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七上地理知識點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學生主體性;策略
主動的課堂學習尤為重要,它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課堂學習效率,而且能夠即使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以后地理知識的學習有一個良好的開端。那么,教師應該如何在課堂上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呢?
一、進行小組討論,明確課堂學生主導地位
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的學習有一定的自己的認識,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對學生的學習起到引導作用,而不是完全將知識進行一股腦的灌輸。這樣不僅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甚至會讓學生有逆反心理,對地理知識的學習感到抵觸。所以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適當的小組討論,對于一些簡單的內容,學生完全可以自己解決。小組討論不僅鍛煉了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可謂一舉多得,是提高學生課堂主動性的重要方法之一。
例如:在講到《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內容時,教師應該組織學生討論七大洲(包括亞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南極洲和歐洲);四大洋(包括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的相關知識,比如:占地面積,有哪些國家,地理位置等,都是需要學生通過查找地圖冊和相關地理典籍來獲取的知識點。通過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教師不僅可以了解到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的了解程度,而且可以了解到大部分學生的疑難問題,統一進行解決。這樣做不僅節約了課堂教學時間,而且大大提高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
二、建知識框架,加強學生自我學習能力
地理知識相對來說比較松散,零碎的知識點比較多,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以構建知識框架的形式進行課堂教學的指導工作。這樣做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快的掌握課堂學習的重點難點,而且能夠幫助學生形成圖像記憶,聯想記憶更有利于學生的地理課的學習。教師在構建知識框架時也應該對重點內容進行重點標記,用類似#,*等符號進行標記,或者建議學生用自己熟悉的方式進行標記,區分重難點和一般知識點。
例如:在講到《民族的分布》的內容時,教師應該彩色打印中國地圖,下發到每個學生手中,引導學生在地圖上進行標注,明確各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及其地理位置的分布。這樣做使得民族分布在地圖上一目了然,有助于學生牢記課堂知識點。同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制作有關民族分布的表格,標注每個民族在各省的分布,及其主要聚居地,以便與學生進行日常學習及記憶。
三、借助教學工具,引發學生深度思考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果單憑口頭表達和板書,并不能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全面了解地理知識點。這時候,教師就應該借助于教學工具,展示一些地圖,表現民風民俗的圖片,或者用播放視頻的方式進行展示。這樣做不僅使得地理知識的學習更加的有趣,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對地理知識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同是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應該始終保持主體地位,主動學習,提問。
例如:在講到《南北氣溫差異》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對比展示一年中不同地區同一時間的照片,指出南北氣候在一年之中不同季節的差異。比如:當三月來臨時,北方氣候仍舊有保持冬季嚴寒的趨勢,俗稱“倒春寒”,而南方在三月份時已經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南方相比北方氣候溫暖,濕潤,每年七八月份會迎來梅雨季節,而北方在七八月份時雨量明顯沒有南方大,頻率也相對較低。這樣做不僅對比更加鮮明,而且增加學生課堂主導地位,利用展示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更加高效。
四、設置課堂習題,鼓勵學生主動講解
對地理課上學到的知識點,教師應該不止一定量的課堂作業,對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進行檢驗和評估,同時也能夠督促學生認真聽講,是保證學生課堂學習主體地位的有效方法。教師可以通過鼓勵學生主動為同學們講解題目的方式,鍛煉學生的膽量以及做題的嚴密程度,同時也能夠對學生常犯的錯誤進行指正。在保證課堂學習效率的同時,也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探索的動機,提高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講到《季風氣候顯著》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布置有關不同地區的季風氣候的習題,規定時間讓學生做題,完成以后統一公布正確答案。對于自己不懂的地方,學生可以向全班同學提出來,邀請會的同學進行講解。比如:“亞熱帶季風氣候包括哪些地區?”回答:“中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包括長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東南丘陵,云貴高原等地區。”這樣做不僅能夠促進學生間的互相學習和交流,而且曾慶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指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主導地位。同時也是教師觀察學生有沒有認真聽講,檢測學生課堂聽講質量的重要方法之一。
學生在初中地理課堂的學習中應該主動學習,主動發現問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小組討論,構建知識框架以及布置課堂習題的的方式進一步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始終能保持自身主導地位。同時教師也可以利用現代教學工具進行輔助教學,在增強課堂趣味性的同時,保證學生高效學習的質量,多角度全方位的指導學生進行地理知識的了解與探索,讓學生真正愛上地理課,愛上地理知識的學習。
【參考文獻】
[1]王惠英.在試卷處理中體現學生的主體性[J].化學教與學,2017(01)
一、Google earth與地理教學的相識――簡介
Google earth是一款Google(谷歌)公司開發的虛擬地球儀軟件,他采用3D定位技術,提供含有政區和交通以及商業信息的矢量地圖、不同分辨率的衛星照片和含有地形與等高線的地形視圖,從而形成了一個很真實并且能夠提供多項其他服務的地理信息搜索系統。
學生利用Google earth,既可以從高空鳥瞰地球的地形地貌,也可以近地觀察地面的具體情況,不僅縮放自如,還能多角度觀察,可以在虛擬世界中如同一只雄鷹在大峽谷中自由飛翔,登陸峽谷頂峰,潛入峽谷深淵。
二、Google earth與地理教學的相知――功能
⒈全球定位
在地理教學中,我們不僅需要知道地理名詞,更需要了解其具置。我們在學習印度這個國家的時候,不僅要知道有個國家叫印度,還要知道印度在哪里。倘若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在地圖上尋找印度,花的時間相對較多,使用google earth的衛星地圖查找,則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搜索錄入框直接輸入地名,如輸入蘇州,就可以查找蘇州的衛星圖片,在全球地圖中逐步放大查找,能找到我們所需要的大分辨率地圖,如我校八中的地圖。
2.測量距離
在地理教學中,比例尺的運用,距離的量算是一個重要的知識點。以往,教師讓學生在紙質的地圖上量算兩點間的直線距離,即圖上距離,再根據公式得出兩點間的實地距離。但在google earth中,學生是可以“顯示標尺”自己去動手“測量”的。蘇州到上海的距離是84.59公里,蘇州大橋的長度是6.17公里。
3.三維立體
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種語言,只有掌握好地圖,才能學好地理。傳統的地圖無法呈現三維空間,然而地理教學中許多知識點需要我們更立體地去感受,如,地形地貌。不同于傳統地圖,Google earth采用先進的3D技術,產生真實的空間感,所以學生學起來就會輕松很多,感性認識更真實。將比例尺不斷放大,能看到震撼的山脈地貌,如蘇州的東山。
4.顯示陽光
晝夜現象,日出日落現象,極晝極夜現象都是初中地理教學中重要的一環,利用Google earth的陽光功能,就能模擬陽光照射地球呈現出的不同景象。從黑夜、黎明、白天,學生能通過動態演示直觀地感受到晝夜的變化。
三、Google earth與地理教學的相戀――應用
1.經緯網
初中地理經緯網內容是整個中學地理教學的重中之重,也是難中之難。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經緯網,帶著孩子進入Google earth的世界,一切變得那么輕松。我們先在軟件中點擊“視圖――網格”,經緯網就真實地展現出來,學生能通過鼠標任意轉動地球,觀察經緯線的不同呈現,從而探究經緯線的特點以及經緯度的分布規律。緯線為何是圓的,經線怎么成了放射狀的,0°經線和180°經線的關系是什么,這些本是難點的內容,在Google earth中就不再是難點了。同時采用縮放的功能,學生能找到自己的家鄉,蘇州的經緯度120°E,31°N。
2.地形地貌
常見的五大地形,學生還是能夠理解的,但是山體的五種不同部位:山頂、山脊、山谷、陡崖、鞍部,尤其是山脊和山谷,學生易混淆。地形模型能讓學生一目了然,但略缺乏一些真實性和靈活性。不同的山脈,所呈現出來的具體特點也各有千秋。利用Google earth,能輕松地看到身邊不同山脈的不同特點。比如,我們蘇州的東山和西山,教師可以先利用東山講解山體的五種不同部位,再讓學生探究西山的情況,最后試圖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歸納總結。
3.海陸分布
在地理教學中,學生面對以大西洋為中心的世界地圖、以太平洋為中心的世界地圖、極地圖,很難理解,甚至將這些地圖混淆。這就需要進一步豐富學生的空間想象力。Google earth利用鼠標,可以自由地轉動地球,從不同角度觀察七大洲、四大洋。在學生的腦中,不再是一張張看似毫無關系的平面地圖,而是一個立體的地球儀,呈現出不同的景象。在這堂課中,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游戲,兩兩一組,學生隨意指一個大洲或大洋,另一個學生根據輪廓或相對位置猜出其名字。各大洲的分界線,這部分知識點在傳統的課堂上需要教師一一講解,現在,學生可以利用縮放工具,自己去尋找各大洲的分界線,或是一起合作學習。
【關鍵詞】三圈環流;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季風環流
【中圖分類號】G623.45【文章標識碼】C 【文章編號】1326-3587(2011)08-0066-03
對于剛從初中升上來的高一學生來說,對摸不著看不到大氣的是比較陌生的,并且我們的教育模式對初中地理教育的不重視,導致初中學生對地理知識匱乏,到高一來后,對高中地理學習難度加大,對抽像的大氣運動規律的學習更是一個難點,然而高中地理第二單元的大氣運動,是學習高中地理的一個重點,更是后期學習氣候形成及分布規律及國土的綜合整治的基礎。所以,把握和了解大氣運動的規律是至關重要的。然而,學生對這塊的學習往往是懵懵懂懂的。怎樣才能更好地讓學生把握好大氣運動的規律呢,只有把握規律,掌握方法,循序漸進,循循善誘才能讓學生有規律的把握好這部分的知識點。在處理這部分的知識點教學時,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著手:
一、新課的引入要抓住學生,只有讓學生感興趣,才能夠有效完成教學工作,同時更能夠讓學生主動去尋找規律
每一堂課的引入,對于教學來講都是一門藝術,有的是采取開門見山,開篇點題;有的是復習上一節課的內容,銜接本節課的內容,然后在提問解決。本課宜采取復習的方式進入課題,具體做法是:
首先復習上一節課的內容:大氣的熱力環流――大氣運動的最簡單的形式,請一個學生來繪出圖(如圖1),并解說:地面受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大氣時刻在運動,大氣運動最簡單形式是熱力環流,它所發生的區域可以是一個小區域,比如城市風等,也可以是一個大區域。
其次是引申:就全球性而言,是否存在這樣的環流呢?它又是如何形成的?這就是本節課咱們學習的內容。
通過這樣的引入,學生就會又好奇心:全球會不會也有呢?是怎么引起的,有什么規律呢?
學生就帶著問題去看書解決問題了。
二、引領新課的教學
首先要先把課題在黑板上板書出來: 全球性的大氣環流,然后就解釋什么是全球的大氣環流:具有全球性規律的大氣運動,其規律是什么呢?
要了解這個規律,應該先從三個假設條件開始著手:
(1)地球靜止不動(不考慮地球的自傳與公轉);
(2)太陽直射赤道;
(3)地表性質均勻(不考慮地表高低起伏與起伏海陸分布)。
思考:地球表面什么地方受熱較多?地球表面什么地方受熱較少?大氣將怎樣運動?(繪圖如圖二)由學生填充箭頭。
但地球是一個球體,全球大氣運動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三個條件寫出在黑板上,讓學生解決這個問題,然后教師根據學生的描述繪圖(圖三):
并補充解釋:考慮三個假設條件,則引起大氣運動的因素為高低緯間的受熱不均,赤道因緯度低,太陽高度大而終年炎熱,大氣因受熱膨脹上升,兩極因緯度高,太陽斜射而終年嚴寒,大氣冷卻收縮下沉。進而在赤道與兩極之間形成單圈閉合環流,這就是單圈環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學生歸納:地面受熱不均而形成的。
但是,這種環流并不是全球的環流,因為是在三個假設條件的情況下產生的,但事實上地球不可能不運動,因此,去掉第一個假設條件后,這個單圈環流會是什么樣的呢?
即:假設地表性質均一和太陽直射赤道。那么地球是運動的了,地球一旦運動,大氣的運動就要考慮一個力――地轉偏向力了。這時引起大氣運動的因素吧不在是高低緯間的受熱不均了,二是和地轉偏向力共同影響了。那么單圈閉合環流將變為怎樣一種運動狀況呢?
以北半球為例:邊做圖邊解釋(動態過程演示,如圖4、圖5、圖6):
赤道大氣受熱氣流上升,近地面形成赤道低壓帶;赤道上升氣流到達高空在水平氣壓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極上空,受地轉偏向力影響由南風轉西南風再到西風。結果在30°N附近上空堆積因重力下沉,在30°N近地面形成副熱帶高壓帶;在近地面,副熱帶高氣壓帶一部分氣流流向赤道低壓帶,在地轉偏向力影響下形成東北信風帶。這樣在赤道與30°N之間就形成一個環流圈,這就是低緯環流圈。請注意提醒學生緯度范圍。
在近地面,副熱帶高氣壓帶還有一部分氣流向北流,在地轉偏向力影響下形成盛行西風帶(西南風向),與此同時,在近地面從極地高壓帶向南流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影響下形成極地東風帶(東北風向)。盛行西風與極地東風這兩支冷暖不同的氣流,在60°N附近相遇,形成上升氣流,在近地面形成副極地低氣壓帶,上升氣流到高空分別流向副高與極高上空,補充其下沉氣流。這樣在30°N與北極之間分別形成中緯環流圈和高緯環流圈。
在還有兩個假設條件的前提下,全球的大氣環流在每個半球共形成了幾個環流圈?所以把在兩個假設條件存在的前提下形成的環流叫三圈環流。讓學生把南半球的畫出來,然后觀察三圈環流在近地面共形成了幾個氣壓帶和風帶。
歸納:三圈環流在近地面形成三個低亞帶四個高氣壓帶和六個風帶。
讓學生觀察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名稱、位置,歸納出其分布規律。
①氣壓帶、風帶相間分布并且氣壓帶以赤道為對稱高低壓相間分布。
②風帶風向在北半球中低緯呈“S”型。
這幾個氣壓帶的成因是什么?
①赤道低壓帶與極地高壓帶是由于冷熱不均引起空氣運動而形成的,屬熱力原因。
②副熱帶高壓帶與副極地低壓帶是由于大氣運動引起空氣質量變化而形成的,屬動力原因。
三個假設條件才去掉一個,也就是還有兩個假設條件的存在,得到的大氣是作三圈環流運動,事實上由于地球的運動,太陽直射點會隨著地球的公轉運動而作南北回歸運動,那么,再去掉一個假設條件:即太陽直射點永遠在赤道上,這時太陽直射點會有規律的隨地球的公轉運動而南北移動,這時三圈環流所形成的氣壓帶、風帶位置會不會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呢?
讓學生通過觀察(圖7),說出氣壓帶風帶的位置變化規律:夏季向北移動,冬季向南移動。為什么會這樣移動?是由于地球公轉導致太陽直射點的南北往返移動。這是使形成的氣壓帶、風帶季節性移動的主要原因,所以,去掉兩個假設條件后,大氣運動的結果是大氣是作三圈環流,在近地面形成七個氣壓帶六個風帶,而且它們會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移動,但是,這和實際的大氣運動還不相符,因為還有一個假設條件,去掉最后一個假設條件,大氣環流又是什么怎么樣的呢?
事實上地表性質是不可能均勻的,去掉假設條件后就和現實之中的就非常接近了,因為在地球上有海洋和陸地之分,海陸的熱比不一樣,有熱力性質的差異,所以也會導致全球的大氣環流發生變化,從而使三圈環流形成七個氣壓帶六個風帶也會在位置上發生變化。
才其變化是完整的氣壓帶在北半球斷裂成塊狀,南半球基本呈帶狀分布。為什么呢?(讀圖8)
造成差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海陸熱力性質決定的。北半球陸地面積大且海陸相間分布,由于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導致冬夏間海陸氣溫對比與季節變化,進而影響海陸冬夏氣壓中心的季節變化,從而破壞了氣壓帶與風帶的帶狀分布規律,在同緯度海洋與陸地之間形成高低壓相間分布,完整的氣壓帶斷裂成塊狀;南半球由于海洋面積占絕對優勢,故地表性質單一,氣壓帶基本呈帶狀分布。
沒有了假設條件,得到的就和現實中的大氣環流大體差不多了。事實大氣的運動,主要作用與意義在于調整了全球的水熱分布,促進了高低緯、海陸間水熱交換。
三、對大氣環流這部分的知識點用框架進行總結以便加強學生的理解,總結如下:(如表一)
(1)地球靜止不動(不考慮地球的自傳與公轉);
(2)太陽直射赤道;
(3)地表性質均勻(不考慮地表高低起伏與起伏海陸分布)。
對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我國屬于季風區,這個季風是怎么回事啊?事實上大氣運動除三圈環流外,季風環流也是大氣環流重要組成部分,季風環流指的是什么?有什么規律,分布在那些地區?
四、在氣壓帶由于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導致成塊狀分布的基礎上加強對季風環流的理解
首先提出以下幾個問題:
①什么是季風?是如何形成的?
②季風主要分布在世界哪些地區?風向在海陸間如何變化?
③為什么亞洲東部的季風最顯著?
其次,逐步繪圖(圖9)講解。
季風是指不同季節吹不同的風,它的形成和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有關,亞洲東部的季風環流最為顯著,主要是它地處世界最大陸-亞歐大陸與世界最大洋-太平洋之間,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極大,冬季,東亞盛行來自蒙古-西伯利亞高壓前緣的偏北風,從內陸吹向海洋,低溫干燥,風力強勁;夏季,東亞盛行來自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北部的偏南風,從海洋吹向陸地,高溫濕潤。
我國西南地區及南亞季風是怎樣形成的?
冬季,由于赤道低壓移到赤道以南,南亞受冬季形成于亞歐大陸的亞洲高壓影響,吹東北季風,因冬季風遠離源地,故勢力較弱;夏季,由于太陽直射點北移,氣壓帶、風帶隨之北移,赤道低壓與形成于亞歐大陸的印度低壓連成一體,南半球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在地轉偏向力影響下右偏形成西南季風,由海洋吹向陸地,會帶來大量水汽并形成豐沛降水。可見南亞季風是海陸熱力性質差異與氣壓帶、風帶的季節性移動共同影響下形成的。
對于兩種季風,可以畫出表格來加以比較:(如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