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閱讀技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現在的中學生的語文閱讀現狀卻令人擔憂,要么是有閱讀興趣而無閱讀習慣;要么是有閱讀要求而無閱讀方法;要么是有閱讀行為而無閱讀效果;要么是有閱讀數量而無閱讀品位。
“公欲利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這種情形下,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顯得猶為重要。中國古人有句話:“授人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生受用無窮。”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乃至成材后走入社會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以下略舉幾種對中學生切實可行的主要的閱讀方法:
1、積累性閱讀
新修訂的小學、初中、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學生應多讀多背,并具體規定了各年齡階段的課外閱讀量與背誦量。并強調其意在于“有助于改變目前語文教學中教師講得過多,學生讀得少,背得少的狀況”。
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選入我們中學教材的讀背篇章都是同類題材文章中的精華之作,也是我們文學史上有地位有影響的篇章,可以說是優秀文化的瑰寶,學生記憶這類文章,既可以對祖國的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對古人的精神有更切身的體會,又能積淀自己的文化底蘊,自覺的熱愛祖國文化和文字,更能在閱讀和寫作上加以借鑒,養成良好地語感。
所以基礎性積累對學生文化素養的養成,語感的初步形成和審美能力能力的提升都是非常必要的。
2、理解性閱讀
隨著學生思維能力的進一步發展,他們逐步在較全面、較深入理解字、詞、句、篇的基礎上,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這種閱讀水平的提高有一個由模仿到獨立、由單項到全面、由淺近到深刻的分析綜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導拔、點拔,注意鋪設思維途徑和方法,不要替代學生的學習行為,要敢于放手。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給條件、給時間,使學生真正“動”起來。要給學生以參與大量閱讀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訓練中印證學法、選擇學法、改進學法。
在理解過程中學生對教材或教師可能會產生異見,教師應加以鼓勵。教師要注意愛護學生那些不同凡響的智慧火花,相機鼓勵學生獨抒己見。比如在教學《孔雀東南飛》這首詩時,叫同學根據自己的閱讀體會總結劉蘭芝被休的原因。
3、比較性閱讀
把比較法運用到閱讀教學中,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學法,即將兩種或多種材料對照閱讀,從而完成教學任務。比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知識視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比較可以使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運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去鑒別、去欣賞,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比較可以使學生將新舊識聯系起來,實現學習過程中的正遷移。比較閱讀可以從內容上,也可以從形式上,但不論從那方面都要注意它們的可比性,也就是說教師首先要選擇好比較的對象,確定好比較點。做為語文教師要善于從不同體裁的作品中發現它們在內容或形式方面的各個相似點或相異點,要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比較。閱讀才能使學生按照教師預先設計好的方案進行。要切忌盲目進行,讓學生山南海北縱橫亂談,如果這樣就根本達不到閱讀的目的。另外比較閱讀最忌淺嘗輒止,一定要深入開掘,從感性到理性,通過 比較,透徹了解文章的深刻內涵,以求逐步達到提高語文能力的目的。如筆下的梅和陸游筆下的梅有何不一樣。中國的悲劇如《竇娥冤》和外國的悲劇如《漢姆來特》的結局有何不一樣。在比較中深入挖掘,在比較中擴大視野,在比較中獲得閱讀的愉悅。
4、擴展遷移性閱讀
一、教會技能——幫助幼兒掌握閱讀方法
在幼兒對閱讀產生一定興趣后,需要教師在幼兒閱讀活動中,通過幼兒易于接受的方法,讓幼兒學會看書。科學認讀,需要將閱讀與識字相互協調、相互滲透。“讀”不僅包括讀字,還應包含如何讀書。我們要引導幼兒有序地觀察,讓幼兒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懂得故事的內在規律,教給幼兒閱讀的方法與技能。如小班幼兒學會一頁一頁地按順序看書,中班幼兒能按故事情節的發展有順序地看,看懂畫面上有什么人物、事物,他們在做什么,大班幼兒能在看完后知道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內容。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可以把幼兒的看書要求編成朗朗上口的兒歌,如“書本書本乖乖,眼睛眼睛看看,耳朵耳朵聽聽,嘴巴嘴巴說說”,在“讀書區”、“閱讀吧”用展板進行溫馨提示“一頁一頁翻,認認真真讀,仔仔細細看”……這些良好的閱讀技能的形成,將會使孩子終身受益。
二、提供機會——提高幼兒口語表達能力
在教會幼兒“讀”的過程中,還要努力提高幼兒的表達能力??茖W認讀可以豐富幼兒的語言環境,激發幼兒說話的欲望,鞏固和強化學得的語言,提高他們的語言水平。隨著認讀的人物或情境的變化,幼兒會產生喜怒哀樂等情緒反應,也會用語言表達出來,這些都為幼兒提供了應用語言的機會。如:在大班科學認讀《牙疼怪誰》中,孩子們人手一張字卡:牙齒、嘴巴、小手等,教師讓孩子們認識之后,給他們時間與機會,表達自己的看法與觀點,孩子們各抒己見:“我覺得嘴巴的錯,嘴巴太饞”、“我認為是小手的錯,小手老去抓糖”……孩子們你爭我辯,口頭表達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注重提高幼兒口語表達能力的同時,還要有意識地引導幼兒由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轉化??陬^語言直接說出來,書面語言卻具有文字反映的特點。如:學習“吃、喝、吹”這幾個字,教師通過請幼兒做吃飯、唱歌、喝水、吹蠟燭等動作,讓他們知道這些字都有一個“口”字,是與嘴巴有關系的,幫助幼兒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結合起來。
三、引發創造——發揮幼兒想象能力
在對幼兒實施科學認讀中,可以通過閱讀圖書、繪本,使孩子樂意觀察圖書中的各種符號,可由淺入深地讓幼兒觀察畫面,還可以提出一些故事以外的內容來引導幼兒觀察,還可以讓孩子創編故事的開頭、結尾,推想故事的發生,或為故事起名字,或引導幼兒仿編兒歌,鼓勵其有創新意義的講述……如在中班科學認讀《搭積木》中,孩子們在學習了兒歌,掌握了基本句式后,開始動手操作,用各種形狀的積木拼搭并發揮觀察、想象能力,進行仿編。如:“搭個帆船能遠航”“搭個機器人能跳舞”……如此這些,即活躍了思維,又誘發了創造情趣,孩子的想象力得到發展。
四、訓練習慣——養成幼兒看書習慣
在我們注重通過多種途徑,對幼兒進行有效的科學認讀的同時,我們還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培養幼兒讀書的習慣,如在教室一角設立“小小讀書角”,誰是班上最棒的“小書蟲”;在家里設置“小書房”,為孩子設立專門的小書架,讓孩子隨時都能翻書、看書;晚上,和孩子一起依偎著看書,讓孩子感受溫暖的親情,體會讀書是一件快樂又幸福的事;周末帶孩子一起逛逛書店,讓孩子自己挑選感興趣的書籍……在諸如此類的閱讀過程中,可以培養起幼兒對書籍摯愛的情感態度。他們會發現:原來,書里有那么多好聽的故事,好玩的游戲,還可以學到許多本領,如果我會認字,會看書,那多棒呀!同時,還應該進一步教育孩子學會愛護圖書,建立起良好的閱讀習慣,形成自覺地閱讀態勢。
關鍵詞:前閱讀技能;氛圍;興趣
目前,前閱讀比較認可的定義是:學前兒童憑借變化著的色彩、圖像、文字或者通過成人形象的讀、講來理解讀物的過程,它可以是視覺活動、聽覺活動、口語活動,甚至是觸覺活動,是幼兒了解社會和自然界的一種方式。研究表明,前閱讀能力培養的程度,會影響其終生學習的能力和水平。為此,我園開展了幼兒“前閱讀”技能培養的研究。
一、精心創設育人環境,積極營造前閱讀氛圍
在閱讀區設計動態的墻飾,隨話題的開展,提供兒歌、故事及相關的圖文卡、背景圖,讓幼兒按自己的意愿擺圖,創編不同的故事情節,創新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得到培養;適當投放繪本,保證幼兒充足的閱讀時間;大班在展示墻上貼幼兒的名字,讓他們在取放作品的過程中,體驗文字符號與具體幼兒的對應關系。
節假日里,鼓勵家長帶幼兒到圖書館、書店,琳瑯滿目的閱讀材料、如饑似渴的閱覽群體、高雅安靜的閱讀氛圍,使置身其中的幼兒深受感染,不由自主地捧起書,津津有味地翻閱起來。還可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繪本饋贈給孩子。如選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是能干的小朋友”此類主題的繪本,培養幼兒的獨立能力;購書時給幼兒一定的自,尊重他們的興趣愛好。為充分利用閱讀資源,我們鼓勵幼兒交換閱讀,在興致勃勃地向同伴介紹書,相互商量借閱同伴繪本的過程中,幼兒的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在這些閱讀環境中,幼兒順其自然地感受到了文字,潛移默化地接受了文字,不知不覺中產生了對文字符號的敏感性。
二、適時提供閱讀材料,自然激發前閱讀興趣
繪本具有圖文并茂的獨特優點。可選擇色彩鮮艷、畫面清晰、主要感知對象突出的繪本,作為幼兒前閱讀的材料。開始閱讀可選擇形象大而色彩鮮艷,背景簡單甚至沒有背景的繪本;然后選擇內容單純有趣,反映幼兒生活情景的繪本;一段時間后,選擇畫面生動活潑,運用夸張或擬人手法的、配有簡短易讀句子的繪本。不僅能加深幼兒對文字符號的感性認識,而且能豐富他們的語言,更深地理解繪本內容。
幼兒的前閱讀需要成人的引導,開始時可直接介入閱讀過程,采用點畫講解或點讀等方式,讓幼兒蹦蹦跳跳地復習已認識的圖文,掌握有關書面語言的初步知識。講解內容時,盡量做到語言淺顯生動,讓幼兒覺得朗朗上口、易學易記。
三、精心組織前閱讀活動,科學培養前閱讀能力
1.早期認讀能力
早期閱讀活動《信的旅行》中,教師以給轉學的周舟小朋友寫回信的形式,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啟發他們自由表達想對周舟說的話,然后由教師整理記錄成文字,再念給他們聽,讓他們真切地理解文字具體的意義,可以念出聲來,從而建立起文字與口語相對應的概念,接著請個別幼兒上來找其中認識的文字,引導幼兒發現文字構成的一般規律。
2.繪本閱讀能力
可以通過制作繪本等一系列活動,幫助幼兒獲得繪本閱讀能力。如在繪本《我快樂》中,引導幼兒與同伴合作,從人物的表情、動作背景來觀察畫面,將圖文結合、前后串聯起來理解內容。然后教師指著文字有感情地朗讀,幼兒感知畫面文字與口語的對應關系;最后,讓幼兒嘗試合作制作繪本,根據情節發展的過程,排放順序,裝訂成小繪本,標上頁碼,設計好自己喜歡的封面圖案,幼兒在操作中感性認識到繪本的頁碼是按故事開始、發展、結束的順序排列的。
3.正確的閱讀姿勢
幼兒教育的重點是良好習慣的養成。為了幫助幼兒養成正確的閱讀姿勢,我們將正確的閱讀姿勢要求編成節奏明快、簡單有趣的順口溜,滲透在幼兒感興趣的游戲、生動的活動中,讓他們在游戲中學習,活動中體驗,懂得要在光線充足的地方看書,但避免在陽光下閱讀;書和眼睛保持一定的距離,身體坐端正;最后讓小朋友講講看過的圖書內容,以便了解閱讀情況,及時給予指導。
關鍵詞:初中語文 閱讀技巧 閱讀意義
語言文字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載體,是蘊藏美的物質外殼。閱讀這些文章目的在于通過學生對文章的閱讀并感知,培養他們對語言文字的信息處理能力,也是提高他們自身的語言感知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辨別問題、分析總結問題的能力,對學生的個性發展、意志磨勵、情操陶冶、人文素養提高等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有目的、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進行課文閱讀。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獨自獵取知識和獨自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合理利用課文,培養閱讀技能
閱讀技能的培養是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效果的關鍵,一般來說初中語文閱讀技能包括對閱讀材料的整體感知、領悟、歸納和評析等,重點考察學生對文本知識的綜合理解能力。一般采用以下三個步驟進行閱讀:一是通讀開始段落和最末一段;二是細讀剩余各段的關鍵語句;三是瀏覽和主題句相關的一些信息。開始閱讀時,對材料的標題和文中的插圖要留心理會。文章內容最簡練的概括就表現在文章標題上,為了對文章作進一步的補充說明,往往又是通過圖片來表達的。對標題和圖片的理會,有助于學生對文章內容的進一步理解和獲取新的信息。獲取文章的大概意思,并對文章的組織結構做到心中有數。在文章中的每一段落,總有些句子通常會提供一個總結或段落大意,同時幫助我們理解該段落所寫的有關內容。找出這些句子,可以快速、準確地抓住文章各個段落的主要意思,幫助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搞清楚各個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有助于提高閱讀的速度和理解的準確性。這些句子就是關鍵句,也是主題句。所以,進行閱讀練習時,要指導學生特別關注每一段落的關鍵句。這個關鍵句一般出現在每一段落的開頭或結尾,也有可能在段中。
遇到不同的文體會有不同的閱讀方法。如景色抒情類的,主要閱讀情景交融、夾敘夾議的句子;議論類的,主要閱讀作者的觀點;人物傳記或小說類,則主要閱讀對人物的正面與側面描寫。閱讀課文的題干設置,限定了學生思考的內容,指示著思維的方向。我們在進行現代文閱讀時就要仔細地審析題干,弄清題目要求,然后以要求為坐標來定位,根據上下文的意脈,尋找文章的信息,這樣才能有的放矢理解課文。因此,審題干、定坐標可以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有的防矢。進行現代文主觀閱讀時,不單考查對段落和某些主旨句、關鍵句、關鍵詞的理解闡釋,還要考查對整個全文內容的總體把握。包羅萬象,駕馭全局,這是一種更高的思維要求,也是閱讀能力的一種最高境界。在強調整體閱讀的同時,必須緊緊把握文章的主旨,抓住文章的線索、理清文章脈絡。只有把握了文章主旨,理清了文章的脈絡,才能舉綱張目。在語文教學對學生進行閱讀水平的練習時,可組織學生采取晨讀、集體朗讀、自由散讀、對話表演等形式,并在每布置一次閱讀練習時,都要向學生提出明確的閱讀要求,以便學生帶著閱讀目的閱讀。在自由閱讀時,就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認識和體驗,進行課內、課外、天上、人間、古今中外的廣泛聯想和想像,把課文的文字符號變為多姿多彩的美的立體畫面,把作者沒有直接說明的意思補充完整,這樣才能欣賞作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二、語文閱讀的意義和作用
閱讀的基本技能包括略讀(skinning),查讀(scanning),理解大意(reading for main ideas),猜測詞義(dealing with unfamiliar words and phrases),預測下文(predicting),了解重要細節(reading for specific information), 推理判斷(inferring), 理解句子和文章組織結構(understanding sentence and text organization),了解文章風格和文體(understanding the writing style)等等。
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圍繞新課程標準的閱讀要求,結合閱讀材料的內容和特點,聯系閱讀的基本技能對閱讀教學進行試驗性設計。在通常情況下,閱讀教學主要有讀前準備階段(pre-reading),快速閱讀階段(fast reading),仔細閱讀階段(careful reading)和課后綜合練習階段(post reading)。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任務型教學法,即以“學生中心,在練中學,用中學”的教學模式。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二第四模塊的閱讀課文Three Great Composers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為例來淺談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策略。
一:讀前準備階段(pre-reading)
Three Great Composers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介紹三位外國音樂家——海頓(Haydn),莫扎特(Mozart)和貝多芬(Beethoven)的生平事跡。教師應首先借助與課文相關的故事、歌曲、 圖片、名言或熱門話題等形式導入新課導入課文,介紹相關背景知識。導入英語閱讀教學中非常重要。其次教師才結合課文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并規定明確準備階段的內容:如熟讀課文內容, 正確使用工具書查找文中出現的生詞、短語及其讀音、詞性、意義以及它們的用法,找出課文中難以理解的詞組或句子。這樣才能為課堂教學作好鋪墊。
二:快速閱讀階段(fast reading)
根據英語新課程的標準和閱讀教學理論的要求, 快速閱讀包括略讀(skinning),查讀(scanning),理解大意(reading for main ideas),就是讓學生用盡可能快的速度閱讀課文,忽略不懂的句子或生詞,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內容,并非是一字不漏,一句不漏地閱讀;并可以讓學生通過瀏覽文章的標題、插圖、文章的首段和尾段及各段的主題句或結論句(主題句或結論句通常位于每段的開頭或結尾),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然后回答相關問題,把握文章大意和確定文章標題。完成以上任務閱讀教學能為幫助學生初略了解文章講述的大致主題及內容。
三:仔細閱讀階段(careful reading)
仔細閱讀要求學生采用以下閱讀技能:猜測詞義(dealing with unfamiliar words and phrases),預測下文(predicting), 了解重要細節(reading for specific information), 推理判斷(inferring), 理解句子和文章組織結構(understanding sentence and text organization),了解文章風格(understanding the writing style)等。通過回答問題,填寫表格,選擇正確選項,判斷正誤等一系列任務進行有效閱讀,幫助學生認知并掌握課文的具體細節信息,提高學生對語篇整體結構的認識能力。這項步驟不僅能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文章內容,組織結構和文章內容中蘊含的西方文化,還能豐富學生相關常識和拓展學生視野。
四:課后綜合練習階段(post reading)
教師應在課后綜合練習階段結合高中英語新課程教學測試試題,設計安排問題。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在此階段要求學生用簡明扼要的語言復述課文,已到達把零散的信息升華為概念的能力,把閱讀材料的感知輸入轉化為深層理解的過程的目的。
教師除了要幫助學生完成課本中的閱讀材料,還要選擇適合學生的課外語言材料。一方面閱讀材料要適合學生的英語水平:另一方面閱讀材料要符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認知水平。找到恰當的文章,就解決了“讀什么”的問題。如果我們所找的文章太難,就容易使閱讀者失去信心,對英語閱讀產生畏懼感。如果所找的文章太簡單,就容易使閱讀者認為英語閱讀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下面以四川省2012年的高考英語試題“閱讀理解”部分C篇文章為例。本篇文章完全適合高中三年級學生。文中第一句就講到“I left university with a good degree in English Literature, but no sense of what I wanted to do.(作者以優異的成績大學畢業,但不清楚進入社會自己能從事什么職業?)”, 顯然課文要告訴我們“大學生的就業問題”,這是高中三年級學生都想知道的,也是大家都感興趣的。這句話結構簡單,容易理解,因此使這篇文章更令人感興趣,這正適合高中三年級學生口味,也適合他們的水平,可以作為課外語言材料。
C
I left university with a good degree in English Literature, but no sense of what I wanted to do. Over the next six years, I was treading water, just trying to earn an income. I tried journalism, but I didn’t think I was any good, then finance, which I hated. Finally, I got a job as a rights assistant at a famous publisher. I loved working with books, although the job that I did was dull.
I had enough savings to take a year off work, and I decided to try to satisfy a deep-down wish to write a novel. Attending a Novel Writing MA course gave me the structure I needed to write my first 55,000 words.
It takes confidence to make a new start — there’s a dark period in-between where you’re neither one thing nor the other. You’re out for dinner and people ask what you do, and you’re too ashamed to say, “Well, I’m writing a navel, but I’m not quite sure if I’m going to get there.” My confidence dived. Believing my novel could not be published, I put it aside.
Then I met an agent(商)who said I should send my novel out to agents. So, I did and, to my surprise, got some wonderful feedback. I felt a little hope that I might actually become a published writer and, after signing with an agent, I finished the second half of the novel.
The next problem was finding a publisher. After two-and-a-half years of no income, just waiting and wondering, a publisher offered me a book deal — that publisher turned out to be the one I once worked for.
It feels like an unbelievable stroke of luck — of fate, really. When you set out to do something different, there’s no end in sight, so to find myself in a position where I now have my own name on a contract(合同)of the publisher — to be a published writer — is unbelievably rewarding(有回報的).
由于此文是補充的課外語言材料,所以基本文章內容進行簡單提問,幫助學生了解文章重要細節信息和主旨大意。問題如下:
(1)Why did the author decided to write a novel?
(2)How did the writer feel halfway with the novel?
(3)What does the writer mainly want to tell the readers in the last paragraph?
(4)What does “I was treading water.” mean?
(5)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關鍵詞】閱讀技能;訓練;文章
文章賞析能力也可以稱作閱讀技能,它是人類一項特殊形式的活動,有其獨特的技術要求,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閱讀技能的訓練。根據閱讀方式的不同,我們可以將閱讀訓練分成五部分,即朗讀訓練、默讀訓練、精讀訓練、略讀訓練、跳讀訓練,下面我們共同探討幾種閱讀方式的訓練方法。
一、朗讀訓練
古代教育家非常重視“吟誦”,認為只有拿腔拿調的讀,才能進入文章的情境之中,品味出文章的妙處。這里筆者將朗讀的好處總結為以下幾點:1.朗讀有助于深入體味文章的思想感情。2.朗讀有助于密切讀和寫及語和文的關系,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3.朗讀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朗讀如此重要,在朗讀訓練中,教師應該給學生提出數量和質量的要求,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逐步訓練。
朗讀訓練大體可分為三個步驟:1.正確地朗讀。這一階段教師應當要求學生讀音正確,停頓適當,不錯不漏。2.流暢地朗讀。學生要正確地把握語調(抑揚頓挫)、語氣(輕重緩急),連貫地朗讀課文。3.傳神地朗讀。這一訓練階段要求學生應當能熟練運用語音和表情,表達文章的風格神采。以上訓練過程不僅僅包括語音技術方面的要求,還包括對文章理解程度的要求。隨著學生朗讀次數的增加,其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也能得到相應的提高。但是學生具體要朗讀多少遍才能達到教學效果,這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進一步研究。
二、默讀訓練
默讀是一種比較適宜的實現快速閱讀的方式。將朗讀與默讀的活動過程作比較可以發現,朗讀要經歷“目―腦―口―耳―腦”五個反應過程,而默讀僅需要兩個活動過程,即“目―腦”。默讀將朗讀程序簡化,經過視覺反應后直接傳導給大腦,不需要其他媒介就可理解,速度自然就快。因此,我們可以將默讀稱作“直接閱讀”,將朗讀稱作“間接閱讀”。
訓練學生默讀的教學方式主要有:1.提高視覺接受文字符號的速度。這是由于視覺接受文字符號的速度低于思維的速度。教師應當在日常教學中進行擴大學生視覺幅度的訓練,鼓勵學生增加一次辨認字的數量,將學習內容整合起來讓學生直接理解句或段的含義。2.提高默讀的理解率。閱讀的理解率是閱讀后答對問題數與受試問題數之比。一般來講,學生的閱讀理解率在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八十之間為最佳狀態,若低于百分之七十,則表明學生讀得太快,教師應當指導學生降低閱讀速度;若高于百分之九十,則表明讀得的太慢,教師也應幫助學生適當提高閱讀速度。3.提高學生的想象、聯想、思維、記憶的速度。適當的聯想和想象可以幫助學生很快的理解課文,在初始的教學階段,教師就應當與學生共同想象、共同聯想,逐步引導學生獨立想象、聯想。
三、精讀訓練
精讀主要是針對優秀的文學作品和內涵較深、經得起推敲的文章,為了達到全面、精細、深入的理解目的,教師就必須指導學生從文章的整體到局部、從局部到整體、從形式到內容、從內容到形式地反復練習,并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多比較、多歸納、多觀摩、多體會,幫助并引導學生很快地發現文章的特性,發覺其中豐富的蘊藏。精讀訓練主要包括四個步驟的訓練,即讀、析、評、用,使學生掌握識字、解詞、理層次、析文意、評寫法等知識技能。同時,教師還要為學生具體指點理解詞義的方法、理解句意的方法等,這是由于每句話都有它的語言環境,特別是對那些含義比較深的句子,只有聯系上下文才能理解文意。
四、略讀訓練
略讀的特點是“提綱挈領”。學生要掌握略讀的閱讀方法,就不能將閱讀文章停留在對情節的具體感受上或對細枝末節的了解上。教師應當著重訓練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讓學生經過分析舍去細枝末節,把握重點的字詞句及人物、情節、表達方式,從中概括出文章的基本內容、主要思想和特殊技法。
略讀訓練的基本內容有:1.書目指導。由于同一種書往往出版好多版本,教師就應當向學生推薦書目,并對這些書的版本、內容作簡要的介紹,說明各自的優劣,便于學生從中擇優閱讀。2.序目指導。教師應當在教學中逐步培養學生讀書先讀序目的習慣,從序目中學生能了解該書的全貌,并根據需要挑選需要的章節閱讀。3.閱讀方法指導。不同類型的書應當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例如,知識性書籍學生需要做摘要記憶;小說要了解重點人物和主題思想;詩歌著重綜合感受;評論性文章抓住主要觀點、根據;古文由文字了解文意及正確對作者作出評價。
五、跳讀訓練
這里要特別注意跳讀與掃讀不同,掃讀是逐行、逐頁的掃視。而跳讀則是要有取有舍,跳躍前進,也就是說學生要在閱讀過程中略去一些內容,只擷取文章中比較關鍵的部分閱讀的方法。因此,跳讀這一閱讀方式最大的特點就應該是“各取所需”,即學生在閱讀材料中挑選出自己所需要的章節內容來讀。鑒于以上的原因,跳讀方式也可稱作“搜索性閱讀”。
【關鍵詞】英語閱讀技能訓練系統化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3-0060-02
一、問題與分析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閱讀課一直很受重視??杀M管教師與學生付出了很多努力,閱讀教學的效果仍不盡如人意,這種“高耗低效”的結果極大地困擾著我們。就拿筆者來說吧,自認為對閱讀教學有一定的研究,能靈活地運用閱讀理論指導教學。但在一次紹興市的期末調研統測中,筆者所任兩個班的學生閱讀題失分率普遍較高,全對的只有21.8%、25%。失落之余,靜心分析學生錯誤,發現中等生及學困生存在以下問題:
1.語句識別能力較弱,無法快速感知句子結構,不會分析長難句,不清楚指代關系。
2.篇章能力較差,無法理順文章脈絡,不會找主題句和語篇標記詞、把握不住段與段、句與句的邏輯關系。
3.只是憑感覺做題,細節錯位、脫離原文、以偏概全、混淆推斷與事實。
4.缺乏耐心,尤其是遇到篇幅較長或語句較長時,心煩意亂,或是粗心大意、焦慮緊張。
反思自己的教學,盡管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把語言知識教學與閱讀策略培養作為教學重點,但是由于缺乏整體規劃和系統訓練,被教材牽著鼻子走,導致許多學生無法實現“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兩種模式的同步,閱讀能力較弱。
二、措施與實踐
基于以上問題,筆者采取措施,整體規劃培養過程,從以下三方面著手,結合教材,既有分階段的專門訓練,又有所側重的交互訓練,在日常教學中著力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訓練詞句識別,提高學生“自下而上”的解碼能力
詞句識別能力是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的前提,學生能迅速抓住關鍵詞并識別各種句式是實現跳讀的基礎。相互作用模式專家指出:“熟練讀者讀得快,并不是他的猜測能力強,而是因為他能迅速自動地辨別大部分詞匯?!?(轉引龔作導,2008)
1.快速識別單詞和詞組練習列出本節課或本單元的單詞和詞組,利用課前三、五分鐘,訓練快速識別詞匯,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找出相同的詞匯,不準回看、聲讀,強調速度,反復訓練。如:photo, potato, photo, phone, photo; pound, proud, pound, pride, pretend……
2.簡單句辨認訓練結合課文中的句子,學習五種簡單句句型。訓練學生在“找謂語,定主語”, 最短時間“去枝葉,找主干”,找到關鍵詞。如在 “This week we asked students at New Star High School the best ways to learn more English.”一句中,we,asked,students,ways為關鍵詞。
3.長句識別訓練有了簡單句的識別能力后,逐步加強并列句與從屬句等長句的識別訓練。訓練學生“找主句,辨從句”,把握句子的核心意義;“尋關聯,辨邏輯”,分辨出句與句之間的邏輯關系。
4.簡單句和復雜句限時訓練 選擇10句本節課中或本單元中的簡單句和長難句,利用課前三、五分鐘,讓學生快速找出帶有生詞的句子主干,深化句式識別能力。
除此之外,筆者還讓學生把句式和高頻詞匯結合起來造句,作為課后作業,既鞏固了單詞,又深化了識別能力,充分利用“自下而上”的閱讀教學模式。這種訓練既熟悉詞匯,快速識別關鍵詞,又增強句式識別能力,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解碼能力。
(二)訓練閱讀策略,提高學生“自上而下”的篇章能力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閱讀材料,培養閱讀策略,教會學生根據大標題、副標題、插圖、表格等方式對文章內容進行預測;運用上下文和構詞法猜測詞義;通過查找主題句或首尾段內容整體把握文章脈絡;查讀、略讀等。在訓練具體某一策略時,為了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英語閱讀策略的培養中,采用O?蒺Malley 和Chamot(1990)的經典五步法:
1.教師解讀目標閱讀策略,讓學生理解該目標策略的含義。在具體的語言學習過程中,教師要通過“有聲思維”的方法把策略運用的情況展示給學生聽,讓學生跟著老師的思路學習閱讀技巧。
2.選用教材外素材或教材中的內容進行策略使用演示,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策略的使用過程,體會使用該策略對自身的英語閱讀所蘊含的積極意義。
3.結合教材中閱讀文本進行策略訓練,讓學生實踐并運用目標策略,獲得直接經驗。
4.經過練習后,學生需(在教師的引導下)對自身的策略運用情況進行評估、反思和交流。教師借此了解學生策略使用情況,以決定下次課程的設置和改進。
5.布置新的閱讀任務,讓學生體驗運用剛學的策略以利于鞏固。
閱讀策略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應一段時間側重訓練一種策略。有些策略必須在課內進行,如:段落略讀限時訓練,向學生展示一段新課文,要求學生通過略讀關鍵詞和語義群找出大意,然后將標出關鍵詞和語義群的段落展示給他們進行驗證,以提高閱讀速度。而有些則可以課內外相結合,如:語篇連貫訓練,段落主題句練習和猜詞等等。圈出語篇標記詞或通過閱讀段落,填上合適的語篇標記詞,培養學生的語篇能力;給出100字以內的段落,讓學生找主題句、選擇主題句或寫主題句;給出上下文(3-4個句子),學生通過閱讀,猜測生詞詞義。
除此之外,筆者還選擇了一些與課文同步、難度適中,有趣味性和時效性的課外閱讀材料,幫助學生復習單詞,鞏固句式,提高興趣,樹立信心。在閱讀策略方面使用自上而下”的閱讀模式,注重語篇的理解。如看到文章標題、黑體字就能預測文章大意、背景情況和文章風格;能夠關注文章開頭第一段、段落主題句和結論句,理清文章脈絡;能根據上下文和構詞猜測詞義。改進閱讀題的講評方法,注重對學生進行思維點撥。
(三)精選課外閱讀,提高學生“相互作用”的綜合能力
閱讀中的問題類型主要有主旨題、細節題、推理題和詞義題,既考查學生“自上而下”的篇章能力,又考查學生“自下而上”的解碼能力,在考試時,學生又面臨時間的限制,這就要求教師精選課外閱讀文章,訓練學生“相互作用”的綜合能力。
1.文體結構訓練閱讀前,引導學生對文體結構進行預測,可以降低閱讀難度。如記敘文要抓住時間、地點、人物、過程和結果等要素;說明文包括事物的特征、優缺點和方法步驟;新聞則要從事件、過程、結果、敘述順序和作者(或不同人物)的態度等方面去把握;議論文需抓住作者的觀點及例證,或正反兩面的論述。筆者選擇不同體裁的文章,讓學生通過排序、填表格等形式來檢測學生是否理清文章脈絡。
2.閱讀速度訓練閱讀速度是閱讀理解能力的重要標志,限時閱讀是訓練速度的有效方法。在經過詞匯、句式、主題句和文體等訓練后,進行限時閱讀,閱讀速度和準確性都會大幅度提高。
3.擴展閱讀當學生的理解能力達到一定程度時,教師引導學生對文章的精彩詞和段落進行討論、復述,并介紹一些英語課外讀物,如《21世紀報》(初中版)等,引導學生自主閱讀,逐步實現“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兩種模式的同步。
三、幾點體會
在閱讀教學的探索過程中,筆者深深地體會到:
1.閱讀是一個綜合過程,既要有扎實的詞句基礎,又要有較強的篇章分析能力。教師不能片面理解現代英語閱讀理論,單一地采用“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教學模式,或者忽視中下生,采用“相互作用”模式,應該在不同階段交互運用多種閱讀模式。
2.閱讀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積淀過程,是一個持續不斷的內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方法指導,階段性地對學生進行大量而有效的訓練,使學生內化閱讀技巧,提升閱讀技能。
3.閱讀技能的訓練以教材為載體,以課堂為主渠道,以作業為延伸,要求教師站在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角度,精心設計詞匯、語法和篇章教學。
參考文獻
【關鍵詞】任務驅動 英語閱讀 微技能
任務驅動是任務驅動教學法的簡稱。任務驅動教學法是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一種教學方法。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以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為線索,把教學內容巧妙地隱含在每個任務之中,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經過思考和教師的點撥,自己解決問題,并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產生一種學習實踐活動。
閱讀能力的培養是語言輸入的重要環節,然而通過調查,我發現目前的初中生英語的閱讀能力存在以下問題:
一、閱讀目標單一,缺乏閱讀的快樂體驗
目前教材的閱讀教學主要集中在每個單元reading部分的學習,而學習的內容很簡單,就是讀課文,老師講解課文中的句子,翻譯句子,然后做語法練習題。專門的系統的閱讀策略訓練幾乎沒有,課外的閱讀僅僅局限于作業中的練習題,讀完文章后做四選一的選擇題。目標太過單一。缺乏閱讀的快樂體驗,為完成習題而閱讀。
二、缺乏閱讀期待
長期的閱讀習題訓練時學生在閱讀之前不會對文本的內容作出預測,只會被動地做練習題,這樣的習慣被用于進行文學作品閱讀時往往出現不會從整體上去把握作品的內容。
因此,在教學中,我做了以下的微技能訓練的嘗試:
1.審讀標題的能力。標題是文章的關鍵,它通常能向讀者傳遞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情感傾向。在閱讀過程中,許多學生往往忽視閱讀材料的標題,沒有根據標題預測閱讀材料內容的意識,不會利用與標題相關的背景知識,更不會依據標題歸納全文的主旨和梳理文本線索,最終不能準確把握閱讀材料的中心內容,理解材料時往往偏離主題。教師在教學時要指導學生審讀標題的意識,依據標題引導學生預測文章內容,培養學生的預測能力,提升學生的閱讀技能。
任務設計:
目標:培養學生審讀標題的能力。
活動過程:準備十篇有標題的快速閱讀材料,讓學生根據標題預測文章的內容,然后閱讀驗證預測是否準確。
優點:篇幅短小,學生完成任務的時間較短,不易引起疲勞,有利于學生訓練效率的提高。
基本要求:文章與標題相互分離,學生在預測時將可能出現的要點用關鍵詞寫下來。然后檢驗預測。
反思:這類訓練要長期堅持進行,不可一曝十寒,否則效果欠佳。準備大量的速度材料需要教師的精心準備。
2.多樣化的詞匯處理方式。詞匯學習屬于支撐性技能任務 (程曉堂,2004),對學生的閱讀質量的影響巨大。
(1)排序糾錯。
目標:在熟悉上下文語境的基礎上學習詞匯,鞏固詞匯。
活動過程:在閱讀文章之后,從文章中找出5―8個句子,打亂順序,并將某些單詞用不合適的單詞替換掉,要求學生以文本為依據,把打亂的句子按照正確的順序排列好,并將不合適的單詞改正。
優點:鞏固詞匯,詞在句中、詞不離句,詞匯的掌握由易到難。
基本要求:熟悉單詞出現的上下文語境。
反思:這種方式在我們的教學中,是很少使用的,是因為我們沒有意識到語境對掌握詞匯的重要性,而且沒有從學生的興趣出發設計語言實踐活動。
(2)釋義配對。
目的:在句中理解詞匯。
活動過程:學生讀完文章之后,教師用英語呈現幾個句子作為對課文中的重要詞匯進行解釋,讓學生在標出所在的段落找出相關的詞匯。
優點:重要的詞匯在學生理解課文后再次通過加深對詞意的理解達到對詞匯的掌握;單詞的記憶和理解有了可以依賴的上下文。
要求:學生具有用英語準確解釋英語單詞的能力。
反思:我們目前使用的新教材,在文章之后,設計一道習題將單詞與其釋義分兩欄進行配對;也有的寫出與文章中意思相類似的句子讓學生用文中出現的單詞填空。但后者明顯有不足的地方,因為不是在原文中配對,學生不能直接接觸句子、鞏固詞匯,而且因為再次出現新的句子而使得詞匯理解難度增大;所有單詞都被同時呈現,學生可以在不理解單詞的同時,用排除法一樣能選出正確答案。同時,我們的教學活動不夠靈活,不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詞群。
目的:通過發散思維的方式記憶詞匯。
活動過程:在閱讀 “Trees” 一文前,讓學生聯想與此主題相關的詞匯。如下圖:
優點:這樣做的好處是通過啟發式教學,把學生腦海中詞群串在一起并把相關詞匯又復習和鞏固了一遍,同時為下一步的討論以及之后的寫作提供了豐富的詞匯。此外,相關詞匯累計記憶更高效。
要求:學生要有一定的詞匯積累,而且具有發散性思維的能力。
反思:單一地教授單詞不利于學生詞匯量的積累,也會從一定程度上挫傷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本文主要以英語閱讀過程中必需的微技能為基點,有針對性地設置教學任務,使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自主探究,自主建構,自主展示,其學習興趣和閱讀能力都有很大提高,競爭意識也得到培養。
參考文獻:
國家教委新頒全日制高中英語考試大綱明確強調高中學習重點應在進一步發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上,著重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細則如下:
1.能以每分鐘70―80個詞的速度,讀懂生詞率不超過3%的有關人物傳記、故事、記敘文、科普小品和有關社會文化、文史知識等不同題材的材料。
2.能讀懂簡單的應用文,如信件、請柬、通知、便條和常見標志等。
3.能運用一般的閱讀技巧,基本把握所讀材料的中心思想、主要事實、主要邏輯線索、時間和空間的順序。
4.能根據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態度和觀點。
5.能根據已知的事實推斷出語篇未直接寫出的意思。
6.除教材內容外,課外閱讀量應達到20萬字左右。
因此,英語閱讀理解題是測試學生英語綜合理解能力的題型,在高考中占有極高的權重。因此,教授學生分析該題的設問類型和解題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二、《考試大綱》對閱讀理解的主要要求
1.掌握所讀文章的主旨和大意,以及用以說明主旨和大意的事實和細節;
2.既理解具體的事實,也理解抽象的概念;
3.既理解字面意思,也理解根據字面意思可以推斷出來的沒有明確說出的深層含義,包括作者的態度、意圖等;
4.既理解某句、某段的意義,也理解全篇的邏輯關系,并據此進行推理和判斷;
5.既能根據文章所提供的信息去理解,也能結合中學生自己應有的常識去理解。
三、閱讀理解主要考查形式
1.細節理解題。即要求考生對閱讀材料中的某一具體事實和細節進行理解。這一題型常見的命題方式有事實認定題、排序題圖形辨認題、數字運算題等。
2.推理判斷題。這類題主要考查學生根據文章的字面意思,通過語篇邏輯關系,研究細節的暗示,推敲作者的態度,理解文章的寓意等。推理判斷題屬于主觀性較強的高層次閱讀理解題。
3.主旨大意題。該類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所讀材料中心思想的概括。其考查形式有很多,如概括標題、主題、中心思想等。
4.詞義猜測題。即要求考生根據一定的上下文猜測生詞的詞義。
上述四種形式的考題可歸納為:細節題、邏輯題和主旨題。
四、英語高考閱讀理解解題技能
(一)細節題解題技能
注意或記住作者在陳述中談到的是何人、何處、何事、何時和何故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讀者必須密切重視人名、日期、事實、數據和地點等。對于這類細節性的問題,多數文章都比較明顯地提供了事實(facts)和細節(details),其答案必定在文章論述范圍之內。讀者應該找出文章中為選項提供依據的單詞和句子,而不能脫離原文去獲取信息,也不能倉促地作出沒有原文根據的假設。題型的主要結構形式及解題技巧如下:
1.設問模式――特殊疑問句
1.1設問要義
是以提問的形式提出問題,用于測試讀者理解閱讀材料中具體內容的能力。所有的題目常以5個W和1個H引導的問題作為開始的問句,問題主要涉及時間、人物、地點、原因、定義、數字等。其發問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What does (did) somebody (something) do?
What do people like to do for...?
What effect did something have on...?
1.2解題技能
(1)先看文章后面的問題,注意記憶關鍵的詞語,如人物、時間、事件等,確定每題目的發問中心,也就是說,某個問題是針對什么提問的。這樣我們就可以帶著問題去閱讀文章,做到有的放矢。這常常被認為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2)把每個問題的發問中心反饋到原文中去。當讀到有關解答發問中心的信息時,可在有關信息下面畫一直線以示突出。如果問題的順序沒有按順序給出,可以在原文信息下劃線、做記號的同時,把問題的題號也標出來,這有利于最后檢查并節約時間。
(3)在原文中找出解答信息后,即把原文信息代入問題中去,與所列選擇項目進行對照,凸現原文信息相符的那項,即是正確的答案。
2.設問模式――不完整的陳述句式
2.1設問要義
有些題目出現的并不是問句,而是一個不完整的陳述句,要求讀者選出的答案與題干構成的句子在意義上與原文內容相符。題干為不完整的陳述句部分,而選擇項目為完形部分。選擇的項目主要涉及人物、時間、地點、事物、數字、目的、原因等,這種題型的常見形式有以下幾種:
The value of something amounts to ______.
A certain kind of person is someone who______.
People are looking for better ways to______.
2.2解題技能
這類題的答案與原文在字面上的差異很大,有時還要找出與前句的內容在邏輯上的聯系。因此,在答此類細節題時,準確理解是關鍵,一定要冷靜,仔細分析。
3.設問模式――排除式
3.1設問要義
設問要復雜于前面兩種形式,但都是依據短文所提供的事實細節,要求讀者完全理解全文,可以直接在文章中找到答案。還有一種問題的形式,就是要求我們排除文章中的說明信息,找出原文未涉及的內容,間接地找出問題答案。這類題型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Which of the following are NOT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ould NOT be a consumer as described in the passage?
The author does NOT tell us ______.
3.2解題技能
在做這類題時,首先要仔細閱讀題后的選擇項目,牢記各個項目所闡述的不同內容。建議帶著這些不同的內容去閱讀原文。凡是原文中的信息有選擇項目內容相同的,我們可以在這些信息下劃線,以作為排除的內容。如果基本選擇項目的內容在原文找不到相應的信息,那么該選擇項目即為該題的答案。這類題與前兩種題型不同,后者的答案包括在原文的內容中,即與所述事實具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而前者的答案是被排除在原文內容之外的。因此,在答題時要將與原文有關的三個選擇項排除,剩下的才是正確答案。
(二)邏輯題解題技能
閱讀技能是考生語篇理解能力的重要表現,即考生綜合運用語感、語法、詞匯、邏輯等方面的知識進行分析和判斷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閱讀文章時,只理解個別句子的意思是不夠的,還需要把上下文的意思聯系起來,弄懂前后句之間的邏輯關系。同時也要注意句子間或段落間的上下過渡,或呼應的承接詞語的作用,包括連接詞、某些副詞及介詞短語等等。這些承接詞語往往被用來表示主題思想與輔助論點之間、輔助論點本身之間的聯系。我們可把它們看作指示器(信號詞),對我們的思維起著指示方向的作用。借助它們的提示,才可以準確地分析句子結構和段落結構,分清層次,確定文章的主題思想和細節等。
(三)主旨題解題技能
主旨題的目的是檢查對短文整體理解概括的能力。主旨(包括段旨)題常見的提問形式“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What is the main topic of this passage?”等。有時還要求考生確定相應的文章標題來測試其對全文中心思想的領悟;有時要求確定文章的基調或作者的寫作目的,以此來測試其對全文的理解。
解決這類題型的要點是抓住中心思想。要把握文章的中心,首先必須抓住每一段落的中心,然后歸納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在回答主旨題型時,抓住文章的各段落的要點對答題是非常重要的。而各個段落的要點一般是由主題句體現的。
主題句一般位于段首、句末、段中,還有前后呼應的主題句,即兩個主題句簡單地重復,后一個主題句或者對該主題作最后的評述,或把主要要點作一概括,或使之引申留給讀者去思考。最令人棘手的是所選的短文出現無主題句的情況。如果沒有主題句,考生可以采用提綱挈領法,通過分析細節把文章的要點歸納出來。具體方法如下:
A.判斷出文章的主題究竟是指一個人、一個地方還是一件事情,如某一概念、設想等;也可能是某一事情的過程、方法??傊?,人、物、地點、思想或過程都可以成為主題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