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寫中秋的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2、可憐關夜嬋娟影,正對五候殘酒卮。
3、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4、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5、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6、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7、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8、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9、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10、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中原,本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被稱作中國、中土、中夏。是指以河洛地區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范圍相當于今河南省及其毗鄰地區,包括山西東南部、河北南部、山東西部、安徽西北部、江蘇北部等大片區域。
在春秋時期,中原一詞開始有中原地區的意思出現。大約到漢代,中原一詞較多指河南地區。漢代及其以后,中原一詞在野者史書中也仍然存在,
(來源:文章屋網 )
1、侵人犯規:無論在活球或死球的情況下,攻守雙方隊員發性的身體接觸的犯規。
2、普通違例:如帶球走步、兩次運球、腳踢球或以拳擊球。
3、干擾球:投籃的球向籃下落時,雙方隊員都不得觸球,當球在球籃里的時候,防守隊員不得觸球。
4、隊員出界:球員帶球或球本身觸及界線或蚧線以外區域,即屬球出界。在球觸線或線外區域之前,球在空中不算出界。
(來源:文章屋網 )
中秋節吃石榴有哪些好的寓意?
吃石榴是一種傳統
在老北京地區,中秋節又叫“果子節”,這一天不僅要吃月餅,還要吃果子。而中秋節正值石榴成熟時,是過中秋節必備水果之一。清代《北京風俗志》中記載:“搭蓋蘆棚,內設高案盒筐,滿置鮮品、瓜蔬,如桃、榴、梨、棗、葡萄、蘋果之類,晚間燈下一望,紅綠相間,香氣襲人。”
其寓意人丁興旺
石榴因其色彩鮮艷、子多飽滿,常被用作喜慶水果,象征多子多福、子孫滿堂。在安徽地區,石榴在大家眼里代表著“多子多福”。尤其是結婚沒有生兒子的婦女,在中秋節這天一定要吃石榴,認為石榴多籽,吃了石榴后,就能獲得上天賜福“多生子”。
富含豐富的營養
中秋節吃石榴除了寓意美好,它還富含豐富的營養。石榴是一種漿果,維生素C比蘋果、梨高出一到兩倍。所以石榴具有卓越的抗氧化功能,對美容養顏大有裨益。石榴富含豐富的各種酸類包括有機酸、葉酸等對人體具有保健功效。石榴含有花青素,所以多吃石榴還能夠保護我們的眼睛。
中秋節能不能回娘家?
可以回娘家的。
據說八月十五這晚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
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各級領導干部的重要職責。同志在中央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提出了要重點做好十個方面的工作,內容全面,要求具體,涵蓋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方方面面。各級領導干部一定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同志的重要講話精神,充分認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把中央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體現在各項決策上,落實到各項工作中,以實際行動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我認為,從經濟工作角度來說,重點應該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努力加快經濟發展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首先抓住發展,做好發展這篇大文章。對于河南這樣一個發展中大省來說,發展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根基。近幾年,河南經濟發展速度持續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經濟總量連續多年居全國第五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財政收入、財政支出等重要經濟指標均居中西部地區第一位,去年人均生產總值已超過1000美元。這些既為河南今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標志著河南的經濟發展已經站在了新的戰略起點上,進入了加快發展的新階段。但是也要看到,河南作為全國人口第一大省和農業大省,這個階段容易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會顯得更為突出、更為集中,河南構建和諧社會的任務就顯得更加繁重。還要看到,由于河南省人口眾多,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基礎比較薄弱,工業化、城鎮化水平都還比較低,一些指標特別是人均指標與先進省市的差距較大,一些重要指標在全國的份額,與河南作為人口大省、經濟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稱,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任務十分繁重。如果不能保持經濟的快速發展,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就缺乏基礎和支撐,甚至會拖全國的后腿。河南必須把發展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大力構建和諧社會。正因為此,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的指導思想,要求緊緊圍繞加快發展來思考問題、制訂措施、安排工作。在中央提出中部崛起的戰略舉措后,制定了《河南省全面建設小康規劃綱要》,提出要加快工業化、城鎮化,推進農業現代化,奮力實現中原崛起,走在中西部地區前列。
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須更加注重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繼續調整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經濟增長方式進一步向依靠機制創新和科技進步上轉變。河南經濟結構調整這幾年已大見成效,三次產業結構中,一產比重由1995年的25.4%下降到目前的19.2%,二產由47.3%上升到51.2%,三產由27.3%上升到29.6%,三次產業的結構日趨合理。為了推動工業結構優化升級,河南積極推進百戶重點企業發展,依托骨干企業,著力抓好農畜產品、有色金屬、煤炭等優勢資源的精深加工,進一步拉長產業鏈條。最近省政府又開展對污染嚴重的5個重點區進行專項治理。這些都為進一步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打下了良好基礎。
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勞永逸。要繼續調整優化經濟結構。更加重視“三農”問題,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提高城市化率、統籌城鄉和諧發展,進一步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繼續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提高二三產業在整個GDP中的比重。在二產別要注意發展高附加值產業,拉長產業鏈條,提高經濟效益,更加注重依靠科學技術,提高整個工業和產品的技術含量;第三產業要重點發展金融、保險、物流等現代服務業。要繼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切實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增長方式,努力實現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使經濟增長方式更趨科學、經濟增長的內驅力日趨強勁。現在各地加快發展的愿望強烈,我們既要抓住沿海向內地轉移產業的機遇,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引進項目和資金,同時在招商引資中還要注意避免把沿海或國外已經淘汰的耗能高、污染嚴重的項目引進來,決不能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來換取一時的經濟發展。
抓好自然資源的節約和綜合利用,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
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既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方面,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條件。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之路,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這是我們重新審視人與自然關系后做出的理性選擇。我們一定要從國家、民族的長遠利益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考慮,為子孫后代考慮,統籌兼顧,注重資源的節約和有效合理利用,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避免浪費資源、破壞資源,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礦產資源是國民經濟發展不可替代的物質基礎,具有不可再生性。對河南這個以原材料加工生產為主的大省來說,處理好礦產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的關系更為重要,必須把節約放在突出位置,不斷提高資源利用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從去年開始,河南對全省煤炭、鋁土礦等戰略資源進行整合,到去年底,全省45家地方國有煤礦已整合14家,小煤礦整合減少135家,到期關閉26家。原來小煤礦的產量占到1/2,整合后國有大礦產量提高了70%以上,相當于每年少浪費3億噸煤炭資源。
河南人均耕地少,土地資源非常寶貴,必須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在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重點項目建設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優化配置和集約利用土地,堅決貫徹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實行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既要促進經濟快速發展,又要做到依法批地、依法用地、依法管地,嚴格按程序辦,使土地使用有序可控。在加快交通、能源、水利等重點項目建設的同時,我們總是想辦法盡量少占或不占耕地。同時嚴格城市規劃、嚴格土地審批,防止和克服不切實際地拉大城區框架、大量占用農田的現象。注意加大空心村、廢棄磚瓦窯場和工礦廢棄地整治,整合閑置土地,搞好土地存量調整,已經連續6年實現耕地占補平衡。在最大限度地保護耕地的同時,基本滿足了必要的建設用地需求。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強化節約土地、集約用地觀念,堅持依法用地,堅決杜絕那種借口加快發展而違規違法使用土地的思想觀念和行為。
注重解決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人是社會和諧的主體。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做大量艱苦的工作,最重要的還是要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妥善協調和正確處理人們之間的各種利益關系,實現好各個社會階層群眾的利益要求,是實現人與人之間關系和諧的關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就是在妥善處理各種矛盾中不斷前進的過程,就是不斷消除不和諧因素、不斷增加和諧因素的過程。在影響社會和諧的因素中,干群關系緊張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密切黨群、干群關系,領導干部是關鍵,處在矛盾的主導方面,必須從各級領導干部抓起。去年以來,河南省全部取消農業稅;加大財政投入,解決被污染地區和山區農民吃水問題,加快中小學危房改造、因災造成的倒房重建,加快鄉鎮衛生院建設,給農村貧困人口增加救濟、提高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線等一系列舉措,都是為了解決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努力使他們安居樂業。農村道路建設也是這樣。省政府從2003年開始,將過去用于經營性公路建設的交通規費全部用于農村公路建設,并提高補助標準;2003、2004兩年共投資90億元,今年計劃再籌資60億元用于農村道路建設,目的就是為了盡快實現“村村通”,徹底解決農民出行難的問題。由于這些措施高度關注了弱勢群體特別是農民群眾的利益,受到了農民群眾的普遍歡迎,凝聚了人心,也促進了公平正義、安定有序和整個社會的持續發展。
抓住一個時期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熱點問題,集中力量重點加以解決,這是在改革發展中妥善協調各種利益關系、在各種利益關系和諧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的一個重要思路和途徑。征地補償安置、城市房屋拆遷、清欠工程款和農民工工資等都是直接涉及到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決策必須更全面、更準確地反映群眾利益。在項目建設征用土地時,不僅要按照法定標準及時、足額給予農民合理的補償,嚴禁拖欠、截留和挪用征地補償費,而且注重解決好少地、失地農民的生產、生活和長遠生計問題,使群眾的生產生活不受大的影響。這幾年河南審慎對待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力避因決策不當損害群眾的利益。在政府行政、社會管理上努力擴大群眾參與權、知情權,努力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正義,使廣大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高速公路設計時充分考慮方便群眾排水、灌溉、通行等問題,廣泛征求沿線群眾的意見;農村道路建設將每個項目的建設規模、標準、投資額和建設、參建單位及負責人、第一責任人等情況和舉報電話在當地主要新聞媒體上公布,接受群眾監督。城市規劃設計和房屋拆遷,也都要征求群眾意見,設計方案取得群眾認可;征用農村土地要經農村集體和農戶確認,征地過程、補償安置要公開透明等。為了切實把補償安置這件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事情辦好,去年省政府明確把土地補償足額到位作為審批建設用地的重要前置條件,凡是因土地補償不到位引起上訪的,暫停用地審批,并把土地安置補償到位作為當地政府的義務和責任落實下去。這項措施出臺后收到較好成效。到去年底,全省拖欠的10.5億元征地補償費就已全部清理完畢,群眾也比較滿意。
加快城鎮化不可避免要實行舊城改造和房屋拆遷,這也是為了城市的長遠發展和群眾的長遠利益,但在城市拆遷中必須兼顧群眾的切身利益,決不能以實現群眾的長遠利益為借口損害群眾的當前利益。城市房屋拆遷關鍵是要做到程序合法、安置補償合理、政策落實到位,補償安置的方案要得到群眾認可。既要使拆遷工作順利進行,又要確保拆遷戶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鑒于過去曾有些地方在城市改造中引發了社會不穩和群眾上訪,去年下半年,省政府決心把2003年以來發生的涉及城市拆遷的集體上訪和越級上訪案件作為解決的重點,要求年底前全部結案。同時派出督查組,到基層到群眾中做工作、協調解決問題,并實行省直有關廳局領導包案制度,加強督辦,抓好落實。通過努力,房屋拆遷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集體、越級上訪案件大幅度下降。
關鍵詞:寫實;奇幻;氣韻生動;神似與形似。
電影從誕生時起,就與“傳統”結下了不解之緣:首先,作為新的藝術樣式,它與由詩歌、散文、小說、繪畫、書法等傳統藝術樣式支撐起來的中國古典美學傳統,將結成怎樣的關系?是順應它并加以豐富,還是顛覆它、或使它發生重大變革?其次,作為再現中國文化“傳統”形象的藝術,它的特長何在?它將憑此使傳統呈現出何種面貌?問題就提出來了。本文嘗試考察電影與傳統的關系,由此探索電影在中國的全球性語境中所體現的特殊功能和特征。
一、驚羨與仿效??電影與全球性語境中的傳統
作為一種由西方發明的現代藝術,電影是隨著中國的“全球性”進程而傳入的。它在大約1897年(光緒23年)進入中國,起初稱為“電光影戲”。這種西方人發明的“奇技異巧”,能為中國人做什么?像“洋火”取代“火石”那樣僅僅能帶來日常物質生活的便利和舒適?或者只是滿足人們對于新奇器物的好奇心?較早(1867年)赴歐洲觀看“影戲”(即幻燈)、并最早加以記載的晚清思想家王韜(1828-1897),曾經這樣寫到:
一夕,導者偕余觀影戲。時不期而集者千數百人,余座頗近,觀最明晰。所有山水人物、樓臺屋宇,彈指即現,生新靈動,不可思議。其中有各國京城,園亭綺麗,花木娟妍,以及沿海景象,蒼茫畢肖。更有各國衙署,崢嶸聳峙,恍若身臨。法京水晶宮殿,尤為閎敞巨麗,光怪陸離,幾于不可逼視。他若巍峨之樓觀,華煥之亭臺,明窗綺牖,纖毫透徹,咫尺如在目前。尤奇者,為羅馬國亞喇伯之古高山,層巒疊嶂,居天下之至峻,洵屬大觀。此外所影飛禽走獸,奇形怪狀者,或生自上古,或產于異地,均莫能名。見之者,真不啻環行歐洲一周矣。
在另一處他還對“影戲”作了專門介紹:“專用玻璃畫片,取光于巨鏡。人物生動,意態畢肖。園林水石,屋宇河山,皆系實有其地,并非虛構。兼以日月星文,光華掩映,恍疑身在霄漢中,其巧幻如此。”
在這里,王韜著重記述了“影戲”的令他驚羨的兩點美學特性:一是寫實性,指具體而細致地描寫形態達到逼真程度,如說“觀最明晰”、“實有其地,并非虛構”、“蒼茫畢肖”、“恍若身臨”、“幾于不可逼視”、“咫尺如在目前”等。這是中國傳統藝術樣式中的任何一種都不可能向他展示的全新的審美效果。二是奇幻性,指逼真的描寫產生出一種生動、新穎、奇異和幻想等效果,如說“生新靈動,不可思議”、“人物生動,意態畢肖”、“恍疑身在霄漢中”等。這雖然可與中國古典美學中的“氣韻生動”、“奇幻”等美學原理相通,但畢竟是由“影戲”造成的,并且顯得更為神奇和美妙。
這里對于“影戲”的寫實性和奇幻性效果的描寫值得注意。如果說,奇幻性是“影戲”直接呈現的審美效果,那么,其根源就來自“影戲”特有的“寫實”或“畢肖”特性。盡管“影戲”的寫實性和奇幻性還遠遠無法與隨后發明的電影相比擬,但由此已經足以見出,來自西方的電影在中國知識分子心中引發了強烈的驚羨和仿效沖動。確實,想來這種現實型藝術應使他感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驚羨:世界上居然還有這樣一種能夠真正做到與眼見之景物“畢肖”并且“生新靈動”的藝術!這既表明了藝術上的驚羨,更開拓了看護古典傳統的新方式——一種在現代性語境中保存、觀賞和拓展古典文化傳統的新的藝術樣式,得以呈現出來。中國人在這種驚羨中,必然會產生積極的仿效沖動。
事實也許不應是簡單的巧合:中國人自己制作的最早的影片,一般被認為是1905年(光緒31年)任景豐拍攝的京劇名角譚鑫培演的《定軍山》。如果這一判斷確實,那么,這種以“電光影戲”形式保存和固定中國傳統戲曲的做法,就應具有一種重要的象征性意義。它表明,電影在傳入中國后,盡管可以被用于商業、娛樂或其他目的,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這種以寫實和奇幻為美學特性的新型藝術,可以被積極地應用來保存和闡發中國古典傳統。確實,電影以攝像機拍攝真實可感的生活畫面,將其在膠片上固定下來,并向觀眾放映,還可以永久性地保存和反復觀賞,這對于古典傳統瀕臨衰亡的中國人,無疑是一種極具誘惑力的新型藝術樣式。
這樣,電影從進入中國時起,就及時地承擔起了在“全球性”語境中拯救瀕臨衰敗的古典文化傳統的任務。電影是現代的,屬于現代的藝術樣式;但又是傳統的,是拯救面臨衰亡命運的中國文化傳統的一種現代性形式。
二、革命與激活??電影與中國古典美學傳統
問題在于,中國人對于電影這種“舶來品”的接受,是否是建立在自身固有的美學傳統基礎上的呢?這個問題是需要回答的,因為,中國人決不會無緣無故地接受隨便什么外來“器物”。這就要考慮電影所具有的美學特性是否和如何與中國美學傳統合拍的問題。這里仍然從寫實性和奇幻性兩方面入手作簡要討論。
很明顯,就寫實性來說,電影確實是歷來注重“寫意”和“神似”的中國古典美學傳統所無法直接解釋的東西,兩者無疑在開初構成直接的對立。在中西藝術美學的比較方面,清代畫論家鄒一桂(1686—1772,字原褒,號小山,官至禮部侍郎)曾有過一段著名論述:
西洋人善勾股法,故其繪畫于陰陽遠近不差鎦黍。所畫人物屋樹皆有日影,其所用顏色與筆,與中華絕異。布影又闊而狹,以三角量之。畫宮室于墻壁,令人幾欲走進。學者能參用一二,亦其醒法。但筆法全無,雖工亦匠,故不入畫品。
他在這里談到的幾點值得注意:一是西方繪畫擅長“勾股法”,構圖講究精確,精確到“陰陽遠近不差鎦黍”;二是刻畫人和物體時注意描繪其陰影,“所畫人物屋樹皆有日影”;三是有獨特的用色與用筆,“與中華絕異”;四是布景遵照幾何學規律,“以三角量之”;五是追求寫實上的逼真效果,“畫宮室于墻壁,令人幾欲走進”;六是根本不講究基本的筆法,雖然描繪精確卻不過如匠人制作,不能列入繪畫品級,“筆法全無,雖工亦匠,故不入畫品”。在今天看來,這些觀點中的前五種仍然是有其合理性的,道出了西方繪畫藝術區別于中國繪畫藝術的獨特特色。但第六點,即關鍵的結論性意見,認定西方繪畫美學水平低下,卻顯然是沒有擺脫中國為“中心”而西方為“邊緣”的正統偏見。話雖針對繪畫而言,但在整個中西藝術美學對比上已具有一種普遍性意義。這一看法畢竟代表了當時在國內占正統地位的藝術觀,人們深信中國人在“藝術之道”層面遠遠高于只擅長“奇技巧”或“奇技異巧”的西洋人。
然而,這種正統美學觀點不可能長久存在,因為,在全球性語境中,如果依舊像鄒一桂那樣簡單地排斥西方寫實性美學,并不是保存和鞏固中國美學傳統權威的合適路徑。王韜在觀看西洋名畫時記載了這樣的感受:
悉出良工名手,清奇濃淡,罔拘一格。山水花鳥、人物樓臺,無不各擅其長,精妙入神。此皆購自殊方異國,無論年代遠近,悉在搜集。甚有尺幅片楮,價值千萬金者。八法至此,技也而進乎神矣。西國畫理,均以肖物為工,貴形似而不貴神似。其工細刻畫處,略如北宋苑本。人物樓臺,遙視之悉堆垛凸起,與真逼肖。顧歷來畫家品評繪事高下者,率謂構虛易而徵實難,則西國畫亦未可輕視也。
這段話從對于親身驚羨體驗的反思入手,就中西繪畫美學原則的根本差異作了探討。其一,與中國畫標舉“神似”而輕視或擯棄“形似”不同,西畫恰恰是追求“形似”,這顯示了兩種不同繪畫藝術的最高美學原則。其二,相應地,中國畫創造一種“神似”的或“離形得神”的幻覺型“真實”,而西畫則強調“與真逼肖”,或者說“描寫形容,纖微畢肖,盡態極妍,惟妙惟肖” 。這種描摹直接地要滿足人的肉眼的直接感覺,達成“逼真”效果,從而創造出別一種美學真實——不妨說是寫實型真實。其三,西畫的上述“逼真”效果是與其別一種空間原則如“焦點透視法”(當然那時的王韜還不可能提出這一術語)分不開的,使人有“堆垛凸起”這立體式感受,而這是與中國畫所遵循的空間原則如“散點透視法”不同的。其四,中國畫歷來有“構虛易而徵實難”之說,以此品評繪畫作品之高下,而西洋畫在“徵實”方面的如此努力,顯然表明西洋畫已達到了很高美學水平,從而“未可輕視”。王韜的這些見解,已經預示了中國人對于西方寫實或“徵實”性美學的新的革命性態度。
就寫實性美學特性的體現來說,電影的特點就在于,運用攝像機鏡頭逼真地再現事物本身即“徵實”,造成“形似”或“逼肖”的效果。與重“神似”而輕“形似”的中國美學傳統規范相反,電影恰恰是要把“形似”??視覺上的逼真放在首要地位。這種現代電子媒介在視覺真實的建構方面具有文學難以比擬的獨特優勢。因為,作為語言藝術,文學以語言先訴諸讀者聽覺,然后讓讀者在頭腦里根據語言描寫而想象出活的畫面或形象。這在視覺接受上就具有一種間接性。而電影卻將視覺與聽覺結合的運動鏡頭直接訴諸觀眾。所以,電影對于中國古典美學傳統來說,無疑形成一種顛覆性效應。
不過,這種“顛覆”卻不同于一般的和簡單的否定,而具有一種革命性建構意義:它在顛覆以“神似”壓倒“形似”的美學傳統的正統權威時,又在它的旁邊豎立起新的屬于現代的新型美學傳統??寫實性美學傳統,這種新傳統把逼真地再現現實及其“本質”當做藝術的首要任務。
置身于全球性語境中的現代中國人,確實需要這種新型寫實性美學。這是因為,面對“全球性”語境中的文化重建任務,中國人既需要“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更需要借助新的電子媒介的視覺傳播優勢,創造出能夠看護和激活自身傳統的新型藝術樣式。電影的引進正適時地滿足了這種特殊需要。
不過,對電影的寫實性美學給中國美學傳統帶來的顛覆性的和革命性的影響,不能作過分的渲染。因為,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電影的奇幻性是可以同中國美學中的一種傳統相互發明的。這種傳統就是對于“氣韻生動”境界的追求。中國人相信,世界是由“氣”構成的;“氣”分“陰”、“陽”;“陰”與“陽”耦合可以造成“氣韻生動”的效果。在此,電影或“影戲”的“生新靈動”,是可以通向中國人尋求的“氣韻生動”的美學境界的。誠然,古典“氣韻生動”境界往往要求以“寫意”或“神似”的方式去實現,但是,在新的全球性語境中,電影的“寫實”或“形似”方式不同樣能夠達到這一境界嗎?“寫意”與“寫實”,“神似”與“形似”,這兩種方式應是可以殊途同歸的。王韜對“影戲”和西洋繪畫的驚羨已經表明了這一點。
可見,電影由于具有寫實性和奇幻性兩大美學特性,所以對于中國美學傳統來說,可以起到革命和激活雙重作用:對于重“神似”而輕“形似”的美學傳統,產生了革命性的作用;而對于“氣韻生動”的美學傳統,則產生了激活的效果。由于如此,電影對中國現代美學的寫實性和奇幻性傳統的建立,應有積極的開創性作用。
三、逼真與變形
??電影中的傳統形象
電影利用自身在寫實性和奇幻性兩方面的美學優勢,致力于中國文化傳統的再現。但這種再現不只是意味著視覺形象的逼真記錄,而同時也意味著一種變形。在電影的再現中,傳統不是現成的死的東西的原樣呈現,而是一種經過了現代人的想象、幻想后的變形形式,因而必然打上了現代人的烙印。這樣,電影中的傳統,實際上是現代人重新想象的結晶。在這方面的突出例子是,不同的電影制作者往往有不同的再現傳統的方式。換言之,在不同的影片里,傳統往往以不同的方式亮相。
在這里,不妨從影片所體現的電影美學特征的角度,簡要考察第三、四、五代導演再現傳統的不同方式。由于論題的限制,這里主要關注其中的“異”,而有意“忽略”其中的“同”(這并非不重要)。
第三代導演可以說代表著中國大陸當代電影的主流??寫實性美學,他們在再現中國現代革命傳統方面提供了正體規范。這一代主要活躍于50、60年代,通常有崔嵬(《青春之歌》,1959)、凌子風(《中華兒女》,1949和《紅旗譜》,1961)、水華(《林家鋪子》,1959)、謝晉(《紅色娘子軍》,1961)和謝鐵驪(《早春二月》,1963)等。這種寫實性美學體現在三方面:首先,力求在現代典型環境中創造具有特殊“卡里斯馬”素質的典型人物。“卡里斯馬”一詞(charisma)原是德國社會學家韋伯(Max Weber)和美國社會學家希爾斯(Edward Shils)等的術語,通常指一種具有原創性、神圣性和感召力的人物或符號,是特定文化中舉足輕重的革命性或權威性力量,有助于維護或形成中心價值體系 。試把“卡里斯馬”概念引進電影美學,可以看到,創造一大批現代卡里斯馬主人公典型,是第三代導演的一個共同追求,如朱老忠(《紅旗譜》)、林道靜和盧嘉川(《青春之歌》)、吳瓊花和洪常青(《紅色娘子軍》)、羅群(《天云山傳奇》)和秦書田(《芙蓉鎮》)等。這些以“寫實”面貌出現的新型典型人物,通過揭示新的歷史主體取代舊的歷史主體的“真實”,為中國文化的現代性工程提供富于感染力的傳統形象。其次,在人物形象方面,這一代注重設置一種具有卡里斯馬特性的主人公 —幫手關系模式。這種模式要求有卡里斯馬式主人公,但重要的是,這種主人公原初地總是幼稚和弱小的,而只有依賴于神圣的卡里斯馬式幫手的反復引導才能成人。《紅色娘子軍》正是這種主人公—幫手關系模式的一個范例。它講述吳瓊花在洪常青引導下獲得解放和成長的故事,創造了主人公和幫手這兩位卡里斯馬典型。被壓迫女奴瓊花本屬于歷史客體,但由于具有卡里斯馬魅力的神圣幫手洪常青的反復啟蒙,她終于在斗爭中成長為出色指揮員,從而獲得新的歷史主體資格。最后,致力于逼真地展示“細節”的真實。常青送給瓊花的四枚銀毫子四次重復出現,是具有典型意義的細節:1)第一次出現在分界嶺上,喬裝華僑富商的常青先知般地為這位逃難而走投無路的女奴指出奔向紅區之路,并以四枚銀毫子相贈,這就意味深長地設定了她從歷史客體走向歷史主體的解放道路的性質--不是個人報仇而是階級反抗;2)第二次出現是在她因違令開槍而反省的禁閉室里,四枚銀毫子既喚起她的負債-報恩沖動,又如溫馨的紐帶把常青的原本嚴肅的意識形態灌輸轉化為具有卡里斯馬魅力的感召;3)第三次又回到分界嶺,瓊花在與常青最后分別時,鄭重地把其中的三枚交還他,一枚留作紀念,這等于表明她已開始成熟,具備還債資格;4)最后一次是在常青就義之后,仍在分界嶺上,她從遺物中找到了那三枚,使其與自己的一枚獲得重聚,然后肩背他的挎包含淚宣誓,這就象征性地最后完成了從女奴到女兵再到女指揮員的成人儀式。通過這四度重復,本來無秩序、幼稚而弱小的主人公瓊花,終于從洪常青這位卓越的卡里斯馬幫手那里,獲得了新的行為規范,成長為強大的歷史主體。重復在這里意味著一種新的主體行為規范被輸入到原來缺乏秩序的客體瓊花的生存之中。這一重復模式和整個敘事體,堪稱一度支離破碎的中國舊文化借助神圣的“卡里斯馬”力量而重獲秩序、重返中心的有力象征。在這里,第三代以其寫實性美學,體現了中國現代文化中的一種具有合理性的嚴正的“正氣”。
而經過“”的洗禮,第四代導演發現了潛隱在上述寫實性美學背后的缺陷,力圖予以修補。修補,意味著不是全盤否定而是針對缺陷作有限的調整。這集中體現在,第四代開始起來質疑這種寫實性美學所呈現的“真實”模式的可靠性,而伸張情感的或詩意的解決方式。在第三代那里被視為“真實”的、并且屬于主流正體的主人公-幫手關系模式,在此相反被視為虛幻,顯出漏洞;而作為補救,第四代則嘗試以富于情感的詩意方式去修補寫實性美學。顏學恕執導的《野山》把改革給中國農村帶來的巨大而復雜的變化,具體化在雞窩洼兩對夫妻的生活和感情變故上,他們之間已經沒有了主人公和幫手的明顯劃分;而即使有劃分,他們也都已經喪失了卡里斯馬人物應有的神圣性、原創性和感召力,而呈現出人生的迷茫感。《青春祭》(張暖昕執導)寫女知識青年李純陷入兩種文化之間的沖突,這種與邊地淳樸民風相伴的文化沖突被罩上了朦朧的詩意。《良家婦女》(黃建中執導)講述杏仙與婆婆五娘和小丈夫之間的關系,《湘女蕭蕭》(謝飛執導)描繪蕭蕭與愚昧的傳統規范的對立,這里的人物都失去了在第三代那里屬于主流的主人公-幫手關系模式。這些表明,與神圣的卡里斯馬人物模式的喪失相應,傳統正在遭遇深刻的危機;而正是在這種危機的呈現過程中,瀕臨衰亡的傳統卻顯示了其令人沉痛卻不失樂觀情懷的綿綿詩意。
比起第四代的詩意修補舉措,第五代則顯示了遠為堅決的斷裂姿態:傳統所賴以維系的寫實性美學及其具體的主人公-幫手關系模式,都被冷峻和無情地拋棄和消解了;取這種寫實性美學而代之,第五代創造出一種以奇幻性為主導的美學形態,其基本方式就是“出奇制勝”,即以新的“奇幻”方式去拆解被第三代確立為主流并由第四代加以修補的“寫實”美學。在《黃土地》(陳凱歌執導、張藝謀攝影)里,顧青對于翠巧的無效而絕望的救助,突出證明了這種關系模式的虛幻性;而與此同時,無視四季景色變換而“失真”地呈現出超常的“黃色”沖擊力的“黃土地”,則顯示了為“真實”的黃土地所沒有的強烈的奇幻而迷人效果。而在張藝謀執導的影片里,沒有了“典型環境”和神圣幫手的主人公們,索性在蠻荒或封閉的環境里起來自己尋求出路,例如《紅高粱》里的九兒和余占鰲顛轎、野合、打鬼子,《菊豆》里的王菊豆和楊天青執著地嬸侄、反抗家族禮教、最后仍難逃悲劇宿命,《大紅燈籠高高掛》里的頌蓮與眾妻妾爭風吃醋,等。他們的結局可能各有不同,但都與“悲”相關:只是或悲壯、或悲沉、或悲慘罷了。分別與第三、四代的寫實的“正氣”和富于情感的“詩意”相比,張藝謀則洋溢著一種“憤氣”:這是被壓抑和變形的正氣的憤懣的宣泄。同時,也正是在這種“憤氣”中,影片注意表現出“氣韻生動”的新形態:“憤氣結韻”。“所謂憤氣就是本文所展現出來的一種憤懣和不平之氣。……憤氣是本文形象系統和導演意圖的結合體。張藝謀影片幾乎每部都宣泄有憤氣,但重要的是,這種憤氣都力求‘結撰’出深長的韻味,可以令人回味再三。結韻,就是說憤氣在本文中結撰成宛轉而幽暗的韻味。憤氣,不是隨便什么‘氣’,而是帶有歷史的正義或必然要求卻又在現實中嚴重受阻而郁積起來的天地和人間的浩然正氣,一種不甘屈服的追求自由的生命精神。在張藝謀影片中,這種憤氣由于不是直接表露出來,而是巧借奇變體和象征化形象系統的綜合作用展示出來,因而結撰成似乎生生不息的韻味。所以,憤氣結韻……就是說在現實中受阻的天地人間浩然正氣或生命精神,通過奇變體和象征化形象的特殊作用,顯示出宛轉而幽暗的韻味。” 在以張藝謀為代表的第五代影片里,傳統在其必然的衰亡中仍然呈現出意味深長的富有奇幻色彩的“憤氣結韻”。
此外,我盡管一直認為“第六代”的獨立的“代”的地位難以評估,但也認識到,它在再現傳統形象方面具有某些特色。這突出地表現在,在《感光時代》、《頭發亂了》、《長大成人》等影片里,“第六代”力圖呈現日常的、紛亂的或破碎的傳統形象,而這種傳統形象又往往與處在底層的民俗生活傳統交錯聯系在一起。這顯然是不同于上述第三、四、五代導演的影片的。不如說,第三、四、五代所分別追求的寫實性、詩意和奇幻性,在“第六代”所標舉的生活流面前,都似乎被分解為碎片,或者顯出了人為的虛構本相。
從上述簡略分析可見,電影對于傳統,既有逼真的記錄,追求所謂“徵實”、“逼肖”或寫實;更有形態多樣的、奇幻動人的變形,體現出個人的獨特的想象。由于如此,傳統在電影中必然會呈現出逼真或奇幻的形象。如果說,第三代是現實美學的當然代表,那么,第五代就是奇幻美學的創立者,而第四代以其“詩意”補救則成為兩者之間的必要的過渡或中間環節。無論如何,寫實性與奇幻性、或者逼真與變形,都構成了現代中國電影美學的兩大基本要素,說得確切點,這兩大基本要素又進一步交織成一個更豐富和復雜的美學坐標系。
四、在寫實與奇幻之間
??電影與中國現代美學傳統
從王韜的“影戲”分析開始,盡管中國人對電影中的傳統呈現方式提出了種種看法,但基本上并未偏離由寫實與奇幻兩大線條交叉而成的坐標系。對此,電影鏡頭的器物特性和文化現代性語境的需要兩方面,都是可以考慮的條件因素。
首先,這種坐標系的存在是與電影本身的器物媒介特性分不開的。一方面,電影要以鏡頭攝取并固定富于逼真感的視覺畫面,從而體現出“寫實”或“徵實”的特性;另一方面,電影的異常豐富而又復雜的鏡頭組合,同樣也能取得“生新靈動”或迷離恍惚的奇幻效果。這樣,電影就憑借其鏡頭特性而同時顯示了寫實與奇幻功能。
其次,這也取決于電影在再現傳統時所被要求承擔的特定的文化現代性使命。中國文化現代性,并不簡單地意味著在沒有傳統的空無中建造全新的現代文化大廈,而是要從現代性語境出發而使傳統呈現出新形式。這就是說,傳統不是固定不變的古代遺留物,而是現代性語境的創造性成果。而同時以寫實性和奇幻性見長的電影藝術,比起以“寫意”、“神似”為特色的詩歌、散文、音樂、繪畫和書法等古典藝術樣式來,顯然具有更為全面和完整的美學功能,從而更能承擔起在現代性語境中創造傳統形象的任務。因此,正像王韜在論述“影戲”時所指出的那樣,憑借電影藝術,中國人不僅能夠獲得詩歌等古典藝術所沒有的全新的寫實性慰藉,而且同樣能夠激活和光大古典藝術所引以為自豪的奇幻功能,這就可以從寫實的逼真和幻想的奇妙兩方面再現出文化現代性所需要的中國傳統的動人形象。這怎能不令人對電影刮目相看?
[關鍵詞] 殼核出血;優勢半球;開顱手術;立體定向技術;語言障礙
[中圖分類號] R743.3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6(b)-0024-03
Clinical research of two kinds of operation methods in the treatment of dominant hemisphere putamen hemorrhage
WANG Xian-wen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Anyang City in Henan Province,Anyang 455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urative effects of two kinds of operation methods in the treatment of dominant hemisphere putaminal hemorrhage. Methods 54 cases of patients with dominant hemisphere putaminal hemorrhage were divided into craniotomy group and stereotactic technique group,craniotomy and evacuation of hematoma was used in craniotomy group and stereotactic drainage of hematoma was used in stereotactic technique group.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nd the extent of aphasia in two groups was observed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six months after therapy.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reforming Barthel index number.17(70.83%)and 22(73.33%)patients obtained good curative effect in craniotomy group and stereotactic technique group respectively,with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P>0.05).Aphasia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BADE classify of serious level of aphasia.13(54.17%)and 23(76.67%)patients obtained good effect in craniotomy group and stereotactic technique group respectively,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P
[Key words] Putaminal hemorrhage;Dominant hemisphere;Craniotomy;Stereotactic technique;Speech disorder
高血壓腦出血是常見病、多發病,外科手術治療在挽救了大量腦出血患者生命的同時,也提高了疾病的致殘率。目前對外科手術方式無規范化指導,由于手術時機、手術指征的掌握等不同導致各家手術療效也報道不一[1-3],對于優勢半球殼核出血手術治療的報道更少。趙繼宗等[2]認為,腦出血的手術方式應結合血腫量、部位等來進行選擇,充分發揮各種術式的長處。本院5年來對優勢半球殼核出血采用了兩種不同的手術方式進行治療,對其取得的效果進行比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8年7月~2013年6月本院54例優勢半球殼核出血行手術治療的患者,年齡33~69歲,其中男31例,女23例;右利手49例,左利手5例;入院時均行CT掃描明確診斷為殼核出血,出血量30~50 ml,破入腦室18例,術前均無腦疝形成;淺昏迷11例,昏睡24例,嗜睡19例,GCS評分10~13分。將患者分為兩組:開顱組24例,采用開顱血腫清除術;立體定向組30例,采用立體定向血腫引流術。兩組的性別、年齡、出血量、GCS評分、破入腦室例數和術前時間(發病至手術開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過程
所有患者均在發病后7~24 h予以手術,采取的手術方式包括如下幾種。①開顱血腫清除術:全麻下于顳部開顱,切開頭皮、顳肌,游離骨瓣,剪開硬膜,經顳葉皮質造瘺進入血腫,予以清除后關顱。②立體定向血腫引流術:患者在局麻下行CT掃描定位,立體定向儀輔助下避開腦功能區,沿血腫長軸置入引流管,抽吸約1/3血腫量;術后注入血腫腔尿激酶20 000 U并夾閉,4 h后開放30 min,反復注入直至引流完血腫。根據病情需要可同時行去骨瓣減壓術和(或)腦室外引流術。
1.3 評價方法
按改良Barthel指數法評定日常生活能力(ADL),≤20分為完全殘疾,21~40分為重度殘疾,41~60分為中度殘疾,61~100分為輕度殘疾,>40分為治療效果良好;應用BDAE失語癥嚴重程度分級對失語進行評定,分0~5級:0級患者不能進行有效語言交流,1~2級患者語言交流困難,3~4級患者可進行日常生活的語言交流,5級患者幾乎無明顯的語言障礙,3~5級為治療效果良好。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
2 結果
對患者6個月時隨訪,開顱組和立體定向組分別有17例(70.83%)和22例(73.33%)患者ADL評定效果良好,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開顱組和立體定向組分別有13例(54.17%)和23例(76.67%)患者在失語程度方面評定效果良好,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患者ADL和失語程度的比較
3 討論
優勢半球出血常引起不同程度的失語,皮質損傷和基底節區出血[4-6]均是引起失語的重要原因,殼核則是基底節區的重要結構,也是高血壓腦出血的易發部位。Chunming等[7]認為在語言的形成上基底節區同皮質間存在重要的神經通路:皮質-基底節-丘腦-皮質,而殼核在語言的運動功能中起重要作用[8],優勢半球基底節區出血可引發多種失語類型[9]。Komiya等[10-11]報道左側殼核出血可引起失語,并且失語類型與血腫向周圍擴展程度有關。
優勢半球殼核出血的手術治療除了清除血腫之處,還在于如何減少對語言功能的進一步損傷。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在失語程度方面,開顱組明顯對語言功能的影響大于立體定向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明立體定向血腫引流術較開顱血腫清除術可減少對語言功能的損傷,利于患者的康復,原因可能為:立體定向引流術對腦組織的創傷小,手術時間短,一般均
立體定向血腫引流術不需要全麻,耗時短,創傷小,定位精確,對高齡患者也可適用,均是該術式的優勢,但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術中不能完全清除血腫,常需術后引流,期間血腫可能對腦組織造成一定程度的壓迫,不利于后期的功能康復。自顯微鏡在基層醫院逐漸普及以來,經側裂-島葉入路開顱血腫清除因能避開顳葉皮質、具有較小的腦組織創傷,逐漸受到神經外科醫師的青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2],但其術中仍可不同程度地牽拉、損傷基底節區腦組織,與立體定向血腫引流治療效果的比較尚未見報道。
[參考文獻]
[1]陳東亮.高血壓腦出血手術治療的進展[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1,16(6):379-381.
[2]趙繼宗,周定標,周良輔,等.2464例高血壓腦出血外科治療多中心單盲研究[J].中華醫學雜志,2005,85(3):2238-2240.
[3]李浩,張帆,劉文科,等.高血壓腦出血手術適應癥分析及療效探討[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1,27(3):240-243.
[4]Enard W.FOXP2 and the role of cortico-basal ganglia circuits in speech and language evolution[J].Curr Opin Neurobiol,2011,21(3):415-424.
[5]Liégeois F,Morgan AT,Connelly A,et al.Endophenotypes of FOXP2:dysfunction within the human articulatory network[J].Eur J Paediatr Neurol,2011,15(4):283-288.
[6]孫學進,王欣,顧青,等.應用擴散張量纖維束成像技術評價弓狀束在語言功能及功能障礙預后評估中的作用[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7,11(48):9621-9626.
[7]Chunming L,Danling P,Chuansheng C,et al.Altered effective connectivity and anomalous anatomy in the basal ganglia-thalamo-cortical circuit of stuttering speakers[J].Cortex,2010,46(1):49.
[8]Ullman MT.Contributions of memory circuits to language:the declarative/procedural model[J].Cognition,2004,92(1-2):231-270.
[9]Hillis AE,Barker PB,Wityk RJ,et al.Variability in subcortical aphasia is due to variable sites of cortical hypoperfusion[J].Brain Lang,2004,89(3):524-530.
[10]Komiya K,Sakai Y,Horikoshi T,et al.Recovery process and prognosis of aphasic patients with left putaminal hemorrhage:relationship between hematoma type and language modalities[J].J Stroke Cerebrovasc Dis,2013,22(2):132-142.
[11]Kawanishi M,Kajikawa H,Yamamura K,et al.Aphasia following left putaminal hemorrhage.statistical 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prognosis[J].Neurol Res,2002,24(8):817-821.
[關鍵詞] 忠實契約;石油裝備閉環供應鏈;需求突發事件;回收品
[中圖分類號]F27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673-5595(2014)04-0006-05
一、引言
在全球碳減排的巨大壓力下,資源與環境的和諧發展成為人們共同關注的話題。伴隨近幾年持續的高油價刺激,石油裝備制造業成為炙手可熱的行業之一。如今,中國大部分石油裝備整機壽命長且價格昂貴,若由于整機中某個部件損壞而導致整機報廢將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1]為幫助石油裝備制造業實現節能減排目標,中國陸續成立了一些區域性的石油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主要對重要的石油裝備如抽油機、抽油泵、螺桿泵、輸油泵等開展再制造技術研究,并獲得了一些研究成果。[23]除了依靠技術改進,管理節能也是實現石油裝備制造業節能減排目標的必要手段,其對提高機采系統運行效率、降低油田生產能耗、加快促進石油裝備的綠色低碳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閉環供應鏈是2003年提出的新物流概念,并在近些年愈加受到行業和學者重視。閉環供應鏈是指企業從原材料采購到銷售完成的完整供應鏈循環,是涵括了產品回收與生命周期支持的逆向物流。基于閉環供應鏈視角的管理活動是把經濟行為與環境構筑為一體,強調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的辯證關系。這一管理理念不僅有助于企業和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也有助于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構筑“強環境績效”方面,閉環供應鏈表現出的優勢遠遠超過了傳統供應鏈,其節能、環保的生產理念也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所接受。從全球范圍看,近些年來,突發事件的爆發頻率均有上升趨勢,而由于石油工業生產的特殊性,該行業內爆發突發事件的后果通常更為嚴重,石油企業為此遭受的損失也往往難以想象。[4]因此,借鑒閉環供應鏈思想,在一定的契約條件下,對石油裝備閉環供應鏈應對需求突發事件的協調能力進行研究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從現有的研究成果看,基于供應鏈視角應對突發事件的研究還剛起步,比較典型的研究有:張寧等根據供應鏈風險發生的來源將突發事件風險分為供應中斷、運營中斷和需求突變,由此提出基于企業協作的供應鏈突發事件應急策略選擇框架;[5]董菁等從供應鏈突發事件的沖擊過程出發,提出了供應鏈突發事件的損失評價方法。[6]然而,由于閉環供應鏈兼容了正向供應鏈和逆向供應鏈的內容,有關研究自然更加復雜,針對閉環供應鏈協調能力的研究也就更為少見,可檢索到的典型文獻如王玉燕在考慮了供應鏈中的隨機需求的基礎上,分析了在收益共享契約以及回購契約條件下閉環供應鏈對突發事件的協調作用。[7]7883,[8]在閉環供應鏈的應急協調能力方面,這些成果為后續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上述研究均以“制造商―經銷商”式的二級供應鏈為研究對象,針對更為復雜的三級供應鏈研究卻是鳳毛麟角。在石油裝備市場環境中,被采用的多是忠實契約(Fidelity Discount Contract),即根據客戶購買的某種石油裝備或產品占其對該石油裝備或產品總需求量的比例向該客戶提供折扣。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本文以忠實契約下的石油裝備閉環供應鏈為研究對象,分析當需求突發事件爆發后,石油裝備閉環供應鏈的最優訂貨量和石油裝備經銷商的最優市場回收價格受到的影響,借此分析石油裝備閉環供應鏈對需求突發事件的協調能力,由此得出一些有益結論。
二、研究假設
一個基準的閉環供應鏈是“供應商―制造商―經銷商”式的三級供應鏈,很多情況下,供應商與制造商之間、制造商與經銷商之間均遵守忠實契約。
為使現有閉環供應鏈協調,需合理設置經銷商對制造商/制造商對供應商的轉移支付中的參數,使得在這樣的契約約束下,該供應鏈利潤最大的最優解同樣也是各供應鏈成員的產量/訂貨量決策的納什均衡點。在不損害其他主體利益以增加自己收益的前提下,各供應鏈成員在該最優決策點上均取得最大收益。由此,本文提出:
假設1:在忠實契約的約束下,閉環供應鏈各成員的利潤函數均與閉環供應鏈總利潤函數呈線性關系。
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8月第30卷第4期徐暢,等:忠實契約下石油裝備閉環供應鏈對需求突發事件協調能力的實證研究在上述基準閉環供應鏈中,假設信息不對稱程度偏低,經銷商已取得最優訂貨量q*,供應商也由此取得相應的原料需求量。如前所述,在石油市場環境中,不論人為或非人為因素,突發事件偶有發生,其典型特征是低概率高風險,產品需求往往因此而改變,在嚴重的情況下,行業內會發生供應鏈斷裂,導致行業利潤流失、利益結構失衡。例如2008年突然爆發全球金融危機,國際油價迅速下跌并低位波動,由此導致中國石油裝備制造企業訂單萎縮,大量上下游企業出現虧損。2013年,“11?22”青島中石化輸油管道突發泄漏爆炸特別重大事故,造成了多人死亡以及不可挽回的巨額財產損失。從供應鏈角度講,突發事件分三種類型:供應中斷、運營中斷和需求突變。由于各種不確定性導致石油裝備市場需求發生變化時,石油裝備制造企業閉環供應鏈的最優訂貨量必然發生變化,而只有市場需求變化較大時,石油裝備制造業閉環供應鏈的最優訂貨量才有必要改變。因此,無論需求變化程度如何,經銷商的最優回收價格均無需調整。事實上,正是由于最優訂貨量的變化,原有的契約參數才需要調整以保證新的閉環供應鏈的協調性。由此,本文提出:
假設2:在閉環供應鏈的前提下,若需求突發事件造成市場需求增加/減少,石油裝備制造企業新的最優訂貨量不小于/不大于原有最優訂貨量,供應鏈可以保持協調。
假設3:在閉環供應鏈的前提下,需求突發事件發生后,石油裝備經銷商的最優市場回收價格保持不變。
假設4:在閉環供應鏈的前提下,當需求突發事件導致市場需求變化較大時,石油裝備閉環供應鏈的協調性被打破,此時需修正契約參數以保持協調性。
三、忠實契約下石油裝備制造閉環供應鏈各成員利潤函數的關系
在忠實契約的約束下,閉環供應鏈各成員的行為具體滿足以下前提:石油裝備制造企業在前期已有銷售完成的產品,到期品或廢棄品(統稱回收品)的再制造由石油裝備制造企業負責(即M型閉環供應鏈,見圖1);單周期下閉環供應鏈需要協調;只要滿足質量要求,回收品中的原材料或零部件均可用于產品再制造,但再制造產品的質量與全新產品的質量應一致;閉環供應鏈中各成員完全理性、信息完全且風險中性,即閉環供應鏈各成員均知道彼此的收益函數和成本結構,均能成功預測市場需求;考慮市場大多數情況,即石油裝備制造企業占供應鏈主導地位,石油裝備制造企業制定忠實產品的折扣系數/批發價(出廠價),并將其作為契約參數;經銷商接受該折扣系數;石油裝備制造企業可以滿足經銷商的全部訂貨需求。
圖1基準的M型石油裝備閉環供應模型在上述前提下,經銷商按市場價格進行回收,石油裝備制造企業則以高于市場回收價的價格從經銷商處再回收;經石油裝備制造企業加工再制造的、與全新產品無異的新產品和全新產品一起用來滿足經銷商的下期訂單。具體涉及到的要素及其含義見表1(常規情況下,各要素均為非負值)。表1基準的M型閉環供應鏈各要素及其含義
要素名稱含義要素名稱含義 q經銷商的訂貨量Q(prr)經銷商回收的產品數量 D/F/f經銷商面臨的市場隨機需求/D的分布函數/F的密度函數Cm/Cmr石油裝備制造企業生產全新產品的邊際生產成本/加工再制造回收品的邊際生產成本 pm石油裝備制造企業提供給經銷商的出廠價Cr/Crr經銷商的邊際訂貨成本/市場回收的邊際回收成本 p經銷商的產品零售價格Cs供應商的單位生產成本 ps供應商提供給石油裝備制造企業的產品生產所必需的原料價格gr/gm/gs經銷商/石油裝備制造企業/供應商因缺貨導致的邊際懲罰成本 prm石油裝備制造企業于經銷商處回收的邊際回收價格Vrm期末回收品的單位再制造價值 prr經銷商于市場回收的邊際回收價格Vr經銷商期末庫存產品的單位殘值
由上述假設可得經銷商的期望銷售量:S(q)=q-∫q0G(y)?dy,進一步可得,供應商的期末期望庫存量I(q)=q-S(q),期末未滿足市場需求的庫存量L(q)=μ-S(q)。
設Tr為經銷商對石油裝備制造企業的轉移支付,Tm為石油裝備制造企業對供應商的轉移支付,則有:
四、忠實契約下石油裝備閉環供應鏈對需求突發事件的協調
(一)需求突發事件影響下石油裝備閉環供應鏈各成員利潤函數的變化
在需求突發事件的影響下,石油裝備經銷商面臨的產品需求發生變化,其需求分布由原來的F變為G(密度函數為g)。同樣,G可微且嚴格遞增,G(0)=0,則經銷商新的期望需求為μG=E(DG),經銷商新的期望銷售量為SG(q)=q-∫q0G(y)?dy,所以,期末新的期望庫存量為IG(q)=q-SG(q),期末未滿足市場需求的庫存量為LG(q)=μ-SG(q)。
在這里,最優訂貨量q*存在兩種可能變化:一種情況是,受突發事件影響,石油裝備的產品需求增加,此時新的訂貨量q>q*,石油裝備制造企業將為新增的訂貨量付出生產成本λ1;另一種情況是,受突發事件影響,石油裝備的產品需求減少,如2012年初蘇丹南北分裂,中石油與原蘇丹的石油合作由原來的雙邊關系演化為地區性的三邊關系,頻繁的地區沖突不但影響勘探和生產活動,也導致相應裝備及工具的需求銳減。此時新的訂貨量q
六、結論
需求突發事件具有偶然性,會給原本協調的石油裝備閉環供應鏈帶來嚴重影響,修正契約參數可以讓閉環供應鏈保持較好的協調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上述影響,因此,石油裝備閉環供應鏈在應對需求突發事件方面具有較好的協調能力。對中國石油裝備制造企業來說,上述結論無疑為其未來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借鑒。當然,本文的研究立足制造商主導并回收再制造的石油裝備閉環供應鏈模式,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石油裝備經銷商掌握供應鏈利潤分配的主動權,由經銷商主導的、制造商回收再制造的石油裝備閉環供應鏈(即R型閉環供應鏈)在參數設置方面將與本文研究情況有較大不同,這將是下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向。
[參考文獻]
[1] 戴照明. 我國石油安全戰略研究[J]. 科學社會主義,2013(1):4044.
[2] 李浩光,田治禮,馮興田. 鉆井用柴油機節能控制系統的研究與開發[J]. 電氣應用,2012(31):4245.
[3] 陳柳欽. 我國石油石化裝備制造業發展的路徑選擇[J]. 當代經濟管理,2013(1):5360.
[4] 郭杰,王廣忠, 趙永峰. 中石油裝備出口的發展戰略探討[J]. 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8):1115.
[5] 張寧,劉春林.應對供應鏈突發事件風險的企業協作應急策略[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1(3):1722.
[6] 董菁,季建華,孫琦. 供應鏈突發事件的損失評價研究[J]. 統計與決策,2011(9):173175.
適逢中秋之夜,我仰望天空,望見一輪圓月,但不是我們常說的一輪皎潔的圓月,天空中有層層清云,如煙似霧,彌蒙在月光下。月暈恰恰是這圓月與清云的紅娘,牽于二者之間,淡淡的點上一圈,既不喧賓奪主,又有萬般嬌態。
有人說,新月似芽,半月如瓢,圓月如西子之明眸。這似明眸的圓月要用在中秋之月上,實為不妥,諺語有“八月十五云遮月”之說。云生月隱,神秘、迷離。此中秋圓月雖不及西子之善睞明眸,卻獨具情調。
我愿隨月在云中漫步,聽她講古老的傳說;也愿站在靜處悄悄凝望。不過,這一切都化為柔和的月光灑在我身上。這才是真實的接觸,是老朋友的祝福。許多人愿意在屋中歡飲度過這中秋之夜,而我卻更喜歡在寧謐的夜晚,在高高的陽臺或戶外傾聽月的歌聲,感受“月中清露點朝夜”。
我曾讀過唐人曹松的《中秋對月》中“直到天頭無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的詩句,也曾看過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的絕對,還有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這些難得的佳作中曹松的詩抒發的是不平,《峨眉山月歌》抒發對故友的思念,朱先生的文章抒發哀愁。他們均寫月,寫月的無私公平普照大地,寫月的淡淡月光給人的安慰,縱然其中并非都是中秋圓月。月亮從古至今都是思念、溫柔、恬靜的象征。尤其是中秋圓月,多少詩人睹物生情,寫下傳世之作;又有多少離別之人的惆悵。而我卻沒有這樣的哀愁,我記起臺灣的地震,它牽動著我也牽動著億萬炎黃赤子的心,一片片溫暖跨海傳情。中秋的月好象也正為此感人之舉默默流淚。她,繁忙的信差,祖國人民的安慰由她傳達。那么,原來思念、溫柔、美好、恬靜的象征中,更應添上一筆關愛和幫助,使無助的人看到她就想到希望,想到明天的美好。這月光雖不及太陽熾熱的光芒,但卻更能喚起聯想——在困難之時,定有人伸出無私的手,給你幫助和溫暖。這聯想不是對世俗的乞求,而是我們這生活在地球上的一類年輕生命的本性——人性。大海納百川,這中秋圓月仿佛是平靜的大海吸收這每個人的思索,在她的溫柔恬靜中,思索的波濤也在緩緩地釋放,化成云霧環繞其周。這是意境,注入新象征的意境。
愿這意境蕩滌我陳舊的思想,沖刷掉世間的不平。或許你對這圓月還有些古老的思索,朋友,請開啟你思維的閘門,暢想明天,暢想屬于自己的“心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