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西方餐桌禮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2、正確擺放餐巾。餐巾不僅要擺在腿上,還應該注意要將其對折,并將折痕靠近自己。中途暫時離席應將餐巾放在椅子上或用刀壓著餐巾一角任其垂下,絕對不要將其掛在椅背上或放回餐桌上。
3、如何用刀叉。如果實在記不清刀叉用途,就只記住使用刀叉次序一定是由外至內。還有在使用刀叉時一定不要動用蠻力,要以前臂的力氣切食物,使刀叉基本呈90度角的狀態,如中途離席,刀叉應呈八字放置,叉背向上放,這表示我還沒吃完呢。叉背向下表示用餐完畢,侍應生會過來收走盤子,已經吃飽的話,應該把刀叉并排放在盤子右面,叉背向下,刀在叉子的右側。
4、雙手取食物。向自己的盤中取食物時,一定要用雙手。取一只烤土豆也要用左手拿叉、右手持湯匙將食物夾到自己的盤中。不要只用一只叉子將食物叉到盤中了事,那是極不禮貌的。
5、喝湯及吃面包。湯很熱也絕不可以用嘴吹氣。舀第一匙的作用就是探熱,一般不要舀太滿。湯匙要由內向外舀,湯剩下不多時可以將湯盤輕輕向外傾斜。吃面包時,一定不要將整個面包拿起來放入口中咬著吃。合乎禮儀的吃法是把面包用手撕成小片,再緩緩放入口中。
6、主菜禮儀。吃肉扒要從左邊切起。吃魚時要注意,吃完上面的魚肉后不要將魚翻身,而應用刀叉挑去整付魚骨后再吃下面的魚肉。吃時,第一步先要將刀子插入蝦殼和蝦肉之間,使之剝離,再將肉取出,慢慢地切片享用。
7、水果及甜品。吃應從自己面前的一側吃起,如果是三角型蛋糕則應從頂上開始吃。餐后水果一般都是切皮去籽后的果塊,吃起來很方便,如果像哈蜜瓜一樣連皮的瓜類,應先切去皮現切小塊食用。
【關鍵詞】餐桌禮儀;文化差異;中西餐桌
中西餐桌禮儀的差異,深受中西方社會文化,歷史文化及其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使兩種文化的距離相差甚遠。在中國,任何一個宴會,不管是什么目的,都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宴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勢。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嘗的對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與人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再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爭讓的美德。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這個范疇對后代思想的影響,便于集體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難以改革而西方這個主要以面食為主的群體,餐桌禮儀的細節就顯得更加繁瑣而有條不紊。他們所用的餐則是分餐制,人自掃盤中菜,不管他人碗里湯,互不相擾。西方人喝酒也聽憑自愿,白蘭地,威士忌,雞尾酒,喜歡什么喝什么,想喝多少喝多少,所尊重的是個人意志,體現出的飲食思想觀念要合理的多。綜上,中西禮儀千萬種,以下是我對餐桌禮儀的一些淺析方法。
一、出席時間的差異
中國人是多樣化時間觀念的人,西方人是單一時間觀念的人。要求做任何事情都要嚴格遵守日程安排,該干什么就干什么,一般說來,時間多樣化模式的中國人更傾向于遲到半小時之后到達,主人似乎也早有思想準備,通常會在這段等待的時間里安排些其他節目,如打牌,喝喝茶,聊聊天等,讓一些先到的客人們消磨時間。對于這種遲到現象主客雙方都習以為常,并不將之視為對主人邀請的一種輕視或者不禮貌的行為。在西方國家各種活動都按預定的時間開始,遲到是很不禮貌的,正式的宴會要求準時到達,十分鐘后不到者,將會被視為不合禮儀,是對主人及其他客人的不尊重。
二、座次安排的差異
面向北為下,形成了南尊北卑的傳統觀念,南在中國人心目中是一種至高無尚德象征,代表了地位和身份。因此,常常見到一些食客在宴會上推推讓讓,面紅耳赤,原來只是為了謙讓座位次序的緣故,在中國的大多數宴會上,為高權重者或年長者首先入座并坐首席,這是因為中國人將長幼有序,尊重長者作為排座的標準,在中國,長期占統治地位的是儒家文化與思想,儒家以君、父、夫、長為尊,為先,以臣、子、妻、幼為卑為后,進而形成了貴賤有等,夫妻有別,長幼有序的思想。而西方人則將女士優先,尊重婦女宴會排座位的標準,同時也作為宴會上其他行為的標準,在安排座位時,先把賓客的性別列出名單,再據此安排座位的形式和詳細座位,如果是有男女共同參加宴會,則由男主人共同主持須將男女賓客分兩個名單,通常的座次安排形式:男主人與女主人正對面,男主人的左右兩側為女主賓,接著按順時針方向朝外排列一位。
三、餐具的差異
兩種不同文化影響下的民族在餐具上的選擇也不同,中國人使用筷子而西方人使用刀叉。
中國由于長期受農耕文化的影響,喜歡和平與安定的生活,由于團結與和氣;而西方人一般都是用方桌受用刀叉,則給人一種殺氣沖沖的野蠻之感。
不過,隨著中西經濟交往的發展,餐具的使用已沒有明顯的分別,很多西方人學著使用筷子喜歡吃中餐,而中國人也常入西餐廳和使用刀叉了。
四、進餐禮儀的差異
中餐的進餐禮儀體現一個讓的精神宴會,開始時所有的人都會等待主人,只有當主人請大家用餐時,才表示宴會開始,而主人一般要先給主賓夾菜,請其先用。當有新菜上來,請主人、主賓和年長者先用以示尊敬,西餐進餐禮儀傳達的傳統美。
而在西方的餐桌上,還有那么一些細節是中餐桌上無法得到體會的。
如:1.使用刀叉進餐時,應從外側往內側取用刀叉,要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切東西時,左手拿叉握住食物,右手用刀將食物切成小片,再用叉送入口中。用刀時,刀叉不可向外,進餐中放下刀叉時應擺成八字形,分別放在餐盤邊上,刀叉朝向自身,吃完一道菜,將刀叉并攏放在盤中,如果是談話,可拿在手里而無需放下。不用刀時,可用右手持叉,但若需手勢時應該把刀叉都放下,千萬不可手持刀叉在空中揮舞。也不可一手拿刀叉一手拿餐巾紙,也不可一手拿紙巾一手取菜,任何時候,都不可將刀叉的一端放在盤內而另一端放在桌上。
2.西餐桌上喝湯時不要啜,吃東西要閉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發出聲音。若湯過熱,可先等稍涼再喝,千萬別吹湯。喝湯時,用湯勺將湯從外向內舀,湯盤中的湯快喝完時,用左手將湯盤外側稍稍翹起,用湯勺舀凈即可。吃完湯菜時,將湯匙留在湯盤中,匙把指向自己。
3.吃魚,肉等帶刺或骨的菜肴時,不要直接外吐,可用餐巾捂嘴,輕輕吐在叉上放入盤內。如盤內剩余少量食物時,不要用叉子插盤底,更不要用手指相助食用,應以小塊面包或叉子相助食用。吃面條時要用叉子先將面條卷起再放入口中。
4.面包一般需用手分成小塊再放入口中,不要拿著整塊面包去咬,抹黃油或果醬時也要先將面包分成小塊再抹。
5.歐美人多以雞胸脯為貴。吃雞腿時應先將骨頭用力去掉,不要用手拿著吃。吃魚時不要將魚翻身,要吃完上層后要用刀叉將魚骨剔掉再吃下層魚肉。要切一塊吃一塊,切不能切得過大或將肉都切成片。
6.中國餐桌上動,西方餐桌上靜。中國人以食為人生之至樂,排場之大,氣勢之熱鬧常常令人嘆為觀止。中國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絕,相互讓菜,勸酒,盡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這樣的宴客方式才能體現主人的熱情和誠懇,餐桌上的熱鬧反映了中西方的餐桌飲食文化差異。
一、入座的禮儀(Seat etiquette)
我國飲食文化歷史悠久,各族人民有著自己的特色菜肴。相傳我國從周代起,在飲食禮儀方面就已形成了一套較為嚴格的餐桌禮儀制度,這些禮儀從古到今都對人們產生極大的影響。西方餐桌禮儀起源于法國梅羅文加王朝,經過幾個世紀的演變,餐桌禮儀與菜單用語變得更為優雅與精致。時至今日,餐桌禮儀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在歐美國家還保留了下來。西餐禮儀自清代起傳入中國,從此中西餐桌禮儀文化就一直相互影響和發展。
中西方都講究正式的宴請活動的座次安排。中國人好客,只要遇上高興的事都喜歡請客。中國人請客傳統上用八仙桌,對門為上,兩邊為偏座。就餐時通常是長輩入座后晚輩才入座;或先請客人入座上席,再請長者入座客人旁,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依次入座。如果帶孩子,在自己坐定后就把孩子安排在自己身旁。在中國,坐在左邊為尊,右邊為次;上為尊,下為次,中為尊,偏為次。不過現在中國的很多家庭都用圓形餐桌,請客時大家可以圍著桌子坐,完全不用理會那些規定的主賓位置,大家可以面對面坐,比較隨意。但有一點要注意的就是不要從客人身邊上菜,以免不小心把菜或者湯汁灑在客人身上,因為這是不禮貌的。
西方人如果在外就餐通常是服務生帶位,入座,也沒有什么主賓的說法,而且是Go Dutch即AA制;在家請客時用長桌,男女主人分坐兩端,然后按男女主賓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為準,主賓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賓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就餐入座時,每個人都會從椅子左邊進入,入座以后身子要坐端正,不可左右搖晃,身體與餐桌保持一個拳頭的距離。雙手不可以撐在桌面上,腿不可翹著。餐桌上已擺好的餐具也不要隨意擺弄。在西方,右為尊,左為次。西方國家講究“女士優先”的原則,就餐時是男士為女士拉開椅子,女士入座后男士才入座,他們都會表現出對女士的殷勤。
二、進餐禮儀(Dining etiquette)
俗話說,一個人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睡有睡相。這里說的吃相就是指進餐禮儀。要想吃相優雅,就必須懂得中西方進餐禮儀的區別,也有利于我國飲食文化的繼承和發展。要弄清中西方的進餐禮儀,得先明白中西餐的上菜禮儀。
如教學生學習中職英語教材(基礎模塊)第一冊Unit 6“ What’s for Dinner?”的話題時,學生可以了解到西方國家的不同的飲食習慣和禮儀,如正規西餐的常規菜序大致分為開胃菜(starter)、湯(soup)、主菜(main course)、蔬菜沙拉或奶酪(vegetable salad or cheese)、甜品或水果(dessert or fruits)和飲料(drinks)等幾道菜式。同時告訴學生中餐的菜序是“湯—菜—酒—水果”。中餐雖然沒有西餐那么復雜,但有著豐富的酒文化,因為中國人請客是無酒不成席的。
學習了中西方上菜禮儀后教育學生注意進餐時的禮儀。中西方人使用的就餐餐具也不一樣。首先,學習中餐進餐禮儀。據說從禹王時代筷子就成了中國人攝取食物的主要餐具。這時告訴學生進餐時千萬不可用筷子敲擊碗或桌子,也不可以用筷子指著別人,更不可把筷子含在嘴里或把筷子插在米飯中,這都是不合餐桌禮儀的。在中餐餐桌上,后輩應讓長輩先動筷子,然后自己再動筷一起吃。吃飯時要把碗端起來,不可以不端碗把嘴湊近桌子對著碗吃。夾菜時,應從靠近自己的菜夾起,不要站起來到其他人眼前的盤中去夾菜,更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翻來倒去地“尋尋覓覓”,挑肥揀瘦,眼睛也不要老盯著菜盤子,一次夾菜也不要太多,遇到自己愛吃的菜,也不可猛吃,更不能把菜盤子端到自己面前。如果是在家請客,在吃飯過程中后輩要盡量主動照顧長輩,如果要給客人或長輩夾菜,最好用公用筷子,也可以把離客人或長輩遠的菜肴送到他們跟前。別人給自己添飯菜要說“謝謝”,自己吃完后要說“大家慢慢吃”,不可飯碗一推,什么也不說就離席而去,因為這樣是失禮的。
其次,教給學生西餐進餐禮儀。西方人進餐同樣講究禮貌、講究衛生、尊重長者。他們在進餐時會與左右客人交談,但都避免高聲談笑。進餐過程中,不能解開紐扣或當眾脫衣。西方人用刀叉就餐,使用刀叉的基本原則是左手拿叉,右手持刀或湯匙。切東西時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拿刀切成小塊,用叉子往嘴里送。喝湯時不能吸著喝,應用湯匙舀起送入口中。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應把刀叉以“八”字形狀擺在盤子中央。用餐完畢后,將刀叉擺成四點鐘方向即可。
除了以上的就餐禮儀外,還有其他一些需要注意的禮儀。如在學習中職英語教材(基礎模塊)第二冊Unit 1“ Nice to Meet You!”時教育學生進餐時不要在餐桌上化妝(not to make up with rouge, powder),也不能用餐巾或用桌布擦鼻涕(not to wipe your nose on the napkin or table cloth);不能用湯或水清洗喉嚨(not to clear your throat noisily in public);口含食物時不要說話(not to speak when your mouth is full of food)。不管是中方還是西方人進餐時都要盡量避免出現打嗝、打噴嚏等其他聲音,不然的話,就得與在座的人說聲“真不好意思”、“對不起”以示歉意。魚刺、骨頭等不要吐在地上,應放到自己面前的碟子里,或放在緊靠自己的桌面上。飲酒干杯時,即使不喝,也應該將杯口在唇上碰一碰,以示敬意。當別人為你斟酒時,如果不需要,可以簡單地說一聲“不,謝謝!”或以手稍蓋酒杯,表示謝絕。作為學生盡量不要喝酒,可以用飲料或茶來代替酒敬長輩,這樣做,那些長輩們是不會怪罪的。吃飽后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就用餐巾擋住自己的嘴巴。同時教育學生在學校就餐時應注意謙讓,要在老師的指導下有序地進入餐廳,在規定的窗口自覺排隊打飯,安靜文明進餐,不挑食,不端著碗走來走去,注意吃相要文雅等。吃飽后,將餐具與剩飯菜一起放在指定的位置,保持餐廳衛生。這樣學生不僅了解了中西餐桌禮儀的異同,又學會了自己該如何注意餐桌禮儀。
三、離席禮儀(The absence etiquette)
中餐在宴會結束時,其他賓客應在主人和主賓離開座位后才能散席。客人離開時,主人通常在家門口為賓客送行并邀請他們下次再來家里做客,這時客人也會向主人表示感謝,同時客人在離開時也會邀請主人到自己家做客,以示回謝。西餐的離席禮儀則是客人先將餐巾拿起,隨意疊好,再把餐巾放在餐桌的左側,然后起身離座。離席時,幫助隔座長者或女士拖拉座椅。告別時向主人致謝,更為慎重的還可再以電話或謝卡致謝。
學完了以上內容后,為了檢測學生是否掌握了中西餐就餐禮儀,可安排一節課讓學生們自由組合,模擬中西餐的就餐儀式進行練習,并邀請英語組的老師作評委,對學生所學知識和運用能力進行測評,給表現突出的學生一定的獎勵。
其實,西餐與中餐一樣,是一種飲食文化,是文化必然就會有傳播和交流。我們在英語教學中應進行禮儀教育,塑造中華民族“文明禮儀”的新形象,培養文明有禮的新一代,努力做到禮儀文化教育與培養語言能力同步進行。我們應在堅持自己的優秀文化傳統的同時用一種客觀、尊重的態度對待西方飲食文化,不應該盲目地追隨和模仿西方文化。
【參考文獻】
[1]陳琳.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劃教材——英語(基礎模塊)第一、二冊[M].上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2]王俊霞.跨文化交際與中西文化差異[J].學術交流.2007(2)
[3]中華文明與現代禮儀(中學版)[M].桂林:漓江出版社出版,2009
關鍵詞 筷子 叉子 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1 群體認同與個人本位
從不同的餐桌文化看到了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核是“群體意識”,而西方文化的思想內核則是“個體意識”。中國的社會結構以家庭為基礎單元,中國人的社會存在首先依存于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家庭和宗族, 再延伸至家國社稷。人的社會關系表現為個人、家庭、國家融為一體,文化上兼收并蓄,價值觀以國家集體利益為重,必要時不惜犧牲個人利益或局部利益,保護全體利益。“人之生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爭,爭則亂,亂則窮矣。”中國人喜歡聚餐共食,在中國人心目中,“獨食難肥,共食才能汲取營養;獨食無味,共食才會其樂無窮。”目的是為了加強人情往來,群體聯系。中餐桌上的熱鬧氣氛與西餐的雅靜形成了鮮明的反差。主人宴請客人往往為了表現熱情好客,鋪張排場,在餐桌上還頻頻給客人布菜夾菜。客人們一上桌,便滔滔不絕,談天說地,勸酒敬煙,甚至吆喝劃拳,現階段的這種風潮有悖于傳統儒家文化“食不語,寢不言”的教誨,已遠超出文明的界限。
比較正式的宴席的座次安排, 也體現出這種不同的文化認同。傳統的中餐宴席使用八仙桌,對門為上,兩邊為偏座。年長者、主賓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順序坐偏座。現代宴席,主要用圓桌及方桌, 但往往男性與女性分桌, 女性安排在次桌或次要座位。若家中請客,女主人往往在廚房和餐廳之間穿梭忙碌,待所有菜品上桌才就座陪客。而西餐宴會中, 主角是女主人,一般使用長形或馬蹄形餐桌,男女主人分坐兩端,然后按男女主賓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為準,主賓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賓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以右為尊,左為次。入座方式為從左側入座,男士應拖拉餐椅,協助女士入座,以顯示女士優先的紳士風度。若家庭宴請,男女主人都應始終陪同,客人還應送瓶葡萄酒或鮮花,或為女主人準備紀念品等小禮物,這也是社交場合的起碼禮節。
2 面子觀念
在西方社會中也有面子觀念,Brown 和Levinson 于1978 年提出了“面子保全論”,指出禮貌就是“典型人”為滿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種理。他們將面子分為正面面(positive face)和負面面子(negative face)。正面面子是指每個社會成員希望自己的愿望受人順從, 他的自我形象被人欣賞和贊許。夸贊對方就是西方人典型的生活習慣和交際方式,不管多么簡單的菜肴,都會得到客人的贊美。如果每道菜都吃完,會令主人很高興,說明自己的心意和努力得到客人的肯定。餐后告別,客人們總要表示“have a nice dinner”(吃得很高興)。而負面面子是與正面相對而言,指的是社會成員希望其行動不被人干涉, 即具有行動自由和自主決定的自由, 凡是有違這種自由愿望的言行就會被認為對他人負面面子的侵犯。與之相應,在西方更受歡迎的還有自助餐和雞尾酒會,形式更加自在隨意,按照個人的喜好和食量自由選擇,便于相互聯絡與交往。另外邀請他人外出用餐,往往是AA 制,各人付各自的帳,或平分賬單,若為人付賬需事先說明。
由于中國傳統社會是以家族為核心的熟人社會,即人情社會,個人的價值取決于家族和他人的評價。在這種特定語境中,人們往往十分關注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地位, 以尋求和捍衛自己的優勢,保持體面和尊嚴。在家族和交際圈子中,人們習慣用面子來解釋和調節社會關系和行為,誰的面子大,誰的話語權就大,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也高。因此人們熱衷于請客和被請,誰的應酬多,宴請的檔次高,客人的級別高,誰就“有面子”,在人際交往中,也樂于互相“給面子”。比如餐桌上幾乎每宴必有的敬酒環節, 敬酒者和被敬者競相表演的一套套說辭,言不由衷,醉翁之意不在酒,全在于面子。餐后爭先付款買單,即使無意出錢,彼此心照不宣,也要做一番“爭面子“的表現。
3 總結
有些時候不同的禮儀是不同文化之間產生誤解, 導致跨文化交際失敗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又是造成禮儀不同的主要原因。研究和理解深藏在禮儀背后的文化因素, 能使我們更好地把握交際的原則和習慣技巧。餐桌禮儀作為禮儀中的一種,是我們與西方人交往時難以避免的,因此,對餐桌禮儀的研究不能只分析東西方差異的表層,需要探索其背后的文化,這樣才能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以客觀寬容的態度對待異國文化,減少因文化差異所造成的交際障礙,避免產生誤解與沖突。
參考文獻
1. 餐桌舉止
在中國文化傳統中, 人們在出席各種正式的會餐時也是比較講究的, 但是在現代風俗變遷和發展中, 有進步的一面, 也有落后的一面, 有對傳統的觀看來, 這種超負荷的飲食不僅造成浪費, 而且危害人體。盡管中國人講究食療、食養, 重視以飲食來養生滋補, 但我們的烹調卻以追求美味為第一要求, 致使許多營養成分損失破壞, 因此營養問題也許是中國飲食的最大弱點。
2. 餐桌氣氛上的差異
總的來說是西方餐桌上靜, 中國餐桌上動。西方人平日好動, 但一坐到餐桌上便專心致志地去靜靜切割自家的盤中餐。中國人平日好靜, 一坐上餐桌, 便滔滔不絕, 相互讓菜, 勸酒。中國人餐桌上的鬧與西方餐桌上的靜反映出了中西飲食文化上的根本差異。
3. 西方烹調遵循的是規范與科學
西方人強調科學與營養, 因此烹調的全過程都嚴格按照科學規范行事。菜譜的使用就是一個極好的證明。西方人總是拿著菜譜去買菜, 制作菜肴,但相比起來, 還是一個非常機械的東西, 而這導致了西餐的一個弊端) ) ) 缺乏特色。當人們身處異地想品嘗當地美食時, 肯定是不會有人選擇肯德基或麥當勞之類食品的。另外, 規范化的烹調甚至要求配料的準確, 調料的添加精確到克, 烹調時間精確到秒。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規范化, 使其毫無創造性。令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 中國烹調不僅不追求精確的規范化, 反而推崇隨意性。翻開中國的菜譜, 常常發現原料的準備量、調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而且中國烹調中, 不僅講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風味與特色, 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個菜, 所用的配菜與各種調料的匹配, 也會依廚師的個人愛好特點有變化。同樣是一道/麻婆豆腐,為四川客人烹制和為蘇州客人烹制, 所用的調料肯定是不同的。而在西方, 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季節面對不同的食者, 都毫無變化。
4. 座位的排序
中西都講究正式的宴請活動的坐次安排。中國人傳統上用八仙桌。對門為上, 兩邊為偏座。請客時, 年長者、主賓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 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 其余客人按順序坐偏座。西方人請客用長桌, 男女主人分坐兩端, 然后在按男女主賓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對于餐桌的規矩,西方人進餐用刀叉, 中國人用筷子。當然刀叉和筷子的用法都有各自的規矩。通過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以及中西方餐桌禮儀的比較, 不僅僅反映了各地的文化傳統, 還折射出不同民族心理、價值觀與道德標準、社會關系、社會禮儀和社會風俗等方面, 即西方文化主張個人榮譽、自我中心、創新精神和個性自由, 而中國文化主張謙虛謹慎、無私奉獻、中庸之道和團結協作;西方人平等意識較強、家庭結構簡單; 而中國人等級觀念較強, 家庭結構較復雜, 傳統的幸福家庭多為四代同堂等。在跨文化交際中, 由于文化障礙而導致的信息誤解, 甚至傷害對方的現象屢見不鮮。有時善意的言談會使對方尷尬無比, 禮貌的舉止會被誤解為荒誕粗俗。因此, 研究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 研究正確的跨文化交際行為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在對比研究過程中, 各自的優、缺點顯而易見。這種研究有利于文化的正遷移作用, 以/ 取其精華, 去其糟粕, 從而促進本民族語言、人文文化的發展。
5. 崇尚自由的西方人重分別與個性
在中西飲食文化之中也明顯體現出這種文化特征。西菜中除少數湯菜,正菜中各種原料互不相干, 魚就是魚, 牛排就是牛排, 縱然有搭配, 那也是在盤中進行的, 這體現了繼承, 也有對傳統文化習俗的違背。比如就餐時的衣著, 要遠比過去隨意多了, 可著中山裝、夾克或西服等, 這也正體現了傳統文化的變遷和發展, 這正是中西方文化融匯, 相互發生正遷移作用最好的。
當今許多西方人, 尤其是美國人不喜歡吸煙或喝酒, 許多人也不喜歡別人在他們的住處吸煙喝酒。而在當今的中國, 許多人既吸煙又喝酒, 有一種社會怪現象似乎是/ 不吸煙不喝酒0 就無以社交。所以在中國的餐桌上依舊存在吞云吐霧、爛醉如泥的/ 陋習0, 盡管他們知道這有傷風范, 但依舊不能禁絕之。想必這就是文化遷移和發展的不完全性、不徹底性的表現, 我們有必要在正確理解和認識文化現象的基礎上, 不斷推動人文文化的發展, 提高民族人文素質。
餐飲禮儀問題可謂源遠流長。據文獻記載可知,至少在周代,飲食禮儀已形成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特別是經曾任魯國祭酒的孔子的稱贊推崇而成為歷朝歷代表現大國之貌、禮儀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中國餐桌禮儀
餐桌禮儀在中國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們認為,用餐不單是滿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頭等重要的社交經驗。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飲規則的知識便顯得特別重要了,無論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須掌握一些規則。
圓形餐桌頗受歡迎。因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對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長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過他的座位而辨認。客人應該等候主人邀請才可坐下。主人必須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近上菜的座位。此為一大忌。
必須等到所有人到齊才可以開始任何形式的進餐活動即使有人遲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開場白了。進餐期間,主人必須承擔一個主動積極的角色敦促客人盡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張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當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張座位前可見放在盤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組筷子與湯匙,分別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場合上,會出現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燈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驚訝的是,米飯不是與菜式同上,不過可以選擇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應該個別品嘗,而且一次只從碗中吃一種,不是混合品嘗。不可用盤子吃,只能用碗。骨頭和殼類放在個別盤中。不干凈的盤子必須經常用清潔盤子替換。
除了湯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會提供刀*,但身為中國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進餐的工具,因此千萬不可玩弄筷子把它們當鼓槌是非常失禮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點點或打手勢示意。當然,絕對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飯中,這是大忌這正好像葬禮上的香燭,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動,應該先用眼睛看準你想取的食物。當你用筷了去取一塊食物時,盡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話,用旁邊的公筷和湯匙。吃完飯或取完食物后,將筷子放回筷子座。
一席中式餐飲如果沒有茶便稱不上正式了。為此,盡可能貯存不同品種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確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顧到。有關茶的問題,應該注意幾件關鍵的事。座位最近茶壺的人應該負責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歲,由最長者至最年青者,最后為自己斟。當人家為你斟茶時,禮節上應該用手指輕敲桌子,這樣做是對斟茶者表示感謝和敬意。
用餐對于家居生活是頭等大事,體現個人素質和品味
眼睛看準食物才能動筷子
斟茶的順序很講究,先長后幼,先女后男
設宴原因有喜有悲
中國人向來「以食為先,飲食除了是滿足人的基本需求,亦是秉承傳統習俗,聚首飯桌前大快朵頤。設宴的原因可以是慶賀,也可以是哀痛。每逢農歷新年、結婚、中國節日如中秋節等,中國人便會一家老少聚首飯桌前共賀佳節;但另方面,若有人離世,喪家會在葬禮完成后設解慰酒,宴請出席葬禮的親戚朋友,向他們表示謝意,可見中國人十分重視聚首飯桌前分享喜樂與悲哀。
灶君
中國人不單止十分尊重吃的藝術及禮儀,甚至會敬拜由火神衍生而來的灶君,他們認為灶君能保佑廚房避開火災及各種不幸事件之發生,每年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各家都準備一頓美味佳肴祀奉灶君,包括一只完整的雞、燒豬、多樣蔬菜、飯等,以多謝灶君對他們過去一年的保佑。他們通常會把餐桌放置在灶居的面前,把佳肴放在桌上左方,供奉數個小時后才拿走食物。
吃的禮儀與迷信有何關系?
客人與傳統的中國家庭同桌用飯,須尊重他們的文化、禮儀及習俗,用飯時注意不要觸犯多樣的禁忌,因為中國人認為飲食與個人命運幾乎是息息相關的,用飯時犯了禁忌,便會惹來衰運。例如吃魚,當吃完了一面魚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條魚翻轉至另一面,他們認為若翻魚時弄破魚身,便意味著漁船會翻沉,這是由于香港在開埠初期是一個漁港,漁民很關注船只的安全航行;此外,中國人從不會端上七碟菜肴用飯,因為葬禮后的解慰酒須有七碟菜肴;不可用筷子垂直插入碗飯的中央,因這樣有點像在拜祭祖先;用飯后不可說我吃完飯了,這意謂自己已死去,不會再有機會吃飯,而應該說我吃飽了吃飯時避免筷子觸碰飯碗而發出聲音,這不單止是不禮貌,亦意味著「無飯吃;要培養吃光碗中飯的習慣,一粒飯也不可剩余在飯碗,否則將來的太太或丈夫是「痘皮臉的,亦不尊重辛勞耕種的農夫。這些迷信的飲食習俗流傳至今,或多或少仍然成為中國人的飲食禮儀。
用餐俗例
在飯食方式方面,中國人與西方人有點不同,西方人喜歡各自品嘗放在自己面前的食物,中國人則有一定的用飯規例,他們喜歡叫數碟佳肴,放在飯桌的中央位置,各人有一碗飯共同配這數碟菜肴,飯吃完可再添;夾起的菜肴通常要先放在自己的飯碗中,直接把菜肴放入口是不禮貌的;依照慣例,客人出席正式或傳統的晚餐,是不會吃光桌上的菜肴,以免令主人家誤以為菜肴預備不足,因而感到尷尬。
餐桌擺設
日常飯食的擺設是在各座席擺上一個飯碗、一雙筷子、一只湯匙、一碟調味醬,用飯后通常會給客人一條熱毛巾,代替紙巾抹手及抹嘴巴。所有菜肴同時端上餐桌中央,各人用自己的筷子直接從各碟共享的菜肴夾取食物;湯水一大鍋的端上,各人同飲一鍋湯。客人用飯時絕對可以來一招「飛象過河,夾取放在遠處的菜肴。由於中國人喜歡全體共享菜肴,他們的餐桌大多數是圓形或方形,而不是西方人多用的長形餐桌。
怎樣叫一頓中式飯
先叫一個冷盤以刺激食欲,接著叫一鍋清湯,熱湯有助增加體溫,喝過熱湯后便開始品嘗主菜,通常按照自己的口味叫主菜,但必要叫一碟十足辣味的菜肴,才算得上為一頓合宜的中式飯,以辣味菜肴配清淡的白飯,使菜肴辣而溫和,白飯淡而香濃;一頓飯的壓軸食品是甜點,通常是甜湯,如紅豆沙、芝麻糊等,亦有其他種類,如布丁、班戟、雪糕等,同樣香甜可口。
吃的方式
要待熱湯變涼一點而入口時又不失湯味,應用湯匙一小口抿出聲的飲;至于吃飯,要提起飯碗貼著唇邊,用筷子把飯粒推入口里,這是一個最容易的吃飯方法,亦表示喜歡吃那頓飯;若吃飯時不提起飯碗,即表示不滿意飯桌上的菜肴。
宴會
中國人很少在日常用飯時喝酒,但酒在他們的盛宴上則擔當重要的角色。在宴會開始時,主人家必先向客人祝酒,這時客人的飲酒興致便油然而生,啤酒或汽水都可用來祝酒,要先為別人添酒或汽水,后為自己添加,才合乎禮儀,且要添至近乎滿瀉為止,以表示尊重對方及彼此友誼,而主人家要盡情灌醉客人,才算合乎禮儀。若你不想飲酒,應在宴會開始時便表明,以免出現尷尬的場面。
宴席結束
客人享用完最后一款菜肴時,宴席便正式結束,于是主人家的主角會站立起來,表示宴會到此結束,并會站立門口向每位客人說聲晚安,之后跟酒樓經理結賬,主人家的其他成員則送客人乘車,揮手道別并目送車子駛離開去。
菜肴
中式菜肴大多數不會只有一種材料,通常有其他伴菜或配料襯托主菜,以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例如烹煮豬肉,會以爽脆的綠色蔬菜做伴菜,如芹菜或青椒,襯托粉紅色、柔?的豬肉。一頓飯不會只有一款菜肴,通常同時端上兩款、甚至四款菜肴,且每款菜肴都要色香味俱全,端上次序則以菜肴的搭配為大前題,通常同類的菜肴會同時端上,不會前后分別端上,總之整頓飯都要講求協調的搭配。
飲料
茶是中國人的日常飲料,湯是他們飯食時的最佳飲料,在特別的日子或場合上,中國人會飲葡萄酒或烈性酒,卻不會飲水,這與西方人不同。中國茶是茶樓的主要飲料,雖然有其他飲料供應,但他們認為茶是最提神醒胃的飲料,尤其是吃了油膩的點心,茶有助洗去油膩。每桌都供應一個或兩個茶壺,且可不斷添飲,客人只需揭開茶壺蓋并放在壺頂上,便有侍應前來添滾水;無論同席者的茶杯有多少茶,其中一位都可為別人斟茶,但記著要先為別人斟,最后為自己斟,這才合乎禮儀。茶樓備有不同種類的茶葉,客人可隨個人喜好選擇。
中國餐桌上的禮儀歸結以下幾點:
一.入座的禮儀.先請客人入座上席.在請長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時要從椅子左邊進入.入座后不要動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響聲來.也不要起身走動.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第二,進餐時.先請客人.長著動筷子.夾菜時每次少一些.離自己遠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飯時不要出聲音.喝湯時也不要出聲響,喝湯用湯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邊喝,湯太熱時涼了以后再喝.不要一邊吹一邊喝.有的人吃飯喜歡用咀嚼食物.特別是使勁咀嚼脆食物,發出很清晰的聲音來.這種做法是不合禮儀要求的.特別是和眾人一起進餐時,就要盡量防止出現這種現象.
第三:進餐時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現其他聲音,如果出現打噴嚏,腸鳴等不由自主的聲響時,就要說一聲真不好意思對不起;.請原涼.之內的話.以示歉意.
第四;如果要給客人或長輩布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離客人或長輩遠的菜肴送到他們跟前,按我們中華民族的習慣.菜是一個一個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領導,老人,客人的話.每當上來一個新菜時就請他們先動筷子.或著輪流請他們先動筷子.以表示對他們的重視.
第五:吃到魚頭,魚刺,骨頭等物時,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仍.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緊靠自己餐桌邊或放在事先準備好的紙上.
第六:要適時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幾句風趣的話,以調和氣氛.不要光著頭吃飯,不管別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頓,更不要貪杯.
第七: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時,就要用餐巾或手擋住自己的嘴巴.
小麥在全球種植的歷史足足有幾千年。在世界各地,收獲后的小麥被制成面粉,面粉又經過不同的烹飪方式變成各具特色的面食,東方人是蒸饅頭、蒸包子,西方人是烤面包、烤披薩餅。對于同樣的食物,東西方為何發展出不同的烹飪方式?
出現蒸和烤的區別,在原始時期是由文明發展的先后決定的。“烤”的烹飪方法是食物直接接近火源,不需要借助復雜的廚具,這是落后文明的表現:而“蒸”則是運用了水、火以及水蒸氣,再借助有屜或者蒸籠的鍋,這也意味著文明程度的先進。在人類文明史上,西方文明的起步要遠遠晚于東方,當東方民族的農耕文明高度發達時,西方民族還未完全脫離原始蒙昧的生活。直到17世紀時,歐洲貴族的飲食都還沒有像樣的餐具,人們用公匙喝湯,甚至可以在餐桌上擦鞋,中世紀的西方飲食可以稱得上是“手抓飯”。
發展落后不是東西方烹飪方法不同的根本原因,因為落后者不會永遠落后,當法國和意大利美食帶動著西方飲食文化崛起的時候,東西方烹飪的差異依然存在,這又是為什么呢?
文化不同,烹飪不同
燒烤和蒸煮,表面上看似乎僅僅是烹飪方法的不同,其實也深刻折射了東西方文化觀念的不同。西方的燒烤強調原汁原味,并且每一種食材都分別烹制,各種菜品分別擺放在盤中,例如烤牛排,即使盤子中裝了土豆泥、西蘭花,它們也不是和牛排一起烤出來的,在盤子里也是和牛排“割據”而立的。這是西方人喜歡強調個人主義的思維方式的體現。西方人喜歡把不同的事物分門別類加以研究,就是食譜也不調和在一起,強調每種食材自己的風味。
而中國的蒸煮則是把各種食材放在一起烹飪。比如西方披薩餅的餡料是一層一層鋪上去的,而中國的包子餡就是把各種餡料切碎了攪拌在一起來蒸,這樣的方式雖然使它們各自幾乎失去了自己的本色,卻產生了一種新的完整的美味。在中國的食譜里,把各種食材放在一起的做法非常普遍,如福建名菜“佛跳墻”就是中國“調和”的烹飪方法的高端表現,里面有雞肉、鴨肉、豬蹄筋、瑤柱、鮑魚、海參、豬肚、魚翅等多種產自不同地域和領域的食材,從這道菜里雖然再也吃不到各種食材的本味,但是卻能嘗到一種全新的美味。這種“一鍋煮”的方式,與東方人強調集體主義、講究大團圓、重中和的中庸之道是相通的。
觀念不同,禮儀不同
東西方不同的文化觀念,除了影響了東西方的烹飪方法外,也在影響著進餐禮儀。
中國是禮儀之邦,已有的史料證明“禮儀”最初起源于飲食,《禮記》里說禮儀文化發端于飲食,祭祀禮儀也開始于飲食,至于那些人情禮儀則是后來才興起的。于是在追求“天人合一”、崇尚和諧的東方,人們進餐喜歡團團圍坐的聚餐形式,人們相互敬酒、相互布菜,體現出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以及和諧團圓的氛圍,同時也借此交流了感情并鞏固了家庭觀念,再加上幾千年的階級統治和儒家三綱五常的倫理教化,東方的進餐禮儀中也充分體現了階層的差別。
而西方自文藝復興運動以來,大力提倡平等、自由、人權和個性解放,特別強調對個性和自我的尊重,因此西方人進餐時奉行的是分餐制和自助式。在餐桌座次上也能看出不注重高卑尊下只強調平等和個性的“以人為本”的精神,西方以右為尊,男女間隔而坐,夫婦分開而坐,女賓客的席位比男賓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邊的女賓客拉開椅子,以示對女士的尊重。
我們偉大的祖國素有文明禮儀之邦的美稱。
那何為禮儀呢?禮儀就是表示尊敬、祝頌等之類的各種儀式。在西方國家他們也有很多禮儀,如西方人很注重餐桌禮儀,他們在用餐時會戴好餐巾,左手持叉右手持刀,餐前會喝一杯開胃酒或開胃湯,擺放餐具時尖頭要對準自己表示對客人的尊重。
這學期我們學校開展了“微笑行動”的活動。我也積極地加入了這一行列,微笑能打開心靈的窗戶,微笑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微笑能讓我變成快樂的陽光男孩,每天我都會帶著笑容到學校,看到老師會問好,見到同學會主動打招呼,原來我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夠好,就是當我心情不好時我會低著頭往前走,不會主動和別人打招呼。從現在開始我要對周圍的人綻開燦爛的笑容……平時我們要多用禮貌用語;借東西要先征得別人同意才能拿;問問題時要虛心請教,得到答案時要說聲謝謝;在公共場所要安靜不大聲喧嘩;在公交車上要主動讓座……
禮儀是一種美德,是人人必須養成的習慣,我們要從現在起時時做到文明禮儀。親愛的老師、同學、爸爸媽媽、讓我們共同加入“微笑行動”的行列吧!對你周圍的人綻開你燦爛的笑容!
新蘇師范附屬小學五年級:張彥恒
餐飲禮儀 飲食方式 中西方文化 差異
教育部制定了新的英語課程標準,新標準將英語學習分為三個階段,九個級別,在不同階段的課程目標總體描述中,都特別強調了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意識的培養。
新的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英語學習過程,應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特別是在各國密切往來的今天,通曉中西餐飲文化上的差異在現實中的應用更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餐飲禮儀在教材中的應用
1.餐桌座次的不同
牛津版Starter Unit 12 A birthday party中,小主人Millie要邀請她的朋友們一起為她慶祝生日。由于所邀請朋友的國籍不同,因此在餐桌的禮儀就特別講究。首先是餐桌座次的不同。《禮記?禮運》中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可見,中國人特別講究禮。如果邀請的是中國人,則坐在哪里非常重要.主座一定是買單的人.主座是指距離門口最遠的正中央位置。通過分配座位,中國人暗示誰對自己最重要。但在西方,傳統的習慣都是圓桌式的就餐方式,所以基本沒有座次的差別。就座時,身體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蹺足,與餐桌的距離以便于使用餐具為佳。餐臺上已擺好的餐具不要隨意擺弄。
2.進餐時的禮儀
在7B unit2 Welcome to Sunshine Town-Grammar中,Millie和Daniel正在準備為交流學生舉辦一場歡迎晚會,他們開展了以下的對話:
Daniel:How many forks, plates and cups do we need?
Millie:I think thirty of each will be enough.
Daniel:How much beef and ham shall we buy?
Millie:I think three kilos of each.
Daniel: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buy?
Millie:We need some eggs and tomatoes.
從他們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Daniel和Millie這兩個來自中國的孩子,還是充分考慮到中外飲食習慣的差異的。這里的差異主要體現在餐具的選擇上:中國人使用筷子。中國人自古以來大部分以農耕為主,所謂“面朝黃土背朝天”正是這一文化現象的真實寫照。中國人強調以“和”為貴,反對侵略和攻擊。中國人使用筷子時溫文爾雅,很少出現戳、扎等不雅動作,在餐桌上對待食物的態度是親和的、溫柔的。日常生活當中對筷子的使用是非常有講究的。一般我們在使用筷子時,正確的使用方法是用右手執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個手指自然彎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兩端一定要對齊。
英國人則使用刀叉進餐,這是因為西方很多國家其祖先為狩獵民族,飲食以肉類為主,為了能在殘酷惡劣的環境下生存,必須善于捕獵,富于進攻性。在使用刀叉過程中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切東西的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執刀將其切成小塊,然后用叉子送入口中。使用刀時,刀刃不可向外。進餐中放下刀叉時,應擺成“八”字型,分別放在餐盤邊上。刀刃朝向自身,表示還要繼續吃。每吃完一道菜,將刀叉并攏放在盤中。不用刀時,也可以用右手持叉,但若需要作手勢時,就應放下刀叉,千萬不可手執刀叉在空中揮舞搖晃,也不要一手拿刀或叉,而另一只手拿餐巾擦嘴,也不可一手拿酒杯,另一只手拿叉取菜。要記住任何時候,都不可將刀叉的一端放在盤上,另一端放在桌上。
二、飲食觀念不同在教材中的應用
飲食觀念的不同主要體現在營養價值和味道上的差別。臺灣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在《現代中國學術論衡》一書的序言中說:“文化異,斯學術亦異。中國重和合,西方重分別。”此一文化特征,亦體現于中西飲食文化之中。所以中國菜幾乎每個菜都要用兩種以上的原料和多種調料來調和烹制。即或是家常菜,一般也是葷素搭配來調和烹制的,如韭黃炒肉絲、肉片炒蒜苗、腐竹燜肉、芹菜炒豆腐干等。這“和合”觀念在教材的Unit4 Food Main task中也得到了體現。比如,Millie說“I sometimes have rice with fish and an apple for lunch.”翻譯即為“我有時候中午吃魚拌飯和一個蘋果”。可見,中國的飲食習慣還是以和為主,強調味道。所以中國有很多關于味道的描述,如甜、酸、辣、香、咸、臭、苦、濃、淡等,但同時卻又忽視了營養。
西方人對于飲食強調科學與營養,故烹調的全過程都嚴格按照科學規范行事,牛排的味道從紐約到舊金山毫無二致,牛排的配菜也只是番茄、土豆、生菜有限的幾種。再者,規范化的烹調要求調料的添加量精確到克,烹調時間精確到秒。1995年第一期《海外文摘》刊載的《吃在荷蘭》一文中,描述了“荷蘭人家的廚房備有天平、液體量杯、定時器、刻度鍋,調料架上排著整齊大小劃一的幾十種調味料瓶,就像個化學試驗室。”
綜上所述,隨著中國對外交流的日益頻繁,注意加強中學英語教學中中西方跨文化交際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意中國文化與使用英語國家文化的比較,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逐步培養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際的意識。餐飲禮儀在人際交往、社會交往和國際交往活動中,表示尊重、親善和友好。按照禮儀的要求去做,就會使人獲得尊重的滿足,從而獲得愉悅,由此達到人與人間的和諧。社交禮儀教育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社會化,提高社會心理承受力;有利于對學生進行人文知識教育,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社交禮教有利于強化學生文明行為,提高文明素質,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參考文獻:
\[1\]趙連友.中國飲食文化.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