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食文化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漢書•酈食其傳》:“酈生自匿監門,待主然后出,猶不免鼎鑊。”由此亦可知鼎的體積之大。“鼎鑊”之刑又言“湯鑊”、“鑊烹”,如《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賈有湯鑊之罪,請自屏于胡貉之地,唯君生死之。”《漢書•刑法志》:“陵夷至于戰國,……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顛、抽肋、鑊烹之刑。”二是用來盛放煮好的肉食,叫“升鼎”或“正鼎”。三是在肉食中放有佐料的鼎,叫“羞鼎”或“陪鼎”。升鼎太牢九鼎、七鼎,配羞鼎三;升鼎少牢五鼎,配羞鼎二;升鼎少牢三鼎或一鼎,配羞鼎一。《儀禮•聘禮》:“宰夫朝服設飧:飪一牢,在西,鼎九,羞鼎三;腥一牢,在東,鼎七。”又“饔,飪一牢,鼎九,設于西階前;陪鼎當內廉,東面北上,上當碑,南陳。”《左傳•昭公五年》:“宴有好貨,飧有陪鼎,入有郊勞,出有贈賄,禮之至也。”“鼎”的第二個用途是作為禮器,置于宗廟,用來銘功記德。《禮記•祭統》:“夫鼎有銘,銘者,自銘也。自銘,以稱揚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銘者,論撰其先祖之有德善、功烈、勛勞、慶賞、聲名,列于天下,而酌之祭器,自成其名焉,以祀其先祖者也。”又《曾子問》:“曾子問曰:‘大夫之祭,鼎俎既陳,籩豆既設,不得成禮,廢者幾?’”相傳夏禹鑄九鼎,“貢金九牧,鑄鼎象物。”以后“桀有昏德,鼎遷于商。”又因“商紂暴虐,鼎遷于周。”(《左傳•宣公三年》)文獻記載說明了夏、商、周幾個王朝政權的更替,是以奪得了前代的鼎為象征的。因為鼎是傳國之重器,于是后代便以“鼎”來指代王位或國家政權。唐李庾《東都賦》:“權與勢移,運隨鼎去,從古如斯,謂之何如?”用“鼎命”來指帝位,《宋書•長沙景王道憐傳》:“時齊王輔政,四海屬心,秉知鼎命有在,密懷異圖。”用“鼎運”來指國運,《宋書•武帝紀》:“魏武直以兵威服眾,故能坐移天歷,鼎運雖改,而民未忘漢。”《舊唐書•音樂志•享太廟樂章》:“基我鼎運,于萬斯年。”“鼎祚”亦言國運,《宋書•謝靈運傳》:“至如昏祲蔽景,鼎祚傾基,黍離有嘆,鴻雁無期。”《晉書•汝南王亮等傳序》:“光武雄略緯天,慷慨下國,……休祉盛于兩京,鼎祚隆于四百。”“鼎業”則指帝王之業,《梁書•武帝紀》:“三光再沉,七廟如綴,鼎業既移,含識知泯。”
到了春秋時期,周天子權勢式微,秦、齊、楚三個大國都曾圖謀奪取九鼎,以繼承周天子之位。《左傳•宣公三年》:“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于雒,觀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魎,莫能逢之。用能協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遷于商。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奸回昏亂,雖大,輕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三代以九鼎為傳國之寶,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有取周室而代之之意。后遂以“問鼎”為圖謀篡奪王位。《晉書•王敦傳》:“有問鼎之心,帝畏而惡之。”又《赫連勃勃載記》:“自皇晉失統,神器南移,群雄岳峙,人懷問鼎。”
在等級森嚴的中國封建社會,尤其是商周時期,鼎成了統治階級等級制度的標志。最明顯的是西周的列鼎制度。嚴格的列鼎指的是一組鼎形制和紋飾相同或相近,大小依次遞減。陜西寶雞竹園溝西周墓出土的五件圓鼎即屬于嚴格的列鼎。據文獻記載,西周天子用九鼎,分別盛放牛、羊、豕、魚、臘、腸胃、膚、鮮魚、鮮臘。諸侯用七鼎,與天子比,無鮮魚、鮮臘。卿大夫用五鼎,分別盛放羊、豕、魚、臘、膚。士用三鼎,盛放豕、魚、臘,也有用一鼎的,只盛放豕。(《公羊傳•桓公二年》何休注:“禮祭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迄今為止,出土九鼎的西周墓尚未發現,出土七鼎成列的有河南上村嶺虢太子墓,出土五鼎成列的有陜西寶雞茹家莊一號墓,出土三鼎成列的有長安普渡村西周墓,出土一鼎的有陜西岐山賀家村五號墓等。到了東周以后,禮崩樂壞,列鼎制度便漸趨消亡。如春秋晚期壽縣蔡侯墓使用了九個鼎,這是諸侯僭越了天子之禮。這一時期甚至一些平民百姓墓葬內也有用仿銅陶鼎來隨葬的。
由于“鼎”的形制特點及其在禮器中的地位,使之產生了諸多引申義,并組成許多新詞。因為鼎為國家之重器,有三足,故以之比喻三公、宰輔、重臣之位,《后漢書•陳球傳》:“公出自宗室,位登臺鼎。”“鼎臣”指三公重臣,《晉書•汝南王亮等傳序》:“縱令天子暗劣,鼎臣奢放,雖或顛沛,未至土崩。”又稱“鼎輔”,《后漢書•朱浮傳》:“即位以來,不用舊典,信刺舉之官,黜鼎輔之任。”《三國志•魏書•崔琰傳》:“琰從弟林,少無名望,雖姻族猶多輕之,而琰常曰:‘此所謂大器晚成者也,終必遠至。’琢郡孫禮、盧毓始入軍府,琰又名之曰:‘孫疏亮亢烈,剛簡能斷;盧清警明理,百煉不消;皆公才也。’后林、禮、毓咸至鼎輔。”又稱“鼎司”,《后漢書•謝夷吾傳》:“誠社稷之元龜,大漢之棟甍。宜當拔擢,使登鼎司。”
首先,中西方飲食文化之間最大差異是對于營養和美味觀念的不同。中國傳統美食在烹飪過程中一般會經過長時間的油炸或燉煮,這樣使得食材當中的營養成分遭到破壞,造成營養流失。這樣的烹飪方法會造就中國傳統美食豐富的口感、多樣的色澤、已經變化多端的香味,但不可忽視的是營養的流失。西方飲食文化注重食材營養搭配,西方飲食最大原則就是營養。西方飲食將蛋白質、維生素、脂肪等營養合理搭配,使得這些營養成分能夠充分吸收。但是西方飲食文化對于菜的色、香、味等考慮較少,口感變化單一。總的來說西方飲食文化注重飲食營養,但輕口感、色澤等。
其次,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請客吃放時,菜的數量越多、質量越好、食材越珍貴,才能體現主人的慷慨與熱情,至于客人能夠吃完這些飯菜確不會考慮。相反,如果飯菜恰好夠吃,主人將被視作為小氣。因此,在傳統中國飯桌上普遍存在鋪張浪費情況。這也從側面反映中國的民俗民情,我們在飲食方面是需要努力改進的,特別是中國人的愛面子、講排場這種不好的習慣,但這種不好的習慣似乎是很難改變的。
然而,在西方飲食文化當中則十分重視節儉,在盛大的宴會當中也就五六道菜而已,其中上菜也就二三道而已,其他則是陪襯。在平時請客吃飯更是講究夠吃就好。因此,可以看出在西方飲食文化十分重視節儉,不講排場。這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優秀文化傳統。再有,中西方飲食文化上別一個大區別在于就餐方式的不同。在中國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人們喜歡坐在一起吃飯,這樣才能體現團結、友好的用餐氣氛。但是在西方,無論是宴請還是平時一般都采用分餐紙,一人一份,各吃各的。文化的差異造成了這一區別。在中國文化當中認為共餐制能夠營造一種和諧的就餐氛圍,人們通過敬酒等方式,溝通情感、增進友誼,因此,在中國共餐制已經成為中國飲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方飲食文化則講究分餐制,各自點菜,各自享受,能夠很好的體現節儉用餐的特點,保證了每餐都吃完,而且還有益于身體健康。
2結束語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開放的中國已經融入到了全球經濟和文化當中,不同的飲食文化已經成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隨著中西方飲食文化的碰撞,中西方飲食文化一直被人們廣泛關注。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悠久和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地域風情養成中我國豐富多樣的飲食文化及其特點,中國飲食具有較強的季節特點,不同的季節做不同特色的菜品,中國飲食上講究醫食結合。西方飲食文化經過長期的積累和演化形成很多不同地域和文化特點的飲食文化,其中有意大利菜、俄羅斯菜、法國菜、美國菜等幾個主流菜系。
唐朝初期,由于隋末戰亂帶來的破壞,洛陽原來的三個商業市場已蕩然無存,重建洛陽三個貿易市場,前后費時七十余年,武則天改國號周即位洛陽后,又從關中遷來數十萬百姓以充實洛陽,其中工商戶甚多。從此,洛陽的商業進入了空前繁榮時期。三個商業貿易市場的占地面積雖然比隋時減少了一坊之地,但其繁榮程度并不亞于隋代,到唐代后期,洛陽的商業已逐漸發展到市外里坊街巷,甚至形成了新的商業區,出現了眾多商店。表明當時洛陽的商業已進入鼎盛時期。商業網點分散到各個里坊,更方便了居民百姓。據《洛陽市志》商業卷記載,當時已有專門賣菜的豪華攤位,蔬菜供應極為充足,有的甚至客人到了才到市場買菜。
唐代洛陽的商業,除有三個規模宏大、店肆羅列的市場和其他零星店以外,還有一個極為豪華的商業特別交易地區,就是北市以南、洛河以北、漕渠新潭附進的承福里、玉雞里、銅駝里、上林里、溫雒里。該地區為“天下之舟船所集,常萬余艘,填滿河路,商旅貿易,車馬填塞”之地。漕渠和新潭一帶商旅貿易之所以如此繁盛,是因為這里是全國水運交匯的中心。同時,全國各地的富商大賈以及沿絲綢之路從事商貿活動的中外商人,都要到這里來推銷貨物和采購商品。當時長安中央政府機構所需之貨物及貢賦,大多也要在這里卸船而后轉旱路運往長安。因而這里成了全國以至國際商品采購和銷售的集散中心,成為絲綢之路的東方起訖點。
許多外域蔬菜及香料等都通過各地貿易商的往來傳入洛陽。早在漢代以后,我國就不斷引進外域蔬菜,比如胡芹、黃瓜、茄子,都屬于引進品種。隋唐時期,外域蔬菜仍在增加,如《酉陽雜俎》卷一二九記載茄子“有新羅種者,色稍白,形如雞卵”,這是朝鮮人培育出的新式物種,唐時傳入我國。《新唐書》卷二二一《西域傳》記載貞觀二十一年,泥婆羅遣使者獻波菜、渾提蔥。菠菜在漢朝由西域傳入我國,唐朝時又傳入了最新品種。另如萵苣,隋朝時開始引種,《清異錄》卷上說隋人用重金買得菜種,因此當時稱它為千金菜。
《全唐詩》卷二二一杜甫有詩云:“既雨已秋,堂下理小畦。隔種一兩席許萵苣,向二旬矣。”詩中又提到“苣兮蔬之常”,這說明萵苣當時已成為唐朝人的家常蔬菜。唐朝人還不斷搜求外域香料,并借用于本土烹飪之中。如南洋島國出產的胡椒就成為風靡唐代的辛香調味品。看來唐朝人在飯食烹飪中使用胡椒與現代情況已大體相同。總的來說,商業貿易的極度繁榮,使洛陽成為當時的貿易中心,大大提高了當地的經濟水平和人們的消費水平,作為人們生活水平重要標志之一的飲食也就相應的發展起來了。
作者:楊麗單位:洛陽師范學院附屬中學
中國股市不平凡的十年是在巨大的理論爭議和現實波動中發展起來的。從早期“股份制是私有化”的政治觀點之爭,到今天中國的資本市場是否像“老鼠會和賭場”的文化歧見,這種風風雨雨始終與中國資本市場的高速擴容相伴隨。如果說,前者是主張和反對建立資本市場的兩種力量之爭,這已在“摸著石頭過河”和不辯解、不爭論的指導思想下,回避了意識形態方面很多矛盾和干擾,我們已建成了初具規模的資本市場。那么后者則主要是在主張培育發展中國資本市場的實踐中,如何使中國的資本市場得以健康發展而產生的不同觀點,盡管其都主張規范發展資本市場,但路徑的不同往往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事實上,我國資本市場理論的研究始終落后于資本市場發展的實踐,不僅對資本市場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作用和地位沒有論證清楚并廣為宣傳,而且對資本市場的許多概念和技術層面的資本運作分析技術也沒有形成一個良好的培訓和普及環境。令人遺憾的是,我們采用了回避爭議和矛盾的做法,這些資本市場的重大理論問題始終。沒有突破,人們普遍還在資本市場就是賭場,要么跟莊搞投機,要么隨機撞大運的投資理念中徘徊。
概括起來,中國股市有三個沒底:
1.上市公司造假沒底
上市公司造假既有資本經濟作為股權虛擬經濟監管難度大的原因,也是我國特殊國情下的一股獨大所致。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發展的基石,上市公司質量的真、假、優、劣是決定中國資本市場是投資場所還是賭場的關鍵。正確投資觀應是建立在投資人對上市公司的理性判斷并作出相應用腳投票選擇基礎上,來促使上市公司以自身價值提高給投資人帶來良好投資回報的投資機制。它是投資人對投資對象在“蛋糕做大”基礎上來實現投資人投資收益的體現,而絕不僅僅是在二級市場上機構和中小投資人之間利益分配的“零和游戲”。但中國的上市公司到底還有多少個銀廣廈、吉林通海、藍田股份,人們心里沒底。
2.政策沒底
我國資本市場政策市特征明顯,這是新興轉軌市場的必然現象。因此,政策決定股市,是把政策作為一個長期的調控手段來炫耀,使中國的股市處于一漲就怕、一怕就打、一打就跌、一跌也怕、一怕又托、一托又漲的惡性循環。最終是政府調控股市,形成典型的政策市。而人們卻看不見那只“看得見的手”,人們不知道它什么時候想干什么。
3.股市理論的探討沒底
中國股市到底是賭場、老鼠會,人們置身其中是在撞大運、爾虞我詐的場所,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我國的經濟中承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這個市場的基本功能,這個市場培育的投資人在市場經濟中究竟發揮著何種作用,都亟待理論的證明。而資本市場監管的各種政策的出臺,也是建立在正確的股市理論的基礎上。但目前我們的股市理論體系極不清晰和完善。
解決三個沒底的核心是探討并完善股市的基本理論。基礎理論問題對上可以影響政策,影響決策者那只“手”;對下則可動搖資本市場投資人的信念和信心。因此,在這三個沒底當中,對我國股市基本理論的探討最為重要。
研究我國的股市基本理論,當務之急是要解決兩大問題。第一是在社會主義資本經濟條件下,股市的基本功能探討,使人們對資本市場首先有一個認識上的突破。第二是股市新文化和股權新文化的建立。解決這兩個問題,不僅能教育股民建立正確投資觀,更重要的是讓決策者和監管部門都能正確認識資本市場的本質和基本功能。在轉軌特征明顯的中國股市的監管上,有效地發揮那只看“得見的手”的作用。
2、股市基本功能探討
我國股市的每一次波動,都跟股市的基本理論不清、擾亂人們的思想密切相關。十年來,我國的資本市場發展迅速,但資本市場理論的研究卻嚴重落后于實踐。股市大討論雖然目前暫時處于平息狀態,但是只要不從根本上解決這一理論問題,一旦市場發生波動,否定我國股市的聲音,像賭場論、老鼠會論就仍會冒出來。這些理論在特殊時期,都和資本市場發展和政策的制定密切相關,監管政策直接受資本市場理論的影響。繼續采取回避態度,不論證清楚這些問題,勢必對我國資本市場今后的發展產生不良的結果。
股市的基礎理論研究應從股市的基本功能探討入手,我認為有以下四個功能:
1.資源優化配置功能
股市的資源配置功能體現在兩個環節上:其一,一級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就中國的實情說,股市資源的配置過程主要是在一級市場通過IPO方式完成的。股市籌集的資金進入到企業,上市公司之所以能籌資,能被市場認知,在于它能提供被投資者認知的產品和勞務,在于它能生產社會需要的緊俏、盈利的產品。其二,二級市場再融資的配置功能,主要是通過上市公司的增發和配股來實現的。上市公司的持續融資功能就是社會資源再配置功能的體現,當然,二級市場的再配置同樣是向高質量的上市公司傾斜。上市公司的資本優化是社會資源配置優化的前提。
所以,股市的資源優化配置功能與上市公司的質量及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密切相關。如果上市公司質量低劣,信息披露虛假,就會喪失這一功能,導致股市墮落為賭場。
2.晴雨表功能
資本市場不僅是一個資本和物的生產要素的配置場所,而且是一個國家乃至世界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信息的集散地,股票二級市場的價格與這些信息的質量正相關。因此,不僅股民而且一般民眾,不僅企業家而且政治家,不僅國內各界而且國際各方,只要和所在國的利益相關,都會關注這個市場。而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環境的變化也同樣會最先從這一市場反映出來。因此,資本市場更是一個信息場。在市場經濟崇尚資本至上的旗幟下,資本的選擇是最敏感的。在市場經濟推崇公平、公正、公開的交易準則下,這一信息的反映在理論上說也是最公平、最準確的。因此,資本市場的風向標和晴雨表功能從表象上看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進行交易、判斷重要的參照系,而從實質上看則反映的是社會政治、經濟形勢穩定和發展。它是中國了解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國的最重要窗口。
盡管由于種種原因,如政策導市,機構操作,在某些特定的時期,大盤和個股會走出和一個國家政治、經濟形勢不相吻合的走勢,但從長期看,在正常的形勢下,股市是具有晴雨表功能的,股市價格與其價值在長期走勢上應該是一致的。它與賭場的靠賭運和賭技好壞決定輸贏是完全不同的。
3.價值發現功能
首先,價值發現功能是指在資本市場上一只股票的現實和潛在的價值,而從社會的角度說,它所表現的是一家上市公司為社會和股東現實和未來的貢獻度。這一功能和企業真實的信息反饋和評價密切相關。人們通過股市所反映出的綜合信息進行判斷和投資,指導著價格方向,進而引導資源的分配。
其次,這種價值發現使人們能夠看到某一行業、某一企業的內在價值,使人們對未來做出理性判斷。這種發現一定要符合一定客觀規律,所以它能推出一個概念,并且引導市場,人們承認這個概念,用超過人們現實中比用簡單的成本價值要高的潛力判斷去看待它,人們在股市中趨利避害的本能以及這種發現和投資人的利益相關性,決定了這個發現的過程是理性的,它標志著一個社會的理性經濟走向。
第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個體趨利避害的無形之手引導整個市場經濟的規律向前發展,因此要普及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一致的思想,市場經濟承認以單一個體為本源的自然發展,倡導個體和總體利益的一致性,其奧妙在于私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只要具備社會要求的理性和道德,遵守法律,恪守誠信,社會的總體利益就會得到同步放大。
4.股市的增值功能
股市的增值功能主要體現在股票的增值功能上。股票有三種價格,即票面價格,賬面價格和交易價格,在論證股票的增值功能時,票面價格無意義,交易價格不能自身證明,唯有論證賬面價格最能說明問題。股票的賬面價格又被人們稱為股票的含金量,一個公司的總體含金量是通過其所有者權益(凈資產)反映的,而凈資產是由股本、公積金、未分利潤組成的。股份公司的分配制度決定了其年度利潤分配,必須要先完成盈余公積金的提取,而這一基金的提取又決定了上市公司每股凈資產含量的提高,這決定了股票有內在增值功能。如果我們把公積金的提取當作股票增值功能的內生變量,那么上市公司通過增發和配股所導致的每股凈資產的增值功能,則是外生變量。這兩個變量從財務分析上能直觀看到股票的本金是可以增長的事實,股票的賬面價格可以從一元漲到五元,正是源于這一機理。而股票賬面價格增長導致的本金的增長是其他金融資產如儲蓄、債券所不具備的。而賬面價格的增長則是直接導致股票交易價格上升的合理因素之一。論證股票的增值功能是我們解開資本市場作為虛擬經濟的表現形式是否應該成為我國下一步改革開放主戰場的關鍵所在。唯有論證這一功能,資本市場才能實現上市公司贏、投資人贏、市場贏的三贏局面。反之,人們就會把資本市場與賭場的“零和游戲”聯系在一起,只是像賭場一樣財富在參與各方之間的簡單重新分配,是股民之間左兜和右兜的財富搬家,而這一過程由于造假和不規范,又充滿了爾虞我詐。
資本市場具備增值功能是和賭場最重要的區別。只有論證這一功能的存在,投資人才會摒棄撞大運,學會判斷和分析作理性的投資人。當然,創造三贏局面的基礎是上市公司的業績,在真實的基礎上,企業的效益上升,直接帶來股價的上升,才能帶來資本市場的真實繁榮和投資人的獲利,而上市公司也才能實現再融資和持續發展。
3、股市新文化的建立
(一)股市舊文化批判
在中國的傳統上歷來對股市就存有偏見,這種偏見加上我國90年代股市發展初期大量借鑒海外資本市場,特別是由于翻譯文字的原因,主要是來自臺灣的股市用語,而臺灣的股市用語大都是從賭場術語衍生來的。由于我們沒有能夠進行批判吸收和投資者教育的主渠道引導,及時糾正那些不健康的、有明顯誤導的股市賭場語言,使其在二級市場股評家的口中大行其道,如莊家、籌碼、發牌、跟莊、出局、莊家洗籌、與莊共舞等近20種賭場語言,這些語言極不準確,如莊家一詞,莊家(Banker)在賭場里是指開局設賭者(通常只有賭場才具備這一資格),與閑家(Player)對賭,而把這一術語引入股市中,只有在深滬交易所作為實體也下場參與股票買賣與投資人對博時才成立。而把它用在即使是在主觀和客觀上會操縱股價的機構投資人和大戶身上也是極不準確的。在西方國家的資本市場中并無莊家一詞,那些違規的機構和大戶往往被稱作違規操縱股價者,還有一類則是合規的維護一只股票流動性和股價穩定性的機構——做市商(MarketMaker)。而我們由于沒弄明白莊家的含義,把機構和大戶都當作莊,似乎是股股有莊,跟莊成風,無莊不成市。但事實上,只要中國的交易所不下場對博,我國資本市場和西方國家一樣,根本就就有莊家,有的只是那些違規操縱股份的機構。
顯然,股市舊文化是導致中國資本市場不能健康發展和中小投資人不能建立正確投資觀的重要原因。我們必須徹底摒棄從臺灣引進的股市舊文化理論,首先從凈化股市語言入手。廢止莊家之類的賭場用語,而用機構違規者和價格操縱者取而代之,使資本市場和賭場區分開,一掃投資人“跟莊”的賭場風氣。在中國證券市場開展股市,把投資者教育扎扎實實的搞起來。
(二)股市文化與股權文化的關系
當前中國資本市場正在探討股權文化,股權文化的核心是通過誠信文化培育有良好道德素質和專業技術水平的職業經理人隊伍,來保護價小投資人的利益,形成良好的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和組織制度。從某種意義上說,股權文化是股市文化的重要內容。開展股市不僅要和投資者教育聯系起來,也要和股權文化基本理論的探討聯系起來。當前由于上市公司造假現象嚴重,我們迫切需要在中國的資本市場開展誠信運動,開展股權文化的目的是樹立上市公司經營者從股東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慮企業的利益最大化。
如果說股權文化是從公司的角度考慮文化和誠信問題,那么股市文化則是從資本市場的角度考慮文化和誠信問題;如果說股權文化是強調經理人的道德水平的提高,那么股市文化則涉及到監管部門、中介機構、上市公司、投資人等方方面面文化和道德素養的提高。
中國資本市場的當務之急是解決股市的新文化,解決了股市的新文化問題,股權文化的探討就會迎刃而解。
(三)股市新文化的內涵
在中國資本市場開展股市,形成中國的股市新文化。具體包括三個方面:
1.思想建設——正確的投資現
開展投資人教育,建立股民的神圣使命感和通過市場“看不見的手”承認人們在追逐自身盈利動機的驅使下,作出市場短線品種的選擇,而這一過程也正是增加社會共同財富,推進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過程。這是一個投資人從傳統的勞動參與到個人物化勞動——所形成的資本參與的進程,充分調動投資人對國家建設事業的參與意識,使參與者的盈利動機與國家經濟的發展有機統一,這是對傳統上以犧牲奉獻來促進國家利益發展的重要補充。因此在這一過程中,投資人應該引以為榮,并值得人們贊譽。應該從正面去倡導這種投資者的道德與使命,而那種認為投資股市發不義之財的偏見必須被摒棄。
2.文化建設——科學侑專業知識的投資理念
在正確投資觀的指引下,必須普及股市運作的科學專業知識和法律意識,提高投資者的專業素質,形成科學的投資理念,具體包括:(1)作理智的投資人,正確認識資本市場的風險防范;(2)學會對上市公司質量判斷的基本知識,科學選股,不盲目跟風,實現資本市場價值與價格一致,作理性投資人;(3)熟悉資本市場的法規政策,對各種證券欺詐、操縱市場等違規行為能夠防范,增強自我保護;放棄“跟莊”心態,開展股市的。社會要提高不誠信的成本,只有提高投資人本身的素質及理念。
通過投資人正確投資規和科學投資理念的建立,使之放棄撞大運和賭及跟莊共舞的心態,要從根本上學習財務知識,客觀分析股票,這是我國資本市場真正走上成熟、健康之路的根本保證,也是當前證券監管部門開展投資者教育的重要工作內容。
所謂導向性迷誤,就是當前很多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均注重制度導向而缺乏人性導向來促進教師整體師德水平的提高,結果卻無濟于事甚至隱性生惡。就當前各類學校師德建設的實際情況來看,加強制度建設已成為一種“共識”。誠然,制度建設是一種現代社會文明的標志,在任何單位和團體里,制度建設都應該成為一種現代化的普遍文明追求;但是,誠如本文前面所述,道德本身是一種存在于人們心中的內在意識,屬于人們的動機領域,而制度則是一種外在的約束規范。嚴格地說,道德和制度根本不在一個層面上,運用制度來促進道德建設,難免有“文不對題”之嫌。筆者不否定制度的重要作用,也不否定制度對于有效限制人們作惡所產生的積極效用。實際上,用制度來主導人們為善、踐行道德,這本身有悖于道德發展的規律。師德的建設同樣如此,如果我們過多地重視制度規范,試圖以制度規范去主導教師成為具備高尚師德的人,最終的效果可能微乎其微,甚至在某種意義上可能還滋生了教師表面為善而內心卻生惡或難以脫惡的嚴重后果。這也許是當今教師隊伍中出現某些“滿口仁義道德滿肚子男盜女”惡劣分子的重要原因之一。要解決這類迷誤,像前面第二點一樣,筆者認為應該重點不在于制度導向,而是應該轉向于啟發和教育教師去認識師德本身的普遍法則,去營造一種尊重師德普遍法則的良好氛圍,而不是硬梆梆地規定教師這樣那樣去“踐行師德”,否則就難免會產生適得其反的結果。以上所列的當前三類常見的師德建設迷誤,很多時候交織在一起,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遺忘了道德本身,不同程度地偏離了道德發展的軌道和規律,甚至走向了反面。
二、師德建設的出路
其一,注重師德發展的文化環境塑造。我們知道,師德作為人類社會道德體系的一種特殊類型,它的發展首先也必然符合人類道德發展的基本規律。那么,什么是人類道德發展的基本規律呢?誠然,這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但其中仍然有一些共同的“本質”可循。眾所周知,按照的唯物史觀立場,道德作為人類社會的一種上層建筑,是一種和時代、環境相適應的產物,是對一定現實生產關系的反映。這正如馬克思所言:“人們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獲得自己的倫理觀念。”[3]434馬克思強調經濟基礎、生產關系作為人類道德觀念產生的根基,放在當下的時代,尤其是中國的現實社會中,同樣起作用。教師作為我國工人階級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的道德觀念理應反映我國當代社會主義的基本生產關系。相對于普通社會公民和職業角色的道德來說,教師道德(師德)又具有比普通公民和職業角色更高的要求,其主要體現在師德本身應該具有強烈的“為人師表、行為世范”之“示范性”作用上。很顯然,真正的“示范性”必須體現在動機和行為的一致性上面,只有這種“示范性”才是真誠的,也只有這種“示范性”才可能長效。那么,作為教師本身應該具有的“示范性”之內涵又具有哪些方面呢?筆者認為,至少應該具有“知識之淵博、精神之高尚和行為之得體”三個方面。以上所述的這些方面的素質,理應成為師德之“示范性”的根本元素。如果僅有知識之淵博,就只是一個“學人”;如果僅有精神之高尚,就只是一個“仁人”;而如果僅有行為之得體,就只是一個“行人”。而真正的“師者”、“人師”,則三個方面素質缺一不可。誠然,這些師德素質的養成和鑄就,關鍵在于教師主體的內在努力;但是也不能忽視教師生活、工作和成長環境影響,尤其是文化環境的影響。這里所說的文化環境,主要是指教師作為師者的工作要求、行為導向、精神訴求等方面面臨的具體境遇。一是學校應該創造充分的自由學習和研究的環境,不應過多給教師制定各種細化的統一約束機制,從而讓教師們愿意潛心研究和學習、享受知識帶來的樂趣;二是學校的環境也應該允許教師在法定的范圍內充分享有教書育人的自由,這種自由主要體現在允許教師們個性的存在,而不應以一種“一刀切”的方式來統一“規范”和要求教師,從而讓教師享受教學創造的樂趣;三是學校作為一個知識分子“聚居地”,應該營造一種知識分子“精神家園”的整體氛圍,而不應過多地引入各種商業項目,從而讓教師們在其中找到滿足各種精神訴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能夠享受精神盛宴的樂趣。以上這些就是本文所言的文化環境,雖然表面上和師德并無關系,但是實質上能夠促進教師道德的萌芽和成長。因為師德作為一種內在的“自由性”道德規范,其萌芽和成長更多依靠的是寬松自由的文化土壤,過多的外在“壓制”,很可能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反觀中外歷史事實,我們也同樣看到一個現象———即“重壓之下無道德”,至少沒有真正的道德,充其量也只是行為和動機深度分裂的“偽道德”。
其二,注重師德發展的社會輿論引導。如果說師德發展的文化環境創設任務主要由學校來承擔,那么還有一個重要的環境———社會輿論環境,則是在更大的范圍內,需要由全社會來完成。客觀而言,當前形勢下,師德較之以往,似乎有“往下走”的趨勢,這當然需要整個教師群體來進行反思,教育主管部門也需要對此有所反思。筆者認為,社會也應該對此有所反思,尤其是整個社會輿論應該對此負有一定的責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取得了一系列的輝煌成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整個國家的教育事業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社會對于教師的種種苛責也由此增多,尤其是對于某些有師德“失范”行為的教師,社會的苛責尤為強烈。以至于當下社會對教師群體似乎都具有了道德上的偏見,更為嚴重的是,一些社會媒體因為個別的師德失范行為而無限放大,似乎這些個別的失范行為對于整個教師群體來說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對此,筆者并沒有為某些教師道德失范行為開脫之意,而是要強調一點,任何的教師個體,其本身也是一個生活于具體社會環境的“血肉”個體,其自身也有常人所具備的普通情感、欲望等。因此,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任何教師個體都并非是僅僅具有高尚“神性”而沒有普通“人性”的“圣人”。也正是這個原因,社會在對待教師時,不應該預設教師本身就是“圣人”這一前提,而應該從教師作為一個社會個體、一個社會職業的現實出發,正確地看待某些教師道德失范的現象。在分析某些教師道德“失范”的案例時,應該首先秉持客觀、公正的態度,對特例的情況不應該將之“擴大化”,更不應該動不動就給整個教師群體帶上某些特殊的“標簽”。反觀當下的社會,媒體(尤其是網絡媒體)一方面對某些個體教師師德“失范”行為進行不公正、不客觀的分析,并因此對整個教師群體帶上“抹黑”性標簽的事則常有發生。在媒體的某種不恰當“曝光”下,大量的社會普通民眾則一哄而上,似乎在“分享”某些個別行為帶來的惡俗“盛宴”,大有“里應外合”之勢,不達淋漓暢快之目的決不罷休。試想,在這種惡性的社會輿論氛圍之中,原本確是“圣潔”的師德能夠順利地生根發芽和成長嗎?此境之下,所有教師,作為個人和群體都在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地面對社會、面對普通民眾,這已是“扭曲”了的心靈,何來生發“圣潔”的道德之美?在整個社會的“惡意”關注下,教師群體的精神幸福已經喪失殆盡。試想,一個沒有精神幸福的群體怎么可能在內心生發真正的“道德崇高感”之美呢?對于職業幸福,馬克思曾經這樣強調過:“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人的本性是這樣的:人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達到完美。”[4]459試想,當同時代的人沉浸在“以惡為樂”、“以丑為美”的大氣氛中時,又怎么可能生發社會職業人的正常的道德感、正常的幸福美之總體呢?教師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其正常的師德發展也同樣遵循這樣的社會規律。簡言之,沒有美的社會、沒有美的社會輿論,美的師德難以生根發芽。
一、企業本性概說
企業的發展,從原始作坊到跨國集團經歷了幾千年,幾千年的塵埃將企業的本性重重覆蓋。為獲得真實的認識,我們從企業最原始,最簡單的形態來分析:
當原始群落形成后,人們勞動以"規模"進引,三五成群的狩獵,三五成堆的加工,形成了"規模經營",因此,人類社會最早的"企業"不是一種獨立社會之外,或者與社會對立的利益團體,而是完全融于社會,包含于社會之中,與社會完全一致的功能性組織,即為社會發展起到獨特作用(提供物質力)的部門。他們之間表現的是高度的克已奉公的犧牲精神和和諧一致的合作品格,因而這種企業才是真正的企業,企業的真實本性便是如此,也應該如此。
隨著私有制產生,人們的獨立性增強,利益獨占欲上升,企業的本性也開始異化,企業老板受到熏陶,除了迫不得已的交稅外,已基本獨立于社會之外,把社會各色人等作為剝削、占有的對象,社會共同利益被置之度外,唯一的目的就是攫取利潤,手段不強、社會后果不負。這種企業本性的異化程度隨歷史發展不斷加劇,到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階段時發展到頂峰。
資本積累完成后,企業主像餓狼吃飽了肉一樣,露出幾許平靜和滿足,并有了示愛的欲望。到了20世紀初,經濟發展,產品相當豐富,人類第一次有了選擇的余地。企業被選擇便處于被動地位。企業要生存,企業老板們就不可能無限制的剝削,損害他人,否則損害的只是自己,客觀現實迫使企業開始自我反省,重新認識企業的真實本性,并逐漸回到自己的正確位置。
到了現代社會,出現了一種一心想賺錢反而賺不到錢的奇怪現象。很多人為之不明。這就把企業的社會性和經濟性提上日程。企業的立足點不同,產生的效果就迥然不同,其實企業的社會性和經濟性并不矛盾,一個企業要盡心盡力的做出貢獻后,社會自然對企業有相應的回報,這種回報不是簡單相加的效果,而是超值的效果,所以企業的社會性和經濟性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并以社會性為主,經濟性為輔,經濟性是社會性的延伸功能,并為社會性所制約。
二、企業文化的概說
許多人對企業文化感到模模糊糊,似是而非,感覺這也是那也是,到底怎么講,這里對企業文化作簡單介紹:
(一)企業文化的內涵和表現形式
企業文化即企業一切經營活動的思想核心理論基點,與人類行為的理念是哲學一樣,企業的文化理念亦即企業的經營哲學思想,企業活動從事什么,禁止什么,什么時候做,什么時候不做,走這個方向而不走那個方向,都是有個想法的,有大想法,有小想法,一時之念長期之思,而企業一貫性活動必定是在一個長期形成的較深層的想法支配下進行的,不可能是盲目從事,即使是盲目行事也有一種文化理念支配,不要正確的文化理念就是盲目從事的文化,長期形成而深層的那個想法就是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①企業哲學②企業精神③企業目標④企業道德⑤企業風尚⑥企業民主⑦企業形象⑧企業價值觀⑨企業素質⑩企業行為規范等。
(二)企業文化的功能:
1、導向功能。它指明企業的發展方向,把企業職工引導到企業所確定的企業目標上來。企業提倡什么,崇尚什么,職工的注意力必然轉向什么,企業文化越強有力,越用不著巨細無遺的詳 盡的規章制度。
2、提升功能。先進的文化理念可提高企業形象的美感度,增加品牌的附加值。萬寶路的文化比登喜路明顯高出一籌,萬寶路立意于一種人格力量和一種人類審美的局面,而登喜路僅僅著眼于煙的口味,固而萬寶路的形象價值是登喜路的幾十倍。
3、凝聚功能。被企業員工認同的企業文化,如同一面大旗,使員工自覺簇擁其周圍,并吸引后者跟入,同時對企業合作伙伴和消費者產生吸引力。
4、激勵功能。崇高的文化會產生一種巨大的推力,讓企業職工有盼頭,有奔頭,讓企業外部的合作者產生合作的動力,對消費者激發其信心。
5、穩定功能。正確的文化存在著一種同化力量,對一些消極的"亞理念"起著消弱、改造的功能,從而使正確理念"一統天下",企業處于有序狀態,以利平穩而有力的運行。
三、企業形象定位
企業形象是消費者和社會公眾對企業,企業行為,企業的各種活動成果所給予的整體評價與一般認定。在實際操作中,企業形象設計是CI總體性工作,它是CI三大系統一致性目標和共同結晶,而企業形象定位是關于企業形象設計的前提性工作,在企業形象確定后馬上就進入了企業形象定位價段。以正確的企業文化為標準,為企業總體形象在社會中謀取一個最佳位置,然后將這種企業社會形象視覺化,并通過企業行為加以具體表現塑造。所謂企業形象定位,即根據社會發展趨勢,把握競爭對手實情,依照消費者需求,確定本企業獨特而富于競爭力的形象,并契入社會一個最佳位置。
企業形象即社會對企業印象的總和,企業形象的分類很多,我們根據企業實情和實用出發,將欲推向社會形象從縱向角度來進行劃分:
1、原形象。即企業最本質現象,或者說企業欲給大眾最根本的印象是什么,就是從企業正確的本性出發,將企業真實性質傳達給社會,即要告訴社會,本企業是服務社會,服務大眾的親善性企業。
2、基本形象。即社會企業最基本或一般性印象,當大眾都知道企業是為自已服務的,就會產生好感和依賴感。這種好感和依賴感是一種綜合性,概括性的感受,即企業給社會基本形象,基本形象是派出的原形象,原形象是基本形象的高度濃縮,二者關系密切,有時可合為一體,有時可互換
3、輔助形象。即對企業各個方面的具體印象。一個企業由許多要素組成的,一個企業形象亦是由許多方面組成的。如技術形象、銷售形象和視覺形象等。技術形象又包含產品質量技術實力,人才素質等,銷售形象包括價格、售點、服務、市場調查等。視覺形象有標志,名稱、代表色、廣告口號、廣告音樂等。消費者從這些具體的細節中來感受,認識企業,久而久之形成總體企業形象。
輔助形象對基本形象和原形象的分解細說,基本形象、原形象是對輔助形象的概括和總和,從這三個層次來把握,企業的社會形象是怎樣的,根據市場調查分析也就可制定相應的形象定位。
四、企業哲學思想
涉及哲學范疇,必須提出這個領域最基本的問題,或說必須明確根本的原則。市場最基本的問題是什么?是企業和顧客的關系。企業與競爭者是不是市場哲學的基本問題呢?不是,因為當有了市場需求時才有生產者,生產者開始只有一家,以后逐漸增多,當供不應求時,只有生產者沒有競爭者,當供大于求時,生產者之間變成了競爭對手。不同的競爭都屬于一個范疇-生產者,不同的競爭者共有一個共同的依存對象-消費者,沒有消費者,所有的競爭者都隨之消失。因而市場哲學的基本問題只有一個-企業和顧客的關系,對于這個哲學問題的觀點,對二者認識關系的結果,就是企業的哲學思想。
哲學道理是枯燥而淺顯,難的不在于認識理解,而在于承認和運用,因為顧客至上,就意味著自己是子民,那么自己的言行舉止必須有規有矩,必須取悅顧客。現在都拿的是國家的錢,都是主人翁,誰比誰差,誰愿低三下四低眉頷首?"作踐"自己多難受啊,于是誰都明白顧客至上的道理,但誰都不能做。可以說中國百分之百的企業都理解這個理,但理睬這個理的人不到一半,能夠真正做到的又不到一半的一半,做得實在好的企業實在數不出幾家。現代企業中還有種典型的表現就是主體意識中心論和客體意識中心論,對各行業對這兩種意識論的運用不盡相同,對于不需要售后服務的企業,也切不可偏離客體意識中心論,因為企業抓哲學的精典就是企業和顧客的關系學,一切不承認顧客決定企業,或承認而不運用這一原理都將犯原則性、戰略性錯誤。企業哲學我們無法說得很精彩,只有靠人做才能做得很精彩。
五、企業精神和企業口號
企業精神是企業行為實質或企業行為本質特征與企業風貌意思一致。與企業面貌、企業風尚、企業時尚有一定聯系,此二者體現都是企業行為的本質特征。企業口號即體現企業精神,鼓舞員工士氣的警句短語,企業精神極為相似,都是對內部員工發生作用的,一般不直接針對消費者。一個企業總有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這種精神有的是大家心中有數,有的是口頭流傳,有的形成文字固定下來,因為企業精神只有一種,而表達形式都是多種多樣,當全體認定這種企業精神后,便形成了共同的行為特征。如有許多企業的精神是團結、求實、拼搏、創新等。這些都是企業整體行為的本質特征,當企業精神形成后,領導者認為其十分重要,以鼓舞斗志,激發士氣,增強凝聚力,并將企業精神書寫在公司內外醒目之處,有的要求朗誦,這種書寫出來的朗朗上口的企業精神便是企業口號。因而企業精神和企業口號有時完全一樣,可以合二為一。
但他們又有一定的區別。企業精神具有穩定性、內隱性,長效性等特點。即一種企業精神是在一種較長時間內形成的,一旦形成便發揮作用,消除它亦需一定時間。企業口號具有階段性、外顯性、時效性等特點,即一個口號由于是為鼓舞士氣而設計的,因而根據企業所處不同時期,不同任務而提出不同口號。總之,企業口號一般是企業精神的直接體現,有時二者完全一致,有時語句不同,企業口號間接體現企業精神,企業精神是內容,企業口號是表現形式。
六、企業道德
企業道德是企業行為規范,是企業文化的重要內容。是企業價值觀功能發揮的必然效果,具有積極的示范效益和強烈的感染力。
第一,職業神圣無比,懈怠就是缺德。這份職業使你能夠安身立命,還能養家糊口,還改善了你生存的社會環境,乃命所依,神圣無比,不可能有任何懈怠,必須恭恭敬敬的對待職業,做得一絲不茍。如果褻瀆神圣的職業,就是戲弄自己的生命,就缺乏人性,更缺乏良心了。
【關鍵詞】時裝畫;人體
一、人體在時裝畫中的地位
時裝畫是目前服裝設計專業所開設的專業必修課程之一,它也是整個服裝設計的入門課程,是銜接時裝設計師與工藝師、消費者的橋梁。時裝畫是以時裝為表現主體,展示人體著裝后的效果、氣氛,并具有一定藝術性、工藝技術性的一種特殊形式的畫種。
時裝畫表現的是服裝的美感和服裝在人體上穿著的預期效果,深入掌握人體、人體與服裝的關系是時裝畫成功的基礎。人體是表現時裝效果的重要載體,服裝是以人體為基礎進行造型的,通常被人們稱為“人的第二層皮膚”,服裝設計要依賴人體穿著和展示才能得到完成,同時設計還要受到人體結構的限制,因此,人體是服裝設計緊緊圍繞的核心,這也決定了在時裝畫表現中人體教學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
二、從時裝畫的特殊性強調以人體為主線
時裝畫特殊性表現為主體是時裝,區別與其他藝術形式。脫離這一點,便難以稱之為時裝畫。而時裝畫的內容是表現或預視時裝穿在人體之上的一種效果、一種精神、一種著裝后的氣氛。而它的中心點又圍繞在人體上。兩者缺一不可。
時裝畫還具有另一個特殊性,即工藝技術性。時裝畫的工藝技術性,是指作為時裝設計專業基礎的時裝畫不能擺脫以人為基礎并受時裝制作工藝制約的特性,即在表現過程中,需要考慮時裝完成后,穿著于人體之上的時裝效果和滿足工藝制作的基本條件。wWW.133229.Com也就是說從事服裝設計行業者必需要熟悉人體,以人體為中心進行設計。
正是由于其特殊性,因此對該課程的教學,需要以人體為主線來研究和探索。
三、人體在時裝畫表現中的重要性
時裝畫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掌握服裝繪畫的基本技巧,培養學生對時裝畫的認識和興趣,旨在提高學生的時裝繪畫能力。按照教學內容和基本要求可分為時裝畫概述、時裝畫人體、時裝畫法、時裝畫的藝術表現、時裝畫與鑒賞五個章節。那么其中服裝畫人體這一章節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占了相當大的比重。只有將服裝人體的基礎牢固后才能更好地延伸其相關內容。
服裝畫人體這一章節主要掌握以下四個方面:一、人體結構;二、人體比例;三、重心平衡;四、從人體到著衣的畫法、臉部結構的畫法,四肢結構與表現。其中人體結構主要可分為軀干(包括頭、頸、胸腔、盆腔、腰)、四肢、手腳、五官及發型等部位。我們將人體大形歸納成我們熟悉的形狀便與掌握和記憶:1、頭——蛋形2、頸——圓柱體3、肩胛——楔形4、肋骨骨架——梯形盒狀體5、肘部——球形關節6、上臂——圓柱體7、骨盆——梯形盒狀體8、前臂——圓錐體9、大腿——圓錐體10、手——菱形11、小腿——圓錐體12、腳——錐形。其中軀干和四肢的表現是人體中最主要的部分,因為服裝主要依附其上進行表現,但不能因此忽略手腳和五官的描繪。時裝畫初學者往往受到一些時裝畫大師作品的影響,例如一些國外大師的作品中對五官和手腳的描繪少或者省略。于是就加以模仿,刻意省略。在這里需指出,時裝畫大師是具有相當牢固的基礎后形成自身的繪畫風格,擅長于省略或概括,并不是說手腳和五官的表現不需要或不重要。只有在牢固掌握人體各個部位基本表現手法的基礎上進行簡略,才能表現出純熟高雅的風格,反之則只會弄巧成拙。
人體中手腳、五官及發型等的表示不僅不能忽視,有時候還應該作為主要設計因素表現。服裝設計這一專業不僅包括服裝的設計,還有服裝配飾設計及整體造型設計等局部細節設計,這些因素綜合起來才能完整表現整體的設計。在表現時裝設計效果圖時,不僅要表現服裝這一主要元素,而且還有腳飾(鞋、襪等)、手飾(戒指、手鏈、彩繪等)、妝飾(同服飾相協調的妝型)、發飾(頭花、帽子、發型等)等輔助元素,將主要元素和輔助元素完美的結合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時裝設計表現。從這點來講,時裝畫中人體的表現具有重要意義,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認真講解。
參考文獻
[1](美)billthames著,白湘文、趙惠群編譯.美國時裝畫技法.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
[2](美國)史蒂文·斯堤貝爾曼著,余玉霞譯.美國經典時裝畫技法(提高篇).中國紡織出版社,2003;
[3]龐綺.時裝畫教程.江西美術出版社,2007;
鮮花在園林中的配置不能產生色彩不協調,即要考慮選擇適合的鮮花色彩形態來襯托園林周圍環境、地理位置、場景氛圍等要素,如果選擇不當就易給人以整體不協調的色彩視覺感受,無法體會園林所要表達的主題。鮮花與園林在色彩上,還要講求對比色彩搭配,以呈現新鮮跳躍的動態效果[1]。
2基于季相相宜的關系
城市園林在整體上往往隨四季變化而作出相應的調整,鮮花也就要與園林季相變化相適宜,力爭月月有鮮花應景。比如在春季,鮮花就要與園林整體色態合理搭配,體現出春意盎然,萬物復蘇的環境效果;在夏季,城市園林主要是給人以陰涼濃郁的感受,這時鮮花的選取就應該偏于喜陰類。處理好鮮花與園林的季相關系,可以激發人們對美好的向往與生命的思考。
3鮮花在城市園林綠化中的應用
3.1花壇的應用
在城市園林綠化中,花壇一般設置地點是廣場中央或出入口、道路兩側或中央、建筑物出入口等,因為這些地方是人群進出、聚集的重要位置,能夠更好地起到花壇的園林效果。通常花壇都會選用植株低矮、花期集中、株叢緊密、花色艷麗的鮮花進行布置,主要是為了突出花壇色彩鮮艷、輪廓整齊的作用。花壇類型較多,主要是根據使用鮮花種類不同而分類,常見的有草花花壇、混合花壇、灌木花壇等。布置花壇的鮮花材料主要以1~2年生鮮花為主,如萬壽菊、三色堇等。
3.2花叢、花群的應用
這類鮮花應用,主要是體現園林景觀的自然隨和性。將自然風景中野生鮮花散生于草坪山坡的景觀借用于園林造景之中。通常布置于開闊的草坪周圍,在林緣、樹叢、樹群與草坪之間起聯系和過渡作用[2]。花叢、花群的適用范圍較廣,還可以布置在自然曲線型道路的轉折點,從而產生移步換景的作用,對小型院落、小園路等也能起到良好的點綴效果。布置花叢及花群的鮮花材料主要以1~2年生鮮花或者球根、宿根鮮花,如、仙客來、唐菖蒲等。
3.3水體景觀的應用
城市園林綠化,不僅包括陸地鮮花造景,還需要一定的水體景觀,如水池、湖面就需要鮮花進行點綴,體現自然美態。隨著園林技術工藝的進步,水體景觀形式也逐漸多種多樣,出現了創造澗、跌水、瀑布等水景,進一步豐富了鮮花在其中的應用,通過對不同水生鮮花的布置,營造成一個個水景園、沼澤園。布置水景的水生鮮花主要有荷花、睡蓮、浮萍、千屈菜等。
4結語
皮影是一種極為古老的民間表演藝術。皮影戲小小的幕布,可以取得以近追遠、以小見大、生動有趣的藝術效果。羅山皮影又叫“絲弦皮影”,相傳始于明代,有著悠久的歷史,皮影劇多取材于歷史人物、神話傳說等,沒有固定的劇本,只通過師傅口頭傳授技藝。羅山皮影的影人以水牛皮為材料,經藝人鏤刻而成,再以布帛作為背景,一般表演時由三個人同時操作影人,由嗩吶配樂或是演奏成員用豫南方言演唱,通俗易懂。信陽固始柳編全國聞名。固始縣擁有“中國柳編之鄉”的稱號,固始柳編有著色澤潔白、造型新穎、款式大方、紡織精巧、風格獨特、自成一統的特點。隨著市場的需要,固始柳編由原來單一的柳編創新發展出草柳混編、蒲柳混編和藤柳混編等多種材料混合編制的新產品,主要有果籃、禮品籃、購物籃、門簾、屏風等多種產品,既經濟實用又綠色健康,是集工藝、裝潢、實用性為一體的生活用品。同時,由于編織工藝精細,有的柳編制品可以當做工藝品和室內軟裝飾品。信陽的根雕藝術是一種獨特的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形式。信陽地處大別山腹地,根材資源豐富,種類繁多,是從事根雕藝術創作的好地方。現在常用的根雕樹種有檀木、女貞、杜鵑等十多種。信陽根藝具有濃厚的泥土氣息,令人愛不釋手,在色、形、質、味、韻等方面都保留了根料的自然天趣,給人以高層次的藝術享受。
二、信陽歷史文化遺產在美術教學中的開發利用
21世紀初,我國開始關注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問題,并在新的美術課程標準中專門設置“綜合·探索”學習領域,使美術教學不再局限于美術學科本身,而進一步拓展至自然、文化、社會等范疇。因此,教師要敢于開發利用當地的美術教學資源,以拓展美術教學內容。
1.改變教學觀念
部分教師仍以課本和課堂為中心,只注重學生美術技能的培訓,只看重學生的考試分數,不注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這樣的結果只會導致課堂氣氛不活躍,學生的學習興趣低,教學效果差。還有的教師對當地的歷史文化和民間藝術理解不夠,誤以為“鄉土”就是過時的代表。殊不知隨著社會的進步,大到世界各民族,小到各村寨部落,都因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歷史而驕傲,越是本土的越受到追捧。因此,教師必須轉變觀念,不能把教學局限于書本和課堂,而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積極搞科研,要認識到美術教科書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要掌握和了解本地的歷史文化和民間美術等資源,并善于研究,理解這些歷史文化資源的內涵和意義,并將其與美術教學相結合進行研究,根據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對這些資源進行整理、篩選、分類和整合。
2.改變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