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過八達嶺有感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師 學生 合作學習
一、在合作學習中要激發學生的學習意識
小組合作學習是現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最常用的組織形式。教師在運用合作學習時,首先應注意激發起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受傳統教學模式和思維以及學習方式的影響,學生一般已習慣個人獨立做事,鮮少有人會想過去尋求與他人合作。學生們的合作意識都比較薄弱又或者根本就沒有那個合作意識。學生們我行我素,有的甚至可能不愿意與他人合作,更不用說有什么合作的技能和意識了。針對這一種情況,例如:我在教學《窮人》一文時,課前安排了這樣的自主學習內容:1.了解有關《窮人》的歷史背景;2.初讀課文,查閱有關資料或工具書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課上通過小組討論交流,評定一名同學進行匯報。哪組匯報得好,就能得到流動紅旗。這樣課上小組討論熱烈,各抒己見,各顯神通。在匯報中,各小組都匯報得很好,一組勝過一組。因為小學生一般都有強烈的榮譽感和集體歸屬感。為了激發學生在小學語文課堂上的合作學習意識,我利用集體(小組)表揚。又如,在小組成員取得進步時,教師不是表揚個人,而是轉向表揚整個小組,這樣做會使學生產生集體榮譽感,能更加快速地培養小組合作學習的動機以及這種意識。
二、在目標明確是語文合作學習的關鍵
在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應該給學生提出明確的學習目標,使學生在合作學習時,有準確導向和學習的重難點,否則他們會抓不住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難點,合作學習也就無從談起。如在學習《只有一個地球》這課時我組織學生分組學習,幫助學生提出這樣的學習目標:1、“我能讀”引導小組成員放聲朗讀課文;2、“我能幫”,學生遇到不理解的詞句可以在小組里提出,讓其他會伙伴幫忙解決。3、“我會讀”在段落中畫出自己喜歡的詞、句子!在小組里有感情地讀給同伴聽一聽,要求學生會找好詞、句子!會作記號!能有感情地朗讀!能在讀中對部分內容有所感悟。
三、在語文教學中要發揮教師的調控和指導作用
1、在課堂上開展合作學習時,教師應及時走下講臺巡視,參與到小組中去,積極地看,認真地聽,并及時了解學生探究的信息,以便及時給予點撥調控課堂,防止延誤課時,防止學生思維分散后偏離學習重點。不能“放任自流”。教師應該發揮其指導作用。例如我在講授《詹天佑》時,可引導學生“問題一:詹天佑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接受修筑京張鐵路的任務的?問題二:在開鑿居庸關和八達嶺兩條隧道時,詹天佑采取了哪兩種不同的方法?用圖示說明。問題三:讀完課文,詹天佑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這種綜合性的問題,讓同學們通過彼此間的合作來解決,這比單純地個人思考的效果要要好得多。又如在《詹天佑》中,學生對有一家外國報紙輕蔑地說:“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鐵路的中國工程師還沒有出世呢。”這句話的意思是:可能不能理解。我在小組合作學習時進行了啟發和點撥。發現學生有獨特新穎的見解,就及時地給予表揚,鼓勵,促使他更加踴躍地思考和學習,同時也給同學們一個示范作用,讓其他的小組成員更加地積極思考。
四、在合作探索中引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1 巧用多媒體,突破教學重難點
多媒體技術在綜合處理和控制語言、文字、聲音、圖象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運用這一特有功能,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從而化枯燥為生動,化靜為動。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過程中的障礙就是我們教學的難點,利用多媒體技術,就能幫助學生解除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語言理解表達方面的困擾,使教學的重難點得以順利突破。
如教學《詹天佑》一課,課文主要敘述了詹天佑面對帝國主義者的狂妄自大和對中國人民的極端藐視,為維護祖國的尊嚴而勇敢受命,愛國主義精神是他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動力,創造性地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是他愛國精神和科學態度、創造才能相結合的產物。這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另外,本文描述的是上世紀初的事情,現在的小學生對京張鐵路所處的惡劣的自然環境和當時的社會背景都很陌生,這就給本文的學習加大了難度。為了在課堂教學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是這樣做的:
⑴ 利用多媒體,播放京張鐵路沿途惡劣的自然環境,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當地"的情況,突破教學難點。教學中,我讓學生先讀課文中"一路都是高山深澗、懸崖峭壁"等語句,在學生感悟、想象語言文字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觀看圖像,學生一看到這樣富有震撼力的畫面,就能直接感受了詹天佑的愛國情感。
⑵ 利用多媒體,播放舊中國的貧窮落后,遭受帝國主義欺凌侵略的相關圖片和文字資料,讓學生了解"當時"的情況,了解詹天佑是在帝國主義國家的阻撓、要挾、嘲笑下,在國內缺乏修筑鐵路的工程技術人員的情況下,臨危受命主持修筑鐵路的,感受詹天佑的勇氣,心中自然就充溢著對詹天佑以及參與建設京張鐵路的建設者由衷的敬佩,突破了難點。
⑶ 利用多媒體,播放開鑿"居庸關"和"八達嶺"開鑿示意圖和"人"字形線路火車上山的動畫圖,突出重難點。在學生初步知道了詹天佑修筑鐵路的"當時""當地"的情況后,引導學生了解詹天佑在修筑京張鐵路中遇到了哪些困難,是如何克服的。在教學開鑿隧道這部分時,可讓學生邊讀邊看多媒體,想象詹天佑為什么敢于采用這樣的施工方法,從而體會詹天佑針對不同情況采用不同方法的靈活的創新思維。在教學設計"人"字形線路這一部分時,我采用以下步驟:①找找讀讀寫"人"字形線路的句子;②借助課文"人"字形線路的插圖用鉛筆等文具模擬行駛;③播放火車上山動畫圖。這樣學生就能很容易體會詹天佑用杰出的智慧和才能報效祖國。
從《詹天佑》一課的教學中不難發現: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解決的問題往往是教學中的重難點,達到了其他教學手段難以達到的效果,優化了課堂教學。
2 巧用多媒體,品詞析句體味語言美。
如教學古詩詞,古詩用詞非常精煉,一字一詞都經過作者的千錘百煉,因此抓住重點字詞分析理解詩意,是古詩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傳統的古詩教學采取的大都是"串講法"。教師滔滔不絕地講解,使學生的思想感情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學習成為負擔。而多媒體能克服時空限制,通過形、聲、光、色等形式,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直觀、形象、具體的視聽文字,這樣有利于學生抓住 "詩眼",反復推敲、理解、體會語言文字的妙處。
如教學《泊船瓜洲》一詩,引導學生理解"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領悟"綠"字的精妙,我用多媒體展示江南的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紅柳綠,草長鶯飛的江南春色畫面將學生帶入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細細地品味詩的語言美,而且很快領悟到了"綠"字的神韻。"綠"字既涵蓋了"滿"、"入"、"過"的意思,又突出了東風催春勢不可擋的盎然生機。再如教學《登鸛雀樓》一詩,采用多媒體課件,高空俯瞰黃河那波瀾壯闊的景象,就很容易把那種"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窮""上"字的意境表達出來。
實踐證明,在古詩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多媒體傳遞、變動、再現的作用,從而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去體味詩的意境美、音樂美、藝術美。將學生帶入詩所描繪的境界中,因而產生強烈的美感效應。
3 巧用多媒體,提供自悟的氛圍,激發學習興趣
感悟是衡量學生是否讀懂課文的重要標準。如果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僅僅停留在層面上,那么這種感悟是淺層次,沒有深度的。多媒體對信息的開發和利用,使學生不再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發送者,為學生的自悟提供了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提煉出重點問題研讀,而后進行交流。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能力來安排學習方式和內容,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習者的主動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如學習《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我帶學生來到電腦室,進入校園網站,輸入關鍵詞"圓明園",啟動搜索引擎,在網上進行搜索。然后,學生打開相關網頁進行瀏覽,把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發送到編輯區。接下來,學生點擊編輯區進行信息整理,對搜集到的信息加工處理,形成自己的觀點,再把它發送到討論區,使學生個人的勞動成果成為共享的知識資源。最后,學生點擊討論區就可以進入課堂討論階段。這時,學生可以瀏覽學習其他同學搜集整理的的信息進行討論、交流,激起了許多思維的火花。使學生對圓明園昔日的輝煌,過去的恥辱,今天的現狀有了一個全面的深刻的了解,還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在此基礎上,我提出:"你讀懂了什么?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等問題讓學生再讀課文,因為有了知識的儲備,降低了學習的難度,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4 巧用多媒體,喚發學生的情感體驗
語文教學,要想使學生得到更多的藝術享受,教師必須對作品進行鑒賞,深入文章挖掘情感因素的基礎上,抓住語言訓練重點設計教學,以有效的引導學生進入作品所描繪的情境之中,喚起他們對語言文字所傳遞的情感信息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