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杜甫的簡介資料范文

杜甫的簡介資料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杜甫的簡介資料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杜甫的簡介資料

第1篇:杜甫的簡介資料范文

杜甫的詩歌中,尤其是后期作品,高頻率出現的一個字就是“孤”。如在《登岳陽樓》《將曉二首》《孤雁》等諸多作品中作者有“老病有孤舟”“垂老孤帆在”“孤雁不飲啄”等這樣的詩句,為何詩人頻頻寫到“孤”,并以各種單只或單個的意象入詩,這很值得我們去沉思。

杜詩中的“孤”,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就是“寂寞”。當然,某些時候它在詩中的意思是“孤獨”,那是從字面的解釋來看。然而從更深層次來說,詩人不停地在詩中寫孤獨的雁,孤獨的船,其背后是“寂寞”在作祟。在這里,我們引入對二者的心理學解釋: “寂寞(Lonessless)指當我們的社會關系缺少某些重要特色時,一種主觀的不愉?!薄凹拍莻€人的內部感受。”而相對于相對于寂寞這種主觀感受,孤獨(Aloneness)則是“與他人隔離的客觀狀態”①。由上述兩個概念來看,我們可以輕松得出關于杜詩中的“孤”究竟是哪種狀態。詩人沒有離群索居,至少還與家人生活在一起,所以它不是一種“客觀狀態”,而稱之為“寂寞”,正是由于他的社會關系缺少了“某些重要特色”,這種重要特色的消失造成了他個人內心的不愉受。在古代文人的生活中,其社會關系不外乎交友、入仕,與家人、與故鄉的關系這幾種。從杜甫在西南一帶漂泊的時期來看,他生活中所缺少的正是其向往的故鄉與朝廷生活――想入朝而不得,想歸故鄉又無所依靠。他漂泊西南的一個原因就是投靠親友或親戚,所以與朋友的交往在其生活中是不缺乏的,因為攜家遷移,故與家人的關系也是不缺少的,他所欠缺的正是上述所言的故鄉與朝廷生活?!傲_勃特?魏斯以個人所缺乏的特殊關系為基礎,而區分出兩種類型的寂寞,‘情緒型寂寞’乃由于沒有任何親密的人可以依附”,“‘社會型寂寞’則當個體缺乏社會整合感或缺乏尤由朋友或同事等網路所提供的團體歸屬感時便會發生”②。依據上述心理學的理論,我們可以把杜甫的寂寞定義為“社會性寂寞”,原因是“因孤獨而缺乏歸宿”。從這兒我們就可以解釋為何杜詩中頻繁出現“孤”這一詞匯了。由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用一個詞匯來概括杜甫的這種心理狀態,即“歸屬意識”。這種意識來自于杜甫的內心世界,是潛在的,可能詩人本身并未意識到這種寂寞的感覺來源于他內心對于歸屬的渴求。它是一種心理狀態,在人離開他熟悉的環境和人群后便很容易產生,而杜甫長期作客西南,這一狀態在他身上體現得尤為鮮明突出,并在作品中表現出來。

詩人尋找歸屬的過程中有成功,有失敗。詩人并不只是尋找一種歸屬,人所需求的歸屬感有多種,依據不同的情況會有不同的需求。杜甫遠游西南,自始至終是攜家遠游,而不是像其他詩人那樣獨自遠游,這種情況說明詩人有對家庭生活的需求;他懷念故土,牽掛故鄉的弟、妹,說明他有對故鄉生活的需求;他念念不忘“長安”,在詩中反復提及君主和朝廷,說明他有對政治生活的需求。而且詩人在作品中提及自己時,標記的身份永遠是“客”,這不僅是一種事實,還包含詩人隱于詩歌的深沉而強烈的“歸屬意識”。下面針對詩人可實現的歸屬――即內心對家庭的依戀而在現實中得以實現這一方面展開論述。

杜詩中有很多關于家庭、妻子、兒女的描寫,這其中自然有儒家關注家庭、家庭觀念深重的原因在其中,但如果細讀這些作品,可以看出詩人不僅僅是出于傳統的儒家觀念而關心家庭,還有很多是出于情感的需求。比如他很多作品寫了對子女的關愛,對妻子的愧疚,這在唐代詩人中是不多見的。在安史之亂爆發的初期,杜甫為了追隨君王,不顧生命危險奔赴行在,也是在安頓好了一家老小之后。乾元詩人棄官攜家遷徙,從此幾乎不曾與家人分散過。當詩人不在家人身邊,尤其是在安史之亂爆發的動蕩時期,詩人寫下了很多關于家人的作品,如詩人被叛軍所俘,身陷長安,還在惦記著州的妻子和孩子,并創作了很多相關的作品,如《遣興》《一百五日夜對月》《憶幼安》《春望》《月夜》等,寫到“雙照淚痕干”的妻子、“聰慧與誰論”的孩子,內心充滿對妻子感激的“世亂憐渠小,家貧仰母慈”等。這是戰亂中的杜甫和他的家人。

為了逃避戰亂,同時也為了生存,杜甫攜家在西南一帶不停地遷移。詩人說他的生活是“因人作遠游”(《秦州雜詩二十首》)的生活,這是因為杜甫棄官后沒有了經濟來源,為了生計,他只好去投靠那些可以給自己經濟支援的朋友們。戰亂時期生活艱難,詩人活得也并不瀟灑,所以他屢屢在詩中提及無米無錢,生活難以為繼,需要朋友或官員接濟。如《戲簡鄭廣文虔兼蘇司業源明》《佐還山后寄三首》《奉贈李八丈判官》等,詩中嘲諷自己如“窮轍鮒”“喪家狗”,多虧朋友接濟,生活才得以維持。他常常為討得一點酒錢、一點稻米、一點果蔬專門寫詩寄給朋友,雖然外表看來文雅,實質卻是如詩人所說的,如同“窮轍鮒”一樣,如“賴有蘇司業,時時與酒錢”“已應舂得細,頗覺寄來遲”“堪聞霜薤日,重惠意如何”等。杜甫的這些努力歸根到底是為了經營和維持家庭。他愿意為了家人的溫飽放下尊嚴,所以我們在杜詩中從未看到詩人因拖家帶口而發出的任何不滿和怨恨,相反,詩人更多表達的是愧疚。他與家人同甘共苦而不愿離去的背后折射出詩人內心強烈的歸屬意識,這意味著一部分精神家園的存在。

在四川成都和夔州的一段時期,是詩人和他的家人生活相對平靜也相對閑適的。他苦心經營浣花草堂,學習管理百畝農田,去嚴武幕府做幕僚,從他的這些努力和堅持可以看出詩人所承擔起的對家庭責任。他的作品時時演繹家庭中的悲喜,這在唐代詩人中是不多見的。在成都幾年的生活,杜甫獲得了難得的快樂和滿足。而這種滿足幾乎全部來自于他的家庭。因為仕途無望,于政治上他幾乎無快樂可言,而他的家庭,讓他內疚的同時也給他帶來了不少來自內心的安逸和幸福。而只有一個人認為自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的時候,他才會得到歸屬的滿足感。如《江村》《飛仙閣》《奉贈射洪李四丈》《自閬州領妻子卻赴蜀山行三首》《別李秘書始興寺所居》等作品都是涉及家庭,并表達對家庭和妻子愧疚的作品,如“嘆息為妻子,我何隨汝曹”“飄飄愧老妻”等;當然也有歡愉之作,如“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做釣鉤”,讓人體會到家庭帶給杜甫的幸福感和滿足感;又如《元日示宗武》《又示宗武》等,都可以看出杜甫對家人的關愛及他從中得到的滿足感。

注 釋:

①② David O.Sears,Jonathan L:Freedman,Letitia Anne Peplau,黃安邦譯、陳皎眉校訂:《社會心理學》(第五版),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印行,1986年版,第356頁,第360頁。

[參考文獻]

[1] [明]王嗣.杜臆[M].北京:中華書局,1963.

[2] [清]仇兆鰲.杜詩詳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 楊倫.杜詩鏡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 浦起龍.讀杜心解[M].北京:中華書局,1961.

[5] 施鴻保.讀杜詩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6] 錢謙益.錢注杜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7] 金圣嘆.杜詩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8] 馮至.杜甫傳[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9] .白話文學史[M].長沙:岳麓書社,1986.

[10] 聞一多.唐詩雜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1] 陳貽.杜甫評傳[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12] 莫礪峰.杜甫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

[13] 張明非.唐音論藪[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14] David O. Sears,Jonathan L.Freedman,Letitia Anne Peplau[A].黃安邦,譯.陳皎眉,校訂.社會心理學 (第五版)[C].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印行,1986.

[15]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16] 劉鐵芳.生命與教化[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

[17] 任劍濤.倫理王國的構造:現代視野中的儒家倫理政治[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18] 傅庚生.杜甫詩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9] 朱東潤.杜甫敘論[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20] 華文軒編古典文學研究資料?杜甫卷(上編.唐宋之部)[M].北京: 中華書局,1964.

[21] 李志慧.杜甫與長安[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6.

[22] 唐君毅.文化意義與道德理性[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3] 鄭雪.人格心理學[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1.

第2篇:杜甫的簡介資料范文

關鍵詞:江 河 特指 泛指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097(2014)02-0078-02

作者簡介:魏珍珍(1987―),女,甘肅甘谷人,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兩漢文學。

現代漢語中,記錄河流名稱多用“江”“河”二字,且與其他字組合,例如與“江”組合的有長江、湘江、松花江、麗江、烏江、漓江、金沙江、黑龍江等;與“河”組合的有黃河、渭河、黑河、涇河、淮河、汾河、洛河等?!缎氯A字典》中“江”的解釋為“大河的通稱;特指中國的“長江”;“河”的解釋為“水道的通稱;特指中國的“黃河”。在古代漢語中,記錄河流的名字多用“~水”,而“江”“河”二字主要特指長江、黃河,可是在有些地方也泛指其他河流,或者指大河或水道的總稱。

一、“江”“河”二字的特指

《說文解字?水部》:“江,水,出蜀湔氐徼外山,入海。”[1]這里的“江”特指長江,說明長江源頭在山?!稘h書?地理志》引《禹貢》:“山在西徼外,江水所出,東南至江都人海,過郡七,行二千六百六十里?!边@里也認為長江的源頭在山。不過現已勘明,長江源位于青藏高原腹部,源流主要有沱沱河、當曲和楚瑪爾河三支,其中沱沱河為長江正源。

在先秦文獻中,出現“江”的地方大多特指“長江”。《孟子?滕文公章句下》:“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2]《詩?小雅?四月》:“滔滔江漢,南國之紀。”《墨子?兼愛》:“南為江漢淮汝,東流之注五湖之處?!边@三處都是水名并舉,“江”“河”一定指長江、黃河?!对?周南?漢廣》:“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贝颂幰彩侵搁L江水流之長。秦以后,“江”在大多數情況下仍然特指“長江”。“南北朝時所謂‘江左’‘江右’,分別指長江下游之東、南,西、北?!盵3]例如:《南齊書?王儉傳》:“儉嘗謂人曰:‘江左風流宰相,唯有謝安?!蹦铣航汀敦胺ピt》:“某官控江右之銳,絡蜂繼進。”直到唐代杜甫《秋興八首》:“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北宋蘇軾《赤壁賦》:“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風,目遇之而成色。”這些地方出現的“江”也是特指“長江”的。

《說文解字?水部》:“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侖山,發原注海。”[1]《爾雅?釋水》:“河出昆侖,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黃。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边@兩部字書里的“河”都特指“黃河”,指明“黃河”發源于昆侖山?,F今勘測到黃河源位于青海腹地,有三個源頭,一是扎曲,二是約古宗列曲,三是卡日曲??ㄈ涨铋L,流域面積最大,在旱季不干涸,是黃河的正源。

“‘黃河’之名后出,因泥沙多而水呈黃色,故名。”[3]也就是說“黃河”在這個名字出現前就稱“河”。《書?禹貢》“導河積石”即指大禹治水之事,而大禹當時所治之水正是黃河?!墩撜Z?微子》:“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漢?!盵4]《國語》:“河竭而商亡?!边@里的“河”都是專指黃河的?!墩撜Z?子罕》:“鳳鳥不至,河不出圖?!?[4]此處“河不出圖”引用神話傳說“河圖洛書”說,當然這兒的“河”也就是指“黃河”?!妒酚洝贰稘h書》中多出現“河”,多數情況下都指“黃河”?!妒酚?樂毅列傳》:“遂破騎劫于即墨下,而轉戰逐燕,北至河上,盡復得齊城?!闭f明黃河原來的河道在燕地一帶。《漢書?東方朔傳》:“夫南山,天下之阻也,南有江淮,北有河渭,其他從隴以東,商雒以西,厥壤肥饒。”“江淮河渭”分別指“長江”“淮河”“黃河”“渭河”。秦漢之后,南朝梁江淹《被黜為吳興令辭箋詣建平王》:“湛以河漢之疏,曝以秋陽之景?!彼挝奶煜椤墩龤飧琛罚骸疤斓赜姓龤猓s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边@些皆指“黃河”。

二、“江”“河”二字的泛指

東漢劉熙《釋名?釋水》:“江,公也,諸水流入其中所公共也?!盵5]雖《釋名》采用聲訓解釋名源有點兒牽強,可是可以看出這里的“江”泛指,凡有許多小河流匯入其中的都可稱“江”。《書?禹貢》:“江漢朝宗于海,九江孔殷?!薄斑^九江至東陵?!边@里的“九江””歷來有兩種解釋,一種認為是眾水匯集的地方;二種贊同孔穎達疏:“傳以江是此水大名,九江謂大江分而為九,猶大河分為九河?!粍t江以南水無大小,俗人皆呼為江,或從江分出,或從外合來?!边@里“江”泛指長江的支流。《史記?周本紀》:“昭王南巡,卒于江上。”據錢穆考證,這里的“江”指的是“漢水”。《史記?伍子胥列傳》:“至江,江上有一漁父乘船,知伍子胥之急,乃渡伍胥。”這里伍子胥從楚國一路逃亡到宋國、鄭國,直到出了昭關,繼續往前的時候就被一條大江擋住了去路,這里的“江”就不是特指長江了,而是泛指。秦漢之后,這種泛指大河流或者代指其他水名的情況就越來越多了。杜甫的《恨別》:“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老江邊。”此處的“江”指“錦江”?!冻o?九歌?湘君》:“朝騁騖兮江皋,夕弭節兮北渚?!贝颂帯敖敝浮跋娼?。

《釋名?釋水》:“河,下也,隨地下處而通流也?!迸c“江”一樣,《釋名》此處解釋的“河”也是泛指的意思。在許多典籍中,“河”有黃河支流的意思?!稌?禹貢》:“九河既道”,這里的“九河”指的就是黃河的九條支流。《詩?風?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薄对?魏風?伐檀》:“河水清且漣漪。”其中的“河”都指的是黃河的支流?!逗鬂h書?酈炎傳》:“韓信釣河曲”,據考證,這里韓信釣魚的河不是黃河,而是淮河。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本头褐缸鎳麄€疆域內的河流。

由“江”“河”二字的特指與泛指不難看出,這兩個字在先秦兩漢之際大多情況下是專有名詞,特指“長江”“黃河”,但是在此時并不僅僅只是專指,從文獻資料中可以看出,這兩個字可以泛指長江、黃河的支流,也可以是大河流的總稱,還可以專指除了長江、黃河之外的某一條河流。也就是說,早在先秦兩漢之時,“江”“河”在使用之時就已經有了引申義。秦漢之后,除了專指“長江”“黃河”,“江”“河”泛指意義的運用越來越廣泛,主要是由于我國疆域的擴大,人們地理知識的豐富,人們所知道的大河流不僅僅只有長江和黃河了,在他們表達的時候,有時候就用“江”“河”二字代替或泛指其他大河流。這屬于詞義的發展,在本義的基礎上,產生出了新的意義,本義和發展而來的新的意義同時在表達中使用。隨著詞匯的發展,才慢慢出現“長江”“黃河”的名稱,并被廣泛運用。

當然,“江”“河”二字在泛指或者代替其他河流名稱的時候,并不是隨便泛指或代替的。從上述所舉古代文獻資料中可以看出,長江泛指的是南方的大河流,而黃河泛指的是北方的大河流。長江本在南方,黃河本在北方,“江”“河”二字從其本義引申新的意義,地域不會擴展延伸得特別遙遠?!敖薄昂印痹诜褐钙渌恿鞯臅r候是以它們的支流為主,形成長江水系、黃河水系,再擴大到泛指整個北方的河流、南方的河流。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2]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0.

[3]黃金貴.水?瀆?江?河?川詞義辨析[J].湖北大學學報,1994,(3).

第3篇:杜甫的簡介資料范文

關鍵詞:新課改 多元化 教學方法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在“課程的指導思想”一節明確地提出了“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語的規范意識,提高道德修養、審美情趣、思維品質和文化品位,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其實,語文課程改革的實質是學生學習方法和教師教學方法的革命。它要求教師要以人為本,除了教給學生語文知識外,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以及自主獲取語文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因此,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多樣化,教學技巧的運用顯得至關重要。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探討了一些教學方法在語文教學中的不同運用。

一、競爭激勵式教學的應用

高中生正處于顯示自我、追求成功的階段,針對這一特點,采用競爭激勵機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其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思考問題,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如教《游褒禪山記》時,我采用分組競賽法。其過程是:

(一)教師提出問題

比如教《游褒禪山記》這一課時,根據初中學過的游記,總結了游記的特點后。提出這樣的問題:這篇游記與我們過去學過的那些游記有什么不同,哪句話才是全文的中心句。這一題5分,回答出一問2分。分析課文時,再給學生細化問題。比如,學習課文時,我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1、回答出課文中關鍵字詞的意思,答對一個得1分?;卮鸪鲆粋€詞類活用得2分,回答出一個句式得2分。翻譯句子,根據難易程度,有3分、4分、5分不等。

(二)自學、討論問題

這一過程,給學生規定時間,開始先自己解決問題。時間到時,再根據難易程度,給學生時間按照所分小組討論。

(三)教師問,學生搶答

由于這些問題有難有易,所以,基本上每個學生都有可回答的。

(四)學生向老師提問

其他學生可回答,分值可設置高一點,最后教師總結。下課時,得分最少的一組同學,要向得分多的其他組同學鼓掌。得分多的其他組同學要向得分最少的一組同學加油,說句鼓勵的話。

經過這樣的一段學習,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又是查資料,又是找注釋,小組之間討論得更是熱烈,主動求教、互相幫助的氛圍很快形成,有效地刺激和保持了學生的注意力。依賴、害羞、懶惰等心理慢慢消失,不知不覺中既獲取了知識,又鍛煉了能力。

二、多媒體教學的應用

隨著現代化科學技術的出現,人們的教學觀念也在不斷轉變,多媒體教學走進了課堂。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將教學中無法展現出來的東西呈現在學生面前,將文字、圖像、動畫、視頻、音頻等融于一體,生動、形象。這樣,既能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又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加大課堂容量,,大大提高教學效率。把學生的各種感官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從而撥動學生“趣”的心弦、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語文學習,這是傳統教學中粉筆加黑板所無法比擬的。

比如,教《鴻門宴》時,我采用了多媒體,關鍵字詞、句式及重點句子,都打在屏幕上,節省了很多時間。特別是講課文內容時,我放了電影《鴻門宴》片段,但是,在看之前,我先給學生布置任務:通讀課文,看電影時,要注意內容和課文的出入,特別是劉邦的表現和課文的性格有什么不同,這說明了什么。當看完后,同學們的興趣一下子來了,討論了近乎一節。特別是劉邦在電影中表現的“小癟三”形象和《史記》中司馬遷對劉邦的客觀描寫,從而同學們得出了看電影和看電視不如看書更貼近史實的道理。這篇課文三節課圓滿結束,效果非常好。

教杜甫的《登高》這首詩時,我先打出了杜甫的生平簡介,特別是漂泊西南時在夔州的生命中的最后三年情景。同學們看后,心情一下子就悲涼起來。然后,配合錄音,屏幕上顯示了一幅幅動畫:在洶涌澎湃的大江邊,黃葉飄落,禿樹搖曳,猿聲哀鳴,孤鳥盤旋……這時,一位老人手執拐杖,步履蹣跚,幾乎是跌跌撞撞地朝山上走來。只見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我補充道:“他已經是滿身疾病,而且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了”。此時此景,我讓學生們聽著哀婉的背景音樂,開始朗讀這首詩。我又讓同學們自由站起來讀,伴隨著是曲調婉轉的古曲,看著意境深遠的寫意畫,再加上同學們聲情并茂地朗讀,有不少同學忍不住掉下了眼淚。此時,詩、書、畫、曲多種美融為一體,既使學生們的心靈受到了強大的感染與震撼,也真正體會了杜甫“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

三、情感教育法

情感教育法是中學語文教學長期實踐形成的一種思想教育方法。它重視語文的文學因素,當教師的思想感情融入課文的情境之中時,他就能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再現課文情境,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動心、動情中學習語文,并接受老師的教育,在道德感、美感上受到深遠的影響。如今,情感教育已經成為了一個世界性、時代性的話題。在新課程改革中,如何積極推行情感教育,發揮情感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這是尤為重要的,因為,這也是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質量的有效途徑。研究語文教學中的情感目標,一定要落實在課堂教學上。如文言文愉快教育:可巧妙導入,趣味開講;可愉悅精神,陶冶情操;可以趣結束,余音繞梁;樹立課外趣引文言觀,自我發展的“愉快”教育觀。

四、閱讀教學法

第4篇:杜甫的簡介資料范文

一、精心推薦課外讀物,引發閱讀好奇心

作為教師,我們決不能規定學生讀什么書,因為閱讀是個性化的一種行為,學生喜歡閱讀什么書籍,要由他們的興趣決定,一定要給孩子一片自由的藍天。當然,這也不是說,孩子們讀什么我們就一概不管,在大的方向上還是需要老師指導的,只不過我們的定位要由直接指定者變為管理閱讀者。不然,學生自由放縱地閱讀時,往往帶有盲目性、隨意性,難免會出現不理想的結果。因此,在學習生活中,我們要指導學生選擇健康有益的讀物,多向學生推薦好書。

二、營造讀書氛圍,增加閱讀情趣

為了更好地營造讀書的“激情場”,我們對班級圖書角進行了美化,在圖書角周圍寫上許多關于激發人讀書的名言,讓孩子無形中被這種氛圍陶冶,想讀、要讀之情油然而生。另外在圖書角旁邊放上一盆小金魚,養一盆吊蘭,無形中增添了學生生活的情趣,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下更喜愛讀書了。

在平時,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閱讀興趣,我每天擠出一些時間,給學生們閱讀。設立晨讀、午讀時間,師生一起閱讀。每周的作文時間,也會抽出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讀書交流。久而久之,學生已經養成了良好的讀書習慣,他們大多數都能靜下心來真正捧起書本書海中倘佯,與書為友。

為了調動學生主動、自覺地去讀書,我還嘗試以下幾種方法:1.懸念調動法。聽前文猜結尾,在猜得過程中體味作者的思路及寫作意圖。借助課文插圖、實物、音像手段等,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猜想、帶著向往進入閱讀,引發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三、借助豐富的形式,激發閱讀興趣

學生多數都喜歡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因此,創造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活動,能使學生享受到閱讀的樂趣,感受到閱讀的重要性。從而更進一步激發他們閱讀的熱情。以下是我在語文教學中,開展的各種閱讀活動。

(一)主題閱讀課

葉圣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例子?!币哉Z文教材為中心,根據各單元的編排體系,提煉出閱讀主題,憑借和依托教材文本,開展主題閱讀課,既是對課內閱讀的擴展和補充,又提高學生搜集篩選資料的能力,擴大了閱讀量。如“濃濃思鄉情”探究閱讀;“獻給母親的歌” 探究閱讀;“古詩苑漫步” 探究閱讀等。

(二)經典閱讀課

經典之為經典,就是因為它能經受時間的考驗卻能歷久彌新。經典文學的魅力在于其蘊涵的深刻內涵,它們不是粗糙的文化快餐,如果你可以靜下心來,讓自己徜徉于一段段樸實無華卻又很難神秘的段落中,定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獲,是敲擊靈魂的聲音。引導學生閱讀經典小說的幾點做法:

1.《荒島余生》是從《魯濱孫漂流記》中的節選,閱讀《魯濱孫飄流記》這本書,從“主題概說、大師其人、作者趣聞軼事、人物素描、精彩回顧、”等角度制成課件,展示閱讀成果。

2.學習《爸爸的花落了》,走進林海音《城南舊事》,從創作背景、內容簡介、名人眼中的《城南舊事》等角度進一步理解文本(見學生的閱讀展示)。還利用閱讀課看電影。

3.幾百年來,孫悟空、豬八戒等人物的形象幾乎家喻戶曉,許多經典故事代代相傳。

4.《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作為一部閃爍著崇高理想主義光芒的長篇小說,最大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塑造了保爾?柯察金這一無產階級英雄形象。在他身上凝聚著那個時代最美好的品質:為理想而獻身的精神、鋼鐵般的意志和頑強奮斗的高貴品質。閱讀這篇小說,積累其中的名言警句,品析精彩段落。

5.人一輩子沒辦法做太多的事情,所以每一件事都要做到極致。喬布斯用極致的人生改變了世界?!妒返俜?喬布斯傳》是一本注定要名垂史冊的人物傳記。閱讀這本富有力量的書,了解這個改變世界的人。觀看CCTV10“讀書”欄目視頻,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三)大師閱讀課

在歷史的長河中,涌現出了許許多多的文學大師,他們以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卓越的才華,為世人矚目,對人類文明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根據課文所涉及到的作家,自由選擇(如:王維、杜甫、李白、陶淵明、楊絳、余秋雨、蘇軾……),開展大師閱讀課。

第5篇:杜甫的簡介資料范文

[關鍵詞] 忽如;溯源;同義復用

【中圖分類號】 H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4)03-123-1

一、“忽如”之溯源

《說文解字》:“忽,忘也。從心,勿聲?!焙鍪切温曌?,其本義是不重視;忽略。例如:《廣雅?釋詁三》:“忽,輕也。”《漢書?食貨志》:“奈何而忽?!薄稘h書?王嘉傳》:“忽于小過。”“忽”的引申義中有“疏忽”、“好像”等義,如:“忽似”、“忽若”均表示“恍若,好像”的意思。

《說文解字》:“如,從隨也。從女從口。徐鍇曰:“女子從父之教,從夫之命,故從口。會意?!薄叭纭钡谋玖x是遵從,依照。例如:《左傳?宣公十二年》:“有律以如己也。”杜預注:“如,從也?!薄蹲髠?僖公二十三年》:“所不與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其引申義有“好像,如同”的意思。例如:《列子?湯問》:“日初出大如車蓋?!薄妒酚?留侯世家》:“狀貌如婦人女子?!薄读凝S志異?狼三則》:“兩狼之并驅如故。”

“忽如”一詞最早見于《古詩十九首》:“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边@兩句意思是說在人在世間生活,就好像是遠行的旅客一樣?!昂鋈纭币鉃椤昂孟瘛薄?/p>

通過對查閱《說文解字》中“胡”和“如”的詞義解釋及相關佐證,明確了在此句詩中“忽如”一詞的準確含義。

二、古詩中“忽如”之實例

從上述中分別對“忽”、“如”的闡述中可知,二者意義相同,二字連用,是雙音節并列式復合詞,意為“好像”。這種用法不僅僅只存在于“忽如”一詞中,還用于“忽似”、“忽若”、“忽”等詞中。雖然各種大型辭書都沒有“忽如”這一詞條,但“忽如”一詞卻經常出現于古詩之中。例如:

岑參《虢州郡齋南池幽興,因與閻二侍御道別》:“仰望浮與沉,忽如云與泥?!?/p>

岑參《登千福寺楚金禪師法華院多寶塔》:“寶塔凌太空,忽如涌出時。”

曹鄴《將赴天平職書懷寄翰林從兄》:“自小不到處,全家忽如歸。”

孟浩然《夕次蔡陽館》:“聽歌知近楚,投館忽如歸。”

杜甫《覽物(一作峽中覽物)》:“巫峽忽如瞻華岳,蜀江猶似見黃河。”

以上五例中的“忽如”均是意為“好像”的用法。

通過查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歷代詩詞名句辭典》,漢語大辭典出版社出版的《詩詞曲名句辭典》,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唐詩選》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詩選》,發現在注釋中對“忽如”一詞都沒有談及,是因為爭議太大無法妄下評判,還是這個詞不重要,不需要注釋呢?通過仔細分析,我們會發現:“忽如”一詞的解釋直接關系到整個詩歌意境的表達和渲染,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關鍵詞。

為什么會出現錯譯呢?究其錯誤解釋的根源在于,望文生義,沒有從詞的源頭去發掘它的深層內涵。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唐詩今譯集》把“忽如”解釋為“真好像”,而“忽”在現代漢語中常當“忽然”之義解釋,所以人們就容易不自覺地“以今釋古”,把“忽如”釋為“忽然”了?!叭纭苯洺S小昂孟瘛钡囊馑?,所以有時也把“忽如”譯為了“忽然好像”。

三、同義復用的作用

同義復用,是兩個語素構成的詞,用在句子里,表達的是相同的一個意思。同義復用,構成這個詞的兩個語素,是同義或近義的。

同義復用的一個重要語用功能是增強表達的力量、增加強調的作用。我國第一部漢語語法專著《馬氏文通》在談“雙字同義”“兩字對待”時:“說古籍中諸名,往往取雙字同義者,或兩字對待者,較單辭只字,其辭氣稍覺渾厚?!蓖ㄟ^同義復用的表達,古詩達到了漢語所要表達的音樂美的效果,增強了語言的張力,使語言所在的意境也能清晰完整地展現出來。

例如:

如邕自非寒暑易節,未嘗解襟帶,不寢寐者七旬。(“寢寐”:“寢”、“寐”同義)

其溺于攻伐,習于虞詐,強食而弱肉者,視秦無異也。(“攻伐”:“攻”、“伐”同義)

通過運用同義復用,使句子讀起來朗朗上口,達到了和諧的效果;同時,也展示了詞的語音和語義所要表達的深意。

四、小結

對于古詩中字詞的解釋,我們理應抱著一種嚴肅、謹慎的態度,不因缺乏客觀理論依據而忽略詞義,抑或望文生義,誤導廣大讀者。在解釋字詞時,要仔細查閱各種權威典籍,在充分掌握語言資料的基礎上來釋義,同時也要始終保持著一種懷疑的態度,并對自己的疑問加以證實,在考釋詞義中不斷地掌握新知識、新材料,并融會貫通,是自己在理論和實踐中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注釋:

[1]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1,(220).

[2]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1,(262).

[3]陳慶祜.論詞語的同義復用[J].語文建設,1997,(17).

參考文獻:

[1]曾良.“有如”、“忽如”溯源[J].九江師專學報,1993,(03).

[2]崔鳳珍.唐詩名篇字詞考釋二題[J].漢字文化,2009,(07).

[3]徐流.論同義復詞[J].古漢語研究,1990,(08).

第6篇:杜甫的簡介資料范文

一、窗含西嶺式――補充背景性資料

杜甫有詩――窗含西嶺千秋雪。盡管對著小小一扇窗,卻能看到廣闊的天地。同樣地,教材中的許多課文短小精練,背后卻有豐富的背景資料。讀者要想全面、準確地理解課文,僅靠“啃”課文是不夠的,必須收集背景性的閱讀資料,在熟知作者和文本背景的前提下閱讀,才能準確把握。《半截蠟燭》講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與突然闖入的德國軍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的故事。為了讓學生了解歷史背景,形成正確的認知態度,除從“語文主題學習”叢書中尋找相應的材料外,我還給學生補充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簡介》《二戰中的軸心國和同盟國》《日本偷襲珍珠港》《請你把我埋得淺一點》《廣島、長崎上空的蘑菇云》《點亮心燭》等文章,供學生選讀參考。

二、車轂輻輳式――羅列關聯性資料

教材中每篇課文都有明確的寫作對象,有的文章語言有特點,有的表達方式較為獨特。教師可以教材中的課文為原點,結合“語文主題學習”叢書中思想主題、寫作對象、表達技法等相似的文章供學生閱讀,形成“1+X”的教材模式。學生有了多篇文章參考閱讀,能夠進一步發現文章的寫作技巧和主旨情感?!罢Z文主題學習”叢書編排的特色是“多層次的輻輳狀結構”,即從一個圓心向四周一層層輻射,又如漣漪般向外一層層推開,形成叢書單元的內在邏輯結構。如《安塞腰鼓》一文短句較多,倒裝句、反復手法的運用富有節奏美。為了讓學生充分感受文中寫作手法的魅力,我們提供了汪國真的《感謝》、高洪波的《種眼淚的孩子》、格思里的《我要把自己寄給你》等文章,引導學生閱讀比較。學生對于這一類寫作手法的文章有了初步把握。

三、凹凸互補式――彌補缺失性信息

教材中有的選文受篇幅限制,會省略一些內容。小學生在學習這樣的選文時,易出現認知斷層,理解得不完整、不準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教材中的認知空缺及時填補,使學生獲得相對完整的認識。這就像木器上有凹有凸的榫卯,彼此契合。教材是固定的,教師要了解學生的認知空缺,以學情來確定“大教材”。如學生對《錢學森》一課所講述的故事理解有障礙,我們就將“語文主題學習”叢書等配套閱讀材料及時跟進,講到“成為馮?卡門教授最得意的學生和最得力的助手”時,補充《最年輕的終身教授》;讀到“錢學森無論到哪里,都抵得上五個師,決不能讓他離開美國”時,講述《錢學森被捕》的故事;講到“在總理的關懷下”時,補充“中美大使級會議上的交涉”和“用戰俘交換錢學森”的故事;教學“為我國的運載火箭、導彈的研制和發射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時,讓學生自讀《第一枚國產導彈》的短文。這樣,大量的補充性材料讓學生從各個方面加深了對教材文本的理解。

四、打井深挖式――探究疑惑性問題

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理解文字內涵,提升學生的知識水平。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帶著疑問去讀,循著疑問去思考、查閱資料,以獲得較詳盡的解答。這種解答方式類似于層層剝筍、打井深挖。有經驗的教師善于揣測學生的疑問進行預設,引導學生共同擘肌分理、析疑釋惑。教學《美麗的南沙群島》一文時,學生對海洋動力不甚了解,我們就補充《海洋動力有哪些》的文章,讓學生知道海洋熱能、潮汐能、波浪能、海洋風力等都屬于海洋動力。有的學生不懂什么是潮汐能,我們又補充《潮汐是怎么回事》的短文,讓學生初步知道:受月球引力的影響,海水會產生潮漲、潮落現象,利用漲落形成的勢能可以發電。當然,打井深挖式補充應該適可而止,要考慮學生的年齡和接受程度,不要影響對原文本的解讀。

五、倒推逆行式――呈現相對立現象

第7篇:杜甫的簡介資料范文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中語文;豐富多彩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7-0229-02

一、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

目前信息技術以其獨特的滲透力和親和力,正在迅速地改變著我們周圍的一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改變我們的生活與學習,改造傳統的各個行業,已成為當今社會人們的共識。在教育行業中,網絡信息資源逐漸成為新型的教育資源,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互聯網和教育成為推進未來社會發展的兩大核心動力。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素質教育、提高課堂教學是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當今這個信息化的時代,教師要有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知識和新的能力,光靠粉筆和黑板是不行的。我們要努力探求網絡環境下的教學,突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探究性,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者變成主動參與者。這就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會熟練使用多媒體課件,學會多媒體教學設計和編制多媒體教學課件,掌握多媒體教學技能,從而在教育教學的改革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信息技術讓語文課堂更加豐富多彩

現代語文教學是為了培養創造性人才,實現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共同發展。在語文教學中,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手段,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起著重要作用。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培養了學生的興趣,才能激發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語文課堂情境的創設能很好地感染學生,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沒有情境的渲染,就沒有“語文”,更談不上語文教學。尤其是詩歌教學、散文教學需要運用信息技術渲染情境進行輔助,信息技術可以以其獨特優勢,如網絡上的大量資料,令人耳目一新的音頻、視頻效果,快捷便利的論壇形式等,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使我們的課堂事半功倍。如教《雨巷》一課,我給學生播放了一段優美的歌曲,并配以江南雨巷的唯美畫面,使學生仿佛置身于如夢如幻的江南仙境,感到神清氣爽,精神為之一振。再如教授《荷塘月色》時,我從網上搜集了很多有關荷花的圖片以及文字介紹,并配以舒緩悠揚的音樂,讓我班朗讀最好的同學深情朗誦,那悅耳的讀書聲和優美的畫面讓我們遠離了世俗,和大自然融為一體,仿佛我們跟隨朱自清一起在月色下的荷塘邊散步,體會著他心中那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在美好的意境中領會文章的內涵和作者要表達的主題。整個一節課,因為多媒體技術的介入而顯得輕松、順暢,受到了學生的喜歡。

2.圖片展示,直觀生動。語文教學中,想象力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有時光靠教師的嘴說,學生難以體會,而多媒體的圖片功能在這里就可以派上很好的用場,直觀形象地再現畫面,幫助學生理解文章。比如在教授梁思成的《中國古代建筑的特征》時,由于時代較遠,學生無法想象古代建筑的樣子,所以我從網上搜集了一些古代建筑的圖片,并進行了分門別類的整理。在講解課文時,通過幻燈片的形式展示出來,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又如在學習杜甫的《登高》時,“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边@四句詩,每一句都是一幅意境深遠的秋景圖,我從網上搜了相關圖片,又讓我們學校微機老師做成了動態效果,“天高風急,秋氣蕭瑟,猿聲哀鳴,十分悲涼;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鷗鷺低空回翔。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奔流不盡的長江,洶涌澎湃,滾滾奔騰而來。”給學生以強烈的視覺沖擊,讓一些想象力不太豐富的學生很好地理解了語言文字,加深了學生的印象,還有利于學生的背誦。

3.擴充知識,增大容量。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可以使教學內容不受時空的限制,這樣不僅能加速知識傳播的速度,而且能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協調活動,從而提高學習的質量。學生得到信息的渠道很廣,不僅限于課堂,還有廣播、電視,更多的是網絡。學校的微機室給學生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可以供他們在課余時間去查閱、學習各種感興趣的知識。在具體的教學中,對于一些比較簡單的內容,例如作者簡介、時代背景等我放手讓學生去查,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而且自己動手查閱的知識,學生的記憶也非常深刻。我們學校每天都給學生一些時間上網了解新聞、查閱資料、在論壇上交流等。這樣利用信息技術教學,內容由課內延伸到課外,而內容又沒有脫離課本,如此大的課堂容量,常規的教學手段是無法企及的。

4.資源共享,合作探究。新課程標準提出,在語文教學中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傳統的教學模式,老師講得多,學生活動少,教學方法陳舊,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信息技術和語文學科的整合,使我們突破了這種傳統而單調的模式,我們班有自己的論壇,在這里大家可以自由發帖、回帖,就某一問題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學生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博客,并定時更新,學生之間信息共享,自由交流,共同探討。不僅給學生提供了學習的平臺,還有利于他們之間的合作、探究。

三、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整合應注意的問題

信息技術的運用的確給我們語文教師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但我們也應充分認識到多媒體教學僅僅是傳遞教學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因而在實際教學中,切忌湊熱鬧、圖花哨、為電教而電教,要本著形式服從效果的原則,合理使用多媒體??傊鶕咧姓Z文學科自身的特點,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有效整合,利用多媒體的優勢讓我們的語文課堂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第8篇:杜甫的簡介資料范文

[關鍵詞]中國方志;《永安縣志》;儒學思想

[中圖分類號]K2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1)14-0154-02

1 《永安縣志》之版本流變

方志之纂修是我國民族文化中一個優良傳統?,F保存下來的古代方志文獻在我國古籍文獻中占相當大一部分,以明清時期最多,而《永安縣志》僅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點。

永安縣,明清時屬福建省延平府,今屬福建省三明市。它立縣較晚,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以沙縣浮流巡檢司為永安千戶所。景泰三年(1452年)分割“沙縣新嶺以南、尤溪寶山以西地,置縣,署名永安”。從目前筆者所見到的文獻資料看,明清時期《永安縣志》的版本有四種: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刻本、清順治九年(1652年)年刊本、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年重刊本、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年刊本。

在此幾個版本中,筆者認為以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的版本較完善(以下分析討論主要基于此版本)。此《永安縣志》由裘樹榮于雍正十年領導纂修,共十卷,體例安排如下:輿圖;卷一:星野志;卷二:建置志、疆域志;卷三:山川志、風俗志;卷四:城池志、公署志;卷五:賦役志、物產志;卷六是學校志、祠祀志;卷七:秩官志、武備志;卷八:選舉志,下分有進士、鄉舉、貢生、薦辟、職監、國學、掾仕、例官(后附有鄉實)、貽封、武科(后附有武功);卷九:人物志,下分有先憲、名達、鄉行、文學、孝義、忠烈、一行、列女、大年、方技;卷十:稽古志,下分有詳異和古跡,后附有勝。在具體內容上,每卷先有簡短引語,引出要說之內容后,再對此內容之起源、發展做總概述,之后是結合本地情況的具體說明,最后為總結加評論。以秩官志為例,開頭先是引子:“親民守土,制治設官。百里雖小,朽馭實難。以養以教,無虐無殘。不懈于位,風清俗安,大是享,成績可觀。志秩官。”接著闡述秩官之起源和發展,尤其著重于明清時之發展變化,然后是對永安當地情況的具體說明,最后為評論,且評論得很詳細,幾乎對前面提到的每一個名宦都做了點評。

此《永安縣志》與其他三個版本相較,首先它起著承上啟下之作用;其次內容完備,且每卷甚至于每個點都附有完整而獨到之評論,由此足可看出纂修者的認真態度。但體例安排較為混亂,整個分類沒有讓人一目了然的感覺,就如上面我們所看到的,它每一卷主標題下面幾乎都綴有很長的附加內容,且沒有藝文志,因它把屬于藝文志之碑刻、游記、詩詞等都分別載在相應的人物、事情或景觀之下,多至數千言,少亦數百言,書中大字小字累加,使人不便于閱覽。不過,此缺陷已在《永安縣續志》中被修正。

2 《永安縣志》之思想內涵

儒學作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精髓,其成于春秋戰國時期,代表人物為孔子,后經孟子、荀子發展,至西漢時經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學正式成為中國古代專制社會之正統思想。后佛、道兩教對儒學提出挑戰,而儒學的應戰方式由最初之排斥到后來吸收佛、道中一些思辨成分為其所用,由此創立宋明理學。宋明理學為明清時期國家之正統思想。它與周孔儒學一脈相承,只是變得更系統、更精致,由最初對社會現實之重視逐步轉向對人內心之重視,趨向于空談義理,并且把儒家制定之倫理道德過分強化,壓制人性。因此宋明理學實際上已失去最初儒學之人文關懷及現實意義,逐步走向了僵化。

地方志由政府組織當地的知識分子纂修,因此從體例到內容無不浸有濃厚的儒學色彩。首先在其體例安排上就很好地體現了儒學“天人合一”的人本觀。儒學重視天人合一。孔子曾從人學角度,將“天命”劃分為兩方面:一是外在于人的天命、命運、鬼神,二是內在于人的天職或使命。這是孔子人學之基礎,他認為:“天生德于予”,將人的使命、天職、德行等,看成來源于天命的東西,而我們需經過后天之學習,努力認識上天賦予自己的天職或使命,然后追求實現它。在以后儒學之發展中,此“天人合一”的觀點被繼承下來。西漢董仲舒為儒學添入陰陽學說成分,提出天人感應論,進一步將天道與人事聯系起來,認為二者之間存在密切聯系。上至天子,下至臣民,都應該認真體察天意,奉行天道給予人的正確啟示;若是人背天而行,將會引起各種災難。最后宋明理學之集大成者朱熹把天、地、人結合起來,構建了其龐大的哲學思想體系。他認為宇宙之本體是“天理”,天地萬物及人都由此產生。在朱熹的思想體系中,“理”不僅是天地萬物之主宰,更是一切封建倫理道德規范之源泉。因為,“理”先于各種道德關系而存在:“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彼?他認為人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就需“存天理,滅人欲”。可見在儒學思想中,“天人合一”觀念占有重要地位。具體到《永安縣志》來說,其整個體例安排是首先介紹關于“天”的情況,即卷一的星野志,“禹貢九區,星分地奠。兆徵祥,占察時變。孰云山城,黑子者回。南斗光華,泰階清晏。四氣節宣,誕應天眷。志星野”。接著是介紹與“天”相對應的本地之山川、建置等,最后人事作為重頭戲出場,其撰述幾乎占全書的2/3。此種天、地、人三者完備同時又側重于人之編寫體例在方志中很常見,可說是方志編寫的一個通例,而其指導思想即儒學中的“天人合一”觀。

儒學的民本思想。儒學重視人文關懷,有強烈的濟世精神。最初周公鑒于殷亡之教訓,提出實行“德治”的政治綱領,把“天”理解為民眾意志之代表。春秋戰國時期成形的儒學繼承周人之民本主義,荀子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是對周公思想的進一步發揮。在此民本主義基礎上,儒學重視人文關懷,有強烈的濟世精神,此在后世儒士身上多有體現。唐朝詩人杜甫被稱為“詩人中的儒者,儒者中的詩人”。他的詩歌,用文學形式集中反映了儒學之濟世情懷。如《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表達了杜甫憂國憂民的深深悲哀;再如《琵琶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作品,則抒發了詩人悲天憫人的偉懷。宋朝政治家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更是古代社會有智儒士的共同心聲。相應于《永安縣志》而言,其第七卷為秩官志,下分名宦和宦跡兩部分,而劃分名宦和評判其宦跡的標準即為儒學所重視的仁政愛民。如“韓隆,安慶人。景泰初年,以國子生知永安縣。地險事繁,盡心士民。立學校,作浮橋,除虎患,辨疑獄,息巨寇,民得焉”,“羅珊,南海人,正德中知永安縣。政先愛民,不畏強御”。書中所載的這些名宦,其共同點是都有仁政愛民之風。至于他們的宦跡,雖然“官之跡有復浮梁而修學官者,有清里役而興義塾者,其治跡彰矣。師官之跡有振頹靡而作士氣者,有新學廟而煥祠廡者,其教跡彰矣。功大錄其大,一善亦所不遺”,但最后評判之落腳點則是“澤留于民,永永人繹思,則山高水長亙萬古而不蔽矣”。

方志雖被歸于史類,但它與史體有明顯區別。史體記載是直面事實,善惡都有,以供后人借鑒歷史之教訓;而志體則“獨取彰善,以志不朽”,意即,方志之記載厚善薄惡,主要是為后人樹立一個榜樣的作用。所以歷來很多人都“重史而輕志,謂其有薄無貶,有譽無毀”。無獨有偶,方志此種特殊體例與儒學重視的道德教化不謀而合。仍以《永安縣志》為例,其卷九是人物志,分為十類:先憲、名達、鄉行、文學、孝義、忠烈、一行、列女、大年、方技。其中最具榜樣教化作用的是孝義和列女兩類,因這兩項是百姓日常生活中可以觸摸到,最容易被百姓模仿實踐,從而切實起到榜樣之教化作用。但是宋明理學所強調之孝義和列女已失去儒學之本真意義,過分地壓制人性而強調道德,以致這些榜樣的行為在今天看來有些匪夷所思。如方志中記載:“賴豫,字立卿,性至孝,讀書與俊秀選。幼喪母,父酷信堪與家言,苛擇風水將母柩權置北郊外。……嘉靖丙辰五月內,適溪水暴漲,平地高數十丈。豫覽舟,急同仆渡河往救。至,則厝屋已塌,岡有大樹,乃與眾仆抱柩哀泣。是時,村民避水高阜,咸不忍豫獨立風雨中,招與舟,仆力挽之,不從,后水愈盛,俱沒入急濤中。越二日,水退,獲其尸,顏色如生,觀者咸嘆異之”,“吳應元,由吏日授,下歷巡檢給山之際,忽聞母病,遂棄官歸奉,侍湯藥,既而無效,乃自割股以禱母病,旋愈,時有司旌其閭?!比绱藘衫袠淞⒅⒘x榜樣,已扭曲儒家最初制禮之原則。儒家制禮,意在使人之性情得其正,“齊之以禮者,使之復于正也”,并不是要壓制人性。以喪禮來說,喪禮之設立一方面希望借助禮儀提升人們內心對親人之情感;另一方面為防止其失親至痛,沉溺在哀思中不能自拔,又規定了服喪期限,以使其有節制。由此可見,儒家最初制定的禮文是對人的情感之合理限定。然發展至宋明理學時,它所強調的三綱五常已走向人性的反面,反映在其時的方志中就出現了像“捐軀報母”、“割股救母”等種種愚孝。

3 結 論

《永安縣志》作為方志中的一個縮影,它表明,在古代社會,方志既是官員治理國家的一種參考,也是他們用以教化百姓的思想工具。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博大精深,影響深遠。儒學所重視之道德教化,在今天的社會仍然普遍存在。從每年各行各界評各種模范到全國范圍內“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評選,無不體現著儒學之道德教化精神。當然,不管是對方志還是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筆者現在所了解的還都只是皮毛,但是二者作為我國古代社會傳承下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值得我們在其中好好挖掘。

參考文獻:

第9篇:杜甫的簡介資料范文

多種傳媒手段的綜合運用。通過圖像、畫面、聲音、動作的綜合運用,展示一幅立體的全方位的視聽形象,把語言文字轉化為視聽形象,這是電子傳媒文化時代的一個主要特征。同時因為它具有的可視性、可聽性、直觀性的優點,而被請進課堂,這無疑使語文教學,尤其是古詩文教室,走進了一個新時代,語文學習也步入了一片新天地。

對于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古詩文教學,大家運用比較熟悉。但是對于敘事詩,如果只依靠教師語言的描述是不夠的。那只是一種被動的接受,往往效果不好,學生學起來感覺無趣。但是通過課件動畫再現出來,使課件變得具體可見,教學成功率就會大大提高。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利用網絡中的信息資源,調用素材庫中現存的資料如影片、音樂、錄音、動畫、圖片等,解決教學難點。比如我在執教杜甫的《石壕吏》時,就詩中所寫故事、所描場景動手制作了一個再現當時吏捉人的動畫。學生觀看后,再讓他們結合詩的內容和人物的性格以及作者所流露的感情進行模仿表演,課堂氣氛一下活躍起來:學生主動的理解字詞句、認真領會課文內容,對表演者進行積極的評價,發現了作者行文的巧妙。從而使課堂收到了良好效果。

朗讀一直是我教學中的重要手段,古詩文教學當然更離不開讀。怎么讀?你讀的再好,沒有氛圍大部分學生感覺一般,有了音樂,那種氛圍就出來了。讀《小石潭記》配上悠遠的古曲,讀《三峽》配上《漁舟唱晚》,讀《觀滄海》配上《高山流水》等更多時候我們讓學生自己制作配樂朗誦在課堂上展示,學生的興趣會更濃,理解也更真切。古代詩歌具有對仗工整,平仄押韻,瑯瑯上口的特點,最適合吟唱。在古詩教學中,恰當運用多媒體手段,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吟誦,把聲音的高低、節奏快慢、語勢強弱、輕重以及語調的抑揚頓挫讀出來,有助于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作者的感情,加深對古詩的語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如我在教完《登幽州臺歌》后,播放了陳子昂登幽州臺的的圖片,讓學生目睹了陳子昂登幽州臺姿態和環境,然后再讓學生聽配樂的課文錄音,接著讓學生伴錄音輕聲讀,跟錄音大聲讀,反復練習。這樣,學生讀起來既感情真摯,又抑揚頓挫。最后,讓學生進行配樂朗讀。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對讀的興趣,也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多種感官作用,最后,我把學生的朗讀錄下來,再放給他們聽,讓他們跟課文錄音比一比,自己評一評。學生找到了差距,練得更歡了。同時,對理解古詩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有著很大的幫助。

多媒體進入課堂,通過圖像、畫面對課文內容進行闡釋、印證,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尤其是在文言詩文的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可起到較好的鋪墊、造勢、渲染、引領作用。例如:古詩《孔雀東南飛》的教學,一開篇,就是“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起興,以引出下文劉蘭芝與焦仲卿的愛情悲劇,但由于時代原因、年齡原因,學生一下子不可能就進入到一個悲劇氣氛當中,這時,就可先來段越劇“梁?;钡淖詈髱锥萎嬅妫瑫r配合小提琴協奏曲《梁?!方Y尾時那段如泣如訴的凄惋動人的樂章,學生一下子就能感受到那種悲傷的氣氛,在這種氣氛之下理解課文效果無疑是非常好的。

古詩用詞非常精煉,一詞一句都經過作者的千錘百煉所至,因此抓住重點字詞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詩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傳統的古詩教學采取的大都是“串講法”。教師滔滔不絕的講解,使學生的思想感情為之窒息,同時教師只能講出自己理解的意思,智力因而枯竭,學習成為負擔。而現代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克服時空限制,通過行、聲、光、色等形式,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直觀、形象、具體的視聽文字,這樣有利于學生抓住詩中的詩眼或者含義深刻意義的詞語,反復推敲、理解、體會語言文字的妙處。

相關文章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久久久久久久99精品免费观看 | 国产精品亚洲第一区柳州莫青 | 香港三澳门三日本三级 | 亚洲精品天堂在线观看 | 国产人做人爱视频精品 | 99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 欧美一区二区日韩一区二区 | 91精品国产爱久久久久久 | 国产乱子伦片免费观看中字 | 一级aaaaa毛片免费视频 | 亚洲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 91视频最新网站 | 日韩一级片免费 | 在线成人毛片 |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激情 | 国产成人在线视频网站 |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放视频 | 亚洲 中文 欧美 日韩 在线人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77 | 日韩高清在线不卡 |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 91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 亚洲国产亚洲片在线观看播放 | 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 波多野结衣在线不卡 | 视频一区 在线 |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日韩国产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 久久草在线视频播放 | 欧美亚洲日本韩国一级毛片 | 国产香蕉尹人综合在线观 | 男操女免费视频 | 老外毛片| 步兵社区 | 成人国产永久福利看片 | 欧美a一级 | 自拍 欧美 | 精品 日韩 国产 欧美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