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唐宋詩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唐宋詩詞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華,是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結晶,千百年來閃爍著不朽的藝術光芒。唐宋文人們向我們呈現了他們整體的人格、氣質、風骨,凸顯出唐宋詩詞在傳統文化中的獨特魅力,使我們的靈魂感受著難言的欣悅和洗禮。
一、積極進取、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表現為熱愛人生,熱愛生活,珍惜生命,對未來充滿希望,并以滿腔熱情投入生活。唐宋詩詞里表達這種進取樂觀態度的詩句俯拾即是。比如“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李白《望天門山》),豪情雄壯,光艷壯美?!俺逼絻砂堕?,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鼓舞力量?!皶斄杞^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表現的是昂揚向上,積極進取,攀登絕頂俯視天下的壯志,表達一種豪放的樂觀精神?!坝F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表達的是不懈追求,進取不息的感情境界。
唐宋詩詞還表現了人即使身處逆境,也要從挫折中奮起,努力抗爭的精神,以自我的頑強拼搏,為生命意義的實現開拓出一條道路。比如“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李白《早發白帝城》)就會讓人在懷才不遇后對前途重新有希望。如果曾經遭受大挫折,“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劉禹錫《再游玄都觀》),讓人心里充滿自豪的感情。在失意痛苦時,李白告訴你“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對酒當歌,盡情享受生活才是選擇。在山窮水盡的絕望中,裴休告訴你“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要勇敢面對困難,堅持下去。蘇軾懷抱宏偉抱負,卻屢經挫敗,“達人自達酒何功?世間是非憂樂本來空”(蘇軾《薄薄酒?之二》),人世間的是非憂樂總會歸于平淡,又何必太在乎?唐宋詩詞表現出的積極進取、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讓我們受益頗多,教會我們更加珍惜生命,理解生命,也更加熱愛生活。
二、救治天下的責任意識
作為社會人,應有責任感,關心國家大事,關注民生弱者,關照當下的人類困境,這就是人文關懷。唐宋詩詞作者大多懷抱“濟蒼生,扶社稷”的偉大志向。他們愛國憂時,關心民生疾苦,即使在失職無位的處境下,他們仍然癡心不改。救治天下的責任感以一種深廣的憂患意識體現在他們的作品中。有“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塞下曲》)的李白,有“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 密州出獵》)的蘇軾,有“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從軍行七首》其四)的王昌齡,有“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滿江紅》)的岳飛……
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抒發的是憂國憂民的慨嘆,表現了對祖國的熱愛。陸游更是“平生萬里心,執戈王前驅”,直到八十歲還念念不忘“當年萬里覓封,匹馬戍梁州”,甚至自信“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辛棄疾在山河破碎、壯志成空,歲月無情地流去時,仍然有以英雄自詡、不甘沉淪的心靈,吟誦著“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文天祥堅持自己的人生選擇,寧死不肯屈降,他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過零丁洋》)慷慨地表達出為國捐軀的決心。
唐宋文人深沉的愛國情懷,救治天下的責任意識,滲透著強烈的犧牲精神,喜怒哀樂與民族命運緊緊相關。他們急國家之急,赴國家之需。
三、誠摯友善的情感體驗
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一個禮義之邦,人文之邦。小農經濟社會里游子思鄉、征人遠戍、思婦盼歸構成永遠的情感主線,人與人之間淳樸美好的情感是慰藉孤寂人生的靈丹妙藥。長亭古道邊,有“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的純美,有“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高適《別董大》)寬慰,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豁達,有“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柳永《雨霖鈴》)的相思,有“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九月九憶山東兄弟》)的牽掛;面對明月,有“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的癡情,有“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執著,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的祝?!扑卧娫~中,多少離別的苦痛,纏綿的相思,在久遠的時空中釀成了情感的美酒,吟著誦著,誰能不感動。
情感是人的基本的反應方式,抒感也是人的內在需要。讀唐宋詩詞,感受洋溢和滲透在其中的濃濃的友情、戀情、親情,會讓我們的心靈變得充實,讓我們的情感得到滋養,對于人文精神中最基本的“愛”心之養成有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四、追問生命內核的終極關懷
人們常常用“珍愛生命”作為生命教育的主題詞。而古代多情的詩人們,在物我關照中不自覺地審視自然、審視人生,把思考的理性融入到事物中,融入到情感中,以形象、哲理來解讀這一主題,熔鑄而成的詩句,震撼靈魂。比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痹娗檎芾砣诔梢惑w,時間永恒,空間無限,以春江明月作證,體驗著個體生命的有限性和人類生命的永恒。而坡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辛棄疾的《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更是引發人們對千古風流人物在急浪淘沙中的歷史命運的思索。
結語
在中國人的文化情愫中,唐詩宋詞有著巨大的感染力和影響力。王維、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李清照……他們才情橫逸,風格萬般;他們的作品,琳瑯錯陳,令人如行山陰道上,應接不暇,縱然時光流轉,依舊動人心魄,深深撥動著每一個現代人的心弦。
近日,由上海古籍出版社精心推出的唐詩宋詞寫意精品圖冊――“四美堂”叢書,即分別收錄唐宋兩代最著名詩家詞人的傳世佳作,并以此為載體,特邀當代書畫名家分別用書法、繪畫的形式寫意詩詞意境,以詩(詞)、書、畫、評四美合璧的形態,給讀者帶來一場融詩(詞)味、書情、畫趣、品意于一體的唐詩宋詞饕餮盛宴。首次問市共有六種圖書:《詩佛王維寫意》、《詩仙李白寫意》、《詩圣杜甫寫意》、《蘇軾東坡詞寫意》、《辛棄疾稼軒詞寫意》、《李清照漱玉詞寫意》。
作為一套精致的唐宋詩詞名家選本,“四美堂”叢書的每一種圖書之選目,均由熟稔詩詞學的古典文學專家精心遴選。每種圖書在確定每位名家的入選作品時,皆充分注重精選其一生不同時期創作的、不同風格的、最有成就的代表性作品。可以說,“四美堂”叢書是以最精髓之遴選,盡展詩家詞人創作風格之面貌。加上古典文學專家對每首作品進行精道雋永的品賞,融疏解、賞析、點評于一爐,貫通古今,闡發意興,于思微處揭示作品旨意,傳遞詩家詞人一生之心路歷程。無論是初習唐詩宋詞,還是對唐詩宋詞已頗有感悟,“四美堂”叢書向讀者提供了走進唐宋詩詞殿堂最精華的文本通道。
岑參
委身于雪,委身于千百里的邊塞蒼茫:大唐之雪,自你的筆端,薄綢似地抖開,近似一個時代輕描淡寫的瓷。
已臨塞漠之界!念及,抑或遺忘,古輪臺,弦月如銹蝕之弓;蒼茫的暮色間,你凝視著似誰的天空?那千樹萬樹的梨花,其下其上,一片迷茫一片蒼遒……
走馬川行:九座雪山、十二座雪山和一座雪山,獵獵飄動的經幡,云杉與蜃樓皆迷而忘返:惟一的道路在鷹眼中,惟一的天空是鷹翅的天空!
鶴羽靜止于雪,絲綢的光澤潤潤盈盈,折射出刺骨的質感,都是些事物閃現的氣息。云海,浮若無垠的雪原,這一切,近于極盡的邊緣。
委身于雪,委身于唐千百里的邊塞蒼茫:故園東望,你無法走出忘川;寫詩的筆,所有的省略都能目送,不能目送的思路,無跡可尋!
辛棄疾
今夜,千年前的星光如此柔軟抑或堅硬。
深谷月光已近中天,斷史宋金,遠若星辰,啞默的大地與窒息的遠空,抵達我瞭望的津口!一種意氣的飛逸,醉里挑燈看劍,你持鐵之手把力量還原到力量的原處:的盧飛快、霹靂弦驚。
愴然獨飲瘦骨錚錚的鷹唳,幽幽一嘆,那最初的跫音敲碎了不眠之水。是什么,一閃而過?又是什么,牢不動搖?風吹之后,過剩的才氣氤氳成六百豪詞的蜃景,在曠古與悠遠間翔集。
時光的回溯中,遠若虛無的星辰,堅持著自身的寒冷,在孤獨的情懷里相互勉勵。
柳永
我體會到一種風格:“楊柳岸,曉風殘月。”心中的宋詞,曾使寒蟬凄切。
此去經年,月光還像昔年那樣清澈如水?那是最后的露水,從秋霧的迷亂中,映出夕光的衰敗;一陣緊似一陣的風聲。上弦之月漸沉——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蒼白的你,低吟的詞章,一片迷茫的水光。我想象這位孤獨而且富有才氣的柳屯田,船頭埋進蘭草細長的碧波,雨水流失,而我不能說出。
東南形勝,少女的靜已彎向鹿鳴;想象眉峰后隱藏的五官,放浪吟哦:毋需歌聲鍍亮敏感點,曾經的三吳都會,芬芳盈盈!
八聲甘州,稀疏的月光落到細節上,因它的光澤而柔軟;你瘦削的肩膀,竟成了不合時宜的寒柳,一節生命中的金鏈,帶著分離時的恐懼,又失落在塵世某處。
玻璃般的時間,隨著光線彎曲下來,詢問花草的高度,你瘦弱的眼神,在那一瞥之間,已沉入暮色——杳杳神京路,一個夢幻在林木和輕盈的霧氣間,滲透到底!
《長恨歌》
一閃,什么又被我重新看見:在我交替的夢寐中我仍能看到,大唐的氣息,時光中多少已黯淡的火
轉貼于
焰——明亮的部分,仍在生命中潛泳。
那有情有義生死相許的蝶呢?
風聲中的蒲蘭,苦榛與合歡的氣息;愛情,這凋落不盡的生命花瓣,是劍,是水,到底關聯何種因果?幻化一場觸目驚心的絕響——賺得古今多少感慨辭、不平語,乃至有戲曲說唱。
驪山禁苑,月亮之聲傾瀉;到底是因為那“霓裳”一曲,舞破中原,兵起漁陽!
壯氣沒入蒿萊,那叫得又響又亮的,是日行中天后盛唐漸衰的景象。
烏夜啼。傍晚的道路吹向光,也吹向我的臉龐,馬嵬鈴鐸。六軍精心設計以柔為剛的火的形態,這結局出乎你意料之外,在聚攏或解散的葉片里,我聽見那些蕊之聲:“三尺白練,是一種消失的方式嗎?”
長恨綿綿,天子蒙塵;梧桐夜雨,鈴鐸叮當,守候殿前的雙獅,僅剩一只孤獨的冥想——一滴清淚,千里與誰同行?
鐘一聲,鳴一聲,漸次催人急更行,兩三馳道封。
樓一層,人一層,病眼迷蒙遠望空,幾人歡樂容。
采桑子 遐思
香蒲小扇虛空轉,望月憑欄。望月憑欄,不見微星卻籠煙。
更深人靜花池處,一片蛙歡。一片蛙歡,漏斷風輕卷月殘。
采桑子 雨過天晴
微光斜入杯中影,雨過天晴。雨過天晴,漫卷簾升思量停。
風光無限雖常好,易冷人情。易冷人情,不若時時氣正平。
采桑子 閑心
憑窗遐想云端碧,薄暮天陰。薄暮天陰,高樓望盡總浮沉。
移收視線從前對,數落閑心。數落閑心,春闈臨近應更勤。
憶王孫 佳人
云煙聚散總飄縈。起自窗臺卷綠旌。萬里長空日正晴。鳥輕鳴。催憶佳人歡笑聲。
憶王孫 遠思
漸行漸遠漸無書。終日憑窗望遠途。對鏡新妝鳳鳥服。起鷓鴣,記得當時梅子熟。
憶王孫 離別
天南地北各紛飛。落水浮萍魚緊隨。渡口船只號角催。鳥徘徊。代我送君迎客回。
南柯一夢
水澈魚歡戲,林青鳥暢鳴。
碎步竹里處,閑作玉簫聲。
歲歲花相伴,安心度此生。
南柯空好夢,醒臥醉翁亭。
小巷
風吹小巷碎花香,
殘葉微光影映墻。
搖曳身姿天氣爽,
迎風正步路憑長。
秋日
秋冬更替漸天寒,
乍暖昏昏夢日邊。
醒坐窗前欹望遠,
遐思一路向云端。
隨想記
傷心舊事莫重提,
會有一朝盡忘時。
惟恐暮春逢杜宇,
催人腸斷惹相思。
夏
春盡終辭杜宇去,
農家細雨晚來及。
橋邊紅藥枝枝盛,
池小芙蓉朵朵開。
無題
花落終究夢一場,
覺來不過是尋常。
沉思何必時時淚,
傷痛從來百日長。
夜來思 念郎
因思昨日斂峨眉,
夜來起身撫琴墜。
賺得紅燭空垂淚,
愁未解,幾時睡?
夜來思 別君
輕舟已過極目送,
孤身佇立江樓中。
隔岸猶聽《梅花弄》,
心中愁,幾時空?
漁歌子
又是一日夕陽殘,
無語對天盡呢喃。
仍記得,君未還,
一別不知幾經年。
未眠
長夜蛙鳴吵,
煙云掩月昏。
心懷人事去,
倚柱候清晨。
輕夢
合翠樹,
白鷺自徘徊。
策馬驚飛去,
塵埃與后來。
遠望
狹路相逢去,
千帆入海流。
匆匆一過客,
知己往難求。
天地謠
天地恒長遠,
遙相對立邊。
無需牽一線,
海角自關聯。
思遠人
恍若寒冬逝,
深梅落幾枝。
殘花如有意,
最是恨別離。
且徐行
何須難自犯?
世事本多艱。
徑取千樽酒,
無妨縱醉歡。
十月
雁去初十月,
江南正暖陽。
思君方寸亂,
非曉桂花香。
偶書
遙望青石路,
風吹幾許黃。
回腸思入定,
輕捻桂花香。
重逢
林青沾雨露,
天色漸清明。
路盡歡歌止,
相思了卻情。
安世
莫若孤單去,
無非度暮遲。
世間生百態,
冷暖自須知。
清晨
風輕云亦淡,
倚樹鳥還眠。
觸手新陽暖,
得來一早安。
月夜
開軒窗對月,
執筆畫雙眉。
一夜紅裝待,
郎君自遠來
伴
寒冬臨又盡,
春逝夏秋來。
一日同攜手,
明朝共發白。
絕情
十載功名就,
攜來一女還。
三千黑發斷,
從此盡塵緣
華胥
不戀功名利,
田園共赴歸。
開軒同賞桂,
與爾畫雙眉。
路燈
凄清風雨夜,
寂寞似長燈。
幾處紅光影,
空街一夜明。
雨后
東邊虹又現,
雨后放初晴。
花鳥重歡樂,
松竹洗更青。
中元
夜深人不寐,
獨自望蕭墻。
清漏滴滴響,
橫笛更斷腸。
杜康辛且辣,
微風暖還涼。
多少圓鉤日,
偏覺此夜長
拾憶
暮春花盡殆,
秋來雁皆南。
爾與相似暖,
非覺臘月寒。
紅豆
多少蓬萊事,
重提自淚流。
世傳醫扁鵲,
能否治相思。
李后主
千古金陵破,
從今違命侯。
天生才子手,
詩詞書畫周。
遍灑他鄉淚,
因思故土流。
七夕吟怨曲,
太祖賜千秋。
憶難忘
亭臺上,
獨倚小軒窗。
思過往,
回憶摧斷腸。
欲把思念折成船,
遙寄遠方,
清風擋,
難前向。
立斜陽,
望天穹蒼茫。
盡惆悵,
心情難舒暢。
稍候天黑待天狼,
指引方向,
未料想,
雨水滂。
無歸人
一腔紅豆,
身與心皆瘦。
以為萬事休,
問能否,
久作停留?
相思已久,
百花皆看透,
至化為烏有,
空等候,
又添一段新愁。
枝頭景
花滿枝椏,
蝶戀花。
未料想,
忽有傾盆雨下,
傷兩家。
花成殘,
雨打蝶散天涯。
遙憶初夏,
蝶倚花斜,
今又有此畫,
“溪”一般認為是山間的小河溝,泛指較小的河流。“月”指月亮。這句詞描繪的客居夜思,望月生情之意。雖然比較感懷,但從這兩個字的寓意來看,形容的是一種清澈純凈的品質,純潔奪目的姿態,以及活潑好動的樣子。整個名字富有詩意,用自然的事物命名顯得十分靈動。
2、清淺——宋詞《山園小梅二首》“疏影橫斜水清淺。”
這句詩的意思是:稀疏的影兒,橫斜在清淺的水中。“清”指潔凈、透明,也有清楚明白之意。形容女孩的純粹品性以及明白事理的態度。“淺”表示距離小。“清淺”二字寫出了竹影的靈動,又烘托出梅花的清香。用字雖然簡單,含義卻很深刻,給人一種靈動又雅致的感覺。
3、燕語——唐詩《春思》“鶯啼燕語報新年?!?/p>
每一位詩人與詞人,所作的詩與詞都有著不同的風格。有的豪邁,有的抒情,有的委婉。詩與詞,任何一首所蘊含的情或意,都是不相同的。
我記得學的第一首詩應該是那首《詠鵝》,“白毛浮綠水,紅掌撥青波”,駱賓王以水為襯托描寫了鵝的“毛”與“掌”,體現了鵝的形態。孟浩然的《春曉》中,“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描寫春的夜雨、花落。花落無聲,而風雨的呼喚又與落花的靜,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又何嘗不是一種禪意。
“醉里挑燈看劍”,“看天闊鳶飛,淵靜魚躍”,不僅給人一種身在茫茫草原、藍天曠野的豪情,更有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感動在心間。誰能說辛棄疾非為俠骨,卻也在無意之中涌出柔情。“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他也可以閑云野鶴看世間百態,品味現世安穩。“古來賢者,進亦樂,退亦樂”,或是詩百姓疾苦,喜、怒、哀、樂,無論哪種,都是這位詞人。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與爾同消萬古愁”,從記事之初,李白的詩永遠讓人感到沒有憂愁,他的失意也被萬丈豪情抹去,給人一種站在巔峰向下俯瞰,蕓蕓眾生的感覺。李白的詩,就是這種。他的一生或許充滿不得志,可他卻能把詩揮灑的淋漓盡致。
人們對古典詩詞的這種熱情是可以理解的。在現代都市生活中日益變得功利和浮躁的人們,需要中華傳統文化的滋養和熏陶,而古典詩詞正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我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早在世界上許多民族尚處于蒙昧時期的2000多年前,我國就已經編纂了《詩經》這樣完備的詩歌總集,擁有了屈原這樣偉大的詩人。2000多年來,我們積累了足可引以為自豪的詩歌遺產,而唐詩宋詞——尤其是那些經過千百年時間淘洗而傳誦至今的名篇佳什,更是詩歌遺產中的“極品”,說它們“字字珠璣”,絕對不是夸張。作為現代人的中國青少年,如果不會欣賞唐詩宋詞的美,實在是一件無法彌補的憾事。
當然,現在的青少年升學壓力重,課外作業多,沒有充裕的時間和悠閑的心情去閱讀與考試無關的書籍。但我想,詩詞篇幅短小,課余讀一些,所花時間不多;再則,在緊張學習的間隙,伸一伸懶腰,慢聲吟誦一兩首優美的小詩,正好可以松弛一下緊繃的神經,調劑一下疲憊的身心,也是十分愜意的。我看,關鍵還在于培養讀詩的興趣。只要有了興趣,時間總是擠得出來的。
要培養對詩的興趣,首先是用心靈去接近它、解讀它。那些千古傳誦的詩詞佳作,它們所蘊含的古代詩人的情感體驗,往往具有超越時空的普遍性,縱然有時代隔閡,也不致成為我們欣賞的障礙。再說,那些真正的好詩,大多明白如話,雖然是一千多年前的語言,對今天的讀者卻依然充滿了魅力。比如下面這首大家都很熟悉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全詩沒有一個冷僻的字,不用任何典故,樸素得比如今的很多新詩和流行歌曲的歌詞更曉暢易懂。它真摯的感情全從肺腑中流出,即使從未有過遠離親人、作客他鄉的生活經歷的人,也不能不為之動情,不能不為之從內心升起對母愛的深深眷戀;更不用說有過這種生活經歷的人了。記得我在十五六歲的時候,離開鄉下到上海求學,雖然路不算遠,但少小離家,總有一種游子思鄉的心情。不幸又在初中畢業之前忽遭喪母之痛,悲痛中反復地讀這首詩,感受到一種從未有過的心靈震撼,不太會寫詩的我居然也寫出這樣的詩句:“密縫針線今猶在,不忍開箱檢舊衣。”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我至今仍然能夠清晰地回憶起當時這首《游子吟》給予我的巨大的沖擊力。
詩詞都是有韻律、有節奏的,在古代,詩詞都能合著樂唱。當時的唱法現在雖然已經失傳,但讀詩詞如果不懂它的韻律和節奏,就很難品出它特有的韻味。三味書屋里的壽老先生讀書時那種悠長搖曳的聲調和如醉如癡的神態,人們也許覺得很可笑,其實,讀詩詞時需要的正是這種對詩詞韻味的體驗和充分的感情投入。人們把讀詩叫做“吟詩”,吟,就是一種拉長了聲調有節奏的誦讀。我無意于提倡吟,但我想,如果我們真的想把讀詩變成一種精神享受,那就至少應該學會用普通話朗誦。我聽過孫道臨朗誦詩詞,雖然不是吟,但同樣讀出了詩詞的韻味。學習這種朗誦,除了體會詩意外,關鍵在于處理好詩句的節奏,具體說,就是要注意詩句中的停頓和某些字音的拖長。一般說,一句中逢雙的字如果是平聲(大致相當于普通話中的陰平聲和陽平聲),讀的時候都要把這個字的音調拖長些(押韻的字如果是平聲,也要拖長),從而形成一種長短相同、抑揚頓挫的節律。
關鍵詞:多媒體;唐詩;宋詞
信息技術以其聲、形、色、動靜結合的特點,越來越多地被廣大教師應用到教學中去。作為一種輔助手段,信息技術可更好地展示教學的重點難點,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在高中語文唐詩宋詞的教學中,如何使用信息技術,使其輔助作用達到最佳是本文主要探討的問題。
一、使用信息技術,可有效激發學生對唐詩宋詞的興趣
在教學中,恰當地使用信息技術,可以有效創設教學情境,將學生帶入詩詞所在的歷史背景,展現詩詞所描繪的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念奴嬌?赤壁懷古》一文時,先通過展示赤壁美景,讓學生感受“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再通過播放《三國演義》片頭曲和赤壁之戰的視頻,展現公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豐功偉績,最后,向學生介紹蘇軾當時的境遇,引申到對作者情感的認知。這樣的教學,給學生眼前一亮的感覺,讓他們體會到了赤壁的美景,感受到了詞人對昔日英雄人物的無限懷念和敬仰之情及詞人對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很好地達到了教學目標。
二、使用信息技術,可擴大教學容量,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唐詩宋詞是語文教學中綜合性最強的內容,包含了語文知識的方方面面,所以,在教學唐詩宋詞時,教學的方法不能拘泥一格,必須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信息技術的使用,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把握課堂,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如:教學《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文時,教師通過在網上搜索資源,積累關于此文的知識,在教學中,通過圖文展示,將當時的歷史背景、作者思想、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懷等展示出來,讓學生在觀看中體會,在體會中感知。這樣既可以完成教學目的,還教會了學生學習的方法,促進學生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的發展。
三、使用信息技術,提供海量資源,促進學生自學
互聯網所帶來的資源是無窮無盡的,但也是良莠不齊的。在教學中,教會學生如何去搜索知識,如何去鑒別篩選知識,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有效地促進學生去自主學習,讓學生徜徉在語文知識的海洋,從而達到促進學生自學的目的。
總之,當今時代,信息技術所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新奇而已,信息技術也為我們提供了海量的資源,在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而且,我們應當堅持以生為本,以提高學生素質為目標,有選擇地合理使用多媒體,優化課堂教學過程,實現高效
關鍵詞:唐宋時期;越窯青瓷;對外輸出;有效途徑
中華文明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浩瀚的歷史長河孕育著各時期的中國文化,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和喜愛。瓷器是我國古代人民的主要發明之一,古代瓷器的燒制成為我國現代爭相研究的重要課題,必須予以高度重視,不容忽視。在我國最先燒制而成的瓷器便是青瓷,而且隨著朝代的變遷和進步,青瓷成為我國向世界各國其他地區進行對外輸送的重要物件,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唐宋時期,越窯青瓷的對外輸出量比較大,在對外交流和貿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必須對其加以研究。通過探討相關古文記載來探討唐宋時期越窯青瓷對外輸出的相關內容,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一、唐宋時期越窯青瓷在國外的大致狀況
唐宋時期越窯青瓷在世界各國都有著其歷史足跡,許多國家都與我國有著越窯青瓷的對外貿易。例如,與我國相鄰的日本,所出土的越窯青瓷數量很多。越窯青瓷最早是在公元九世紀末期的時候傳入于日本,在日本多處地方都保留著越窯青瓷。日本久米留市的藥師寺西僧房也曾出現過越窯青瓷。在菲律賓,通過十多年的歷史考究,我們發現在其所挖掘出的古代文物中,越窯青瓷的比例較大。在泰國的馬來半島中的文化遺址中也曾發現唐宋時期所燒制的越窯青瓷。
二、唐宋時期越窯青瓷對外輸出的重要影響
唐宋時期越窯青瓷對外輸出的重要影響主要有:(1)在唐宋時期對外銷售越窯青瓷,有利于提高當時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改變外國人民的生活習俗。當越窯青瓷還未對外輸出之前,許多國家都并不是利用器皿進行飲食活動,通常是將葉子用于盛裝食品。但是當越窯青瓷進入一些亞洲國家之后,開始將越窯青瓷作為最佳的飲食器皿,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有效地應用越窯青瓷,越窯青瓷成為他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器皿之一。而且越窯青瓷在工藝上十分精湛,在應用方面十分潔凈和便捷,有效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習慣。(2)唐宋時期對外銷售越窯青瓷,能夠推動整個陶藝事業的發展,讓世界各國都開始重視陶藝的發展。越窯青瓷在外的銷售量比較大,頗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歡。由于越窯青瓷具有易碎的特點,因而在運輸的過程中需要極其小心,現有的海上運輸則并不利于越窯青瓷對外輸出,為此,世界其他國家在進行貿易的同時也開始仿制越窯青瓷,從而促進了青瓷器制造工藝和技術的發展。(3)唐宋時期所開展的越窯青瓷對外貿易活動,促進了交通事業的發展,推動了古代世界貿易的進步。據資料顯示,唐宋時期在進行越窯青瓷對外輸出的時候,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這一路線,而且隨著瓷器對外貿易的不斷發展,海上交通的路線也越來越寬,渠道也更多,促進了陶瓷之路的形成。
三、唐宋時期越窯青瓷對外輸出的原因和方式
唐宋時期對外輸出的越窯青瓷在品種上十分豐富,在數量上也較多,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歡迎,尤其是在東南亞和非洲等地區運用廣泛。唐宋時期的越窯青瓷具有其獨特的特點,主要在于:(1)所燒制的青瓷器出土范圍比較廣,所建立的燒窯地址也比較多,比如說紹興、余姚等地都存在著唐宋時期越窯青瓷的燒窯遺址。(2)唐宋時期所燒制出的越窯青瓷十分精美,質量也極佳。我國唐宋時期青瓷對外輸出發展很好,這是由于當時唐宋時期的民風開明,對外開放,在一些沿海城市開設了港口,并且將陶瓷運輸作為重要物品之一?,F如今的寧波是唐宋時期最為著名的越窯青瓷運輸港口。
加強對唐宋時期越窯青瓷對外輸出的研究和分析,是探討我國古代瓷器貿易的必然要求,順應了時展的趨勢,在我國歷史考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唐宋時期的越窯青瓷十分名貴,是我國唐宋時期與外邦相交的重要物品之一,受到本國和外邦人士的喜愛。唐宋時期越窯青瓷對外輸出的狀況,充分體現了唐宋時期當時的外交政策和特點,能夠突出我國唐宋時期的外貿狀況,具有重要的作用??偠灾?,對我國唐宋時期越窯青瓷對外輸出進行全面的分析,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
[1]劉恒武.越窯青瓷的海外輸出與浙東海上交通的變遷[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