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景區規劃范文

景區規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景區規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景區規劃

第1篇:景區規劃范文

筆者認為,上述原因的具體表現,一是把局部當全部,忽視了景區規劃應該分層逐級展開的特性,片面強調一種技術性的推行和標準化的設計,缺少對風景區深度與廣度的認識和思考,忽略景區的軟件開發建設。二是沿襲城市規劃的思維,以城市與園林的體系框架對景區規劃進行盲目套用,多數是把城市公園建設手法移植到風景區開發建設中。

近年來,各地的城市規劃已開始注意吸收景區規劃的成果,以增強城市的特色,景區規劃也應該意識到必須與城市及相關規劃銜接才能更好地發揮效能。

筆者認為,應該謹防景區規劃中的城市化。為了求得景區規劃與城市規劃的“完美”結合,必須從四個方面入手:

首先是要科學規劃。

景區由于學科的性質,更加側重于從多元時空和角度來思考景區的發展,從“資源—產品—市場”互動的層面來規劃設計。因此要通過科學的技術分工,要先在編制景區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再由城市、園林、建筑規劃人員根據總體思路編制明細的規劃,完成規劃的空間設想和景觀落腳點。

其次是突出特色。

城市化的景區規劃是一種模式性的“公園化”、“廣場化”和“草坪化”,如何消除和避免這一現象的發生,其基本途徑是從風景區的地方性研究與文脈分析開始,進行市場調查,分析游客心理需求和市場特征,繼而提出適宜于景區的發展主題,再按照主題進行景觀設計和項目建設。

其三是明確定位。

風景區存在游憩與特色觀賞的矛盾,外地游客多鐘情于高品位富有特色的景觀,本地居民多喜歡現代游憩項目。景區開發要針對外地游客,就必須高標準要求,以獨特的地方性,展現出源地質文脈的自然與人文景觀。而城市化、園林性的游憩設施能滿足本地居民休閑娛樂需求,但不必集中于高品位的自然與人文景區內,在其他空間內可以建設。倘若對風景區的認識停留在本地居民層面,風景區規劃采用本地居民的價值標準,要推動風景區的“現代化”,必定付出代價。

第2篇:景區規劃范文

關鍵詞:生態旅游;規劃設計;建筑設計; 景觀要素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志碼:B

根據中文摘要修改英文摘要

The Exploration of the Ecotourism Attraction Planning :

A Case Study On The Design Scheme Of High Level-Star Tourist Hotel of Hani Terrace In Yuanyang

GUO Rui1, ZHOU Zhongwei 2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Yunnan Kunming, 650106,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ecotourism is constantly improving, and how to explores th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development mode of ecotourism has beca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Taking the example of the Hani terraced tourist attraction in Yuanyang Yunnan,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tourist resources, this paper make an analysis for 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for the tourist attraction, and do the research for the Yunhai Terrace Hotel-a new high level-star Tourist hotel project that within 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of Hani terraced tourist attraction in Yuanyang, and 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 research scheme design as well as the related tourism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Keywords: Ecological tourism; Planning and design; Architectural design; landscape element design;

1概況

1.1地理位置

元陽哈尼梯田景區酒店建設項目所在地為云南省紅河州元陽縣哈尼梯田景區內。云海梯田高星級休閑度假酒店位于多依樹梯田度假旅游區,以多依樹梯田為中心,面積為16.12平方公里,該區域有9000多畝的梯田風光。酒店規劃占地面積約200畝,建筑平面與場地緊密結合,“層層跌落、渾然天成”順應山勢。

1.2交通條件

元陽縣目前正在進行高等級公路有元陽——綠春、元陽——紅河、元陽——河口(屬于二級公路改建)。元陽哈尼梯田景區環線(老虎嘴——多依樹)道路已開工建設。

1.3氣候

元陽縣屬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年均降雨量1403毫米,年均日照1770.2小時,年平均氣溫16.4℃,全年相對濕度85%,典型差異較大、類型多樣的立體氣候。

2 SWOT分析

2.1 優勢(strengths)

(1)元陽哈尼梯田旅游資源在世界梯田中具有獨特性、完整性和唯一性;

(2)稻作文化具有300年的悠久歷史,節日、慶典豐富多彩,哈尼民族風情獨特;

(3)擁有森林—水資源—梯田—村寨等一套完整的生態系統;

(4)景觀完整性高,具有良好的休閑度假可開發性資源;

2.2 劣勢(weaknesses)

(1)缺乏有序的規章管理制度,村民私搭亂建、森林砍伐現象嚴重,自然生態環境系統十分脆弱;

(2)由于社會轉型,勞動力外出務工,梯田放荒現象嚴重,社區村寨風貌破壞嚴重;

(3)元綠公路改造尚未完成,旅游專線尚未開通;

(4)旅游區與多個保護區重疊,旅游發展受限,季節性明顯,產品結構單一,旅游供需不平衡;

(5)旅游專業人才匱乏。

2.3 機會(opportunities)

(1)云南旅游二次創業的戰略導向有利于推動元陽梯田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

(2)政府加大投資力度。園內公路改線,元河公路、泛亞鐵路東線的建設,使景區配套設施建設項目進一步完善,為景區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3)紅河州哈尼梯田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有助于提升景區的知名度;

(4)世博旅游集團與元陽縣政府的合作,具有專業的旅游資源運營機制、管理經驗;

2.4 威脅(threats)

(1)外來文化的侵擾導致哈尼建筑、民族文化風俗受到嚴重沖擊。哈尼村寨、民俗逐步同化,消失;

(2)世界旅游發展態勢變化迅速,旅游區旅游產品更新面臨挑戰;短期內實現旅游的快速增長面臨內外壓力;國內梯田旅游同質競爭較大;

(3)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對梯田旅游發展、景區項目建設提出的新要求;

(4)打造5A級旅游區的目標與旅游區的發展發展現狀還有一定的距離;

綜上所述,根據SWOT分析,元陽哈尼梯田旅游區資源優勢明顯,機遇與挑戰并存,優勢大于劣勢,機會大于威脅。相對而言,旅游區的服務設施不配套、交通條件滯后和缺乏順暢的利益機制,是本旅游區的弱項和主要問題點。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通過系統的規劃、設計,輔以較好的業態組合、非常規的促銷手段,來提高旅游區效益,打造精品目標。

3酒店建筑設計理念

3.1 規劃設計原則

在規劃設計思路上,提倡零距離接觸哈尼族生活與生產環境,體驗農耕稻作文化的多元化魅力,力求構建成為 “田園化、鄉土化”的服務理念、打造“人性化”環境、“生態化”的元陽哈尼梯田景區的酒店服務模式。具體原則如下:

(1)突出特色原則:以“高起點、多功能、環保型、民族化”,“豐富稻作文化特色”,“薈萃哈尼民族地方文化的精華”,“演繹與發展新時期、新階段的梯田文化和民族精神”為指導原則。

(2)整體協調原則:規劃設計自然化、文脈化、生態化、人性化、可持續性。

(3)建設規范原則

(4)環境保護原則

(5)標志性原則

3.2設計定位

(1)主題定位

在打造元陽哈尼文化為主體特色的前提下, 以梯田風貌、村寨觀光為主線,重點突出高檔次、高品質的設計。

(2)市場定位

云海梯田高端休閑度假酒店針對社會精英群體、中上階層的城市游客、設計師、攝影師、藝術家、探險者等客源。在娛樂、休閑、觀光、商業等方面創造經濟效益。

(3)風格定位

以“賞”為主線,結合哈尼建筑風格特色,融入現代元素,體現觀賞、休閑、和吃、娛、住、行等于一體的高端度假酒店。

3.3總體布局

建筑與建筑之間采用山地聚落式的“品”字形建筑布局,局部采用鄉野石砌道路連接。建筑入口處設置回形車道,主要觀景面有外廊。酒店部分建筑之間擬采用風雨廊進行連接,建筑周邊擬為石壘、矮墻形式圍合酒店外部空間。

擬建兩層退臺式主體建筑,采用哈尼蘑菇房結合現代設計理念,突出哈尼文化特色;主體建筑景觀墻面為塊狀和帶狀界面,選用淡黃色的主體色調;建筑主要觀景面有外廊;建筑門窗主要以明朗式防紫外線玻璃為主,局部有一定哈尼民族圖案;其他住宿建筑均以獨棟式的哈尼村寨山地聚落形式。建筑底層架空,屋頂花園,橫向長窗的現代主義手法 。

3.4建筑附屬設施

哈尼文化廣場、梯田疊水、民族圖騰園、哈尼風情餐廳、露天SPA、梯田鄉野游泳池、后勤服務用房。

3.5酒店觀景建筑

(1)千米長廊

千米長廊用于觀賞云海梯田景觀勝景,采取亭廊相互結合的營造手法,每亭之間距離在百米內,亭內設有休息座椅,刻有當地名人詩詞,書法、篆刻、民間故事等,以便游客休息之余欣賞,且可借助名人效應,推廣元陽梯田的品牌效應(見圖1)。

千米長廊根據梯田的地形曲脈關系可建成橫向帶狀、豎向帶狀和橫豎結合狀等。其中橫向帶狀形的千米長廊的優點主要體現在:

①游人步行方便,易于引領和管理,施工方便造價低,安全性好;

②從觀賞的角度看,視域范圍廣,角度變化大,易于觀賞不同類型的的梯田景色;可以直接與公路相連接,可設置單向游覽路線避免走回頭路;

③考慮不同年齡的人群,可選折步行,也可選折走一小部分長廊后返回公路, 乘坐觀光車或大巴到自己下榻的賓館或到下一站景區,并在交通上帶來經濟利益。

圖1千米長廊

(2)長街宴場地

意在對民族風情的一種體驗,以吸引顧客。每逢佳節到來之際,各家各戶提供自家特色的酒菜擺設于長廊內,以慶祝節日之樂。游客當然可以參與節日慶事。

(3)民俗文化村

文化村是旅游景點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①建議農戶居住建筑為哈尼族當地民居形式;

②農戶為旅游接待戶,日常著民族服飾;

③特別節日舉行民俗表演活動,比如長街宴。

4酒店景觀要素設計

4.1水體設計

(1)水體設計方案遵循當地現有的水源,充分保護與利用現有的溝渠系統,同時利用雨水回收系統蓄積水資源,確保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可在酒店建設靜態水池,動態跌水,活動的小水渠,將涓涓溪流納入酒店的一部分,產生人們對自然的絲絲情懷。

(2)水體設計應該充分尊重哈尼民居的習俗,在建筑界邊,村口設置水體景觀。還應該與酒店廢水回收系統(中水系統)打造外露式景觀渠道,并利用周邊臨水植物營造生態的水系統。

(3)水體規劃上設計應該結合一些小品景觀,提升景觀價值,同時可以設置一些水池,渠穿越建筑的部分內部空間,達到內外環境的和諧統一。

4.2光環境設計

(1)建筑外觀照明設計酒店的光色彩使用暖調色系,黃色光源;外觀照明布置形式采用分臺、分層設計手法,由下至上漸暗式投射。

(2)建筑外道路燈具照明設計

道路附近燈具照明采用獨柱單燈式、太陽能、節能、雙功能燈為主。其中,街燈的高度在3.2--3.5米之間;LED轉角標識提示燈,高度控制在 1—1.2米,布置于道路的十字路口的交匯處,便于住店旅客識別方向;庭園燈主要采用低亮度、節能型、冷質光源,布置于酒店庭園內,起輔助照明設計作用;園區主體景觀帶,光環境設計,采用植物照明燈具,對園內植物進行一對一的照明方式,燈具安裝于單棵植物下方,自下朝上投射,色彩冷暖均有,豐富建筑外觀的光環境層次。

4.3景觀小品設計

藝術小品設計應是整體酒店文化的一個提升,其主要包括小品、雕塑、浮雕、壁畫等。藝術小品應體現哈尼風俗與周邊自然環境相互協調。注意視覺的通俗化、符號感,如哈尼圖騰中的白鷴鳥、牛、魚等圖案形式。注意敘事性、美學性的相互融合,選用當地石材或陶土,竹木等材料制作。

4.4觀景臺的設計

(1)酒店園內的觀景臺,以營造大量室內平臺,創造更多的餐飲、休閑區域空間。

(2)酒店附近設計觀景平臺是為方便游客在戶外欣賞梯田景觀。觀景平臺設計主要以筑臺式、懸空式、架空式為主要建筑形式。其平面形式為弧形帶狀,與梯田景觀協調呼應(見圖2)。

圖2觀景臺概念設計

4.5標識系統設計

標識應該指示明確,色彩與圖形均簡潔易懂,園區危險地段應該設置相應的警示牌,在名貴樹種上應該對樹木的習性和學名進行科普的標注。

4.6地面鋪裝設計

地面鋪裝應該結合酒店鋪設具有鄉土味的形式,同時要考慮結合道路排水統一處理。鋪裝設計主要采用以下幾種形式:

(1)木棧道;(2)休憩步道;(3)素土夯實地面;(4)素土與草坪相結合的鋪裝形式;(5)鵝卵石、散石鋪砌的康體步道形式。

4.7游路配套植物設計

景區海拔高處適宜栽種松、柏、杉樹等;中間觀光位置適宜栽種黃色或者紅色落葉鄉土喬木;溝谷地帶由于距村莊較近,適宜栽種異類植物、果樹、松柏、杉樹等。

酒店前方景觀的植物配置主要以自然式為主,適宜低矮熱帶花草植物及藤類植物,有利于游人開闊觀光視野、有利于建筑主立面的通達性、有利于酒店與景觀之間的分區明確;

酒店側面主要以自然式為主,適宜栽種竹類、熱帶及棕櫚樹等植物,有利于豐富景區的視覺效應;

酒店后側植物配置主要以規整式為主,適宜栽種喬木、松杉等常青樹木,可以起到屏障作用、隔音作用等。

4.8公共設施設計

公共設施應該結合景觀與道路設計的相關規范設置,包括圍欄、休息凳椅,應該結合當地材料設計,滿足人性化設計的需求,注重其堅固耐用,同時規劃生態環保型的垃圾桶。

4.9道路交通規劃

(1)規劃目標:保證風景區內游覽方便、對外交通的通暢便捷,最大限度的滿足風景區規劃主題和景觀觀賞視角;

(2)規劃原則:區域內道路建設要盡可能少占用林地、梯田,對林地、梯田加以嚴格有效地控制;道路布局要充分利用已有的道路條件,全面聯絡各景區,盡可能的形成復合環形或網狀道路系統,盡量避免游客走回頭路。

(3)內部交通:主車道建設;次車道建設;游步道;索道。

5問題和建議

5.1存在問題

(1)元陽哈尼梯田文化、民族風俗世界聞名,但開發力度不夠。

(2)項目所在地現有消費能力較弱,需要大量宣傳活動、促銷、非常規策劃,吸引潛在客戶前來置業投資;

(3)景區現有旅游資源配套設施匱乏。應以招標方式求得標志性、高品位、高水準的相關設計項目,吸引世界各國高端游客。

5.2建議

(1)項目建設的社會效益明顯,意義重大。建議政府有關部門本著“政府主導、公司運作、社區群眾參與”的原則,給予適當的政策優惠,以確保項目順利、快速、高質量完工運營,發揮應有的社會效用;成立項目籌備協調領導組,積極協助辦理項目的土地、水電、規劃、建設、環保、交通、工商、稅收等相關手續;項目建設中遇到的問題采取特事特辦,使本項目盡快顯現生機和活力。

(2)將“云海梯田高端休閑度假酒店” 建設成為集旅游觀光、康體休閑、梯田文化展示于一體的高端休閑度假酒店。舉行哈尼族梯田文化展示中心;成立國際梯田攝影論壇等。

參考文獻:

[1] 朱建寧.展現地域自然景觀特征的風景園林文化[J].中國園林.2011,(11).

[2] 張莉.歷史文化名鎮靜升的總體旅游規劃設計[J].公共管理.2009,(7).

[3] .一個結合地域的設計——九寨溝國際大酒店[J].建筑學報.2006,(6).

[4] 徐永林.紅河哈尼族梯田的經濟學透視[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5).

[5] 周武忠.旅游景區規劃研究[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

第3篇:景區規劃范文

關鍵詞:桂林 旅游 規劃 特色 建設

Abstract: guilin is China's first batch of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y, China is one of the earliest city tourism development. In recent decades, guilin tourism development has a certain scale and famous.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overall development is insufficient, a lot of resources is not development, tourism mode to be perfe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enic spot, combined with the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 guilin, and puts forward the new idea of some of the tourism planning, the hope can the development of guilin's tourism has certain reference meaning.

Keywords: guilin tourism planning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F590.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經濟的增長,我國旅游業已逐步發展并呈現一定規模。而“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作為國際國內的旅游明珠,擁有“國家重點風景旅游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兩項桂冠,因其秀麗的自然風光和古老的文化氣息,受到廣大旅游愛好者的親睞,在國際國內旅游業內發展已具備一定規模,但相比其他旅游熱點城市如杭州等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桂林景區旅游的發展現狀分析

有調查顯示桂林山水景觀對游客構成主要吸引力,溶洞和民族風情次之,歷史資源吸引力不夠。由于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名聲在外,因此大眾對桂林的山水景觀表現出較高熱度,桂林、漓江、陽朔三地旅游發展勢頭較好。桂林銀子巖、蘆笛巖、冠巖等大自然雕琢的溶洞以其奇、美、幽、雄獲得游客親睞,民族風情以壯族和瑤族為首在旅游區開展的各種民族特色活動能吸引游客眼球。歷史資源如靖王城、李宗仁故居等游客量較多,但作為同時冠以“國家重點風景旅游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兩項殊榮的桂林,相比于山水景觀,歷史文化景點的名氣和旅游量大顯不足。

旅游方式以參加旅游團為主,團體組織和自助游次之。其中觀光旅游和休閑度假游客占主導,商務和會議游客數量較低。報旅游團具有方便、省心的特點,客源以中老年人、處于經濟上層的人群為主,而年輕人多喜歡自助游這種自由、經濟的方式旅行。游客大多沖著秀麗的山水和生態休閑環境,而商務會議游客數偏少,因此在提升商務水平上有較大發展空間。

游客對桂林景區的信息來源主要為課本和親友及旅行社介紹,網絡、電視、報刊雜志等媒體宣傳來源僅占較小比例。課本、親友及旅行社的宣傳屬小面積宣傳,其傳播效率遠不如電視、網絡、報刊等快捷的媒體效應,這也是限制游客量的因素之一,因此,加大媒體宣傳力度對擴大桂林的影響力是有益的手段之一。

旅游消費,包括價格、服務質量、服務設施、特色商品。其中餐飲價格在可接受價格內,而特色產品一方面個性特色不夠,種類貧乏,另一方面價格偏高,景點門票也存在部分偏高的情況,在這兩方面有待改善。服務態度較能滿足消費者需求,服務設施方面主要有部分道路狹窄、交通混亂,吃住等方面可選余地不足、質量差等問題。

通過對以上幾方面的分析,發現桂林旅游較成熟,旅客來源較穩定,大部分旅游景點獲得大眾好評。但仍有媒體宣傳度力度不夠、歷史資源開發不足、服務設施有待完善等問題需解決。

二、桂林景區旅游發展對策

1、山水景觀與歷史內涵并重。一直以來,桂林以山水著名,而忽略其歷史價值,而在開發時為迎合旅客喜好,也偏重于山水風景線路的開發,造成歷史資源得不到重視,一些歷史景點開發不夠,當地經濟也跟不上來。因此,應加大歷史景點的打造,在重山水景區的同時,積極提升桂林的歷史文化內涵,將部分歷史景點與風景線路綁定,帶動其發展。對風景優美的景點,可挖掘其歷史文化內涵,將風景與文化聯合起來,將桂林打造成一個文化與自然環境雙優的優質旅游城市。

2、加大民族特色開發。桂林是個多民族聚集地,壯族、苗族、瑤族、侗族等十幾個民族共同聚集在此,各個民族有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可充分運用其文化資源,將民族風打造成桂林的另一特色,將旅游與民族文化聯合起來,共同促進經濟的發展,除傳統的民族歌舞等活動外,民族飾品、民族特色美食可作為發展重點,可修建民族風的住宿客棧,甚者可將民族特色文化編著出書,擴大其影響,達到發展旅游的目的。

3、桂林好山好水,但如漓江國際國內名聲遠揚的景點并不多,因此,可以現存的著名景點為中心輻射周圍的景區,擴大其它景區的名氣,重點打造多個國際旅游景點。另外,桂林屬于喀斯特地貌,即巖溶地貌,巖洞數量多,分布廣,丹霞地貌也是桂林一大特色,這些天然景觀更能吸引游客眼球,可加大宣傳力度。

4、生態旅游是近幾年來國內的旅游熱點,桂林依托其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生態旅游得到了快速發展,恭城和龍勝的生態旅游模式已具備一定規模。目前生態旅游主要停留在觀光的層面上,因此可在此基礎上發展各種參與性項目,諸如野營、垂釣、生態氧吧等,還可開發多元化的生態產品,促進生態旅游的發展。生態旅游雖然是以可持續發展為前提發展起來的,但由于資源的浪費、企業的競爭等因素,給環境帶來了惡劣的影響,因此,應科學規劃,合理開發,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開發的和諧。

5、旅游消費是游客在旅游時考慮的一大因素。完善旅游設施、合理規劃旅游價格,提高與同層次旅游城市的性價比,建立品牌,樹立口碑,也是提升旅游人次的手段之一。另外,因時制宜、根據不同人群消費特點制定相應的旅游路線,自由旅行與套餐式靈活發展,及實行淡季旅游優惠政策等都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桂林旅游業的發展。

6、全面提升行業人員素質。加強旅游從業人員的教育培訓,人員素質直接影響到游客對旅游城市的整體印象,從細節處打造優質旅游城市,提升桂林旅游的品牌形象。

三、結束語

桂林是我國最早發展旅游業的城市之一,多年前《我想去桂林》一歌爆紅一時,足見桂林在我國旅游業的地位,桂林旅游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趨向成熟,很容易出現發展瓶頸,只有及時找出漏洞,及時完善發展模式,積極創新,另辟蹊徑,開發新的發展模式,才能突破瓶頸,延長旅游發展的生命周期,使桂林旅游持續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秦彬.桂林旅游規劃評析[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6.10

[2]秦宏莉.桂林休閑旅游現狀及發展戰略對策研究[J].旅游論壇.2009.12

[3]黃萬英 朱桂田.淺析桂林旅游發展現狀[J].中國集體經濟.2009.07

[4]李海防.桂林生態旅游熱的冷思考[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03

[5]覃江華 蔡平. 延長桂林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對策[J]. 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08

第4篇:景區規劃范文

1 引言

旅游規劃作為旅游學研究的重要領域,需要科學的理念基礎。中國旅游資源開發主要有4種開發理念:以地理科學為主的資源區劃學派,以經濟學科為主的效益管理學派,以建筑學科為主的園林景區學派,以從事文化研究為主的資源位移學派[1]。旅游規劃實踐在這些學派不同理念的指導下,取得了積極的成果。但同時,旅游規劃本身又具有很強的技術性、操作性,是一個具有“軟”工程性質的實踐應用領域,作為一項“軟”工程,除了上述理念基礎外,還需要工程學的思想和方法作指導。面向對象(object-oriented,簡稱OO)作為1990年代以來計算機軟件領域的主流技術和方法[2],是軟件工程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石。旅游規劃作為類似軟件開發的“軟”工程,能否引入面向對象思想和方法?本文將就此進行初步探討。

按規劃層次,旅游區規劃分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3];從空間結構的角度,在規劃中可將旅游區識別為景點(scenic spot)、景段(scenic section)、景區(scenic zone)、旅游圈(tourism circle)和旅游地域網絡(tourism area network)這五個不同級別的地域實體[4],其中景區是旅游活動的基本對象,是旅游目的地系統的基本構成單元。本文試圖引入計算機軟件領域中面向對象的思想和方法,將之應用到景區總體規劃這一特定尺度、特定層次的規劃中,第二節是對面向對象方法的介紹,第三節闡述面向對象方法在景區總體規劃中的體現,第四節為結論。

2 面向對象思想與方法①

面向對象不僅是一些具體的軟件開發技術與策略,而且是一整套關于如何看待軟件系統與現實世界的關系,以什么觀點來研究問題并進行求解,以及如何進行系統構造的軟件方法學[2]。面向對象的基本思想是:盡可能按照人類認識世界的方法和思維方式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以使分析結果與現實世界之間有著自然而直接的對應關系。面向對象方法的核心概念包括:問題域(problem domain)和系統責任(system responsibilities);對象(object);類(class);封裝(encapsulation);繼承(inheritance);消息(message);結構(structure)與連接(connection);多態性(polymorphism);主動對象(active object)。以下以表格形式列出這些基本概念(表1)。

表1 面向對象方法的基本概念

第5篇:景區規劃范文

關鍵詞:靈山景區;規劃;開發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2)12-0057-01

無錫靈山景區地處無錫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以佛教文化為主題,通過三期的建設,形成了佛、法、僧三寶的格局。

1 無錫靈山景區的規劃與開發特點

旅游景區規劃是依托創造性思維,整合景區資源,實現資源、環境、交通與市場的優化擬合,實現景區發展目標的創新過程。

(1)靈山景區規劃的主題定位。

無錫靈山景區以佛教文化為主題。隨著靈山三期的開園,靈山勝境形成了佛、法、僧三寶的格局。佛是顯現了佛祖的四相成道的過程:出生、降魔、說法、涅槃;法代表了佛法,也是佛教的精髓,以靈山梵宮、梵宮廣場、五印壇城等景觀展現;僧是以靈山禪修中心、慈恩寶塔、靈山佛學院為代表:整個景區以靈山大佛的大、九龍灌浴的奇、靈山梵宮的特、五印壇城的異構成新時期佛教奇觀。

(2)靈山景區規劃的目標定位。

無錫靈山景區倡導站在“世界文化遺產”的高度來認識旅游景區的發展定位和目標追求,因此將無錫靈山景區提高到世界聞名的佛教圣地,才具備實現目標的基礎。靈山第一期工程靈山大佛,其釋迦牟尼像的高度為世界之最,高達88米,讓人嘆為觀止。第二期九龍灌浴為國內首創,將佛經記載佛陀的出生以動態噴泉的形式表現出來,在秋冬季節由于光線和水霧形成的彩虹,給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兩期的基礎之上,打造了世界級佛教會議中心梵宮。梵宮的高大和雄偉讓人產生了肅然起敬之感,打破了人們對一般佛教只有寺廟建筑這一傳統看法。

(3)靈山景區規劃的市場與功能定位。

目前,無錫靈山景區的主要市場集中在華東地區及東南亞地區。無錫靈山景區的主要功能就是為世界各地的佛教信徒提供一個洗心禮佛的場所,圍繞游客的需要,景區規劃將游客的吃、住、行、游等包括其中。向廣大游客展示佛文化,讓更多的人認知了解佛教。在景區第三期工程中的靈山精舍(禪修文化中心),就是讓大家更多的參與到其中。普通游客入住精舍后,每天都為其提供免費日常禪修活動。例如,早上有朝山,晚上有抄經或者坐禪。同時,靈山精舍的餐廳每天都為游客舉行過堂儀式。培養游客專注、真誠的習慣,感恩、惜福的情懷,給身心一段寧靜。 2 靈山景區的開發前景

2.1 加強對靈山景區開發的管理

旅游景區的管理是指景區的管理者通過合理的組織人力、物力、財力,高效率的實現預定管理目標的過程,靈山風景區的開發需要以已有的規劃為指導,建立明確的管理模式,實行政企分開的改革,還原明確的開發行政主體,建立行政意義上開發管理機構,杜絕由于管理不明,行政混亂帶來的資源浪費。隨著景區的開發,大量的資源投入,資金投入,難免會帶來資金的濫用挪用問題,這就需要運用多種行政手段,強化管理的監督和處罰力度,有針對的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同時也可以充分發揮社會各界的輿論監督作用,不斷強化開發管理。景區的開發是需要大量人員的參與,這就需要對管理人員和干部進行必要的崗位培訓,特別是強化開發過程中景區整體環境保護的教育,提高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按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建立管理人員任職的考核,人員的素質提高可以提高景區建設的效率和質量。

2.2 提高靈山景區旅游資源的整合力度

目前,靈山風景區已經開發到三期,初步形成了佛、法、僧三寶的格局,佛是顯現了佛祖的四相成道的過程:出生、降魔、說法、涅槃;法是代表了佛法,也是佛教的精髓,以靈山梵宮、梵宮廣場、五印壇城等景觀展現;僧是以靈山禪修中心、慈恩寶塔、靈山佛學院為代表;整個景區以靈山大佛的大、九龍灌浴的奇、靈山梵宮的特構成三大景觀。如此多的景觀,如果沒有一個合理的整合,只是任其粗放的發展,很難形成一個整體的經營形態。提高景區內各種旅游資源的整合力度便勢在必行。在設計旅游路線時,可以以佛、法、僧三個方面作為三條旅游主線,三條主線以不同的方法形態表現出來,不僅比單一的一條主線更加豐富,而且大大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對游客的吸引力也更加大。由于景區的面積在不斷擴大,各個景點間的距離也或長或短,如果不能對景點路線進行優化整合,游客的行走距離也會拉長,造成疲憊,使得很多景點的建設開發成為擺設。良好的整合,可以使得景區的開發達到效益的最大化,景區的吸引力也可以得到放大。

2.3 展開景區周邊環境的調查與評估

隨著政府及商業投入的加大,靈山風景區的面積在擴大,景區周邊更多的區域將被融入景區中進行開發,目前,景區的整體規劃是向南發展,那么在規劃中就需要對景區向南至太湖沿岸這片地區進行整體環境的調查與評估,因地制宜,尊重自然環境,根據地形地貌所展開的開發才能夠是人造景觀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體現江南風情,佛國風貌。在對周邊環境調查時可主要調查以下幾類:(1)地區的自然風貌,這項調查旨在保留歷史形成的自然風貌,避免開發施工過程中的人為破壞,這些自然風貌的保留無疑為景區增添一大特色,完整的自然風貌也更能為大眾所接受。(2)地區的人文風俗,靈山地處江南腹地,自古為魚米富庶之地,當地百姓有許多民俗特產保留至今,如三鮮混沌、梅花糕、方糕、酒釀圓子等,這些都是可以為景區開發所吸納的,增加景區風物的同時,也提高了周圍居民的收入。(3)地區的基礎建設,從景區向南的這一片地區需要由政府征收,由景區進行開發,這片地區的已有建筑拆遷,已有道路網的建設延長,都需要一個系統的調查和規劃。只有對景區周邊環境進行了詳細的調查評估后,景區的開發建設才能夠順利進行。

2.4 宗教旅游的可持續開發對策

旅游是經濟,社會,文化等現象的綜合反映,這一特性決定了旅游業發展必然會給旅游目的地社會、經濟、環境等各方面產生積極和消極的影響,在旅游業的發展中,人們更多的只是注意到旅游帶來的經濟效益,從而忽視了旅游的可持續性發展。隨著靈山三期的開園,靈山勝境形成了佛、法、僧三寶的格局。景區的布局進一步的拉開了,但是景區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光靠景點的支撐是不足的,在不斷建設新的旅游景點的同時,也需要發展相關的文化產業,景點對人的吸引力是短暫的,而文化對人的吸引力則是持久的,發展弘揚相關的宗教文化能夠增加景區的內涵,讓更多的人通過文化而了解景區,從而產生旅游的動機,這樣才能夠實現客源的穩定與增長。同時對于靈山的開發,不能采取粗放式的管理,需要強化生態意識,尊重自然環境,更多的將周圍居民參與進來,得到當地居民的認可并賦予他們一定的權利,這樣的發展才是可持續的,對于游客,這樣的景區才能提供高質量的旅游經歷。

2.5 圍繞靈山景區佛教圣地的影響力開發相關產品,形成產業鏈

靈山景區依托濃郁的佛教文化氛圍,精心打造了一系列特色鮮明、獨具一格的景區特色活動,以及一批有景區特色的產品,通過這些活動和產品,提升了景區的整體競爭力,但是產業鏈還不夠完善。以市場為導向才是旅游產品開發的正確方向,圍繞市場需求開發的產品才能獲得更廣闊的市場。目前,靈山食品已經開發了包括素餅、月餅、喜慶糕點、豆制品四大系列上千個品種,但是產品的口味較為單一,較為清淡,無法適應北方人的口味,從而難以進入北方市場。當前,靈山景區開發了特色的地產項目——印象劍橋,介于靈山獨有的自然風光,生態環境,宗教文化氛圍,景區完全可以開發相關的旅游地產,比如,度假別墅,佛教禪所等等,這樣既提高景區人氣,同時加快景區的建設,增加了收入。靈山旅游以佛教文化為主題,在景區亦有相關的紀念品出售,但是紀念品的形式比較一般,與其他景區出售的紀念品沒什么兩樣,靈山景區更需要突出自己的特色,靈山的景點,如九龍灌浴、五印壇城、靈山大照壁等都可以作為素材融入紀念品中,生產如景點座鐘、鐵板畫、磁吸照片等產品,體現出靈山的與眾不同,更可以使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參考文獻

第6篇:景區規劃范文

關鍵詞:景區規劃;自然辯證法;生態自然觀

近年來,旅游與文化的融合產生了巨大的效益,旅游產業作為促進文化產業大繁榮大發展的重要推手,其規模也將越來越大,旅游業將越來越專業化。我們需要一個正確的理論作為依據對旅游業進行全方位地管理。自然辯證法中的生態自然觀在旅游業管理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一、自然辯證法簡介

自然辯證法是哲學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是關于自然界和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及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學理論體系。自然辯證法屬于哲學門類,它研究的是自然界和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及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

自然觀是人們對自然界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1]。它吸取了歷史上自然觀的精華,摒棄了舊自然觀的糟粕,研究和認識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科學圖景及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特征和規律,并研究和認識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

二、 自然辯證法的實踐指導意義

恩格斯指出:”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不能沒有理論思維。”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哲學對科學技術的發展作用越來越大、越來越明顯。我們要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并通過它的發展來推動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這就需要一個正確的哲學理論來指導我們在旅游開發中保護,保護中開發旅游資源,自然辯證法為我們提供這一整套理論,要求我們在旅游開發中要堅持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三、 旅游業中的自然辯證法

旅游規劃是一個地域綜合體內旅游系統的發展目標和實現方式的整體部署過程。旅游規劃經相關政府審批后,是該區各類部門進行旅游開發、建設的法律依據。旅游規劃要求從系統全局和整體出發,著眼于旅游規劃對象的綜合整體優化,正確處理旅游系統的復雜結構,從發展和立體的視角來考慮和處理問題。旅游景區規劃人員通過對景觀的開發,給予人以特定的需要,滿足人們休閑放松的心理要求,同時,在旅游開發過程中還注意保護現有旅游資源,不以消耗環境為代價來獲取利益,因此它充分體現了自然辯證法生態自然觀中,堅持人與自然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強調人類的長遠、整體利益的要求和思想。

1.旅游景區規劃要遵循生態自然觀

辯證唯物主義生態自然觀認為,人要與自然和諧一致,人是生態系統中的一員,新景區開發在滿足人的生活與發展時,必須尊重自然,與自然協調一致。旅游大眾化時代的到來使得我國的旅游業迎來了大發展時期,但隨之而來的景區發展失衡的現象不斷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在全球金融危機時期,我國旅游業遭到重創,絕大多數地區的旅游業發展跌入深淵,主要旅游發展指標一派慘淡,唯獨麗江逆市而上,一枝獨秀。然而,麗江新舊城區的規劃失衡,乃是未來20年可持續發展的最大軟肋。如不改弦更張,麗江古城將被商業街、集貿市場、賓館團團圍住,成為庸常城市化圍墻里的“街心公園”,一如今天的紫禁城,因為北京的新老城區建設嚴重失衡,早已經失去了“城”的意涵,成為孤零零的博物館。所以,我們在進行景區規劃時,必須遵循尊重自然,與自然協調一致而不可看重眼前之利。

2. 景區規劃必須注重人的發展

如果說景區規劃過程中所考慮的安全因素是保證人的存在,那么設計規劃出來的景區則是注重人的發展。如果所設計規劃出來的景區是安全可靠的,則進一步為發揮它為為人所用的功效,必須提升人的績效。首先,景區規劃就是為人類使用而設計,就是為提升生活品質而存在。很多面向市場的景區無不以滿足游客需求突顯其使用價值而存在。其次,提高游客滿意度的產品才更受青睞更有市場。為滿足人的不同需求,各種不同類型的旅游景區面向不同人群而規劃設計出來。例如,旅游景區有不同的分類方式。按景觀特征分類:山岳型風景區,峽谷型風景區,巖洞型風景區,江河型風景區,湖泊型風景區,海濱型風景區,森林型風景區,草原型,史跡型風景區,革命紀念地,綜合型風景區;按功能設施分類:觀光型風景區,游覽型風景區,休假型風景區,民俗型風景區,生態型風景區,綜合型風景區。

3. 景區規劃必須注重游客的滿意度。

面向市場的產品都是方便人的使用,景區也一樣,需要體現其使用價值。投向市場的旅游景區必須考慮到游客的舒服度和滿意度。一件面向市場的產品,人們看了不喜歡,用起來不舒服,這樣的產品在市場的競爭力是可想而知的。現在許多人旅游產品從規劃、功用等多方面給特定的人群提供特定而周到的服務,很受市場青睞。如何通過刮花設計的景區與游客達到“貼心”的效果,如何從不同的視角滿足特定人群的需求,是一個重大的課題。產品的價值也就在于它能滿足人的需求,脫離人的滿意度而談產品顯得空洞而沒有了方向。因為沒有人的需求和增進人的滿意度作為指導,景區規劃的發展也就迷失了方向,所以,旅游景區規劃的發展體現了服務于人、關心人、尊重人的精神,只有如此,旅游業才能更好地服務人類。

四、 結語

自然辯證法科學地解決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從而為人類自身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在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下,旅游業發展、景區規劃應該更加重視人與包括人造物在內的自然的協調發展。人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人出現的同時也產生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之間是一種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我們的任務就是在對立中求統一,在矛盾中求發展。人類要實施可持續發展,離不開人與自然現實的、具體的、歷史的、辯證的統一,離不開自然界客觀規律的制約,離不開物質性社會實踐活動這一根本基礎 [3]。進一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掌握和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去探索景區規劃與人類、與包括人造物在內自然環境的內在自然規律,對促進人口、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對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和人類自身的發展都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趙修渝.自然辯證法概論[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1.

[2]沈楊.軟件工程中的自然辯證法[J].中國科技信息,2005,(6).

[3]翁翼飛,張麟.可持續發展與自然辯證法[J].焦作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1).

第7篇:景區規劃范文

為了配合低碳經濟的發展進行了旅游產業的結構調整,使旅游產業的發展能夠與國家的節能減排目標相符合,在2009年12月1日,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由于旅游業本身屬于服務行業,需要的資源較少,因此低碳旅游模式成為了旅游業未來發展中的重點。筆者以某地區低碳旅游發展的情況為例進行分析。某地區過去采取的是傳統的旅游模式,在進行旅游資源的開發中,一味的重視旅游景區的經濟效益,而忽視了對旅游資源的開發,造成了許多重要旅游資源的損失和浪費,在旅游景區周邊建設了大量的旅店和餐館,修建了過多的旅游設施,破壞了該地旅游景區的生態平衡。因此該地區應當積極響應國家節能減排的號召,轉變傳統的旅游模式,大力發展低碳旅游,使用節能環保能源和生態能源,在景區推廣節能減排技術,降低旅游景區中的碳排放量。低碳旅游通過運用先進的節能減排技術,倡導低碳的旅游消費方式,實現了旅游與環保的有機結合,在大力推廣低碳旅游過程中,應當將低碳旅游中的設施建設、旅游環境建設等方面都進行適當的調整,構建出低碳旅游吸引物,激發旅行者進行低碳旅游的興趣,完善低碳節能的旅游服務,提高基礎設施建設的水平,降低旅游經營的成本和風險,使企業獲得最大的低碳旅游經濟效益。

二、發展低碳旅游的意義

據荷蘭環境評估機構和歐洲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報告指出在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中碳排量以每年3%到4%的速度增長,但是在過去的幾年中,這一速度明顯放緩,2014年中國的碳排放量僅增加了0.9%,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降低全球碳排放量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大力發展低碳旅游,符合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要求,有利于減少我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旅游、社會、環境的多重效益,促使我國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通過發展低碳旅游理念,能夠加強人們對于環境保護的意識,降低發展旅游對生態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依托于旅游的飯店、旅游的景區、旅游的商貿公司等相關資源的發展,帶動地方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系統化的低碳發展體系,實現我國旅游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低碳旅游景區建設規劃設計

(一)低碳旅游景區建設原則

近幾年我國正在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目前我國最主要的碳源是火電排放,占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41%,而增長最快的是占比25%的汽車尾氣排放,建筑排放占比27%,據相關數據顯示,旅游業中飛機成為了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來源,占二氧化碳總排放量的3%,而其他的旅游交通工具以及住宿等相關活動產生的碳排放量占總排放量的1%到3%,若旅游者選擇住普通賓館通常一天大概會使用100到300升的水,而住星級賓館通過一天大概會使用500到2000升的水,因此為了能夠更好的降低我國碳排放量,在不同區域開發旅游資源應當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使低碳旅游的發展符合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的條件,在建設低碳旅游景區時需要具有長遠的眼光,堅持動態性的發展原則,及時發現和處理在建設低碳旅游景區中的問題,協調低碳旅游景區中的各項資源,統籌資源、環境、人才等要素,保證低碳旅游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低碳旅游景區建設特點

建設低碳旅游需要明確旅游的具體形式和目的,形成系統化、科學化的旅游發展模式,提倡旅游者自身能夠深刻認識到低碳旅游的重要意義,結合相關低碳旅游的理念設計出特色的旅游產品,改變傳統粗放型的旅游發展方式,將低碳旅游的概念與技術應用到實際的低碳旅游景區建設之中,在衣、食、住、行、購、娛等方面全面踐行節能減排的原則,進一步推進低碳旅游的建設與發展。住宿業和旅游交通在2005年時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分別為284公噸和1192公噸,在全球碳排放總量中旅游業應當有5%的責任,2035年之前旅游業的碳排放量大致會以每年2.5%速度增長,預計2035年住宿業和旅游交通業的碳排放量將分別達到728公噸和2436公噸。因此在大力發展低碳旅游時,需要促使旅行者能夠轉變傳統的消費觀和環境觀,增強旅行者個人的理念和意識,倡導旅行者能夠積極主動的投身到節能減排、低碳環保的建設中來。

(三)低碳旅游景區建設規劃設計

根據相關低碳旅游景區建設標準,進行低碳旅游景區建設規劃的設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在旅游業中交通會產生最多的碳排放量,因此加強低碳旅游景區建設規劃設計中可以利用清潔型等能源減少汽車尾氣的排放量,建設生態停車場,積極呼吁旅行者使用電動汽車、自行車、混合動力汽車等低碳旅游交通工具,建設出更多的低碳旅游景區線路,加強對低碳旅游交通的建設。第二,旅游住宿的碳排放量僅低于交通中產生的碳排放量,所以在進行低碳旅游景區建設規劃設計中需要重視對賓館、飯店等建設,發展低碳建筑設施,實施低碳的建設工程,降低旅游住宿建設中的碳排放量。第三,應當在低碳旅游景區建設規劃設計中增加低碳旅游吸引物,建設各種級別的森林公園、地質公園、風景名勝區等,構建出綠色鄉村、生態城鎮,建設生態環境保護體系,大力開發文化山水游、休閑度假游、健身養生游等低碳旅游景觀。第四,可以在低碳旅游景區建設規劃設計中加強科學技術的應用,比如使用基于射頻識別技術的新型門票、支配出售寢具和潔具的商店、進行垃圾分類等。第五,在低碳旅游景區建設規劃設計中可以利用多種方式減少旅行者的旅行足跡,倡導低碳文明的旅行方式,比如為旅行者提供多種低碳旅游線路等。

四、結語

第8篇:景區規劃范文

基于現實個人的旅游活動存在性質,直觀“一次旅游活動”,以具體描述性非抽象隔離地分劃描述的五個節點。此種描述呈現旅游景區規劃之內容,即要基于旅游者審美經驗,為促成旅游者美感創生在可能性上要做的工作,包括描述相應節點的審美現象,美感經驗,以此確立規劃的對象和建構內容。旅游景區規劃中要促成此種內容的達成,需要對此種現象加以描述,要將旅游者的旅游活動描述為審美經驗,在旅游活動的“愿游、行游、居游、憩游、憶游”五個節點對應五種審美經驗中呈現審美現象的達成。

一、基于“愿游”的旅游景區規劃

“愿游”,即是旅游之“本真的念頭”,指旅游活動的動機形成過程,是旅游活動的啟動節點。 “愿游”的對象主要表現為大眾傳播媒介所給予人的人們和環境之間的插入物——擬態景觀。

因此,旅游景區規劃在此主要是對“擬態景觀”的營構。具體來說要構建旅游基于景區內所含蘊人類精神文化中審美可能,集中表達在旅游形象或旅游標示物。要在一般吸引物即一般的審美可能的對象之上,使已經符號化和客觀化了的吸引物,在公眾之中能夠達成歷史性的共認。在可能性上是無限的,但是囿于我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我們的歷史性,在質料上可能是一個突出的自然物,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藝術形象等,它要在原型上賦予歷史性的審美可能。它可能是由歷史性、構造性、藝術性等方面的給予附加而變得非同尋常,其意義是建構的,可以說是“虛構”的,但并非虛假,因為它指向的是人的存在性結構,指向人的某些價值訴求。

考察現實的旅游業,就“愿游”發生的可能性分析,作為現實個人在現時代的現實圖景中其物質生活條件,從人的內部,即對自身的意識里充斥著激流、矛盾,不平衡的狀況;外部既有日常世界緊迫,又有旅游業本身在營銷中的刺激。在這些可能性中,即可促成動機,但其中有真正出于對旅游活動中的審美向度昭示的向往的真動機;也有可能出于從眾,其他旅行目的的附屬等非本真動機。前者又由于現實的個人在自覺進入旅游活動而有更多可能性達成“愿游”的美感生發。

但無論怎樣,旅游景區規劃就要基于以上對于“愿游”的描述,集中打造“擬態景觀”,以旅游標示物作為核心;以“符號化和客觀化了的美”和負載在媒介中實現個人正在展開的美感的創生,展示規劃景區中現實個人審美向度達成的圖景。

二、基于“行游”的旅游景區規劃

對于旅游景區規劃,我們要將區內的已有物質生活條件,加以質料,特性,文化內涵,類型等多方面的綜合考量;并主要地在其存在性質層面,與受物質生活條件所限制的具體的旅游者的文化精神結構,加以比對;明確符號化的和客觀化的美,并結合審美現象理論,追溯這可指認的美的歷程;立于人的存在性質置身景區,通過審美現象學理論昭示“美感”創生的感性活動歷程,從而對其中的物質生活條件加以規劃安排。

在此種規劃中,要避免以我注景,避免簡單地對現存事實的判斷,昭明在人的歷史性中的意味,結合相應的審美類型構建景觀。由于人們在此時主要地是“觸景生情”,在“行游”中和景觀的相遇交互中達成審美向度的對象性關系,以此感性的人較容易產生移情或內模仿。而人的觀照方式又囿于其視野,有一定的視知結構,例如一般傾向以相框式,或觀畫式,對景觀的把握都在一定框架了,分片地觀景。所以,旅游景區規劃能夠以旅游活動展開,觀景的展開來構景。在美學向度中對自然之真,之善的感知與體驗,旅游景區規劃規劃也因此有了建構的方向。

三、基于“居游”的旅游景區規劃

在審美經驗來說,此種客居中將當地民眾的生活世界當作對象,旅游者在其中悠游,打開擺脫了自身日常生活單調、煩瑣網羅與利害計較的人際關系中的第二空間的生活。在此全面地打開人在世界之中的可能關系的體驗,這是一種改變了的生活態度,即以審美向度的“游”,人們在此真正接近人的存在性質。

在此客居,讓人的住所的意義以另一種方式顯現出來,那隨時提醒自己的客居,隨時促成打開第二空間的客居,將日常掩蓋在直接的工具和目的手段中的住所,家庭的概念都顯現出來。因為第二空間的打開,人與人的關系,旅游者與客居地的人的關系在存在性質上,成為了一種展示,一種昭明,一種以現實個人的實踐向自身回響自身的本質。

據此旅游景區規劃需要構筑的是一個“世界”,這個世界環境優美;社會環境安定、和諧;當地居民態度友好。這是旅游景區規劃在內容上要力圖達成的構建;同時,這更對旅游景區規劃提出了一個要求:真正在存在性質上昭明構筑人的理想的居住地,在現時代要構建對于當地人來說是理想的,是在居民的存在性質,精神文化結構的凝聚;更是直接地向游客昭明人在存在性質層面的可能性生活。

在此由于歷史的現實的個人,有其相應的物質生活條件,這也是對人類的理想棲居昭示了一種多元的訴求的必然,現實個人在存在性質上的真正昭明——因此,也在現時代的旅游景區規劃的路向中,將必然要包含的是——在具體的物質生活條件下的人將自身置放于整體的人類世界中,按具體的現實個人的物質生活條件在其不斷展開的感性活動中筑造自身。而此種在第二空間的存在,在“游”中生發生活的智慧,將回響在日常世界。

現實個人在第二空間的生活,將在生產力,社會狀況和意識之中形成一種力量,促使貧乏的日常散文世界做出改變。

四、基于“憩游”的旅游景區規劃

在審美經驗上來說,旅游者進入“場所”,獲得一種身份,那“場所”如一種儀式給予人與身份相適的規范系統,其主要是在人的全面的展開中的一種可能,并突出地表現出一種“狂歡詩性”。人在具有強力的身份認同的活動中,通過直接的參與,讓自身的感性存在全面打開,短暫地“忘我”即拋開日常的理想、厲害計較,進入一種迷狂中,達到一種高峰體驗,這也是“憩游”之憩展示的另一種含義,讓現實個人自非本真的狀態中停下來,進入一種感性全面敞開的,打破了被建構起來的靈與肉的分離。

旅游景區規劃對于“憩游”的規劃,即是對“場所”的建構,營構促成旅游者參與到場所的條件。在規劃中以“場所”建構一種褫奪的效應,或者幕布的效應。前者是從具體個人來說,通過進入“場所”中,以“場所”所帶有的儀式的強力使個人在現存事實中的個人身份消解,而成為只在感性活動中的現實個人;后者則在人與人之間用幕布將對方的現實身份遮蔽掉,在無知之幕下,人們彼此原初地連結。全然按在“場所”中所建構的在人存在性全面展開可能的某一向度展開活動,在此人與人相互見證,在彼此參與到對方的對象性活動中達到人的存在性的昭明。

五、基于“憶游”的旅游景區規劃

“憶游”,從字面上來解釋即是回憶旅游活動,重新在意識中回顧旅游過程。從景觀上來說包括現實的個人作為旅游者時的旅游活動的記憶,旅游的紀念品,照片、光影的留存的印象等。

從審美經驗上來說,在“憶游”中,完全的記憶和完全的反省,由于人受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所限制,最直接地受自身記憶能力的有限、遺忘限制,所以真正地獲得的是一種“回顧”。此種“回顧”中,個人的感性活動的原初界面再次打開,現實個人將自己當作對象,將旅游活動的記憶復活,但此時同樣由于人受限于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所以此復活又是不同的,又由于是把自己當作對象的“回顧”,以此將創生出新的意義。在此“回顧”中,將那原本在現實世界線性的時間打破,過往的第二空間經歷與日常生活世界的相異,將產生一種“夢幻詩性”。這昭示出在現時代的旅游活動在某種程度上是“購買”一段時間,一段經歷,一種別樣的人生。

旅游景區規劃所做的將是對于旅游活動者的旅游活動的保存,構建促使旅游活動后回到日常生活世界的人不斷去“回顧”的刺激物。這促使對我們的旅游景區規劃本身的認知拓展,即我們在實際的旅游景區規劃工作時,將不再能輕易地將旅游者,旅游景區,旅游活動作“物化”處理;而是要包涵著作為現實的個人的同情,體驗;把旅游者當作與自身關切的,相系的親近的人,以此我們才會去關注,才能去達成“憶游”的構建。

六、結語

第9篇:景區規劃范文

Abstract: light content of mining under the framework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n not b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sues. This paper uses the concept of heritage protection, "sustainability" of the basic concept of a common planning strategy to build a scenic area..

關鍵詞:風景區;文脈;永續性;規劃策略

中圖分類號:G322文獻標識碼: A

Keywords: Scenic Spot Area; Context; sustainability; Planning Strategy

中國古代就很多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論斷。例如儒道思想的 “天人合一”、“萬物與吾一體”天人是相通的。道家主張的是“道法自然” ,即崇尚自然、逍遙虛靜、無為順應、樸質貴清、淡泊自由、浪漫飄逸。釋迦思想可總結為:“我心即佛,佛即我心,以心傳心,自解自悟” 、“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

這些思想傳至至今,我們深知地域文化傳承與風景區開發有著密切關系。而經濟利益的驅使使人們越來越看不清楚“文化和金錢哪個該傳承”,“人與自然該如何和諧相處”。在當今倡導可持續發展觀的時代,如何尋找合適的規劃策略是本文研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一、常規風景區規劃中存在的問題

結合湯老師的資料和自身理解,我簡單總結為一下幾點:

1、重經濟利益,忽視景觀資源自身重要性

大部分風景區開發的根本出發點在于經濟利益的驅使,開發的核心價值觀在于短期能不能取得較大收益,而這些就導致大部分景區形成模式化、盲目規劃形成一個短期你呢個取得收益的商業景區,造成了景區高價值原生資源的破壞,造成長遠利益的毀滅性流逝。從而從根本上破壞了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2、重表面文章,忽視風景核心區的核心內容――文脈地脈傳承

無論任何一處地方,它都有著自身的文脈與地脈,而文脈與地脈的傳承問題更是地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的核心內容,也是風景區規劃的核心內容。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審美也逐漸提升,對風景區的審美要求就不僅僅在于景區原本所具有的自然景觀,而要求在審美的過程中能夠得到熏陶、教育,觸摸歷史,聆聽文化、陶冶情操。在我們規劃過程中真正地域文化精髓的挖掘還做不到位,因為我們規劃價值核心,即是摸索風景名勝區傳承表達核心。

3、可持續發展框架下的不可持續發展

近年旅游規劃中,大家都無法回避旅游地生態環境保護和優美旅游景觀環境創造這兩大問題,發展的主流則在于基于可持續發展原則下的風景區開發,但往往生態優先、保護環境僅僅成為一種不負責任的空號,建設行為更是開山頭,斷水流,絲毫沒有估計植物、動物甚至是景區內的一粒沙子,一滴晨露所具有的特殊含義。

總之,目前風景區開發存在問題的根源在于:人類依舊駕馭與自然之上,無情的侵略整個動物界、植物界、非生物,而可持續發展觀念依舊是專家、學者報告中的專用名詞!

二、風景名勝區規劃實質

1、風景名勝區規劃的核心是保護

《風景名勝區規劃規范(1999)》對風景資源定義為“能引起審美與欣賞活動,可以作為風景游覽對象和風景開發利用的事物與因素的總稱。”可見,風景資源是構成風景環境的基本要素,是風景區產生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物質基礎。而風景資源既是脆弱的,又是有經濟利益的。而經濟利益的驅使往往導致高強度的開發,這就必然的會對脆弱、稀缺資源造成損害,而其中的不可再生資源是經受不起任何破壞的。所以景源的保護是規劃中的重重之重。

2、 風景名勝區規劃應將風景資源自身演化作為風景區持續發展的動力

風景名勝區規劃以保護為核心,并不意味著規劃就只是保護,更不等于維持現狀。風景區規劃,既不是造景點,也并非單純保護景點,而應該是促進景觀資源的合理演化,保持景源的生命力。有了生命力,景區的發展才真正有希望。

3、 風景名勝區開發的重點是協調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關系

風景規劃以資源保護為核心也好,促進景源的延續發展也好,其根本目的還是要解決人類自身發展與自然環境協調的問題。人類已經意識到任何開發都是對原有自然狀態的改變,這種改變對于人類而言或許是會帶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但是對于原有生態系統來說就是破壞。所不同的只是破壞程度是否超過了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而這個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極限,就是保護與規劃能夠協調到的底線。

三、風景區開發基本策略

遺產保護的“永續性”準則強調:現代人類是可以、也必須對遺產有新的貢獻的。只要承認遺產是歷史累積的,就應該承認現代人類的某項具有特定的人文、科學意義的作品可能會成為遺產的新的組成部分而向未來傳遞,而且永遠不會停止。“永續性”準則強調在不損失遺產在生存的“歷史”過程中,所獲得的有意義的歷史、文化、科學和情感的信息的前提下,對這些“信息”增添具有時代特征的新要素,達到“演進的真實性” ,從而使今天的信息可以通過景源而傳遞到未來。

在此,我將“永續性”策略引入風景區規劃中,主要體現一下幾點:

1、 規劃核心――文脈的“永續性”

沒有文化就不能稱之為風景。并且其對地域文化的發展植下了根基,形成一種文化氛圍又反過來提升風景名勝區的文化內涵,以致循環螺旋上升發展。一旦把握住了風景名勝區文脈這條主線,我們也就找到了我們規劃的核心

要對文化進行傳承與表達,我們必須搞清楚風景名勝區及我們自身滋生的文化土壤,以評判我們的規劃價值核心,從而摸索風景名勝區傳承表達核心即規劃核心。風景名勝區的開發,應以局部的自然狀態的損失,換取當地經濟結構和居民的生存狀態的改變,使其長遠的發展同自然資源的保護建立起共生的關系,是實現風景名勝區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最現實可靠的途徑。從而提出開發的生態性策略:尊重并融入生態大背景、與自然環境充分結合、反映生態主題的建設、景觀生態原則、人文生態原則、工程生態原則。

2、 意境的“永續性”

中國哲學對風景區的描述中“境由心生,謂之心境;境中有意,謂之意境”被認為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濃縮。因而風景區可還原性建設的基本站點就在意境打造,而非粗枝爛葉的符號堆積。

旅游作為目前風景資源利用的主要形式,具有豐富內涵。規劃部門應充分發掘旅游的內涵,避免粗淺的開發景源。規劃工作應該從整個風景區典型景觀特征、人文歷史資料以及游覽過程可能涉及到的科普知識中提取易于被大眾所接受,讓游客經歷一次震撼心靈的“心路歷程”。

3、 人性化“永續性”

提出人性化策略:活動設計的人性化、(有良好的活動內容設計,以做好旅游的宣傳)場景設計的人性化(人性化設計不單單從宏觀上考慮更重要的是不忽略微觀上的內容,也就是說須落實在每一個細節上,從場景中每一個角落的細微之處呈現出來)、配套服務設施的人性化等等。只有充滿人情味的地方才可能有故事,才可能有內涵,才可能使文化永遠流傳。

四、結論

在風景區規劃中,保護不能忽略和阻斷資源的演化進程從而導致資源活力的退化。必須堅持可持續的保護策略,順應景觀資源發展的客觀規律。明確了風景規劃的核心并站在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將有助于規劃者根據風景區具體情況做出兼顧資源保護與經濟發展的決策。只有抓住景源的“永續性”,風景區乃至整個人類生存環境才有可能被建設成為活力持久、資源保護與自身發展相協調的良性系統,達到自然與人的和諧共生。

參考文獻:

[1]麥克哈格、丙經緯譯,《設計結合自然》,北京中國建筑業出版社,199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 福利云| 日本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日本特黄特色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视频观看免费 | 国产成人黄色 | 87精品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 成人午夜视频一区二区国语 |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综合在线视频精品专区 | 性久久久久久久久 | 在线成人免费看大片 | 可以免费观看欧美一级毛片 | 亚洲美女福利视频在线 | 精品国产96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视频 久久久 | 日韩在线视频网址 | 国产区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一区在线 |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在线 | 久久99亚洲精品久久久久网站 | 看全色黄大色黄大片毛片 | 成年女人午夜免费视频 | 成人午夜性视频欧美成人 |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麻豆 | 国产女人自拍 | 精品无码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 最新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乱码 | 国产精品一久久香蕉国产线看 | 国产草草影院 | 三级全黄的全黄三级三级播放 | 中国二级毛片 |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 香港三级日本三级三级人妇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 国产成人在线视频 | 黄网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 | 一级片大全 | 国产精品视频九九九 | 自拍理论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