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育類型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論文摘要:當代大學生由于所具備的能力各不相同而形成了不同的人才類型,在創業過程中他們所面臨的問題也就各有側重,想要借助單一的創業模式來解決所有問題并不現實,由此在對不同人才類型的大學生進行優勢分析后,找出適合該人才類型的創業模式便極具應用價值。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人才類型;創業模式
大學生創業已成為當前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之一,很多研究對大學生所面臨的創業困境做了深入的共性分析,比如融資難、創業經驗不足、社會資源相對匱乏等;同時也提出了諸多建設性的策略,如建議高校開設創業教育課程、提倡政府出臺相關政策支持大學生創業等。但不可否認的是當代大學生所具備的能力類型各不相同,我們不能寄希望于把他們培養成全能人才,而是要根據不同的人才類型嘗試探索出符合他們自身的創業模式,這樣才會具有更大的現實意義。
一、當代大學生的人才類型
通過把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三者進行有機的結合,我們將人才類型劃分為T型、O型、H型和A型。
1.T型人才
同時具有專業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大學生屬于T型人才,他們一方面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另一方面他們的學習能力極強,能夠不斷吸取新知識來拓寬自己的視野,并在很多方面有著獨到的見解。由于這類學生大多會有較大的發明創造,所以將其轉化成專利后作為創業項目的基礎是他們的優勢。與此同時,大學生作為企業家要把創新的理念融于新產品的開發之中。只有這樣,企業在創業之初才具有比較優勢,才能存活下來。T型人才的大學生在創業實踐中也有自己的劣勢,他們由于缺乏足夠的社會能力而導致管理不善、團隊之間不能有效的溝通等諸多問題。
2.O型人才
同時具備方法能力與社會能力的大學生屬于O型人才。雖然這種類型的大學生在專業技能上不具有比較優勢,但正是由于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與專門的職業技能知識無直接聯系,當市場發生改變或者行業發展趨勢出現變動,需要企業重新定位甚至轉做其他行業時,創業者所具備的這一能力依然存在,因而可以根據市場的動態更為靈活的選擇創業方向與模式,由此可以看出這是一種跨領域的創業能力。在創業過程中,他們雖不像T型人才那樣可在短時間內明確自己的企業模式和創新理念,可是O型人才所能涉足的領域極為廣泛,這種人才既能解決創業中出現的問題又能與人進行協商溝通,所以只要他們持之以恒,便可逐漸摸索出適合于自己的企業發展模式。
3.H型人才
專業能力與社會能力相整合的大學生屬于H型人才。由于具有專業能力和社會能力的人才(H型人才)在培養上需要消耗更多的資源,因此當前這種人才大多是由專業人才逐漸轉化而來的。一旦成功轉化,他們將成為整個社會的精英。在創業過程中,由于社會能力屬于與人相處的能力,但凡涉及到人的問題都會與社會能力有關,因此這種人才既有專業素養又具備協調溝通能力,為管理型人才。他們適合前期作為CEO或高層管理人員,一旦條件成熟,便可創立自己的企業進行運營。對于大學生來說,H型人才很難在學校教育中得到真正的培養,所以將專業能力與社會能力相結合的創業能力需要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
4.A型人才
當代各種教育理論所追求的均是三種能力的整合,認為三者整合的結果決定著個體在動態變化的職業與創業生涯中的綜合能力。[3]這有其合理的一面,因為現實中大多數個體都或多或少的具備三種能力并擁有相應的發展潛能,因此培養出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互相整合的人才(A型人才)是可能的。然而實際上這種綜合性人才的培養極難實現,它的要求更為嚴格,即便是社會的精英群體大多也只是T、O、H三種類型人才的延伸與拓展,而并非真正意義上實現了三種能力的綜合全面發展。
首先,三種能力雖然具有相輔相成的作用,但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似乎存在著矛盾性與沖突性。有目的的系統培養A型人才并非是三種能力的簡單相加,而是真正的將其整合于一個體系之內。其別強調個體在生存與發展的社會體系中,對由學科體系所獲得的理論知識與由行動體系獲得的實踐經驗,必須通過思維方式作為媒介加以融合。然而專業能力的培養與社會能力的養成,兩者所附有的思維方式并不相同,有的甚至彼此沖突:同時由于專業能力和社會能力對方法能力又都具有方式固著作用,所以用一種思維方式統一三者難度倍增。其次,三種能力的整合是一個耗費巨大的過程。就個體而言,如果單一能力或兩種綜合能力能夠實現個體的自我價值與自我滿足,那么在很大程度上他將不會追求三種能力的整合;就社會而言,各行各業對人才的類型與規格要求不一,只要滿足其提出的標準,社會并不會進一步加大對人才培養的要求與投入。最后,大學生就業與創業能力發展若真能實現三者的全面發展,雖然在人口素質上實現了教育的意義,但在以競爭為主導的市場經濟的社會里又會陷入“人才飽和”的泥沼中,這顯然是一種悖論。故而,我們現階段所討論的大學生的創業模式主要是針對T型、O型和H型人才而言的,A型人才尚不在此研究范圍之內。
二、不同人才類型的創業發展模式
1.經濟協商科研開發模式
此模式十分適合于T型人才大學生的創業。所謂“經濟協商科研開發”就是國家通過與中小型企業協商,擬定能發展中小企業的科研項目后由國家直接投資給普通高校進行研發。研發的成果既不歸普通高校所有,也不歸企業所有,而是由國家和政府確保其能應用、普及到每一所職業學校。經過新技術與新理論輸入的職業教育培養出的人才會間接提升中小型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因此,目前我們應以國家為導向(投資和監管),以中小企業和普通高校為主體,積極走出一條“經濟協商科研開發”的道路。該模式主要是為提高大學生就業而提出的,但通過進一步延伸,同樣可以作為大學生創業的有效途徑。
在“經濟協商科研開發”模式的基礎上,將部分研究成果的專利使用權與經營權交給大學生或大學生團隊(在校期間參與研發項目的學生通過提交市場分析報告、企業運營可行性分析報告等方可申請),而政府和國家保留該項專利的所有權,以避免學生直接轉讓專利變現或被個別企業獨占專利技術,由此才能保證大學生創業的有效進行。如果企業盈利,可在一定期限內向政府購買專利的所有權,從而進一步實施研發;如果企業運營不順,達到一定時限后,政府可視情況對其進行干預(注資、引入運營或研究人員、變更專利經營者)。
通過這種模式,T人才類型的大學生以項目專利作為創業契機能夠充分發揮其專業能力與方法能力相結合的優勢,解決了學生創業過程中所面臨的產品與技術的創新問題。
2.零起點模式
這種模式適用于廣大的O型人才大學生的創業。由于這類大學生并不具備突出的專業技能,在創業伊始并沒有明確的創業項目和成熟的運營模式,但正是因為如此,使其在創業過程中并不會局限于所學的單一領域,他們能憑借著卓越的方法能力與社會能力逐漸摸索出適合于自身的創業之路。他們所需的僅僅是前期的創業資金和可選擇的創業項目。在“零起點”模式下,一些地方政府已出臺相關政策(在當地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登記失業的自主創業高校畢業生,自籌資金不足的,可申請不超過5 萬元的小額擔保貸款等)以及一些富有建設性的校企合作方式(由企業提供經費、產品,由高校出人力和設備,企業和高校建立長期的合作伙伴關系。這種合作方式解決了大學生創業實踐經驗不足和創業資金緊缺的問題,學生可以不用自己找項目,通過企業提供的產品做策劃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