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遷移理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在相互影響作用中,也存在順向遷移與逆向遷移兩種區別。順向遷移,顧名思義,就是先前的學習對后來學習的影響。在鋼琴教學中,教師最開始對學生的基礎指導,如指法練習以及樂理知識的普及,都會對學生后來更深層次的進步有重要的積極作用。逆向遷移,就是后來的學習對先前的學習所產生的影響。在鋼琴教學中,學生逐步的學習過程,使之對先前學習過程的難點有了獨特的理解點。
二、遷移理論在鋼琴教學中的設計與實現
(一)遷移理論的分類
學習過程中的遷移理論,主要有形式訓練說,共同因素說,關系理論,遷移的情境性理論等等一系列類型。在鋼琴教學中,遷移理論的設計與實現對于學生的長足發展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形式訓練說的應用
遷移理論中的形式訓練說,主要是指一種把學習當做心理訓練過程的方式。實質上也就是一種心理能力的鍛煉。簡單來說,在鋼琴的教學中,學生對琴譜的認識與練習是需要通過不斷地鍛煉而加強的。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中加強學生對基礎性知識的記憶,不斷地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鍛煉,堅持較長時間的琴鍵練習等等。形式訓練說,總體上更加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學習的遷移,強調通過長時段,有效率的鍛煉而加強記憶。對于教師的鋼琴教學以及學生的鋼琴學習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三)共同因素說
理論上,遷移理論的共同因素說,是兩次學習在刺激反應聯結上的相同要素。簡單來說,就是兩種學習過程因為具有相同因素的影響,因而對彼此的學習可以提供極大的幫助。在教學過程中就有實例可循,比如,學習過小提琴之后,對于鋼琴的學習與理解都會有相應程度的提高。因為二者的學習過程中,小提琴是西洋弦樂類中難度較大的樂器,所以在學習了小提琴之后,首先在心理上就會產生一種松弛的心態。這對于鋼琴的學習過程來說就會降低難度。在鋼琴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應用遷移理論的共同因素說原理,采取對學生進行較高難度知識的傳遞,在學生的感悟與學習過程中,逐漸灌輸難度較先前知識低的知識理論教學,這樣,既能在較短時間內完成必要的知識引導與教學,又可以拓展學生的認識面,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鋼琴文化知識。
(四)關系理論
關系理論,這一理論的代表人物Kohler認為,領悟情境中的一切關系,是獲得遷移的根本條件。這個理論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較抽象的,對于關系理論的理解,簡單來說,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假設學生對一中類型的樂曲學習興趣較濃厚,那么對與之相關的另一種類型音樂也會在心理上產生興趣。在鋼琴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興趣點,利用學生對當前學習課程某一方面的有效成果,合理的安排相似的,但是具有更高難度的知識點進行教學。這樣,學生對之前知識點的學習興趣,也會逐漸的有一小部分進行遷移,進而轉移到新教授的知識中。這一理論在實際操作中的難度較大,所以在教學互動中,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有一定的挑戰性,但也能夠極大程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的促進他們的鋼琴課程的學習。
(五)遷移的情境性理論
遷移的情境性理論主要是重視學習的情境性。也就是說,教師的教學活動要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下進行,并能夠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認知結構。在鋼琴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重當時課堂所講內容與教學情境的相互關聯性。在情境性學習中教師創造真實的或虛擬現實的情境使學生融入其中愉悅的學習,目的主要是在今后的實際生活中能夠學有所用。比如,在學習《命運交響曲》時,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一些相關的資料,比如作者貝多芬的生平經歷,創作這首曲子的原因,以及當時的社會背景,民眾輿論等等。這一切的宗旨都是為了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一種形象的,具體的情境,使之能夠更好的學習以及深入了解樂曲。
三、文章小結
一、遷移理論內涵
所謂遷移,是指即一種行為對另一種行為的作用和影響,是一種廣泛地存在于社會生活中的模仿過程。任何學習和實踐都會受到已經存在經驗的影響和作用,只要存在學習,就會存在遷移。遷移是學習的繼續、鞏固和發展,又是提高、深化和促進學習的條件,學習活動與遷移效應密不可分。遷移有正向遷移和反向遷移兩種,正向遷移是指前學習活動對后學習活動的影響稱為正向遷移;否之,就是反向遷移。但是,無論是正向遷移,還是反向遷移,兩者都有正負之分。兩種遷移的正負區分方法為:一種學習活動對另一種學習活動起推動和促進作用時,則稱為正遷移;一種學習活動對另一種學習活動起干擾或抑制作用作用時,就稱為負遷移。
二、小學語文寫作中的遷移學習理論
將遷移理論應用于學習中,就是遷移學習,是指在某一種學科或情境中獲得的技能、知識、理解或態度時,對其在另一學科或情境中技能、知識、理解或態度的獲得的積極或消極的影響。通俗地講,學習遷移其實就是指一種學習活動對另外一種學習活動積極或消極的影響。
在小學語文寫作訓練中,我們可以將遷移理論引入其中,有效提高學生寫作積極性、寫作效率和寫作能力。遷移學習,可以是學習者運用已經存在的認知結構,在對新的學習內容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和概括后實現的。其本質就是表現新舊學習活動的共同本質。
三、遷移學習理論在小學語文寫作中的實踐
將遷移學習應用于小學語文寫作中,使用什么教學方法和組織什么教學內容去實施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小學生的官能訓練。通過訓練小學生的記憶力、分析能力、想象力等官能,并加強訓練,使其整體官能都得到發展。如,小學生在學習語文寫作的過程中,通過背誦精選美文,提高小學生的表象存儲和記憶能力;通過對精選美文的結構分析、寫作背景分析、寫作角度分析等訓練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布局謀篇的能力;通過體會精選美文的表達方法和文中蘊含的情感,訓練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圍繞中心有條理地表達的良好習慣。因此,遷移在小學生學習寫作的過程中發揮著積極的影響作用。通過對學習材料的反復學習訓練,提高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并轉移到其它學習內容上去,使其它官能及整個官能都得到發展。
2、前后寫作內容共同要素訓練。學習遷移的結果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寫作學習材料之間的共同要素。由于前后兩者寫作學習材料之間存在著共同的元素,二者就會產生相同的反映,因此小學生在學習寫作的過程中,就會不同程度地產生學習遷移。當然,即使是精選美文,它在后寫作的過程中,它們之間除有共同因素外,也有不同的因素。故,前后寫作學習活動可能產生正遷移,也有可能產生負遷移。因此,為了促進小學生寫作學習的遷移,防止干擾,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語文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科學地習得精選美文之間的共同元素,并分析比較二者之間的差別。
3、精選美文的概括訓練。小學生在寫作學習活動中,學習前后兩種學習活動中的共同元素,是產生學習遷移的必要前提。所以,小學生在學習寫作的過程中,要使學習產生正遷移,關鍵在于對前后寫作活動內容中的共同因素的概括化。前后兩種寫作材料之間的共同因素雖然是產生學習遷移的必要條件,但卻并不是充分條件。寫作雖然在形式和內容上是多樣化和豐富多彩的,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同時也有許多共同的東西,即: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所以,在小學語文寫作中,要善于去總結和分析精選美文的本質和規律,即寫作方法,以不變應萬變,產生廣泛的學習遷移,使小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背景上,通過把握、體驗和理解現實情況后,就更能夠應用經過概括了的經驗和感受去解決和整合后寫作過程中的新問題。如在教學《松鼠》一文時,教師就緊緊抓住寫松鼠外形特征的那段文字,引導學生反復品讀文本情感,領會文本表達方法和寫作技巧,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即興寫作自己喜愛的小動物,并用上本文的寫作方法和積累的好詞佳句。有了美文方法的引領,孩子們的習作中出現了很多優美的詞句,觀察的視角也開闊了許多,一只只可愛的小動物躍然紙上,字里行間充滿了童真童趣。前后兩次學習活動之間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可見把握好精選美文的概括訓練,有助于小學生寫作產生正遷移。
關鍵詞:學習遷移;編譯原理;教學
作者簡介:李希,女,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方向的教學;戴航,男,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實驗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方向的教學;萬佩真,女,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方向的教學;葉浩,男,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講師,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方向的教學。
課題項目::本文系2009年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項目研究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2)35-0055-02
一、學習遷移理論概述
在教育心理學中,學習遷移(transfer of learning)是指在一種情境中獲得的技能、知識或形成的態度對另一種情境中技能、知識的獲得或態度形成的影響。任何一種學習都要受到學習者已有知識經驗、技能、態度等的影響,只要有學習就有遷移。遷移是學習的繼續和鞏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學習的條件,對學習遷移的研究是對所有綜合性認知理論的一個嚴格的,也是必要的經驗。
早期的美國心理學家E.L.桑代克在1903年通過訓練大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進行估計的實驗提出了共同要素學說,他認為只有當兩種學習內容上有共同的元素存在遷移才會發生,反之則無論所涉及的官能如何相同,遷移也是不可能發生的。該學說只能解釋機械的具體的特殊遷移。賈德在1908年設計了水下擊靶實驗研究遷移,提出了經典類化學說。他把學習者對于前后不同學習情境的共同原理原則的根據作為遷移的基本條件,指明在教學過程中重要的是要導向學習者對基本的核心概念進行抽像和概括整理, 使之為后繼的學習遷移做充分且必要的準備。現代認知心理學家辛格萊與安德森根據其知識分類的觀點,將遷移分為四種類型:程序性知識向程序性知識的遷移;程序性知識向陳述性知識的遷移;陳述性知識向程序性知識的遷移;陳述性知識向陳述性知識的遷移。這種方法基本上代表了人類知識學習中的遷移類型,是當今影響較大的一種遷移分類方法。我國關于遷移研究的實質性進展, 見于馮忠良 “結構化與定向化教學心理學原理”理論框架下的代數解題遷移的實驗研究。該研究創立了結構化教學的理論基礎、定向化教學的規律依據,以及據此進行教學設計和教學改革的執行原則。
編譯原理是計算機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也是從事計算機研究和應用人員必須掌握的重要知識。在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師生往往感覺該課知識點瑣碎、抽象、深度不易把握,實用性不強,可操作性不大。為了提高該課程的教學效果,我們在教學時應注重應用學習遷移理論,對教學方法和內容進行一些改革。
二、《編譯原理》教學影響學習遷移的主要因素
(一)學生原有認知結構因素
所謂認知結構,就是學生頭腦內的知識結構,主要是指學習者在某一知識領域的全部觀念和組織,包括學習者已有知識的數量、清晰度和組織方式。認知結構是產生學習遷移的重要基礎,其對遷移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學生原有的背景知識。這是遷移產生的基本前提條件,原有背景知識具有可利用性、可辨別性、穩定性,學生學習過程并非簡單地對所學材料的識別、加工和理解過程,而是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有關知識和新學習內容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
第二,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的概括水平。遷移發生的關鍵在于對學習課題里共同因素的概括化,對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對新情境中學習的遷移越好。概括化不是一個自動的過程,它與教學方法密不可分,在教學方法上注意如何概括,如何思維,有利于增加正遷移出現的可能性。
第三,學生擁有的認知技能。認知技能是個體在認知領域解決問題的一種能力,與一般解決問題的能力相比,這種能力是問題解決者通過對問題情境的認知并運用概念、規則解決認知領域問題的能力。認知技能既包括利用習得概念、規則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包含對相關概念、規則情境適用性的認知監控能力。對認知技能獲得過程的研究有利于深刻理解認知技能的實質,有利于認知技能獲得的教學設計。
(二)教學指導過程影響因素
第一,依據遷移要求,精選教材。精選教材應與時俱進,特別是計算機學科的教材,由于該學科知識更新換代非常快,所以教師應把握住該學科的前沿領域,把最新的知識傳授給學生;精選的教材應具有廣泛的遷移價值材料,即學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要突出學習材料的共同因素;根據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精選教材。
第二,合理編排教材內容和教學程序。教材的呈現應該遵循由整體到細節逐步展開。作為教師,在教學中首先應考慮如何使那些具有較高概括性、包攝性和強有力的解釋效應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處于教材的中心位置。教材的呈現還要從橫的方面加強概念、原理、課題和章節之間的聯系,促進知識的融匯貫通。
三、學習遷移理論在《編譯原理》教學中的應用
(一)與其它課程之間的遷移
編譯原理屬于專業必修課,與操作系統原理、數據庫系統原理、計算機系統結構原理關系密切,是計算機專業的重要專業課之一,主要介紹程序設計語言編譯構造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實現方法。它的先修課程是《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數據結構》。《高級語言程序設計》為本課程提供編程實踐所需的學習經驗,《數據結構》解決了在編程時大量數據的存儲結構問題。這兩門先修課程的已有學習經驗,促進了本課程的知識正向遷移。編譯技術所涉及的建模技術同樣適合其他軟件的建模,也幫助學生提高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為后繼課程如操作系統原理、數據庫系統原理、計算機系統結構的學習提供同化性遷移。
(二)本課程前后內容的遷移
概括是遷移的核心,學習者對原有知識經驗的概括水平是影響遷移發生的重要條件。計算機專業課程的特點是教材第一章都是“緒論”,也就是對整個課程的科學概括。課程第一章“緒論”整體地、系統地概述了課程的所有章節的知識點,使學生了解各個要素之間上下左右,橫縱交叉的關系,避免了在以后的學習中孤立地對待各章節的知識,為重組性遷移提供直接的支持。在《編譯原理》課程的“緒論”中全面詳細地介紹了編譯的六個階段工作:詞法分析、語法分析、語義分析、中間代碼生成、代碼優化、目標代碼生成。而全課程的幾大章節可以說就是分別以這六個階段的工作展開詳細介紹的。如果分別死記硬背這六個階段的輸入對象、工作原理、輸出對象,就會造成知識點的斷裂帶及斷裂點,導致知識錯亂、思維混亂。只有將這六個階段的學習聯系在一起:源程序在詞法分析階段被分解成一個個單詞,而單詞容易犯拼寫或語法等錯誤,所以要進行語法分析,沒有語法錯誤就要進一步判斷是否有語義錯誤,進行語義分析,沒有語義錯誤之后再翻譯成中間代碼進行適當優化,從而簡化編譯的復雜度,最后生成計算機能夠識別的機器代碼。學習這種理論性較強的課程更要學會概括歸納知識點,這樣才能保持條理清晰。按照課程中章節前后內容的遷移研究,遵從個案到一般,抽象到具體的組織原則,安排好學習程序。
(三)生活經驗的遷移
生活經驗的遷移簡單、直觀、有趣,是學生最容易接受也是效果最好的學習遷移方式,這些知識的遷移增加了學生學好這門課程的信心,也促使學生更多地關心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原理。例如講到文法二義性有害時可以聯系到生活中有歧義的病句;在講到算符優先算法時可以聯系到小學數學的四則運算法則;在講LL(1)文法的判別條件時可以聯系到無交點的兩條平行路徑;在講語法制導翻譯的時候可以聯系到自然語言規則;四種LR自底向上語法分析方法的算法思想可以聯系到對于不同程度矛盾的解決。教師在聯系實際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引用的新材料與所要闡述的知識點之間的共同性。因為只有當兩種學習內容上有共同的元素時遷移才會發生。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在這兩者間設立科學的通路—相同要素,才能有效建立學習遷移,更有效提高教與學雙邊效果。
四、結論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比格(M.L.Bigge)指出:“學校的效率大半要根據學生所學材料遷移的數量和質量而定。因此,學習遷移是教育最后必須寄托的柱石。”這充分說明,學習的遷移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具有重要意義。遷移是在一定條件下發生的,它往往是新舊知識或相關知識連接的紐帶。教師應針對不同的知識教學而有所側重地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凡能遷移的地方,教師要盡量設法引導學生,使他們產生積極的遷移動力,改善學習過程,提高學習效果。《編譯原理》作為一門專業性課程,由于該課程知識的理論性、抽象性很強,使其學習遷移有一定的特殊性,應用學習遷移理論的方法和效果還有待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教師必須在掌握有關學習遷移的理論及其影響因素的基礎上,充分應用遷移規律,積極促進學生的學習遷移。
參考文獻:
[1]M.L. Gick, K.J. Holyoak. The Cognitive Basis of Knowledge Transfer, in Transfer of Learning: Contempora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M],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1987. pp. 9-46.
關鍵詞: 高中數學 遷移理論 教學措施
遷移在心理學上類似移情,人類在感覺上的先天特質隱含著對于邏輯思維的深刻影響力。中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就提出:“知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一語道出了知識遷移的重要性。在我國教育界,遷移就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實際上,遷移的內涵和外延更廣泛,一言以蔽之,就是一種學習過程和結果對另一種學習過程和結果施加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影響可以是積極的、消極的,甚至是不起任何作用的,李曉東的《教育心理學》中詳細介紹了關于遷移的分類①。
數學極強的邏輯要求使得遷移成了學習過程中最普遍的行為。數學遷移法則可以概述為程序性知識和陳述性知識之間的互為遷移②。有效遷移量越多,知識掌握和運用的效果就越明顯,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在實際教學與學習過程中該如何實現遷移呢?
一、教師在遷移中的角色定位
1.用興趣誘發遷移。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所有人都認可的。高中數學教學就內容本身而言,它的特點是深、澀、難,實用性并不高。如何用這些枯燥的符號語言和規律激發學生的興趣一直是數學教學的瓶頸。興趣是先導,能誘發遷移的主動性。一線高中數學教師憑多年的教學經驗會讓我們時常有這樣的感覺,很大一部分數學成績位于中下等的學生由于學得太死板,不會變通,題目換一個面貌,多幾個或者少幾個條件就不知如何應對。我們習慣上把原因歸結為腦子不夠活、練習量太少。其實,最根本的原因往往是缺乏興趣,沒有遷移的主動性。所以,激發興趣、誘導遷移應當是第一步。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結合是最慣常的做法,讓學生覺得數學離我們很近,距離的拉近自然會引起學習熱情。
2.牢抓基礎,注重將陳述性知識向程序性知識遷移。
在知識結構中,陳述性知識指關于事物及其關系的知識,包括對事實、規則、事件等信息的表達,通俗來說就是我們常說的“是什么”。而程序性知識是關于完成某項任務的行為或操作步驟的知識,它包括一切為了進行信息轉換活動而采取的具體操作程序,簡言之就是“如何做”。相較而言,陳述性知識是靜態的、容易掌握的;而程序性知識是動態的、不易掌握的。數學教學中難的不是對于定義、規律、原理、公式的記憶和理解,而是如何把這些陳述性知識內化,向程序性知識遷移。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對于陳述性知識的遷移無處不在。例如,三角中的積化和差,和差化積與正余弦加法定理之間,指數運算法則和方程運算法則之間等,都屬于基礎知識間的遷移。這些遷移不難聯想,但是,數學好比大自然的符號語言,掌握基礎知識僅僅了解了單個字詞的發音,要能交流,還需要掌握“句法”。而這些句法就是程序性知識,注重陳述性知識向程序性知識遷移才是完整的遷移教學。把教學的天平側重于這個過程需要花費更多精力和智力,而且它的回報周期更長,教師往往在教學中不愿冒險。
3.建立完善的數學遷移認知結構。
無論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還是在數學教育研究成果中,對于數學認知結構的關注是非常欠缺的。老師的慣性思維是我們怎么教,學生就該怎樣學,忽視認知結構本身的意義。每個人,每個年齡階段,每種場景之下,認知結構是完全不同的,認知潛力的發揮也是不同的。遷移是認知結構中的一環,學生的認知結構處于成長接受期,所以,幫助學生盡量完善數學遷移認識結構應當是教學的一環。基本完整的認識結構(見下圖):
上圖是一個完整的認知結構。但是,一般來說,高中生的認知結構是不可能完全包含以上環節的。模式仿照,舊知識的遷移和歸納會直接影響最后的自我認識模式的建立。而這其中,舊知識的遷移和歸納兩個環節對于高中生來說是難度較大的,所以,教學核心可以有的放矢地向這兩處側重。此外,我們從上圖不難發現遷移是認知完善的關鍵,有效遷移越多,認知結構越完整,最后知識的內化越牢固,反之亦然。
4.不要忽視情感遷移的重要性
數學是一種邏輯思維,沒有人會思考數學中情感遷移的重要性。但是,誰也無法把感性思維和邏輯思維割裂開來,對于每個問題的分析和解決,其實兩種思維都在起作用。在數學遷移教學過程中,情境的創設、模型的建立、態度的誘導都是感性思維遷移的途徑。我們在解題時有時會說到直覺,其實直覺也是一種思維模式。當代心理學認為,直覺模式思維是一個巨大的寶藏,所以,不要忽視情感遷移對于數學教育的重要性。
二、學生的角色定位
我國教育過多地強調教師的作用,中國的老師可以說是全球教師的“勞模”。一個淺顯的類比,中國有句俗話“懶媽媽教出勤孩子”,同樣,“懶老師教出勤學生”。學生應有自己的學習角色,他們才是學習永遠的主角。數學課堂不應當由老師一包到底,怎么去遷移,怎么才有效,教師只起啟發和引領作用,要讓學生體會、“掙扎”。給課堂一點思維聯想的空間是相當有必要的,比如,講復數,復數的出現有何意義?它的特性是什么?這些內容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聯想,我們要允許“瞎想胡猜”,要舍得把課堂還給學生。
注釋:
關鍵詞:遷移理論;政治教學;影響;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6-0070-02
隨著高中政治課程的難度逐漸增加,復雜的理論基礎加上紛繁的學科結構,使得政治學習一度成為學生頭疼的內容。另一方面,教師的授課也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顯然傳統的高中政治教學模式已經不足以適應如今的教學發展需要,對于學生的促進作用也極其有限,高中政治教學改革迫在眉睫。隨著“遷移理論”被引入高中政治教學,使得這一學科的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所謂的“遷移理論”就是類似于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樣的知識遷移過程,是指一種學習經驗對于另一種學習模式的影響,通常這種影響都是深遠和積極的,對于學生的學習有著極大的指導意義。鑒于此,教師在進行政治教學時,會有意識地運用遷移理論的內容進行知識的同步講解,有效突破課程的重難點講授,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培養了一定的遷移思維能力,這對實現政治教學的目的大有裨益。
一、分解遷移理論對于高中政治教學的影響
作為心理學的重要范疇,遷移理論對于高中政治教學的影響是巨大的。筆者認為,可從知識分解、能力分解以及情感分解三個方面來探析這一理論的存在價值。
1.遷移理論中的知識分解過程。政治教學強調的是對于基礎理論的融會貫通,從而利用這些理論來解決實際的政治問題。然而遷移理論正是抓住了學生學習中的特殊技能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的有效結合,創設出特定的知識遷移條件,使學生在新知識的學習過程中發現舊知識的影子,從而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新知識講授前,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或是幻燈片的放映來幫助學生復習已學的內容,促進學生對于已學知識的回顧,從而更好地進行知識遷移。通常政治課程的內容之間都有著一定的聯系,教師應抓住這一聯系的紐帶,將政治課程的學習內容一線貫穿,這不僅是知識的有效轉移和運用,同時也能夠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熱情,興趣提升的同時也是知識的習得過程。
2.遷移理論中的能力分解過程。對于知識遷移的大量積累與訓練,勢必對能力的遷移有著積極的影響。同時,知識的掌握往往并不是政治教學的最終目的,它著重強調的是對于學生政治思維的培養,是一種能力的訓練過程。遷移理論中強調的能力遷移正是對學生自學能力、閱讀能力、實踐能力等學習能力的一種培養。讓學生的政治學習不再局限于課堂學習,而是將課堂教學與課外學習進行有機結合,讓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的意識,培養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這就摒棄了傳統的政治教學模式,強調對學生能力的訓練和培養,這一全新的政治教學目標值得引起我們共同關注的。
3.遷移理論中的情感分解過程。遷移理論不僅影響著學生政治學習的知識和能力,對于其情感過程也有著一定的影響。作為學生心理和生理發展的關鍵時期,培養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情感目標也是高中政治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當前,高中學生的情感發展基本呈現出消極、沮喪和偏激的特點,這足以說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還遠遠沒有實現,對于學生的情感培養沒有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遷移理論的指導從學生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抓住學生情感發展的特點,聯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智育和德育的特點,在教學中注重挖掘學生的情感因素,使學生的情感覺悟和道德品質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如何實現遷移理論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作用
在高中政治教學的過程中,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遷移理論”的灌輸和實際操作應用,對于學生掌握知識和培養能力都是極為有效的途徑。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必須掌握一定的方法進行“正遷移”的引導,才能實現遷移的最大效益,保證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同時作為心理學的范疇,遷移理論對于學生的跨學科知識遷移也有著積極的促進意義,利用有效的學科思想轉化來促進政治課程的學習,根據自身的個體差異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在有效的教學情境中發展自己的遷移能力,從而幫助自己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和方法,這也是遷移理論對于高中政治學習的重大現實意義。筆者認為,在正確運用遷移理論的同時,也要注意以下幾點:
1.尊重學生的個體發展差異。實現高中政治教學過程中學生知識和能力的有效遷移,必須建立在尊重學生的個體發展差異的前提之上。不同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程度是不盡相同的,這要取決于學生思維特征、認知結構以及能力水平的發展程度而言。同時,學生不同的個體差異特征和認知結構的差異性也導致了對于遷移理論的理解程度不同。
2.遷移的核心不能脫離教材本身。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理論遷移時,必須注意遷移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力圖最大程度地實現知識遷移的目的,達到知識遷移的效果。這就要求其遷移的內容不能脫離教材本身,即從教材出發,再回歸教材。同時,遷移的范圍也必須合理掌控好,不能過大也不能過小,力求保證遷移的范圍在所有學生的接受范圍之內。
3.合理控制好與舊知識之間的聯接。政治課程的學習內容強調的是新知識與舊知識之間的妥善聯系與接洽,是一個溫故知新的過程。因此,在運用遷移理論進行政治教學時,教師必須牢牢把握好這一原則,處理好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在對舊知識進行統籌復習的同時灌輸新知識的要點,做到層次分明,重難點突出,讓學生一目了然。
總之,面對當前高中政治教學的形勢,我們必須從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視,行動上積極應對,力求實現高中政治教學的全新突破。遷移理論的運用,無疑是一次新的嘗試與挑戰,掌握正確的方法,才能幫助我們實現遷移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李小融,編著.教育心理學新編[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18-221.
關鍵詞:英語學習;學習遷移;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4年4月17日
一、學習遷移理論
學習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在學習的過程中,各個學科和各種技能之間,或同一學科和技能的各個不同部分之間,存在著某種程度的彼此相互影響的現象,其實質是原有認知結構與新學習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從而形成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學習者已獲得的知識、學習策略、動作技能、習慣、態度、情感、世界觀等所有方面的提高和改變,都是學習的結果。任何先后進行的學習之間,均存在著這種相互的影響。學習遷移在英語習得的過程中,指的是母語(漢語)對目標語(英語)產生的影響。
根據學習遷移的內容,學習遷移可分為知識的遷移、動作技能的遷移、態度和情感的遷移、能力的遷移、世界觀的遷移。根據學習遷移效果的不同,學習遷移可分正遷移和負遷移。正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即促進另一種學習的進行。如,學習英語有利于法語的學習,英語聽力的練習有利于英語口語的發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正是追求這種效果。負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產生了消極的干擾作用,即阻礙另一種學習的進行。在教學中教師應該以促進學生的正遷移防止負遷移為目的。根據學習的層次,學習遷移分為橫向遷移和縱向遷移。橫向遷移又稱為水平遷移,是指在內容和程度上相似的兩種學習之間的遷移。縱向遷移又稱為垂直遷移,是指在難度和概括程度不同的兩種學習間的遷移,是指較簡易的先前學習對承接其上的較復雜的學習所產生的影響。
在教育實踐中,人們非常注重基本知識的遷移,而往往忽視了學生積極情感,態度及學習能力和方法等一般遷移能力的培養,這不利于激發和增強學生的學習成就動機,不利于適應學習化社會對人的要求。
二、影響英語學習遷移的因素
(一)客觀因素
1、兩種學習材料間有無共同的成分或相似的成分,影響學習遷移的產生。新學的和已學的知識、技能間的共同成分越相似,就越有利于產生學習遷移。
2、學習情境的相似性。前后兩種學習情境相似,如學習的場所、環境的布置、問題解決情境、比賽情境等方面的相似。一般情況下,學生的平時練習成績比考試和比賽成績好,在本校考試比在外面好,這是由于不同的學習情境的影響。陌生的不熟悉的情境會使人產生恐懼和焦慮的情緒,間接影響了學習水平的正常發揮和學習間的順利遷移。
(二)主觀因素
1、學生認知結構的數量和質量。認知結構是一個人在先前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遷移作為一種學習的機制,其產生需要建立在一定數量的原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原有認知結構對新的學習可以產生正遷移和負遷移,認知結構的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學生學習的定勢。定勢又叫心向,是指從事某種活動時所具有的心理準備狀態,具有利用與有知識去學習新知識的心理準備狀態比沒有這種準備狀態更有利于已有知識對新的學習的遷移。學習定勢是一種特殊的心理準備狀態,對學習具有定向作用,定勢既可以成為積極遷移的心理背景,又可以成為消極遷移的心理背景。關鍵在于學習者能否具體地分析當前的學習情境,從中找出那些是可以利用已有知識和策略學習和解決的,哪些需要打破已經形成的反應定勢靈活處理創造性的進行解決的。
三、促進英語學習遷移的策略
在缺少英語習得的語言環境下,高職教師應掌握和運用認知遷移理論,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運用一系列的教學策略來促進學生的學習遷移。
(一)合理安排教材與教學內容。從學習遷移的角度看,教材和教學內容安排合理,則遷移的效果就大,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會省時、省力。高校教師在教學中既要合理安排教材,突出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更要注意到教材的整體性,有序性、概括性和實用性等特點。目前,我們使用的高職英語教材是按對話訓練,聽力學訓練,寫作訓練,閱讀訓練和娛樂欣賞的結構順序編寫的。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知識由易到難,注重英語應用能力培養的綜合性,有序性合理的安排教學內容和調整教材順序,從而達到在學生英語能力培養上的循序漸進。
(二)創設與應用情境相似的學習情境。學習情境與日后運用所學知識內容的實際情境最好相類似,這樣有助于學習的遷移。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盡量為學生設置與實際情況相近的情境。另外,還要在知識或技能的學習過程中考慮到實際運用情境中的種種情況。語言作為交流的工具必然與特定的情境相聯系,如果脫離了實際運用而單純的孤立的學習語言知識,那么必然導致學習時的語言情境與實際運用的情境相差太大,造成遷移受阻。高職高專英語教學原則是“應用為主,夠用為度”。高職英語注重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讓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夠自如的使用英語。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多媒體,開設英語角,英語情景劇的表演等課堂和課外活動充分創設各種情境,將學生放在較真實的環境中,練習使用英語,以達到語言遷移最大的效果。
(三)鞏固英語基本知識和技能。學習的目的之一,是學生能夠在各種條件下對知識加以運用,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進而通過廣泛遷移發揮學生的才智和潛力。基本知識和技能的概括化程度較高,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學習遷移。目前的課程改革,強調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在探索、實踐中靈活的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較大部分高職學生英語基本知識欠缺,在教學過程中,高職英語教師還要注重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鞏固和提高,通過形式多樣的練習活動,提高學生基本知識和技能的概括化程度和認知結構的質量,從而有利于學習的遷移。
(四)鼓勵指導學生總結英語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學習遷移的定勢說明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對以后的學習有積極的影響。因此,總結學習經驗,運用學習方法是促進學習遷移的另一有效方法。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多半都是學生自己總結出來的,教師也可在教學中有意傳授或暗示的。一般包括認知策略、分析和綜合的方法、識記和回憶的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案或技巧等。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善于把已知的較好英語學習的方法和技巧教給學生;另一方面要讓學生不斷地總結自己的學習經驗,同學之間開展學習方法和經驗的交流。結合座談會等方式使學生互相溝通從而盡快掌握學習方法,適應新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環境。
(五)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狀態。心理狀態是心理過程和個性特征的復合體,它決有動力性和直接的現實性兩個特征,它對學習遷移既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又有消極地干擾作用。學生的對學習的信心,緊張程度,焦慮程度等都會對遷移產生影響。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當注意學生心理狀態,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英語的信心,培養他們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靈活的思維力和愉快的學習情緒,善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集體氣氛,讓學生保持中強度的焦慮水平和思維緊張度,避免不良情緒的產生,從而促進學習遷移的實現。
四、結語
學習遷移是一種普遍現象,又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理論。在外語教學中教師應遵循遷移的原則,積極運用它,促進學生學習正遷移的發生,對提高英語教學效果非常有意義。
主要參考文獻:
關鍵詞:遷移理論;地理教學;應用
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想要更加有效地貫徹終身學習的理念,就需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能夠更加有效地獲取知識。通過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能夠有效提高高中地理教學的質量,同時能夠促進學生的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實現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影響地理學習遷移的因素
1.新舊知識的共同結構部分
在高中地理學過程中發生需遷移的基礎就是學習的對象之間有共同的結構部分,這些共同的結構部分,可以是遵循同樣原理,也可以是有本質的關聯。在地理學過程中,前期學習和后期學習之間的共同結構部分比較多,知識遷移就會比較容易發生。如果其中包含的共同要素比較少,那么在后期學習過程中就會比較難發生。由此我們總結出,高中地理學習過程中,新舊知識的共同結構部分對于地理學習遷移有著重要影響。
2.思考問題的方法和學習的策略
學生在地理知識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思維方式以及學習策略,對地理學習遷移也會有重要的影響。地理思維主要就是指學生通過地理知識的學習形成的分析、抽象和概括以及推理等基本的思維方式。在掌握了有效的思維方法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目的性會更加明確,思維的靈活性會比較高。學習策略就是指在學習過程中,更加有效地獲取地理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途徑。學生的思維方法和學習策略的有效運用是實現學習遷移的重要基礎和保證。
3.教師的教學指導和引導
在高中地理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遷移知識的應用,可以更好地掌握地理基礎知識,同時學會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技能。但是如果想要實現學生對于基礎知識和技能的熟練掌握,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還需要教師進行有效的引導。教師通過對學生學習上的指導,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學習的基本框架,有效拓展學生的思維,深化學生對地理基礎知識的學習,規范學生的行為,使學生掌握更加有效的方法開展學習,有利于發揮遷移理論的積極作用,提高地理學習效率。
二、遷移理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1.科學設計教學活動,有效應用遷移理論
想要更加有效地發揮遷移理論的積極作用,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就應該科學設計教學活動,合理應用遷移理論,從而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的認知能力得到提升。
例如,在高中復習階段的學過過程中,在復習《區域可持續發展》中涉及“荒漠化的治理”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回顧和聯系之前學習過的與這部分內容有聯系的知識。通過設計這樣的教學活動,學生能夠學習《自然環境對于人類活動的影響》中的“自然資源和人類活動”章節的內容。這樣很好地利用了遷移理論,學生對于兩個部分的數學知識掌握會更加靈活,實現互補,提高學習效率。
2.利用遷移理論,開展對比分析教學
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科學利用遷移理論,開展有效的對比教學分析,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識,從而鍛煉學生總結和分析的能力,拓展學生的解題思路,提高地理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學習《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相關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結合之前學過的《長江中下游平原經濟發展》的相關知識,開展有效的對比分析,使學生能夠在遷移理論的幫助下更好地學習地理知識,拓展學生地理綜合思維。例如,通過對于長江三角形經濟發展影響的因素進行分析,了解到各種因素對于經濟l展的影響。然后在分析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的時候,通過結合長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的不同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使學生能夠應用遷移理論更加有效地學習高中地理知識,拓展學生的地理思維,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學生應用遷移理論解決這樣問題的過程中,也是學生形成思維能力、提升自身解決地理問題能力的重要體現。
綜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對于促進學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幫助作用。同時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已成為高中階段地理教學的重點。所以這就需要教師應該加強引導,通過運用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使學生能夠對于新知識進行分析研究和總結,提高學習新知的效率,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思維模式。對于高中地理教師來說,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既是新課標的要求,同時也是提高地理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綜合發展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白瑞敏,徐寶芳.地理比較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8):121-123.
[2]劉紅平.遷移理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成功(教育),2012(18):130.
一、語言遷移理論的相關概念
語言遷移問題一直是外語教學界和二語習得中的一個重要課題。遷移(transfer)原是教育心理學上的一個術語,是一種學習的遷移理論,是指已有的知識或經驗對新知識的獲取所起的作用或影響。它可以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已有的知識對即將獲取的知識產生促進作用時,就發生了正遷移;已有的知識對即將獲取的知識產生阻礙作用時,就發生了負遷移,負遷移也叫干擾(interference)。歸納起來,其核心內容包括以下幾點:(1)外語學習中的困難和錯誤主要來自母語及已掌握的外語對其的干擾;造成困難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母語、已掌握的外語與目的與之間的差異。(2)母語、已掌握的外語和目的語之間的差異越大,造成的學習困難越大。(3)通過對比兩種或兩種以上語言結構的異同,可以預測外語學習中將出現的難點和錯誤。(4)對比分析中發現的不同之處也就是學生所需要學習的全部內容。按照這種理論,母語和外語學習的不同之處會對學生學習外語造成困難,其結果將反映在學生的錯誤中,所以通過兩種語言的對比可以預測外語學習中的難點。一個外語教師如果掌握了語言遷移理論,就能更好地把握學生們的學習心理,從而促進外語教學。
二、語言遷移理論在中日同形詞習得方面的應用
“中日同形詞”按照其意義來分,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類。即①意義幾乎完全相同的;②意義部分相同的;③意義完全不同的三種。
(一)意義完全相同的
三種類型中,最多的就是這種。其范圍既有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事物,也有普通人很少知道的專門用語。例如:
1.動植物的名稱:貓、金魚、花、牡丹、百合、梨、樹木等。
2.科技以及學術用語,社會科學用語:數學、物理、気溫、政治、革命、民主、絵畫等。
3.其他的動詞、名詞和形容詞:標準、偏見、魅力、名義、冷戦、悪化、凝視、享受等。
4.四字成語:一挙両得、溫故知新、小心翼翼、厚顔無恥、適者生存、一目瞭然等。
這類詞由于在詞形和意義上和漢語幾乎相同,所以對學習日語的中國人來說是非常有利的一面,可以用自己原有的漢字知識去理解和運用,發揮漢字對我們有利的因素,即利用母語對目的語(漢語對日語)的正遷移來幫助我們更好地掌握這類詞匯,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二)意義部分相同的
一個詞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意義的情形非常多見,“中日同形詞”也不例外。例如:
(1)“新手”:在日語中的意義有三個,即①これから戦闘に投入される精鋭;(即將投入戰斗的新銳力量);②新しくそのグループ(組織)に入って來た人;(一個組織中新進來的人)③新しい手段、方法。(新的手段或者方法)。而漢語中的意思只有“新近參加某種工作的人”。
(2)“夢中”:日語中的意義也有三個,即①做夢的時候;②拼命的樣子;例如:夢中で飛び込む;③熱中于一件事情,對其他事情心無旁貸。例如:夢中になって研究する。而漢語中的意義只有“做夢的時候”一個義項。
對照兩者就可以發現,中日文中只有部分用法相同。日語中“新手”和“夢中”的其他義項是漢語中所沒有的。“大家”“家內”“生気”等漢語詞匯都屬于這種類型。
(三)意義完全不同的
這類詞雖然日語中采用漢字表記,但是意義和漢語有天壤之別。其代表的例子,即日語學習者很容易犯的錯誤有“娘、勉強、大丈夫、元気、新聞”等。舉例如下:
(3)“暗算”:在日語中的意義是指不用手指、計算機,也不寫,而是在腦海中計算;心算。而在漢語中的意義則是指背地里陷害或者用計謀害人。
(4)“看病”:在日語中的意義是指照顧病人。而在漢語中的意義則是①(醫生等)給病人診治病情;例如——王大夫不在家,他替人看病去了;②請醫生等給病人診治。例如——我下午到醫院看病去。還有一些誤用例句:昨日ちょっと風邪気味で、醫務室で看病してもらった。(見てもらった)。此外,“工夫”“質問”“體裁”等也屬于這種類型。
仔細分析上述第二類、第三類“中日同形詞”的區別,可以得知這些差異不單單是由于義項上的多寡,還有就是詞匯的抽象性和具體性的差異,表達感情的程度的差異等多種情形。學習日語的中國人,許多日語上的表達錯誤都是由于這種“中日同形詞”而引發的。這是母語的負遷移現象。這就要求學習者區別對待,不可忽視這些日語詞匯原本的意義和用法,在學習日語詞匯的過程中盡量避免母語對日語的負遷移,排除干擾。
三、結語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日同形詞”給學習日語的中國人帶來很大的方便。我們可以利用漢字或母語的知識類推這些詞匯在日語中的意義。但是,這些“中日同形詞”給中日雙方的學習者帶來的不只是方便,同時也存在著很多誤導因素。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分析哪些詞是中日意義相同的,哪些是有差異的,而哪些是完全不同的。其實對“中日同形詞”的差異進行更為詳細的區分成為我們日語教學中無法回避的問題。如何把中國的日語學習者的這種漢語詞匯上的錯誤進一步細化歸類,再根據學習者的學習階段進行更為周密的指導成為今后的研究課題。
參考文獻:
[1]李進守.“中日兩國同形詞的對比研究”.日語學習與研究,1983.
[2]大河內康憲.日本語と中國語の同形語(1).神戶大學日本語與中國語對照研究會編.1986.
[3]翟東娜.“中日同形語の対照研究——日本製漢語について”(《第4回日本學中日シンポジウム論文集》.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1993.
一、新舊關聯,遷移仿句
在高中語文仿句教學中,首先要訓練學生分析舊知,從給定的原句中找出特點,從而深刻理解內涵;然后,步步為營,對零散的、分散的知識加以歸納概括,將各個已掌握的知識點相聯系,形成完整、準確、規范的認知結構;再次,與自己已有的知識積累及生活積累相聯系,根據自己的體驗,對原句進行仿寫,創造出有自己個性的新句子。
如:仿句,將……補充完整,注意句式、修辭等。原句:悲觀者說,希望是地平線,就算看得見,也永遠走不到;仿句:樂觀者說,希望是……
出示句子以后,如何教學呢?
1.引導學生說出原句的特點是什么?有的學生說,“希望是地平線”告訴我們“什么是什么”,而且是個比喻句,是暗喻;有的學生說,“希望”是抽象的,“地平線”是具象的,是“看得見”的;還有的學生說,“就算……也”是兩個具有讓步關系的分句,我們在仿句時,要注意句間關系。
2.引導:你的希望是什么?有的說,希望是我能寫出《荷塘月色》般的好散文;有的說,希望是燦然開放的臘梅花;有的說,希望是美麗的大風車;有的說,希望是潔白無瑕的新嫁衣;有的說,希望是清華北大的錄取通知書……
3.“就算……也”這樣的關聯詞,有什么可替代的詞?有的學生說,“即使……也……”是等同的;有的說,“盡管……還……”也是差不多的。
4.請將你的希望用一個表讓步關系的關聯詞串起來。有的說,盡管希望在路上,但我已感受到他的陽光;有的說,雖然它掛在有櫥窗,但一定會有一個人,幫我穿在身上;有的說,即使希望遙遙無望,我也要盡情暢想。在這個案例中,教者并不急于讓學生一步到位(事實上,一般的學生也不可能一步到位),而是層層引導,調動學生的積累和生活經驗,逐步指向目標,每個步驟的操作,都留給學生修正調整的空隙,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空間,不讓一些懶于思考的學生有可乘之機,讓他們時刻感受到接近了答案,而又不等于答案,必須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有了這樣的分析后,學生再來答這一題就不會跑偏,也不會束手無策了。這樣的訓練,只是開始,接著還要選一些同類型的題目,加以強化、開拓,以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如:①仿照下面的句式寫兩句話,使它們構成排比。春天是播種的季節,撒下一粒種子,便種下一分希望;夏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找特點,仿句子。心正則筆直。宋代抗金名將岳飛,精忠報國,一心收復失地,不是寫下情真意切、壯懷激烈的《滿江紅》?(友情提醒:首句是一個緊縮句,闡明了心與筆的關系。以下分別是朝代、人物、人物精神品質概括和人物的主要事跡;最后以反問的形式點出該人物獨具特色的一部作品。仿寫部分前后應是因果關系。如:屈原《離騷》等。)
在仿句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注意句子結構形式,還要注意修辭形式,只有做到兩者的高度統一與一致,才能有精彩的出現。
二、分類歸檔,句式變換
在高中句式變換中,變換句式,只是句式的變換,除根據需要作個別文字的調整外,其他盡量不變換,尤其是內容。所以規定“內容不能刪減,原意不能改動”。即使題干不標注這樣的要求,也不能變動,因為這是基本原則。
如:把下面的句子改寫一下,使之成為既有排比又有反問的句子。
生活中時常有些東西觸動你的心,使你激昂、歡樂、憂愁、深思,這就是詩啊!解析:解答本題,關鍵是要找出適宜改寫的部分。很明顯,后半句的幾個并列詞匯分解開來即為排比,最后的陳述判斷可改為反問。參考答案:生活中時常有些東西觸動你的心,使你激昂,讓你歡樂,令你憂愁,促你深思,這難道不是詩嗎?
在高中變換句式主要有1.口語句式與書面語句式變換;2.冷漠生硬言詞句式與親切委婉言詞句式變換,(此種變換有點像小學中把不文明用語換成禮貌用語的練習)在高中,主要是將一些不近人情的語句換成委婉和善詞語,表示對別人尊重;3.描寫語言句式與敘述語言句式變換。這種變換最主要是要用敘述語言對對話和神態描寫的內容加以概括。4.長短句互換,長句變短句,篩選主干改為獨立的單句排列組合保持長句意思的完整,短句變長句分析內在聯系,增加修飾成分。長的句子一定不能改變短句的原意。
如:以“維生素E”為陳述對象,改寫下面的話。可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
眾所周知,人體代謝過程中產生自由基,這種自由基對人體有很大的毒害作用,需要不斷清除,而維生素E具有這種功能,維生素E極易與分子氧和自由基反應,可防止磷脂中不飽和脂肪酸被氧化,對肌體起保護作用。在高中變換句子練習中,要特別注意“重組句子”這種變換句內結構的試題。
解答這類問題,第一,要找準關鍵詞,特別是每一句開頭的中心詞;第二,要分析各句之間的關系;第三,要注意敘述角度的變換;第四,要保證其句意不變。如:請以“三面鏡子”開頭,將下面四個句子重組為一個長單句(可調整語序、適當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句子原意)。1.人要勇于“解剖”自己,必須擁有三面鏡子:顯微鏡、放大鏡、平面鏡。2.顯微鍵用來找自己的缺點。3.放大鏡用來發現別人的優點。4.平面境用來照自己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