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三生石三生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陸先生說,他到上海博物館看畫,喜歡從現代往上看。他說,近代的東西筆墨過癮,容易抓著你往下看。而越往前看越悠遠高古,使你感到古人已經把中國畫畫到登峰造極。這樣,你就會思考,不敢驕傲。揀無名的喜愛的學
我要陸先生為我選一些碑帖,陸先生說:“楷書小時候練過一下就行了,主要是懂得一些用筆規律。現在,就要學行書或草書了。但不要選名氣太大的碑帖去學。名碑帖只要看就可以了。要揀那些無名的,而字又讓你非常喜歡的碑帖去學。這樣,要么學不成,一旦學成了那字就是你自己的。當然,關鍵還在你喜歡什么,這關系到一個修養的問題,這就要你學會讀碑讀帖。明人的一些帖子你多讀讀,不會出差錯的。”我問:“陸先生,人家說您學楊凝式的《韭花帖》、《神仙起居帖》,是真的嗎?”他說:“他們隨便說說的。”
筆下有春秋
陸先生為我寫了一張《水經注?三峽》。那時候,社會上書法家不像現在這么多。僅有的幾位,如舒同、周而復、趙樸初、沙孟海,陸先生說與他們相比,自己的字算是畫家的字了。他說,書法家的字好,但看起來不如畫家的過癮。他指著這幅《三峽》說:“你看,我寫到夏天發大水,就用很奔放的筆法。這‘奔’字一拖筆,在全篇里最長,很打眼,是表現千里江陵一日還的。我寫到春冬之時,就很靜,很含蓄,寫到秋天,就像倪云林的筆法,干裂秋風。如‘良多趣味’,這幾個字就要寫得很有趣味。最后,‘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用重重的落筆,表現凄凄泣泣的境界。還有,全文頭一個字應該是‘白’字,我略去了,這樣文章顯得更加完整。”
干筆練字
“”剝奪了陸先生練字的條件,將他安排在畫院管資料,陸先生說,其實他練字天天不放過,只不過用的是一支干毛筆而已。陸先生拿著一支干毛筆,蘸著清水在桌板上練著給我看,說,“就這樣練,省紙又沒留下痕跡,進步很快。”他還說他最喜歡在看到一張好書法時,用右手食指在左手手心上寫,這種臨寫法很有效。他說他有時進上海博物館半天不出來,就是這樣去臨摹的。
精益求精
一般人認為陸先生題字總是揮灑自如,像棋人下棋落子無悔。其實,這是對陸先生藝術缺少了解。陸先生題字十分認真講究。我請他題寫青田風景名勝“太鶴山”三字時,陸先生先要我畫個太鶴山的圖,然后要我講一些太鶴山的歷史和傳說,再問山上摩崖石刻都是哪朝哪代何人所書,字的多少大小風格。應問的都問了之后,再拿幾個帖子翻來翻去,思考良久,才展紙動筆。他說:“太鶴山山勢渾樸,人文積淀深厚,這三字宜寫得要有古意,特別這‘鶴’字,不能寫得太普通。要讓人一見這三字,就想起遠古年代。”陸先生連寫了四五幅,只在其中一幅上落了款,其他幾幅撕掉,我留了兩幅。
同樣,有一次浙江某出版社請陸先生為該社將出的《黃賓虹山水畫集》題簽,陸先生也是連寫了五六幅,才在其中兩幅上落款,而蓋章的僅一幅。
燕因收藏
陸先生見我來了,常常會把平時畫好的畫取出來要我為之蓋章。陸先生蓋章很講究,我因為常常為他蓋章,他比較放心。經常是我蓋章時,師母在邊上指點,陸先生看書。有時蓋到特別得意的作品,陸先生會用手指著師母,不聲響。這時,我就知道應該蓋那方“燕因收藏”的印了。陸先生和師母非常恩愛,我常常見到師母用大搪瓷茶缸為先生熨畫,那時候電吹風是稀罕物。陸先生作畫時,師母時守在邊上,用手指指點點著說:“這里,這里加一塊。”陸先生有時會按師母所指加一塊,但大多時候總是自己畫自己的,嘴里卻應著:“好的,好的。”有時,師母覺得有點不好意思靦腆起來,百分之百大家閨秀的模樣。
李公麟、張渥、趙孟順
我問陸先生:“中國歷史上畫人物的你最喜歡誰?”他說:“名氣最大當然是吳帶當風、曹衣出水,那些我沒見過真跡,所謂些真跡,也吃不準。相比之下,我喜歡李公麟和張渥,尤其張渥那線條不得了,我畫樹石人物舟楫都受他影響,筆風文雅又高古,的確高手。還有趙孟煽,就那么平平常常地畫,不搞噱頭,不得了啊。”
杜甫
古代詩人里,陸先生首推杜甫。他當年戰亂時避難入蜀,懷中只有一部杜詩。他說杜甫生在四川,對四川的山水有體會,又加之他一生在戰亂中度過,山水和人生的際遇交織一起,寫得非常蒼茫沉郁。陸先生說,自己的一生有很多像杜甫一樣的地方,甚至連生病都像,都是肺氣腫。因此,每每讀到如“路經滟預雙蓬鬢,天人滄浪一釣舟。”不禁暗自流淚。
Abstract: Since the "12th Five-year Pla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internal conditions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Yunnan Province has changed a lot. And it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to the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of highway traffic. The 13th Five-year Plan is the new stage for Yunnan to comprehensively construct the well-off society and accelerat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highway mileage number in Yunnan Province 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service level, the public demand has changed a lot. The road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business face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Through summing and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total mileage of highway in Yunnan Province, 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growth rate of road in the 13th Five-year Plan by the mathematics. The grade scale and total scale of highway development is concluded.
關鍵詞: “十三五”;公路增長率;公路規模
Key words: the 13th Five-year Plan;growth rate of road;highway scale
中圖分類號:F54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04-0047-03
0 引言
目前云南省正處于工業化初期向中期過渡和城鎮化快速發展的時期,改革開放特別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云南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1],但由于歷史和自然地理等原因,云南發展存在特殊困難,經濟總量偏低、增長內生動力不足、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相對遲緩、城鄉發展差距大、貧困人口較多等問題依然存在,仍處于全國發展的低層次,發展不充分、不協調、不平衡、不可持續[2]。同時云南也存在巨大的內需潛力、增長空間和后發優勢,“十三五”期間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基本面和長期持續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
“山區、民族、邊疆、貧困”四位一體是云南的基本省情,基礎設施滯后仍然是制約云南發展的重要瓶頸,對于云南的發展而言,交通運輸具有突出重要的引領帶動作用[3],繼續加快推進云南交通運輸發展,不僅是云南交通行業自身的重要任務,也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發展戰略,不僅關系到行業自身發展,還關系到云南省乃至全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局[4]。
“十三五”期,云南省公路養護管理面臨建設“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5]、繼續推進交通建設扶貧、西部大開發、新型城鎮化等一系列重大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加快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引領帶動經濟社會發展、促進民生改善的重大使命和要求。
1 公路網發展現狀
1.1 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情況
云南省境內共規劃國家高速公路19條(段),其中:北京放射線1條,縱線1條,繞城線1條,橫線4條,聯絡線12條,總里程約6640公里(規劃新增9條里程共2740公里),國家高速公路網覆蓋云南所有16個州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目前云南省已建成國家高速公路里程為2848公里(云南2013年底實際通車高速公路3200公里,還有416公里不在國家高速公路上),在建810公里,待建約3046公里,分別占42.89%、12.20%和44.91%。
1.2 云南省普通國道公路網現狀
云南共規劃普通國道24條(段),其中:首都放射線1條,縱線9條,橫線10條,聯絡線4條,總里程為15825公里,原普通國道7條里程5850公里,新增17條里程9975公里,里程增長了170.51%。
①原普通國道公路網只覆蓋云南16個州(市)中的15個,未覆蓋怒江州,國道網重新規劃后,普通國道公路網覆蓋云南全省所有州(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有兩條普通國道交叉通過怒江州;
四縣教育局、第三批次各招生學校:
蕪湖市2019年中招第三批次民辦普通高中錄取工作將于2019年7月21日上午開始進行。請第三批次各招生學校于2019年7月21日上午9:00準時到達錄取現場參加錄取。
市教育考試中心報到聯系電話:18255320888(張老師)。
特此通知。
文章編號:1005-913X(2015)09-0082-02
“十三五”時期是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加快和順利實現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時期。隨著工業化與城鎮化深入推進、農村土地與勞動力加速流動,河南省農業發展處于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跨越的新階段,站到了糧食產量“十一連增”、農民收入“十一連快”的歷史新起點。農業亟需告別以往粗放、低效的生產方式,搭上與現代技術集合的高速列車。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持續提升土地產出率、持續提升資源利用率、持續提升勞動生產率,以比較少的資源代價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是“十三五”時期新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十三五”時期河南省農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思路
“十三五”時期,河南省農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思路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構建全產業鏈的大農業體系,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園藝產業、推動種植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畜牧業、推動大農業結構調整。加快培育特色農業產業化集群,不斷提高農業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水平,實現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發展格局,形成以分工協作為基礎的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經營的農業產業結構。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全面提升農業開放發展水平。以農業互聯網為重要抓手,促進集約化經營、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效率。通過嫁接互聯網,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造,有效減少行業中間環節,使信息更加透明化。
二、“十三五”時期河南省農業結構調整的重點及方向
(一)進一步優化河南省農業空間布局
根據國家和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十三五”時期,河南省將加快優化農業布局,重點構建以黃淮海平原和南陽盆地優質糧食生產核心區、城市近郊都市高效農業區、豫南豫西豫北山丘區生態綠色農業區為主體,以區域特色農業基地為依托的現代農業格局。
(二)進一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1.繼續加強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探索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保糧田、保產量、保收益。把規模化經營作為建立糧食穩定增產長效機制的關鍵舉措,在條件成熟、群眾自愿的基礎上,推進高標準糧田的土地流轉。
2.大力發展高效園藝農業。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大力發展名特優新農產品,培育知名品牌。進一步擴大花卉產業規模,鞏固提升苗木優勢,大力推進豫西、豫南高標準林果種植基地,信陽南陽茶產業基地、高標準蔬菜種植基地、道地中藥材基地、食用菌基地、優質油料基地建設。
3.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以畜牧產業化集群建設作為抓手,充分利用生豬、奶牛、蛋雞、肉牛等扶持政策,支持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引導養殖企業擴張生產規模,培育壯大以畜產品加工為主的龍頭企業,大力發展畜牧經濟合作組織,推動畜牧業更好更快發展。不斷完善突發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機制,加快動物防疫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對養殖場區動物防疫的源頭控制,依法實施產地環境、投入品使用、生產過程、產品質量全程監管,落實畜產品生產、收購、加工、銷售各環節的質量安全監管責任,建設現代畜牧業強省。
(三)加快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1.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集群。堅持全產業鏈發展,以優勢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物流為重點,促進精深加工增值鏈條、資源利用循環鏈條、質量全程控制鏈條協同發展,加快培育具有區域優勢、高成長性、高附加值的現代化農業產業化集群,形成一批在全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群。
2.大力發展都市生態農業。都市生態農業具有“服務、生態、優質、科技、富民、傳承”六大功能,其本質是農業產業,首先是菜籃子工程,兼具觀光和生態功能,把握經營關鍵,堅持以效益為中心,做到可持續、可復制,把握發展條件,在有一定人口規模和消費能力、有較大市場需求的鄭州、洛陽和城鄉一體化試點市可以先行發展。
3.加快發展互聯網農業。新常態下互聯網工具將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發揮引領作用,互聯網農業將有效減少行業中間環節,使信息更加透明化。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大力發展農村互聯網金融。加大力度,引進互聯網龍頭企業和擁有品牌和線下渠道優勢的農業龍頭企業。加快農業信息化發展,大力推廣現代信息技術、建立農產品信息平臺,提高從生產到銷售的整體產業鏈效率。
(四)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1.加快發展專業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堅持數量質量并重,鼓勵多元融合發展。制定完善相關法規和扶持政策。盡快出臺省級層面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指導性意見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辦法。
2.加快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力培育多元經營組織,發揮公益機構基礎性作用,積極培育經營組織,扶持開展農機作業、代耕代種代收、病蟲害統防統治、肥料統配統施、集中育種育苗、灌溉排水等經營性社會化服務。
3.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人才隊伍建設。創新農業職業培訓方式和培訓內容,不斷提升新型主體經營者在生產技能、經營管理、法律意識、市場觀念等方面的素質水平。
4.積極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示范創建。按照主體明確、規模適度、生產規范、管理有序、效益可觀的標準,組織開展家庭農場評定工作。深入開展農民合作社示范創建活動,加強動態管理,建立名錄,分級管理,重點扶持。
(五)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1.重點推進農村產權、土地流轉、建設項目投融資、三農科研體制等領域的改革創新,加快形成有利于農業農村發展的制度環境。
2.加快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全面啟動包括農戶宅基地在內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全面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推進國有林場改革。
3.積極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加快農村土地流轉信息網絡平臺建設,做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入市交易和農村宅基地改革前期工作,爭取列為國家試點。
4.推進“三農”科研體制改革。整合省市兩級農業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和資源,構建以省農科院為主體的河南省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育種創新體系,加快科技企業股份制改造,推進從事商業化育種人員向種業企業流動。
三、“十三五”時期河南省農業結構調整的政策建議
(一)加快產業發展載體建設
加快培育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群,拉長農業產業鏈條,促進農業增效增收,使之成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有效抓手。加快各類載體建設,強化橫向融合、縱向互動、側向聯動、新老耦合,形成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格局,推動單一載體功能優勢向科學發展載體體系綜合優勢轉變,使產業發展載體在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培育形成新的增長點上發揮更大作用。
(二)加快構建自主創新體系
圍繞河南省傳統優勢產業改造升級、培育壯大高成長性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破解資源環境約束難題、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和自主創新專項。
[關鍵詞] 大學生“三創”精神培養;路徑與對策
在當今時代,大學生“三創”精神的培養面對著一個知識爆炸、知識平面化、網絡興盛與全面侵入個人生活的知識經濟的時代背景。網絡帶來的知識的易得性使得大學生往往具有較多的知識獲取途徑。在此背景下,純知識的輸灌已經不能適合現代性人才培養的需求,只有培養具有創業、創新、創優這“三創”精神的大學生,使其更好地面對和適應快速發展而多變的社會環境,才能完成時代賦予高等教育的歷史任務。
一、新時期“三創”精神對大學生的新要求
1、勤奮刻苦,具備較強的信息抓取能力
學業是大學生需要完成的主要和核心任務,也是大學生“三創”的前提和基礎。在知識經濟時代,大學生的學業是其獲得專業素養和謀生技能的根本保障。而電子計算機網絡普及以來,已經對人們的生活的各個領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對大學生的學習方式與要求也變得不同以往。這就要求新時期大學生要盡快適應新的社會環境對其知識多樣性的要求,刻苦努力,在學好書本知識的同時,努力訓練自己的信息技術與信息的抓取與應用能力,以更好地提高自己解決復雜問題、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而這種信息抓取的能力不局限于網絡的應用,而更包括信息的快速篩選與臻別的能力。
2、敢于歷練,具有頑強的意志品質
創業與創新都有賴于大學生的頑強的意志品質,沒有頑強的意志,則難有自立自強的拼搏精神,則面對困難與挫折難以表現出敢闖敢干、敢于奮斗的成功品質。大學生將來的成功與事業奠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自身是否具有這樣的意志品質。而這些品質的獲得需要通過大學生廣泛地參與到學校各類學生活動中去實現,在實踐中去歷練,去提高,在挫折、沖突中去不斷磨練、砥礪自己的意志品質。如果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只埋頭學業,終日不聞窗外事,則往往學習成績優秀,由此而得一種虛幻的優越感,待到其進入社會生活,其原有的成績優勢不復存在時,往往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甚至難以適應工作的基本要求。
3、善于合作,具備良好的合作能力
人的社會性要求人在合作中實現團隊目標和個人價值,任何成功的團隊和成功的項目也必須通過合作來完成。而當今大學生由于獨生子女較多,在成長教育塑造的過程中,如果教育的不當,往往產生過強的自我意識,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在做事方面比較強調自己的想法,自尊心過強,對他人的觀點與態度缺乏充分的關注和共情。因而培養大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既是現代社會的要求,也是大學生創業、創新、創優成功所必須具備的關鍵要素。
二、新時期大學生“三創”精神培養的路徑與對策
1、開展好校園學生文化活動,為大學生“三創”精神的培養提供載體與媒介
大學生的“三創”精神在校園學生文化活動中最容易得到提升,富有底蘊與教育意義的校園學生文化活動不僅可以為大學生提供豐富的知識、積累活動的經驗,更可以提升其精神境界與思想水平。大學生是充滿朝氣與活力的群體,校園文化活動可以有效地激發其積極性與創造性。充分尊重學生自主性、創造性的學生活動可以為大學生“三創”精神的培養提供一個極好的鍛煉載體與媒介。大學生在校園文化活動這一舞臺上,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展現自己的創造性,有利于大學生在活動的組織、策劃、實施與總結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動性,同時也有利于提升其整體意識與團隊合作意識,提高其與他人溝通協作的能力,在活動中的突況應對與處理的過程中也可以有效磨練其堅強的意志品質,提升其信息的匯集與快速決策能力。
2、發展好學生社團,為大學生“三創”精神的培養提供陣地與平臺
學生社團是具有共同愛好與理想的學生的凝聚體,學生社團的活躍程度是檢驗一所高校的學生文化活動豐富與否、學生創新能力高低的重要尺度。社團及社團活動對于大學生“三創”精神的培養意義重大。作為大學生“三創”精神的培養的陣地與平臺,學生社團對于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作用尤為明顯。社團的申請成立與活動組織實施的過程與企業的建立過程尤其相似,如何做好社團的定位、如何開展社團活動、如何凝聚社團成員隊伍、如何完成社團目標等一系列問題將促使社團的骨干成員不斷思考、實踐,在這一過程中將全方位地歷練大學生“企業家”的意識與品質。在高校社團百花齊放的社團發展氛圍中,還可以有效激發各社團潛在的競爭意識與創新意識,通過民主化的社團管理,網絡化的社團交流、市場化的社團動作,還可以使學生的開拓進取精神、自主精神與合作精神得到極好的訓練。
3、組織好社會實踐,為大學生“三創”精神的培養提供機會與戰場
社會實踐對于大學生了解國情社會,鍛煉能力品質、增強社會責任感的作用舉足輕重。社會實踐為學生的意志品質、合作精神與能力提供了最具社會價值的檢驗與提升機會,社會實踐使得學生與社會、學校與社會、書本知識與社會、理想信念與社會都得到了關聯,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把自己的所學應用到活生生的社會生活,并使得理論與實際得到了印證,并且反過來為大學生更好地理清自己的人生方向提供了絕好的機會。通過組織良好、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運行有效的社會實踐,可以使學生真正通過社會實踐融入社會,并對社會的迫切需求予以回應,使大學生能夠通過社會實踐,在為社會服務的同時也使自身的“三創”精神得到拓展和提高。
參考文獻:
“三農”問題的癥結在于農業人口過剩,農民就業不足。隨著我國農業生產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比重的進一步下降,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需要轉移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還將增加。龐大的農業人口與有限的農業資源的尖銳矛盾,成為我國“三農”問題的癥結所在。
農業人口過多至使農業效率低。在我國,由于傳統農業部門剩余勞動力比較多,勞動力供給是無限的,勞動生產率很低,其邊際勞動生產率接近于零甚至是負數,農民的報酬極低。在剩余勞動力未輸送完之前,農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很難提高,農民的收入將始終處于停滯狀態。
農業人口過多導致農民貧困。農業人口過多從兩方面直接影響農民的收入:一是有限的農業收入由龐大的農業人口分攤,導致人均收入水平低下;二是有限的農業資源由龐大的農業人口分攤,造成農民就業不足。農民收入水平低,又會通過兩個途徑形成農民貧困的惡性循環:收入水平低,人力資本投資不足,農民謀生能力低,收入水平低;收入水平低擴大再生產投資不足,收入水平低。
農業人口過多影響農村穩定。農業人口過多通過兩個方面因素影響農村穩定:一是農民是農村不穩定的經濟根源。當前大多數農民收入處于負增長,這是農村出現不穩定因素的經濟原因。二是農民組織化程度低,自我保護能力弱,農民利益得不到充分保障。農業人口過多,且經營分散,使農民通過適當的形式組織起來形成利益集團的成本過高,致使農民組織化程度低,造成農民自我保護能力弱。
總之,農業人口過多形成農業、農民與農村問題的惡性循環。農業人口過多既直接作用于農業、農民和農村,又通過三者間的相互影響和制約形成農業、農民和農村問題的惡性循環。因此,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只能是減少農業人口的數量,轉移農村過剩的勞動力,降低農村自然資源的負載率,使農村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的配比逐步趨于合理,增加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人均資源空間。
二、“就地轉移”是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基礎
小城鎮戰略是就地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方法之一,即“離土不離鄉”的轉移策略。勺窩鄉是納雍縣八個重點產煤鄉鎮之一,近幾年來大量煤礦企業的迅速發展,已使大部份農民從土地上轉移出來,全身投入到煤礦企業,這為家庭增收、減輕負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這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農村中勞動力與土地、農民增產與增收之間的矛盾。同時也要看到,這種通常不伴隨身份轉變的轉移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它使許多已從土地中轉移出來的農民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這給工作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很多人仍是在農業與非農產業之間隨時轉變。已轉移的農民仍然把農村作為自己的重點,保留在農村占有的資源。這既便農業在日后成為“業余產業”、“副業”,也不利于土地資源的規模利用。因此,現在必須著眼于農業產業布局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以農業為基礎大力發展農村的非農產業,通過農村的工業化來帶動農民發展非農產業,促使農民增收。
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
具有估計,農業的充分發展,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可吸納將近一半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程度不高,農業產業鏈短,附加值低。只要我們認真抓好農產品的加工與轉化增值,農業效益的增長大有希望。
鼓勵外出民工回鄉創業
大中城市作為一個開放系統,更容易給農民帶來現代觀念。農民外出打工,不僅增加了現金收入,提高了農民的勞動生產率,更重要的是不少農民轉變了觀念,學到了本事。對這些經受幾年鍛煉,積累了一定資金,學到了一些管理知識,掌握了一定技術的農民工,要動員他們回鄉創業,擴大就業,把他們看作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表彰他們的創業事跡和先富幫后富的奉獻精神,激勵更多的外出農民工回鄉為本地經濟社會發展創造條件做出更大的貢獻。
積極引進城市資源
解決“三農”問題,不能僅靠農村內部的資源,而是要統籌城鄉資源,跳出長期以來就“三農”解決“三農”問題的傳統思維局限,沖破歷史形成的城鄉分割的格局,引導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到鄉下發展,跨產業、跨區域重組資源,合理配置生產要素,從而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增強農業的市場競爭力,加快農村城鎮化和農村小康社會建設的步伐。
在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轉移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鼓勵農民就地就業,并不是將農民放在自己的家鄉搞發展,而是應更加關注農村的發展,統籌城鄉發展,有效地擴大農村內部的就業容量。
三、“異地轉移”是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關鍵
異地轉移農業剩余勞動力,特別是將這部分勞動力轉移到較發達的大中城市,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出路之一,也是實現我國現代化及我國城市化道路的另一種思路。他的最大好處在于可以減輕農村人口對有限自然資源的依賴與壓力,提高農業勞動力的生產效率;同時,他還能通過勞動力的城市遷移形成勞動力市場,在流動中確立勞動力價值,消除勞動力工資扭曲的現象,使全部勞動力在城鄉之間都得到充分合理的配置。
促進大中城市的工業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
目前我鄉的大部分農業人口均屬于剩余勞動力,這些過剩的勞動力大都需要轉移,但由于總體勞動力素質偏低的情況,很大程度上難以在發達地區就業。目前由于我國工業結構應以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為基礎主體,應以農村勞動密集型工業為加速工業化的推力,較快走完勞動密集型為主體的工業化階段。
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目前,我國第三產業發展還很落后,在我們這樣的窮鄉僻壤就更加的落后了,據統計數字表明,勺窩鄉第三產業的發展態勢不容樂觀,在勺窩鄉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只占到左右,主要都是全身心地投入到第一或第二產業,而在我國其他地方第三產業的比重就遠遠高于我區達到,而全國的第三產業就業比重也遠遠地低于世界其他發達國家。據相關部門權威數量,全國個人口在百萬以上的特大城市和個人口在萬的大城市中,第三產業可提供的就業機會至少應在萬個以上,再加上其它中、小城市提供的就業機會,就可以大大緩解我國巨大的就業壓力。因此,解決就業問題在第三產業還能找到巨大空間。
鼓勵農民進城創業
大量農民進入城鎮需要大量相應的就業崗位。在當前城鎮就業壓力加大的情況下,農民進城就業的難度就更大。這就需要大力鼓勵農民進城創業,尤其是鼓勵農民在第三產業創業,因為目前我鄉的第三產業相比全國的發展要滯后,而我國的第三產業相對發達國家的發展又要滯后,而該產業又是進入門檻較低、吸納就業人數較多的產業。所以各級政府應當制訂鼓勵農民進城創業的政策,要完善農村的土地流轉制度和貸款制度,比如可以允許農民以土地經營權為抵押取得銀行貸款等,從而增強農民進城創業的信心和能力。
擴大農村對外開放
擴大農村對外開放,開拓市場,有利于彌補農業資源的不足,拓寬農業發展空間和農業勞動力的就業空間,對農村經濟發展具有深遠意義。要積極吸引外面的資金、技術和經驗,改善農業生產要素的配置格局;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大農產品的加工投入,先行取消對具有比較有優勢的農產品所征收的農業特產稅,適當加大農產品減稅、免稅的力度,增加農產品需求;在其他地方創辦農業企業,利用外部資源,促進勞動力輸出,發揮勞動力資源豐富的比較優勢。
【關鍵詞】東北三省;年度報告;披露及時性
一、研究設計
(1)被解釋變量界定。通過參考和借鑒國內外學者研究成果,本文選用年報時滯(Report Lag)作為年報披露及時性替代變量。RLAG=上市公司上一年度報告實際披露日期(數值)-上一會計年度結束日(數值)(一般為12月31日),同時不考慮樣本公司在年報披露之后由新補充公告、更正報告或者是調整報告等情況。(2)解釋變量界定和假設提出:第一,公司經營狀況。一是是否被特別處理(IST)。在321個樣本數據中,共有44個樣本被特別處理,即經營情況或財務狀況存在較大風險。根據“好消息早,壞消息晚”理論,這些被特別處理上市公司為了減小不利消息對股價波動影響通常愿意較晚披露年報信息。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設:H0 =上市公司是否被特別處理與年報披露時滯無關;H1 =上市公司被特別處理對其年報披露時滯有影響。二是盈利狀況(RNA)。盈利狀況是反映企業經營業績另一重要方面,本文以凈資產收益率(營業利潤)作為盈利狀況替代變量,以便于衡量上市公司經營業績。仍然根據“好消息早,壞消息晚”理論,凈資產收益率越高,則年報時滯越短;反之則越長。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設:H0 =盈利狀況對年報披露時滯無影響;H1 =盈利狀況對年報時滯有影響。第二,公司基本情況。一是國有法人持股比例(變動后)(SSP)。根據東北三省獨特經濟環境,上市公司國有法人持股情況比較多,尤其是國有股一股獨大情況較多,披露年度報告需要經過層層提交、協調、調整、申報等過程,這將可能影響年報披露及時性。即國有法人持股比例越大,則年報披露時滯越長;反之則越短。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設:H0 =法人持股比例對年報披露時滯無影響;H1 =法人持股比例對年報披露時滯有影響。二是公司規模(LNA)。本文以上市公司資產總額自然對數作為衡量公司規模大小替代變量。公司規模大小對年報信息披露影響有兩方面。一方面,公司規模可能對年報信息披露有正向影響。另一方面,公司規模越大,審計難度越大,審計時間可能越長,即直接影響到公司年報信息披露。因此,公司規模可能對上市公司年報時滯產生雙重影響。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設:H0 =公司規模越大,年報披露時滯越短;H1 =公司規模越大,年報披露時滯越長。第三,審計意見(AP)。注冊會計師審計意見代表著對上市公司年度報告信息質量認定。在審計實務當中,注冊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也會盡量避免出具非標意見。注冊會計師出具非標審計意見要增加在審計過程中和注冊會計師進行協商盡量避免非標審計意見出具。因此非標審計意見出具就很有可能晚于標準審計意見。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設:H0=出具非標意見時滯不會長于出具標準意見;H1=出具非標意見時滯要長于出具標準意見。變量界定:AP=0,表示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AP=1,表示帶強調短無保留審計意見;AP=2,表示保留審計意見;AP=3表示無法表示審計意見;AP=4,表示否定審計意見。經過上述綜合分析,筆者整理出本文研究所設計變量(見表1)。
表1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及時性評價指標體系
第四,樣本與數據來源。本文樣本是2008~2010年在滬深兩市A股上市東北三省上市公司,刪除了一些數據不全樣本之后,共321家。這些數據來源于上交所和深交所官方網站。本文使用SPSS 16.0統計軟件。
二、實證結果及其分析
(1)年報披露時滯描述性統計。通過描述性統計分析得到以下結論:2008~2010年,東北三省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時滯最小值為8天,最大值為120天,平均值為94.45天;且所有上市公司中超過50%企業與年度報告截止日前最后一個月披露年報信息,也即東北三省上市公司年報披露及時性普遍較差。(2)年報披露時滯與相關因素間相關性分析。本文采用Pearson簡單相關系數對年報時滯相關影響因素進行測定。結果如下:年報時滯與前文分析各因素均不相關;而該企業是否被特別處理與審計意見在1%水平上正相關,這說明被特別處理上市公司更容易被出具非標準意見。(3)模型構建。根據上述分析及其假設,本文建立如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RLAG=b+a1IST+a2RNA+
a3SSP+a4LNA+a5AP。(4)回歸結果及分析。運用上述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得出參數如下:F值為2.608,重要性水平為.027a。這說明該模型整體是顯著,即模型中各因素對年報時滯有顯著影響。調整R方=0.070,F值在5%水平上顯著,表示方程整體擬合效果一般。一是IST回歸系數證實了假設1,即被特別處理上市公司通常年報披露時滯較長。二是RNA與RLAG成負相關,但未通過顯著性檢驗。這符合筆者最初預期,即若上市公司經營業績較好則傾向于較早披露年報信息。這也驗證了“好消息早,壞消息晚”理論。三是SSP與RLAG正相關,即國有法人持股比重越大,年報披露時間越晚。但未通過顯著性檢驗。四是LNA與RLAG正相關,且通過了10%水平顯著性檢驗,即公司規模越大則信息披露越不及時,這驗證了筆者對于公司規模與年報時滯第二種推斷。這說明東北三省上市公司中,規模較大公司對年報信息及時性問題不夠重視,也從側面體現出這部分上市公司披露年報主要目仍是體現受托責任,而對于年報信息發揮決策有用作用認識不足。五是AP回歸系數在5%水平上顯著。這驗證了假設5,即審計意見對年報時滯有顯著性影響。進一步可以解釋為若會計師事務所出具標準審計意見即無保留審計意見則會使上市公司年報較早披露。
三、研究結論和政策建議
(1)研究結論。通過以上實證研究發現,東北三省上市公司年度報告信息披露普遍較差,有著明顯“集中披露”現象,信息披露環境較差。(2)政策建議。第一,加強對東北三省上市公司預約制度管理,改善“集中披露”現狀。第二,對于ST公司加強年度報告審計工作質量于效率。在確保年報信息真實和公允反映企業經營業績基礎上盡快出具審計報告,以提高年報信息披露及時性。第三,應加強東北三省資本市場運行有效性。這一方面有助于東北三省上市公司融資渠道暢通,提升企業競爭力;另一方面加強資本市場有效運行,上市公司可以更充分通過年報信息向利益相關者傳遞企業經營業績、財務狀況等多方面信息,這將有助于投資者進行正確決策判斷,保護投資者利益。
第一名,吐魯番
這里就是《西游記》中火焰山所在地,中國最熱的地方,被稱為 火洲 。年最高溫度 43 ℃,地表溫度 75 ℃。歷史最高氣溫 49.6 ℃ ( 地表 83.3 ℃ ) ,難怪新疆的烤餅這么出名,真是席地可炙了!
第二名,重慶
名符其實的 三大火爐 之首,2006 年的連續 40 多天大旱創造了這里高溫的新紀錄 ----44.5 ℃!這里每年夏天都達到 40 度的高溫,這里空氣潮濕,就像蒸桑拿一樣,再加上山脈眾多,就算冷空氣降臨也會被這里的高山所阻攔。
第三名,武漢
武漢是全國傳統 三大火爐 第二名,歷史最高溫度為 1934 年的 41.3 ℃,解放后近 50 年來的最高溫度有 39.6 ℃,每年連續三天以上達到 39 度的高溫簡直輕而易舉。雖然中國溫度比她高的地方有很多,但是 熱 的名氣并沒有她響亮。原因何在?因為這里的 熱 不止在于溫度本身,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這里的空氣極為潮濕,夏天給人一種蒸桑拿的感覺。
武漢夏天:五、六、七、八、九月,七月最熱。
第四名,南京
南京是中國 三大火爐 之一,歷史最高氣溫 43 ℃,年均最高氣溫也有 39 ℃,空氣潮濕。不過這些都是過去式了,南京的夏天雖然還是很熱,但是一年比一年涼爽,相信不久后南京的 火爐 之稱將要被其他城市所取代了。
第五名,北京
如果要評 北方三大火爐 ,北京無倫是從名氣還是 熱情 上講,肯定要入選。據說每年都會有兩天達到 40 ℃。
第六名,福州
歷史最高溫度為 41.6 ℃,每年也可輕易達到 39 ℃的高溫,是名符其實的南部第一火爐!
第七名,濟南
也有人說濟南是全國第四大火爐,并非徒有虛名,北方城市中, 熱情 程度絲毫不亞于北京!
第八名,西安
歷史最高溫 42.9 度!其實西安每年夏天都很熱,只是她比較低調罷了,畢竟夏天熱不是什么好事。
第九名,南昌
有人南昌是中國第四大火爐,其實他夏天的 熱情 程度一點兒亞于周圍的火爐鄰居武漢、南京、長沙。
第十名,長沙
合同訂立時已經實施的第三國強制規范可以成為準據法以外決定合同有效性問題的考量因素。如果合同當事人在締約時有意違反第三國強制規范,則在必要時可以視為違反本國實體法層面的公共政策或公序良俗的特別情形而認定合同無效; 如果當事人在締約時對第三國強制規范產生認識或理解上的錯誤,造成無法實現合同目的的后果,此種意思表示的瑕疵也可能導致合同被撤銷。
( 一) 合同無效
在規范合同效力時,各國一般會設置違反公共政策或公序良俗的合同無效之類的兜底規則,以防止當事人利用制定法的漏洞濫用意思自治原則并訂立違反社會公益的合同。 反映在第三國強制規范問題上,已有多國法院主動運用實體法層面的公共政策或公序良俗的規定認定違反第三國強制規范的合同無效的判例。
1. 觸犯合同領域特別公共政策的實踐
在英國普通法上,意圖通過合同實施違反成文法的行為一直是合同違法無效的重要情形。出于國際禮讓的考慮,英國普通法特別重視在處理涉外合同糾紛時維護與友好國家的關系。因此,作為僅適用于涉外合同的特殊公共政策,那些有意違反友好國家法律的合同無效且不可強制執行。在福斯特案中,英國當事人訂立旨在向當時全面禁酒的美國走私威士忌的合伙協議。協議約定適用英國法,并將以合法的方式自英國清關。盡管走私威士忌的行為最終未實施,英國法院認為,由于協議方的真實意圖和目標是使他們在友好外國共同參與某種依當地法為違法的行為,如果承認合伙協議的效力,不僅使美國政府擁有對英國政府提出抗議的正當借口,而且違反公認的國際禮讓義務,并有悖于英國的公共道德理念。即使此時存在能合法履行的替代方式或履行地,這種在英國的友好國家境內實施刑事犯罪并獲取收益的合伙協議也是違法的。
在瑞嘉諾尼案中,英國和瑞士的當事人訂立出售黃麻的合同,盡管合同未就貨物來源地和最終銷售地作出說明,但有證據證明當事人意圖將貨物從印度出口并最終轉售南非,以逃避印度禁止以任何形式向南非出口黃麻的禁令。法院認為,雖然合同本身不存在迫使當事人履行根據任何國家的法律為違法的行為,也沒有具體實施,但不應執行合同或者以違約為由判令賠償,因為履行涉及違反友好國家尤其是英聯邦成員國的法律。這項原則基于公共政策和國際禮讓,本案涉及外國公法規范,但不能因為不執行外國的歲入法或刑法就認為法院應執行要求在外國實施違反此類法律行為的合同。無論是否繼續遵守外國公法例外規則,本案都不屬于此種情形。
二、第三國強制規范與合同履行
對于合同訂立后才頒布實施的第三國強制規范,不存在當事人有意違反或認識錯誤的可能。此時,第三國強制規范不能作用于合同的有效性,但由此發生的履約障礙往往會影響根據準據法有效的合同得以履行。如果第三國強制規范的實施導致合同履行不能,則可能產生不可抗力的免責效力; 如果僅僅導致一方當事人的履行更為艱難,則可能產生情更的效力。
( 一) 不可抗力
1. 運用英國合同落空的實踐
在英國法中,如合同訂立后法令的頒布或變更導致合同履行違法,此種目的落空( frustration ofpurposes) 足以解除合同并免除當事人不履約的責任,因此,嗣后違法是構成合同落空的免責事由之一。反映在合同嗣后違反第三國強制規范的問題上,如果合同履行地法規定合同履行違法,則不管作為合同自體法的英國法將其認定為合法與否,英國法院都不得強制執行該合同。該原則最初來源于戴賽的觀點,在賴利兄弟案中首次被法院采納,成為可援引的先例。該案的西班牙船東和英國租船方以每噸50 英鎊的運費價格訂立了將黃麻從印度運至西班牙的租約。在運輸途中,西班牙當局頒布價格管制令,要求任何運至西班牙的黃麻的運費不得超過合10英鎊的875 比塞塔,否則構成違法而處以刑罰。原告就運費差價提起訴訟,主張約定運費構成被告應絕對履行的義務。被告認為,盡管合同整體構成英國合同,但實質履行發生在西班牙,由此支付義務應受隱含條件的限制,即履行根據履行地法為合法。英國法院認為,本案存在關乎租約當事人權利的困難問題,即租約的履行被履行地法所阻止。
船東是西班牙公司,因而租船方必須尋求船東并在船東所在國履行支付義務,而該義務的履行根據西班牙法是違法的。法院援引戴賽的觀點,認為在自體法為英國法的情況下,履行地法自始或嗣后規定的違法與英國國內法的違法后果相同,由此拒絕了承運人的訴訟請求。賴利兄弟案確立的原理是違法問題適用履行地法的沖突規范,還是國內法別的合同落空情形,人們存在不同認識。就案情本身看來,合同訂立后出現的西班牙價格法令沒有影響自體法發揮作用,這種履行地嗣后的強制規定可以看作是由英國準據法判斷的合同出現履行障礙的事實。況且多數主審法官在作出裁判時認為,合同應包含履行在履行地合法進行的默示條件( implied condition),而默示條件正是早期英國合同落空理論確立的依據。 故該案法官更傾向于將戴賽的觀點視為實體法下嗣后違法造成的合同解除,而不是援引準據法的規則。
三、結論
上述研究表明,第三國強制規范可以基于合同準據法的規定發生效力,從而彌補第三國強制規范直接適用制度的缺失。結合我國《合同法》的現有規定,可以利用如下兩種實體法路徑讓第三國強制規范發生合同撤銷、解除、變更、無效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