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水資源管理學論文范文

水資源管理學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水資源管理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水資源管理學論文

第1篇:水資源管理學論文范文

1.資源豐富,專業化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與國際的交流合作也越來越密切,高校作為選拔人才和進行科研的重要陣地,對于外文優秀期刊、圖書以及數字化資源大量引進,也有了質與量的飛躍。而圖書管理員作為整個圖書館的合理調配人員,面對豐富的館藏資源時,能夠把握學科專業的發展動態,及時有效地建立專業化書庫便箋。

2.信息載體多元化。傳統的圖書館資源在人們印象中僅僅只有書本與紙質文獻,如今,圖書館的館藏資源不再局限于此,從手寫型到印刷型,從文本型到電子網絡型,信息載體具體表現為實體文獻和虛擬文獻復合、傳統書庫和數據文獻復合的形式,進一步地讓學生們能夠利用多媒體快速簡便地查詢所需要的資料。

3.服務方式多元化。當代高校的圖書館已經發生了質的突破,它從一個傳統書架上的圖書演變成了一個集紙質文獻和電子虛擬文獻為一體的資料信息中心,改變了普通的館內借閱服務模式,通過增加網絡服務、在線服務等形式使當代高校圖書館實現了服務方式的多元化。

二、大學生利用館藏資源的必要性

1.信息時展的需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點是學會學習,鍛煉自己高效獲取知識的能力,從數量龐大種類繁多的信息海洋之中開發出有利用價值的信息,而據有關數據統計,就目前而言,全世界每天提供的信息超過40多億條,當中由因特爾網絡每天的信息就達14萬條左右。在如此龐大的信息流轉量下,終身學習、終身教育是有志之士成才的首要目標,也是當今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各大高校圖書館是是一個知識的匯聚點,涉及范圍遼闊,藏書資源豐富,為大學生擴大知識領域、提高寫作水平提供了十分必要的物質基礎,大學生通過利用圖書館資源鍛煉自學能力,在信息時代快節奏的背景下適應社會,為社會所需。

2.豐富教學資源完善教育體系。大學生充分利用館藏資源的必要性,還表現在能夠彌補教學資源短缺的需要。據有統計表明,中國在過去20當中,教育領域實現了一個重大的跨越。1998年,我國全日制高校招生人數從108萬到2004年上升至447萬,而后一年超過510萬之多。面對各大高校擴招大學生人數增多而導致學校的教育資源滯后的問題,通過充分利用豐富的圖書館資源的措施有效的起到了完善教育體系的作用,緩解了教育資源壓力。

三、目前大學生利用圖書館資源的現狀

1.圖書館信息服務工作不到位。大學階段是一個自由開放的學習黃金階段,在此階段的學生對于知識的渴望,猶如一塊干澀的海綿渴望得到海水的滋潤。然而,現實情況中,也存在高校圖書館的館藏資源未被充分開發和利用的現象,其中一點原因是由于圖書管理員在信息服務方面的工作不到位。大學生對圖書館的認識實質上是處于一個膚淺的認識階段,對圖書館服務機構的設置以及如何查閱圖書館資源都一無所知,面對眼前眾多的文獻信息資料以及龐大的網絡信息資源,顯得茫茫然,不知從何下手。

2.大學生自身信息意識淡薄。在對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現狀的有關調查中表明,隨著時展,各高校抓緊了對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以及設置了信息素養教育課程,雖然大學生的計算機知識和外語知識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有超過50%的學生表明,對提供信息的服務系統不了解,在獲取信息的渠道依舊是停留在傳統的紙質文獻上,對國內外的信息檢索系統以及數據庫完全處于一個“半文盲”狀態。

四、圖書管理員指導學生利用館藏資源的建議

圖書館館藏資料主要包括紙質圖書、期刊以及報紙等印刷型文獻、電子文獻、微縮型文獻和聲像型文獻。目前,圖書館收藏紙質圖書213萬余冊,訂購的中外文期刊2800余種,電子圖書178萬余冊,中文電子期刊13000余種,外文電子期刊12000種。其中電子文獻全部上網運行,24小時為讀者服務。學生可以通過校園網、圖書館局域網,利用計算機在教室、宿舍、各院系的電子閱覽室里,閱讀圖書館提供的各種電子文獻資源,選擇您最需要的信息資源。同時,圖書館電子閱覽室還為讀者提供了電子文獻檢索、閱覽、下載、打印等一站式全方位的服務,在這種便利的網絡環境下,足不出戶,就可以方便快捷地開展文獻搜集。

1.館藏目錄查詢法。面對圖書館如此豐富的文獻信息資料,學生想要在眾多信息中選取自己需要或是選取自己感興趣的資料方法之一,就是通過查詢圖書館的館藏目錄。如今各大高校教育設備齊全,在圖書館都設立了數臺計算機,該計算機的功能就是供讀者查找檢索。當學生在知道論文撰寫所需要的參考文獻和相關資料,卻不知道書籍擺放位置時,可以通過計算機的檢索功能進行查閱,大大縮短查找資料的時間,方便快捷。

2.圖書管理員提高自身素質。圖書館員是一個圖書館的靈魂,是讀者和圖書館之間的“情報人”和“信息導航員”。面對浩瀚的網上信息資源,以及各個專業的知識更新,要想滿足不同用戶對信息的需求,為他們在大量的信息之中找出所需資料,這就要求圖書館除了有較強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外語應用能力之外,還要求圖書管理員對信息的辨識、評估和尋獲有較強的分析研究能力,善于調整知識結構,善于為大學生提供專業化個個性化的信息服務。

3.加強學生的信息素質教育。社會進步的一大特點,就是高校教育逐漸走向國際化、網絡化、虛擬化,學校教育方式由記憶教育方式轉變為信息教育方式。因此,必須加大大學生對圖書館的利用教育,從根本上熟悉圖書館的分類、目錄檢索、工具書的使用以及網絡信息查詢的方法,激發大學生利用圖書館的興趣。另外,定期地召開讀者服務工作會議,進行問卷調查,主動深入了解大學生的需求。

第2篇:水資源管理學論文范文

已發表SCI論文70余篇、EI論文95篇,獲“國際水資源管理杰出貢獻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等榮譽稱號。獲湖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二等獎等省部級獎10余項。

國際任職上,分別擔任過國際水資源協會(IWRA)主席、國際水文科學協會(IAHS)副主席、國際科學院委員會(IAC)水計劃主席,世界水理事會(WWC)常務理事、地球系統聯盟全球水系統計劃科學委員會(GWSP-SSC)委員、美國土木工程協會(ASCE)水文工程雜志(JHE)副主編、國際水資源開發雜志編委、中國自然資源學會水資源專業委員會主任。

國際水資源協會(IWRA)是國際水資源領域最知名、成立最早的學術組織。1971年在美國成立,聚集了全球范圍的水科學家、水資源管理學家和工程師等專家學者。

2009年11月,中國科學院水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夏軍當選為新一屆國際水資源協會主席(2010~2012年),這也是IWRA歷史上首次有中國的學者當選主席一職。其上任以來,主持和承擔了一系列國際重大水戰略計劃。作為大會主席,主持第十四屆世界水大會,展示了中國科學家在國際學術大會以及國際水戰略發展領域的引領地位。他的足跡遍及法國、荷蘭、澳大利亞、新加坡、瑞典、美國、南非等地,借助國際水資源協會(IWRA)和世界水理事會(WWC)平臺,積極參與國際前沿討論,為這一全球性問題的解決提出中國科學界的意見,推動國際水資源協會發展戰略和多項研究計劃取得重大進展,提高了中國科學家在國際學術界的地位。

全球水資源管理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夏軍說,在未來30~50年,人類面臨的最關鍵挑戰是“要滿足2050年達到90億人口所需的能源、土地、水資源及相關物質的要求”。當前國際水資源研究與管理的發展與前沿試圖解決三大挑戰方面的問題:首先,應對全球變化尤其是全球氣候變化以及區域經濟、社會經濟發展高強度人類活動的影響,探討應對全球水危機的重大水計劃、水戰略的國際聯盟與合作。其次,研究當前和未來(2020~2050年為關鍵時段)的全球及區域水資源管理面對的水治理重大戰略問題、技術與政策途徑。其中包括“全球變化的影響與水政策”、“極端事件與災害管理”、“水的治理與法律”、“知識決策與管理系統”等。

聚焦全球水戰略的前瞻性與交叉性研究,需強調三個發展方向: 強調每個人要享受基本的社會經濟福利,而水是這個基本社會福利保障的基礎。要合理地分配、調度水資源,做到水循環利用、安全用水,避免因水而引起的戰爭,使社會穩定、經濟持續發展;維系人類生存所需的良好生態環境,展現綠色的地球、藍色的海洋。開展生態補償,強調綠色GDP,改善水質、生態系統,合理控制對水質水量的需求;良好的水開發與管理,要有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如在水的管理、水的調控、水的開發等方面。

水系統科學的發展與展望

夏軍認為,隨著全球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全球變化影響,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水短缺、水污染、水生態、水災害、水管理問題愈來愈突出,五個問題復雜交叉,同時涉及國家和區域多個方面的安全,是一個復雜的水系統問題。

國家在水的安全保障戰略方面,強調了水的可持續利用、人水和諧,重視流域水的生態環境效應和水的綜合管理,最大限度改善和維系健康水循環的水戰略目標。由于流域水循環的復雜性以及高強度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的多重影響,水循環系統時空變化的量級與機理、水循環系統各部分作用與反饋、環境變化下社會經濟發展的水系統承載能力與適應性,成為水問題研究亟待解決的三大關鍵科學問題。解決上述水問題的核心是水系統科學的研究與發展,需要以流域為基本單元,闡明以水循環為紐帶的流域水系統的物理、生物與生物地球化學、人文等三大過程的聯系及其反饋機制,發展多要素、多過程、多尺度流域水循環綜合模擬科學平臺,建立水系統的調控模式和良性水循環維持的途徑。這不僅是當前國際水科學研究的前沿(如全球水系統計劃GWSP等),也是破解我國復雜水問題的科學基礎與核心。因此,針對全球變化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環境保護和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重大需求,變化環境下水資源管理的水系統研究與應用將有新的突破與發展。

第3篇:水資源管理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 洪澇災害;CiteSpace;研究力量;熱點;前沿與趨勢

[中圖分類號] TU98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0037(2017)4-39-3

Analysis of Hotspots and Frontiers of Flood Disaster Research Field in Beijing

Li Chun Xu Yanl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Beijing 100032)

Abstract: Taking fifteen years' SCI papers of flood disaster research field in Beijing district from 2001-2015 as objects, with CiteSpace as tool, the research agencies, hotspots, frontiers and future tendency of flood disaster research field in Beijing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gencies carrying out flood disaster researches in Beijing were mainl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eking University, Tsinghua University,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and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The research hotspots were regional flood disaster, climate and flood disaster, flood disaster caused by related activities, and related fundamental research. The research frontiers were mainly Yellow River, climate change,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decline tendency.

Key words: flood disaster; CiteSpace; research strength; hotspots; frontiers and tendency

洪澇災害是世界上最主要、且頻繁發生的災害之一。我國地形地勢復雜,地區之間的氣候差異較大,降雨量年內分布不均勻,導致洪澇災害突出,是世界上洪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1]。總體來說,北京地區處于持續干旱狀態,但汛期降雨時間短強度大,給城市的安全運行帶來嚴重威脅,同時也給城市管理部門帶來全新的挑戰[2]。近幾年來,運用美國德雷塞爾大學信息技術學院陳超美教授開發的CiteSpace軟件對特定專業領域的研究動態及發展趨勢進行分析,是一大研究熱點[3-6]。

本文擬以CiteSpace軟件為工具,以《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數據庫中所收錄的北京地區洪澇災害研究領域文獻數據為樣本,對北京地區洪澇災害研究領域的研究力量、研究熱點和研究前沿進行分析,以期為洪澇災害領域科研人員進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參考與借鑒,為相關管理部門精準把握北京地區洪澇災害研究領域的資源狀況提供情報支撐,從而提高研究成果對北京社會發展的應用價值。

1 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采用的數據均來源于《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簡稱SCI)數據庫。SCI數據庫為國際通行指標,它在評價高校院所的研究實力,衡量科研人員學術水平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7-10]。本研究以Flood、flood control、flood disaster、rainstorm等為主題詞進行檢索。研究數據采集時間跨度為2001-2015年,然后從中篩選出北京地區科研人員發表的學術論文,也包括北京地區科研人員與外省市或國外人員合作發表的論文。共檢索到SCI論文總數442篇,共有204家科研機構(包括與北京地區機構開展合作研究的相關單位)參與了相關研究。

2 北京地區洪澇災害領域研究力量分布

研究表明,北京地區在洪澇災害研究領域開展研究的機構主要有6個,分別是:中國科學院(Chinese Acad Sci)、北京師范大學(Beijing Normal Univ)、北京大學(Peking Univ)、清華大學(Tsinghua Univ)、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Chinese Acad Meteorol Sci)、中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China Inst Water Resources & Hydropower Res)。除此之外,中國農業大學(China Agr Univ)、中國石油大學(China Univ Petr)、國家氣象局(China Meteorol Adm)、中國地質大學(China Univ Geosci)等機構的SCI發文量也較多,同樣是北京洪澇災害研究領域的重要力量。結果顯示,北京地區在該領域的主要科研機構均為中央在京單位,充分體現了該領域“國家隊”的科研實力。

另外,中國科學院、北京師范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等單位與其它機構的合作較多,尤其是北京師范大學,與其它機構的合作最多。

3 北京地區洪澇災害領域研究熱點

研究熱點是指在某個時期內,廣受科研工作者共同關注和共同探討的科學問題或科學專題。通常來說,文章的關鍵詞是文章內容的核心和精華,因此對文章的關鍵詞進行分析,出F頻次高的關鍵詞通常被看做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11-13]。本研究即利用關鍵詞,借助CiteSpace軟件來確定北京地區洪澇災害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

分析表明,出現頻次最高的關鍵詞分別是“防洪”(flood control),出現的頻次為29次;其次是“黃河”(yellow river),出現27次;“氣候變化”出現19次,位居第三;頻次高于10的18個高頻短語詳見表1。從這些高頻詞歸屬的類別來看,大致可分為四類,分別是:一是區域問題與洪澇(如華北、華東、東北、黃土高原、長江、黃河);二是氣候與洪澇(氣候變化、天氣研究、大雨、自然災害、降雨強度);三是相關活動與洪澇(人類活動、自然災害、汶川地震);四是相關基礎研究(水文模型、土壤浸蝕、土壤濕度)。據此可以認為,北京洪澇災害研究領域的熱點主要集中在以上四個方向上。

從中心度這一指標來看,“防洪”、“黃河”兩個名詞的中心度在0.1以上,進一步說明了這兩個方向的研究在領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此外,長江、水資源、氣候變化、水文模型和華東等短語的中心度也都在0.03以上,說明這些問題與洪澇的關系也比較密切。

4 北京地區洪澇災害研究領域前沿分析

利用CiteSpace軟件所提供的詞頻探測功能,考察某時間段內詞頻的變化,將其中頻次變化率高的詞(突現詞,burst terms)從大量的關鍵詞中探測出來,從而確定某一領域的研究前沿和未來研究趨勢 [14]。本研究將檢索到的文獻數據導入CiteSpace軟件,得到北京地區洪澇災害研究領域研究前沿。結果表明,出現頻次最高的三個關鍵詞分別是防洪(flood control)、黃河(Yellow river)、氣候變化(climate change),其次分別是長江、華北(north china)和華東(eastern china),表明關于這些主題的研究在此前一段時間內受到研究人員的較多關注,參與研究的人員較多,從發展趨勢上看,這些主題的研究未來仍有可能持續受到研究人員的高度關注。

但從“突現”的角度來看,突現強度較高的則是黃河、氣候變化、汶川地震和遞減趨勢(decreasing trend)等主題詞。雖然學術界對這些主題詞所代表的方向關注的時間或長或短,關注的科研人員數量有多有少,但不例外的卻是它們的“突現性”,這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定時間內洪澇災害研究領域的前沿方向和未來的發展趨勢。如有關于氣候和氣候變化的研究、關于華北平原的研究、關于相關問題遞減趨勢的研究等等。關于天氣和氣候變化的研究熱潮開始于2011-2012年,在至今為止的幾年內持續受到了科研人員的高度關注;關于華北平原的研究,在2013年突然達到了一個較高的高峰并有望持續一段時間;關于降雨強度、干旱期遞減等相關問題遞減趨勢的研究從2011年來也受到了較高的關注度。可以認為,以上四個方向為首的研究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將得到更多科研人員的關注,取得更多更深入的科研成果。

5 結論

研究結果表明,北京地區在洪澇災害領域開展研究的機構主要是中國科學院、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和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除此之外,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國家氣象局、中國地質大學的研究實力也較強,其中北京師范大學與其他機構的合作最多。根據主題詞出現的頻次進行分析可知,北京地區洪澇災害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主要為區域洪澇災害、氣候與洪澇災害、相關活動(如人類活動、自然災害等)造成的洪澇災害以及水文模型、土壤浸蝕、土壤濕度等基礎研究。北京地區洪澇災害研究領域的研究前沿主要為黃河、氣候變化、汶川地震和遞減趨勢等。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SCI論文只是洪澇災害研究領域的其中一種表現形式,不能全面代表北京地區在洪澇災害研究領域開展的所有研究工作。因此要想更全面的了解北京地區洪澇災害研究領域狀況,則應該對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進行進一步分析。

參考文獻:

[1] 田國珍,劉新立,王平,等.中國洪澇災害風險區劃及其成因分析[J].災害學,2006,21(2):1-6.

[2] .北京城市洪澇災害的主因和對策建議[J].中國防汛抗旱,2011,12:27-28.

[3] 張凌.基于CiteSpace的競爭情報研究的可視化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網刊,2011(10):1-8.

[4] 陳超美,陳悅,侯劍華,等.CiteSpaceⅡ:科學文獻中新趨勢與新動態的識別與可視化[J].情報學報,2009(3):401-421.

[5] 劉則淵,王賢文,陳超美.科學知識圖譜方法及其在科技情報中的應用[J].數字圖書館論壇,2009(10):14-34.

[6] 王婷,付爽,王瑞煥.國內外云計算研究的可視化對比分析[J].情報探索,2013(9):20-24.

[7] 孫會軍.我國高校園藝學科SCI論文產出力與影響力比較研究[J].北方園藝,2012(20):194-197.

[8] 袁天峰,李廣德.SCI收錄中國醫學高校論文的統計分析與比較[J].情報業務研究,2003(10):106-108.

[9] 鄭泉水,楊衛.從SCI論文統計數量看中國力學學科的國際地位和趨勢[J].力學進展,2000(1):145-148.

[10] 鄭祥,姜大千,張凱,等.從SCI統計數據看近15年MBR在環境領域的研究狀況[A].2005年國際城市中水回用暨園林景觀水治理技術研討會[C].2006.

[11] 趙蓉英,徐燦.信息服務領域研究熱點與前沿的可視化分析[J].情報科學,2013(12):9-14.

[12] 趙蓉英,許麗敏.文獻計量學發展演進與研究前沿的知識圖譜探析[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0(5):60-68.

第4篇:水資源管理學論文范文

在師資團隊上尚未有機融合。各學院往往試圖以本學科為基礎,稍微涵蓋一點交叉學科知識。另一方面,“導師組”指導流于形式。有學者指出,僅有9.6%的碩士生實行“雙導師制(正副導師)”,“指導小組制”更是低至6.2%。

二、國外培養模式借鑒

發達國家的研究生教育先后形成四種培養模式,即培養純理論型科學研究者的德國“學徒式”、具有專門管理機構的美國“專業式”、應用型和開發型并重的“協作式”以及博百家之長的“教學式”。從模式的演變可看出,研究生培養愈加重視綜合能力及導師組的作用。此外,國外一些專家通過案例分析和實踐調查提出了很多具體模式。如Hasenfeld教授提出了交叉學科培養的六種模式,John-Steiner分析了水資源管理學科交叉培養案例。而在新聞傳播學教育研究方面。美國JamesW.Carey教授強調體現新聞學的專業性;英國GezimAlpion教授指出:“新聞教育者應當致力于創建不同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自由選擇。”這兩種觀點基本代表了英美國家新聞傳播學研究生教育的兩種模式:行業取向和研究取向,體現了分類培養的思想。研究生交叉培養模式揚棄了協作式和教學式的優缺點,借鑒國外院校交叉培養的實踐經驗。進而結合我國財經類院校研究生培養實際,開拓一條具有財經類院校特色辦學的交叉培養之路。三、財經類院校新聞傳播學研究生交叉培養“3-3-3”模式財經類院校新聞傳播學研究生交叉培養3-3-3模式主要包括管理機制、培養機制、評價機制三個要素。該模式各要素是相輔相成,對立統一。

(一)第一個“3”——構建校交叉培養管理委員會、院交叉培養管理處、系交叉培養導師組的“三級管理模式”

“三級管理模式”是財經類院校新聞傳播學研究生交叉培養模式的頂層設計,解決研究生管理部門與各學院之間在交叉培養中的分工與合作問題。校交叉培養管理委員會,作為一級機構負責交叉學科建設及運行中的宏觀規劃和資源配置等方面的工作。校院兩級機構下設管理辦公室,負責落實各項具體工作部署,進行綜合管理及考核與評估。制定《交叉培養方案管理規定》等一系列規章制度,以保證培養方案的執行有章可循。院交叉培養管理處,負責交叉培養研究生的招生、培養和綜合管理。一是在招生中注意有交叉學科之一背景的考生。二是與交叉學科涉及學院深入溝通,確保指定的培養計劃、導師組成員編排以及實驗設施使用到位。三是對項目經費管理和監督,組織學術交流及教師深造、掛職。系交叉培養導師組,由多學科教師組成的交叉學科培養導師組是具體實施部門。一是申報各級交叉學科項目,指導學生交叉項目研究,構建交叉學科資源共享平臺等。二是制定詳實的研究生交叉培養方案,并集體指導研究生交叉課程學習。三是組織學生去報社、電視臺等實踐教學,在實踐中選擇合適的交叉研究選題。

(二)第二個“3”——深化課程、師資、項目三項改革

建立財經類院校新聞傳播學研究生交叉培養機制

1、切實設置好交叉型課程體系

首先,逐漸實行完全學分制,不區分必修和選修課程,學生跨學科專業自由選課。一是調整專業結構,改革課程體系。進一步拓寬專業口徑,淡化專業界限,建立以大學科群為主,多專業方向的新的專業分布格局。二是逐步打通學科課程,實現完全學分制。加強對學生交叉選修課程的引導。采用輔修專業、先行課程的方式,加強新聞傳播專業研究生經濟類知識積累,提高選修課比重。三是實施彈性學制,寬口徑培養新聞傳播類研究生,引導選修校內外相關學科的課程,且互認學分。其次,建立示范性學科交叉課程。減少與本科重疊的經典理論教學,增加對科研實踐指導性較強的課程。一是新聞傳播類和經濟類基礎課程。前者需注重學科前沿性及實踐性。在新聞實務方面多下功夫。而后者要將經濟學知識糅合進新聞傳播學里。二是選修課。應整合各學科師資資源,提倡鼓勵學科帶頭人、著名教授為新聞傳播學開設跨專業公共選修課,建設一批示范性學科交叉課程。此外,整合現有各種講座論壇,打造品牌,定期舉行各種學術前沿論壇。

2、成立高水準交叉培養師資團隊

首先,以跨專業公共選修課為依托,實施名師工程。一是,校內組建各科基礎課與交叉課程兩類授課團隊。對基礎課程團隊而言,有針對性地培養新聞傳播專業精英團隊是交叉學科發展的基礎。對交叉課程團隊來說,建設兩者皆通的交叉學科的師資隊伍是交叉學科發展的動力。亟需通過增加進修名額、開展學術交流活動等手段,大力培養交叉學科師資。二是,聘請業界、學界資深人士拓展“名師”團隊。就財經類院校的新聞傳播學科的強實踐性而言,擴大流動編制比例以有針對性的聘請名校相關學科帶頭人、有經驗的媒體從業人員等是構建“名師”工程的必要環節。亦可采取送博士掛職鍛煉與請一線從業人員開講座結合的方式,優化專業師資隊伍。三是積極建立高校聯盟,導師互聘互認。財經類院校可與省內外高校優勢學科交流,推進課程、導師、實踐基地等資源共享。其次,實施雙導師工程。一是,設立交叉學科聯合導師組。應結合科研需要、本專業研究特色以及研究生的專業背景,合理配置跨學科聯合指導老師小組。揚長避短,充分發揮每個導師在指導上的優勢。二是,聘請第二導師,優化“專、兼、聘”比例。新聞傳播學有很強的實踐性和專業性,應與社會媒體建立廣泛聯系,聘請既有豐富從業經驗又有較高理論水平的業內媒體人作為第二導師。再次,依托項目,建設交叉學科師資團隊。以科研方向和科研項目為依托,由不同學科背景的教師和研究生組成科研小組。依托學術交流平臺,合作申請交叉項目以擴展交叉學科導師研究領域。3、大力扶持交叉培養項目。首先,發揮交叉學科優勢,積極申報各級課題。充分認清交叉學科的優缺點,建立多樣化科研團隊,有組織的研究科研立項。其次,學校重視交叉培養項目,扶持新聞傳播學科。交叉科研成果認定上應出臺相應文件,將交叉科研成果單列為科研創新成果予以鼓勵。再次,凝煉交叉培養方向,建立專業技能訓練庫與科研資料庫。將新聞傳播學科科研團隊的研究工作劃分為幾個主要的研究方向,建立科研資料庫。

(三)第三個“3”——深化科研、課程、就業評價改革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女在床上被男的插爽叫视频 |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性感一级毛片 | 国产综合第一页 | 美国做受三级的视频播放 | 国产天堂亚洲精品 | 日日摸夜夜搂人人要 | 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片 | 色青青草原桃花久久综合 | 免费一级在线 |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片 | 欧美成人a |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日日撸夜夜操 | 在线观看自拍视频 |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 最新 |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 | 国产一级片大全 | 精品欧美亚洲韩国日本久久 | 宫女淫春3在线观 | 国产99精品在线观看 | 成年女人免费观看视频 | 精品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 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成人影院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亚洲视频 | 亚洲精品久久久成人 | 色盈盈影院 | 欧美久草视频 | 日韩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网红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视频 | 日韩一级大毛片欧美一级 | 久久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99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 国产99视频在线观看 | 日本www免费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 九一国产| 在线精品国产三级 | 国产女人在线视频 | 成人爱爱网站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