能夠判斷信息與自己所遇問題的相關程度,而且還必須能即時判斷信息的質量。個人并不必去了解計算機評估信息的機理,評估主要從可信度、準確度、合理性及相關支持等方面來進行。可信度一般根據作者的可信度、質量保證依據、元信息等來判定。準確度可從時間界限、綜合全面性、信息面向的對象及其使用目的、合理性等方面來確定。相關支持則是指信息文本的索引目錄、參考文獻等。
(3)組織信息的技能。組織信息即整理過濾無用和相關不緊密的信息資源,有效地歸類信息并建立信息之間的聯系,方便隨時查找和使用。有效組織信息的目的是便于有效地利用,這種技能會牽涉到用不同的工具把各種信息組織起來。在手工操作的環境中,我們會用文件夾、文件柜或其他傳統的方法來組織管理信息。在數字技術環境中,即用電子文檔、數據庫和網頁。或者用專門的知識管理軟件來組織管理信息。
(4)分析信息的技能。信息分析須涉及如何對數據進行分析并從中得出有用的歸納結論。常用的信息分析方法是建立和應用模型,通過大量的數據分析從而得出信息間的關系。電子表格、統計軟件、數據挖掘軟件等提供了分析信息的方法,建立各種分析軟件模型的工作需要具備相關的專門知識。
(5)表達信息的技能。信息表達是為了實現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的轉化,使個人知識在交流和共享中得到創新和提升。信息表達方法和途徑很多,無論是通過PowerPoint、網站還是通過文本,其工作的核心原則應是如何讓他人理解、接受并能與自己產生互動。
(6)保證信息的安全。保證信息安全的技能與個人知識管理中其他的六種技能有所不同。數字時代的信息安全非常重要。保證信息安全涉及到開發與應用各種信息安全存儲的方法和技能,常用到的密碼管理、備份、檔案管理都是保證信息安全所常用的方法。
(7)信息協同的技能。信息技術為協同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如設計團隊攻關、團隊組織學習,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討論與交流的基礎上對具體問題協同探討,交流和共享彼此的觀點和知識。有效地利用這種技術不僅要求充分理解協同工作的各種原則及其內容,還需要會使用各類交流工具。
以上七種知識管理方法,實際上是處理日常工作中“知識維度”的系列連續操作,并可以根據需要相互結合使用。例如,可能是在對信息進行評估后才發現仍然需要進一步檢索信息等,并無固定的順序和絕對的分類可言。除了以上七項外,個人知識管理的內容還應該包括時間管理、基礎設施管理和組織性工作等方面的技能。具體指的是時間控制、快速閱讀、資料研究、備案、文檔管理與信息設計等,即判別哪些信息有用或哪些信息無用的知識與信息過濾技能、有目的寫作的技能、對PC與IT等知識與信息處理設備的管理技能等。
4.PKM的應用工具軟件
個人知識管理將有賴于軟件工具,依據個人知識管理特點,協助個人方便地管理文件,養成個人知識管理的習慣。在數字技術條件下,PKM可以充分利用各種隨手可得的主流軟硬件工具。結合使用其他方便的輔助小工具來實現個人知識管理。例如微軟Office、MS Outlook、Lotus Notes與ICQ、MSN等常用軟件,以及概念地圖、心智地圖、網絡日志weblog和維基百科Wiki等輔助小工具。硬件有手機、筆記本Pc、PDA等個人數字工具。
常見的PKM工具軟件則是按照內置網頁編輯器原理開發的,如My base、Note Express、資料收藏大師、PKM2、紫軒資料管理大師等,它們和Office文檔基本沒有關系而只作為附件;但“針式PKM”、“Word文檔一資料管理系”等少數管理軟件是基于Office文檔的。PKM軟件鏈接廣泛,包括基于互聯網的“為知”個人知識管理軟件;針式個人知識庫管理系統;magic flu免費中文信息知識管理平臺;Microsoft One Note;My Base;Ever note;網文快捕CyberArticle;網博士Web saver;資料收藏大師:資料收集管理器Collector;My data資料管理器;Essential PIM;Mind Manager;91剪報等。
對個人來說,針對不同的信息可以采用不同的工具,不需要采用統一的入口,只要適合應用。比如郵件管理、通訊錄管理。這是最常見的PKM的一部分。專業知識內容的管理無論采用高度相關性的Wiki還是個性化的Blog,都可以幫助我們在一個社群內共同收集、創作某領域的知識,大家都關心和感興趣的話題,建立起有效的知識連接。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傳統中文系中最常設的一個專業,也被譽為文科的萬能專業,畢業的學生供不應求,可以從事社會人文領域的很多工作。但隨著學科門類的增多,專業的細化競爭壓力越來越大,人才市場開始傾斜。導致這一現象的一個本身原因是傳統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缺乏應用性的缺陷,加強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改革的一大問題。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不清晰;教學內容重純文學,然而經濟、政治、哲學、法律內容偏少是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比較集中的問題。
2.1培養目標不清晰
漢語言文學專業曾以其深厚的文化積淀一度非常輝煌,學生能夠擁有穩定的職業,一度擁有很強的文化優越感與專業自豪感,近幾年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漢語言文學專業失去了過去的專業優勢。
再加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很多高校依然抱著傳統優勢專業意識,未及時調整培養目標,找準定位,更沒有考慮就業市場的實際需要,培養的學生與社會實際需求形成反差。造成學生知識面狹窄,并產生強烈的厭學情緒,優勢專業成為了劣勢專業。
2.2教學內容重純文學輕社會學
教學內容是對教學計劃的具體落實,也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步驟。因而教學內容的設置必須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然而,在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內容大多是文學史、文學概論、文學作品等,教學內容脫離了社會,遠離政治、經濟、法律、哲學社會學科,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學生畢業后與社會格格不入,脫離實際,只會做文字游戲。
教師所教、學生所學,都是閉門造車,對于熱點的生活,廣闊的實踐,基本沒有接觸。思維方式和寫作方式都陳舊落后,極大地約束了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三、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順應時代和就業的需求,把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到綜合應用型現代化人才上。當代社會各部門和行業之間的融合滲透越來越多,單純的漢語言文學工作者已經不能滿足各個部門和行業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在人才培養目標上要進行深入研究,重新定位。根據不同行業、領域對人才規格的需求,重應用,對專業進行分流,形成基礎加特色的培養模式。另外隨著現代化媒體技術的發展,熟練運用現代媒體,也是不可或缺的。現代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出來的學生就是要有過硬的寫、說能力,還懂得編輯與制作,將語言文字傳播、影像傳播和網絡傳播融會貫通,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
四、漢語言文學應用型課程體系設置
根據漢語言文學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實行厚基礎、多方向、因材施教、靈活多樣的育人模式,建立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新體系,對傳統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進行重新調整。
4.1基礎課程
培養學生從事語言教學和語言教育科研的能力,是一個應用型模塊。主要開設語言教育提高系列課程,設置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育研究方法、教師發展研究、教師職業技能訓練、語文課件制作、語文教學藝術、語文教材篇目研究與教學設計、現代職業禮儀、演講與口才等課程。
4.2提升課程
主要提升專業理論,訓練科研能力,著眼于學生升造。可開設現代漢語語法專題研究、現代漢語虛詞研究、修辭學研究、文字學、音韻學、文獻學、邏輯學、漢語語法學史、中國語言學史、國外漢學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專題、唐詩宋詞、明清小說研究、中國現代文學專題、中國當代文學專題、影視藝術欣賞、雜文創作藝術論、外國文學專題等類課程。
4.3應用行文課程
開設應用行文相關的理論、實務、實踐系列課程,培養學生從事機關文員工作能力。主要設置了應用寫作、秘書學、行政法學、編輯與采訪、公共關系學、新聞采訪與寫作、公務員基礎知識管理學、廣告學、人力資源管理、
檔案管理學、辦公室禮儀等課程。 五、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建議
5.1全程輔助職業生涯規劃
在大學一年級利用新生入學教育契機向學生灌輸職業規劃的理念,介紹就業工作的相關概念和基本常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成才觀,指導學生制訂大學四年規劃。對二年級則進一步深化就業觀教育,幫助他們分析就業形勢,調整完善職業生涯規劃,引導學生積極鍛煉就業必備的素質和技能,夯實基礎。大三這個年級階段我們應注重分類指導,幫助學生分析幾種職業去向,是深造讀研,當公務員還是企事業單位工作者,或是自己創業?根據學生的不同選擇通過專題講座、報告會、個別輔導等形式集中資源優勢進行分類指導。到了大四進行考研與就業分流,對考研學生重點進行學科縱深教育,對準備就業學生重點學習就業相關課程和參加專業技能實踐。
5.2增加實踐環節
在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學生應用實踐能力的培養和訓練。除了課程設置科學合理,各門課程都要圍繞這一主旨有重點地訓練學生某方面的能力外,最重要的就是強化實踐環節,使學生在實際的工作中得到充分鍛煉,增強能力,以適應、勝任未來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