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學生誠信教育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中學生網絡成癮心理干預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互聯網事業在我國迅猛發展。它在給社會帶來進步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負面效應,其中之一就是有許多中學生沉溺于網絡而不能自拔,不少人還患上了網絡性心理障礙,即“網癮”。第12次CNNIC調查結果顯示,在我國,目前登記注冊的網站已有62萬多家,上網人數達到8700多萬,其中35歲以下的青少年占82%,18至24歲的年輕人所占比例最高,中學生所占比例最多,達到了30.1%,未成年人占17.3%。按照上網人群中網絡心理障礙者的比例約為6%的標準,我國青少年網絡心理障礙者的數量至少在400萬人以上?;加芯W絡成癮的中學生,學習成績急劇滑坡,行為變異,心理錯位,其身心健康受到了很大傷害。所以,對中學生網絡成癮進行心理干預已成為中學教育工作的一個必要措施。
一、網絡成癮
1.網絡成癮的定義
網絡成癮的概念最早由Goldberg提出。[1]Young通過研究,[2]證實了這一現象的存在,同時指出,網絡成癮是在無成癮物質條件下的上網行為沖動失控的現象,它主要表現為由于過度和不當地使用網絡而導致個體明顯的社會、心理功能的損害,[3]并伴隨有和上網有關的耐受性、戒斷反應以及強迫等。參照國際衛生組織對于成癮的定義,周倩[4]將網絡成癮定義為:由重復地使用網絡所導致的一種慢性或周期性的著迷狀態,并產生難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時會產生想要增加使用時間的張力與耐受性、克制、退癮等現象,對上網所帶來的會一直有心理與生理上的依賴。
基于以上研究,我們可以將中學生網絡成癮特指為,中學生由于過度地和不當地使用網絡而導致的一種難以抗拒再度使用網絡的著迷狀態,并影響到其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2.網絡成癮的危害
網絡成癮者自身有一些軀體癥狀,如頭暈、心煩、胸悶氣憋、緊張性興奮、懶散等,并且與家長、朋友打電話或與朋友聚會次數減少,下網后變得空虛、失落,不愿與人交流??梢姡W絡成癮傾向影響了中學生的身體健康、學業進步和人際責任感。
(1)對身心健康的損害。網絡成癮可造成視力下降,肩酸腰痛,頭痛和食欲不振以及其他癥狀。據調查,[5]常用電腦的人中感到眼睛疲勞的占83%,肩酸腰痛的占63.9%,頭痛和食欲不振的則占56.1%和54.4%。此外,長時間僵坐在電腦前會使個體缺乏適當的鍛煉,容易引起腕關節綜合癥、背部扭傷等不良身體反應。這對于成長發育中的中學生來說危害更為嚴重。網絡成癮還會對其心理造成一定的影響。網絡成癮的中學生一旦停止上網,會產生不安、焦躁、失眠、情緒低落、心情不佳、思維遲鈍等癥狀。長期處于這種狀態的中學生自然不能正常地學習生活,嚴重的會出現人格扭曲,甚至自殺。
(2)對家庭和社會的危害。網絡成癮者的網上樂趣是以支付巨額上網費用為前提的,有些中學生沒有獨立的經濟來源,為了達到上網目的,往往會挖空心思———欺騙、敲詐勒索、偷竊甚至搶劫。這給家庭帶來了陰影,給社會增加了不安定因素。目前,由于網絡成癮而引起的學生問題行為已日趨增多。
3.網絡成癮的原因
(1)網絡自身的誘惑。網絡有其吸引人的許多特點,如新鮮感、可操作性、虛擬性等。其中最吸引人的特點是它的虛擬性。在網絡的虛擬環境中,人的內心準則和社會規范的制約性大大削弱或不復存在,人們的網上行為表現出一種解除抑制的特點,可以隨心所欲地發表自己的言論,做出許多平常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中學生在家受父母監管,在校受校規校紀及老師的制約,一旦上網就覺得真正進入了自由天地。這種感覺是現實生活中難以找尋的。另一方面,互聯網上充斥著各種黃色、暴力內容,這對正處于性意識覺醒、成熟但通過正當渠道無法獲得性知識的青少年來說是一種極具誘惑力的途徑。
(2)網絡的相關法規不健全。青少年是上網的主力軍。盡管我國已實施了《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但在各地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執行,對網吧的管理依然存在漏洞。不少網吧經營管理人員缺乏必要的專業技術和法律知識,網絡安全意識淡薄,在實際經營中疏于管理。有關部門在日常監管中也存在權限交叉、職責不清的狀況,給違法經營者以可乘之機。有的網吧無視《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的規定,仍然對18歲以下未成年人開放,使一些青少年沉迷其中。
(3)家庭環境的影響。一些家長對孩子缺乏教育和關心,一味在物質上滿足孩子的要求,而忽視了他們的心理問題,使不少青少年將網絡當作發泄情緒的場所。網絡成癮問題的背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特別是家庭教育的失敗。[6]很多父母的教育方法存在問題導致孩子成為網癮患者,他們只懂得限制子女上網,而不懂得如何轉移子女對上網的注意力,培養子女新的愛好。不僅如此,一些家長也被網絡所俘獲,甚至也患上網絡成癮癥,身處此境中的孩子難免不受影響。
(4)上網者自身因素。國內外調查顯示,[7]性格內向敏感、交際困難的人容易上網成癮。當前中學生面臨沉重的學習壓力,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中都很難保證有真正屬于自己的空間,因而很容易在網上尋找屬于自己的港灣。許多中學生把網絡世界當成逃避現實的地方,當他們家庭不和睦或生活學習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就會到網吧中去宣泄。
二、心理干預
心理干預是指在心理學理論指導下,對個體或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和行為施加策略性影響,使之發生指向預期目標變化的活動。網絡成癮心理干預法的適用對象是確已上網成癮的學生。常用的幾種心理干預法有:
1.強化干預
強化是使有機體增強某種反應重復可能性的力量,它可以分為獎勵與懲罰兩種。在實際操作中,這種干預方法使用最為普遍,效果也最好。在網絡成癮的干預中,獎勵的使用條件是一旦發現成癮學生有了減少上網的行為時,就給予獎勵、表揚或肯定性評價。懲罰的使用條件是一旦發現成癮學生上網時間增加時,立即給予處罰。處罰可以是物質性的,如取消他獲得他最想要的東西的權利,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如校紀處分等。
2.厭惡干預法
厭惡干預指采用懲罰性的厭惡刺激來減少或消除一些適應不良行為的方法。常用做法有橡皮圈拉彈法、不贊成干預、內隱致敏法等。
(1)橡皮圈拉彈法。是由成癮學生預先在自己手腕上套上一根橡皮圈,當他坐到電腦前準備上網時,自己用力拉彈手腕上的橡皮圈,使其手腕有強烈的疼痛感,從而提醒自己下網。也可借助外力如鬧鐘發出尖利的噪音,來促使自己停止上網。
(2)社會不贊成厭惡干預。主要是運用圖片、影視、輿論等手段,使學生在上網的同時產生一種來自社會的壓力,并在心理上造成威懾和畏懼心理,從而達到戒除網癮的一種干預方法。
(3)內隱致敏法。又叫想象性厭惡干預,是指用想象上網的過程和結果的辦法,使自己對上網感到厭惡感,從而逐步減少上網時間直至戒除網癮的一種干預方法。這種方法可與橡皮圈拉彈法結合使用,效果會更好。
3.轉移注意力法
學?;虬嗉壨ㄟ^組織各類有意義的文體活動,讓成癮學生參與其中,從而轉移他的注意力和減輕他對網絡的迷戀程度的一種干預方法。
4.替代、延遲滿足法
一方面學校和老師要幫助學生培養替代活動(其感興趣的課外活動)吸引其注意力,并弄清他的上網習慣,然后使其反其道而行之,在原來上網的時間里做其他事情。另一方面,了解問題學生的上網時間(起初要控制上網時間,不必絕對戒除),將其上網總時間列表,納入周計劃,在可以控制的前提下,逐步減少上網時間最終實現戒除網絡成癮的目標。
5.團體輔導法
將患有網絡成癮癥的學生組合成一個團體由富有經驗的老師作為指導者,運用團體動力理論做理論基礎,綜合運用團體咨詢的原則和各種方法,達到使參加團隊的成員整體戒除網癮的目標。團體輔導所具有的特點決定其對網絡依賴具有良好的干預效果。首先,團體成員之間的認同感對于團體成員在認知和行為上的改變有著巨大的支持作用。團體成員“能夠認識到別人也有跟自己相同的問題,自己支持別人,也得到別人的支持,從而獲得道義心,可以增進信心”。其次,團體咨詢可以使網絡成癮的學生獲得安全感。網絡成癮的學生因對自身的網絡使用不當問題投入較多關注,而忽視自身其他方面的優勢及能力,團體咨詢可以使其注意到自己的能力,對團體其他成員的成長有所貢獻,也可以增強自信心和安全感。再次,團體成員們共同簽署的契約,對團體成員有強烈的約束作用,同伴之間既有支持又有監督。網絡成癮的學生在團體中做出改變不當行為的承諾后,會因團體的監督作用而努力維護自己的諾言,由此使行為的改變得到長期的堅持和鞏固。
陷入網絡依賴或成癮的學生,往往反映了其現實生活的某些需要得不到滿足,禁止或減少上網行為雖然必要,但從源頭解決問題才是根本。所以,應針對不同的網絡成癮原因,采取不同的干預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對中學生的網絡成癮,重點應放在預防,而不只是對網絡成癮學生的補救性矯治。
參考文獻:
[1]Goldbergl.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1995..
[2]ArmstrongL.Howtobeataddictiontocyberspace.2001.http:///.
[3]K.S.Young.Internetaddiction:Theemergenceofanewclinicaldisorder.Paperpresentedatthe104thannualmeetingofthe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August11,1996.Toronto,Canada.
[4]王澄華.網絡人際互動特質與依附型態對網絡成癮的影響[D].臺灣:臺灣大學心理學系,2001.
[5]今晚網絡.使用電腦應注意健康[JPOL].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