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物學術論文范文

生物學術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物學術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物學術論文

第1篇:生物學術論文范文

(1)關于為何選擇就讀生物技術專業的問題,大二學生中20.0%為自主選擇(高考第一志愿),75.0%為從本校醫學專業或藥學專業調劑而來(個別學生所報的六個平行專業志愿中含有生物技術專業,但排在醫學和藥學專業后面)。大三學生中16.7%為自主選擇,61.7%為專業調劑生。大四學生中10.0%為自主選擇,77.5%為專業調劑生。(2)關于是否喜歡自己的專業,三個年級中選擇“喜歡”和“不喜歡”的比例幾乎都為1:1左右,個別同學選擇了“不清楚”這一選項。(3)對于“如果有轉專業的機會,你是否想轉其它專業”這一問題(目前本校無在校生可調換專業的制度),三個年級中選擇“想”的比例基本都在50%左右,這一結果與(2)中50%左右同學選擇不喜歡自己的專業想吻合。(4)對于“如果你可以轉專業,你會選擇哪個專業”,約95%的同學選擇了醫學專業,個別同學選擇了藥學專業。(5)45.0%的大二學生認為本專業和本校醫學專業學生在綜合素質與能力方面沒有差別,20.0%認為本專業學生比醫學生綜合能力差;大三學生35.0%認為二者沒有差別,26.7%認為比醫學生綜合能力差;大四學生22.5%認為二者沒有差別,37.5%認為比醫學生綜合能力差。(6)認為專業發展前景與就業前景較好的學生分別為:大二40.0%,大三35.7%,大四22.5%。(7)想跨專業考研或換專業就業的同學分別為大二10.0%、大三13.3%、大四35%。(8)認為自己經過了在校1-3年的學習后對專業的認可度有了提高的學生分別為大二95.0%、大三75.0%、大四65.0%。(9)對專業的培養方向定位、培養方案及教學內容設置持“非常贊同”和“贊同”態度的學生分別為大二35.5%、大三25.0%、大四17.5%,持“基本贊同”態度的同學分別為大二45.0%、大三58.3%、大四72.5%。(10)對教師的教學態度、敬業精神、教學質量和效果持“非常滿意”和“滿意”態度的學生分別為大二70.0%、大三58.3%、大四47.5%,持“基本滿意”態度的同學分別為大二25.0%、大三36.7%、大四52.0%。

2討論

專業認同感是指學生對于所學專業的目標和社會價值的接受和認可,專業認同會影響大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行為[2]。學生的專業認同感低,對專業的興趣就弱,學習主動性差,直接影響學生的專業學習成績。因此,有必要探索大學生的專業認同現狀與對策。張東軍等[3]調研發現在醫學院校中非醫學專業的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水平顯著低于醫學專業學生。本調研結果與張東軍等類似,發現在以醫學占主導地位的醫學院校中,生物技術專業本科生對專業的認同感比較低,近50%的同學不喜愛自己的專業,有不少同學希望有機會能換專業學習和就業。在希望調換專業的學生中,絕大部分同學希望轉到醫學專業學習。這一結果可能與很多生物技術專業的學生本身是由于高考分數線沒有達到本校醫學專業錄取分數線而從醫學專業調劑而來有關,也可能有部分原因是因為醫學是醫學院校的優勢學科有關。僅有30%左右的學生認為生物技術專業有較好的發展前景和較多的就業機會。盡管如此,絕大部分同學仍然希望在專業相關方向就業或考研深造,這可能與學生對專業的情感有關,也可能與學生在專業相關方向就業時競爭力比較大有關。一個令人欣喜的事實是,絕大多數同學都認為自己經過了1-3年的專業學習后對生物技術專業的認同感提高了,對專業的培養方案及教學內容、教學效果等持贊同和滿意態度。這些調研結果反映了同學們對我校生物技術專業教學質量的認可。從調研結果可以看出,大四、大三、大二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依次升高,分析原因,可能和大三和大二本科生中有較多學生是自主選擇了生物技術專業有關。相反,大四學生中僅有10%是自主選擇了該專業,絕大多數都是從醫學專業調劑而來。造成這一結果的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可能也與本校生物技術專業的建設與發展有關。濰坊醫學院生物技術專業于2005年設立并開始招生,學校一直非常注重專業的建設和發展,從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確立、教學內容設定、教學設施完善、師資力量培養等各個方面都非常重視。經過8年的發展和建設,本校生物技術專業于2013年已發展成為山東省特色專業,培養的畢業生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專業知名度有了較大提高,所以在校低年級學生較高年級學生的專業認同感高也不足為奇。

3結語

第2篇:生物學術論文范文

1.1模型準備

首先要了解實際背景,尋找內在規律,形成一個比較清晰的輪廓,提出問題。

1.2模型假設

在明確目的、掌握資料的基礎上,抓住問題的本質,舍棄次要因素,對實際問題做出合理的簡化假設。

1.3模型建立

在所作的假設條件下,用適當的數學方法去刻畫變量之間的關系,得出一個數學結構,即數學模型。原則上,在能夠達到預期效果的基礎上,選擇的數學方法應越簡單越好。

1.4模型求解

建模后要對模型進行分析、求解,求解會涉及圖解、定理證明及解方程等不同數學方法,有時還需用計算機求數值解。

1.5模型分析、檢驗、應用模型的結果

應當能解釋已存的現象,處理方法應該是最優的決策和控制方案,所以,對模型的解需要進行分析檢驗。把求得的數學結果返回到實際問題中去,檢驗其合理性。如果理論結果符合實際情況,那么就可以用它來指導實踐,否則需再重新提出假設、建模、求解,直到模型結果與實際相符,才能進行實際應用。總之,數學建模是一項富有創造性的工作,不可能用一些條條框框的規則規定的十分死板,只要是能夠做到全面兼顧、能抓住問題的本質、最終檢驗結果合理,都是一個好的數學模型。

2數學建模在生物醫學中的應用

2.1DNA序列分類模型

DNA分子是遺傳信息存儲的基本單位,許多生命科學中的重大問題都依賴于對這種特殊分子的深入了解。因此,關于DNA分子結構與功能的問題,成為二十一世紀最重大的課題之一。DNA序列分類問題是研究DNA分子結構的基礎,它常用的方法是聚類分析法。聚類分析是使用數據建模簡化數據的一種方法,它將數據分成不同的類或者簇,同一個簇中的數據有很大的同質性,而不同的簇中的數據有很大的相異性。在對DNA序列進行分類時,需首先引入樣品變量,比如說單個堿基的豐度、兩堿基豐度之比等;然后計算出每條DNA序列的樣品變量值,存入到向量中;最后根據相似度度量原理,計算出所有序列兩兩之間的Lance與Williams距離,依據距離的遠近進行分類。對于模型的好壞,可選取已知分類的DNA序列進行檢驗,若按照該模型做出的分類與已知分類相符,則模型可取,反之則需調試樣本變量,直到取得滿意的結果為止。

2.2傳染病模型

為了能定量的研究傳染病的傳播規律,人們建立了各種類型的模型來預測、控制疾病的發生發展,比如說,SI模型(適用于患病后難以治愈)、SIS模型(適用于患病者治愈后不具有免疫力)、SIR模型(適用于患病者治愈后具有終身免疫力)、SIRS模型(適用于患病者治愈后具有暫時免疫力)等。這里以SIR模型為例來做具體地說明。假設不考慮人口的出生、死亡、流動等因素,設總人口始終保持一個常數N,記t時刻的易感染者、已感染者和已恢復者的人數分別為S(t)、i(t)和r(t),則可建立下面的三房室模型:

2.3療效評價模型

對于同一種疾病,醫生根據其經驗的不同往往會制定出不同的治療方案,而每種方案的經濟成本不同并且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因此合理評價其療效就有著重要的意義。目前常用的療效評價模型有多元非線性回歸模型、模糊評價模型、灰色關聯度模型以及BP神經網絡模型等。不論哪種模型都需要先確定評價參數,所謂評價參數指的是以什么來衡量療效,如在艾滋病療效評價中,可采用CD4的濃度、HIV的濃度或是CD4與HIV濃度的比值來衡量療效的好壞。而選取模型時,只要它能把樣品的綜合療效客觀真實的體現出來,都是有效的。

3結束語

第3篇:生物學術論文范文

1.信息技術能形象地研究生命現象和生物的活動規律

信息技術在中學教學中的應用,使教學內容呈現出更多樣的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實行視覺和聽覺的有效結合,突破了古板的教學方式,例如,我們可以把心臟制造成跳動的動態節奏;“動脈血”用鮮紅色表示,“靜脈血”用暗紅色表示,“血液”的流動方向用“紅細胞”的運動代表;毛細血管制作成動畫來響應機體循環中各種物質的交換過程,和血液顏色在與氣體交換后的變化形式。這樣,我們會更好地向學生展示“心臟”跳動的頻率,“血液”流動的方向,“動脈血”和“靜脈血”的轉變過程,學生會在他們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加上學生的仔細觀察和認真思考,學生一定會更快地體會到血液循環的途徑和重要意義,一定可以收獲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2.信息技術教學能實現生物教學中微觀向宏觀的轉變

微觀性在中學生物學中是一個重要的特性。如,細胞是生命中最基本的單位,這節就講述了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細胞的繁衍和分化;癌變和衰老等一切關于微觀生物學的實質,但其微觀性較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有很大的阻礙,也讓初學者很難邁出這第一步門檻,造成很多學生對生物學失去了興趣。傳統的教學是以老師的語言敘述、板書的描寫、模型的展示來對學生進行教學,逼迫學生重復記憶學習,使學生產生了厭煩的情緒。我們運用信息技術就可以解決這方面的問題。例如,利用多媒體講述“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與合作”這節內容效果會大大不同,通過色彩形象的細胞亞顯微結構整體演示,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了整體的印象,之后演示細胞質基質部分閃動方式和顏色的體現,這樣可以使學生對細胞質基質和細胞器更好地區分開。接著逐一對細胞器進行逐一的擴大和特寫,通過學生的仔細觀察、認真的感知和自主探究的過程掌握了各個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

3.對生物實驗進行模擬,從而達到教學質量的提高生物學中離不開生物實驗,在實驗中,學生可以親身經歷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這對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過實驗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互相交流的能力等。但是實際的教學中,實驗經常會被許多方面的條件制約導致無法實施。這樣教師只能借助教材空講實驗,學生也只能勉強地熟記實驗的過程,學生的學習質量可想而知。現在信息技術走進教學,為中學生物實驗提供了寬闊的空間,也解決了技術條件不足的問題。

二、信息技術教學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存在的缺點與不足

現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是當今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必抓內容,要勤于動手,不應一味地依靠現在的教育科技,這樣會對我們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形成阻礙。課中教師注視電腦屏幕的時間多于與學生交流的時間,再加上教室的灰暗光線導致學生不能清楚地辨別教師的表情、眼神、手勢等,影響了教學的質量。另外一些抽象、微觀的語言很難敘述問題,信息技術不能很好地表示清楚,畢竟計算機只是創造環境讓人們交流、分享隱形知識。因此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相結合,相互補充,選優取之,才能獲得更好的結果。

第4篇:生物學術論文范文

1.對整合的實質內涵、目標意義把握不清

一些教師認為信息技術與生物課程整合就是把信息技術與生物學科課程簡單地疊加在一起,在一些生物課中,把一般教室換成信息技術教室、書本換成電子稿、投影儀代替黑板、鍵盤代替粉筆,教學過程仍然“濤聲依舊”。對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資源、教學評價和教學方式等相關因素變革缺乏清晰的認識,沒有理解整合的深刻內涵。

2.整合流于形式,忽略實際效果

有些教師不管教學內容適不適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都要與信息技術掛鉤,以為用到信息技術就是一節好課。甚至整節課都是教師圍繞信息技術教,學生圍繞信息技術學。教師把生物課上成了“夾生飯”,學生吃到嘴里磕牙,吞到肚里不消化,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出現厭學癥。

3.忽略生物學科特點,濫用整合

生物作為一門以觀察與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科學性。因此生物教學應理論聯系實際,注重應用,這既是生物學科特點的必然體現,也是適應素質教育的迫切需求。但是,許多教師未注意到這些問題,認為整合就是無差異的整合,只要在生物課堂中用到信息技術就行,采用的教學方法全部是統一方法,生搬硬套。不考慮生物學科特點的生硬整合,無法做到生物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有機融合,結果可想而知。

4.高投入低回報,不愿進行整合

要想實現信息技術與生物教學的有效整合,要求教師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挖掘備整合課程資源,這必然會給本來就辛苦備課,疲于奔命批改作業的教師帶來更大的壓力。同時,學校還必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構建校園信息化平臺,建設信息技術教師隊伍等。教師教得辛苦,教學輔助部門配合得辛苦,學生學的效果也不盡如人意,投入和產出不成比例,往往高投入的背后是很低的收益,這導致許多教師也不愿意進行整合。

二、解決信息技術與生物教學整合問題的辦法

1.明確整合的意義,確立正確方向

信息技術與生物教學整合的意義在于利用信息技術把枯燥、復雜、抽象的生物學知識生動、活潑、具體地呈遞出來,創造一種新型的教學環境去啟發學生的思維,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教師必須明確信息技術與生物教學整合的意義,以確立正確的整合方向。

2.加強理論學習,將整合落實

在信息技術與生物教學的整合過程中,要充分加強教法、教育心理學、教學論等理論的學習指導,把這些教學理論融入信息技術與生物教學的整合過程中,依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結合生物學科的特點,構建易于實現生物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新型教學模式。

3.結合生物學特點,進行科學整合

現行高中生物教材,并不是每一節課的內容都適合用信息技術來完成的。比如“細胞器”“遺傳的分子基礎”“生態系統”等用實物或投影演示,效果會很好。因此我們應該從具體的教學內容和目標出發,明確信息技術教學用在什么地方,什么時候用,怎么用,期望收到什么效果,以真正達到“信息技術與生物教學的科學整合”。信息技術與生物教學的整合應科學合理,其地位是“輔助”而不是“替代”。

4.建立評價機制,讓師生看到整合效益

第5篇:生物學術論文范文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通過對此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自然、接觸自然和探索自然,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的普通生物學現象入手,通過細致的觀察、嚴謹的探究與腳踏實地的實踐等學習方式,進一步熟悉和掌握生物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生物學素養。因此,在生物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應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體現生物學科的特點,利用多種教學媒體把紛繁的生物現象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現階段,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于生物課程教學己經成為必然趨勢,然而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才能達到優化教學效果是非常值得討論和研究的問題。

二、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生物課程教學效果

(一)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必須有助于更好地完成生物課程教學目標。

現代教育技術優化課程教學的主體是課程,是“教”與“學”的整個過程,而非教育技術本身。二者結合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完成生物課程教學的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如果在實際教學中出現“為了使用而使用”、“只要技術不要教育”,不重視甚至忽視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例如課件設計與制作過分追求“精美”與好看,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過分追求形式上的多樣性與花哨),其結果必將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以致違背了使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初衷。

(二)教師要借助現代教育技術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和情境。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教學過程既是知識的傳遞過程,又必將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過程。建構主義提倡的是在以學習者為中心、配以教師指導的學習形式,它一方面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接受者轉變為信息獲取和建構的主體,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過程的幫助者、促進者以及高級合作者。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借助必要的現代教育技術創設建構主義學習氛圍和情境,優化運用多種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使學生學會探索、學會合作、學會學習,同時應增加人與人之間、人與教學資源之間的交互性,實現資源共享和交流溝通,從而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提升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三)“優化”過程必須能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

生物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既是知識的傳播者,又承擔著指導學生學習、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促進學生發展的角色。因此,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呈現知識信息,又要重視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協作性和探究性。教師“重在啟發、貴在引導、妙在點撥、巧在幫助”,使學生能自發地去探索、體驗、創造和合作,促進學生學習的正向遷移。現代教育技術優化課程教學的體現就是要在教學媒體的作用下,以實現教學目標為目的,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構建和諧、合作的生關系,培養學生的協作、探究和創新的能力。在這種教學結構下,教材已不再是唯一的學習資源,學生可以多方位地獲取媒體元素和信息資源,教師則更加關注的是信息資源開發、設計和管理,以及如何利用信息資源有效地擴大學生的認知范圍,使“主導”的形象日益豐滿,同時也使得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呈現多元互動的教學形態。

(四)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要有利于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認知體驗。

學生是教育教學的主要參與者,這里的學生指的是群體而不是個體,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要能夠使全體學生受益。這就要求教師能將理論聯系實際,教學設計要能夠關注課堂的弱勢群體,并給予鼓勵和幫助;能夠按照“最近發展區”的原則,在教學設計上注意層次和梯度,促進所有學生共同進步;注重培養學生對信息的獲取、甄別、加工和整理能力,將外在的信息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結構。另一方面,學生也能夠通過學習獲得深層次的認知體驗,逐步形成一定的質疑能力和組織信息的能力。此外,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要有利于學生廣泛的參與、積極的情感投入,并能使其在學習中體驗到愉悅的成就感。

(五)要將現代教育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整合。

一個學科的教學規律、方法和手段,是前輩歷經千百年的實踐、總結和完善獲得的,如果教師能夠合理運用傳統教學手段,同樣可以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現代教育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一樣,都是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優化的手段,它們之間沒有貴賤優劣之分,而且現代教育技術也不是萬能的,要想發揮其優勢就必須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認真分析哪些內容需要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即現代教育技術主要應用在哪些方面。也就是說,現代教育技術應當是傳統教學手段和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化與整合,而不只是單一的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在教育中的運用。

三、結論

第6篇:生物學術論文范文

有些高中生物教師受傳統教學模式影響太深,短時間內無法轉變教學觀念.雖然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了信息技術,但是對多媒體課件材料的重視度不夠,準備不充分,有些僅僅是相關圖片或資料的簡單羅列.很多老師未能從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出發,課堂上仍是以教師講授為主,缺乏師生之間的必要交流,忽略了學生的學習感受,導致學生提不起學習興趣,甚至產生厭學和抵觸的情緒.有些教師在將信息技術與高中生物教學進行整合時忽略了有效性因素.所有的教學手段都應為最終的教學目的服務,信息技術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當中的運用恰當與否,主要是看其對教學過程有無輔助作用.

信息技術的運用與教學大綱的內容要求關聯性不強,課堂表面上看起來有聲有色、熱熱鬧鬧,多媒體課件圖文并茂,但是實際上能傳達給學生的有效信息量很少,大部分內容游離于教學任務和教學目的之外,無法引發學生積極思考.雖然信息技術在高中生物教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這絕不意味著信息技術可以取代其他教學手段的作用.有些教師認為有了多媒體課件就可以完全放任學生自由活動,這是十分錯誤的.生物是一門實驗類學科,觀察和實驗在生物科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和運用決不能完全取代演示實驗、學生實驗和教師板書等教學手段.

二、高中生物教學中信息技術整合的優化策略

將信息技術與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相整合,創設輕松愉快的教學情境,化抽象為具體,激發學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只有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情境下,學生才能真正進入學習狀態.教師要利用多媒體課件直觀生動的圖像和視頻形象,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來接受知識信息,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將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和經驗等與新導入的知識相融,建立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對課堂教學的限制,將復雜晦澀的理論知識化為直觀易懂的圖像視頻信息,讓學生一目了然.例如,植物種子的萌芽過程,僅僅通過教師講解學生很難理解和掌握.但是借助信息技術可以將種子萌發過程拍成視頻并運用快放模式,讓學生直觀地觀察到種子萌發的全過程.

將信息技術與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相整合,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輔助高中生物實驗教學,增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在傳統的高中生物課堂上,通常是教師演示實驗,之后學生對演示的實驗進行機械重復.然而實驗中任何一點微小的差異都會導致實驗效果的誤差.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教師可以將實驗操作的具體過程通過視頻播放出來,有些需要特別注意的實驗細節可以用放大照片等形式展示給學生,讓學生事先了解實驗過程和注意事項,減少學生實際實驗時的出錯率,節省實驗時間,增強實驗教學效果.另外,高中生物課中有些無法在課堂上實現的實驗,例如脊蛙的反射實驗、家鴿的解剖實驗等.用多媒體課件可以演示這些實驗過程,既能滿足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需求,又能培養學生保護動物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三、總結

第7篇:生物學術論文范文

本文基于中國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型方法中綜合多種生態學因子在不同鼠疫自然疫源地類型間的分類比較結果,包括:中國鼠疫生態地理景觀型分型法[5]、中國鼠疫菌DFR/MLVA基因組型分型法[7]、中國鼠疫菌生物型分型法[8]、中國鼠疫主要宿主的分類[9]、中國鼠疫主要媒介的分類[7]、中國鼠疫疫源地分型方法研究[10]。探索鼠疫自然疫源地的演化動態,分析鼠疫菌的地理譜系分化、生態環境與動物宿主、媒介分布等特點,得出結果。

2結果

2.1形成中國鼠疫自然疫源地生態地理環境要素的生物學特征

根據中國地質——古地理時間,即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冰河期變化、冰川消失、氣候變暖,導致形成了3個自然區帶——東部季風區溫度帶、西部干旱區溫度帶和青藏高原區垂直溫度濕度帶,奠定了中國鼠疫自然疫源地生態地理環境生物學的基礎。從而決定了中國鼠疫主要宿主、鼠疫主要媒介以及鼠疫菌生物型的分布和鼠疫生態地理景觀型生物學特征。根據中國自然地勢,由西向東、由高到低分成3個臺階和2條棱線。第一臺階地域:發源于天山山脈、帕米爾高原、青藏高原至橫斷山閉合的廣闊地域。第二臺階地域:發源于第一臺階地域以東和第三臺階以西蒙古高原和云貴高原廣闊地域。第三臺階地域:發源于第二臺階以東,東起黑龍江省,南至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至渤海、黃海的廣闊地域,從而奠定了形成中國生態地理景觀型的基礎。生態地理景觀明顯的氣候區域性影響了動物地理的分布和人口密度的差異,這些都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條件。中國生態地理景觀型生物學特征的形成還要受中國鼠疫宿主、鼠疫媒介、鼠疫菌基因組型、生物型的影響。

2.2中國鼠疫菌DFR/MLVA主要基因組型生物學特征及其分布

鼠疫菌基因組型與鼠疫生態地理景觀型及其主要宿主、媒介密切相關,自然組合形成鼠疫生物群落,互相依賴,互相制約,相互適應,同步進化,維持鼠疫自然疫源性和生物群落的延續[6]。中國鼠疫菌DFR/MLVA主要基因組型生物學特征及其分布、主要基因組型的分布見圖1.

2.3中國鼠疫菌、生物型生物學特征及其生物型分布

鼠疫菌生物型是鼠疫菌起源進化遺傳性狀最穩定的生物學標準,是鼠疫起源進化譜系的“活化石”,也是該菌起源進化最具代表性的模式[8]。中國鼠疫菌、生物型生物學特征及其生物型分布見圖2。

2.4中國鼠疫自然疫源地主要宿主

中國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的哺乳類、鳥類動物至少1000余種,但是鼠疫宿主卻只有86種。而這些鼠疫宿主在鼠疫自然疫源地的生態作用并非完全相同,可區分為鼠疫主要宿主、次要宿主和偶然宿主[9]。中國大陸內鼠疫自然疫源地主要宿主的分布見圖3。

2.5中國鼠疫自然疫源地主要媒介

鼠疫主要媒介具有傳播鼠疫菌的特異性結構與功能。攜帶鼠疫菌在其宿主之間,維持鼠疫自然疫源性和生物群落的延續。鼠疫媒介是鼠疫生物群落不可或缺的成員。如失去媒介的聯系及其生物群落中的生態作用,鼠疫生物群落自然環節將中斷和解體。鼠疫自然疫源地將不復存在[7]。中國鼠疫自然疫源地主要媒介詳見表1。

2.6中國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形成、起源、演化動態與環境生態位生物學規律

自然界千姿百態,自然地理環境變化萬千,直接反映到鼠疫自然疫源地,進而影響到物種生存起源進化和遺傳演化的發展,近年來提出的鼠疫生物地理群落指征、兩級分型法、三項指征命名法較好的劃分了中國鼠疫自然疫源地[10]。中國鼠疫自然疫源地生物型、亞型、生物學特征見圖4.2.7中國鼠疫自然疫源地演化動態綜合上述分析,中國鼠疫自然疫源地最早起源于天山森林草原灰旱獺、長尾黃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型。中國鼠疫自然疫源地型均起源于該疫源地型(圖5)。

3討論

第8篇:生物學術論文范文

[關鍵詞]高校學生 人文素質 武術教育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09-0227-02

前言

武術作為一項充滿神秘色彩的運動,乃是經歷了上千年的積累,無論是從“強健體魄,還是品德與倫理的升華來說,都是一種境界”。傳統的“六藝”完全體現了武術是以藝術學、哲學、美學等為理論依據。武術教育正是為了改變應試教育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提出來的扶正理念,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是人的生理、心理的基本屬性,是在此基礎上通過人的社會實踐逐漸積累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基本品質,是現代社會及經濟發展對學校的客觀要求。武術教育對于培養高校學生的人文素質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僅可以增長知識、調節感情、加強意志品質的培養,還能促使學生智力、非智力因素的發展。2011年10月,在吉林地區選取了東北師范大學、吉林大學、吉林體育學院、吉林師范學院、北華大學,在各校分別隨機抽取30名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就“學習意識、品德意識和理想信念”等三個方面的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本次調查共發出問卷150份,收回142份,有效問卷137份,有效問卷占發出問卷的91.33%。對有效問卷統計分析表明,吉林地區各高校學生人文素質方面總體情況較好,但其中有41%左右的被調查學生還存在明顯問題,如思維硬化、意志力不夠堅強,很容易在受到挫折后出現極端行為,然而通過武術教育自身涵蓋的內涵和特點來說,正好可以彌補當代高校學生自身發展特點的不足。為此,武術教育的重要意義就是在于能夠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吉林地區當前各高等院校學生人文素質現狀

(一)思想道德弱化,理想追求越來越淡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社會對大學生寄予諸多厚望,而當今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卻越來越令人擔憂。一些學生以自我利益為中心,強調先個人,后才是集體,社會;在精神和物質方面,過分追求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遠大的目標和理想,很多人把安穩的生活和較高的收入放在首位,而忽略了精神上的情感與責任感,過分以自我為中心;在奉獻與索取方面,則過多地強調后者,認為個人的付出與社會的回報應成等同價值。還有一些學生在價值取向方面也偏離實際,好高騖遠。

(二)過于膨脹自我,人文行為失范

現代高校學生的獨立意識很強,希望盡早擺脫家長和社會對他們的監護,但是由于自我控制能力較差,辨析事物能力較弱,因此,很多學生都無法正確掌握善與惡、真與假、公與私、美與丑的界限,進而思想道德出現偏差、行為準則失范。在維護社會集體利益方面,缺乏文明意識,甚至考試舞弊、損壞公共財產、隨地吐痰、排隊加塞等現象經常發生。

(三)生活追求時尚,貪圖享樂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高,人們的需求也在不斷提高,追求高檔化和多樣化,而這種觀念也已經滲透到各個高校的學生當中,推崇及時行樂,比吃、比喝、比穿,超前消費,追求時尚。甚至出現“借錢過好日子”的現象,而對提倡節儉的同學嗤之以鼻,冠以“小農意識”;在學習方面,貪圖安逸,不思進取,以及格就行作為自己的考核目標。

二、武術教育在思想上蘊含的作用

(一)武術中的人文素質內涵

中國武術,源遠流長,從古至今,這一運動就注重修煉人的道德、氣質、意志力等精神方面。在學習中不斷滲透這種人文理念,如忠、義、禮、信等武術道德規范。在動作演練中也體現出其獨特的武術價值,講究“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天人合一”等人文思想。高校學生已基本具備了辨別是非的能力,通過武術教育來培養人文理念,可對學生產生深遠影響。因此高校武術教育在傳授專項技能的同時,要以人為本,注重武術文化,內外兼修,強化育人。這樣有利于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和完善自我,形成完善健全的人格品質,實現人生價值。

(二)武術教育能加強高校學生人文素質

“未曾習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學德”。傳統中始終把武德列為習武者的先決條件。如何把技能傳習和培養人文素質相結合,并且協調發展,是武術教育研究的重要內容。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單純的傳授專項技能,還應該教會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價值、意義、影響等,使學生真正體驗到習武樂趣以及武術的真諦。例如武術的禮節——抱拳禮,左手為掌,表示為文;右手為拳,表示勇武;左掌掩右拳,表示“以文掩武”,大拇指內扣,表示不自大,不驕傲,不以老大自居。

三、高校武術教育人文素質的培養

(一)教師自身素質的提升

俗話說“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因此教師在培育學生的同時,本身也要具備良好的人文素質,因此在提升自身專業技能水平的基礎上,要學習相關學科知識,尤其是教育學,心理學,注重教學教法,把科學與人文完美融入到武術教學當中,使學生深受武術文化影響,從而得到提升。另外,教師的形象、審美觀念、立身處世等,都有可能成為學生效仿的對象,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教學思路的轉變,創造和諧氛圍

高校武術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以人為本來進行教學。在傳授技藝的過程中,要時刻關注學生,愛護學生,要針對不同的個體因材施教,尤其是體質較弱的學生,更應多加鼓勵與幫助,提高自信心,使每一名同學都不能掉隊。教授內容的選擇上要涵蓋教育和文化意義,來培養學生團結互助,頑強拼搏的進取精神。

1.在武術教育中進行思想教育。武術這種容易被接受的民族體育運動形式服務于一定社會倫理標準的“善”,從屬于道德和精神教育的實踐。表現以下特點:第一,在以搏擊格斗為基本素材創作人體運動形式美的同時,都以“善”作為衡量美的標準;第二,武術的功利常與社會的、國家的利益緊密結合;第三,寓教于樂,樂中有教,教中有道,而體現出“善美統一”的思想。

2.培養高校學生的競爭意識。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培養高校學生的競爭意識,正是為其步入社會做好心理上的準備。武術中的各種競賽,是在公平競爭的條件下進行的,教師通過比賽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不斷進取,超越自我。

3.培養高校學生的創造性。創造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沒有創造,人類只能停止在一個水平上。在武術教育過程中,要改進教學方法,多提問,多啟發,鼓勵學生多思考,靈活運用技術,讓學生在武術教育學習過程中學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4.讓高校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在武術教育過程中,由于個體存在的差異,主客觀條件的影響等,往往有一些學生不能跟上教學的節奏,從而產生心理上的負擔。作為教師,應及時細致地發現問題,運用事物發展的規律,樹立學生的自信心。要善于發現差生的某些細微的長處,有意識地讓其展示特長,樹立信心,使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自己。

四、結束語

堅持和繼承優秀的傳統武術文化教育,有效地完善高校當中武術教育理念,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素質,以及高校學生的學習思想意識,積極地培養高校學生開創、完善自身人文素質的意識,并給予精神上的鼓勵與指導。

【參考文獻】

[1]王崗.民族傳統體育與文化自尊[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8,(1):12-13.

[2]趙雙印.試論太極拳術與大學生人文教育[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2008,(1):34-35.

[3]王金劍.淺析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06):39.

[4]何亞良.中國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學校思想教育,2008,(06):12-13.

第9篇:生物學術論文范文

[關鍵詞]學術論文標題 語類 修辭結構特征

[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04-0045-02

引言

盡管標題在學術論文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其研究并沒有引起學者們足夠的重視。在前期的標題研究中,大部分討論很短并且是基于直覺的。學者們對好標題的觀點并不相同:有的說好標題應該簡短,不應該超過文章的兩行;而另外一些學者認為好標題長短均可,這取決于學科的不同。Day的表述更為模糊,他說學術論文的標題應該“用盡可能少的詞匯來充分描述該文章的內容”。Anthony指出如何“充分地”描述文章的內容則是新手撰寫時的難題。

意識到基于直覺性對標題進行研究的不足后,少數學者開始對學術論文標題進行以語類為基礎的定量分析。Anthony[2]從長度、單詞頻率、標點用法和介詞用法角度分析了計算機領域學術論文標題的典型特征;Yakhontova對會議摘要的標題進行了分析;Soler從語篇分析的視角對學術論文和學術綜述論文進行了比較和對比;Haggan[3]對文學、語言學、科學三個學科的三種基本標題類型進行了分析;Wang和Bai[4]對醫療學術論文標題的句法結構進行了以數據庫為基礎的分析;Soler[1]以生物學和社會學為例,研究了綜述論文和學術論文兩個語類標題的結構特征。

上述量化研究都把標題看做是學術語類的一個部分,也就是說不同學術語類的標題具有不同的特征。而作者認為標題不是學術語類的一個方面;不同學術語類的標題共同構成一個語類,有其自身的語類特征。

一、學術論文標題作為一個獨立的語類

學術論文標題能否作為一個獨立的語類呢?首先要確定什么是語類。語類是一個復雜的概念,不同學者對它進行研究的角度不同,解釋和分析也不同。本文借鑒以Halliday的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為基礎的語類研究成果,主要代表人物有Hason和Martin等。

Hason用語類結構潛勢這一范疇來強調某一語類中語篇結構的可變和不變特征;即結構成分的可選性和必選性以及它們之間的順序關系。

Martin以該理論為框架進一步發展了語類理論,把語類定義為分階段的、以目標為導向的社會過程,在特定語境下為了達到不同目的文化所采用的結構形式。Martin對語類的定義做出了明確的闡釋:分階段的,因為達到目標我們通常要采取不止一步;以目標為導向的,因為如果我們完不成最后步驟的話會有挫敗感;社會的,因為作者所寫的語篇有其特定的讀者。也就是說語類是意義的反復組合,而這又體現了特定文化的社會慣例。

由上述語類標準可以看出,不同領域的學術論文標題可以獨立構成一個語類。首先,盡管大部分標題不是一個完整的句子,更稱不上是超出句子范圍的段落,但標題可以算做是一個語篇。Halliday明確指出“語篇是一個語義單位”,“在語言學上,語篇指可以構成一個整體的任何部分,口語或是書面語均可,不受長短限制”。“從即時的‘救命’求助一詞到委員會進行的全天討論都是語篇”。其次,學術論文標題符合Martin的語類定義。它是在呈現學術研究結果的特定語境下產生的,其表達有自己獨特的結構特征;需分階段完成,有不同的語義組成單位;是以概括文章信息和向讀者推銷的目標為導向的社會過程。

如果學術論文標題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語類,那么該語類應具有什么樣的結構特征,或者說它的結構潛勢是什么呢?哪些單位是其必選成分和可選成分呢?下面就以數據庫為基礎,探討學術論文標題語類的結構特征。

二、本研究描述

(一)數據庫的構成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以英語為工作語言在國外專業期刊上發表的學術論文標題,所使用的語料來自于自建的一個小型數據庫,包括599個學術論文標題。由于作者把學術論文標題看做是一個語類,所以所選標題的出處既包括文科類期刊,又包括理科類期刊;所選標題源自的論文既包括實證方面的研究,又包括理論方面的研究;但不包括書評和綜述性論文標題。所選的標題均來自于其領域的國際核心權威期刊,其中247個標題來自于2007年23種文科類期刊的第一期,各期刊的影響因子在該年度排名中居于首位;另外352個標題來自于2009年22種理科類期刊的第一期,各期刊的影響因子在至2009年的五年內排名中居于首位;包括醫學、計算機信息科學、化學、生物、物理、數學和地理等相關科技領域。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分三個步驟進行:

首先,對數據庫中各個標題的語義組成單位進行切分,這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既然學術論文標題是分階段的,那么對標題的組成單位進行切分則是必不可少的。這里借用Halliday的級階概念,不過切分的標準是語義的,即以標題各個組成單位所體現的交際目標為切分標準。

語義切分標準使得標題的各個單位可能由不同級別的語言單位來體現。如論文的“主題”語義單位可以由名詞性詞組來體現,也可以由句子來體現。如在標題“Collective action for smallholder market access”(選自雜志Food Policy, ISSN: 0306-9192),“主題”由名詞性詞組“collective action”來體現;而在標題“How Do American Students Measure Up?Making Sense of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選自雜志The future of Children, ISSN:1054-8289)中,“主題”由句子“How Do American Students Measures Up?”來體現。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名詞性詞組包括由名詞構成的低于句子級階的任何結構,如名詞、動名詞、名詞詞組、名詞短語、動名詞短語等。

其次,把切分后的各個標題的語義組成單位進行數據統計,按照范疇對數據進行歸類。根據該切分標準,結果顯示,學術論文標題的語義組成單位可分為“主題”“目的”“條件”“對象”“范圍”“結論”和“研究方法”。

最后,依照數據結果,找出學術論文標題語義組成單位的必選項和可選項,確定學術論文標題語類的修辭結構特征;確定學術論文標題各個語義單位之間的組合模式以及各個單位的語言體現形式。

(三)學術論文標題語類的修辭結構特征

按照語義標準,即在文章中的交際目的,對數據庫所有學術論文標題進行分析,借用Hason的語類結構潛勢表達法,作者把學術論文標題的構成單位潛勢用下圖來表示:

[主題+(主題)+(…)…]*(目的)*(條件)*(對象)*(范圍)*(結論)*(研究方法)

上圖中的方括號表示該組成單位是必選的;圓括號表示該組成單位是可選的;(…)…表示(主題)的重復出現;*表示位于其兩邊的組成單位的順序是可變的。作者發現學術論文標題的構成單位潛勢包括文章的“主題”,與主題相關的“目的”“條件”,主題所針對的“對象”,主題適用的“范圍”(包括時間、地點等),文章的“結論”和“研究方法”。其中“主題”是必須出現的單位,并且可以出現多個“主題”;其他各個組成單位則是可選的。幾乎所有的“主題”都位于標題的起始位置,占99%;只有1%的“主題”居于標題的末尾。

學術論文標題各個語義單位之間有一定的組合模式。數據統計顯示,數據庫中的599個標題共體現出42種表達模式,有的出現頻率僅為一次,但有幾種出現頻率相對較高。下表展示了居于前十位的學術論文標題表達模式:

從上表可以看出,在學術論文標題的擬定過程中,作者在確定文章討論的主題之后,一般會對其進行擴充和限定:或是闡明文章的結論,限定主題所產生的范圍;或是明確主題所針對的對象,點出所采用的方法和目的。當然,文章的標題最終以何面目展現給讀者,要不要對主題有所修飾以及如何修飾,從哪幾方面入手,這要參照研究的背景。

通常情況下,之所以要對文章標題的“主題”從“結論”“范圍”“對象”“方法”和“目的”等角度進行描述,這是由標題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決定的。首先,標題可以使讀者透視文章的核心內容,所以從上述幾個角度對文章標題的“主題”進行描述可以使標題更具體、更豐滿,這樣就能使讀者一下子抓住研究的要點。其次,由于標題是文章的門面,好的新穎的標題可以對文章起到宣傳的作用,從而吸引讀者。而研究內容是否新穎、是否具有高質量的學術價值則恰恰要通過上述所說的“結論”“范圍”“對象”“方法”和“目的”來體現。

三、對英語準教師反思能力培養的啟示

科研能力是優秀英語教師必備的素質之一,也是他們反思能力的體現,以上研究結果對培養英語準教師撰寫學術論文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啟示。在學術論文寫作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標題的寫作,不僅僅要告訴英語準教師標題在論文中的作用,什么是好的標題,還要能夠為他們具體講解好標題的結構特征和其相應的語言體現方式。

也就是說,教師要熟悉該語類的結構特征和相應的語言體現方式,這樣才能夠指導英語準教師在以后的工作中撰寫出好的學術論文標題。好的學術論文標題一定要包含“主題”語義組成單位,然后再根據具體的研究情況輔以“目的”“條件”“對象”等語義組成單位,以此來說明相關的研究細節;并且要注意各個語義組成單位的語言體現手段特征。所以在撰寫學術論文時,研究者首先要根據相關的研究背景確定自己的研究主題;并且要進一步明確該研究的目的、實施條件和研究對象等,以此來突出其新意和價值所在;最后以恰當的詞匯語法表達來體現標題所蘊含的語義。

在講解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英語準教師的自我反思能力。教師可以以權威期刊上學術論文的標題為教學材料,在講解的基礎上通過學生的分析歸納使其了解掌握什么是好的標題以及如何擬定好的標題。總之,本研究能夠為培養英語準教師的反思能力提供一些啟示。

四、結語

本研究把跨學科的學術論文標題看做獨立的語類,而不是把不同學科的學術論文標題看做是其所屬學科語類的一部分,這對語類理論的界定,語類理論研究對象的范圍等問題有一定的意義。

研究發現:(1)學術論文標題的修辭結構特征可用下圖表示:[主題+(主題)+(…)…]*(目的)*(條件)*(對象)*(范圍)*(結論)*(研究方法);(2)學術論文標題各個語義組成單位之間有不同的組合模式,常見的有十種。

當然,本研究所選樣本大小有限,按照語義標準來劃分學術論文標題的語義組成單位具有相對性,這是今后研究需要注意的問題。

【參考文獻】

[1]Soler,V.Writing titles in science:An exploratory study[J].Engl.Spec.Purposes,2007,26(1):90-102.

[2]Laurence,Anthony,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Research Article Titles in Computer Science[J].Ieee Transactions on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2001,44(3):187-194.

[3]Haggan,M..Research paper titles in literature,linguistics,and science:dimensions of attraction[J].J.Pragmat.2004(36):293-317.

[4]Yan Wang & Yongquan Bai. A corpus-based syntactic study of medical research article titles[J].System,2007(35):388-399.

[5]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nd Arnold,1985/1994.

[6]Hasan, R. Ways of Saying: ways of meaning: selected papers of Ruqaiya Hasan (Open Linguistics Series.Edited by C.Cloran,D.Butt & G.Williams.)[C].London:Cassell,199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日韩不卡 | 久在线视频 | 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国产精品变态重口在线 |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激情 | 日本三级日产三级国产三级 | 精品国产日韩亚洲一区在线 | 神马午夜-午夜片 | 国产精品1页 | a级在线观看 | 一级特级欧美a毛片免费 | 日韩亚洲综合精品国产 | 农村寡妇女人一级毛片 | 国产精自产拍久久久久久 | 国产成人狂喷潮在线观看2345 | 中文在线亚洲 | 国产视频久久久久 | 国产a级午夜毛片 | 国内精品久久影院 | 精品国产爱久久 |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 | 免费日本在线视频 | 久久欧美成人精品丝袜 | 久久狠狠躁免费观看2020 | 亚洲欧美另类自拍第一页 | 亚洲免费网站观看视频 | 中文字幕在线成人免费看 | 在线观看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日本一级毛片中文字幕 | 九九精彩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 se就是色94欧美setu | 99亚洲精品视频 | 免费播放欧美毛片欧美a | 欧美成人www在线观看网页 | 一个人看的日本www的免费视频 | 中文字幕亚洲不卡在线亚瑟 | 加勒比一本大道香蕉在线视频 | 夜夜爱夜夜爽夜夜做夜夜欢 | 色婷婷久久综合中文久久蜜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