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中生命安全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高中校園;安全工作;意見
校園安全一直都是校園建設的核心話題,近幾年來,校園安全事故頻發,給學生的身心造成了不小的傷害,也在家長和教師心中敲響了警鐘,校園安全事件,關乎家長、學生和教師等多方面的利益,做好校園安全工作,也是高中教學管理的核心工作。下面,筆者將對這個問題進行分析。
一、從人文角度讓學生認識到生命安全的重要性,做好安全防范
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在進行校園安全管理工作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讓學生認識到這一點,落實安全教育。高中生與初中生、小學生已經有了較大的不同,他們已經有了獨立的意識,對于許多問題,也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對安全問題也有了自己的認識,因此,在落實安全管理工作的時候,教師要學會改變自己的管理方法,科學管理。
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教師應該從人文角度入手,讓學生感悟到安全的重要性,強制性規定學生在校期間不能做什么,禁止做什么,這樣很容易引發渴望獨立的高中生的反感,有些學生甚至因此想要挑戰一下教師的權威,使教學適得其反。但是,教師如果能夠站在人文的角度來進行安全管理的話,效果則會大不相同。比如說,針對校園中頻頻發生的校園欺凌事件,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探討這些事情發生的原因是什么,讓學生思考如何避免這類事情的發生。同時,還可以播放一些與校園安全有關的宣傳片、故事片,在情感上引發學生的共鳴,讓學生認識到安全對于自身發展的重要性,提高警惕。
二、既要對學生進行安全理論知識的傳授,也要注重實踐
高中校園安全管理工作,僅僅只是依靠墻上的幾條標語,教師的一些理論知識講解顯然是不夠的,為了真正地落實校園安全工作,教師除了需要做好安全管理的宣傳工作以外,還需要加強實踐,訓練學生的逃生技能。例如,針對一些常見的地震、火災和校園意外傷害等事件,學校一般都會定時進行演練,但是這種演練,還存在有較多的問題,如有的學校對安全工作的認識不到位,認為演練浪費教學的時間和精力,因此,在演練的過程中,過于形式化,使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并沒有學到真正的知識。此外,還有部分學校,由于缺乏條件,在進行安全訓練的時候,訓練也不是很到位,學生掌握的安全知識只是一些皮毛。
基于這樣的原因,在進行校園安全管理,培養學生的安全防范能力的時候,首先必須轉變教師的觀念,這樣他們在教育學生的時候,體會才會更加深刻。此外,安全逃生技能的訓練也需要落實,例如地震逃生訓練,不能只是簡單地拉響警報,讓學生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到操場就完事。因為在真實的生活中地震往往只是一瞬間的事情,在這一瞬間可能會有很多的意外發生,這些情況都是無法預料到的。所以在進行逃生演練的時候,不能僅僅只是將學生集合到一起就足夠了,還應該注重對細節上的訓練,讓學生知道意外發生的時候,有哪些應急措施,如何自救等。通過這樣的訓練,真正地落實校園安全工作。
三、建立校園安全訓練制度,建設全員防護體系
校園安全工作維護的主體是學生,但是具體的工作實施者,卻是以教師和學校的其他工作人員為主體。為了切實保障校園安全工作的實效性,筆者認為應當在校園里建立相對完善的校園安全巡視制度,這樣才能進一步確保高中的校園安全,尤其是一些寄宿制高中,更應當加強這方面的管理。
例如,在校瘸閃⑿T鞍踩巡視小組,每天定時在校內巡視,一旦發現安全隱患,及時地采取措施,處理好這些安全問題。同時,安全制度的完善也不特別重要,高中生的心理雖然成熟了不少,但是他們正處在青春期,性格沖動,平時學生可能會因為一些小摩擦而出現打架鬧事的現象。所以,必須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安全制度,讓學生學會規范自己的行為。除此之外,在必要時期,對于校園安全管理,可能還需要借助一些外界的力量來維護,例如政府的力量、家庭的力量,在進行校園安全管理的時候,也需要處理好政府、學校與家庭的關系,共同努力為學生的安全保駕護航,建立和諧安定的高中校園。
總之,安全工作重于泰山,在進行高中校園安全管理的時候,教師要學會從多方面入手,讓高中生認識到安全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學會與同學和諧相處。同時,學校也不能有所懈怠,必須將安全管理工作放在教學發展的第一步,不斷完善自己的工作,保證學生的安全。
參考文獻:
張超:(1988.10―,西南大學文化與社會發展學院2010級社會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關關系與組織形象設計)
摘要:近年來,青少年自殺已經成為一個廣泛關注的社會問題,本文針對當代青少年自殺現狀,通過探討生命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如何在預防青少年自殺方面起到一定的實際作用,希望能探索出一條利用生命教育模式預防青少年自殺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青少年;自殺;生命教育
1、當代青少年自殺現狀
根據對我國疾病監測點部分資料進行分析,得到的結果顯示:青少年(此處參考人民法院公布刑事案件中青少年犯罪情況時所指的“青少年”年齡限定在25歲以下)的自殺死亡無論在農村還是在城市均是位居前列的死因,在衛生部提供給WHO的報告中顯示近10年自殺是中國15-34歲年齡組青少年中第一位的死亡原因。可見,如何預測與預防青少年自殺已經成了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1]
2、青少年自殺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自殺的原因是很復雜的,個人、家庭、學校甚至是社會文化背景的因素都可能引起青少年的自殺行為,但在此處僅簡單將原因分為內外兩種作對比分析。
2.1青少年自殺的外部原因
影響青少年自殺的外部因素有眾多,是一個復雜而多變的系統,在此就筆者認為重要的方面作簡要歸納。
遺傳因素,相關研究顯示,父母有自殺行為的,其子女自殺的概率是對照組的9倍。[2]
家庭因素,有調查發現,家庭成員之間關系緊張、家庭氣氛不融洽、缺乏情感交流、父母對孩子漠不關心或懷有敵意是青少年自殺的重要因素。[3]
模仿,模仿既是特點又是原因,青少年因為受閱歷的限制,尚未形成成熟的人格,對生和死這樣抽象的概念缺乏明確認識,容易產生“ 目標性求同心理 ” ,模仿現實生活、文藝作品、電影、電視節目中相似的人物,走向自殺死亡。[4]而一個群體里有人自殺后,也經常能見到青少年模仿自殺事情發生。
2. 2 青少年自殺的內部原因
青少年多數沒有形成對生命的敬畏感,對死亡的真正含意沒有認識,生與死對他們而言還是一個十分模糊的概念。
首先是性格類型因素,中小學生的性格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一定的環境和事件中,他們的性格會發生變化,性格不穩當往往是造成自殺沖動的原因。
其次是簡單的報復心理,一項關于中學生對自殺行為認識的調查,結果表明,初中生與高中生對有關自殺的看法差別不大,都認為“自殺比什么都能使父母悲傷”(初中生為78%,高中生為80%),由此可以看出自殺者中出于對父母的報復心理不占少數。[5]
再次是片面的認識所致,青少年在采取自殺行為時,總是以為這是唯一的選擇,除此以外就別無他法了。最后是自殺青少年內在普遍缺少精神支柱,有研究表明,青少年自殺行為是缺乏精神力量的結果。
3、實施生命教育的策略建議
據百度百科介紹生命教育指的是對生命本身的關注,包括個人與他人的生命,進而擴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它不僅包括對生命的關注,而且包括對生存能力的培養和生命價值的提升。
要切實落實生命教育,將預防青少年自殺納入學校教育工作的日程,筆者有如下實施建議:
3.1設獨立的生命教育課程
在學校實施生命教育的最直接、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徑是開設獨立的生命教育課程,通過開設獨立的生命教育課程,可以讓學生系統地掌握關于生命的知識,讓學生認識生命從起源、發展到消亡的整個過程,理解死亡是生命不可抗拒的規律,體悟生命的偉大和頑強;積極應對人生中在所難免的各種挫折,實現人生價值;對他人的生命予以足夠的尊重,關心熱愛所有有生命的事物;另外,生命安全教育內容也是必要的,學生應學會應對災難的基本技能,提高自救自護及救護他人的能力,防患于未然。[6]
3.2倡導體驗教學
生命教育是一種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單純依靠知識的傳授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所以要在現實生活中通過親身體驗給人的心靈以震撼,給人格以陶冶由此提出的體驗教學就是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參與,多多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讓學生處于具體的生命情境中,通過分享各種感覺和情緒,探索生命的價值,感悟生命的意義。
3.3建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
青少年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度過的,校園文化勢必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其教育功能不是課堂教學可以替代的,我們應該在校園文化中滲透生命教育的內容,讓生命教育成為校園環境設計的核心理念,校園文化以精神文化為靈魂,以物質文化為載體,影響著師生的精神世界。首先在校園精神文化方面學校可以通過校刊、校報等來滲透生命教育的思想,其次是校園物質文化方面,校園要布置整潔,錯落有致,在整潔優美的環境中,師生的心情都會比較愉快,會大大提高工作和學習的效率,同時在學生感受美、創造美的過程中激發其蓬勃向上的力量和對生命的熱愛。
3.4教師要樹立生命教育理念,創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教師是否具有正確的生命價值觀和有效的實施生命教育的能力,是中小學實施生命教育的決定性因素必須采取強有力的措施,開展研究性的培訓活動,讓教師學習生命教育理論,進一步培養教師愛事業、愛學生、愛自己的情感,將無私神圣的師愛撒向每一個學生,關注全體,寬容地對待不同學生的成長過程,并將教師開展生命教育的效果納入評價體系,將其作為考核教師的一項指標,教師在造就學生的同時,也在實現自身生命的價值,用生命溫暖生命,用生命滋潤生命,用生命激活生命,和學生共同成長,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
3.5建立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的生命教育體系
生命教育是一項涉及到學校、家庭和社會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學校是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主要基地,學校社會工作者(老師)是生命教育的實施者,學校社會工作者(老師)能夠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有關生命意義的教育、生命價值的引導、生存技能的傳授,但絕不能因此而將生命教育僅僅局限在學校中,學校的生命教育應最大限度地爭取家長的支持與配合,唯有如此,才能建立完整的生命教育體系,生命教育才能奏效。(作者單位:西南大學文化與社會發展學院)
參考文獻:
[1] 王先梅. 淺析青少年自殺的原因及社工介入對策[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第6卷第二期2009(2): 30 .
[2] 賈存顯,趙仲堂,高莉潔,等.載脂蛋白 E基因多態性與自殺未遂關系的研究[J].中國公共衛生, 2005, 21 (10) : 1184 - 1185.
[3] 莊勛,朱湘竹,周逸萍,等.南通市高中生自殺行為的流行病學特征[J]..中國學校衛生,2007,28 (5) : 412 414
[4] 初永華,邵建波,丁樹剛. 青少年自殺行為的原因分析及危機干預措施[J].職業與健康 2008年11月第 24卷第 21期: 2310.
一、高校大學生安全教育的現狀
所謂大學生安全教育,是指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以黨和國家法律、法規、方針、政策為依據,以全面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以安全責任、安全意識和安全知識為主要教育內容,通過入學教育、課程教育和日常教育等多種途徑,使在校大學生增強安全意識,全面系統地掌握安全知識,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和今后走向社會需要,而進行的教育。
當前,有絕大多數的高校都不同程度地開展了大學生的安全教育,取得了一些明顯的效果,但還是面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高校安全管理制度不夠健全,安全教育缺乏主動性和多樣性,仍有不少高校僅將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作為階段性、臨時性的工作,高校安全教育多采取集中授課、展板、報紙宣傳等傳統方式,盡管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但不能很好地利用互聯網、手機等這些現代傳媒手段進行安全教育,限制了安全教育的效果與發展。二是安全教育缺乏系統性,目前大多數高校將這項工作主要落實在學工處或保衛部門,還沒有充分調動廣大的教職員工共同肩負起大學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責任。三是安全教育缺乏實踐性,方法不當,內容過于單調。
二、對高校大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實施依法治國、依法治校的需要。在《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暫行規定》等相關法律法規中,都明確指出了高等學校有對大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和管理的權利和義務,這些強有力的法律依據,都為大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自覺遵紀守法提供了法律保障。
(2)維護大學生自身安全、健全人格的需要。在校的大學生安全防范意識淡薄,缺乏基本的安全意識和有關的安全知識,缺乏應對突發事件的心理和能力,一旦遇到危急情況,便感到無所適從,極易發生安全問題。現在大學生群體中獨生子女越來越多,這部分學生從小受到家庭的寵愛,自理能力比較差,安全防范意識較弱,思想單純,很容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常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安全問題。因此,加強大學生的安全教育,可以完善他們的專業知識技能,懂得如何預防各種安全事故,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安全觀,提高他們的識別能力、適應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
(3)適應當前高等學校辦學模式的需要。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和各項改革制度的深化,高校的辦學理念、教育觀念在不斷轉變,人才培養從過去的單一性向多方面發展,校園從封閉式走向開放式的道路,大學生的活動不再局限于校園內部,與社會有了更多的接觸。這些環境都讓大學生面臨著新的問題和挑戰,因此,加強大學生的安全教育,可以有效地維護高校的安全和穩定工作。
(4)維護高校安全穩定的迫切需要。當今世界,各種政治力量斗爭錯綜復雜。在高校校園內,一些不法分子在校園內進行盜竊,對大學生實施詐騙。另外,大學生違法犯罪的現象也呈上升趨勢,打架、盜竊等違法行為時有發生,特別是在宿舍內違規使用電器引發火災等校園事故也不少見,這些現象都嚴重危害了高校的安全穩定。因此,對大學生開展安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三、加強高校大學生安全教育的途徑
大學生安全教育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各高校都應該予以高度重視,針對高校大學生安全教育的現狀和面臨的嚴峻形勢,應采取有針對性的、有效的措施,積極地開展這項工作。
(1)不可忽視的入學教育。現今,應試教育逐漸向素質教育轉變,大學生剛進校時的安全教育顯得尤為重要。當今的大學生,大多家庭條件優越,集萬千寵愛于一身,自我保護能力較弱,心理承受能力也較弱,一旦遇到安全方面的問題往往顯得無所適從。因此,在新生剛入校時,有針對性地進行安全教育,使他們具備起碼的安全意識,掌握一些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可以使他們盡快地融入新的校園,適應新的生活,完成由高中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變。
(2)把安全教育課程引入大學課堂。隨著社會各方面的不斷發展,各行各業的快速發展,給大學生帶來危害的程度也大大增加。因此,全面系統的課程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大多高校通過開設專題講座、利用廣播、櫥窗、板報等宣傳進行安全教育,這些做法都產生了較好的宣傳效果。但是,在高校系統地開設安全知識課也很有必要。在課堂上,利用思想品德、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衛生與健康等課程的教學,加強法制教育、紀律教育、衛生與健康教育,有利于大學生全面掌握安全知識和防范技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維護學校的穩定。
(3)必不可少的日常教育。大學生在學習、生活的過程中,思想上對于安全隱患容易出現松懈、麻痹、大意,因此,開展形式多樣的安全教育顯得尤為重要。高校可以結合自己的特點,舉辦一些安全知識競賽和技能活動,引導學生來關注安全教育問題。在校園內,可以通過張貼標語、告示、安全標識,使學生在寢室、教室、食堂、校門等公共場所受到安全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從而內化為自己的一種素養。同時,也使學生提高了安全警惕,有針對性地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可以結合學生的自身特點,舉辦一些安全知識專題講座,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必要的安全防范技能;也可以組織主題演講等活動,普及安全方面的防范知識,增強安全教育的吸引力。
(4)通過實踐,提高大學生的安全技能。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大學生參與到學校安全教育的管理中來,能有效地增強安全教育的力度。一是鼓勵大學生參與到學校日常的門衛和巡邏管理中來,使他們通過治安管理的各種實踐,分辨出各種各樣的人和事。還可以參與到學校安全保衛工作中,了解保衛工作的性質,協助學校進行安全防范的宣傳。二是組織大學生參加安全演練。對于高校一些易發的安全隱患,有組織、分批次地開展大學生消防、地震等急救和逃生演練。通過演練,使同學們掌握了有關應急避險的知識和自救互救、團結互助,有序地疏散撤離危險地帶的正確方法,極大地保護了廣大師生的生命安全,特別是減少了一些不必要的傷害。通過這種安全教育實踐,提高了大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也讓他們明白,治安管理、安全防范人人都應該積極參與,這樣才能為自己和他人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