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個人理財規劃實訓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現實案例 理財規劃 案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0)07-121-01
麥肯錫公司在對2020年銀行業預測時指出,“今后20年最具吸引力的將是理財”。國內理財市場發展非常快速,2005年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額是2千億元,2007年則突破了1萬億元,2008年銀行理財市場以3萬多億的規模震動了整個理財市場,短短幾年時間銀行理財已經成為大眾理財的方式之一。為了適應理財市場的發展和增加學生就業,不少高校金融專業近年推出了《理財規劃》課程。
《理財規劃》是一門新課程,也是一門實踐性和現實性非常強的課程,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具備運用綜合理財知識對處于現實經濟生活中的個人和家庭進行理財規劃的能力。因此,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理財規劃的理論知識,還要培養他們的觀察、思考、分析及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培養這些能力,現實案例教學應運而生。現實案例教學就是拜現實為師,以不同階層和年齡段的真實客戶為案例背景,設計理財方案,并將方案反饋客戶進行真實評估。現實案例教學將可以培養學生對實際商業活動的真實感覺,鍛煉出清楚的理財規劃邏輯。因此系統研究現實案例的選取和教學設計,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現實案例的選取原則
要提高學生的實際能力和對理財規劃的感性認識,選取合適的現實案例是十分重要的。選取現實案例應遵循以下原則:
1.以現實為師。現代社會最普遍的現象,就是存在眾多值得關注的商業現實案例。以現實為師,不但可以培養學生對實際理財活動的真實感覺,提高自己在理財方面的認知水平,而且對現實社會中各種理財現象進行直接觀察、體驗、思考。關注現實的方式多種多樣,既可以置身事外、冷靜觀察,還可以切身體會,比較分析不同的理財人群的行為特點。
2.參與性。現實案例教學的具體做法可以是實際參與或虛擬參與。所謂實際參與,主要指學生以理財師身份觀察體驗理財活動,比如為不同的實際客戶群體設計理財方案;而所謂虛擬參與,即把自己想象成現實理財活動中的特定角色,比如從客戶的角度體會自己面對不同理財方案的感受和反應。
3.主動性。案例內容設計必須讓學生時時注意、處處留心,培養他們對理財現象及過程的興趣。而且,一旦感知其中到有意義的東西,就要進一步分析、思考并作出判斷。久而久之,建立對理財本能般的反應,讓注意思考的過程由初期刻意以求變得自然而然、無處不在,鍛煉出清楚的理財商業邏輯。
4.實證性。無論是實際參與或虛擬參與的案例,都要從現在的理財市場背景和真實客戶出發,并據此作出理財決策。理財習慣是有區域特點的,中國地域廣泛,不同區域間存在收入差距和觀念差別,理財市場情況和案例難免有差異。而現實的案例處在現在的市場背景下,未來市場的學生就業肯定更多地與現在有關,從現實中獲得的感悟無疑更具有實證性和可靠性。
二、現實案例教學在理財規劃課程中的實施
1.案例教學的準備。該階段包含教師準備和學生準備。教師的準備主要有:結合上課內容及教學目的選擇好案例,將客戶資料仿真化,通過設計市場調查、仿真規劃、情景模擬、角色互換等實訓練習,結合真實案例的分析,培養學生勝任銀行及非銀行金融機構一線理財服務崗位的職業能力和素質。學生準備主要包括熟悉并記住案例的主要內容,確定并列舉出本案例分析所需要重點討論的問題等。
2.明確案例角色要求。案例角色要求首先是對客戶風險偏好調查及客戶資料的收集。小組成員實地操作,以問卷或拜訪方式進行風險偏好的調查并收集客戶資料。其次,學生必須了解理財產品及其風險和收益等個人理財的基礎知識,否則無從對客戶進行理財分析和建議。通過明確案例角色要求,要求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完成工作任務,并以學習目標為基準,達到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學習目的。
3.案例實際角色扮演。通過角色扮演,設計不同的情境,與客戶進行溝通交流,以學會在真實的情境中掌握與客戶溝通的技巧,從而提升溝通技能和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在與客戶進行溝通的過程中,引導出個人理財的目標、內容、步驟。在針對不同風險偏好的客戶進行理財規劃時,引入個人理財的相關理論知識,根據不同偏好的客戶提出初步的理財分析和理財建議,從而達到學習的目的。
4.小組討論。一般要求學生按照每組4~6人分成若干小組,在小組內圍繞論題逐一展開討論,針對每一問題形成該小組的基本觀點,通過小組討論加深對某些問題的理解。學生討論,應根據自己的觀點寫出理財規劃分析報告,在報告中提出自己的理財設計方案。
5.課堂討論。小組討論結束后,可給每組10~20分鐘的時間,由每組推舉一名代表作課堂發言,闡述案例,分析問題并提出小組理財方案,然后其他學生小組從自己的角度來分析案例,闡明自己的看法、分析及理財方案。在此過程中,教師注意觀察和了解學生的反應和表現。
6.案例總結階段,教師是總發言人,討論結束后,教師一般都要做簡短的總結。總結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對學生討論情況的總結,如學生討論發言是否積極、爭論氣氛是否熱烈、分析與討論問題是否深入透徹等;二是對案例本身的討論總結,還可以針對理財方案的優劣作一個評講,將所講的內容與理論結合起來,使枯燥無味的課堂講授重新具有活力。
7.理財案例教學的成績評定。對學生案例分析的成績評定可以占學生課程總評成績的50%。成績評定由課堂表現和案例作業兩部分組成,案例討論表現50分,由教師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發言次數、質量以及討論參與程度等因素來確定。要求學生參加群體評估,每小組就案例教學的學習情況作出小結,首先由學生相互評分,然后是小組之間相互評分,最后是教師評分。學生按照評價標準,既作自我評價,又評價他人。案例作業是教師根據學生完成案例分析書面作業和總結的情況來打分。
三、體會與思考
1.在理財規劃課程教學中應大力推廣現實案例教學,讓學生從一開始就養成對現實觀察、感受、思考的習慣,培養他們對理財的敏感、興趣。教師要想方設法引導學生主動關注現實,不但自己要經常以現實作為教學內容的范例,還要將討論的情況計入成績考核。培養學生對理財規劃的興趣、素養,使學生能主動地觀察思考,應當作為教學的基本目的。
2.現實案例教學可以為廣大的學生提供一個假定的實習平臺,在這個平臺上,讓學生在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前提下,在“做中學,學中做”,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反之,把在“做”中學到的個人理財理論與方法再應用于經濟社會的理財實踐。現實案例教學方法的使用可以提高一個金融專業的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縮短培養合格金融人才所需的社會成本。
3.建立過程反饋系統。正如確保產品質量的最好方法是防患于未然一樣,確保案例教學質量的最好方法就是建立過程反饋系統,這樣做有利于建立一個有效的溝通機制。在實施案例教學的過程中,通過溝通,學生可以對現實案例教學過程的提高不斷地提出意見,教師及時進行一些微調,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練焦.現實案例在經營管理教學中的應用[J].商業時代,2008(05)
2.劉文麗,劉琳.關于理財方案設計實踐教學的初步探討[J].當代教育論壇,2008(07)
山東省供銷社系統通過一系列改革,推動社有企業、參與投資的農村金融機構及領辦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快速發展,農村合作金融更是發展迅猛,從而對農村合作金融專業人才產生了巨大需求。本文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對高職農村合作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討,希望對本專業人才的培養提供一定的指導。
關鍵詞:
高職;農村合作金融;人才培養模式;供銷社
本文是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2013年職業教育專項研究課題:“基于供銷系統集團化辦學,以服務供銷系統人才需求為主導的高職農村合作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以山東省為例”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X1313)
近年來,山東省供銷社系統圍繞創新體制機制、推進服務規模化、流通現代化和發展農村合作金融等項目開展了一系列改革,2014年又配套實施了“六項創新提升工程”,使社有企業得到大力發展,領辦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地更是如火如荼。農村經濟的迅猛發展推動了農村合作金融的發展,山東省供銷社系統投資領域涉及銀行、小額貸款公司、典當行等各類金融機構,領辦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普遍開展資金互助業務;2014年山東省供銷社又牽頭成立了山東供銷融資擔保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2.76億元。農村合作金融的發展對該專業人才,尤其是對高職層次本專業人才產生了巨大需求。人才培養模式決定了人才培養的結果,下面從高職農村合作金融專業培養目標確定、培養規格確立及專業課程體系開發、人才培養模式三個方面做以重點闡述。
一、培養目標的確定
通過對山東省供銷社系統社有企業、參與投資的各類農村金融機構及領辦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專業調研,了解到本專業畢業生將來主要在縣市區、鄉鎮農村金融機構、中小企業及農民專業合作社就業,因此該專業學生除了掌握基本的金融理論知識、技能外,還必須對農村經濟發展特征具有一定的了解;另外,相對于城市,基層縣市區、鄉鎮的各方面條件相對落后,所以要求該專業學生必須具備較強的吃苦精神和堅定的意志。因此,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可描述為:培養對農村經濟特征具有一定了解、具有一定金融理論基礎、熟練掌握金融業務知識和財務知識、具備較強金融業務技能和會計核算技能、具有吃苦耐勞和敬業精神以及創新意識,能夠勝任各類與農村金融業務相關一線工作崗位的高水平技術技能型金融職業人才。
二、專業人才培養規格的確立及專業課程體系的開發
專業調研是專業人才目標確定的基礎,也是人才培養規格確定及專業課程體系開發的基礎。可以說,專業人才培養規格的確立過程與課程體系的開發過程是一體的,因此下面兩個過程合二為一進行介紹。另外,在課程體系開發過程中重點詳細介紹專業核心課程的開發,公用基礎課程的開發由于與其他專業相差不大,因此將一帶而過。
(一)專業人才培養規格確立及課程體系開發流程。
在剛剛開設本專業時,應選擇一定數量的典型單位,如村鎮銀行、農村信用社、小額貸款公司、開展資金互助業務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及部分基層中小企業開展專業調研,詳細了解本專業所對應的核心崗位(群),結合崗位(群)所要求的技能和素質提煉出需要掌握的專業知識(確立專業人才培養規格),進而根據需要掌握的知識選擇專業核心課程,最終整合出課程體系。待專業開設以后,還應定期(一般一年一次)開展相關的專業調研,及時了解本專業核心崗位(群)的變化情況,結合最新崗位(群)所要求的技能、素質需求,對所需的理論知識進行調整(從而完善人才培養規格),不斷優化專業課程體系。
(二)專業人才培養規格確立及課程體系的開發。
經過廣泛調研,我們得出適合高職層次農村金融人才的常見崗位有四個,依次為柜員崗、信貸崗、金融會計核算崗和大堂經理崗。其中,農村商業銀行、村鎮銀行擬招聘崗位多數為信貸崗、大堂經理崗,也有部分柜員崗有人才需求;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擬招聘崗位更多為信貸崗,也有少量金融會計核算崗的人才需求;有資金互助業務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有招聘需求的更多的是柜員崗、金融會計核算崗;一般基層企業的金融會計核算崗有一定的人才需求。通過匯總調研結果,總結出了上述四類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及完成該任務所需的能力及素質,并進一步推理出應掌握的專業知識,確立人才培養規格,找出支撐的專業核心課程,最終整合出專業課程體系,具體開發流程如下:柜員崗需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務是儲蓄業務處理、個人貸款業務處理及中間業務處理。完成這些任務應具備的能力有:能夠規范辦理重要憑證、印章等的出入庫,能夠正確使用和保管重要空白憑證、印章、機具等,能夠具備熟練操作個人儲蓄、貸款、結算、、外匯等業務能力。培養以上能力所需的專業知識有:存貸款業務相關制度、種類、操作流程、利息計算等,結算業務相關操作規程與手續處理,業務種類、基本規定與操作流程,外匯業務種類、操作流程與處理手續,電子銀行業務種類,基本規定和操作流程。支撐課程有金融基本技能和商業銀行綜合柜臺業務。信貸崗需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務有授信業務受理、授信業務調查、授信業務審查與審批、貸款合同簽訂與發放,貸款、授信后管理及貸款收回。完成以上任務需具備的能力有:信息收集和調研分析,財務分析,授信業務受理,貸前調查分析、可行性分析及撰寫調查報告,審查審批信貸業務能力,簽訂授信合同、發放貸款,貸后檢查與風險管理。培養以上能力應掌握的知識有:授信業務基本類型,目標市場分析、信貸營銷策略,貸款申請受理、貸前調查,貸款環境和借款需求分析,客戶財務分析、信用評級,貸款項目評估和貸款擔保分析,貸款合同簽訂與管理,貸后檢查等。對應支撐課程有小額信貸業務和風險管理。大堂經理崗常見典型工作任務有服務管理、業務咨詢及產品推介等三項。完成上述任務需具備的核心能力有:維護大廳秩序并解決一般客戶糾紛,能指導客戶正確填寫各類業務流程單,圓滿完成產品營銷任務及并能為客戶提供滿意的咨詢服務。培養以上能力需掌握的知識:基本禮儀規范、大堂經理日常工作流程、金融產品與服務營銷賣點分析與技巧及客戶投訴處理技巧。支撐課程有金融基本技能、個人理財規劃實務、風險管理及保險原理與實務。金融會計核算崗常見典型工作任務有存貸款業務核算、支付結算業務核算、往來業務核算及年終決算。完成以上任務需具備的核心能力有:能夠正確使用和審核各種銀行業務憑證,能夠熟練掌握各項業務的內容和操作流程,能夠熟悉各種單證的管理和操作規范,具備憑證填制、審核記賬、報表填制及分析能力,能夠進行年終決算。培養以上能力需掌握的知識有:各類存款核算手續及存款賬務登記方法、結計利息規定、存款利息計算和核算方法,貸款業務核算手續、利息計算與核算方法、貸款損失準備計提,往來核算科目、核算原理和手續,各種結算方式的核算手續、會計科目及核算。相應支撐課程有基礎會計、財務會計及農村合作金融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規格包括該專業人才培養需具備或培養的能力、素質和知識。上述分析已經分崗位詳細介紹了所需的能力和知識,而素質由于與崗位沒有明確的對應關系,所以沒有進行分析,在此進行概括分析:從農村合作金融的專業特性來看,所培養人才應具備的素質有:具備基本的思想政治素質、人文素質及身心素質,還要做到誠實守信、愛崗敬業,尤其能吃苦耐勞、耐得住寂寞,能經得住金錢的誘惑,避免職務犯罪。綜上,不難得出本專業課程體系包含以下專業課程:金融基本技能、基礎會計、財務會計、農村合作金融會計、商業銀行綜合柜臺業務、小額信貸業務、風險管理、個人理財規劃實務、風險管理及保險原理與實務等。此外,公共基礎課程應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財經應用文寫作、體育與健康、計算機文化基礎等。
三、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模式是人才培養方案的組織實施形式,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通過探索學習,我院總結出農村合作金融專業適合實施“校企共育、能力遞進”的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共育”是指人才培養過程由學校和企業共同來培養學生,充分發揮校外實訓基地和校內實訓基地、專任教師和企業指導教師的優勢;“能力遞進”主要是遵循學生職業能力成長規律,逐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專業基礎能力、崗位核心能力和綜合職業能力,三層能力培養逐步遞進。該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過程可描述如下:第一個階段(第1、2學期),人文素養和專業基礎能力培養。利用校內理實一體化教室,通過開設綜合素質課、品德實踐課,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通過開設金融基本技能、基礎會計、微觀經濟學等課程,培養學生專業基礎能力;第二個階段(第3、4學期),專業核心能力培養。利用理實一體化實訓室,通過開設專業核心能力課程,培養學生熟練操作柜面服務、信貸服務、金融營銷服務等崗位業務的專業核心能力;第三個階段(第5、6學期),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第5學期,利用理實一體化教室、校內實訓室,重點學習專業拓展課,并開展金融業務綜合實訓;第6學期,利用校內生產性實訓室和校外實訓基地,重點開展校內校外“輪崗”實習,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從畢業生就業調查結果看,通過該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較好實現了既定的人才培養目標,本專業對口就業率達到90.8%,畢業生受到供銷系統內單位一致好評。
作者:張清亮 單位:山東經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