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關于生命的格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
夜晚,我在燈下寫稿,一只飛蛾不停地在我頭頂上飛來飛去,騷擾著我。趁它停下的時候,我一伸手捉住了它。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動彈了。但它掙扎著,極力鼓動雙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躍動,那樣強烈!那樣鮮明!飛蛾那種求生的欲望令我震驚,我忍不住放了它!
墻角的磚縫中掉進一粒香瓜子,過了幾天,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種子里,包含著一種多么強的生命力?。【故顾梢詻_破堅硬的外殼,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不屈向上,茁壯生長,即使它僅僅只活了幾天。
有一次,我用醫生的聽診器,靜聽自己的心跳,那一聲聲沉穩而有規律的跳動,給我極大的震撼,這就是我的生命,單單屬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決定,我必須對自己負責。
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于是我下定決心,一定要珍惜生命,決不讓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生命生命》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運用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的方法,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3.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愛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教學重點:
理解三個事例中蘊含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格言導入。
同學們,在四年的學習中大家積累了許多名言、警句,是嗎?其中一定有你最喜歡的,誰愿意把自己最喜歡的名言有感情地說給大家。
1.學生說自己最喜歡的名言,教師點評。
2.教師出示自己喜歡的人生格言。
一粒貌不驚人的種子,往往隱藏著一個花季的燦爛;一條丑陋的毛蟲,可能蛻(tuì)變為一只五色斑斕(lán)的彩蝶。因為,生命本身就是一樁奇跡。
--杏林子
這是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對生命的感悟,大家自由讀一讀這段名言,想一想有沒有什么問題?(生:為什么說生命是一樁跡?)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學習杏林子的作品《生命生命》。
二、理清事例。
1.自由通讀全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遇到不好讀的地方多讀幾遍。文中有沒有讀不準的字音?老師想考考大家,誰有信心讀準這些詞?(學生領讀)
騷擾動彈掙扎
鼓動欲望茁壯
即使震撼糟蹋
2.指名讀。4名學生每人讀一節,思考:作者寫了哪幾個事例?用自己的話簡練地說一說。(板書:飛蛾求生瓜子生長心臟跳動)
3.作者就是通過這三個事例感受生命的。請同學們再認真讀讀這三個事例,看看哪些語句能讓你感受到生命是一樁奇跡?把句子畫下來,多讀幾遍。
三、精讀細品,感悟生命。
(一)飛蛾求生
語言點1:但它掙扎著,極力鼓動雙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躍動,那樣強烈!那樣鮮明!
語言點2:飛蛾那種求生的欲望令我震驚,我忍不住放了它!
飛蛾為什么能夠創造生命的奇跡?(點評:飛蛾被捉,居然能死里逃生,真個是奇跡!對這個事例誰還有補充?)
(1)自己頑強,極其珍愛生命。
師:從哪些詞語感受到頑強?讀出奮力抗掙的精神。(你們知道飛蛾能活多長時間嗎?平均壽命只有9天,只有9天啊!可它卻為了這短暫的9天拼命地掙扎著,無論怎樣危險,無論能否成功,它都沒有放棄。同學們,我們共同感受飛蛾那強烈而鮮明的生命力。伸出手來,五指用力,握空拳。有一只飛蛾就握在你們手中,正在拼命地掙扎,帶著這種感覺。我們再來讀這句話,讀時注意加重這些詞的語氣。)
師:大家想一想飛蛾能創造生命的奇跡?除了自己珍愛生命,還有什么原因?
(2)作者被生命而感動。
小結:是的,作者被生命震驚了,被感動了。在作者眼里,這飛蛾和一草一木、魚蟲鳥獸,與在座的老師、同學一樣,都是鮮活的生命,它也有生存的權力,理應受到尊重。
(二)瓜子生長。
你還從哪些語句感受到生命是奇跡?
語言點:“那小小的種子里包含著一種多么強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沖破堅硬的外殼,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不屈向上,茁壯生長,即使它僅僅只活了幾天?!?/p>
1.具體說一說你是怎樣感受到瓜子的生命是奇跡的?(點評:在不具備孕育生命的條件下,仍然能夠創造生命!這不能不說生命是奇跡。)
2.思考:瓜子為什么能創造生命的奇跡?(生:它具有頑強的意力和不屈的精神。)
⒊生生合作朗讀。誰能讀出瓜子這種不屈的精神? 指名(畫線部分全體讀)
過渡:飛蛾面對死亡,拼命掙扎,起死回生;瓜子身處黑暗,沒有泥土的滋養,憑著不屈的精神創造了生命的奇跡。那么,作者自己的生命又在哪呢?
(三)心臟跳動
語言點1:那一聲聲沉穩而有規律的跳動,給我極大的震撼,這就是我的生命,單單屬于我的。
1.請大家都來讀讀這句話,品一品有什么感受。
2.心臟跳動也是奇跡嗎?我們來聽一聽自己的心跳,(播放心跳的聲音,教師旁白)這鮮活的心跳已經伴隨你10年了,足足3650個日子;這強烈的心跳已經屬于你近9萬小時,500多萬分鐘,也許你從未關注過它;這活躍的心跳在你的胸膛里已經跳動了約4億次,你又注意過多久呢?
3.聽了這鮮活的心跳,你有什么感受?帶著你的感受再讀這句話。
指名讀--自評、他評--師范讀--全班齊讀
語言點2: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tà)它。
過渡:是的!生命只屬于自己,所以作者才說--(出示句子)
1.齊讀,讀了這句話你知道什么了?
2.想一想,句中的“糟蹋”是什么意思?可以換成什么詞?(浪費、損害……)
3.生活中你知道哪些浪費生命、損害生命的現象?
4.通過讀課文,你來猜一猜作者是怎樣對待自己的生命的?
還是用這個句子,請你在()里填上合適的詞表明作者的生命態度。
我()好好地使用它,()白白地糟蹋它。
5.作者是怎樣好好使用自己生命的呢?我們聽聽作家杏林子的故事(出示杏林子簡介)
6.杏林子創造出怎樣的生命奇跡?聽了這段介紹你對“生命本身就是一樁奇跡”有什么認識?
四、感悟生命,寫格言。
1.你還還知道哪些珍愛生命、善待生命的人物?
師:類似這樣的生命還有當代保爾張海迪、海倫凱勒、歌手叢飛。
2.這些都是平凡世界里的不平凡人物。那么,作為普通人,我們的生命該如何度過?你對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又有哪些思考?請大家拿起筆,也像杏林子,張海迪那樣,寫一句關于生命的格言。
“胎嬰未成人,十月懷母腹??曙嬆钢囀衬钢??!蹦赣H賦予我們生命,從出生那時起,我們就已融入母親的靈魂,成為她生命的一部分。長大以后,自己做了父母,才真正明白,那個小小的生命,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牽動著自己的心靈。懷胎十月,母親經受了苦痛與折磨,胎兒的生命源自母體,若無母親,則無生命的成長與延續。
“ 母臥濕簟席,兒眠干被褥。兒睡正安穩,母不敢伸縮?!泵看巫x了這幾句,都會想到關于母親的一些細節,在我成長的歲月中,母愛如同被樹葉曬下的斑駁陽光,暖融融的而伸手可及。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母親含辛茹苦、勤勉操勞,付出的再多也不求回報,無怨無悔,只為兒女幸福平安。兒女是母親生命的延續,這種愛真摯而不含一絲雜質,有母愛的陪伴與呵護,我們永遠不會孤獨,心靈的故鄉里永遠綠意蔥蘢。
“有善先表揚,有過則教育。兒出未歸來,倚門繼以燭?!备改笇⒆涌偸菬o私的寬容,孩子的善言善行會得到父母的嘉許,孩子的過錯會得到父母的寬恕與教誨。一旦孩子外出未歸的時候,母親就會靠在窗門前,向著遠處眺望,等待著孩子的歸來。即便是到了夜晚,母親也會點燃燭光,靜靜地等著孩子。
1、愛心是:抱著足可確信的希望與信賴,奔赴偉大榮譽之路的感情?!ü帕_馬)西塞羅
2、愛是生命的火焰,沒有它,一切變成黑夜?!_曼.羅蘭
3、堅強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做出驚人的事業。——馬爾頓
4、慈悲不是出于勉強,它是像甘露一樣從天上降下塵世;它不但給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樣給幸福于施與的人。——英·莎士比亞
5、對于我來說,生命的意義在于設身處地替人著想,憂他人之憂,樂他人之樂?!馈垡蛩固?/p>
6、真正的同情,在憂愁的時候,不在快樂的期間。——冰心
7、心心相印的人,在悲哀之中必然會發出同情的共鳴?!勘葋?/p>
8、奉獻乃生活的真正意義。——阿德勒
9、善待那些具有愛心的人?!诽仂`克
10、只有當你給你的朋友以某種幫助時,你的精神才能變得豐富起來。——蘇霍姆林斯基
11、只要還有能力幫助別人,就沒有權利袖手旁觀?!_曼·羅蘭
12、完成工作的方法是愛惜每一分鐘?!_爾文
13、不是槌的打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使卵石臻于完美。——泰戈爾
14、地球無愛則猶如墳墓?!ⅰげ蕦?/p>
15、沒有無私的自我犧牲的母愛的幫助,孩子的心靈將是一片荒漠。——狄更斯
16、不被任何人愛,是巨大無比的痛苦;無法愛任何人,則生猶如死。——格林貝克
17、聰明人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幫助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幫助別人?!!す?/p>
18、愛是生命的火焰,沒有它,一切變成黑夜?!_曼·羅蘭
19、世界上只有一種人,就是需要關心的人?!獪厥廊?/p>
20、希望被人愛的人,首先要愛別人,同時要使自己可愛?!惶m克林
21、為著品德而去眷戀一個情人,總是一件很美的事?!乩瓐D
22、幾十年的經驗使我懂得,多想到別人,少想到自己,便可以少犯錯誤?!徒?/p>
23、愛能使偉大的靈魂變得更偉大?!隆は?/p>
24、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為偉大,化平庸為神奇?!挷{
25、信心是:抱著足可確信的希望與信賴,奔赴偉大榮譽之路的感情?!魅_
26、愛是生命的火焰,沒有它,一切變成黑夜。——羅曼羅蘭
27、應當善于同情,而不是善于嚴懲?!_佐夫
28、愛之花開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榮。——梵高
29、愛可以戰勝一切。——瑞士·希爾泰
30、應該尊重彼此間的相互幫助,這在社會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高爾基
31、真誠的關心,讓人心里那股高興勁兒就跟清晨的小鳥迎著春天的朝陽一樣?!郀柣?/p>
32、你可曾想到,失去了愛,你的生活就離開了軌道?!闷苼?/p>
33、發明家全靠一股了不起的信心支持,才有勇氣在不可知的天地中前進。——巴而扎克
34、一切真摯的愛,是建筑在尊敬上面的?!捉鸷?/p>
35、一個人要幫助弱者,應當自己成為強者,而不是和他們一起變成弱者?!_曼·羅蘭
36、為著品德而去眷戀一個情人,總是一件很美的事?!ED·柏拉圖
37、人生是花,而愛是花蜜?!旯?/p>
38、那種只愿聽順耳之言的人,對他人又有什么幫助?——伊麗莎白·比貝斯科
39、幫自己的忙,幫到后來,只忙了自己,這是常常要遇到的。——魯迅
40、愛是理解的別名?!└隊?/p>
41、無論是朋友或是生人遭到了危險,我們都要大膽地承擔下來,盡力幫助人家,根本不考慮自己要付出多大的代價。——馬克·吐溫
42、愛是自然而來的,不是買得到的?!馈だ寿M羅
43、一個人的力量是很難應付生活中無邊的苦難的。所以,自己需要別人幫助,自己也要幫助別人。——茨威格
44、愛就是充實了的生命,正如盛滿了酒的酒杯。——泰戈爾
45、德行善舉是惟一不敗的投資?!舐?/p>
46、有人問我們的行為會產生什么后果,能走多遠而不至出錯,我們應該歡迎他,把他當作朋友?!└隊?/p>
47、你可曾想到,失去了愛,你的生活就離開了軌道。——法·拿破侖
48、再清香的花離不開泥土的哺育,最高傲的葉子忘不了樹根的恩情。——莫宗勇
49、感謝是愛心的第一步?!髦V
50、它(愛)叫懦夫變得大膽,卻叫勇士變成懦夫?!勘葋?/p>
51、朋友,熟人是靠山,但不能一味地依靠他們?!獧丫銊?/p>
關鍵詞:緊急避險,限度
一、 緊急避險概論
緊急避險,又稱為緊急避難,是正當化事由之一。[1]正當化事由在各國刑法理論中有著不同的稱謂。大陸法系稱之為違法阻卻事由,英美法系稱之為合法抗辯說,前蘇聯和我國刑法理論則為排除犯罪性行為。所謂排除犯罪性行為是指某種行為在形式上似乎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而實質上卻是為保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利益而實施的對社會有益的行為,形式上是犯罪,而實質上卻不是犯罪的行為。[2] 在現代世界各國刑法中,普遍對緊急避險做出了明確的規定。
緊急避險被社會所認可,可以從“緊急時無法律”[3]這句古老的法律格言中得以反映。這句格言產生于中世紀的教會法,其基本含義是,在緊急狀態下,可以實施法律在通常情況下禁止的某種行為,以避免緊急狀態所帶來的危險。盡管世界各國的法律都肯定了緊急避險的正當性,但對于緊急避險的性質,不同的法學流派卻有著不同的立場:自然法學派認為,緊急避險是自然法賦予的權利,是一個理性人將自己神圣的私權通過社會共同契約的方式讓渡出一部分后,對個人生命、自由權利的捍衛,人定法不能剝奪,只能放任。功利法學派認為,緊急避險是沖突法益不能兩全時的客觀上不得已的措施,不存在譴責行為人的根據,不應處罰。自由意志論者認為,面對突如其來的危險,行為人往往喪失意志自由,其行為與無責任能力人行為性質相同。[4] 我國刑法理論通說認為緊急避險之所以不是犯罪行為,不負刑事責任,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只能表現在法律所保護的利益遭遇緊急危險而不可能采取其他措施予以避免時,不得已損害另一較小利益來保護較大利益,而不得損害同等利益與較大利益,既然如此,緊急避險行為從整體上看或者說從社會整體利益來看,就應當允許。 [5]
一般認為,構成緊急避險需要具備起因條件、時間條件、主觀條件、補充性條件和限度條件。[6] 我國刑法第21條規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已采取的緊急避險行為,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同時,又規定“緊急避險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應該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所謂“超過必要限度”,實際上就是對緊急避險的限度條件的判斷,而這種判斷在實際案件中極其復雜,關系到是否適用緊急避險,關系到當事人罪與非罪的判斷,故又極其重要。關于這一點,我國刑法學界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即前述中所提到的通說——“大于說”,認為必須是“所保護的合法權益必須大于避險行為所引起的損害”。[7] 另一種觀點是“等同說”,認為“在保全法益與犧牲法益價值相同的情況下,應當承認其為緊急避險”。[8] 我國刑法以罪刑法定為基本原則,但是對緊急避險的限度條件,刑法沒有無明確規定,而只有“超過必要限度”這一抽象規定,因此對此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是十分必要的。
二、以案說法
在美國,曾經有一個十分典型的判例:在一次海船失事后,一只救生艇上超載有9名海員和32名乘客,在暴風來臨時,為減輕載重,避免全艇覆沒,幾名海員把 14名男乘客拋入海中。救生艇因減輕重量而沒有沉沒。后來,被告人按過失殺人受審。法院認為,為駕駛救生艇而留下幾名水手是必要的,但多余的船員應先于乘客而犧牲,乘客中誰應犧牲則需要用抽簽辦法決定。最后法院判處被告人6個月苦役,總統也拒絕給予特赦。[9] 筆者以為這個案例的判決存在著許多值得推敲的地方。第一,被告人的行為很明顯是故意殺人,定過失殺人的罪名應該是因為量刑的需要而做的一種變通。第二,如果在迫不得已的情形下以犧牲某些人生命來救助另一些生命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那么六個月的刑期到底有多大的威懾力?(當然負有特定義務的人應當先做出犧牲)??峙逻@種處罰的威懾遠遠無法超過在危急情況下求生的欲望。第三,抽簽的辦法是否可行?如果條件允許,這當然不失為一種好辦法,每個人存活下來的概率都是一樣的,而不再是原始意義上的弱肉強食的物競天擇,其避免了主觀上的任意選擇性。但是有多少緊急情況是可以讓當事人有時間、有條件抽簽的?可能抽簽的結果還未確定,災難已經發生了。筆者以為,這個案例最引人思考的地方還在于以犧牲他人生命為代價的避險行為是否能適用緊急避險成為免除刑事責任的理由?
在緊急避險案件中,衡量權益的大小時,財產權的價值大小是可以直接量化的,此外,人身權大于財產權,生命權大于人身權,國家利益高于私人利益,也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當兩相沖突的利益都是生命權時,則存在著不同的見解。德國現行刑法典第34條規定:“為使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身體、自由、名譽、財產或其他法益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已而采取的緊急避險行為不違法。但要考慮所要造成危害的法益及危害程度,所要保全的法益應明顯大于所要造成危害的法益,而該行為實屬不得已才為之的,方可適用本條的規定?!盵10] 美國《模范刑法典》則規定:“行為人認為為避免對自己或他人的傷害或損害所必須的行為是正當的,只要:(1)行為試圖避免的傷害和損害大于法律通過確定被指控的犯罪尋求保護的利益……”[11] 日本刑法第57條第1項的正文則規定:“為了避免針對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身體、自由或財產的現在危難,不得已實施的行為,只要其產生的損害沒有超過想避免的損害的程度就不處罰?!睂τ谝誀奚粋€人的生命挽救另一個人的生命的行為則認為“人的生命在法律上都被看成是相同的價值的,這種場合,也可以承認是緊急避險”。[12] 我國刑法理論界也有認同此種立法精神的。例如著名的卡納安德斯之板:航船沉沒后兩人爭奪只能載一人的木板,體強者將體弱者推開而致體弱者淹死。有學者對這種情況進行分析,認為無非有四種可能性:一是其中一人舍己為人,二是其中一人舍人為己,三是二人互讓同時死亡,四是二人互爭同時死亡。第三種和第四種是最差的結果,第一種情況是建立在高尚道德基礎之上的,如果將第二種情況視為犯罪,就是對人以第一種情況相要求,如此,法律是以崇高的人性為基礎而不是以軟弱的人性為基礎。但是,刑法既不強迫人們做出犧牲,也不將英雄主義強加于人。因此,盡管上述第二種情況是不道德的,但在法律上不能認為是犯罪。[13] 對于這個問題的解決,筆者以為“大于說”的理論是存在著缺陷的。持“大于說”的人們都是站在社會整體的角度上看,認為在兩個權益相沖突而只能保全其中之一的緊急狀態下,任何人都希望保全較大的權益,這對整個社會是有益的。但是按這種理論,當兩個人的生命都處于危難之中,只能犧牲一人保全另一人的生命時,要想不觸犯法律,便只能是共同等待死亡?!按笥谡f”的原意是要在總體上盡可能的為社會挽回損失,卻造成了更大的損失。在兩人同時面臨危險之時,犧牲一個人的生命來挽救另一人的生命是應該被允許的,因為這樣畢竟避免了兩人同時死亡這種更大的損失。當然,在現代提倡文明和理性的社會中,沒有人愿意看到人與人之間的互相殘殺,只要有條件有時間采用抽簽等其他類似的合理方式,就不能采取弱肉強食這種帶有主觀任意性的野蠻方式,但是如果情況確實緊急,根本沒有這種條件,法律也不能過分苛責當事人。畢竟在緊急情況下的違法行為,并不是由于行為人具有反社會的主觀惡性,因此,不能像在通常情況下一樣要求行為人。[14]
但是,對待這個問題,“等同說”同樣有它的不完善之處。實踐中曾有這樣的一個案例:A和B的妹妹睡在一起,半夜發現B伺機殺死她,于是將熟睡中的 B的妹妹挪到自己的位置上,其后B將其妹妹錯認為是A,并將之殺死,A趁B處理尸體的時機逃跑。有學者分析緊急避險的限度問題時,認為此案類同于卡納安德斯之板,都屬于為保全自己,犧牲他人生命的緊急避險,因此可免除刑事責任。[15] 但是在另外一個類似的案件中,有學者發表了截然不同的觀點。案情是這樣的:一人為躲避驚牛,拉路過的老人阻擋,導致老人當場被牛撞死。學者認為這種情況不符合“大于說”,所以此人應當負刑事責任,而不能以緊急避險為由進行免責。[16] 筆者以為這兩個案例不同于卡納安德斯之板的地方在于受害人并沒有面臨任何危險,只是因為施害者的轉嫁而卷入到災難之中,在這種情況下不能認為是緊急避險。當一個人將自己面臨的危險轉嫁到另一個無辜者身上時,從社會整體上說,社會并未挽回較大的損失,而且還使無辜者承受本不應屬于他的災難。對于面臨危險并遭受侵害的人來說,法律可以通過懲罰制造危險的人對之進行保護,或者當事人可以通過民事訴訟、投保及其他方式獲得賠償。但法律不應當允許當事人轉嫁這種危險,否則會導致緊急避險的濫用。這種轉嫁還會增加社會的不確定性及人們的不安全感。雖然自卡納德斯之板這種情形中,同樣是有人將己所不欲施加于他人,但是,對于危險之外的人肯定不會愿意因固守生命價值相等而無法決定誰應被處死這種觀點而眼睜睜地看著所有面臨危險的人被淹死。
綜上所述,關于緊急避險的限度問題,“大于說”和“等同說”均有局限之處,應當將兩者結合起來,即以“大于說”為根本,并在某些情況下承認“等同說”,才能使緊急避險更好地發揮作用。此外,我國的刑法關于緊急避險的限度條件的規定內容過于簡單,同時含義不甚明確,這樣會給司法實際操作帶來許多疑惑和困難,建議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相關司法解釋。
注釋:
[1]參見高銘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孕育和誕生》,法律出版社,1982年版,第44-45頁
[2]參見陳立、黃永盛主編《刑法總論》,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47頁
[3]參見張明楷《刑法格言的展開》,法律出版社,1999版,第241頁
[4]chinalawedu.com/news/2004_2/5/1053394123.htm
[5]此觀點可參見陳立、黃永盛主編《刑法總論》,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80頁
[6]此觀點可參見陳立、黃永盛主編《刑法總論》,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81-285頁
[7] 參見陳立、黃永盛主編《刑法總論》,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第284頁
[8]參見陳興良《正當化事由研究》,載《法商研究》,2000年第3期
[9]參見儲槐植著《美國刑法》,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轉引自田宏杰著《刑法中的正當化行為》,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279頁
[10]參見馮軍譯《德國刑法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4-15頁
[11]參見田宏杰《刑法中的正當化行為》,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278頁
[12]參見[日]大塚仁著,馮軍譯《刑法概說(總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384頁
[13]同前頁[8]
[14]將這種“大于說”運用到兩個相同價值的財產權只能擇一存在的情況中,同樣是不盡情理的。比如說,A、B、C三間同等價值的廠房,A著火,如果不及時推到B,那么就會導致三間廠房都被燒毀,可是按照“大于說”,人們只能承受這種更大的損失,否則就要接受法律的制裁。
一、向書本學習語言
初中語文課本匯聚了語言的精華,是學生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積累語言的工具,是學生學習、積累語言的重要依據。所以語文教師一定要以此為契機,指導學生向書本學習語言。
如《春》這篇文章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分類積累。
疊音詞語:欣欣然、嫩嫩的、綠綠的、輕悄悄、綿軟軟、抖擻抖擻、舒活舒活、稀稀疏疏
顏色詞語:嫩嫩的,綠綠的,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綠得發亮,青得逼你的眼
比喻、擬人句:野花……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美段: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
向課外名篇學習。語言的積累必須從課內轉向課外,學生可以從名著、報刊、雜志等書面的東西學習積累語言。
中學生必讀篇目很多,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深入到課外,延伸到課外,使學生的積累變成有意識的活動,在學生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時,讓學生背誦保爾的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不僅是語言的積累,更是一種情感精神的熏陶。
二、向生活學習語言
生活中,時時處處是語文,留心處處皆學問。指導學生樹立大語文觀,在生活中留心,在學習時留意,總能學到富有生命力的語言。
1.學習富有個性的群眾語言。“苦吟詩人”賈島騎著毛驢到處巡游的故事是很有啟發性的,他除了把自己的靈感記錄下來之外,還記錄下了許多生活中的群眾語言精華。所以,我指導學生學習周圍人的個性語言,并進行比較積累,這樣有助于學生在寫作中抓住人物的性格特點。有個學生積累的語言很有代表性:我站在一邊,媽媽洗著衣服,一推我,一臉不耐煩:“你杵這跟木頭一樣,還不去寫作業!”奶奶見我站在一邊看她洗衣服,笑著指著我說:“你傻愣著吧,你媽又要罵你了?!睂W生認為“杵”和“愣”兩個字的運用就很有個性,也富于生活氣息。
2.向視聽材料積累語言。電視節目、網絡內容現在成了學生學習積累語言的重要途徑。當“PK、MM(美眉)、QQ”這樣的語言出現在學生作文中時,你會發現語言是有生命力的,它會在某一天成長得令你吃驚。因此,適當指導學生學習電視、網絡用語會使學生作文富有時代氣息,語文教師要和學生和時代和語言共同成長。
如電視中有這樣的語言:
①山因勢而變,水因時而變,人因恩而變。――公益廣告
②趕快下“斑”,不要“逗”留。――化妝品廣告
③茶以清心,書以養心。――河北電視臺讀書欄目
④人生就是大舞臺,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戲曲頻道
又如網絡語言:
①“點擊生命的窗口”
②“我的博客我做主”……
這些富含哲理、富有時代氣息的語言材料是我們的一筆財富,應該指導學生學習和積累。
那么如何使學生的積累具有科學性,從而形成自覺意識呢?
1.積累摘抄本,分出課內和課外。課內的學習積累要在課上進行分類指導,課外積累本要按周布置,分開類別,如“四字美語、格言、諺語、詩詞名句、名人名言、群眾口語、電視欄目廣告語、網絡流行語……
2.定期交流,擴大戰果。一種快樂可以分享為兩種快樂,一種思想可以交流為兩種思想。因此,定期進行交流,以期達到資源共享、語言共有。每周小組交流,由小組長選出組內最優秀的語言積累的素材,然后每兩周進行全班交流,由老師統一時間,讓學生充分利用課上時間交流兩周中的成果,評選出語言之星,充分調動學生積累語言的積極性。
3.組長命題,共同積累。為了統一積累的內容,教師可選派組長按同一內容布置一周的積累內容,這樣同學們的積累就會有的放矢,有序有理了。例如:可以積累關于理想的內容,可以從幾個方面積累:詩句、電視、網絡、格言、諺語、名言、事跡等方面積累。
1、對藝術家要寬容。你叫劉歡穿立領去槍銀行啊? —— 周立波
2、藝術是生活的鏡子。 —— 列夫托爾斯泰
3、向生活和習俗里去找真正的范本,并且從那里吸收忠于生活的語言。 —— 賀拉斯
4、文學的真正的使命就是使感情成為可見的東西。 —— 泰納
5、畫家在畫室的門上應該大書:室內有一雙眼睛,為不幸的人灑同情之淚。 —— 賀拉斯
6、藝術是一種使我們達到真實的假想。 —— 畢加索
7、一首偉大的詩篇象一座噴泉一樣,總是噴出智慧和歡愉的水花。 —— 雪萊
8、給藝術的真正力量是融會于偉大情感之中的平凡。 —— 讓弗米勒
9、出特征的藝術才是唯一真實的藝術。 —— 歌德
10、藝術乃德行的寶庫。 —— 巴爾扎克
11、任何美的藝術品都不可能沒有一點小小的瑕疵,但真正的美卻一定能夠掩蓋這些小小的瑕疵。 —— 迦迪那
12、藝術與科學既不同而又互相關聯;它們在審美的方面交會。 —— 克羅齊
13、生活的奧秘存在于藝術之中。 —— 王爾德
14、藝術可遇不可求--它不會因為你是平民而對你視若無睹,也不會因為你是王公而對你青眼有加。天時未到,即使是最睿智的人也不能使藝術品誕生。 —— 惠斯勒
15、除了藝術之外,沒有更妥善的逃世之方;而要與世界聯系,也沒有一種方法比藝術更好。 —— 歌 德
16、當藝術穿著破舊衣衫時,最容易讓人認出它是藝術。 —— 尼采
17、詩歌是藝術的女王。 —— 托斯普拉特
18、只有動情寫作的作品才能動人以情。 —— 塞泰柯爾律治
19、偉大的藝術從來就是最富于裝飾價值的。 —— 毛姆
20、藝術的敵人就是不學無術。 —— 塞約翰遜
21、笨拙的藝術家永遠載別人的眼鏡。 —— 羅丹
22、藝術恒久,生命短暫。 —— 英國
23、藝術是感情的傳遞。 —— 列夫托爾斯泰
24、藝術是人類的天性。 —— 伯克
25、藝術使自然更完美。 —— 雷諾茲
26、非出自情意的藝術,大概不能說是真正的藝術。 —— 德國
27、電影應當給觀眾希望、感悟和好心情,因為要看絕望,觀眾可以在生活中看到免費的。 —— 摩根弗里曼
28、藝術之藝術,詞藻之神采,以及文學之光華皆寓于純樸之中。 —— 惠特曼
29、美術一旦脫離了真實,即使不滅亡,也會變得荒誕。 —— 托卡萊爾
30、一切藝術、宗教都不過是自然的附屬物。 —— 亞里士多德
31、藝術是活的科學。 —— 科克托
32、每部杰作是激情迸發的產物。 —— 迪斯累利
33、藝術不是技藝,它是藝術家體驗了的感情的傳達。 —— 列夫托爾斯泰
34、經典是這樣一種著作 —— 卡爾維諾
35、藝術是發揚生命的,死神所在的地方就沒有藝術。 —— 羅曼羅蘭
36、藝術的偉大意義,基本上在于它能顯示人的真正感情、內心生活的奧秘和熱情的世界。 —— 羅曼羅蘭
37、藝術家氣質是一種折磨業余愛好者的疾病。 —— 切斯特頓
38、拍攝有分量有深度的作品:不妨鎖定一個主題,用一輩子時間去拍攝! —— Sanm Abel
39、我們的藝術應當比現實站更高,應當使人不脫離現實又高于現實。 —— 高爾基
40、一個作家闡述的真理比別人更少,僅僅因為他講述了更多的真實,這是永恒的規律。 —— 麥考萊
41、完美不是沒有任何東西可加,而是沒有任何東西可減。 —— Antoine de Saint Exupery
42、畫家和詩人都允許撒謊。 —— 英國格言
43、偉大的藝術品不像生活那樣令人失望,它們并不像生活那樣總是在一開始就把所有最好的東西都給了我們。 —— 馬塞爾普魯斯特
44、每當一位藝術家逝去,人類的一些幻想也隨之而逝。 —— 羅斯福
45、藝術或有謬誤,自然卻永不犯錯。 —— 德萊敦
46、太生活化了也就沒有藝術了。 —— 愛獻生
47、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學我者生,似我者死。 —— 齊白石
48、為藝術而藝術,不會比為喝酒而喝酒更有意義。 —— 毛 姆
49、藝術屬于古老的世界,科學屬于現代的世界。 —— 迪斯雷利
50、缺乏盛情的藝術家好似沒有顏料的畫家。 —— 巴里
51、在藝術作品中,最富有意義的部分即是技巧以外的個性。 —— 林語堂
52、藝術是高尚情操的宣泄。 —— 穆爾
53、科學和藝術是一枚硬幣的兩面。 —— 李政道
54、美是藝術的目的和推動力。 —— 岡察洛夫
55、藝術是精神和物質的奮斗。 —— 宗白華
56、藝術應當擔負起哺育思想的責任。 —— 白朗寧
57、藝術的第一目的是再現現實。 —— 車爾尼雪夫斯基
58、藝術家對于自然有著雙重關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隸。 —— 歌德
59、真實地表現自然,卻仍然充滿藝術的美。 —— 查丘吉爾
60、詩是由真實經過想象而出來的,不單是真實,亦不單是想象。 —— 戴望舒
61、在真正的藝術領域里,沒有預備學校,但是有一個最好的預備方法,就是對藝術大家的作品抱一種最虛心的學徒的興趣。這樣碾顏料的人常常會成為優秀的畫家。 —— 歌德
62、沒有思索和悲哀,就不會有文學。 —— 岡察洛夫
63、藝術給我們插上翅膀,把我們帶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 契訶夫
64、藝術是一種享受,一切享受中最迷人的享受。
65、藝術并不超越大自然,不過會使大自然更美化。 —— 塞萬提斯
66、貧窮是一切藝術職業的母親。 —— 托里安諾
67、藝術遠不及生活重要,但如果沒有藝術,生活就非常貧乏了。 —— 非洲
68、我們所經歷的最美好的事情是神秘,它是所有真正的藝術和科學的源泉。 —— 愛因斯坦
69、尋門而入,破門而出。 —— 許麟廬
70、音樂是人生的藝術。 —— 施特勞斯
71、藝術的基礎存在于道德的人格。 —— 羅斯金
關于《飛鳥集》讀后感通用范文 《飛鳥集》是印度詩圣、亞洲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泰戈爾的一部哲理小詩的詩集,這部詩集包括了300余首清麗的小詩。
白晝、黑夜、海洋、自由和和平,都在泰戈爾的筆下二和為一,短小的詩句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引領世人探尋真理和智慧的源泉。
閱讀此書,如同在暴風雨過后的初夏清晨,推開臥室的窗戶,看到一個淡泊清透的世界,一切都是那樣清新、亮麗……
泰戈爾這本書里的散文詩,寧靜恬遠,充滿了哲學的韻味,讓我體會到了人間的善與惡,更讓我學會了許多做人的道理,而著本書,真是世界文學寶庫里一顆璀璨的寶石!
關于《飛鳥集》讀后感通用范文 中國人注重佛教,講究的是“出世”,超然物外,脫離凡塵,而在泰戈爾眼里,重的是“入世”,他本可以安享人生,錢,勢皆有,可他卻入了這“濁世”,用筆渡盡這世間苦難之人。
“你莞爾微笑,對我默默無言;可我覺得,我為此情此景,已等待得很長久了。”泰戈爾生于孟加拉地主家庭,是當時孟加拉知識中心之一,可以說泰戈爾家族當時在思想和經濟上與印度民族資產階級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他沒有作為一個“施予者”,“一個慈善家”,而是與人民站在一起,同殖民主義搏斗,這意味著他所擁有的金錢,地位都有可能失去,但他不在乎,因為他知道,一直以來他所追求的,就是這樣的命運。于是他說“神啊,我感謝你,我壓根不是權力的輪子,而是與那些被碾得粉碎的凡人在一起。”
“黑夜親吻逐漸逝去的白晝,在他耳邊低語;‘我是死亡,是你的母親,我要給予你新生。’”他反對極端派的暴力,也反對穩健派的妥協,群眾們不同意,燒“英國貨”,罵英國人,泰戈爾認為這是破壞,憤然退出,后結識了甘地,他們的友誼讓他發現了一條嶄新的路,他愛恨分明,訪問了許多國家,在人們矛盾日益尖銳時,他大力宣傳愛,對人性有無限的信心,根深蒂固的樂觀主義“不要因為錯過太陽而流淚,否則你會因為錯過繁星而黯然神傷?!彼脑捳Z如柔風細雨般拂過人們心里的傷痛,他輕聲低語著;“親愛的,黑夜會帶來曙光,苦難會迎來希望?!?/p>
印度有一種思想叫做“梵”,意思是“你就是它”,即我與非我,人與自然關系的協調,這便是泰戈爾思想的源頭吧,他把重點放在“人”的方面,寬容諒解他人,持友善之心,這些都反映在《飛鳥集》中,他生于一八六一,死于一九四一,這八十年的動蕩紛爭,思想的融合碰撞,全都給作品打上了獨特的烙印。
“果實的事業是尊貴的,花的事業是甜美的,但讓我做葉的事業吧,葉是謙遜地垂著綠蔭的。”
關于《飛鳥集》讀后感通用范文
“我今晨坐在窗前,世界如一個路人似的,停留了一會,向我點點頭又走過去了。”
“你看不見你自己,你所看見的只是你的影子?!?/p>
“人是一個初生的孩子,他的力量,就是生長的力量?!?/p>
“光明如一個祼體的孩子,快快活活地在綠葉當中游戲,它不知道人是會欺詐的?!?/p>
“世界在躊躇之心的琴弦上跑過去,奏出憂郁的樂聲?!?/p>
“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p>
這些美麗的詩句與格言廣為人知,是一個圣人,一個世界級純粹的詩人,一個被現代許多詩人稱之為“孩子天使”的印度詩人泰戈爾,他的眼睛能看到一切事物的意義,他的詩中你只有感到和平,感到安慰。他是世界的良心——詩人對生命具有博大的同情和純潔的愛,泰戈爾的《飛鳥集》讓我們感受到文學的莊嚴與美麗,人性的純美和善良。
泰戈爾與里爾克,是我最喜歡的兩位偉大詩人?!跋奶斓娘w鳥,飛到我的窗前唱歌,又飛去了。秋天的黃葉,它們沒什么可唱,只嘆息一聲,飛落在那里?!辈还芎螘r讀到泰戈爾的《飛鳥集》,總被詩人高尚的美德,偉大的人性中的美好動人而感染,由325篇英文組成的格言詩句,簡短美妙的詩句仿佛林間的風聲,輕柔地撫過你的身心……多少年過去,書頁發黃,泰戈爾的詩蘊涵了世界無窮的奧妙。
《飛鳥集》是泰戈爾選自1899年的《微思集》中的小詩,原作大部分是具有寓言性的哲理詩,泰戈爾從中選擇了一些短小精悍的譯成英文。另一部分詩是泰戈爾的即興之作,結成英文詩集《飛鳥集》于1916年出版。泰戈爾從日本“徘句”句得到靈感,精短格言小詩成了世界經典,它融合了印度梵的精髓,完美地將自然與人性結合在一起。
如果說《新月集》是孩子的世界,《飛鳥集》則是青年的思想,寫作時詩人心靈也經常陷入苦悶與煩躁,他經常捫心自問,詩人的活動有什么意義呢?憑想象涂抹幾句詩就能顯示人的崇高偉大了嗎,國家貧窮落后,人們愚味無知,祖國與我向何處去。人生撲面而來的主題——孤獨、恐懼、愛情、死亡、愛、上帝、創造……短詩集中表達了詩人終生關注的精神問題。思想碎片在精神暗流上構成特殊的有機整體,閱讀《飛鳥集》,我們無疑是在尋找一位先知的指點,也是自身思想不斷淬礪的過程,思索越深表達越直接。
現代社會中,人們常常飽受恐懼感的折磨,恐懼失業,恐懼將來,我們想要的又太多太急切,家庭,生活彼此譴責與抱怨的太多,譴責周圍事物的必然結果是變成犬儒主義,絕望無助。當我們最后向命運低頭,認為自己是環境的犧牲品,屈服于所謂的宿命論帶來的厄運時,我們就丟棄了希望,拋卻了理想,習慣天聽由命,選擇停滯不前。讀《飛鳥集》,感受偉大詩人童真博愛的心靈,“愛就是充實了生命,正如盛滿酒的酒杯。”與世無爭,卻不失進取,守候,奉獻卻不求回應。
在人們心靈深處,沒有比渴望理解更強烈的需要了——希望他人聆聽、尊重、重視自己的聲音,希望能影響到他人。敞開心靈并不容全家人,大多數人情緒容易受左右,《飛鳥集》可以凈化心靈,成為自然之子,與草木共呼吸,詩歌是我們內心力量的源泉,“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比怏w消亡了,靈魂還將前行,看淡生死,無悔人生,在有限的生命里,去做無限的事業,在詩歌里我們可以找到理想與現實的距離和定位。不避世,不夸張,不怯懦,才是對生命真實的愛與追求。
現實的沖突與分歧只是思維方式的不同,價值觀、動機與目標也不盡相同,有時是完全對抗的,消融對抗,巧妙地將身心達到平衡是印度哲學中重要的部分,也是《飛鳥集》中鮮明特征,它辯證思維,把生命的哲理完美地表達,得到就是失去,榮耀不如沉寂,真理是宇宙的秘密及前進的動力,一如詩人所說:“世界對著它的愛人,把它浩瀚的面具揭下了?!庇笳?,便得真,探索真理的藝術道路永無止境。
我每天讀泰戈爾的詩,讀他一行詩,可以把世上一切的煩惱都忘了。有人說,在詩的王國印度長大的詩人泰戈爾,他的家庭是印度的望族,來往的朋友與長輩都是印度有名的哲學家、詩人,泰戈爾的父親也是當時一位天才,在優越環境中長成的偉大詩才受了不少灌溉,詩人的人格有著超越生死的包容及同情,《飛鳥集》是泰戈爾自然發芽,生枝,開花結果的藝術精品。
寄寓在我們靈魂深處的泰戈爾,他的作品與我們對應的是內心,是我們任何一個人,一個正在讀他的人,任何一個有愛的精靈;你就是自己,就是一直在尋找又一直失落過的自己;你就是永恒,是生生不息的河流。泰戈爾用內在的深刻的情緒,用音樂一般的詞句,把永恒的美好寫出來給我們看。
關鍵詞:角色轉變 情感課堂 語言激情 平等相處 焦慮降低
西方學者研究表明,認知和情感是語言教學過程中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消極情感,如焦慮、緊張、厭惡等會影響學習潛力的發揮;反之,積極情感,如自尊、自信、愉快等能創造有利于學習的情感因素而左右學習過程。本人結合自身教學實踐,提出了以下五點培養學生積極學習情感的有效措施:
一、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師角色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人的認知活動總是伴隨著一定的情感因素,當情感因素受到壓抑甚至抹殺時,人的自我創造潛能便得不到發展和實現;而只有用真實的、對個人的尊重和理解學生內心世界的態度,才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他們的自信心。然而,傳統的課堂教學就是教師作為傳授者、組織者、控制者。教師給學生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學生是被動的知識學習者,教學幾乎是一種單向傳遞的方式,滿足于“要學生跟我學”。這種教育觀念的必然會導致課堂教學缺乏情感交流,陷入一種無生氣的狀態,導致學生上課參與意識不強、英語學習興趣不濃。
教師應是“引導者”,是“幫助者”,幫助學生學,創造條件讓學生學。從某種意義上說,外語教師有時又是一個“交際合作者”。教師應經常和學生進行交際,同學生保持平等的身份,使學生感到輕松愉快,解除思想顧慮,教師要在友好的氣氛中幫助學生提高外語交際水平。教師還是“心理治療者”,要幫助學習困難的學生找出困難原因,分析消極因素的影響,并從心理上幫助他們克服阻遏外語學習的消極因素,使他們放下包袱,充滿信心,學好外語。
二、教學內容與情感課堂相結合
現行高中英語課本,內容豐富,題材廣泛,結構安排合理,教師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取舍和重新安排。因材施教,結合實際,努力創設有利于學生接受和理解的教學內容的情境,在難度、審美、結構、科學性等方面做好情感性處理,以保證教學內容引人入勝,組織科學合理。特別要注意難易適度、坡度適中、分量適當。因為內容太難,影響學生學習的信心;內容太易不僅不會產生成功的歡樂,反而會引起“沒意思”的乏味之感,挫傷學生學習積極性。
現行人教版新教材很好地體現了時代感、信息化、知識化、趣味性、挑戰性的特點。教師可以根據需要自行取舍安排,不一定按教材的原有順序。本人在講授SEFC SBIA Unit 4“UnforgettableExperiences”時,首先把握好內容結構的深淺度,把課本提到的旅行串在一起并力求豐富,用一節課講完,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學習較多的內容。這樣便于比較學習,使學生越學情緒越高,并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還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審美因素,從美學的角度設計英語課堂教學結構,使學生的學習與獲得美感及享受融于一爐,并陶冶學生的情操,大大增加了他們學習的興趣。
三、課堂教學語言應富有感染力。教師的教學語言應以情激情
教師可以用格言、警句、對比、詼諧、幽默等語言形式來增加課堂用語的感染力。格言和警句言簡意賅并且感染力強,這能使教師表達出的語言頓生光彩。運用它們,既要會引用,又要會活用,更要創造出適合自己使用的格言和警句。適當地運用對比語言,往往會使學生在情感上容易接受,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講到“Good friends”這一單元時,我先在黑板上寫上“A friend inneed is a friend indeed”等關于朋友方面的格言,然后用多媒體放兩段有關好壞朋友的錄像,讓學生自己討論、總結結交好壞朋友對自己的重大影響。結果學生課下都反映對這節課印象深刻,在掌握了各種有關朋友的英語知識的同時,還懂得如何交朋友,交怎樣的朋友,以及自己應做怎樣的人,學習效果很好。詼諧幽默會使英語教師顯得機智、博學、樂觀而風趣,并且能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得到一種美的享受,大大縮短師生距離,加深師生情感。
教師的課堂語言應注意其激勵性,可以結合所教授內容、問題,巧妙地采用激勵性語言,使學生們煥發出積極向上的情感,充滿上進的力量,不斷進步。
四、課堂上要注重鼓勵,爭取與學生平等相處,增進師生間情感溝通
英語教學是個復雜的過程,課堂上師生交流頻繁。一名優秀的教師應利用這有利的條件,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增進師生感情。例如教師可用形象鼓勵、語言鼓勵等方式,對學生的點滴進步都要給予及時的肯定和鼓勵。當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一定要注意形象鼓勵,要面帶微笑,認真傾聽,讓學生感到教師非常重視他,以此拉近師生的關系,而不是顯得滿不在乎,漫不經心;若學生回答問題正確了,教師要給予表揚:Great!Good!That is a good idea.Yon are clever一教師的話會給予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不斷強化學生參與交際的信心。若學生回答錯誤了,教師不能只是簡單的說“no”,而是輔以關心、激勵的表情,使學生體會到溫暖和力量。教師還要使用一些建議性的、易于接受的、委婉的表達方法:“You need to work harder.Never mind!Don’t be nervous……”而不是說那些傷害學生自尊、挫傷積極性的話語:“You aren’t studyinghard”“You’re so stupid”……
五、增強學生學習信心。降低學生學習的焦慮感
害怕出現語言錯誤是學生產生焦慮的重要源頭。在英語課堂上,典型的交流恐懼往往表現為一些學生保持沉默以避免出錯。教師應正確對待學生的語言錯誤,要正確處理錯誤,讓學生認識到語言錯誤是語言學習過程的暫時現象,只要不影響正常交際的順利進行,教師應采取寬容的態度,這樣有利于減輕學生運用外語時怕犯錯誤的心理壓力,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關鍵詞:被害人承諾;法益;阻卻違法性
被害人承諾是指基于被害人允許他人侵害自己可支配的權益的承諾而實施的阻卻犯罪的損害行為,[1]其對于行為人的刑事責任的承擔具有重要意義,可以降低行為的可責性,甚至可以排除行為人行為的違法性。被害人承諾源自羅馬法學家烏爾比安“對意欲者不產生侵害”的法律格言,即行為人實施某種侵害行為時,如果該行為及其產生的結果正是被害人所意欲的行為與結果,那么,對被害人就不產生侵害問題。在我國刑法典中,并沒有明確規定被害人承諾問題,可在司法實踐中已有所運用,因此,對被害人承諾問題進行研究有助于刑事立法和司法的完善。
一、各國刑法對被害人承諾的規定
被害人承諾對犯罪嫌疑人刑事責任的影響,已為現代國家所關注,并在相關立法、司法上有所表現。德國刑法中把被害人承諾作為超法規的阻卻違法性事由?!叭绻缓θ送?,可罰的行為在傳統社會秩序范疇內已經發生了變化,從刑法上看這種情形,在上述情況下只要有同意,便不存在典型的不法,因而也就意味著不存在構成要件該當的行為。”[2]日本刑法在總則中,沒有直接把被害人的承諾規定為違法阻卻事由,但是一般認為日本刑法典第35條所規定的“依據法令或者基于正當業務而實施的行為,不處罰”,包含了被害人的承諾。而從分則的規定看,被害人的同意有時能夠阻卻犯罪的成立,有時可以作為減輕刑事責任因素,“基于被害人的承諾的,就減少了行為的違法性程度,犯罪的情狀就變輕”。[3]在英國刑法中,對于基于被害人承諾的行為視具體情況而定。很多侵犯人身罪,如、襲擊等,如果被害人做出有效的承諾,則行為人不能構成犯罪。美國刑法中,被害人的承諾一般不能作為合法辯護事由。由于犯罪行為直接或間接地侵犯了公眾利益,因此,是否制裁只能取決于國家意志,而不能私下了結。[4]然而,在某些罪是以違反被害人意志為成立要件的情況下,如果被害人做出有效承諾,則行為人不構成犯罪。如罪,如果婦女做出真實有效的承諾,就不構成罪。
我國刑法在排除社會危害性的行為中只規定了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但在司法實踐中,在一定程度上承認了被害人承諾問題。對于那些以違背被害人意志為成立要件的犯罪,如罪、非法侵入住宅罪、強制狠褻、侮辱婦女罪等,如果被害人承諾實施該行為,行為人的行為就不構成犯罪,也不承擔刑事責任。有些犯罪,如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被害人的承諾并不能成為阻卻違法事由存在,但可以成為減輕刑事責任的原因,如安樂死現象。
二、被害人承諾阻卻違法性的理論根據
關于被害人承諾阻卻違法性的理論根據,各國刑法理論界存在以下觀點:1、法律行為說。該說認為,被害人的承諾本身是一種法律行為,具有被害人的承諾意味著被害人給予了行為人實施一定侵害行為的權利,因此,被害人承諾的有效條件也應適用民法關于法律行為的規定,例如,不能違反公序良俗。由于該說完全用民法的原理來確定被害人承諾的有效條件,誤解了刑法與民法的不同目的,現在一般沒有人贊成這種學說。2、利益放棄說。該說認為,法秩序把法益的保護委托給法益主體,具有被害人的承諾,表明法益主體放棄了自己的利益。該說的基本思想是,刑法的任務是保護利益,而利益是分屬于各個主體的,它首先由各個主體加以保護,既然利益主體放棄其利益,該利益現實上也就不存在了。利益放棄說在論證一般情況下被害人承諾阻卻違法性方面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但在論證被害人無權處分的人身專屬權益方面卻不夠充分。3、法律保護放棄說。該說認為,法益主體委托法律保護自己的利益,具有被害人的承諾表明法益主體放棄了法律的保護。該說的理論基礎可以說是社會契約論。但是,該說同樣沒能說明個人承諾的限度,沒有說明在何種范圍內個人的承諾是值得法律肯定的、個人放棄法律保護與法律強行保護的界限何在。
筆者認為,上述三種觀點在解釋被害人承諾阻卻違法性根據方面各有不足。根據張明楷教授的觀點,可以將利益放棄說與法律保護放棄說結合起來解決被害人承諾正當性根據問題?!靶谭ǖ哪康氖潜Wo法益,而法益通常被定義為法律所保護的利益,可見法益概念有兩個側面:一是‘法律的保護’,二是‘利益’。被害人的承諾表明作為利益主體的被害人一方面放棄了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也放棄了法律的保護;在這種情況下,刑法仍然進行干涉,就違反了刑法的目的。”[5]被害人承諾阻卻違法性的理論根據主要在于:被害人對于自己有權支配和處分的利益在不侵害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放棄了刑法的保護。[6]也就是說,如果被害人放棄了刑法所保護的個人有權支配和處分的法益,則加害人根據被害人的承諾而實施的侵害法益的行為在不危害社會公共利益的前提下不構成實質違法。
三、被害人承諾的成立要件
并非所有被害人承諾的行為都可以阻卻違法,被害人承諾阻卻違法應當受到嚴格的限制。被害人承諾的成立要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承諾的主體要件:承諾能力
被害人承諾的主體要件,即被害人的承諾能力,是指理解承諾的內容和意義并做出承諾的能力。[7]我國學者大都認為被害人應當具有正常的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也就是說承諾人應當能夠明確認識到其承諾行為的性質、后果、意義等。筆者認為,承諾主體能力在刑法當中有明確規定的,應當嚴格依照刑法的規定確定;若刑法中沒有規定的,可以參照民法中有關行為能力的規定,并在具體考慮行為人的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等因素的基礎上聯系承諾人所處分的具體法益加以確定。這樣,一方面既可以保障承諾人的自由支配權和處分權,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護承諾人的權益免受他人非法侵害。
(二)承諾的主觀要件:意思表示的真實性
承諾必須是出于被害人真實的意思表示,基于欺騙、脅迫、利誘等的承諾不阻卻違法性。由于承諾是被害人自我決定權的行使,所以不能有任何意思瑕疵。有學者認為承諾的意思只要現實存在即可,不要求以某種方式表示出來,這就是意思方向說。而意思表示說則認為只有承諾表現于外部時,基于承諾的行為才能正當化。筆者贊同意思表示說,因為如果承諾存在于人的內心,不通過某種方式表示出來的話,是很難認定承諾存在的。因此,筆者認為承諾的意思必須通過語言、行動等方式向行為人表示出來。這里的表示,除了明示以外,還包括默示。如當被害人看到有人要損壞其物品時,能夠實施卻不實施阻止行為,就是在以一種有說明力的行為顯示他的承諾。
(三)承諾的權限要件:個人法益的有限承諾
被害人承諾只能對其有自我決定權的法益作出,即被害人只能對其有處分權的事項作出承諾。如果承諾人對其不具有處分權的事項進行承諾,則是無效的承諾。按照刑法理論,刑法法益分為個人法益和超個人的法益。超個人的法益還可細分為國家法益和社會法益。國家法益和社會法益都是刑法所保護的公共利益,個人沒有處分權。因此,被害人承諾的范圍僅限于自己可以支配和處分的個人法益,同時不得侵犯社會法益和國家法益。
1、生命法益
生命是最重要的法益,刑法對其采用絕對保護原則,剝奪他人生命或者嚴重威脅他人生命的行為都被認為是犯罪。生命不是自己可以隨意處分的利益,深層原因是,生命是個人的基礎,而個人是國家的一員,故個人生命對國家也是重要的利益。[8]筆者認為,生命法益不屬于被害人可以承諾的對象,因此,得到被害人承諾的故意殺人行為仍然構成犯罪,但是在量刑時可以考慮被害人承諾這個因素而酌情從輕、減輕處罰?!兜聡谭ǖ洹返?16條對受囑托殺人規定了比普通殺人較輕的法定刑就是基于被害人承諾這個因素考慮的。
2、身體健康法益
身體健康法益是僅僅次于生命法益的重要個人法益。刑法上的身體健康法益,一般是指身體的完整性、身體的不可侵犯性、生理機能的健全和心理狀態的健康等。傷害只有在一定情形下才具有承諾性,因為嚴重威脅健康保護效果的自身傷害承諾會給刑法的健康保護規范帶來很大的副作用。基于上述考慮,筆者認為,被害人不能承諾可能造成其身體永久性傷殘的傷害行為,也不能承諾違背法律、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的傷害行為。
3、個人的自由權、人格權和財產權法益。對于這幾項個人法益,個人一般有承諾權,但以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為前提,始得阻卻違法性。
(四)被害人承諾的時間要件:實行行為發生前或行為發生時
各國刑法學者一般認為,被害人的有效承諾只能在實行行為發生前或者行為發生時做出,事后做出的承諾不能以被害人承諾的行為而排除社會危害性。而且行為前所做出的承諾必須在行為時還沒有被撤銷,承諾方為有效。事后承諾原則上不能阻卻行為人的行為成立犯罪,這是世界各國的通例。這主要是因為事后承諾不能改變犯罪事實本身,同時國家的刑罰權是屬于公權力的范疇,不能如民法一般引入意思自治,不能被當事人的意思所左右,被害人無權對公權作出處分。
(五)行為人實施行為的內容與承諾的內容一致
行為人對被害人的承諾要有明確的認識,對被害人權益的損害應當在承諾的范圍內進行,對于超出承諾范圍造成的損害,不能阻卻行為的違法性。這是因為超出承諾范圍的損害與未予承諾的損害一樣,完全是行為人單方面作出的加害行為,對此應當以犯罪論處。因此,行為人實施行為的內容應當與被害人承諾的內容一致,如果被害人對損害的程度、手段等有要求的,損害行為則必須滿足這些要求,這也是對被害人本人意志自由的充分尊重。
參考文獻
[1]田宏杰.刑法中的正當化行為[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5.341.
[2][德]漢斯-海因里?!ひ惪?,托馬斯·魏根特,徐久生譯.德國刑法教科書[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450.
[3]儲槐植.美國刑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93.
[4]張明楷.刑法格言的展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