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景觀環境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人文景觀資源
八公山景區有著厚重的人文景觀資源。在八公山發現的亞洲最早的類人猿牙齒化石,距今三百多萬年,具有很好的教育及研究價值。早在新石器時代即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淮夷”人在此形成部落,春秋戰國時期成為蔡楚文化的繁榮之地。八公山下“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是膾炙人口的名句。著名的“淝水之戰”,把“八公山”推上歷史的舞臺。從此“八公山”成為人們向往的勝地。早在2100多年前,漢淮南王劉安曾在八公山招賢納士,著書立說,編纂了包容萬象的千古名著———《淮南子》,劉安還在求仙煉丹的過程中制作出了豆腐,為世人留下了傳統美食。八公山景色秀美,人杰地靈,歷來為各派宗教人士所喜愛,因此道、佛、伊斯蘭三教都在其間建造廟宇,祭拜神靈,例如著名的“白塔寺”。展現了“儒、釋、道三教合一”,茅仙洞更是由三教輪流主持。八公山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地質文化、豆腐文化、歷史文化構成了燦爛厚重的八公山人文景觀資源。
(二)傳統飲食資源
傳說淮南王劉安發明的豆腐,使得八公山景區錦上添花。造型不一、秀色可餐的豆腐宴,吸引了世界各地慕名前來的游客們。另外,淮南牛肉湯是江豫皖一帶家喻戶曉的名小吃。
(三)工藝品資源
歷史上紫金石的名氣很大,被譽為“千里長淮第一石”。八公山紫金石在北宋時期杜綰所著《云林石譜》中早有記載:“壽春府壽春縣,紫金山石出土中,色紫,琢為硯,甚發墨,叩之有聲。”紫金石在南宋時期就被達官貴人,文人墨客,當成供石或雕刻成山水擺件,置于幾案廳堂,或裝點園林家居。據有關部門考查,在淮南鳳臺到壽縣這一片山上地下紫金石儲量大約有數十億噸。古今中外贊賞有加的“紫金硯”工藝品就是來源于八公山的紫金石。
二、八公山景區的景觀環境設計建議
有著自然景觀資源、人文景觀資源、傳統飲食資源、工藝品資源等豐富旅游資源的八公山景區每年吸引的游客數量并不多,2009年,景區黃金周旅游接待人數6.21萬人次。同時期的天柱山接待游客9.7萬人次。在旅游熱的2012年,十一黃金周期間,八公山風景區接待游客僅13.45萬人次。如此豐富的旅游資源卻得不到游客的青睞,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景區的景觀環境設計不到位。
(一)八公山景區景觀環境的目標與特色
八公山風景名勝區的性質是以人文景觀為主,保持并發揮山水風光特點,適合開展觀光、歷史教育、科研等活動的綜合性低山山岳型省級風景名勝區。我們要在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前提下,形成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的景觀特色。在風景名勝區功能上以八公山人文資源和山水、地質風光為依托,厚重的人文底蘊與獨特的自然景觀相交融,打造傳統靜態觀賞型景觀與現代美學、休閑動態型景觀相結合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二)八公山現有的景觀環境設計
目前八公山主要有白塔寺、漢淮南王宮及附屬設施(鴻烈書院、升仙臺)、孫家花園、地質博物館及生態園、傳統文化街、生態度假區、南塘湖休閑度假區、回民風情苑、淝水之戰遺址文化園、淝水之戰影視基地、嵐香湖度假區、黑山頭生態景區、盆景園、奇石館、淮河風情園、洗云泉、沁月泉、傳統豆腐村、十八連珠寨、老君廟、南塘觀光果園、樂澗套、丁山公園、美術家創作基地、石林、碑林、四季亭、呂夷簡墓及呂氏寒窯、滑草等運動設施、臥龍湖景區等等景觀,這些景觀多數都是人文景觀。在重點突出了本景區的人文景觀的同時,忽略了自然景觀的建設。隨著人們對旅游知識的不斷加深了解,相比人文景觀,自然景觀有著獨特的魅力,這種魅力往往更吸引人們前去觀賞游玩。
(三)八公山景區的自然景觀設計
1、石林景觀設計
八公山景區內的石林,出露面積約30萬平方米,露出高度1.5米———5米。該區景觀資源價值很高,是風景區資源精華所在,在采取重點保護的前提下,要適當開發這些山石景觀的景觀效應,引發游客的聯想、移情、情感、意趣等心理反映。目前通過大量的走訪調查發現,游客在石林里觀賞山石的時候,引發的景觀效應并不明顯,由此可見,八公山風景區需要在依托石林景觀的基礎上,研究出吸引游客景觀效應的方式。例如運用“大地藝術”把石林作為景觀設計的主體,設計出具有景觀效應的場所。又或設計出節假日石林探寶活動,達到動靜結合的效果,進而吸引游客前往,使游客得到別具一格的旅游體驗。
2、草本植物景觀設計
通過有關調查得知,除去人工種植的花草,八公山景區原有的草本植物有十一科33種之多。如禾本科:雀麥、短柄草、紅尾翎、牛鞭草;莎草科:荊三棱、牛毛氈、碎米莎草;百合科:闊葉麥冬、牛尾菜;石蒜科:石蒜、水仙;鳶尾科:野鳶尾、鳶尾;蓼科:杠板歸、酸模葉蓼、紅蓼;石竹科:太子參、牛繁縷、蚤綴、王不留行;酢漿草科:紅花酢漿草;葡萄科:野葡萄、爬山虎;菊科:蒼耳、鬼針草、野菊、蒲公英;十字花科:薺菜、諸葛菜、羽衣甘藍、擬南芥、白菜。草本植物不僅具有藥用價值,還具有觀賞價值。可以學習荷蘭的“郁金香大地藝術”的景觀設計手段,把這些草本植物合理分布種植起來,達到觀賞的目的,進而提高景區的自然景觀的吸引力。
3、樹木景觀設計
八公山景區的森林是由152種樹木形成的天然次生林,這片樹林是皖北大地上一顆綠色明珠,春來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秋踏漫山紅葉,如火如荼。再加上這幾年市里規劃到位,合理種植了梨樹、桃樹等既有經濟價值又有觀賞價值的樹木,更加增添了八公山景區的魅力。在樹木景觀設計上,要突出的是生態休閑旅游。人們在市里住久了,喜歡到周圍呼吸新鮮空氣,而八公山景區的天然次生林就是最好的天然氧吧。八公山的樹木林相整齊、層次分明、空氣清新、環境幽靜,游客們身臨其境,有回歸大自然之感覺,是大家理想的森林旅游佳境。除了梨樹、桃樹等樹木的景觀設計之外,按照“適地適種”的原則還可以增加更多的果木,例如:批把樹、柿子樹、杏樹、板栗樹、核桃樹、蘋果樹等等樹木,花季吸引游客觀賞,果季吸引游客采摘,打造觀光游、文化游與生態游、休閑游相結合的旅游模式。
三、結束語
一、陶瓷景觀藝術在環境設計中的應用
陶瓷是具有深厚中國歷史文化底蘊的藝術載體,在室內外裝飾和藝術空間的布局上起著支撐設計美感、闡釋文化內涵的重要作用。之所以陶瓷景觀藝術能夠在環境設計中得到廣泛地應用,主要在于陶瓷藝術本身的美學特征和文化特性。
在美學特征方面,陶瓷具有造型美、實用美、釉色美、裝飾美和質感美這五大特征,以其精美的釉色為例,陶瓷釉面有光澤釉面、無光澤釉面、觀光釉面、碎紋釉面和防滑釉面等。光澤釉面即陶瓷表面有光澤,其表面光滑明亮;無光澤釉面即陶瓷表面無明顯光澤其表面手感粗糙有細小顆粒;光釉面即陶瓷表面呈現光的效果,亞光是相對于光亮而言的,并不是說沒有反光而是“漫反射”給人以素雅穩重的感覺;而碎紋釉面即陶瓷表面呈現碎紋狀,紋理清晰裝飾感強。這些美學特征在環境設計中,展現出極大的自由性,能夠有效結合視覺傳達和設計心理學,完成具備不同審美特征和設計風格的環境藝術作品。
在文化特性方面,首先,陶瓷一直是屬于中國民族的偉大發明,存在著強烈的民族歸宿感,所以,在環境設計中加入陶瓷作品進行裝飾,能夠體現一種民族的“歸屬感”。其次,古人云:“室無瓷不雅,人無瓷不貴”,陶瓷歷來被古今文人墨客視為高雅的藝術珍品。除此之外,各式各樣的陶瓷花瓶、梅瓶、玉壺春瓶、朝聲瓶、天球瓶、觀音瓶等,造型優雅,在居室環境設計中能夠體現出獨特的貴族氣質。
當然,陶瓷并不是景觀藝術中唯一一種兼具藝術性和文化性的設計道具,除了陶瓷之外,書畫作品、剪紙藝術、雕塑作品等都與陶瓷相似,具有非常多元化的環境設計用途,而且同樣屬于景觀藝術的理論范疇。
二、園林景觀藝術在環境設計中的應用
近些年來,將園林組景藝術和組景方式用于室內裝飾工程,已在國內室內裝飾業中逐漸發展起來了。特別是在高層建筑和有室內空調的建筑中,將自然景物適宜地從室外移入室內,使室內賦于一定程度的園林氣息,豐富了室內空間,活躍了室內氣氛,從而自然地增強了人們舒適感。
園林景觀藝術在環境設計中的組景方法主要有:水局組景、筑山石景、觀賞植物組景、亭閣組景,以及園林建筑小品等。如果在建筑的大廳中設置景園,能使室內產生生機勃勃的氣氛,增加室內的自然氣息,將室外的景色與室內連接起來,使人們置身此景中,若有回到大自然的感覺,淡化了建筑體的生硬僵化之感;如果在公共建筑內的共享空間大廳中設置園林景觀,在功能上往往有接待、休息、飲食等多種要求,為了使各種使用區間既有聯系又有一定的幽靜環境,常采用室內組景的方漢來分割大廳的空間;而如果在過廳與餐廳之間、過廳與大堂之間、走廓與過廳之間等,常常借助于室內景園,從一個空間引到另一個空間,把室內空間安排得自然、貼切。
三、材料景觀藝術在環境設計中的應用
不同的時代,在景觀藝術融入環境設計的過程中,往往伴隨著不同的材料運用,所以新型景觀藝術材料是環境設計業內人士在創作中經常討論的話題,比如舊城墻磚與鋼架玻璃的搭配,在現代,這是一種較為流行的搭配方式,就以江蘇省南京市的某一景區為例,南京市的歷史文化底蘊非常深厚,要結合歷史文化創造出新的景觀環境,該景區就選擇了對古老的城墻磚與現代的鋼架玻璃的結合體現了南京古城的“明文化”。正是因為該景區的歷史文化底蘊濃厚,才使得原有的古城墻磚和城墻浮雕相得益彰,能夠將傳統古城的神韻體現得淋漓盡致。加上具有現代意義的墻磚,在其周圍使用尺寸較大的金屬框架來固定,更加襯托出了這一景區的純粹,并且使得整個視覺空間顯得非常流暢。再比如地磚與石材的搭配,地磚是較為傳統的材料,雖然能給人一種較為沉穩深沉的感覺,但是因為其松軟的質地,導致其承重能力較弱。但是現代的石材則是很好地避免了這一弱點,較為堅實耐用,色彩較為淡雅。在地磚與石材的搭配上,使用較為巧妙的一處景觀則是杭州西湖,青磚與石材搭配,既能體現出沉穩的感覺,又能夠滿足基本的行人及其機動車通行,能夠同時滿足人的需求,給游人一種親切感與歷史感。
景觀環境設計不能獨立于藝術之外存在,只有加入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才能夠體現技術之美。但是在使用新型材料時,要靈活創新,最好的方法是要通過色彩、形狀、紋理、質地的變化喚起人們特定的感受,帶來強烈的感染力。 并且,新型材料能夠超越傳統材料,能在色彩、透明度、質感上達到新的高度。縱觀近幾年景觀環境的發展,加入了非常多的透明塑料及玻璃的應用,這些材料的應用讓整個景觀走向了透明化。
湖北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校園生態結構由“一山一環三核心”組成,“一山”指學校的花山,花山植物為自然植被,自然植物群落交替,生態環境保護良好,物種豐富,是動植物的棲息地。“一環”指學校的環山道路花山路,花山路連接山前學習區與山后生活區,使用頻率高,不僅是校園的主要道路,也是景觀大道,漫步于此可欣賞校園優美的風光,應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三核心”指山前以新教學樓為中心、包括樓前廣場、籃球場、小游園的教學區、以舊教學樓為中心,包括環島花園、教學樓前公共綠地、校園廣場的教學區,及后山包括宿舍區、休憩區的生活區。
二、校園的生態環境設計原則
1.生態優先
湖北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作為有六十多年歷史的老校園,環境設計應盡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花山作為校園自然植被的保護地,也作為動物的棲息地,應將人為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花山腳下四周作為花山保護緩沖區以減少人為干擾;花山環山路作為廊道設計,道路兩邊行道樹下增加地被植物如箭蘭、麥冬、沿階草、玉簪等,豐富植物景觀。在核心區環境景觀生態設計注重植物景觀的自然設計,喬灌草搭配形成自然群落,如香樟+桂花+紅花繼木、雪松+合歡+草坪等,發揮最大的生態效益。
2.以人為本
學生和教師是大學校園環境使用的主體,校園環境設計應滿足他們的需求。優美的校園環境可以塑造學生良好的品德,促進學生積極參加各種校園活動,舒緩學習壓力、減少人際爭執、避免社會焦慮等消極行為。以人為本要求校園環境設計創作優美的視覺感受,舒適的交往空間。優美的視覺感受體現在豐富美觀的植物景觀,造型新穎的景觀小品等。舒適的交往空間則要注重空間的邊界處理、環境的空間導向和環境的視覺層次。
3.系統設計
校園生態環境是城市生態環境的一部分,校園生態環境系統設計體現在校園生態環境與城市生態環境的和諧;校園內生態環境的整體性與協調性;建筑與環境的協調;各個活動空間與整體環境的協調。
4.動態發展
高校校園處于不斷發展變化中,校園的規劃設計是一個循環的動態過程。近期的建筑相對集中和密集,為今后發展留下空間,未來的環境設計應與原有空間恰當銜接,同時避免干擾原有功能區的空間環境。
三、校園生態環境規劃模式
1.校園植物生態設計
(1)豐富的植物群落
校園植物生態設計應創造豐富的植物群落,植物群落應順應地形的起伏變化,在地形高處種植生長速度較快,冠形優美的高大喬木;地形低洼處種植長勢較慢的喬木或小喬木使其形成連綿起伏、有疏密、有閉合的植物空間。植物空間有開敞空間、半開敞空間和私密空間,開敞空間可用低矮的植物進行圍和或半圍和。半開敞空間次之,私密空間可用高的植物圍和。
(2)創造季相景觀
校園植物生態設計還應創造季相景觀,使得一年四季有景可賞,四季常綠。如由云南黃馨、桃花、白玉蘭、紫玉蘭等組成的春季景觀;由紫薇、合歡、木槿、荷花等組成的夏季景觀;由桂花、紅楓、銀杏、烏桕等組成的秋季景觀;由臘梅、雪松等組成的冬季景觀。季相景觀也體現在植物隨著一年四季的變化而變化,是一個時間序列上動態的變化,校園中可種植秋色葉植物、花灌木、花卉,使校園植物景觀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
(3)體現校園文化
校園植物生態設計還應體現校園文化,如用荷花象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潔品德,用蘭花象征素雅清幽,品格高尚,用的傲雪凌霜象征意志堅定等。帶給學生積極的引導作用,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2.校園道路系統規劃
完善步行系統,減少汽車尾氣、噪音。人車分流、互不干擾。在校園入口設置臨時停車場,禁止出租車進入校園。增加花道、綠道設計,道路兩邊設置休息座椅、展示欄等景觀小品,創造舒適宜人的道路系統,使道路成為景觀廊道,不僅可以休憩、還可以欣賞周圍的美麗風景。
3.校園景觀小品生態設計
(1)景觀小品與植物種植結合
校園景觀生態環境設計中可將景觀小品與植物種植結合起來,體現生態性,如花架、花缽、帶種植池的座椅等,花架上可種植紫藤、凌霄、地錦等攀援植物,形成豐富的林蔭空間。校園廣場、道路兩邊、路燈上等都可以放置花缽,花缽內可種植矮牽牛、吊蘭、常春藤、三色堇等,為校園環境增加生動的色彩。座椅的種植池中可種植美人蕉、桂花、紅花繼木、蘇鐵等植物。景觀小品與植物種植結合,不僅豐富景觀,也帶給人們更多的愉悅體驗。
(2)生態材質景觀小品
一景觀環境建設的現狀問題
⑴缺乏明確的主題及風格,小區的各成分之間缺少必然的、有機的聯系,將各種景觀元素堆砌在一起。盲目跟風,造成小區環境景觀的單調、呆板和雷同,比如“草坪熱”、“大樹進城熱”,缺乏環境景觀的時代性、階段性和可持續性。
⑵刻意的追求歐式、日式、美式風格,缺乏城市小區環境景觀的地域性、民族性,脫離人文文化背景和居住人群身份的社會環境。
⑶片面強調裝飾性的景觀效果,忽略了居住小區環境景觀的實用性、家園性、休閑性和自然性。在植物配置方面過分注重景觀的視覺效果,忽略了其生態性及后期養護管理等等問題。
二景觀環境設計的原則
能夠居住在綠色生態住宅小區里成為每個城市人的夢想。這就要求在進行居住小區的環境景觀設計中充分體現“以人為本,回歸自然”的人性化設計的原則,在滿足居民的生理需求的同事,更能滿足不同地域、不同階層、不同年齡的人的心理需求,創造出安全、舒適、宜人的室外休閑活動場所和交往空間。
⑴城市居住小區受到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的制約,環境景觀設計也就會存在明顯的差異。這就要求在進行小區環境景觀設計時,應對小區用地本身和周圍的情況進行深入細致的踏勘和分析,因地制宜,綜合考慮經濟、社會、環境等方面的因素,確定該小區環境設計的主題,合理組織各種景觀要素,明確景觀設計的風格。
⑵在進行小區環境景觀設計的時候,應該闡明設計項目本身蘊含的精神文化,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環境必然產生不同的文化。所以必須從小區所在的地理區位條件出發,使小區既能滿足居民居住、工作、學習、生活等物質性需求,同時又能滿足居民的舒適、親切、具有認同感、地域感的心理情結。
小區環境景觀設計應該以改善提高人的生態環境、生命質量為出發點和目標。在進行小區環境景觀設計時首先要了解居住小區的氣候特點、當地植物種群結構和地帶性植物品種以及立地條件,使得居住小區可以提供可持續發展的物質環境。我們還必須從歷史傳統、文化習慣等人文因素考慮,使構成景觀諸因素,為人們提供可持續發展的精神環境,以滿足因社會進步而不斷變化的文化觀和價值觀。
⑶創造宜人、有情趣的居住環境空間。使居住小區的景觀易于被居民接受,在心理上拉近與觀賞者的距離,這就要求在進行小區環境景觀設計時創造適宜的景觀尺度,營造一個可達性佳和視覺可控制的小尺度的人性場所。這里的人性場所應該位置明顯,便于使用;空間的內部和外部應該美觀;還應滿足人的活動需求,有安全感;有益于人的身體健康和情緒安寧;群體活動不受干擾;各年齡層次各有其活動空間;維護簡單、經濟等,使得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間更加人性化。
三景觀環境設計的要素
⑴規劃模式與布局形式。居住小區一般是由三至四個住宅組團、小區中心綠地以及相應的配套公共設施組成。選擇良好的規劃模式,確定易于接受的布局形式,就是要合理安排和確定各類居民日.常休閑活動空間的布置和組織。這就需要根據人們參與這些日常休閑活動的行為及心理特征安排相應的空間,包括空間的位置、尺度、形式及各功能空間之間的聯系。所以完成居住小區中的功能空間劃分、景觀序列構成是居住小區環境景觀設計基本要素。
目前,居住小區的布局結構形態還比較單一,多以“中心式”布局為主,一些新型有特色的居住小區在規劃模式上采用了“點線式”、“帶狀式”的布局。這三種布局各有其優缺點。“中心式”布局向心力強,居民心理凝聚感容易形成,但空間的享用差異性大,領域感差,景觀層次感弱;“點線式”布局靈活。景觀和視覺效果好,但容易形成結構松散,中心感差。所以,在進行居住小區的環境景觀設計的時候,應該更好的因地制宜,注重環境、建筑和人三者之間的和諧關系,創造新的規劃模式,滿足居民生理需要的同時,最大程度滿足不同
居民的心理需求。
⑵居住小區道路不僅是劃分各類功能空間的界線。也是環境景觀設計的重要構成要素;不僅供人們行走、車輛通行,而且是人們鍛煉身體、欣賞風景、休閑養性、交談融情的場所。在組織交通的時候,不但要考慮道路的通向性,應保證交通的“通而不暢”,還應考慮居民的交通心理、交往心理。人們往往喜歡選擇最短的距離達到想去的地方,這就要求道路便捷;而人們在交往的時候,往往會保持―個自己認為的安全距離,這就要求道路不宜太窄。隨著小汽車進入千家萬戶,小區停車已成為環境景觀設計的重點問題。在設計小區環境景觀的過程中,應留有足夠的停車位,同時兼顧存取方便,便于管理,盡量減少對景觀效果的影響。小區道路的寬窄對居住小區的景觀效果影響非常大,過寬將會占用綠地,分裂景觀,過窄就會影響交通。不同功能的道路對材質有不同的要求,步行路、車行路應采用不同材質,除滿足道路的實用功能外,還可以豐富小區的景觀。小區道路可以時收時放,不限兩條平行直線。可以時寬時窄,引導人們通行,為居民提供動靜有效、開放性和私密性穿插、聚散有度的目的地。景觀照明要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除考慮照明的燈型、亮度、明暗層次、色彩變幻、空間搭配等因素外,還要配合不同景觀的設計風格。如照明的重點在建筑物出入口、停車場及臺階、斜坡等處,可利用花卉灌木等隱藏光源,避免炫目;休閑處以景觀燈為主,燈光要“上明下暗”,注重燈具的藝術性。
⑶生態性是居住小區環境景觀設計更為深層次的要求。綠化不是環境景觀設計的點綴而是主角,所以在進行居住小區的環境景觀設計過程中,不能片面強調其景觀效果而忽略最為重要的生態性。現在很多小區的環境景觀設計為達到某種景觀效果而大量使用外來植物,或單純過量的使用草坪,這樣實際上降低了綠化的三維綠量,減少了其生態效益,還增加了巨大的養護管理費用。居住小區的綠化種植應該以改善環境為中心,并結合特定的主題風格。首先選擇鄉土樹種和一些馴化成功的外來樹種,以樹木為主.草坪為副,營造出適合本地區自然地理條件、結構配置合理、層次豐富、物種關系協調、景觀自然和諧的園林植物群落。其次,在居住小區綠化的植物配置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①要層次分明、注重色塊,喬、灌、花、草搭配,構成多層次的符合結構;②掌握當地的季候變化,選用具有強烈季候變化的植物,做到四季皆有景觀;③考慮樓房的采光,不能影響室內采光,而背蔭處可以選用一些耐蔭的植物種類;④注重可持續性、養護管理費用低,減少草坪的面積,少用一年生草花,多用多年生宿根花卉。
⑷設施和小品是居住小區環境景觀設計中的點綴,是景觀特色的細部表現,對居民也極具吸引力。擺置設施和小品,不應當只是幾個器械的簡單堆置,要做到自然、周全、便利、安全耐用,與周圍環境結合、協調美觀,還要為居民提供豐富的活動內容和交往機會,并為體弱者提供方便,特別是健身設施。在進行居住小區環境景觀設計中,從兒童游戲設施到全民健身設施、休息設施、便民服務設施等,都應該從數量、形式、位置上考慮與整體規劃模式和風格的統一和協調,突出其實用價值的同時,又具有藝術性。而居住小區的小品也都應根據其整體規劃模式各有其風格,在小區內部保持風格的統一,在統一中求變化,在形式、色彩和材質方面相協調、呼應。
【關鍵詞】建筑規劃;生態環境設計;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文章對建筑生態環境設計的意義和景觀設計做了詳細的介紹,并指出了現代建筑生態環境設計存在的問題,同時對未來景觀設計的發展方向做了探討。
二、建筑生態環境設計的意義
建筑生態環境設計是一種全方位的立體環保工程,對自然而言,它以不觸動生態平衡為目的,達到了節能環保的要求,住宅建筑生態環境設計的提出,發展以及推廣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而住宅建筑生態環境設計在運作過程中,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因此對經濟而言,起到推動作用"住宅建筑生態環境設計是在全球實行可持續發展的進程中提出來的,它是全球實現可持續發展所需的,而可持續發展又是人類在理解人地關系的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從根本上說,是人類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管理制度、決策體系、政策法規等諸方面綜合作用的產物。所以,它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人文意義、經濟意義、自然意義。
三、景觀設計概述
景觀設計:景觀設計又叫做景觀建筑學,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是指在建筑設計或規劃設計的過程中,對周圍環境要素的整體考慮和設計,使得建筑(群)與自然環境產生呼應關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適,提高其整體的藝術價值。
1.廣義的景觀設計
景觀設計主要包含規劃和具體空間設計兩個環節,廣義的景觀設計指的是大規模、大尺度的景觀設計,具有內容有:場地規劃、控制性規劃和環境規劃等。場地規劃是為了達到某種要求,人們對土地進行長時間、刻意的人工改造與利用,特別是對建筑、交通、景觀、地形、水體、植被等諸多因素的組織和精確規劃;控制規劃主要是處理土地保護、使用與發展的關系,包括景觀地質、開放空間系統、公共游憩系統、給排水系統、交通系統等諸多單元之間關系的控制;環境規劃指某一區域內自然系統的規劃設計和環境保護,目的在于維持自然系統的承載力和可持續性發展。
2.狹義的景觀設計
具體空間設計環節就構成了景觀設計的狹義概念。景觀設計以生態思維為核心,是客觀現實的需要。狹義景觀設計中的主要要素包括地形、水體、植被、建筑及構筑物以及公共藝術品等;主要設計對象是城市開放空間,包括廣場、步行街、居住區環境、城市街頭綠地以及城市濱湖濱河地帶等,其目的不但要滿足人類生活功能上、生理健康上的要求,還要不斷的提高人類生活的品質、豐富人的心理體驗和精神追求。
景觀生態設計是將生態理念應用與景觀設計之中的一種設計形式。城市的建設需以自然的和諧、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以及生態的可持續為基礎,居住區的景觀規劃設計必須要遵循生態原則,追求宜居的、富有精神感染力的居住環境,此時,景觀生態設計在居住區生態建設中就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現代建筑生態環境設計存在的問題
1.高技術大量應用存在弊端
完全依靠高技術勢必使得人的主體性受到限制與異化,而且帶有極高的經濟負擔,所以高技術應該轉向“適當的技術”。轉向中間技術、適宜技術和軟技術。
2.偽生態設計
如果在現代住宅建筑生態環境設計方面時只顧及了作為應用對象的地球方面,而沒有考慮到人本身方面的變革,因此它只是對傳統工業思想的修正,而不是徹底的變革,那么只能是偽生態的治與生態哲學的思想;如果僅從保護環境.出發或僅從應當做什么而忽略其可行性,就極易陷入理性超越論,那么必然導致偽生態;
3.片面的強調生態技術
住宅建筑生態環境設計強調的是與自然!文化!美學的多維融合,因而不是一個生態技術所能涵蓋的"現在的很多做法是只注重生態環境而忽略其中的文化、美學等多種藝術因素,從而違背了初衷,沒有整體性質。
4.片面重視藝術性和美學特征
住宅建筑生態環境設計是一門綜合藝術,它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心理環境、城市環境休戚相關,單純追求藝術性與美學特征不符合實用目的,所以它不應該片面重視藝術和美學體現。住宅建筑生態環境設計應該在研究人文科學的同時,加強對自然科學的研究;在探討藝術的同時,注重技術的運用;學會從生態角度探索建筑的可持續性發展,將生態學、文化學、哲學、藝術學、建筑學/環境學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五、未來世界建筑景觀設計發展的前景和方向
1.“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將得到進一步深入貫徹
今天我們已經進入了網絡時代。這個時代的特點一是人的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化了;二是人越來越獨立了;三是人們之間的交流越來越稀少;四是人與自然環境越來越疏遠。因此現在人們越來越重視面對面的接觸和交流,更渴望向自然的回歸,懷念過去帶有人情味的鄰里生活。請注意,我們這里所提到的“以人為本”之“人”的范圍是廣泛的,他包括了不同時代的人、不同階級的人以及不同地域的人等。由此可知我們的設計只有在尊重自然環境、歷史人文以及不同階層人的物質與精神需求的前提下,才能體現出住宅區景觀設計“以人為本”理念的真諦。
2.對分享性的重視
我們設計的首要目的就是讓生活在居住區中的每一個住戶都可以欣賞到舒適漂亮的景觀。首先,在規劃時要盡量利用原始自然風貌造景,盡量減少人工修飾,讓居民們都可以享受到大自然的親切,共同分享住宅區的環境資源;其次,強調區域性、領域性,這樣可以豐富我們小區的層次,為居民們提供良好的交流場地,創造休閑、安逸、環境幽美的居住區環境。
3.注重歷史文脈及其延續性
現今人們主要的活動空間就是住宅區,住宅區也成為歷史文化的凝聚地與承載點。設計師們已經認識到歷史文化的延續性在住宅區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而營造這種文化氛圍,在設計中的具體體現應是對地域環境及地方建筑風格和當地傳統文化的再現、提煉和發揚,使居民的居住環境既有品位又有特色。
4.向多元化的趨勢發展
隨著居民們的審美品位不斷升高,住宅區景觀設計開始向多元化趨勢發展。同時在設計中對居民生活的便利性、環保性以及舒適性都更加關注,力求其設施實用的同時又要美觀,盡可能創造天然、舒服、親切、宜人的住宅區環境空間,實現人與自然的完美融合。如在設計中創造親地空間、親水空間、兒童游樂空間、健身娛樂空間等。
5.堅持綠色環保的生態設計理念
我們設計質量的好壞不僅僅體現在藝術層面上,還要看是否環保及可持續發展。微觀上我們可以理解為為居民提供良好的采光、通風、降低噪音、吸附有害氣體等方面的改造,同時加強了對地域自然景觀、自然生態的保護。對于建筑環境景觀設計來說,共存性和可再生性是非常重要的原則。我們在設計中要更加重視人與自然的融合;要更好地因地制宜,利用所有有利于居民們生活環境改善的因素,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資源,開發出綠色環保的住宅區環境景觀。
結束語
建筑規劃生態環境設計現在應用的很多,但是大多都是偽生態,一味的使用高科技去營造生態環境或者僅從保護環境出發或僅從應當做什么出發而忽略其可行性,這樣的設計都不是生態環境設計,我們需要改正這些措施的觀點。
參考文獻:
[1]李俊玲,崔淑欽. 我國生態住宅發展途徑探索[J].住宅科技,2002,(8)
[2]宋嘩皓,孔鵬. 綠色生態住宅小區建設要點與技術原則[J].住宅科技,2001,(6)
【關鍵字】新中式風格 居住區景觀 景觀空間設計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研究的意義
居住區景觀作為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景觀類型,正處在社會轉型的中國,受到西方新的景觀模式、思想設計觀念的不斷影響沖擊,國內的居住區景觀設計呈現脫離本土環境的現象,出現諸多設計上的問題。此時,摸索著中式風格方向的居住區漸漸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現代生活的需求之間找到結合點―新中式居住區。新中式居住區空間景觀設計本著讓居民現代化的思想,不僅靈活地保留傳統因素和景觀,而且講究開闊從容的景觀空間、自由閑適的生活意境,為居民提供現代舒適的景觀空間。
2 “新中式”基本闡述
2.1 定義
“新中式”通過中式風格的特征,表達對清雅含蓄、端莊豐華的東方式精神境界的追求,是通過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將現代元素和傳統元素結合在一起,以現代人的審美需求來打造富有傳統韻味的事物,讓傳統藝術在當今社會的到合適的體現。
2.2 特征
(1)使用人群性質的改變
中國傳統住宅設計由少數住宅、公共場所為主轉變為大眾化的服務對象、人群數量、人的職業等。因此在設計上注重以人為本,在保留中國式風格感覺的同時保證園內所有人的舒適性,以人感受的共性出發,來布置景觀和各類設施。
(2)摒棄過于奢華鋪張的裝飾
在中國傳統住宅里時常采用景觀小品中大量的裝飾體現宅院中想要表達的豐富文化內涵。而現代建造的景觀更多是的注重其各處裝飾體現的情趣和意境,在注重藝術性的同時也體現現實性和實用性。
(3)傳統元素與現代元素結合
現代景觀設計中,利用現代的感知來認知自然,利用聲、光、電等更多的科技手段來展示自然之美,或者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和新的更為環保的材料去擴展和延伸觀賞者的感知能力。為達到景觀效果,新中式景觀設計結合傳統元素和現代元素,共同體現中國古典園林的美,而不失創新。
(4)古典園林與民居文化藝術元素結合
新中式景觀設計是目前把中國傳統風格揉進現代需求的一種設計手法。既保留了傳統文化,又符合了人們現實生活的要求,改善了中國傳統風格中沉穩有余,活潑不足等常見的弊端。其特點是常常使用韻味的色彩、中國傳統的圖案符號、植物空間的營造等來打造具有中國韻味的現代景觀空間。、
3 新中式居住區空間景觀設計方法
3.1 硬質景觀設計
(1)道路鋪裝設計
道路作為車輛和人員的匯流途徑,具有明確的導向性,因此道路兩側的環境景觀應符合導向要素,并達到步移景異的視覺效果。而在現代居住區景觀設計過程當中,往往道路鋪裝設計只注重功能性,而忽視藝術性,影響了景觀效果。道路鋪裝應起到以下功能作用:
1)視線的引導和強化:在設計中,經常采用直線形的線條鋪裝引導游人前進。在需要駐足停留的場所則采用無方向性或穩定性的鋪裝,反之則采用聚向景點方向的走向的鋪裝。
2)空間的分割和變化:園林鋪裝通過材料或樣式的變化體現空間界線,在人的心理上產生不同暗示以達到空間的分隔及功能變化的效果。兩個不同功能的活動空間往往采用不同的鋪裝材料,或者使用同種材料用不同的鋪裝形式。
3)意境與主題的體現:良好的鋪裝景觀對空間往往能起到烘托、補充或診釋主題的作用,利用鋪裝圖案強化意境,也是中國園林藝術的手法之一。
(2)景觀小品設計
人們的居住生活逐漸向住宅外部空間的擴展,在活動時就需要各種小品與設施加以配合。在進行居住區環境小品設施的設計時,應從居民使用設施的要求出發,主要以設施的內容、使用時間與頻率、分布的距離與位置以及與住宅布置的相對關系來考慮。并要研究人們在小區環境里進行各種活動所需要的面積、人流特點、空間尺寸、各種空間的接近程度。在功能上的滿足的基礎上,景觀小品要和整個居住區設計風格統一協調。景觀小品某種意義上可稱之為室外的家具設施,新中式居住區的小品設計可以進一步深入到使用者的心理因素和文化因素中考慮。
(3)場所景觀設計
場所以滿足居民的活動、交往以及傳播信息為主要目的。形式可依托于周邊環境的限定,設計要求賞心悅目、心曠神怡。例如在新中式居住區內的自然型庭園需要設置足夠的供游人駐足休息的設施,設計應考慮靜態景觀的觀賞特點,應視野開闊、遠近空間層次分明,可以亭、臺、廊、榭為其點綴和駐足之地,相互借景,形成空間序列。
3.2 綠化種植設計
中國園林植物配置風格基本為自然式,體現“片山塊石、似有野趣”或“咫尺山林”式的高度自然物的縮影,新中式景觀將這一縮影更加豐富化。由于在植物的防護功能、生態功能的增加,因此在植物選擇上不再拘泥于少數具有觀賞寓意、詩情畫意的植物,必須注重植物配置的生物多樣性原則和地域性原則。新中式居住區植物配置在滿足之前的原則基礎上可以借鑒一些規律做法:如移竹當窗、高山載松、岸邊植柳、山中掛藤、栽梅繞屋等常用古典園林植物配置手法,采用點綴配置的手法體現古典之美。
3.3 水景景觀設計
水在中國傳統民居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水作為人類生存體系的基本環節一直作為傳統建造中首先考慮的問題。同時,在中國古代的風水理論中,水對于城鎮的建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水的變化少而靜,可以給人寧靜致遠的感受。設計中常用小橋、觀景亭、建造小島、水榭、長廊等方法將大水面的水面分隔出不同的區域。反之,可增添假山怪石、花草樹木來增加生氣,以魚蝦蓮荷等動物來豐富整個場景。在新中式居住區水景設計更需要從精神層面上研究人的生活習慣和心理信賴。
3.4 文化整合設計
新中式居住區的意境營造是要寓意于景,創造一種想象空間使之情景交融,讓使用者在其間能更好地與自然、人、物進行情感的交流,以尋求其精神的解放與滿足。這種意境營造要對居住者生活中多種特色而深遠的文化進行整合設計。
(1)社會文化
生活在居住區的人們,深受當地社會文化的影響,因此,居住區景觀設計的意境營造要與居住者所處的社會環境相結合,注重將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和現代文化相融合,創造更具人性的居住區環境。
(2)記憶文化
記憶文化在人們的精神世界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新居住區景觀設計中應該注重對記憶文化的表達,策劃某一理想居住場景使其仿佛身臨其境,釋放自我情感,與環境共鳴,從而到達精神和感情的回歸。
(3)生態文化
新中式居住區的建造也要繼續和發揚對自然文化的表達,利用風、光、雨、霧等自然要素和植物、山水等物質要素的變化造景,感受如月到風來、雪香云蔚等無限的自然魅力,創造具有詩情畫意的景觀意境。
4 建議
從國內大量已建和正在建的優秀樓盤中,我們看到了在居住區建設中景觀設計的重要性。同時在這些居住區里繼承和創新傳統文化的新中式居住區不是少數,其間的空間景觀設計更是在居住區景觀領域里開拓了新的方向。
5 參考文獻
[1]俞孔堅:論景觀[J].景觀,2004,(02)
[2]龍金花:傳統與現代的邂逅―談“新中式”景觀設計[J].園林,2009,《01):42一45
[3]夏愛玲:論園林景觀鋪地設計[J].民營科技,2009,(08)
[關鍵詞]居住區環境設計;尋常景觀;平民化設計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2164
1項目研究背景
居住區是居民每天生活、相互交流的重要場所,其環境品質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到居民的幸福指數和身心健康。隨著城市進程化加劇、社會階層分化,居住需求呈現多樣化趨勢,人們對美的理解與喜好也呈現多元化特征。挖掘尋常事物的景觀價值,探討尋常景觀的設計新視角。以實際項目為研究載體,尋找如何拉近景觀環境與居民的距離,追求設計為平民化時代而設計,挖掘景觀的可參與性,而非普遍意義上的觀賞性、純美化性景觀的設計途徑。
2項目認知分析
21區位認知
昆明市五華區“崗頭村”城中村改造項目的7-3號地塊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東經102°10′~103°40',北緯24°23'~26°22';昆明市五華區龍泉路北三環外,由項目地經高速可北至成都、重慶,東達昆明長水機場,南通緬甸、越南,西至拉薩等地;“中天城”7-3號地塊,居住區總用地面積612183平方米,背倚地塊9長蟲山森林公園,主入口緊接昆明市區主干道――龍泉路。
22項目規劃條件及現狀分析
221規劃文件分析
“中天城”7-3號地塊凈用地面積6020416平方米,居住用地面積6020416平方米,居住戶數920戶,居住人數2944人,綠地面積2746909平方米,綠地率4563%,容積率171,建筑高度60米;建筑定位為原居民回遷用房。
222場地現狀認知分析
車庫頂板綠化多;場地原有地形遭到嚴重破壞:場地已全部做“三通一平”工程;建筑朝向:場地建筑朝向統一為坐西南朝東北。
23項目地理信息調研分析
231高程、坡向分析
場地高差變化大:西高東低、北高南低,總高程差約455米;整體倚靠西北長蟲山,向東、東南放坡接龍泉路;臺地式地形:場地整體呈梯臺狀地勢;中央綠地平坦:中央三塊綠地呈三塊平坦綠地;整體坡向:以東向、東南坡向為主。
232日照分析
場地夏季中心景觀區和東面、東南面光照強――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場地遮陽;場地冬季西南面和南面光照充足――該地應充分加以利用,設置康體活動場所。
24項目使用主體分析
昆明市五華區“崗頭村”城中村改造項目的7-3號地塊為原城中村居民回遷用房。基于居住主體――原城中村居民組成成員的復雜性,其文化層次的參差性、職業構成的多樣性、普遍城中村居民無專業職業技能、無穩定工作等特點,如何營造出一個能使居民充分參與其中的環境景觀,成為本次設計的一大挑戰。
3項目設計
31總體景觀定位
通過對設計市場現狀之辨析,項目規劃信息之認知,居住主體人群心理需求之定位,我們總結出本項目的總體景觀定位,即需要營造一個平民化的、尋常化的、體驗與參與性極強的居住區景觀,設計應充分考慮居住主體之特殊性,使之能在該環境中很好地生活,而非純觀賞、展示、游玩場所。設計上應體現出:尋常之景觀、參與性之景觀、生產性之景觀。
32設計理念
人文需求:自然、健康、綠色、田園等。磨平浮夸的線腳,剔除煩瑣的裝飾,倡導“尋常景觀”之詩意,在整體定位上突出獨特性及唯一性,以提升本案的影響力和競爭力。以場地地理信息系統為設計依據,設計遵循場地適宜性分析成果。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思想,用科學手段分析、利用場地自然資源,與土地建立友好關系,倡導“豐產之美”、“野草之美”。反對慶宴式之奢華、城市化裝舞會式之浮夸。
4總體景觀設計
41景觀結構說明
由景觀構筑物層+場所空間層+水景系統層+路網系統層+田網系統層構成了整體景觀一個景觀主軸、三個一級景觀節點、三個二級景觀節點、四個三級景觀節點(如下圖)。
景觀結構分析與道路組織設計
42景觀道路組織設計
依托小區規劃道路,設置三級景觀游步道和主軸景觀橋將居民從每個單元入戶口與小區主干道串聯起來,方便出行與游覽。
43景觀總平面圖設計
在總體設計中通過十七個節點景觀設計來體現尋常景觀的價值:居住區主入口、居住區次入口、入口商業廣場、康體廣場、跌瀑水田、油菜花梯田、索橋棧道、交換廣場、彩虹橋、中心水景、雨水花園、體驗田、種植示范田、果林田、野草梯田、兒童娛樂、宅間交互空間。
5分區設計(重要節點設計分析)
51入口商業區和康體廣場
巷口生活:該區域方案設計應充分體現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體現設計為平民化時代而設計。瓦爿故事:巷口文化展示,勾起場地之文脈故事,提取華夏五千年農耕文化之元素載體,體現設計為文化傳承、為教育展示、為尋常生活而設計。芳草萋萋:解放腳下之土地,尊重場地自發生長之芳草,倡導野草之美、自然之美。康體健身:把人吸引到戶外來,交流、健身、休憩。
52跌瀑花草梯田
臨跌瀑,聽水之潺潺。為消耗此區域近8m高程,效仿云貴高原梯田,順著等高線做臺地景觀處理,加以流水跌瀑,使之形成很好的跌水爆氧效果;同時加以原木棧道搭建起居住區快速進入通道,縮短景觀與居民的距離。盡量保持場地之原有地形,順著等高線建擋土墻,形成油菜花梯田,為居民提供美麗田園風景的同時,又具有高回報、高產值,與消費型景觀徹底說再見。倡導如乾隆帝詩句所言“愛他生計資民用,不是閑花野草流”。
53中心景觀區生產性景觀設計
倡導回到土地、回到生產、“豐產之美”的人地關系理念,叩問華夏五千年農耕文化的積淀,進行生產性機理設計。萃取大理方田、洞天湖圩田、珠江三角洲桑基魚塘之田制機理,融入現代人之生活交流習慣,對雨水進行收集再利用,發展生產、娛樂、休閑、康體活動等人地環境行為。使之形成由雨水花園、種植體驗田、種植觀景田、果林田、康體廣場、兒童游樂、觀景盒等單元組成的居住區中心景觀區。此中心景觀區有別于傳統中心景觀設計做法,它將充分帶動居民參與其間,具有極高的生態意義、教育示范意義、增強人文關懷意義、鄰里交互意義等。
54二十四節氣種植體驗田設計
打造開心農場、親子體驗農場、生態蔬菜種植園等新都市鄉土體驗景觀。把租賃體驗莊園搬到家門口,使居民能體驗耕作過程、管養過程、體味收獲之喜,搭建鄰里關系。
55交易與交流廣場
以物易物、以錢易物之生態種植成果交易、交流互動場所,增強區內居民間的交流互動,搭建起鄰里交流平臺。此區域之小商鋪間管理用房構筑物設計,提取云貴高原傳統民居建筑形式,營造“屋舍儼然”的居住環境效果。
56彩虹橋設計
思考解決三塊中心景觀區間13m的高程差,加強三塊景觀區之間的聯系,搭建起主軸景觀的快速游覽觀光通道。彩虹橋自由穿梭于果林中、田野間,自然成趣。
6項目特色設計分析
根據該項目設計出發點:發掘尋常景觀文化價值、拉近景觀環境與居民的距離,回到土地,讓居民完全參與其中,伴隨二十四節氣的更替,居住區環境景觀也將隨之更替變化。因此,在中心公共景觀區的植物設計與水體設計方面提出特殊設計策略。
61植物規劃設計策略
充分遵循核心設計理念,提出設計原則:①適地適樹;②植配遵循養護零成本、低成本――有回報、高回報原則;③發動居民參與到居住區景觀植物設計中來。總結、分析、整理出二十四節氣作物輪作循環表,以此作為參考來進行種植設計。
62中心景觀雨水花園設計
珍惜自然饋贈之資源――雨水,對建筑屋頂雨水、道路雨水等進行收集,匯入雨水花園,進行水生植物過濾進化作用,溢出管接景觀用水補給管,使雨水慢下來,取代傳統市政管網快速排空雨水的做法,為蟲鳥、水生植物提供生長空間,擴大生物圈模式。
7結論
如今,在我們的人居環境中,依然存在諸如景觀過于形式化、景觀可參與性低、人文關懷缺失、本土文化缺失等問題,探索景觀設計新思路,挖掘尋常景觀之價值、注重景觀的人為可參與性,不斷嘗試與創新,才能不斷為景觀設計注入新生命。
參考文獻:
[1]俞孔堅,李迪華反規劃途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7 .1坐憩設施的位置選擇
校園中無論是公共場所,還是私密環境,坐憩設施是觀賞、休息、談話、思考等活動的基本需要,是鼓勵人們使用戶外環境的重要要素。校園中,觀賞場所要有景可觀,坐椅的布置要求為觀賞提供條件,休息場所通常與人行道路關系密切,坐椅的設置應與行人接近以便利用,并盡量形成相對安靜的角落,以提供觀賞條件,談話場所需要一定私密性,應該與行人路徑及公共小廣場有一定距離,座位以二人為宜,且獨立分散設置;思考場所則需要更為安靜的環境條件,座位以1-2人為宜,造型應小型簡單,以利于潛心思考。
7 .2坐憩設施的布局形式
座位的布局必須精心規劃,需要通盤考慮場地的空間和功能,每一條坐椅或者每一處小憩之地都應有各自相宜的具體環境。坐憩設施的布局形式一般可分為周邊式布局、中央式布局、通過式布局。一般來說,由于人的邊緣心理,周邊式布局即沿建筑四周和一個空間或場地的邊緣上的坐椅更受歡迎。在公共空間中,人們總是喜歡駐留在空間的邊緣,因此,在這些共享空間中設置一些“節點”(如花壇、坐凳、樹木),同時盡量使邊界的空間豐富多彩,為老師、學生提供進行各種活動的理想場所;中央式布局的坐憩設施應該設置舒適的周邊環境,提供一定的可視界限,如位于空間劃分明確之處,位于柱角或花壇邊等,讓休息者不覺得處于“眾目睽睽”之下;通過式路邊布局常常為了讓行人得到休息,這種布局應該讓休息者保持單向的視聽聯系,山石、樹叢、綠籬、矮墻、花格等外部空間組成要素能較好滿足這一要求。此外,當景物的吸引力更甚于人時,如位于河邊,可采用景觀邊緣布局,使坐者的視線向景物敞開;而在比較休閑的空間里,自由式布局更受歡迎,可為坐憩者提供多種選擇。
二 高校新區景觀環境的空間形態
1高校新區景觀環境結構層次
在大學城市化背景下,高校新區用地條件相對寬松,限制較少,動輒千畝以上,遠大于私家園林和大多數皇家園林。陳從周先生指出“大園易失于平淡,小園易失于局促”,因此規劃強調構建和協助形成一個廣闊的相互聯系、層次分明且開放的園林景觀系統,并以此作為校園自身以及城市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框架
(1)園景綠地:從宏觀上看是相對獨立的區域,形式上多為點狀或帶狀;大多數校園都是利用較為獨特的原生地形,來形成相對獨立的景觀生態綠地,既形成了校園景觀的中心之園,又能成為城市綠地系統的一部分,以創建城市新區(大學城)復合生態環境、保護自然環境為目的,同時兼有參觀、教育、旅游等功能,與在大學城市化背景下高校在城市中的地位與作用是相吻合的,也是創建園林景觀生態性的重要手段
(2)組團間空間層次:指建筑組團之間的園,在景觀設計上強調人工建筑融入自然環境,將學科組群有機地與環境設計組合在一起,力求創造各園景主題鮮明,設計風格多樣,人文氣息濃厚。
(3)單體圍合層次:指單體建筑圍合的園景,使用樹木、山、石、水、小品等造園要素,使之與建筑互為輝映、互相借景。
(4)建筑庭院空間層次:指建筑內部的庭院,強調室內外空間的過渡與滲透,常采用中國古典園林中寫意的手法,插綠布石,小中見大。上述空間層次有機地形成整體,形成完整的校園景觀網絡系統,中心園景綠地往往呈枝狀延伸到各空間層次內部,實現資源共享。各空間層次景觀之間互為協調、因借。.依據行為與環境之間的聯系,在各空間層次中設置全方位多層次的場所空間(包括交往、悠閑、主題場所等)。
2校園外環境的空間形態
外環境的空間形態是一個變幻的形態,取決于平面和剖面形態以及人的視覺與運動路徑,也受到圍蔽空間的建筑物、構筑物、環境設施等的影響。校園外環境的形態設計可以看作由兩個方面組成,一方面是要素個體的形態設計,另一方面是對其集合體的形態設計,其重點在于個體形態關系的設計,包括形狀、大小、位置等。此外,空間的高度和寬度的比值不同,對空間形態和人們的心理都有很大的影響。 除了上述提到的建筑與室外空間形態和尺度上的聯系,建筑立面材質的選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室外環境空間,尤其是接近人尺度的部分更為顯著。采用實體墻面與透明玻璃墻面對外環境的空間效果有著不同作用。
1.1功能性的滯后
我國有很多單位居住區,建筑時間較早,建筑比較集中單一,功能上嚴重滯后,已經不能滿足居民的需求。居住區設計上功能滯后主要體現在:建筑沒有景觀,公共空間的缺失,居住區往往是空間狹小,居民比較多,基本上沒有公共空間可用,建筑之間沒有綠化設計;其次,建筑格局設計相似,形勢大體一致,這樣的設計格局導致居住區景觀單調而乏味;第三,居住區內空間內部雜亂,由于景觀設計的缺失,使得景觀空間比較狹小,居民隨意堆放東西;第四,停車空間不規范,隨著居民使用車輛的增加,對停放車輛的空間要求越來越多。
1.2不重視環境景觀的生態效率
過去的居住區建設規劃中沒有把綠化規劃進去,缺乏綠化走廊和大面積綠化帶,居住區里存在空間狹小,不能設計綠化帶等現象。通過我們實地調查研究發現,居住區環境設計主要是體現在;首先,居住區內的大面積種植草坪,全國各地居住區都是一樣的設計模式,不考慮本地的天氣和實際情況等;其次,居住區內綠化樹種選擇的比較單一,這樣的設計往往體現居住區的整齊性,但是,樹種的單一,就不能保證綠化的穩定性;第三,目光短淺,大量栽植,為了快速見效,居住區內種植快速生長的植物,這樣的設計可以達到景觀效果,但是沒有考慮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第四,缺乏人性化設計,居住區缺乏為居民服務的設計內容,忽視了居住區的安全性問題,沒有考慮健康性和關懷性的設計。
二、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
2.1功能定位
一個良好的居住區環境生態建設功能必須完善,運用多種設計手段對居住區內環境景觀進行鮮明的設計,他提高居住區形象,多利用居住區環境設計融入現代高科技的元素,現代人生活所需要的太陽能、多媒體觀看設備,游樂場、游泳館等,居住區要同時具備文化展示功能,要定期對居民進行文化宣傳工作。
2.2設計原則
我們現代居住區建設與設計要因地制宜、因環境制宜而進行規劃,結合本地的文化和氣候進行認真設計,塑造出地方特色的居住區。居住區設計要考慮人文關懷,就是把人與自然、人與人居住和諧的一方面體現出來,滿足現代人熱情與回歸自然的渴望,在居住區內景觀的栽植要一些多樣性,喬、灌、草結合配置,在植物栽植上注意本地季節上的變化。在居住區設計上要求注意時空藝術原則,設計上要抓住人的視覺錯覺,景觀設計上要體現植物、動物、假山等,把這些具體的設計按照時空藝術原則進行排列,時空藝術性可以使我們在僅有空間環境中感知不同的景觀形式,感受不同的景觀特色。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