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我的故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故事一:為雞“美發”
星期天,我一個人在家,覺得很無聊,坐在凳子上發呆。突然,我眼珠子一轉,一個餿主意產生了---為雞“美發”。我跟著一只雞左跑右追,好不容易逮住了它。我把它抱在身上,可它一點都不乖,用爪子到處抓,還“喔喔”直叫。好像在說:“干嘛?你干嘛?”我拿起剪刀,得意洋洋地說:“沒事的,不疼,我只不過把你的羽毛剪得漂亮些。”只聽“咔嚓,咔嚓”幾聲,我三下兩下就把雞屁股后面的羽毛剪了一大截,然后我再左剪以下,右剪一下,“ok,完成了!”我滿意地欣賞著自己的杰作,大笑起來。
故事二:偷梁換柱
我這表弟花樣還真多。瞧瞧!今天我到他家時,不聽故事了,改換聽順口溜了。我說我不會講順口溜,他就使出他的三十六計——苦肉計——哭。我是最怕這招的了,不一會兒,我就認輸了。
我本來就不會講,只好胡亂的編給他聽:“哥哥弟弟坡前坐
坡上臥著一只鵝 坡下流著一條河 哥哥說寬寬的河
弟弟說白白的鵝
鵝要過河 河要渡鵝
不知是那鵝過河還是河渡……”我還沒說完,表弟就打斷了我的話:“哎呀,姐姐,你不會說就不要亂說”我氣得臉發紅:“?????你才亂說呢”“哎呀,姐姐你就別謙虛了,還是聽我說吧”表弟邊說邊從書包里拿出一本書。翻開后就一本正經地念了起來:“有個小孩叫小杜 上街打醋又買布
買了布 打了醋
回頭看見鷹抓兔
放下布 擱下醋 上前去追鷹和兔
飛了鷹跑了兔
不知不覺,我從那天真可愛的小孩變成了少年,人生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有太多太多可以去思考。
人生給我的經歷太多太多,自從踏入初中的大門,我感觸深刻。當我還是小學一年級時,我就想如果我能快點長大,如果我是初中生,我就可以不用爸爸媽媽管了,我可以自己放學,自己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現在我明白了許多,雖然我可以做許多事情,但是我失去了很多。初中生活就這樣一天一天的過著,我總是覺得生活給我一種說不出來的滋味,我尋找著這種生活,尋找著迷失的自我。夏天來了,這個夏天我好寂寞,我找不到了小學的同學一起小隊活動的快樂,這個夏天我沒有收獲什么,他就離開了,緊接著到來了滄桑的秋天,秋天是一個收獲的季節,往年我總能十分開心地享受這個季節,可是現在我感到了秋天帶給我的壓力,這種壓力,壓迫者我,我正在為期末大考復習著。
新的一年就要到來,2010上海有世博會,全世界都會聚集在上海,我又踏上我的學習之路,我希望我能在學習中尋找到快樂。可依舊還是那樣,我尋著昨天乘21路的路線,再次坐上了去學校的車,中學同學彷佛都沒有那么的天真可愛,我真希望能回到幼兒園時期,那時候的伙伴那時候的朋友,我們是多么的幸福快樂啊!我依然忙碌著,我依然在考試,在做作業,總以為初中時代放學能給我帶來輕松,可以在放學時留下我心中的愿望。回到家中,天已經黑了,還在為作業而努力的我,只能聽見馬路上車輛行走的聲音,我聆聽著,我感覺到了,我感覺到了一束溫暖的陽光,他引導我努力地去學習,這樣將來才會有成就。
我開始努力了,我認真地復習,把上課沒有聽懂的題目問老師,問同學,把做過的錯題拿出來訂正,我感覺我不再寂寞,我感覺時間在被我爭分奪秒地利用了,我沒有浪費時間,雖然我車上路程很遠,我不再在車上東張西望,我開始拿出小本子瘋狂地記單詞,人生就是時間,他給每個人的時間都是一樣的,勤勞的人會有收獲,懶惰的人會覺得時間一下子過去了。我不再迷茫了,我找到了目標,我要向目標前進,2009年的冬天即將過去,他鼓勵著我,在2010年創下輝煌。
正當我思考這些時,夜更深了,天更冷了,但我做作業更賣力了,我一定要歡樂地在人生道路上走下去,這就是我的故事,他一直激勵著我……
2005年1月的一天,學校通知我和其他5個老師開會,主題是“課題研究”,我和他們的反映一樣:我們不知道“整合”的概念,更不知道什么是課題研究。但領導說這是國家下達的子課題任務,也是我們學校首次的課題研究,必須完成任務。我茫然、觀望、等待。時間一天天過去,我包括其他課題組成員都沒有任何行動的跡象,學校領導再次召開動員會議,說放開手腳去做,即使沒有做成功這也是一次很好的經驗積累,什么事都有第一次,還說年底要結題。我們幾個差不多是畢業重點班的教師,既要完成升學目標又要完成課題任務。我們慌了,甚至有種快崩潰的感覺。我們對課題研究可以說是一片空白,我們上網搜尋資料,可以這樣說我們對課題的最初認知來源于網絡。比較慶幸的是我們幾個對多媒體教學還算熟悉,所以在做《少數民族地區信息技術與中學各學科的整合》這個課題時制作課件方面要熟練些。
隨著課題的深入研究我們的課題組成員嚴格按課題實施方案進行課題研究,對成功的經驗及時加以推廣,對存在的問題召開課題組會議一起加以解決。定期召開階段性總結會議,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為下一階段工作做好準備。
初步研究成果推廣階段。在前一階段研究的基礎上,各研究人員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并能夠熟練制作課件。在這一階段中,在多媒體運用比較成功的基礎上,我們又對各種課程整合模式都進行了嘗試,在全校教師中進行了推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過大家的努力2005年底我們的課題順利結題了,2006年我們的課題還獲得了阿壩州科技成果三等獎。我們的課題結題了,我們開心、感到輕松,感到解脫,總算完成了任務。可是我們也感到失落:剛剛找到點課題研究的感覺,怎么結題了?于是我們有了新的渴望希望還能有“偶然的投入,成就必然的收獲”。
二、山重水復疑無路
2006年州級課題開始申報,但州教科所沒有任何的指示與導向,學校下了硬任務要求每個教研組必須有一個課題。作為教研組長我絞盡腦汁想選一個什么課題容易被批準呢?我想還是遵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原則,于是一個課題誕生了《利用地方文化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這個課題太大不好駕馭,語文素養這個詞的內涵太深厚,地方文化的內涵太博大,經過課題組成員的討論只好把課題往小了做:寫作、口語、閱讀鑒賞,應該夠小了吧,但在做的過程中也往往弄的手忙腳亂。通過調查發現本校學生對語文學科興趣較高,但學生的語文素養還不夠高表現在以下幾個特點:
學生不具備豐富語言的積累,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還比較差,寫作能力還有待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還有待提高和完善
基于以上環境,擬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實施探索出:如何把豐富的地方文化資源整合到教學中;探尋一條提高本校學生語文素養的方法和途徑;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文成績、語文素養。
我們通過辦校刊《白水江》宣傳九寨溝、贊美九寨溝,通過“我與世界遺產”征文讓學生明白保護九寨溝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通過“愛我家鄉”主題演講賽,讓學生高唱愛的旋律。
在做這個課題時我們有前期的調查研究,也有相應的研究方案,也有一些相應的研究活動,但我們遇到很多困難,同時也發現了很多問題,課題研究一直很不順利,到最后基本上就我一人在進行研究,課題研究舉步維艱。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
2007年的民族地區微型課題的培訓徹底顛覆了我的科研觀,聽完報告我熱血沸騰,原來做課題也并不是一件難事。
這次的課題申報是省教科所給民族地區教師培訓提供的一個很好的平臺,希望提高民族教師科研素質。“微型科研”較之以前的課題研究更傾向于應用性、可操作性。其特點是“小切口、短周期、低成本、深研究、有實效”,它是卡拉OK式的低耗高效的大眾科研。為需要而研,為自己而研。在研究的狀態下工作,在工作的背景下研究,解決自己的問題,促進自身的發展。 研究的過程即:回答我們想做什么?我們為什么要這樣做?回答我們怎么做?回答我們做的怎么樣?微型科研的魂在于能夠解決自己教育教學的實際問題,教學實踐就是它的生命力。對“一個現象,一個問題,一個(類)學生,一種教法,一條經驗”進行深入研究。
通過對老師課題研究的幾輪培訓、指導、實踐,我又重拾做課題的信心。我負責的微型課題《利用地方文化提高高中學生的寫作、閱讀、口語能力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案獲省一等獎。在研究的過程中也遇到很多困難,但我們積極面對,積極采取解決的措施。課題的選題只要遵循“能夠解決自己教育教學的實際問題”這一原則就行了,我在這里就不想贅述它。下面我想談談我們是如何解決課題研究中遇到的一些困難:
(一)當課題的預設與實踐相沖突時,我們該怎么辦?
我在指導微型課題《傳統板書與多媒體板書相得益彰研究》時,和主研人員發生過幾次激勵的爭執,我把爭論的核心歸結為“課題研究該依托什么樣的外在形式”,課題主研人員很想為課題多做一些事,于是就開展了很多書法講座、演講講座、朗誦講座等,這些活動豐富了學生的課外活動,但這些活動與課題研究的核心聯系不大,如果說有聯系那也是很牽強的。這些活動都是課題組在制定方案時預設的。方案其實只是一個計劃、一個設想,初步規定了課題研究各方面的具體內容和步驟。當我們發現方案束縛我們的研究時我們可以適當調整、更改,方案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應該讓研究活動很好的服務于我們的研究,緊緊圍繞研究的核心。
(二)當課題組成員積極性不高時,我們該怎么辦?
1、首先是提高課題組成員的整體研究素質,學習是研究必不可少的前提。終生學習的理念應該扎根在每個教育工作者的心中。我們可以從老教師的經驗,處理辦法中學習,可以從網絡、博客中收集處理轉載,也可以從教育教學的書籍中學習。課題組應該有自己學習的資料卡片或資料集。
2、其次是分工一定要明確,明確到位,這是提高積極性的核心工作。我們來比對一下下面兩個方案中的分工:
方案一:唐榮東,負責課題的方向,組織,協調。鄧明星,負責理論資料的收集,整理,對探討結果的記錄。劉忠(小),王林,學生的情況的收集,記錄,匯總,及學法指導實施情況的反饋。董英,何建花,對實施過程的記錄,整體資料的分類,整理及對探討結果實施情況與反思的記錄
方案二:本階段主要任務是學習有關的理論,查閱教學資料,調查教學實際,制定實驗方案,發放古詩詞類哲學試題,調查學生實際掌握情況,做專題講座等形式,承擔人:課題組成員;試驗階段以行動研究法為主進行多輪推廣驗證性實驗研究,總結成果,撰寫專題報告和論文,承擔人:課題組成員。
從這兩個方案的分工可以看出前者更有利于工作的開展,而后者太籠統太粗獷。研究工作的分工可以根據課題組成員的專長有針對性的劃分,人盡其才,這樣可以避免大鍋飯現象。
(三)當成果呼之欲出,但又無法下筆時,我們該怎么辦?
童年的夢總是純真的,童年的故事總是有趣的。我成長中的故事多得像天上的星星,這一顆比一顆呀,更加耀眼。朋友,想聽我的故事嗎?那我就給你挑幾顆比較耀眼的給你們講一講吧!
三歲的一天晚上,媽媽問我:“寶寶,長大了你要做什么呀?”我認真地“思考”了一會,扭過頭去對媽媽說:“我長大要當老師!”媽媽問:“為什么要當老師呢?”我大聲回答說:“因為老師不用上學,而且不用考試。”逗得爸爸媽媽哈哈大笑。那時候,我剛上幼兒園,一下子離開爸爸媽媽,我覺得很害怕,因為來到了一個這么陌生的地方,所以當老師是在我心目中不用上學、不用考試的一個職業,也是我那時的理想。現在想起來,都會不禁笑出聲來,同時也感受到那時的我很純真、很可愛。
有一次,爸爸媽媽帶我去火車站去廣州,在人山人海的火車站里,我抬起圓圓的腦袋問媽媽:“媽媽,我怎么找不到登機口呢?”爸爸媽媽及旁邊的幾個阿姨哄然大笑。
還有一次,是在7歲的時候,我和媽媽去北京。在爬長城的時候,我爬不動了,回頭一看,后面全是蒼天大樹,而我站的地方又陡又高,我有恐高,所以我抱著媽媽的大腿說:“媽媽,我已經是‘好漢’了,等我長大以后再來吧!”,媽媽說我的話非常經典。
朋友,如果你還想知道我的更多故事,就來找我吧,我時時刻刻都歡迎您喲!
到高中了,同學是來自我們全公社的,同學們大都離家很遠,要住宿。
在高中,我也是我們班年齡最小的。或許是我最小,班上的同學都對我很好。
我樂意在學校吃飯。同學們每當星期一來上學,都要帶各種各樣的菜(大都是咸菜),有帶咸羅卜的,有帶高麗咸菜的,還有帶咸魚的。那個時候,跟大伙在一起,吃五分錢一飯盒的二糊涂(是玉米碴子做的,不是干飯,也不是稀飯,介于二都之間)飯,就著大伙的咸菜,真香!最好的,還是學校殺豬的時候的下貨湯,那里面有血塊,有腸子,勾好粉子,再撒上蔥花,三分錢一飯盒,我能喝兩飯盒!那滋味,真美!能做飯了以后,我也試著做過,也是放了那么些東西,但怎么做也沒那感覺。
在農村,學生的假期還是很多的,除了伏假和寒假以外,還有春耕假和秋收假等,一放就是十來天。一到放假的時候,我就為難了,這個同學要我到家去,那個同學要我到他家去,很難定。一個假期我幾乎沒在家過過。
我去的最多的,是一個住在鴨綠江邊的一個同學家,他姓南,比我大四歲。他家離我們學校要60多里路,他姐弟5個,大姐當時已經出嫁了。他家的那個大隊,還有好幾個同學。
到他家,要走的都是山路(那時候到他家那里沒有公路),那山很高,嶺很大,原本他們走,要走5個多小時。我跟他們走,第一次走了將近7個小時。那是一個春耕假。
我走不動啊,真的。原本歡天喜地我,走到上嶺還沒到一半的地方,就走不動了,那腿,就象綁了鉛駝,挪都挪不動,喘氣就更不用說了,好象氣被人喘走了,一點兒都沒留給我。我放熊了,坐在地上就哭(沒有聲,就是流眼淚,氣不夠用)。南看到了(他始終在摻著我),笑了,那笑還怪怪的,我心里那個恨呀!
“來吧,咱們大家背他吧,小孩”,他說。
背就背吧,誰要你們要我來!不知道換了幾個人的背才到了山頂,下來走了一小段,又走不動了,上山容易下山難!誰說不是!又是輪著背!
60多里路呀,我大多是在同學們的背上走過!
到了他家,他爹媽和家里人看見兒子背著滿臉淚痕的我,都嚇著了,南說,“我同學,累了,沒事兒”。
他家里亂了,他家妹子(比我小三、四歲吧)連忙給我脫了鞋,大娘忙著做飯,妹子水熱了給我打來了熱水(腳是我自己洗的,沒好意思用妹子洗),只感到屋里一會兒就熱氣騰騰了,再一會兒,就什么也不知道了。被叫醒,眼睛還是迷糊著,聽大娘說:“讓他睡吧,這孩子是累著了,他什么時候醒再吃吧”。
這晚,睡得真香!
第二天早上起來,妹子端來熱水放到炕沿上,還有一條新毛巾,不讓下地。旁邊的桌子上,有咸鴨蛋,炒雞蛋、咸干魚,還有一盤熱騰騰的魚。
大娘說:“孩子,洗了臉趕緊吃飯吧,昨晚累著了沒吃。這魚是你大爺起早起來抓的,快吃快吃”。
是得快吃了,餓了,那早,我喝了兩碗(是農家大碗)苞米粥,吃了一個大干糧(發面的,在粥快熟了還沒全好的時候貼在鍋邊烙熟的,靠鍋邊面,有一層象現在鍋巴似的脆脆的一層,很香,現在的小食品鍋巴是不是也這樣做的?)。家里人給我夾什么我就吃什么,很快就吃完了,只吃得我兩條胳臂支在后面,身子半躺著。
家里人都在笑。這回這笑,我看出了可是真心的、滿意的、滿足的。
妹子趕緊拿來枕頭:“哥,你靠著”,大娘摸摸我的肚子,笑瞇瞇的:“孩子這回吃飽了,下地吧,別在炕上呆著,下地走走”。
還是小孩子呀,睡好了吃足了,精神頭也就來了。
大爺很高大,臉黑黑的,剛刮了胡子也看不到白的地方。他的眼窩很深,就是笑的時候也就是眼睛小了一點點,沒有面部表情。從不多的幾句話里,聽出他底氣很足,聲音很響。大娘個子很小,要不是她臉上有皺紋,頭發盤的老太太頭,我真的不會看出他是大娘。從我第一眼見到大娘,每次見到她她都是笑的,那笑很慈祥,很親。家里弟弟從我進家門就沒說過話,早上吃飯時也沒在一個桌吃,那眼神怯怯的,大娘說他怕生人。妹子道是不怕生人了,起碼她不怕我。她的聲音很輕很甜,清清純純的,雖然還小(那時有十三、四歲了吧),但已經很好看了。她眼睛不大,單眼皮,眉毛細長,臉也細長,最好看的,是她的嘴。那嘴不大,唇很薄,兩個嘴角微微上挑,好象始終是笑著的,組合到一起,是一個純真的好看小女孩的臉,這讓我當時懷疑她是不是這家里的人。
房子是老式的,我半躺著的屋子,天棚和墻都是用紙糊的,年過了幾個月了,褪了色,沒有了過年時新的喜慶,隔開里屋與外屋的墻上,有一個大大的紅紙刻的福字,還很醒目。炕是農村的拐子炕(就是在大炕的后頭,再向屋內空的地方接一個小炕),炕上埔著葦片編的炕席。
聽了大娘的話,我來到了院子里,很快,我驚嘆了———滿眼的新奇,滿眼的美!
看出去是江,是與朝鮮共有的鴨綠江,視野里那江很寬很長,很大。早春的江面上被霧氣籠罩著,只有幾個地方露出綠色的江水,間或有一兩支小魚船,象片葉子似的在漂。江兩旁的山被升騰的霧氣裹著,山溝溝里看不到什么,只露出山背背上綠油油的樹。
這是一個坐北朝南的房子,這條溝里只有這一戶人家。家中的院子很大,用截成一般長的木頭棒子一劈兩半后夾成的杖子圍著,東面是有兩間房子大的木制的苞米蒼子,底下是驢圈,靠西邊是豬圈,也夾成了兩間,里面有兩個不大的豬。院子里有很多的雞和鴨子,不知道有幾個雞在靠豬圈的雞棚里下蛋,咯咯咯的直叫。
這真的是一幅鄉村的靜幽的、好看的不知道用什么來形容才妥貼了的圖畫!
這幅畫一下子就印在了我的腦子里,好多年以后,我為朋友在家裝修時做了一幅屏封,我就拿出了這幅畫的設計樣本,做好了很美,只是,江面上我只放了一支小船。
要到下午五點來鐘了吧,大爺叫我:“偉的(偉的是我的小名),跟我走”。大爺是手提著魚網,肩抗著挖?_(是用來劃船用的,是不是這兩個字我也不知道),一邊往外走一邊喊我。我不知道了該怎么辦,要干什么。大娘趕緊過來:“他要領你抓魚,你快跟他去”,跟著對下了坡的大爺喊:“他爹,早點兒回來,別凍著孩子!”
抓魚?!我高興了,我來這兒就是想抓魚呢!
我急急地跟著跑去。大爺的船劃得很好,幾乎聽不到水聲,船也不覺得在動,一會兒的功夫,就看不到家了。天漸漸的黑了,只覺得船輕輕的一頓,停了。
“下船,跟沿上等著,別出聲。”大爺說,這回聲音不大。
我沒敢吱聲。只聽到江水里傳來了一片“唰唰”的聲音,是魚嗎?
朦朧中,見到大爺輕聲地向江里走,那江水一點兒也不深,好象只到了大爺的小腿。朦朧中,只見大爺手一揚,很圓的一張網飄悠悠地落下,很快的,大爺提著網到我面前,抖著網:
“快撿魚”。
好多的魚呀,手電光里,白花花的一片,大都是吉魚!我開始一條條撿,后來用手捧。實在是撿不過來,前面大爺一堆堆地已經放了好幾堆了。
“撿大的,小的別撿了,快點兒”,聽口氣有點火了。
可不是,我是一條也不放過的,哪怕是一小條。
我聽大爺的話了,這回只挑大的撿。
那晚,好象不大的功夫(到家也快好到一點鐘了),我們倆(就我們倆,我的功勞也很大!)就抓了一大盆(洗衣服用的大鋁盆),還有一小盆,還都帶著尖!
這回,是我過去了的日子里,抓魚最輝煌的一次!
開學了往自己的家里走,南為我背了一袋子魚干,除了給我做了吃了的,大娘都為我曬上了,都為我帶了回來。
往回走,大爺劃船送我(同學們也借光了),我們少走了20多里山路。
往回走,我們從日出開始,走到了日落,這回我沒用人背。
現在想來,我那時候就想去南的家里,是不是還有另外的一個原因,那就是他那一堆同學里,有一個很好看的女生,她僅僅一雙水靈靈的眼睛(真的叫水靈,那不大不小正合適的黑黑的眼球,就好象始終泡在水里的寶石),每每看了我都會心跳,于是就很少敢正眼看她。她樂意穿的是一件紅格子的衣服(那格子有兩厘米大,正方形,有一天上課我在她后面用格尺量的),普普通通的,但穿在她身上就是好看。她身上的氣味很好聞,有一種清雅的香,在老遠我就會知道是她。她樂意哭,有一點兒小事就哭,而且是一哭就是不樂意停,一哭了眼睛里的水就混了,就會有紅色。這在當時很令我心疼。
這樣的一個女孩,我在好多年(大概有十年吧)以后又見到了她。
那回,我下鄉到了她們村(那時候叫村,不叫大隊了),聽南說她還在,是跟另一個男同學結婚了,只不過,她現在的日子過得很慘,那男同學喝酒、耍錢。
那回,我喝了很多的酒(聽說酒會壯英雄膽),我去了她家。
進了院,看到了院子里過道(兩邊是用支柴夾的,支柴上爬滿了豆角秧)里有一個小孩,臉上被鼻涕(還有泥?) 抹的一道道,看不出是男孩還是女孩。院子里的菜地里,有一個中年婦女背著個不大點的孩子,手里提著一棵白菜,菜根沒割掉,上面有很多的泥。
我問:“高××在家嗎?”
“你是?你是孫偉?!“她瞪著眼睛驚奇的問。
“你是高……?”我呆了,眼前這個眼眶干癟的女人會是我當年心跳的她?
“嗯,我是孫偉,我們是同學。”我平靜了好幾平靜說。
“哎,你怎么來了?是什么時候來的?快到屋里坐!”
她手提著白菜走出菜地,臉上紅了。
“到屋里坐吧,看我,現在還沒有個住的地方,那正房是我婆婆住的,我們住這廈子底下。”
住廈子下面?我真的不知道該怎么做了,一瞬間,腦子里好象空了,空得什么也沒有了。
定了定神,我看到她所住的房子,上面是木制的苞米蒼子,也有兩間大,蒼子里看不到有苞米。下面就著蒼子腿,用黃泥封住了,還掉的一疙瘩一塊的,沒有窗,一扇門在門框上丟蕩著,用鐵絲斜拉著。
我的心真的是一陣陣的疼,好象被繩子一道道的系著。
“不進屋了,我來看看你,我還有事兒,我得走了。”
我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過的是無憂無慮的生活,自然,我對60年代前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風云變幻的事情知之甚少。但讀了不少書后,我對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其中令我感動的是其中的一個小故事:
《八女投江》故事中八名女戰士不畏強敵,舍生忘死,為保護大部隊安全轉移,毅然投身戰斗,把敵人的主要火力集中到自己身上。最后,子彈打光了,手榴彈也只剩下兩顆,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和洶涌奔騰的烏斯渾河,八位女戰士寧死不做俘虜,毅然決定投河。她們高唱《國際歌》向河心走去,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我合上書本,展現在眼前似乎還是那水深浪急、冰冷刺骨的烏斯渾河,瘋狂的子彈呼嘯在江面上,猛烈的炮火象發了瘋一樣在水中炸開了花,悲壯的歌聲回蕩在我耳畔,八名女戰士似鋼鐵般永久地屹立在烏斯渾河上,炮火打不垮她們,雷電擊不碎她們,敵人的威逼利誘嚇不倒、騙不倒她們。八名女戰士,用青春和熱血為我們譜寫了一曲悲壯的贊歌。
60年過去了,60年留給我們的光明需要我們去延續,我們更有理由弘揚革命先烈留下的愛國主義精神,把獨立自由的中華民族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
With penitence and prayer for forgiveness, I hereby share my scar story.3 It is not a story of me, but a story about how I caused hurt, leaving a scar here, in my own heart and a scar there, in his heart.
“How dare you? I’m fed up with you doing this!”My anger finally burst out4 when my son refused to go to the painting classes for the third time that day, after I believed that I had talked him over his reluctance earlier. He responded with nothing but an attitude of rolling his eyes at me. And it was this unexplained, unanticipated bold spirit of defiance that escalated my fury and blurred my sober mind.5 To resume my authority, I played bitter sarcasm, “OK, if you wanna be a good-for-nothing, then move your butt back to bed for that useless sleep.”6 It turned out that my strategy was a total disaster. Seemingly, he took it willingly. I lost complete control of my temper. Bang! Bang! Bang! I made a dart and spanked at him.7 “I pay for your food, your drink, your clothes and work hard every day to pay for the best education I can afford for you. This is how you pay me back?” I screamed at the top of my lungs8. Unexpectedly, he didn’t cry or talk back to me. There was something like a scare and terror in his eyes. Shortly, he responded in silence with a strange look, a look of helplessness that I had never seen before. This wasn’t the first time I had cried out the malicious9 screams and curses at him. He used to wail10 violently and beg me to pardon him. The innocence shining in his big round eyes would beat that hottempered monster in me away in the end. But this time…
“You are such a disgrace11. Bad boy! Shame on you. I am sick of all of it!” I was doing another bombard12 of cries and curses when my elder sister came visiting us to check if we were okay. He jumped right out of bed as soon as he heard his aunt to welcome her, as if he hadn’t noticed that I was bitterly angry. At the sight of the flare-up13 of tension between us, my sister offered him a trip to her place. When I used to be crotchety14, my son would always stay for me to cool down. But this offer, he took with a light heart and a relief. “Enough! Get out of my house! You are not my boy anymore!” My yelling had reached the farthest and I had mixed feelings.
They left, abandoning me in absolute solitude15. Physical exhaustion came upon me from nowhere, paralyzing16 my ability to do anything else. I had to throw myself to bed as the night fell. Into this darkness I sank, pulling my mind down to a state of activity.17 Was what he had done really an irritating case? Negative. Had I ever given it a chance to listen to and understand him? Negative. Did such a rage come solely from his misbehavior18? Negative. My job, the endless demanding work, my family life, the monotonous house chores, my kid, his pious hope for my full companionship and my guilt of sacrificing the time with him for the illusive completion of work all framed a minefield, for the explosion of which, all that was needed was a fuse.19 I was a bad, terrible, horrible, awful, and evil mother. My son was the victim, I had to confess.
My sister phoned to inform me of the latest news about him. He declined an outdoor walk, a ride in the park, and even his favorite toys and games. “What do ya wanna do, my dear?” asked his aunt gently. Aimlessly moving alongside the walls around the room, he answered, “Nothing. I just wanna be alone.” My sister blamed me for such a premature20 reply from a 4-year-old boy. “Come. Correct your fault. Make up for his heartbroken loss.” My sister gave me the irresistible command.
報名那天,我特意仔細觀察了一下這個學生――白皙的臉龐,略顯消瘦,披肩的長發,透著幾分秀氣。美中不足的是:頭發很油膩,顯然是好多天不洗頭了。說話語調很低,含糊不清,要仔細聽才能聽懂。
接下來的幾周內,我了解到了他的更多情況:家庭條件較好,但父母常年在外,很少了解他的情況、關心他,他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他平時很少與班上的學生交流,學生們都說他內向。有一次偶爾看到他與一位同學在一起交談,等他們到我跟前時才看清那是一位八年級的同學。他們宿舍的宿舍長反映,值日生從不排劉x。我問為什么?他說劉x從不在宿舍吃飯,所以他認為他不用搞衛生,宿舍長說:“排上也不搞,就沒再排。”任課老師說他很愛上網,有中午上網的習慣。
我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觀察他、了解他,這一切做得不留痕跡,只是為了想深入地了解他,我知道這樣的學生不能輕易“下藥”。幾周下來,我的課,他也能認真聽,相關知識也能掌握,我們相安無事。
快到國慶節了,學校要舉行秋季運動會,我讓班長組織報名。報名的結果卻出人意料:男生項目只報了祁xx一人。其余的沒人報。我很詫異,于是向班長詢問在體育方面有特長的男生,他告訴我:劉x在八年級是100米和400米的冠軍,但這次沒報。我叫來劉x詢問他沒有報名的原因。他告訴我:“跑下來累得很,腿要痛好幾天,我不想跑。”我說這是一次全校活動,是為班級爭榮譽,也是展示自己的一個舞臺。他停頓了一小會說:“跑了也只發個毛巾,沒意思。”這是我第一次正面領教他的另類。在這種情況下,我知道再沒有勸說的必要,就讓他回教室了。
我在心里醞釀了一個計劃――請將不如激將。在下午的讀報自習上,我給全班同學做了一番動員。我說:“作為班主任,我很重視學校組織的每一項活動,我認為在運動會上獲得第一和在學習上獲得第一同樣重要。我相信九(6)班是個臥虎藏龍的班級。但我看到好多男子項目沒有報名的同學。我想,九(6)班如果沒有男人的話,就讓這些項目空著,讓祁xx一個男人去參加,如果還有,請不要讓他們空著。”說完這些話我就離開了教室。這些小男孩們為了“男人”的尊嚴,踴躍報名,我看了報名表,劉x也報了他擅長的項目。我特意叫他來,本想鼓勵他。但他還是那樣冷冷地說:“那就跑唄。”此路不通,沒辦法,只好轉個彎再看風景。
第二天正好有節體育課。我跟體育老師商量了一下,在課上讓男女生跑一下400米。放在跑道上的劉x沒有了平時的慵懶,競技會不自覺地帶動每一個參與者。在女生的吶喊聲中,劉x第一個沖過終點。看著他們跑,激起了我的斗志,我在上學時也是個短跑好手。于是我說要和前幾名的比賽100米,誰輸了做10個俯臥撐。全班同學一下子沸騰了,我看到劉x躍躍欲試。就這樣,我和他們賽了一場,我特意和劉x排在一起。在沖過終點時,我放緩了腳步,劉x在我右邊,快了我一步。在同學們的歡呼聲中,我看到劉x臉上洋溢著的笑容。我趴在地上做完俯臥撐,大吼一聲。起來時調侃了一句:“老了。”然后,頭也不回地走了,把空間和時間留給了那幫孩子。
在運動會上,我們九(6)班的拉拉隊是喊得最響亮的。劉x在同學們的吶喊聲中拿下了他擅長的項目。后來,他主動要求參加接力賽。我安排他跑最后一棒。4x100米,在激烈的競爭中,我們拿到了第三名。4x200中,劉x不小心拉傷了肌肉,遺憾只得了第四。有趣的是,我班男女生拉力賽中,都拿了第三名。這是最后一個,我看到了劉x臉上深深的遺憾。在結束后的總結會上,我說:我們班得了四個第三。大家都笑了,盡管是三個第三,但比起以前的倒一,我們進步了很多,我和大家都盡力了。從那以后,我看到他臉上有了笑容,也會偶爾看到他與班上男生侃大山,或者與女生打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