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餐飲業市場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回溯到今年年初,餓了么獲得3.5億美元E輪融資;1月,美團網完成了7億美元融資;不到半年,百度外賣宣稱完成2億美元融資。眼看著大家都已備好彈藥,一場關乎外賣O2O領域的燒錢大戰和混戰正在升溫。
第一輪洗牌過去,留下什么
繼團購之后,外賣O2O迎來了新一輪井噴。據《2015年中國外賣O2O行業發展報告》顯示,2014年我國餐飲外賣市場規模已超過1600億元,外賣O2O營業額為95.1億元,預計到2017年,外賣O2O營業額將超過400億元。
巨頭初現。為了吸引消費者網絡下單,外賣APP平臺各出奇招,推出了不少面向消費者的“1分錢”“優惠吃”“滿10減7”“免費送飲料”等活動,Uber還推出了餐館外送服務“Uber Fresh”,由出租車司機兼職外賣工作,并承諾消費者10分鐘之內從本地餐館送到家。與電影票銷售和打車領域的創業公司類似,外賣服務也開啟燒錢模式的洗牌,混戰之下,頂不住的小公司將逐漸敗下陣來,那些外賣O2O先烈,比如飯是鋼、綠淘等早已消失不見。所以,一些外賣小公司若想求得一線生機,只能劍走偏鋒,用差異化的服務閃避正面沖突。
比達咨詢(BigData-Research)最新的《2015年Q2中國第三方餐飲外賣O2O市場報告》顯示,從主流第三方餐飲外賣APP的月均活躍用戶數來看,美團外賣以466.19萬人位居首位,餓了么以416.98萬人次之,口碑外賣和淘點點排名第三。
從現在的形勢來看,美團外賣和餓了么保持領先,但是阿里和百度正逐漸接近。外賣作為高頻入口,產業生態化后的市場想象空間將會越來越大,由此競爭持續時間也會拉長。照此趨勢,價格戰打到什么時候很難說,最后可能也和團購千團大戰一樣,形成“721”的格局:老大占據70%的市場份額,老二占據20%,其他所有的平臺殘食10%。
致命的線下短板。推動外賣市場發展的核心因素有兩個:一是用戶場景明確、高頻,作為生活服務領域的重要板塊,外賣成為互聯網平臺爭奪的焦點,各大平臺不斷燒錢來教育市場和用戶;二是外賣精準地捕捉到了部分用戶的痛點及癢點,提高了生活效率和質量,而且滿足了用戶更加多元化的需求。眼下,各大外賣平臺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傳統餐飲業的弊端,但整個外賣市場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現為食品安全和品質控制、送餐時間、成本和效率等。
首先,由“黑外賣”引發的食品安全問題。據媒體曝光,線上外賣點餐平臺的推薦合作商家和熱門外賣餐廳,在現實中無牌無證、地址虛構,而且作業環境臭氣熏天、臟水橫流,廚房污跡斑斑。
其次,各外賣平臺出現了類似團購大戰的場景,利用價格戰瘋狂搶用戶,不斷壓低商家利潤,導致一部分商家開始偷工減料,飯菜質量下降,食物品質大打折扣。
最后,配送時間和效率。外賣的配送時間高度集中在午餐和晚餐時間,而且有嚴格的時間要求,一旦配送不及時很可能會導致這筆交易無法達成。要滿足配送時間,就要加大人員的投入,但是除了早午晚飯點,大部分配送人員就會處在閑置狀態,投入產出比無法最大化。可見,外賣平臺需要做好數據運營,通過客戶下單情況規劃好配送時間和配送地點,進而提高配送效率。
百度外賣利用自身優勢,運用百度地圖大數據系統,以最快速度規劃出最優路線,爭取在送餐速度上占據絕對優勢;餓了么自行研發了“蜂鳥”配送系統,用戶可以實時追蹤訂單配送位置,商家也可以看到配送員現金結算的金額,進行一鍵回款。為了解決送餐速度問題,一些外賣平臺還紛紛組建自有送餐團隊。
從以上問題可以看出,外賣O2O由于產品高度的不確定性以及物流配送流程的難掌控,互聯網巨頭的流量優勢并不明顯,任何一個線下店鋪的承載能力都有限,導入太多流量而其他配套服務跟不上,最終將造成用戶體驗的驟降。
產業演變:生態化或垂直化
O2O改變了商業模式,卻無法改變產品和服務本身。因此,對于外賣O2O平臺來說,企業的商業模式、融資能力都是表象,只有依托強大的線下實體店支撐,用美味的食品和貼心的服務做保障,才能真正贏得未來。
說到底,外賣O2O企業制勝的關鍵還是在線上線下結合的全流程用戶體驗和服務上,包括從APP用戶訂餐、評價及時反饋到送餐整個環節。餐廳的已成交訂餐數量、送貨時間精準程度、送貨員態度評價、外賣口味打分等數據在外賣APP上全部可視化、透明化,用戶可以基于這些數據,選擇值得信賴的餐廳訂外賣,并即時進行評價供其他用戶參考。當然,隨著用戶評價閉環的淘洗機制和外賣市場的成熟,線下短板會慢慢解決,用戶體驗也會得到有效提升,那個時候外賣平臺會出現新的格局。
隨著外賣O2O市場的發展,未來外賣平臺勢必會出現兩個方向:一個是生態化,以外賣為切入點,逐漸滲透到相關產品和綜合服務,產品品類不斷延伸,像零食類、小吃類等日常消費的品類會越來越多,同時結合生活服務領域的各個板塊提供上門服務。從餓了么的戰略方向就可見一斑,即基于大的高頻送餐線上流量入口+線下物流開放平臺,由外賣向更深的餐飲產業鏈乃至日常消費品配送延伸。
另一個就是走垂直化的路線,利用單品實現爆破的小而美,比如之前很火的“叫個鴨子”,還有專門在做火鍋、做麻辣小龍蝦的店。或者,也可以做一個產業鏈垂直切面,比如在研發系統讓配送效率更高等。
贏利之路:羊毛出在誰身上?
互聯網觀察人士、易凱資本CEO王冉發微博表達:“過去一年,太多所謂的O2O項目比拼的其實是往外送錢的效率。”外賣O2O平臺的燒錢大戰遲早要結束,那個時候最重要的還是贏利。
事實上,外賣平臺未來的贏利方向有很多。比如固定服務費。當外賣網站的規模發展起來之后,用戶習慣被培養完成,餐廳老板就會發現餐廳的外賣生意多數來自網上訂單,這個時候要收取一年的服務費和每份訂單的提成理所當然,當年淘寶對于小賣家也不收服務費,你懂的。除了固定服務費,訂單抽成、配送抽成、競價排名、推廣收費以及未來的增值業務,都是可見的贏利模式。
外賣平臺贏利的前提條件是在激烈的競爭中形成規模效應+壟斷用戶。各大平臺拼命燒錢的背后就是要盡快占據最大的市場,形成規模效應,同時對用戶進行品牌心智的占領和用戶習慣的養成,最后獲得壟斷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