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藥材培訓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為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實施條例》,規范《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試行)》(簡稱中藥材GAP)認證工作,保證中藥材GAP認證工作的順利進行,我局經過認真調研和廣泛征求意見,并在開展試點認證摸底工作的基礎上,進行了反復討論研究,制定了《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認證管理辦法(試行)》及《中藥材GAP認證檢查評定標準(試行)》,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并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中藥材是中藥飲片、中成藥生產的基礎原料。實施中藥材GAP,對中藥材生產全過程進行有效的質量控制,是保證中藥材質量穩定、可控,保障中醫臨床用藥安全有效的重要措施;有利于中藥資源保護和持續利用,促進中藥材種植(養殖)的規模化、規范化和產業化發展。對全面深入貫徹執行《藥品管理法》及有關規定,落實國務院有關文件規定及要求,進一步加強藥品的監督管理,促進中藥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各級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應予高度重視,并嚴格按照《中藥材GAP認證管理辦法》的規定,認真做好相關工作。
二、自2003年11月1日起,我局將正式受理中藥材GAP的認證申請,并組織認證試點工作。《中藥GAP認證申請表》(見附件3)由我局統一印制,各地可根據需要數量向我局領取,也可從我局網站下載使用。
三、中藥材GAP認證是一項全新的工作,政策性、技術性和社會性都很強。各級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要充分認識到這項工作的長期性和復雜性,必須加強對中藥材GAP的學習、宣傳和培訓,堅持依法行政、積極穩妥、質量第一的原則,做好政策引導和技術指導,注意總結經驗,認真研究解決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逐步完善各項管理辦法,保證中藥材GAP實施工作的順利進行。各地在執行中有何問題及建議,請及時反饋我局藥品安全監管司。
附件:
1、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認證管理辦法(試行)
2、中藥材GAP認證檢查評定標準(試行)
3、中藥材GAP認證申請表
Abstract: This is under the investigation and large information anddepends on the increased varieties of the disease in Chinese herbs andthe features of the desease occured. It raises to adapt the skills of quarantine, enhancing the green ideas, training the planting skills, planting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and choosing the varieties which can resist deseases and so on to improve the qualities.
關鍵詞:中藥材;病害;發生特點;生態防治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deseases;features occurred;ecology prevention and cure
中圖分類號:S-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28-0122-02
0引言
我國從南到北藥用植物分布廣泛,自20世紀80年代許多中藥材人工栽培獲得成功以來,中藥材栽培技術日趨成熟,多數野生藥材得以馴化成功,從而引發了中藥材種植熱。近幾年來,栽培的中藥材約有250多種,種植面積約有386860hm2,中藥材生產基地600多個,56種野生中藥材已人工栽培成功,如半夏、天花粉、穿心蓮、天麻、黃芪等[1],一些病害日趨嚴重,如板藍根霜霉病、黃芪枯萎病等,在野生品種的馴化中、品種的引進、大量化學農藥的使用等,引起中藥材生長勢下降,抗病性減弱,中藥材農藥殘留量增加,藥材品質下降,嚴重影響了中藥材市場的發展。因此,作者根據近幾年來病害的發生情況,總結了病害發生的特點,提出了相應的生態防治措施。
1發生特點
1.1 藥材病害種類及發生特點為害中藥材的病害多發生在苗期和成株期,造成缺苗斷壟、根部腐朽、植株萎蔫、畸形等癥狀,根據其病原生物分為①真菌性病害,如板藍根霜霉病,黃芪白粉病、枯萎病,黨參銹病等[2],造成植株倒伏、死苗、斑點、黑果、萎蔫等病狀,一般在高溫多濕時易發病,在病部常有明顯的霉層,如霉狀物、銹狀物等,引起植株光合作用下降,藥材有效含量降低。該類病菌多在病殘體、種子、土壤中越冬。②細菌性病害,如百合腐爛病、顛茄青枯病、佛手潰瘍病等。表現為萎蔫、腐爛、穿孔等,發病后期遇潮濕天氣,在病部溢出細菌粘液,常常引起植株提前死亡,嚴重影響中藥材產量。③病毒類病害,該類病害主要表現為花葉、黃化、卷葉、畸形、簇生、矮化、壞死、斑點等,多與蚜蟲、飛虱、葉蟬等害蟲混合發生,一般害蟲發生嚴重,病毒病害嚴重。④線蟲病類,主要表現為植株營養不良,生長衰弱,矮縮。甚至死亡。為害的部位多為地下藥用部分,形成根結。如當歸馬口病、川烏根結線蟲病等。⑤生理性病,多由于栽培管理不當,水分供應失調,不適環境等因素,造成植株普遍黃化、矮小,抗病力低,易滋生一些腐生菌及害蟲,造成生長勢明顯下降,中藥材質量明顯下降。
1.2 野生種變農家種,病害為害加重近年來由于中藥材需求驟增,野生資源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多數藥材被人工栽培。可人工栽培后,打破了原有生物的生態平衡,栽培區域內生物多樣性減少,目標生物易受非目標生物的抑制,特別是野生品種病害種類增加,為害嚴重。如大黃根腐病、輪紋病、炭疽病等[3]人工栽培后發生猖獗。
1.3 引種不當,病害趨于嚴重中藥材種植熱引發了中藥材品種的南北廣泛交流,從而引發病害的南北傳播,除中藥材品質難以保證外,中藥材病害日趨嚴重。如板藍根霜霉病從東北、華北向西北擴展,當歸馬口病、根腐病隨北種南調而向華南等地傳播。
1.4 連作加劇病害發生中藥材連作引起土壤中習居菌的遂年增加,引起各類藥材的根腐病。據資料報道,丹參受根結線蟲病的為害,連作1年減產明顯,連作2年大幅度減產,連作3~4年基本無收。紅花因菌核病的為害,連作2年,病株率達80%,死株率達25%。
1.5 藥用部位成為病害的為害重點特別是根莖類藥材地下部分病害為害嚴重,根莖類藥材占中藥材的1/4以上,這些地下部分極易受土壤中的病原菌為害,尤其是以根莖作繁殖材料的中藥材,根莖是攜帶病原菌的初侵染來源和遠距離傳播的重要途徑。如丹參、白術、栝樓、牛膝等的根結線蟲病,白術、地黃、沙參等的白絹病等為害均重。根莖類的病毒病更是傳統方法難以防治的病害。
1.6 農藥使用方法不規范,濫用、誤用問題嚴重,病害控制效果甚微中藥材病害的防治目前以使用化學農藥為主,由于缺乏技術指導,盲目使用化學農藥,使得農藥與目標生物之間無選擇性,相反,對非目標生物有選擇性,破壞了有益的生態平衡,使病害的防治難度增加。另外,高毒農藥在中藥材上使用普遍,且用量大,使用次數多,少數種植者在一些品種上一個生長季節噴藥高達20~30次,造成藥材農藥殘留量嚴重超標,成為不合格產品,同時污染了產區環境,對藥材生產造成持續性危害。
2生態防治對策
2.1 加強檢疫隨著中藥材市場的繁榮,各地應當對中藥材種子、苗木、藥材成品的引進和調出,實行嚴格的檢疫制度,防止地區之間為害性較大的病害和檢疫對象相互傳播,是防治病害最為有效的措施。
2.2 提高綠色意識中國加入WTO后,對產品質量要求較高,因此,中藥材品質優劣,直接關系到國際競爭力的強弱。通過開展長期的培訓和示范工作,樹立藥材種植者、經營者、管理者的綠色中藥材意識、環保意識、中藥材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提高種植者的植保技術水平。
2.3 加強栽培技術培訓中藥材栽培技術要求較高,傳統的栽培技術難以適應中藥材栽培,因此,聘請有關中藥材栽培方面的專家或技術人員,通過大田示范、種植講座等形式,使種植者、經營者、管理者掌握中藥材的生物學特性、栽培技術規程等,提高中藥材的抗病力,以便達到高產高效的目的。
3生態防治技術
3.1 根據各地的具體條件,發展不同的中藥材生產[4]人工栽培中藥材,應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因地制宜地合理安排。如高寒山區可考慮種植當歸、木香、黃蓮等抗寒性強的品種。低洼濕地發展澤瀉、款冬、芡實等耐濕性的品種。北部丘陵可種植甘草、黃芪、大黃等耐旱性強的品種。或者采用糧藥、藥藥間作等形式,從而提高中藥材的生長勢,是增強抗病性的前提條件。
3.2 采用不同的繁殖方法增強生長勢[4]一般發芽率高,出土力強的中藥材宜采用種子繁殖,如板藍根、決明子等。由南向北所引品種,則應在苗床育苗,然后移栽,如穿心蓮。地黃、百合等采用鱗莖、球莖或根莖分離法。連翹、枸杞等采用1~2年生枝條壓條法。蘆薈、玫瑰等采用枝葉根扦插法。增強生長力,提高抗病力,是最為有效的方法。
3.3 根據中藥材不同用途特點選育抗病品種[4]抗病良種是防治病害最有效的途徑,但對不同用途的藥材,應選用不同的品種。作為提取有交物質含量的藥材,應選擇高含量和高產量的品種,如洋地黃、蛔蒿等。用作藥的應以穩產為主選擇品系,如大黃、麻黃等。多年生藥材應選擇高產早熟的品種,如黃蓮、人參、枸杞等。一年生藥材就選擇藥用部位集中,便于采收,抗逆性強的品種,如金銀花、紫蘇等。
3.4 根據中藥材的生物學特性,采取適宜技術措施[4]一般木本藥材的生長年限一般需要多年培育,才能收獲,如杜仲、木瓜、山茱萸等需要8年以上的精心培育,藥用價值才能提高。草本藥材有深根和淺根性,因此,栽培前應充分了解生物學特性,深根藥材應加深翻耕,增施底肥,如牛膝、山藥、木香等。對淺根性藥材應秋季曬垡,早春淺翻,如薄荷、川芎、細辛等。一些宿根藥材采用煙熏、覆蓋、包扎、培土澆凍水等措施。注意保溫、防寒,增強抗病性。北方降雨量稀少,應發展防風、需水量低的藥材,如麻黃、黃苓等。某些原產于山野叢林中的野生藥材,應采用人工搭設棚架,創造蔭蔽環境,如五味子、人參、三七、黃蓮等。
3.5 根據藥材及土壤肥料特點,合理施肥[4]不同藥藥材的生育期,對肥水要求不同,一般藥材發芽到第一片綠葉長成時,只需水,不需肥。因些在播種或移栽前多施完全腐熟的有機肥料。在苗期應追施速效肥料,在返青、分蘗、開花、結果期N、P、K配合施用,這樣才能獲得高產,增強抗病性。
參考文獻:
[1]林錦儀,李勇.藥用植物栽培技術[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9.5.
[2]杭州藥物試驗場,上海市藥材公司,南京藥學藥用植物園.藥用植物栽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77.50,235.
關鍵詞: 中藥企業 GMP 問題 對策
Chinese enterprises in the GMP implementation proces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compliance with Chinese enterprises to implement their own development needs GMP model to promote and improve enterprise management, methods of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GMP implementation of surveys and studies, further summarized GMP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proposed improvements. Chinese companies must thoroughly implement the results of GMP philosophy, and increase efforts to update the hardware facilities, to enhance its maneuverability, enhanced awareness of staff to ensure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enterprise.
Keywords: Chinese enterprises GMP;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前言
GMP是藥品生產過程中保證質量的科學化、系統化的管理制度,已經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我國對制藥企業實行GMP認證制度以來,企業管理水平有了長足進步,藥品質量有了明顯提高,但整體水平還很低,仍存在許多問題與不足,尤其是中藥企業GMP管理方面有待進一步提高。筆者就中藥生產實施GMP過程中所遇到的熱點問題作一歸納分析,以尋求指導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對策。
1 GMP實施過程中存在的熱點問題及原因分析
1.1 人員GMP培訓不足
人員是中藥生產企業實施GMP的關鍵,只有提高全體人員GMP意識,才能從根本上提升GMP管理水平。 GMP細則中對各級人員都提出了具體要求,對人員GMP培訓也是必不可少的內容,如果培訓不到位,人員整體素質將適應不了GMP的發展需要。但一些企業在GMP認證時高度重視,把認證證書當成獲準藥品生產的準入憑證,一些企業沒有對員工進行基本法律、法規的培訓;沒有按要求配備生產和質保方面的專業人員,不重視員工的職業技能培訓;不注重對員工進行GMP基本知識、崗位專業技術及崗位操作規程的培訓.一些企業的培訓只是流于形式,造假培訓記錄以應付GMP檢查;一些企業的培訓雖計劃制訂的井井有條,但真正實施的培訓卻很少,只是為應付檢查,沒有真正用于日常的生產和質量管理工作。
1.2中藥生產的原料、輔料不符合標準
目前我國中藥企業很少有自己的種植基地,中藥材大部分是從藥材經銷商或藥市購買的,因種植區域和采收季節不同,藥材的質量有很大的差異。而中藥飲片生產企業實施GMP時間短,飲片質量也很難得到保證。。同時中藥飲片的生產缺乏相對統一的工藝標準及質量評價標準,大部分中藥材及飲片仍采用外觀性狀和簡單的物理化學鑒別。中藥材、中藥飲片的質量僅靠中藥生產企業進貨時進行質量的檢驗、控制,使中藥生產企業在質量控制中變得非常困難。GMP要求輔料必須符合藥用要求,但在實際采購輔料過程中,根本找不到按國家制定的藥用標準生產的廠家,甚至被《中國藥典》收載的甜味劑阿斯巴甜和用量較大的蔗糖也很難找到有批準文號的生產廠家。
1.3 質量管理部門監管不嚴
中藥企業質量管理的核心是生產過程監管,應根據每個品種的生產工藝,制定質量監控點。有些企業對原料、輔料及成品等不按SOP進行全項檢驗,主要原料、不穩定的中間產物、成品的質量穩定性評價工作沒有得到有效的開展,無法為貯存期、有效期提供科學數據,沒有做好原因分析和妥善處理,放松對不合格品的管理。
2 中藥企業實施GMP應采取的舉措
2.1 堅持以人為本,加強員工培訓,提高員工素質
企業要想發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充分認識到提高員工素質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制定切實可行的員工培訓計劃,使員工在日常生產工作中,自覺形成以科學、嚴謹、一絲不茍的態度去對待工作,養成良好的執行GMP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夠為企業進行規范化的管理打下堅實的基礎。
2.2 重視對中藥原輔料的質量控制
中藥企業實施GMP管理的同時,與其相關的原輔料行業也應同步進行規范管理,只有這樣藥品的質量才能得到保障。應從源頭采取措施,控制中藥材、中藥飲片的質量。加強對經銷商資質信用管理,明確所供藥材的種屬、產地、加工方法、采集時間以及質量等級等信息,同時提供中藥材、中藥飲片質量檢測報告。對使用量較大的中藥材,建立標準化的種植基地,以保障中藥材質量穩定以及資源的持續性。用現代的檢測手段鑒定中藥主要成分含量,并開展中藥材質量穩定性試驗,制訂有效期。對藥用輔料的管理出臺相應的法規來規范,減少生產企業質量控制的難度。
2.3 加強自檢,提高管理水平
中藥企業應定期對實施GMP的情況進行自檢,建立以GMP為核心的質量管理體系。如廠房、設備的養護是否按規定實施;計量器具、儀器是否按期進行檢驗;操作人員是否嚴格執行崗位操作規程;質檢人員是否按規定進行驗證以檢驗質量管理系統的重現性及延續性;員工的素質是否與其所在崗位相適應并得到相應的培訓。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應詳實記錄,及時通報,落實責任,提出整改措施,跟蹤檢查整改情況,避免類似問題重現,名符其實地達到GMP要求的水平[5]。
3 討論
中藥生產企業進行GMP認證,是為了推進中醫藥現代化進程,使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中醫藥行業趕上高速發展的時代步伐。GMP實施十多年來,中藥企業面貌煥然一新,產品質量突飛猛進。但是,通過認證只是GMP的開端,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方方面面的問題,中藥企業應分析查找自身原因,在探索中不斷發展和完善,因地制宜,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和辦法,走出一條特色之路。
參考文獻
[1] 吳蓬主編.藥事管理學[M].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1
[2] 劉新社主編.藥事管理學[M].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3
[3] 梁毅主編.GMP教程[M].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03
[4] 李鈞主編.藥品GMP實施與認證[M].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00
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結合我州農牧業工作實際,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建設和發展農業產業化,近期對我州中藥材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州中藥材產業發展現狀
我州具有優越的地質地貌和氣候條件,土地資源豐富,自然環境優越、污染少。從上世紀50年代初,我州中藥材生產有著輝煌的歷史,1952年-1990年,我州當歸收購量達8657噸,年均收購量達227.8噸,1978年我州當歸種植面積達到歷史最高水平,超過1萬畝,當年產量870噸,××州維西縣在當歸生產中做出突出貢獻,1974年受商務部表彰并命名為全國十四個當歸基地縣之一。秦艽和當歸因產量高、質量好,曾經是我州中藥材的拳頭產品。但是,農村體制改革后,原有的藥材購銷體系被打破,只有少量的個體工商戶經營藥材,加上藥材市場大起大落,全州藥材種植面積大大減少,從業人員有減無增,全州中藥材只有零星種植,由于規模少、種植分散、產量低、利潤薄、風險大,嚴重挫傷了藥農的積極性,作為××州特色和優勢的中藥材產業逐步沒落。
在“十五”期間和“十一五”以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逐年加大了對藥材基地建設的投入,特別是近幾年來發展較快,以維西縣的秦艽和當歸為主的藥材品種、面積和效益都有所增加。據統計,20*年低,全州共有藥材種植面積4.5萬畝,以下為各縣具體情況:
維西縣:中藥材種植面積3.9萬多畝,分布在多個鄉鎮,其中永春鄉種植面積較大,主要品種為木香、秦艽、當歸、丹參、桔梗、板蘭根、茯岑、蟲蔞等;德欽縣:中藥材種植面積3390畝,主要品種有木香、秦艽、當歸、丹參、桔梗、茯岑、蟲蔞、川芎、秦歸等;香格里拉縣:中藥材種植面積2655畝,主要品種有白術、木香、桔梗、川芎、秦歸等。我州中藥材產業的發展,主要呈現出了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近幾年發展較快,出現了一些新的產區。我州有良好的中藥材種植傳統和基礎,中藥材生產主要分布在具有傳統種植的鄉鎮,這些地方中藥材生產自然條件優越,有一定的種植經驗。隨著種植結構調整和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中藥材市場需求加快,近幾年新增面積3萬多畝,出現了一些新的基地。
二是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種植規模的鄉鎮或基地。我州產區較多,相對分散,但隨著中醫藥市場的拉動,逐步形成了永春等在千畝以上的鄉鎮,具有了一定規模和影響,農民掌握了一定的種植技術,進入了穩定發展階段。
三是立足當地實際,形成了多種生產運營模式。我州中藥材生產傳統上主要以農民個體生產為主,隨著政府的支持,單位或公司的參與,各地立足當地,因地制宜,加快發展,形成了“基地建設,定單生產”等生產運營模式。
四是品種多樣,并形成了具有一定影響的優勢品種。我州中藥材自然資源豐富,適應種植品種較多,主要種植品種有40種以上,同時也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優勢品種。如汶南的徐長卿有1000多畝,規模在全國名列前茅,為徐長卿傳統主產區;其他如桔梗、丹參、黃芩、黃芪、白術、靈芝、玫瑰也具有了一定規模,在國內省內具有一定影響。
五是中藥材種植效益高,發展勢頭良好。中藥材種植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一般每畝年產值在2000--4000元之間,個別效益在萬元以上。因此,農民種植積極性很高,一些鄉鎮政府因勢利導,制定激勵政策,加快發展。
六是具備了產業化發展的基礎條件。目前,我州中藥材生產有了一定規模,但產業化水平不高,而從技術、認識、效益、政策、規模等方面和趨勢來看,正處于一個規模發展的初級階段,基本具備了產業化發展的基礎。
二、我州中藥材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我州的中藥材產業發展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規模從小到大又逐漸衰退的過程。雖然近幾年來,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在農業部門的大力扶持下,生產規模有了很大的發展,基地建設具有了一定規模。但是,由于還存在著各方面的原因,使得中藥材的生產難以形成規模化、產業化的發展。主要原因有:
一是技術水平不高,規范化生產嚴重不足。雖然種植基地農民有一定種植經驗,但是技術水平有待提高。盲目施用農藥、化肥問題嚴重。在一些新種植區,生產管理和技術也是急需解決的問題。雖然我州有三個品種(秦艽、木香和當歸)具有了相當的規模種植,基地建設力度不斷在加大,但距中藥材規范化生產還有一定差距,包括這三個品種在內的中藥材還沒有一項申請規范化生產認證(中藥材規范化生產是國家對中藥材生產制定的法規性文件,中藥材生產的規范化與否將影響一個地區藥材的聲譽形象、市場地位、生產發展等,同時也會影響市場準入)。
二是中藥材生產的潛力遠遠沒有發揮。雖然我州中藥材發展趨勢良好,但是中藥材生產的潛力還遠遠沒有發揮出來。如品種資源潛力、地理環境潛力、種植技術潛力等,如何把這些潛力轉化為市場優勢和經濟效益是重要問題。比如,品種資源潛力方面,××州雖然不是當歸的原產地,但五十年代以來引進縣內種植,已經有五、六十年的種植歷史,產品質量好,深受藥商和中藥醫的歡迎,維西當歸的特點是歸頭大,歸尾小,功能善補,油脂含量高,質量好;秦艽在當地有野生資源分布,種植數量多,藥材地道,深受歡迎。但與其他地區相比,種植面積不大,多數為零星種植。中藥材生產的潛力優勢幾乎沒有發揮出來。
三是政府引導力度不夠,加工企業帶動力不強。政府部門近年來對中藥材基地建設給予了很大的支持,但在產業發展上未能發揮出較強的引導作用,在生產指導、技術服務、行業監管等方面力度不夠,對中藥材產業發展的投入不足,從而造成了農民生產上的盲目性以及銷售上的無序性。同時,由于缺乏加工企業的介入,在品種收購、生產加工、基地建設等諸多方面存在缺陷,沒有形成嚴格的中藥材種植品種指導、產中監督、規范收購等機制,而且生產加工能力滯后,科研開發能力有限,缺乏龍頭企業帶動,因此由于受市場的波動影響,造成了農民信息不靈,種植品種不對路,種植技術差,產前、產中、產后等環節上得不到有效保障,種植規模小、品種少、效益差、抗風險能力弱,一定程度上挫傷了農民的種植積極性。
三、推動我州中藥材產業發展的建議
根據我州土地資源豐富,海拔2500米以上的山區、高寒山區占全州土地面積的75%,自然環境優越、污染少,種植青稞、馬鈴薯等其他作物收成低,當地藥材質量好,種植歷史悠久,有傳統的種植技術等特點,建議積極推動我州的中藥材產業發展。
1、提高認識,明確中藥材生產在我州的地位和意義。隨著國際化發展和人類健康的要求,天然藥物發展潛力巨大。從國際國內市場及國家的配套政策來看,中藥產業正處在良好的發展時期,作為源頭的中藥材生產也遇到難得的發展機遇。我州中藥材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和現代的社會資源優勢,中藥材發展理應為我州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貢獻,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提高農民收入、為生態立州建設做出貢獻。從現實情況來看,我州中藥材生產確實為農民增收、地方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農民發展中藥材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我州中藥材產業完全能夠發展壯大起來,逐步成為我州的重要產業。
2、加強領導,積極營造中藥材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政府在推動中藥材產業健康發展中具有關鍵作用,根據中藥材產業發展現狀和國家中藥材發展目標,國家、省、市相繼制定了有關促進中藥材現代化發展的政策,為中藥材的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在具體中藥材生產中,政府應進一步加強領導,在制定政策、提供支持、提供服務等方面各有關部門要積極配合,切實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中藥材產業發展的高度,把中藥材生產開發擺上重要位置,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要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明確責任、理順關系、協調管理,為中醫藥產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3、加強與科研院所、企業、市場之間的聯系,努力提升生產技術水平。通過促進各種形式的合作,建立一批中藥和天然藥物研發機構、行業協會、經濟合作組織等,促進和推動中藥材產業發展。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具有較強的人才、技術、信息優勢;中醫藥企業具備資本、人才、技術、加工、市場等多種優勢,同時具有產業化生產的能力;大的中藥材市場則對中藥材種植能夠起到很強的拉動作用。加強與科研院所、企業、市場之間的合作與聯系,探索和發展多種符合市場要求的經濟合作形式,能夠快速的提升我州中醫藥的生產技術水平和產業化水平,加快中醫藥產業的形成。按照國家有關法規,組織科研院校、公司、基地和農戶,加強中藥生產技術規范和質量控制方法研究,把市場前景好的我州地道藥材列入重點研究計劃,研究制定道地藥材種植規范,爭取列入國家或省研究計劃,力爭通過國家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ap)認證,為我州的中藥材現代化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4、多管齊下,多方籌措資金,為生產開發中藥材提供充足的財力保證。我州中藥材生產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也正處于向規模化、產業化、規范化發展的關鍵時期,需要有大量的資金注入。政府在財政支出上予以一定的支持和引導是迫切必要的,政府資金重點投入三個方面:一是扶持示范鄉鎮搞好中藥材生產開發,帶動全州中藥材的產業化發展;二是支持科技,為研究藥材規范化生產技術提供資金,加大農民實用技術培訓,提高生產水平和效益;三是公共利益投入,如原產地保護、“正品”的保護等。除此之外,解決中藥材生產開發資金緊缺還需要多管齊下,多方籌措資金。一是積極向上爭取專項資金,國家相關部門每年都安排一塊資金用于扶持中藥產業的發展,要盡快組織力量,通過定項目、建基地、上規模,努力爭取上級的專項資金補助。二是努力爭取金融貸款,我國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國家對農業生產扶持的力度必將進一步加大。三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大對外宣傳,大膽走出去引進來,吸引外來資金注入,加快產業發展。
5、努力發展道地藥材,打造優勢藥材品種。我州中藥材資源豐富,應選準市場前景好的道地藥材,重點研究和開發,發展規模形成產量優勢,提高水平形成品質優勢,加強宣傳形成品牌優勢。如何使本地產藥材的優勢轉化成市場優勢,當地政府和有關機構應出臺政策和辦法。
(一)主要目標任務
1.做好中藏藥材產業后續管護和發展,首先是對2014年組織實施的2580畝大黃人工種植基地,進行后續田間管護工作;2.計劃建立30畝鐵棒錘種苗人工種植基地示范;3.計劃野生撫育撒播秦艽500畝。
2.認真開展科技宣傳活動,繼續落實“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進一步擴大我縣的科技普及面,提升我縣群眾科學素質和發展意識,拉動中藥材種植產業規模化發展,我局計劃于2015年度,完成農村實用技術培訓2000人。
3.圍繞縣委、縣政府的工作目標,繼續抓好各項科普宣傳活動;加強中藥材種植工作,強力推進我縣中藥材產業化、多元化發展,結合科技下鄉活動,進一步做好中藥材種植后續管理與服務工作,提高我縣農牧民的科學化種植水平,切實為我縣農牧民的增產增收做好科技咨詢與指導。
4.進一步保證我縣春耕、春播的科技含量,利用三月、四月春耕時節,加強科技指導,發揮種植能手作用,帶動和引導群眾做好春耕工作,進一步提高農村科技產業化質量,促進全縣農業“增產、增收”。
5.進一步抓好“公司+農戶+基地”的模式。2015年要繼續發揮公司作用,更深層次的發展“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模式,增強我縣產業后勁,保證農業化發展取得成效。
6.做好知識產權的申請和保護工作,加強專利集中執法檢查,配合相關部門開展以食品、醫藥等重點領域的執法行動,增強廣大消費者、權利人、研發人等的知識產權保護信心,同時做好知識產權申請與保護的宣傳工作。
7.大力向上爭取項目,推動我縣中藥材種植工作更上一個臺階,讓更多種植戶獲益,實現增產、增收的目標,改善他們的生產、生活條件,促進我縣社會經濟穩定發展。
8.繼續保質保量的完成縣委縣政府安排的其他工作。
(二)主要保障措施
1.認真總結以往工作,提取成功的、可行的工作經驗和模式,并結合下一年工作實際加以融合運用。
2.總結、宣傳并推廣一套適合我縣人工種植道地中藏藥材的方法。一是加強管理與服務,督促農牧民群眾搞好鋤草、追肥等田間管理工作;二是繼續加大我縣中藏藥產業成功的種植經驗及成效的宣傳力度。
3.繼續聯合教育、衛生、農牧等部門,開展送科技下鄉活動及“科技之春”宣傳月活動。
聰明過人而不失憨厚樸實的黃菊林,出身于千年古藥都的農民家庭,一個“窮”字斷送了他到大學深造跳農門的錦繡前程。他從吸取知識的教室走到揮灑汗水的田間,然而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辛勤勞作,并沒有改變家庭貧窮的面貌。
于是,他到處尋找信息,外出參觀學習,走遍全國各大藥材市場,最終決定利用藥都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在黃梔子立體種植方面開辟致富路。
藥都樟樹的黃梔子產量占全國50%以上,樟樹也是全國黃梔子最大的產地和加工出口聚散地。由于黃梔子種植有千年歷史,品種有嚴重的退化現象。黃菊林先后從全國各地引進黃梔子品種10余個進行示范種植,通過不斷的總結種植經驗,了解不同品種的生長規律。采用優良的黃梔子株系與古藥都黃梔子進行雜交,再經無性繁殖、提純、復壯,先后培育黃梔子新品種“金滿地一號”和“藥都選一號”。使傳統黃梔子產量從每667平方米(1畝)100公斤左右提高到1000公斤左右,每667平方米產值可超萬元,高產種植可達2萬元。
目前黃菊林將黃梔子育苗基地擴展到20個,長年免費舉辦黃梔子高產立體種植培訓班,至今,共有近萬人參加,廣大藥農通過聽課、實地考察黃梔子基地及到藥市了解行情,認識到黃梔子大有“錢”途,種植積極性非常高。黃菊林先后在云南思茅、貴州凱里、重慶酉陽、湖北赤壁等全國各地發展黃梔子3000公頃。實行“公司+農民+合作社+基地”的訂單生產模式,與種植戶簽約,對上規模的基地免費提供黃梔子種苗,種植戶自種、自收、自加工。公司按市場行情最優價收購。
從2000年起,每年都有1000萬株黃梔子苗上市,萬噸黃梔子鮮品投入市場,遠銷世界各地,成為名副其實的黃梔子大王。
從2008年開始,鑫隆中藥材合作社成功地在黃梔子林下套種天花粉400公頃,白芨、廣東紫珠各13.33公頃;水梔子林下套種千斤拔200公頃,黃精260.07公頃;在九龍墾殖場引進奇異名貴中藥材品種重樓,林下套種試驗成功。現已發展林下套種多芽重樓100公頃和種苗基地3.33公頃。多芽重樓屬緊缺中藥材,有解毒、抗癌、防癌等多方面的作用。合作社年產中藥材2800多噸,投產4年后可實現年凈收入4000萬元以上,創造社會效益數億元。
經過25年的摸爬滾打,黃菊林由一個農民變成了黃梔子種植能手,他將自己探索出來的技術免費傳授給全國農民。種苗低價提供給特色種植愛好者,并開通了日夜咨詢電話:0795-7376177。隨時解答黃梔子種植過程中的難題,25年他先后引進良種500多個,擁有示范戶40000多家,繁育示范基地1.33萬公頃。被江西省團委授予“有情義的良種王”和“情系災區無私奉獻典范”的榮譽稱號。成為江西首期青年興業領頭人。我們祝愿他的中藥材種養事業興旺發達,前程似錦!
(藥業商報記者 唐云梯)
通訊地址:江西省樟樹市中藥城A2棟14號(金土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
總經理:黃菊林
郵編:331200
手機:13970505668
(咨詢熱線、短信索取《藥都特色種養報》)
手機:13907050578
電話:0795-7376177
【關鍵詞】農業;科技創新;現代農業
近年來,彭陽縣著眼于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加快了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園區的建設,加強了新技術、新品種、新工藝的引進、消化、吸收、推廣和應用,實現了集成創新;對制約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產業和關鍵技術開展科技攻關,著力解決科技創新和實際應用脫節問題,有力促進了科技成果的轉化,加快了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步伐。
1 打造馬鈴薯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
堅持開發種薯產業、提升淀粉加工、擴大鮮薯外銷三業并舉的發展方向,在穩定面積的基礎上,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大力推廣脫毒種薯和優質專用品種、大壟栽培、測土配方施肥等增產、增效技術,增加馬鈴薯產業的科技含量,主攻產業提質增效。以北部干旱帶為核心,輻射帶動全縣12個鄉鎮整體推進馬鈴薯產業。北部以王洼鎮、草廟為核心,發展淀粉加工型馬鈴薯;兩河流域發展鮮食外銷品種;西南部土石質山區古城、新集建立脫毒薯繁育基地。
2 擴建冷涼蔬菜生產示范基地
以科技為先導,大力開展冷涼蔬菜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示范,推行標準化生產、專業化發展和品牌化經營,提高蔬菜產業科技含量,實現蔬菜生產布局專業化、發展特色化與經營產業化;鞏固和提升白河國家級拱棚蔬菜標準園、寬坪設施蔬菜、長城塬閩寧現代食用菌產業科技等園區的示范引領作用,建成古城、紅河、新集3個666.7hm2的設施蔬菜基地,帶動全縣累計發展設施農業5733.62hm2,其中塑料大棚3600.18hm2、日光溫室2133.44hm2。
3 建設高標準養殖業科技示范園區
按照“突出發展肉牛,大力發展朝那雞,穩步發展豬羊”的發展思路,走“種養結合,養販結合,以販促養”的產業化經營之路,建設科技養殖示范園區28個,鞏固提升標準化肉牛養殖示范村40個,示范推廣標準化暖棚圈舍和“三貯一化”池;以品種改良和補欄擴量為重點,新建黃牛冷配改良點,引進良種基礎母牛,推廣秸稈青貯氨化、配合飼料應用技術,實現飼草加工機械化和飼草調制處理科學化;以縣朝那雞繁育中心為依托,以農戶型孵化點為核心,扎實做好朝那雞的提純復壯和生產,加大科技培訓力度,使科技培訓入戶率達到100%。
4 鞏固集中連片玉米種植示范基地
鼓勵和引導群眾發展旱作農業,擴大優質地膜玉米播種面積,建立集中連片的種植示范基地,為畜牧業持續發展提供豐厚的飼草(料)資源,加快草畜轉化;緊緊圍繞區域資源優勢,加大農業科技新品種和新技術的推廣力度,大力推廣早春(秋)地膜覆蓋和保護性耕作技術、機械播種和收獲技術、間套復種技術等;實行嚴格的留膜、留茬、越冬等抗旱保墑管理制度,推行標準化栽培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提高種植效益;加快優質高產玉米品種的引進、示范和推廣,優化玉米品種的品質結構,重點推廣承706、屯玉53、中單5485、登海1號高淀粉和飼草兼用型中原單32號高蛋白品種,提高單產和品質,適時青貯玉米秸稈;引導玉米淀粉科學化生產模式,延伸產業鏈,加快玉米產業化發展進程。
5 打造小雜糧良種種植示范基地
加快良種基地建設,繁育推廣一批小雜糧高產優質品種,主要有定莜系列莜麥,定豌1號、2號、三角豆等豆類,北海道、92-1、美國甜蕎蕎麥,寧糜8號等品種,這些品種適宜當地種植,品質好且產量高,適宜大面積推廣種植,選育出了適合我縣不同類型區種植的小雜糧品種各2~3個;建立優質原料生產基地,基地實行統一技術方案、統一供種、統一技術標準,積極推廣規范化、標準化、無公害化生產,嚴格控制農藥化肥使用量,認定綠色產地和產品標準,打造小雜糧綠色產品品牌;積極培育小雜糧運銷企業和專業戶,拓寬市場流通渠道,建設北部王洼鎮、草廟、何峴等邊貿市場信息網點,提高信息服務。
6 新建藥材和煙葉生產基地
充分利用我縣退耕還林面積大的優勢,建立了長期穩固的優質生產基地,重點發展林藥間作和糧藥套種,積極研究野生中藥材馴化栽培技術,全面掌握道地中藥材規范化種植技術,篩選培育出高產、優質、道地的栽培品種,形成了符合GAP要求的優良品種選育和繁育技術體系,建立了種苗繁育基地和道地藥材生產基地266.68hm2,輻射帶動全縣中藥材種植2000.1hm2,推廣種植煙葉666.7hm2;加大市場營銷隊伍的培養,引導和支持中藥材加工、營銷企業,通過轉包、租賃耕地或退耕林地等措施發展以企業或中介組織為主體的中藥材種植基地;在藥材種植面積大、產品交易集中的鄉鎮農貿市場建立產地藥材交易區,規范市場管理,完善服務功能,統一包裝,統一銷售,為種藥農戶與客商提供交易場所,實現產品公平交易;培育藥材、煙葉銷售企業和農民經紀人隊伍,外引內加快中藥材集約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
7 推進科技進村入戶,形成科技創新合力
科技創新合力以提高服務農民能力為目標,深化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改革為重點,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農業,深入開展科技進村入戶行動;鼓勵和引導科技特派員帶領農民創辦、領辦、協辦科技型企業、科技服務實體和合作組織,為科技聯系戶提供科技服務;鼓勵農業科技人員下鄉、進村、到場、入戶,以“專家包鄉包片、農技人員包村包戶”等多種形式加強對農民的科技指導和技術培訓,指導和幫助村兩委班子制定發展規劃,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實現社會經濟的轉型發展。
【關鍵詞】中藥 合理用藥
合理用藥是安全有效地使病人得以治療康復的前提。中藥成分復雜,中西配伍應用也日趨密切,藥物的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更應該注意,尤其其中中藥注射劑不應輕易與其它藥物伍用,以保證用藥安全、有效。中藥為中國傳統中醫特有藥物,來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動物、礦物,往往容易忽視中藥的副作用,長期以來有人認為中藥無副作用,比西藥安全,但是不盡然。
1 近年來中藥用藥安全的現狀[1] [2]
從2000年6月的廣防己與泌尿系統癌癥的事件牽涉出馬兜鈴酸的事件[3];2003年2月的關于含有關木通的龍膽瀉肝丸事件;2004年的含有千里光屬(植物)的內服藥物在英國禁止銷售、供應或進口;2006年的我國關于中藥注射劑的不良反應報告;2006年8月國內又提出了關于中藥中汞、砷含量的限量問題如牛黃解毒丸(片)等中成藥的安全問題。這些事情無一不在提醒我們對中藥用藥的安全存在問題。
據相關資料調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藥品監測合作中心 (UMC)從1968年到2002年6月期間,收到懷疑因植物藥(中藥)引起的ADR (不良反應)監測報告就達1500份,占全部ADR監測報告的53%。我國藥監局不良反應檢測中心在近十年收到的與中藥有關的病例數和死亡數就約占總報告數的5% ;自1990年至1997年中,全國123種醫學、藥學期刊及高等醫學院校的學報統計中,有關中藥的ADR就約有2546例之多。中藥用藥安全性問題已不容忽視。
湖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公布了去年第三、第四季度藥品質量公告。經抽查,我省第三季度發現不合格藥品433個品種1700批。其中中藥材(飲片)專項抽檢發現不合格率最高時,竟達到79.9%;其中中藥材(飲片)專項抽檢1113批,不合格284批,不合格率為25.5%。在日常監督抽檢中,中成藥品抽檢452個品種 911批,95個品種191批抽檢樣品不合格,不合格率為21.0%;中藥材(飲片)抽檢108個品種 259批,82個品種207批抽檢樣品不合格,不合格率竟高達79.9%;但對中藥材(飲片)專項抽檢了1205批,不合格100批,不合格率為8.3%。藥監部門表示必須對中藥材重點監管。
對中藥注射液引發的不良反應調查表明:1960~1993年有關中藥注射液不良反應報道為184 例,占中成藥的24.4% ,死亡10 例,占5.4%。在1995、1996、1997三年中有關中藥注射液不良反應報道分別為103 例、184 例和163 例,分別占中藥(不包括湯劑) 的25.5%、19.5 %和21.3% ,報道比例較高的有雙黃連、清開靈、復方丹參、茵梔黃、脈絡寧、蝮蛇抗栓酶等。[4]
西藥的不良反應為人們所共識,但中藥的副作小或無副作用,使用安全,無不良反應,的這種錯誤理念導致下中藥的不合理應用或濫用,屢屢出現許多的不良反應。因此,了解中藥的用藥,總結造成中藥不合理用藥的原因,制定相應的對策.提高合理使用中藥水平,保障公眾用藥安全勢在必行。
2 造成中藥不合理用藥的原因[5][6][7]
中藥一般包括三部分:中藥材、中藥飲片及中成藥。合理用藥的標準有五條(5R):正確的患者、正確的藥物、正確的劑量、正確的用法和正確的時間。WHO/MSH(美國衛生管理科學中心)1997年提出合理用藥生物醫學標準包括:藥物正確無誤、用藥指征適宜;療效、安全性、作用途徑、價格對患者適宜;用藥對象適宜、無禁忌證;調劑無誤(包括信息提供),劑量、用法、療程妥當:病人依從性好。
2 1中藥材 [8]
(1)藥材品種混亂及混用現象:中藥中許多不良反應的發生都與其含量成分密不可分。由于我國中草藥種類繁多及其歷史淵源,許多同物異名或同名異物現象多有發生,使得中藥許多品種運用混亂,造成許多不必要的副作用。例如由于使用關木通引發的腎毒性。
(2)藥材自身的毒性及用量不當: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藥材也一樣,俗話說是藥三分毒,藥材使用恰當、劑量準確、按照醫囑服藥,能起到治療作用,反之,則會產生毒副作用。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把藥材分為上中下三品,其中下品多為毒性藥物不宜久服。列如川烏、附子、地龍等,都是大毒,但是卻有療效。中藥的用量很講究,需要拿捏準確,按照醫囑服藥避免發生不良反應。
(3)藥材不按炮制要求用藥:大多中藥需要經過炮制之后才能入藥,中藥炮制能降低毒性、提高療效、改變藥性,如生半夏大毒,炮制后毒性降低。但是炮制不當也會產生許多毒副作用,要按照藥典進行對照,如朱砂一半采用飛水法進行炮制得到紅色細分,如果變黑就是產生了游離汞等毒性成分。
(4)藥材的選擇配伍不當:應注意中藥配伍禁忌中的“十八反、十九畏”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同時,現在中西醫結合飛速發展,也要注意中藥與西藥的配伍的禁忌,如清開靈注射液與青霉素不能同時使用。
2.2中藥飲片 [9]
(1)飲片的來源、原料方面:由于自然環境的破壞,許多野生藥材已不能滿足需求。許多藥材進行人工栽植,但是由于種植人員的知識的匱乏;種植與采收期的不合理;品種混雜等因素使得許多藥材的有效成分遭到破壞或降低,療效降低,造成許多不合格產品。
(2)藥材的加工炮制與中藥材大體相同,中藥飲片是中藥材的炮制加工品。
(3)飲片的形式及中藥房的儲存:飲片需要進行煎煮,但是不同的形式可能導致有效成分煎出率低;大量的飲片易串味影響質量及療效,每種藥品都有其貯存要求,如要求避光、冷處、涼暗處、陰涼處貯存等,需要分柜存貯;超過有效期的應及時處理,以免影響其他藥物療效,造成藥物使用的不當。[10]
(4)中藥飲片的生產企業:是飲片生產中的重要環節,現在生產企業多,規模小,整體水平不高,其中飲片質量難以保證;同時企業在藥材的生產加工過程中很少注意藥物殘留、重金屬含量等因素也會造成許多的不合格產品對人體造成危害。[11]
(5)中藥飲片的包裝:包裝是在流動與存貯過程中保護商品,現在中藥飲片包裝簡陋,藥品容易污染。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出《關于加強中藥飲片包裝監督管理的通知》以此來確保藥品的安全有效。
2.3中成藥
中成藥中成藥的主要質量問題是水分、裝量差異、含量及微生物限度檢查不符合規定。
2.4人為因素
(1)醫生方面:大量的新藥生產上市,許多醫生追求效益濫用新藥,對這些藥物的藥效學、藥代動力學、生物藥劑學及藥物相互作用等了解不夠,造成患者大量的重復用藥引發不良反應。醫生選藥時還應考慮患者的生理因素,選擇適合的藥物,還有的醫生遷就患者,遵照患者要求開具處方藥,造成不良影響。[12]
(2)患者自身:沒有按照醫生原來所開的處方在醫院取藥,卻私自到藥店去抓藥或擅自更改劑量,結果造成不良后果。還有些人用的排毒養顏藥品中也含有大黃、芒硝等成分,也是有毒副作用的,不可長期服用。還有大批的患者盲目相信廣告,不去相應的醫院和科室進行診治,而是對照自己和廣告上的病情,輕信虛假承諾盲目用藥,造成嚴重后果。
3 對中藥用藥安全應采取的措施[13][14]
3.1完善醫院醫療制度:徹底取消以藥養醫,實行醫藥分別管理,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提高醫務人員的綜合素質。醫院內部還要定期加強新藥的學習,是相關醫務人員能及時了解藥物發展動態。
3.2加強中藥企業管理及中藥市場流通的監督:為保證藥品質量,確保用藥安全有效,需加強生產銷售監管,實施GMP、GSP、GLP制度。[15]
3.3對中藥用藥安全進行知識教育:對醫務人員及大眾同時進行知識普及,提高警覺性通過國家藥物政策和基本藥物的教育,樹立對基本藥物的正確認識。對醫務人員進行合理用藥知識培訓,促進醫院合理用藥水平的提高。
3.4逐步建立健全臨床藥師制度:衛生部公布的《醫療機構藥事管理暫行規定》中明確細化了臨床藥師的職責,能更好的協助臨床醫師對處方的檢查力度,為用藥安全提供了保障。
用藥安全直接影響我們的生活,人們應該有正確的態度去對待不能盲目。在今后的工作中,應該努力提高中藥品質控制,加強臨床用藥經驗、教育及的交流,會令醫生及藥劑人員對中藥有深一步的了解認識,讓老百姓真正做到安全、適度、經濟、有效地用藥。
參 考 文 獻
[1]薄艷.不合理用藥的現狀分析.當代醫學2009年1O月第l5卷第30期總第185期
[2]梅全喜,對中藥安全性問題的探討.中國藥房2007年第18卷第12期
[3]梁愛華,丁曉霜,劉保延.含馬兜鈴酸中藥的腎臟毒性研究概況.中國中藥雜志,Z004.29(1):104.
[4]張麗穎,中成藥不良反應403例分析.中國藥房,1999 ,5(3) :28~29.
[5]張海燕,影響中藥用藥安全性的因素.中華實用中西醫雜志2004年VOL.4(17) NO.18.
[6]王關芹,重視中藥的不良反應,合理使用中藥 齊魯藥事2009 vol.28,No 8.
[7]聶明華,加強藥品質量監管保障用藥安全有效.中國實用醫藥2009年l1月第4卷第31期.
[8]毛晚英,中藥產生不良反應的原因分析.咸寧學院學報(醫學版)2009年第23卷第4期
[9]王美芹,田明靜.規范管理中藥飲片齊魯藥事.Qilu Pharmaceutical Affairs 2009 Vol 28,No 9.
[10]李莉,現階段藥品分類管理存在的問題.海峽藥學2009年第21卷第9期.
[11]任玉珍,加強飲片管理,依法進行監督.促進中藥飲片現代化.中國醫藥技術與市場,2004,4(3):20~25.
[12]趙志敏,張虹.醫院不合理用藥的成因及對策 藥物臨床包頭醫學2006年第30卷第3期.
[13]李玉珍,合理用藥的形象因素及相關政策.中國藥師Aug.2009,Vo1.6 No.
2003年以來淳安縣已建成12個都市農業科技示范園區、7個都市農業科技示范村、3個科技示范場(站),其農業產業包含了茶葉、水果、蠶桑、中藥材、蔬菜、水產、畜牧等七大類,園區核心區面積達20866.7hm2,示范輻射面積達21866.7hm2,生豬養殖規模達65000頭。都市科技示范園區涉及的農戶數達10058戶,涉及農村人口為33340人,帶動園區外的農戶達21342戶,都市科技示范園區示范輻射農業總人口達10.65萬人。2004年度園區農業總產值達1.5億元,其中核心園區的農業總產值為0.79億元。淳安縣的都市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場建設成效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科技示范園區建設中優勢產業比較突出,園區建設緊扣本地的農業產業化建設,體現淳安縣的實際,12個都市農業科技示范園區中蠶桑3個,漁業都市農業科技示范園區2個,茶葉、高山蔬菜、中藥材、生豬、水果、水果套種中藥材、茶葉套種吊爪等各一個。7個科技示范村中茶葉示范村3個,占42.8%;生豬、中藥材、蔬菜、蠶桑等各一個;科技示范場三個,建設內容是水果、中藥材、茶葉等。二是產業化水平高,園區建設始終堅持以農業產業化建設為核心,注重產銷一體化和品牌建設,提高園區農產品的商品率和農業效益在12個示范園區中的農產品,有品牌的農產品有12個,為100%;屬無公害產地的有7個,占食品類園區的78%。三是園區內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的水平較高,園區基本上是實行產供銷一條龍(統一)服務,從良種引進、新技術推廣應用、產品的收購和銷售等由農業龍頭企業或農業專業合作組織負責,做到有組織、有計劃、有重點地解決廣大農民一家一戶辦不了、解決不了的事情。四是科技示范村的主業突出,7個科技示范村的主業收入占該村的農業總產值的89.44%。五是培育了一批農業種養大戶,園區內種養大戶達1718戶,即每百戶農戶中就有17戶種養大戶。六是科技示范作用明顯,經濟、生態、社會效益顯著,核心園區的單位產值為34742.6元/hm2,和2004年度全縣平均產值25239.45元/hm2相比,增長37.7%,示范帶頭作用十分顯著。
2都市農業科技示范園區“三新”技術推廣應用情況
通過座談調查表明,淳安縣的都市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的科技到位率很高,都市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呈現出“三高一新”的局面,即科技含量高、科技成果轉化率高、綜合經濟效益高、經營管理機制新。淳安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調整結構、提高經濟效益為目標,特別注重發揮農業科技示范區在農業“三新”技術推廣應用方面的作用。
2.1園區成為新品種引進、新技術更新的基地
建成的都市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內的新品種(良種)覆蓋率達到100%,農業科技的應用率達100%。成為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的基地,如水果精品示范園區,先后引進枇杷、柑桔、楊梅、桃等新品種40余個,從中篩選出適合淳安發展的優良品種12個,如今已成為淳安縣水果品種結構調整優化的主要品種。通過試驗篩選出了大生M-45、速撲殺、施寶克等16只新農藥及柑桔專用肥和生物有機肥等新肥藥品種。
2.2與農業科技開發緊密結合,成為推進科技創新、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的基地
淳安縣以園區建設為契機,對園區建設經營機制進行大膽探索,總結出股份合作、技術參股、科技承包、土地流轉等運行機制,探索了農業項目的法人投資、企業化經營的新型運作模式,為農業向市場化過渡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從調查來看,改過去政府投資、基層干部實施、農民旁觀的建設現象為政府引導、企業參與投資、農民積極參與建設的新氣象。企業和農民合作組織、農民是園區建設的投資主體,將投資風險、生產風險、市場風險與經濟效益結合起來,實行良性循環機制,做到“誰投入、誰得益”。
2.3推動種植業結構調整、開展產業化經營的基地
根據淳安的農業自然資源的實際情況,把科技園區建設與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緊密結合起來,如楓樹嶺中藥材示范園區、茶葉示范園區、蠶桑示范園區等的建設,有力地推動了淳安縣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園區建設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主平壇和試驗區,由于園區單位農業產值顯著,為全縣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作出了示范。
2.4園區建設成為招商引資、增加投入的基地
園區良好的經營機制和基地設施,吸引了一大批有經濟實力的企業和個人投資農業科技開發,如楓樹嶺中藥材示范園區與杭州制藥企業共同組建了“千島湖天然物產有限公司”,主要從事中藥材生產加工,建立了200hm2的杭州市都市農業木本藥材梔子示范園區,同時注冊了“千島時珍”品牌,制定了市級無公害藥材梔子農業地方標準,建有333.3hm2國家級的無公害農產品藥材基地。
2.5園區農業科技推廣的組織
從淳安縣園區農業科技推廣的情況來分析,目前有以下幾種農業技術推廣組織類型:一是國家農技推廣組織(縣、鄉農業科技推廣組織),如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場、茶葉示范園區、水果示范園區、網箱養殖示范園區等,共16個,占總數的72.7%。二是農業科研部門,這類園區有二個,占總數的9.1%,如楓樹嶺中藥材示范園區,依托省中藥研究所,引進中藥材新品種,開發新的中藥材品種,中藥材涵蓋草、木、菌三個系列20余個品種,取得了明顯的效益。三是農業龍頭企業,這類園區有4個,占總數的18.2%,如蠶桑科技示范園區、有機魚示范園區等,這類園區其科技應用由企業負責推廣,更注重效益。尤其是蠶桑園區,為了更多地獲得優質蠶繭,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企業根據市場動態,進行新品種、新技術、以及技術規范等推廣應用,以獲得最高的產出。
2.6園區的農民培訓工作
培訓農民是提高農民科技素質的主要措施,淳安縣在園區建設中淳安縣十分注重農民的培訓工作,目前已培訓農民13906人次,占園區農業人口的41.7%,其中綠色證書持有者達2336人,占園區總人口的7%。
2.7示范園區成為農科教、產學研結合的基地
淳安縣的有機魚示范園區和浙江水產學院等科研院校緊密結合,千島湖成為學校教學的實踐基地,學校也為園區提供科技成果;又如蠶桑科技示范園區和浙江大學合作,也取得了豐碩成果,雙方合作取得雙贏,不僅贏得了市場,也嘗到了產學研、農科教相結合的甜頭。
2.8園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淳安縣的都市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其運作模式是“龍頭企業+基地+農戶”和“農民合作組織+基地+農戶”二種,前者占58.3%,后者占41.7%。示范園區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很高,均實行統一服務組織建設、統一技術服務、統一供應農資、統一質量標準、統一品牌建設、統一產后銷售的“六統一”服務。園區和科技示范村共擁有農業科技人員182名,其中示范村平均每村有3名技術人員,每個園區平均擁有13名,大大高于全縣平均水平,為搞好農業社會化服務、加快園區農技推廣速度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3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存在的問題
3.1財政對科技示范園區的建設投入偏少
從2003~2004年的科技示范園區建設情況調查,公共財政對科技示范園區的投入普遍偏少,如浪川鄉蠶桑科技示范園區,核心示范面積為55hm2,財政投入資金僅10萬元,每667m2投入121元,這對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項目來說是杯水車薪。
3.2重設施建設輕科技投入
從座談調查的情況分析,園區建設的主體一般都十分重視基礎設施建設,但對科技的投入往往偏少,園區建設資金的絕大部分都投入到基礎設施建設中,而用于科技方面的投入很少。
3.3園區農產品的深加工比例較低
淳安縣22個農業科技示范區(場、村),除茶葉產業形成初加工外,其余農產品一般多是以原品出售或經包裝后就入市場出售,且加工的附加值也不高。
4進一步做好園區建設的幾點建議
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按照因地制宜、形成特色的要求,以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為目標,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步伐,實現農業生產的高效益和園區建設的高效益,推動淳安縣農業向區域化、專業化、集約化、市場化的現代農業轉變。現就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提出如下建議:
4.1科學規劃、擇優選項
圍繞區域優勢突出農業結構調整和優勢農產品的優質高效,制定示范園區和科技示范村的發展規劃,有重點地建設一批區域性農業科技示范園區,通過優質化、專業化、規模化培育區域主導產業、特色產業,引導農業結構調整。同時,在立項方面要引入竟爭機制,由項目建設的主體積極申報,縣級主管部門根據農業產業規劃、投入力度、園區運行模式、科技依托模式、項目效益等方面進行擇優立項,以確保項目建設取得實效。
4.2轉變經營理念引入市場經濟管理機制
按照“法人投資、企業經營、產業化開發”的模式和“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推行“企業(公司)+基地+農戶”產業化經營,推廣園區立體“多種經營形式”,大力發展工業化、企業化農業。通過園區的企業化運行,培植大型農業企業,形成園區自主積累、自我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
4.3強化政策與財政資金的扶持
各級政府將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列入地方高新技術產業開發計劃,使其享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和農林水產業的各類優惠政策,研究出臺園區建設中涉及的用地與土地流轉問題、農產品加工增值稅征收問題、用電用水問題、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等有關政策,增強園區吸納科技和投資的能力。同時,要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的扶持力度,增加財政資金在園區建設總投資中的比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財政資金投入應達到500元/667m2。其次要加大園區科技推廣的財政扶持力度,如農民培訓、農民文憑教育、“三新”技術的引進、示范、推廣等,使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真正發揮科技的示范、輻射、帶動作用。
4.4強化部門合作與項目集成
有關涉農部門要依據行業發展要求,在開發單項成果、專業科技園區建設的同時加強部門合作,通過項目集成、人才集成、資金集成向科技園區傾斜,使之形成園區建設的合力,提高科技園區建設的品位與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