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丁香婷婷妞妞基地-国产人人爱-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麻豆-国产人成-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91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鋼筋混凝土論文范文

鋼筋混凝土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鋼筋混凝土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鋼筋混凝土論文

第1篇:鋼筋混凝土論文范文

關鍵詞:結構設計抗震

一.抗震設計思路發展歷程

隨著建筑結構抗震相關理論研究的不斷發展,結構抗震設計思路也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

最初,在未考慮結構彈性動力特征,也無詳細的地震作用記錄統計資料的條件下,經驗性的取一個地震水平作用(0.1倍自重)用于結構設計。到了60年代,隨著地面運動記錄的不斷豐富,人們通過單自由度體系的彈性反應譜,第一次從宏觀上看到地震對彈性結構引起的反應隨結構周期和阻尼比變化的總體趨勢,揭示了結構在地震地面運動的隨機激勵下的強迫振動動力特征。但同時也發現一個無法解釋的矛盾,當時規范所取的設計用地面運動加速度明顯小于按彈性反應譜得出的作用于結構上的地面運動加速度,這些結構大多數卻并未出現嚴重損壞和倒塌。后來隨著對結構非線性性能的不斷研究,人們發現設計結構時取的地震作用只是賦予結構一個基本屈服承載力,當發生更大地震時,結構將在一系列控制部位進入屈服后非彈性變形狀態,并靠其屈服后的非彈性變形能力來經受地震作用。由此,也逐漸形成了使結構在一定水平的地震作用下進入屈服,并達到足夠的屈服后非彈性變形狀態來耗散能量的現代抗震設計理論。

由以上可以看出,結構抗震設計思路經歷了從彈性到非線性,從基于經驗到基于非線性理論,從單純保證結構承載能力的“抗”到允許結構屈服,并賦予結構一定的非彈性變形性能力的“耗”的一系列轉變。

二.現代抗震設計思路及關系

在當前抗震理論下形成的現代抗震設計思路,其主要內容是:

1.合理選擇確定結構屈服水準的地震作用。一般先以一具有統計意義的地面峰值加速度作為該地區地震強弱標志值(即中震的),再以不同的R(地震力降低系數)得到不同的設計用地面運動加速度(即小震的)來進行結構的強度設計,從而確定了結構的屈服水準。

2.制定有效的抗震措施使結構確實具備設計時采用的R所對應的延性能力。其中主要包括內力調整措施(強柱弱梁、強剪弱彎)和抗震構造措施。

現代抗震設計理念是基于對結構非彈性性能的研究上建立起來的,其核心是關系,關系主要指在不同滯回規律和地面運動特征下,結構的屈服水準與自振周期以及最大非彈性動力反應間的關系。其中R為彈塑性反應地震力降低系數,簡稱地震力降低系數;而為最大非彈性反應位移與屈服位移之比,稱為位移延性系數;T則為按彈性剛度求得的結構自振周期。

60年代開始,研究者在滯回曲線為理想彈塑性及彈性剛度始終不變的前提下,通過對不同周期,不同屈服水準的非彈性單自由度體系做動力分析,得到了有關彈塑性反應下最大位移的規律:對T大于1.0秒的體系適用“等位移法則”即非彈性反應下的最大位移總等于同一地面運動輸入下的彈性反應最大位移。對于T在0.12-0.5秒之間的結構,適用“等能量法則”即非彈性反應下的彈塑性變形能等于同一地震地面運動輸入下的彈性變形能。當“等能量原則”適用時,隨著R的增大,位移延性需求的增長速度比“等位移原則”下按與R相同的比例增長更快。由以上規律我們可以看出,如果以結構彈性反應為準,把結構用來做承載能力設計的地震作用取的越低,即R越大,則結構在與彈性反應時相同的地震作用下達到的非彈性位移就越大,位移延性需求就越高。這意味著結構必須具有更高的塑性變形能力。規律初步揭示出不同彈性周期的結構,當其彈塑性屈服水準取值大小不同時,在同一地面運動輸入下屈服水準與所達到的最大非彈性位移之間的關系。也揭示出了延性能力和塑性耗能能力是屈服水準不高的結構在較大地震引起的非彈性動力反應中不致發生嚴重損壞和倒塌的主要原因。讓人們認識到延性在抗震設計中的重要性。

之所以存在上訴的規律,我們應該注意到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一些相關特性。首先,通過人為措施可以使結構具有一定的延性,即結構在外部作用下,可以發生足夠的非線性變形,而又維持承載力的屬性。這樣就可以保證結構在進入較大非線性變形時,不會出現因強度急劇下降而導致的嚴重破壞和倒塌,從而使結構在非線性變形狀態下耗能成為可能。其次,作為非線彈性材料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結構將從彈性進入非彈性狀態。在非彈性變形過程中,外力做功全部變為熱能,并傳入空氣中耗散掉。我們可以進一步以單質點體系的無阻尼振動來分析,在彈性范圍振動時,慣性力與彈性恢復力總處于動態平衡狀態,體系能量在動能、勢能間不停轉換,但總量保持不變。如果某次振動過大,體系進入屈服后狀態,則體系在平衡位置的動能將在最大位移處轉化為彈性勢能和塑性變形能兩部分,其中,塑性變性能將耗散掉,從而減小了體系總的能量。由此我們可以想到,在地震往復作用下,結構在振動過程中,如果進入屈服后狀態,將通過塑性變性能耗散掉部分地震輸給結構的累積能量,從而減小地震反應。同時,實際結構存在的阻尼也會進一步耗散能量,減小地震反應。此外,結構進入非彈性狀態后,其側向剛度將明顯小于彈性剛度,這將導致結構瞬時剛度的下降,自振周期加長,從而減小地震作用。

隨著對規律認識的深入,這一規律已被各國規范所接受。在抗震設計時,對在同一烈度區的同一類結構,可以根據情況取用不同的R,也就是不同的用于強度設計的地震作用。當R取值較大,即用于設計的地震作用較小時,對結構的延性要求就越嚴;反之,當R取值較小,即用于設計的地震作用較大時,對結構的延性要求就可放松。

目前,國際上逐步形成了一套“多層次,多水準性態控制目標”的抗震理念。這一理念主要含義為:工程師應該選擇合適的形態水準和地震荷載進行結構設計。建筑物的性態是由結構的性態,非結構構件和體系的性態以及建筑物內容物性態的組合。目前性態水準一般分為:損傷出現(damageonset)、正常運作(operational)、能繼續居住(countinuedoccupancy)、可修復的(repairable)、生命安全(lifesafe)、倒塌(collapse)。性態目標指建筑物在一定程度的地震作用下對所期望的性態水準的表述。對建筑抗震設計應采用多重性態目標,比如美國的“面向2000基于性態工程的框架方案”曾對一般結構、必要結構、對安全起控制作用的結構分別建議了相應的性態目標――基本目標(常遇地震下完全正常運作,少遇地震下正常運作,罕遇地震下保證生命安全,極罕遇地震下接近倒塌)、必要目標(少于地震下完全正常運作,罕遇地震下正常運作,極罕遇地震下保證生命安全)、對安全其控制作用的目標(罕遇地震下完全正常運作,極罕遇地震下正常運作)。對重要性不同的建筑,如協助進行災害恢復行動的醫院等建筑,應該按較高的性態目標設計,此外,也可以針對甲方對建筑提出的不同抗震要求,選擇不同的性態目標。

三.保證結構延性能力的抗震措施

合理選擇了結構的屈服水準和延性要求后,就需要通過抗震措施來保證結構確實具有所需的延性能力,從而保證結構在中震、大震下實現抗震設防目標。系統的抗震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1.“強柱弱梁”:人為增大柱相對于梁的抗彎能力,使鋼筋混凝土框架在大震下,梁端塑性鉸出現較早,在達到最大非線性位移時塑性轉動較大;而柱端塑性鉸出現較晚,在達到最大非線性位移時塑性轉動較小,甚至根本不出現塑性鉸。從而保證框架具有一個較為穩定的塑性耗能機構和較大的塑性耗能能力。

2.“強剪弱彎”:剪切破壞基本上沒有延性,一旦某部位發生剪切破壞,該部位就將徹底退出結構抗震能力,對于柱端的剪切破壞還可能導致結構的局部或整體倒塌。因此可以人為增大柱端、梁端、節點的組合剪力值,使結構能在大震下的交替非彈性變形中其任何構件都不會先發生剪切破壞。

3.抗震構造措施:通過抗震構造措施來保證形成塑性鉸的部位具有足夠的塑性變形能力和塑性耗能能力,同時保證結構的整體性。

這一系統的抗震措施理念已被世界各國所接受,但是對于耗能機構卻出現了以新西蘭和美國為代表的兩種不完全相同的思路。首先,這兩種思路都是以優先引導梁端出塑性鉸為前提。

新西蘭的抗震研究者認為耗能機構宜采用符合塑性力學中的“理想梁鉸機構”,即梁端全部形成塑性鉸,同時底層柱底也都形成塑性鉸的“全結構塑性機構”。其具體做法是通過結構分析得到各構件組合內力值后,對梁端截面就按組合彎矩進行截面設計;而對除底層柱底以外的柱截面,則用人為增大了以后的組合彎矩和組合軸力進行設計;對底層柱底截面則用增大幅度較小的組合彎矩和組合軸力進行截面設計。通過這一做法實現在大震下的較大塑性變形中,梁端塑性鉸形成的較為普遍,底層柱底塑性鉸出現遲于梁端塑性鉸,而其余所有的柱截面不出現塑性鉸,最終形成“理想梁鉸機構”。為此,這種方法就必須取足夠大的柱端彎矩增強系數。

美國抗震界則認為新西蘭取的柱彎矩增強系數過大,根據經驗取了較小的柱彎矩增強系數,這一做法使結構在大震引起的非彈性變形過程中,梁端塑性鉸形成較早,柱端塑性鉸形成的相對較遲,梁端塑性鉸形成的較普遍,柱端塑性鉸形成的相對少一些,從而形成“梁柱塑性鉸機構”。

新西蘭抗震措施的好處在于“理想梁鉸機構”完全利用了延性和塑性耗能能力較好的梁端塑性鉸來實現框架延性和耗散地震能量,同時因為除底層柱底外的其它柱端不出現塑性鉸,也就不必再對這些柱端加更多的箍筋。但是這種思路過于受塑性力學形成理想機構概念的制約,總認為底層柱底應該形成塑性鉸,這樣就對底層柱底提出了較嚴格的軸壓比要求,同時還要用足夠多的箍筋來使柱底截面具有所需的延性,此外,底層柱底如果延性不夠發生破壞很容易導致結構整體倒塌。這些不利因素使該方法喪失了很大的優勢。

因此很多研究者認為不需要被塑性力學的機構概念所限制,只要能在大震下實現以下的塑性耗能機構,就能保證抗震設計的基本要求:

1.以梁端塑性鉸耗能為主;

2.不限制柱端塑性鉸出現(包括底層柱底),但是通過適當增強柱端抗彎能力的方法使它在大震下的塑性轉動離其塑性轉動能力有足夠裕量;

3.同層各柱上下端不同時處于塑性變形狀態。

我國的抗震措施中對耗能機構的考慮也基本遵循了這一思路,采用了“梁柱塑性鉸機構”模式,而放棄了新西蘭的基于塑性力學的“理想梁鉸機構”模式。

抗震設計中我們為了避免沒有延性的剪切破壞的發生,采取了“強剪弱彎”的措施來處理構件受彎能力與受剪能力的關系問題。值得注意的是,與非抗震抗剪破壞相比,地震作用下的剪切破壞是不同的。以梁構件為例,在較大地震作用下,梁端形成交叉斜裂縫區,該區混凝土受斜裂縫分割,形成若干個菱形塊體,而且破碎會隨著延性增長而加劇。由于交叉斜裂縫與塑性鉸區基本重合,垂直和斜裂縫寬度都會隨延性而增大。抗震下根據梁端的受力特征,正剪力總是大于負剪力,正剪力作用下的剪壓區一般位于梁下部,但由于地震的往復作用,梁底的混凝土保護層可能已經剝落,從而削弱了混凝土剪壓區的抗剪能力;交叉斜裂縫寬度比非抗震情況大,以及斜裂縫反復開閉,混凝土破碎更嚴重,從而使斜裂縫界面中的骨料咬合效應退化;混凝土保護層剝落和裂縫的加寬又會使縱筋的銷栓作用有一定退化。可見,地震作用下,混凝土抗剪能力嚴重退化,但是試驗發現箍筋的抗剪能力仍可以維持。當地震作用越來越小時,梁端可能不出現雙向斜裂縫,而出現單向斜裂縫,裂縫寬度發育也從大于非抗震情況到接近非抗震情況,抗剪環境越來越有利。此外,抗震抗剪要求結構構件應在大震下預計達到的非彈性變形狀態之前不發生剪切破壞。因為框架剪切破壞總是發生在梁端塑性鉸區,這就不僅要求在梁端形成塑性鉸前不發生剪切破壞,而且抗剪能力還要維持到塑性鉸的塑性轉動達到大震所要求的程度,這就需要更多的箍筋。同時,在梁端塑性變形過程中作用剪力并沒有明顯增大,也進一步說明這里增加的箍筋不是用來增大抗剪強度,而是為了提高構件在發生剪切破壞時所達的延性。

綜上所述,與非抗震抗剪相比,抗震抗剪性能是不同的,其性能與剪力作用環境,塑性區延性要求大小有關。我們可以采取以下公式來考慮抗震抗剪的強度公式:

其中為混凝土抗剪能力,為箍筋抗剪能力,為由于地震作用導致的混凝土抗剪能力下降的折減系數,且隨著剪力作用環境、延性要求而改變。我國的抗震抗剪強度公式也以上面公式為基礎的,但是為設計方便,不同的烈度區取用了相同的公式,均取為0.6,與上面提到的混凝土抗剪能力隨地震作用變化而不同的規律不一致,較為粗略。

延性對抗震來說是極其重要的一個性質,我們要想通過抗震措施來保證結構的延性,那么就必須清楚影響延性的因素。對于梁柱等構件,延性的影響因素最終可歸納為最根本的兩點:混凝土極限壓應變,破壞時的受壓區高度。影響延性的其他因素實質都是這兩個根本因素的延伸。如受拉鋼筋配筋率越大,混凝土受壓區高度就越大,延性越差;受壓鋼筋越多,混凝土受壓區高度越小,延性越好;混凝土強度越高,受壓區高度越低,延性越好(但如果混凝土強度過高可能會減小混凝土極限壓應變從而降低延性);對柱子這類偏壓構件,軸壓力的存在會增大混凝土受壓區高度,減小延性;箍筋可以提高混凝土極限壓應變,從而提高延性,但對于高強度混凝土,受壓時,其橫向變形系數較一般混凝土明顯偏小,箍筋的約束作用不能充分發揮,所以對于高強度混凝土,不適于用加箍筋的方法來改善其延性。此外,箍筋還有約束縱向鋼筋,避免其發生局部壓屈失穩,提高構件抗剪能力的作用,因此箍筋對提高結構抗震性能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根據以上規律,在抗震設計中為保證結構的延性,常常采用以下措施:控制受拉鋼筋配筋率,保證一定數量受壓鋼筋,通過加箍筋保證縱筋不局部壓屈失穩以及約束受壓混凝土,對柱子限制軸壓比等。

四.我國抗震設計思路中的部分不足

我國在學習借鑒世界其他國家抗震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較為先進的抗震設計思路。其中大部分內容都符合現代抗震設計理念,但是也有許多考慮欠妥的地方,需要我們今后加以完善。

其中,最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與國外規范相比,我國抗震規范在對關系的認識上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歐洲和新西蘭規范按地震作用降低系數(“中震”的地面運動加速度與“小震”的地面運動加速度之比)來劃分延性等級,“小震”取值越高,延性要求越低,“小震”取值越低,延性要求越高。美國UBC規范按同樣原則來劃分延性等級,但在高烈度區推薦使用高延性等級,在低烈度區推薦使用低延性等級。這幾種抗震思路都是符合規律的。而目前我國將地震作用降低系數統一取為2.86,而且還把用于結構截面承載能力設計和變形驗算的小震賦予一個固定的統計意義。對延性要求則并未按關系來取對應的,而是按抗震等級來劃分,抗震等級實質又主要是由烈度分區來決定的。這就導致同一個R對應了不同的,從而制定了不同的抗震措施,這與關系是不一致的。這種思路造成低烈度區的結構延性要求可能偏低的結果。

另外,我國規定的“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準抗震設防目標也存在一定的問題。該設防目標對甲類、乙類、丙類這三類重要性不同的建筑來說,并不都是恰當的。這種籠統的設防目標也不符合當今國際上的“多層次,多水準性態控制目標”思想,這種多性態目標思想提倡在建筑抗震設計中應靈活采用多重性態目標。甲類建筑指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時可能發生嚴重此生災害的建筑,乙類建筑指地震時使用不能中斷或需要盡快修復的建筑,由于不同類別建筑的不同重要性,不宜再籠統的使用以上同一個性態目標(設防目標),此外,還應該考慮建筑所有者的不同要求,選擇不同的設防目標,從而做到在性態目標的選擇上更加靈活。

五.常用抗震分析方法

伴隨著抗震理論的發展,各種抗震分析方法也不斷出現在研究和設計領域。

在結構設計中,我們需要確定用來進行內力組合及截面設計的地震作用值。通常采用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應譜法,彈性時程分析方法來計算該地震作用值,這三種方法都是彈性分析方法。其中,底部剪力法最簡便,適用于質量、剛度沿高度分布較均勻的結構。它的大致思路是通過估計結構的第一振型周期來確定地震影響系數,再結合結構的重力荷載來確定總的水平地震作用,然后按一定方式分配至各層進行結構設計。對較復雜的結構體系則宜采用振型分解反應譜法進行抗震計算,它的思路是根據振型疊加原理,將多自由度體系化為一系列單自由度體系的疊加,將各種振型對應的地震作用、作用效應以一定方式疊加起來得到結構總的地震作用、作用效應。而對于特別不規則和特別重要的結構,常常需要進行彈性時程分析,該方法為直接動力分析方法。以上方法主要針對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的彈性階段,保證結構具有一定的屈服水準。

第2篇:鋼筋混凝土論文范文

''''關鍵詞:構件安全鑒定分析

1前言

在房屋安全鑒定中,需要對整幢房屋的結構構件進行安全鑒定,首先通過現場踏勘進行外觀檢查,可能會發現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各種質量問題,其中裂縫是最常見的現象之一。裂縫出現都是事出有因,有設計上錯誤、原材料性能缺陷、施工質量低劣、環境條件的變化、使用不當、地基不均勻沉陷等等,而建筑物的破壞往往始于裂縫。因此,如何鑒定裂縫、分析裂縫、控制裂縫,是安全鑒定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根據裂縫成因和特征,判斷結構受力工作狀況,評定結構的安全性、適用性和耐久性。此種鑒定方法具有簡便、直觀、快速等優點,在房屋安全鑒定中運用很廣。其缺點在于它只是一種定性的分析方法,而不能定量地分析結構的安全性。為此,對可疑結構構件應進行強度、剛度、抗裂性驗算,必要時還應通過荷載試驗,然后作出安全鑒定意見。

2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裂縫分析

判明是結構性裂縫還是非結構性裂縫:鋼筋混凝土結構產生裂縫的原因很多,對結構的影響差異也很大,只有弄清結構受力狀態和裂縫對結構影響的基礎上,才能對結構構件進行定性。結構性裂縫多由于結構應力達到限值,造成承載力不足引起的,是結構破壞開始的特征,或是結構強度不足的征兆,是比較危險的,必須進一步對裂縫進行分析。非結構性裂縫往往是自身應力形成的,如溫度裂縫、收縮裂縫,對結構承載力的影響不大,可根據結構耐久性、抗滲、抗震、使用等方面要求采取修補措施。例如某校健身房,跨度12m,單層框架結構,1996年12月竣工,1997年8月甲方發現框架梁出現不同程度的裂縫,要求鑒定。根據現場查勘,框架梁裂縫普遍存在,裂縫的特點:大都出現在梁的上半部,裂縫上寬下窄,中間寬兩邊細,最大裂縫寬度為0.35mm,通過對設計及施工情況的檢查,設計無誤,為施工原因,經過綜合分析,判明為溫度裂縫,屬非結構性裂縫。只要消除溫差影響,用壓力灌漿修補裂縫即可。

(1)判明結構性裂縫的受力性質:結構性裂縫,根據受力性質和破壞形式進一步區分為兩種:一種是脆性破壞,另一種是塑性破壞。脆性破壞的特點是事先沒有明顯的預兆而突然發生,一旦出現裂縫,對結構強度影響很大,是結構破壞的征兆,屬于這類性質裂縫的有受壓構件裂縫(包括中心受壓、小偏心受壓和大偏心受壓的壓區)、受彎構件的受壓區裂縫、斜截面裂縫、沖切面裂縫,以及后張預應力構件端部局壓裂縫等。脆性破壞裂縫是危險的,應予以足夠重視,必須采取加固措施和其它安全措施。塑性破壞特點是事先有明顯的變形和裂縫預兆,人們可以及時采取措施予以補救,危險性相對稍小。屬于這類破壞的受力構件的裂縫有:受拉構件正載面裂縫,受彎構件和大偏心受壓構件正載面受拉區裂縫等。此種裂縫是否影響結構的安全,應根據裂縫的位置、長度、深度以及發展情況而定。如果裂縫已趨于穩定,且最大裂縫未超過規定的容許值,則屬于允許出現的裂縫,可不必加固。例如某辦公用房,四層二跨框架結構,跨度5m及7m,建于1990年,1998年6月出賣給某廠,廠方將此房用于制衣車間,使用不久,部分梁出現裂縫,要求鑒定。通過現場查勘,發現梁的裂縫均出現在梁的兩端,為約45°的斜裂縫,且混凝土的質量較差,后經過對部分梁的混凝土取芯試壓,最低強度等級約C12,平均強度等級為C15,圖紙設計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20,二者相差較大,由于荷載增大及混凝土強度低,通過復算,梁處于超筋狀態,屬脆性破壞裂縫,應予立即加固。

(2)查明裂縫的寬度、長度、深度: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的裂縫按其表征可分三種:一是表面細小裂縫,即縫寬很小,長度短而淺;二是中等裂縫,其寬度在0.2mm左右,長度局限在受拉區,裂縫已深入結構一定深度;三是貫穿性裂縫,縫寬超過0.3mm,長度伸到受壓區,裂縫已貫穿整個截面或部分截面。結構性裂縫不僅表征結構受力狀況,還會影響結構的耐久性。裂縫寬度愈大,鋼筋愈容易銹蝕,意味著鋼筋和混凝土之間握裹力已完全破壞,使用壽命已近終結。一般室內結構,橫向裂縫導致鋼筋銹蝕的危險性較小,裂縫以不影響美觀要求為度,而在潮濕環境中,裂縫會引起鋼筋銹蝕,裂縫寬度應小于0.2mm,但縱向縫易引起鋼筋銹蝕,并導致保護層剝落,影響結構的耐久性,應予處理。當裂縫長度較長,深度較深,嚴重影響構件的整體性,往往是破壞征兆。例如受彎構件正截面梁底出現裂縫,裂縫長度向受壓區發展,并到達或超過中和軸,是比較危險的,若縫長較短,局部在受拉區,一般危險性較小。裂縫深度也是表征之一,通常表面裂縫多是非結構性裂縫,貫穿性裂縫多是結構性裂縫,容易使鋼筋銹蝕,危險性較大,應查明原因,根據危險性,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

(3)判明裂縫是發展的還是穩定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裂縫按其擴展性質,通常分三種:一是穩定裂縫,即裂縫的寬度、長度保持恒定不變;第二種是活動性裂縫,該裂縫的寬度和長度隨著受荷狀態和周圍溫度、濕度變化而變化;第三種是發展裂縫,裂縫的寬度和長度隨著時間增長而增長。鋼筋混凝土結構在各種荷載作用下,一般在受拉區允許在裂縫出現下工作,也就是說裂縫是不可避免的,只要裂縫是穩定的,其寬度不大,符合規范要求,并無多大危險,屬安全構件。但裂縫隨時間不斷擴展,說明鋼筋應力可能接近或達到流限,對承載力有嚴重的影響,危險性較大,應及時采取措施。裂縫穩定的結構,裂縫會不會再擴展,還要看所處環境是否穩定,環境變化,舊的裂縫可能還會擴展,也還會出現新的裂縫,應結合具體條件加以分析。例如某教學樓3層框架結構,淺基礎,因附近打樁,部分屋頂大梁出現裂縫,要求鑒定。通過對設計、施工資料的檢查,均無大的問題,且此教學樓已竣工多年,未發現任何裂縫。經過現場查勘,地坪土體隆起嚴重,屋頂大梁的裂縫僅出現在梁端兩側,為斜細裂縫,初步意見應對裂縫進行繼續觀察。打樁結束后,經過三個月觀察,裂縫沒有繼續發展。分析認為由于打樁擠土引起基礎移動,致使上部結構局部應力重分布產生裂縫,對結構影響不大。

3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變形的分析

結構在長期使用中,由于荷載、溫度、濕度以及地基沉陷等影響,將導致結構變形和變位,變形不但對美觀和使用方面有影響,且對結構受力和穩定也有影響。較大變形往往改變了結構的受力條件,增大受力的偏心距,在構件斷面、連接節點中產生新的附加應力,從而降低構件的承載能力,引起構件開裂,甚至倒塌。結構變形的測定項目應針對可疑跡象,根據測定的要求、目的加以選擇,但最大的撓度和位移必需檢測。變形的量測應與裂縫量測結合起來,結構過度的變形,可產生對應的裂縫,過大的裂縫又可擴大結構的變形。因此,結構變形情況如何,往往是反映出結構工作是否正常的重要標志,是結構構件安全鑒定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還需看變形是穩定的還是發展的,變形發展很慢或基本穩定是正常的,若變形發展很快,變形速度逐漸增大或突然增大,即是異常的現象,應引起注意,通常意味著結構可能破壞,應立即采取措施確保房屋安全。結構過度變形是結構剛度不足或穩定性不足的標志,它并不直接反映結構的強度。影響結構變形的主要因素,如斷面尺寸、跨度、荷載、支座形式、材料質量等,也影響到結構的強度。因此進行安全鑒定時,還應和裂縫、結構構件穩定等結合考慮。

第3篇:鋼筋混凝土論文范文

1.1模板的標準與材料鋼筋混凝土模板的強度必須能夠達到實際需要,且具備穩定的剛度,使其在使用過程中能夠承載來自不同施工的荷載,將變形大小控制在有效范圍內。混凝土施工時,需要保證混凝土結構、施工環境、澆筑技術等協調運用,對結構大的模板還應適當運用大模板,模板支架的材料以鋼材為主。

1.2模板的安裝與維護模板支架需要支撐在良好的地基上,且需要保證具有足夠大的支撐面積,在安裝支撐架相關部位時需要添加墊板。并對基土做好堅實處理,設置排水裝置,且模板的鋼拉桿不能彎曲,保證于拉桿的連接處于穩定狀態。另外。模板與混凝土之間的部分位置也要處理好,以保證混凝土表面狀態良好。

1.3模板的去除在拆除現澆結構模板過程中需要維持混凝土的強度、側模處于正常狀態,并且保證表面積棱角不受到損壞。在選擇底模時需要保持設計強度達到標準值的80%才能拆掉。

2模板所用鋼筋的施工

2.1鋼筋材料的選擇以及對保存條件的要求在鋼筋施工過程中,包括對鋼筋材料的選擇,加工和連接等主要幾項施工環節,其中,鋼筋材料質量的優劣將直接影響施工結構的穩固性,因此,對于鋼筋材料的選擇要嚴格按照施工操作標準進行。首先,鋼筋材料可以分成不同的型號和尺寸,采購人員要根據施工的要求科學的進行數量和規格的選擇,并對選擇的鋼筋材料的質量和數量予以嚴格的檢驗;其次,鋼筋材料的運輸和存放環境應該保持干燥性和清潔性,防止鋼筋材料在潮濕的環境中發生銹蝕腐爛的情況,影響其正常使用;再次,鋼筋材料的保存要按照一定順序進行分類存放,并對每一種鋼筋的型號予以清晰標識,以方便施工人員的使用。另外,鋼筋材料存放的場地要用塑料苫布進行覆蓋,以達到防水防潮的目的。

2.2加工技術分析鋼筋加工前,要準備合適的加工設備,并有效的組織施工人員的配備。鋼筋的加工要嚴格依據鋼筋下料單開展作業,這就要求施工人員對下料單內容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夠科學有效的按照其內容組織鋼筋加工操作。在鋼筋材料使用前,要對其進行嚴格的質量檢驗,發現鋼筋表面有銹蝕現象要及時對其進行清理,發現鋼筋材料有斷裂現象要立即進行更換,以確保材料的可用性。施工人員在加工前,要再次核對鋼筋材料的型號是否與施工標準相一致,同時,要對鋼筋的強度和冷彎性能做必要檢驗,如發現不符合標準的材料要堅決予以更換。在鋼筋彎曲加工環節,施工人員要注意掌握彎曲的力度,不要用力過猛或速度過快,防止造成鋼筋材料的斷裂,鋼筋的彎曲要達到標準角度,并準確掌握彎頭的預留長度,避免造成材料的浪費。鋼筋的綁扎要科學控制綁扎接頭的長度并注意綁扎方向和角度,以免出現綁扎結構松動或脫落現象,造成鋼筋結構的坍塌。

2.3鋼筋連接技術鋼筋在施工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長度不足的情況,這時就需要使用適當的連接技術來實現鋼筋的加長。常見的鋼筋連接技術主要包括冷壓連接,套筒擠壓連接和焊接等幾種方式,其中焊接方法被大多數施工單位所廣泛采用。鋼筋焊接技術具有連接效果好,施工操作簡單等優點,但在具體施工時,要注意焊接方法和工藝的選擇,對不同的施工材料和施工要求,所選擇的焊接方法也有所差異。

2.4鋼筋接頭應分散布置鋼筋的間距、保護層、大小尺寸都需要按照標準的圖紙進行設置。對鋼筋安裝的偏差需控制在標準范圍內,如表3所示。對板內雙向受力的鋼筋網需要對鋼筋進行交叉綁扎,使用到的鐵絲型號為20號鐵絲。在安裝過程中需要設置架立筋,整個安裝過程結束后需要保持足夠的剛度和穩定性。而在鋼筋架設時依舊需結合圖紙的實際情況做好驗收工作,保證質量達標需要后才能進行下一步施工。

3模板所用混凝土的施工

3.1在混凝土施工中,原料的選擇和配比是施工基礎,同時,混凝土材料存放和運輸的條件也會直接影響到后續施工效果。首先,在原料選擇方面,施工人員要對混凝土配置的各種原材料予以嚴格的質量把關,混凝土配置原料主要包括水泥,骨料,一定數量的外加劑,粉煤灰等,水泥作為混凝土的核心原料,在選擇時要注意其強度和冷凝性是否符合施工要求,一般情況下,多數企業都會選擇硅酸鹽水泥作為混凝土配置原料。在進行骨料選擇時,要盡量選用雜質物少,純度高,顆粒細的種類,以增強混凝土內部結構的粘合度和密實性。混凝土制備要嚴格按照配比量進行,合理控制各種原料和水的添加數量,并充分攪拌。在運輸過程中,要盡量避免長距離輸送,并盡可能縮短運輸時間。混凝土材料在使用之前,要進行性能的合格性檢驗,檢驗通過方可正式進行澆筑施工。

3.2混凝土的施工。混凝土在施工前要進行充分的攪拌和振搗作業,以保證混凝土原料的均勻性,如果沒有進行連續振搗作業,將會導致混凝土出現離析分層的現象,影響后續施工效果。在混凝土澆筑時,要嚴格控制送料管道的長度,高度和傾斜角度,澆筑施工中使用的模板要事先進行清潔處理,保證其表面的光滑度,進而提高混凝土模板澆筑的效果。混凝土澆筑要分層進行,并且澆筑過程要連續進行,同時要注意在澆筑過程中始終要保持原料的均勻振搗,另外還要注意合理控制混凝土澆筑的時間,要再混凝土初層澆筑完畢后立即進行二次澆筑。由于混凝土施工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水化熱現象,致使施工工程出現開裂問題,影響其內部結構的穩定性,因此,要尤其注意對于澆筑現場的溫度控制,避免出現較大溫差。

4結束語

第4篇:鋼筋混凝土論文范文

2高層建筑結構在強約束條件下的變形與裂縫分析

高層建筑中地下室外墻板、二層梁、頂層梁板與屋面女兒墻由于受溫度應力的作用,比一般情況下更易產生裂縫,工程實踐中經常會在這些部位出現裂縫。

2.1地下室結構

地下室工程中最容易產生裂縫的部位是外墻板,底板與頂板產生裂縫的概率不大,其主要原因是:高層建筑地下室結構往往超長,外墻板受到地下室底板的強大約束,其約束遠遠大于地下室底板與頂板所受的約束。外墻板產生的裂縫絕大多數為豎向裂縫,多數縫長與墻高相當,兩端逐漸減小。裂縫大部分出現在拆模后不久,有的還與環境溫度變化梯度有關。一般情況下為表面裂縫,有時也有貫穿裂縫。

2.2底層結構

高層建筑一、二層在上部結構中所受約束最大。地下室外墻板與頂板厚度大、配筋密集,地下室結構本身受到地下室基礎、底板、外側土體的約束,因此地下室結構對上部一、二層的約束很大。高層建筑一、二層結構梁板經常會出現橫向裂縫,特別是位于兩個電梯井間(電梯井采用筒體結構)的大梁,該大梁還受到兩個鋼筋混凝土簡體的強大約束,實際工程中經常有豎向裂縫出現,裂縫一般位于板下梁的兩側,有時裂縫在梁底跟通,這些裂縫通常是表面裂縫,深度在1~2cm以內。

2.3中間層結構

高層建筑中間結構層梁板產生裂縫的情況很少,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其所受的約束較小。

2.4頂層結構

高層建筑樓層結構越往上所受的約束越小,其水平位移越大,符合“約束強變形小、約束弱變形大”的規律。因此,距離底部基礎約束最遠的頂層結構所受的約束最小,其水平位移最大。但是頂層上部由于無約束或約束極小(如屋面機房對其的約束),受到的下部結構約束與上部相比很大,再加上頂層結構溫差變化大,屋面板面大體薄對溫度變化敏感,加上屋面板轉角部位分別受到兩個方面的約束,因此屋面板容易在轉角部位產生八字形裂縫。還有一些屋面南側邊梁受到日照溫差相當大,因此南側邊梁也容易產生豎向裂縫。

2.5屋面女兒墻

屋面女兒墻的約束情況與地下室外墻板、頂層結構相似。女兒墻受到的下部約束很大,而上部由于一般只按構造要求設一道壓頂梁,上部約束很小,再加上女兒墻為薄壁結構,溫差變化大,極易產生收縮裂縫。

3大底板多塔樓建筑結構在強約束條件下的變形與裂縫分析

大底板多塔樓高層建筑產生的裂縫除具有一般高層建筑的特點外,還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大底板底板與地下室樓面在塔樓部位受到的水平約束與豎向約束均很大,因此在塔樓與裙房(或廣場)的連接部位容易產生裂縫。

3.1大底板底板

大底板多塔樓高層建筑經常采用樁筏或樁箱基礎其特點是豎向荷載的差異,使塔樓與裙房或廣場產生差異沉降,這種類型的樁筏或樁箱基礎的一個特點是底板厚度H遠小于長寬尺寸L,當H/L小于或等于0.2時,底板在溫度收縮變形作用下,離開端部區域,板的全截面受拉應力較均勻。在不均勻沉降作用、地基約束、塔樓豎向作用力下,將出現水平法向應力,該應力是引起垂直裂縫的主要原因,尤其在底板厚度或肋梁較小的裙房與廣場部位特別容易產生裂縫。

一般橫向裂縫產生是由于上部荷載的不均勻作用,導致地基與基礎受力不均勻,在差異沉降、底板收縮與地基約束下,底板自身的剛度不夠,調節不均勻受力的能力較弱,遂產生了橫向裂縫。沿底板對角線分布的斜向裂縫,其裂縫寬度一般呈現中間大兩端小的棗核狀,具有較明顯的受剪破壞的特征,也是在差異沉降與地基約束作用下,底板自身的剛度不夠而產生的。有時在塔樓與廣場連接處的柱子會出現沿柱根呈“口”字形的裂縫,裂縫進一步發展時,“口”字四角再向外呈斜向發展,長度一般較短。

3.2地下室頂板

大底板多塔樓高層建筑的地下室頂板平面尺寸一般都很大、各邊長度超長,溫度變化引起的伸縮與混凝土自身收縮值均較大。塔樓大量的混凝土墻柱與剪力墻是結構中重要的抗側力構件,它的存在大大提高了結構的抗側移能力,加大對頂板變形的約束。由于頂板受到周邊塔樓結構的強約束,而中間廣場部位有一個較大的空間,只受到地下室墻柱的弱約束,因此頂板周邊受到的約束遠遠大于中央部位受到的約束,周邊受到的應力也遠遠大于中央部位。由于頂板在塔樓附近應力集中,因此裂縫首先在這里產生。由于平面尺寸大、結構超長,頂板其它部位也逐漸有裂縫產生,頂板中心由于約束很弱,一般無裂縫產生。塔樓部位的頂板受到地下室與上部結構的約束均較大,而自身的梁板跨度均較小且梁斷面較大、剛度較好,一般不會出現裂縫。

3.3地下室外墻板

大底板多塔樓高層建筑地下室外墻板除具有一般地下室外墻板的特點外,由于外墻板受到塔樓結構的強約束,因此外墻板除具有一般的豎向裂縫外,在裙房(或廣場)與塔樓連接處易產生較大的裂縫,裂縫一般呈豎向略帶斜向,裂縫上部靠近塔樓,下部靠近裙房。

4其它結構在強約束條件下的變形與裂縫分析

4.1汽車坡道

現代建筑物經常具有車輛直接進入二層的汽車坡道,一層通常作為車庫。車道一端與一層樓面連接,另一端位于室外自然基礎或地下室頂板上,平面布置如圖1。由于車道的斜向布置使其具有極強的約束,特別是另一端位于地下室頂板上的情況,使車道產生平行于橫向的裂縫,裂縫經常為貫穿性的。

4.2回字形結構

有些工程由于使用的需要,設計成呈“回”字形的內外兩個鋼筋混凝土簡體,兩簡體間采用梁板連接。當內外兩個簡體間距較近時,梁板受到的變形約束極大,容易在樓面產生裂縫。某工程為地下一層結構,由內外兩個簡體構成,中間為無頂板水池,四周為走道有頂板,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0。內外簡體墻板厚度分別為250mm、300mm,頂板厚度為120mm,頂板配筋為上下雙層雙向10mm@150mm。頂板剛度相對簡體很弱,受到的約束很大。頂板產生的裂縫如圖2所示,在角部呈45°角分布,中間呈垂直于簡體方向布置。

5防止鋼筋混凝土強約束部位結構裂縫的技術處理措施

強約束是建筑工程產生裂縫的一個重要原因,對有強約束的建筑工程,應采取減小約束、加強結構剛度、施加預應力等技術措施來有效減少裂縫的產生。

5.1減小約束

減小約束從根本上緩解裂縫的產生。對超長結構和大底板塔樓結構可以采用后澆帶、伸縮縫,充分釋放混凝土的伸縮應力,給結構留有合理的伸縮空間。對處在基巖或老混凝土上的基礎或結構采用設置滑動層和鉸接點的方法。如對斜形車道,可將其另一端設在具有滑動層的自然基礎上。

5.2加強剛度

加強結構剛度,提高整體抗裂能力。在強約束區提高配筋,減小鋼筋間距和鋼筋直徑,提高混凝土與鋼筋的協同作用,提高抗裂能力。如:可在地下室外墻板中設置暗梁;在豎向荷載變化很大的連接部位加密鋼筋;對加強大底板多塔樓高層建筑地下室底板整體剛度,提高其調節不均勻沉降的作用與抗裂能力;加強混凝土配合比的設計等。

5.3施加預應力

施加預應力直接約束結構的變形,減小因約束而產生的內力,從而防止結構開裂。預應力技術尤其適合于樓面結構,樓面結構的裂縫以橫向為主,縱向鋼筋的配置對其有重大的影響,一般可在縱向主梁中采用預應力筋以施加預應力。

5.4施工措施

加強施工,做好混凝土的養護工作,盡可能提高混凝土的實際強度。嚴格掌握后澆帶的封堵時間,使混凝土有充分應力的時間等。

6工程實例

6.1實例1

湖南某工程有地下室一層且連成整體,上部由7幢高層主樓組成。整個平面呈一個大的“L”形,兩個長邊分別達到153.5m、133.6m。主樓采用框架剪力墻結構。廣場地下室采用框架結構,柱網間距8.2m。每幢主樓有兩個東西對稱布置的電梯間和樓梯間混凝土筒體。

地下室外墻板產生較多豎向表面裂縫,間距在3~4m,個別有滲水現象。地下室底板無明顯裂縫與滲水現象。地下室頂板產生了較多斜向45°裂縫且大多有滲水現象,裂縫主要分布在強約束區與應力集中的大陰角處,如圖3所示。

7幢主樓連接兩個電梯間、樓梯間的二層大梁均有裂縫產生。裂縫在梁側呈豎向分布,上端接近于板底,下端通到梁底,梁底下側個別也有連通。裂縫深度在1cm以內。三層該部位大梁也有少量裂縫產生,四層以上該部位大梁沒有裂縫發現。由于頂層邊梁配筋得到加強,屋面板轉角均配置了上下層放射筋,因此頂層結構沒有發現裂縫。

6.2實例2

湖南某工業科技園綜合樓工程建筑面積56100m2。A樓地下1層,地上6層,結構長度(含懸挑結構)為300.5m。基礎采用人工挖孔樁與鉆孔灌注樁,底板厚度為40cm。結構形式為全現澆框架結構,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0。上部建筑采用通透式設計,外墻采用落地式大排窗。

6.2.1地下室裂縫控制

1)減少約束

在29軸設置一條伸縮縫分成東西兩塊,每塊底板又設置了兩條后澆帶,如圖4地下室平面示意圖所示。地下室底板、外墻板、室外頂板及后澆帶的混凝土均采用摻入10%UEA-H的微膨脹混凝土,提高混凝土抗伸縮能力。

2)加強剛度

地下室底板與外墻板在滿足要求的前提下縱向鋼筋的小而密。底板上下配置18mm@150mm鋼筋網。外墻板厚度為300mm,水平筋配置為14mm@150mm。摻加粉煤灰、膨脹劑、外加劑等減少水泥與水的用量,提高混凝土極限拉伸值。黃砂采用中砂,碎石采用連續的5~25mm粒徑。塌落度為12cm。

3)施工控制

按后澆帶為界分塊分批澆注,保證每一塊混凝土的熱量能最大限度地釋放,使混凝土內不會集中較大的收縮應力。加強養護,加快土方回填。后澆帶的填充時間為結構混凝土澆搗后3個月,使結構的總降溫與收縮變形進行到一半以上,以有效釋放應力。

6.2.2上部裂縫控制

1)加強剛度

板的配筋采用連續式配筋,上部結構樓面板厚為120mm,縱向板筋為上下18@150mm。屋面板厚度為120mm,縱向板筋為上下12@125mm,對轉角處樓板配置上下兩層放射筋。

2)預加預應力

縱向框架梁采用無粘結預應力技術。按施工段劃分為6個區塊,每個區塊以后澆帶為界進行分段張拉,每段長度均在50m左右。后澆帶處梁增設騎縫筋連接,也采用預應力技術。

3)施工控制

材料控制與施工控制類同于地下室結構施工。

6.2.3施工效果

通過采取了一系列技術處理措施后,該強約束結構部位情況良好,經過近兩年多的使用,沒有發現結構裂縫和滲漏水現象。

參考文獻:

[1]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2]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2002.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3]王鐵夢.超長大體積混凝土裂縫控制.混凝土工程新技術,1998.

[4]李國勝.建筑結構裂縫及加固疑難問題的處理-附實例.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第5篇:鋼筋混凝土論文范文

關鍵詞:裂縫成型質量控制

廣州思偉重工有限公司位于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區東江大道5號,本工程由生產車間、動力車間、堆場等組成,生產車間采用排架結構,動力車間采用鋼筋砼框架結構,其中生產車間上部為鋼屋架,單層局部四層,建筑面積約10125m2,建筑高度16.72m;動力車間建筑面積200.5m2,建筑高度6m;傳達室建筑面積51.27m2,建筑高度3.5m;另有一堆場。生產車間及堆場地面采用金剛砂地面一次抹光成型,基層混凝土厚度300mm,設計強度為C30,整個基礎由732個不同規格的承臺及各承臺間的底板組成,面積為12845m2,面積較大;由于工地位于珠江與東江交匯處,江水漲潮時的水位高,因此生產地板有防滲要求。因此,需要制定出有效的方案對其施工過程中及地面成型后的質量進行控制。

一、裂縫控制

在澆搗基層混凝土時可能發生裂縫的主要原因是:基層混凝土強度等級高,產生的水化熱高;冬季施工,環境溫度低(廣州12~1月份環境氣溫約10℃),混凝土內與環境氣溫溫差大;養護不當,混凝土溫度較高時突然澆冷水養護,也會產生無規則的多條微裂縫,裂縫嚴重的可導致底板滲漏。要防止裂縫必須從設計上設置伸縮和后澆帶,并在金剛砂地面完成后割縫,施工中改善施工工藝,降低混凝土溫度應力和提高混凝土自身抗性能這兩方面綜合考慮。

1、配合比設計及試配

為降低混凝土溫度應力,最好的辦法是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熱,因此,必須做好混凝土配合比設計及試配工作。

1.1、原材料的選用

1.1.1、水泥:選用低水化熱的粉煤灰硅酸鹽水泥,以盡可能減少水泥用量。本工程選用425號粉煤灰水泥。

1.1.2、細骨料:宜用Ⅱ區中砂,因為使用中砂比用細砂,可減少水及水泥的用量。

1.1.3、粗骨料:在泵送條件下,選用粒徑5~20連續級配石子,以減少混凝土收縮變形。

1.1.4、含泥量:若骨料中含泥量偏多,不僅增加了混凝土的收縮變形,又嚴重降低了混凝土的抗拉強度,對抗裂的危害性很大。因此骨料必須現場取樣實測,石子的含泥量控制在1%以內,砂的含泥量控制在2%以內。

1.1.5、摻合料:應用添加粉煤灰技術。在混凝土中摻用的粉煤灰不僅能夠減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熱,增加混凝土和易性,而且能夠大幅度提高混凝土后期強度,并且混凝土的28天強度能接近混凝土標準強度值。

1.1.6、外加劑:采用外加UEA微膨脹劑技術。在混凝土中添加約10%的UEA。試驗表明在混凝土添加了UEA之后,混凝土內部產生的膨脹應力可以補償混凝土的收縮應力,這樣相應地提高混凝土抗裂強度。

1.1.7、試配及施工配合比確定:根據試驗室配合比設計,每立方米混凝土配合比525號水泥275kg,連續級配碎石(粒徑5~20mm)1031kg,摻合料73kg,外加劑5.28kg,水185kg,坍落度140~160mm。

2、由于基層混凝土厚度僅為300mm,故可采取普通覆蓋、淋水、或噴灑養護進行養護,可保證混凝土內外溫度(中心與表面,表面與外號)<25℃。

3、施工時需注意的問題:金剛砂地面成型后7~10天通常會在地面與柱交接處發現陰角裂縫,這主要是由于剛度變化,基層混凝土平面形狀轉折處的陰角存在結構豎向裂縫,由頂部向下開縫,上寬下窄,這是由于收縮應力和沉降、溫度應力等共同作用,在角部形成集中應力超過混凝土抗拉強度所造成的。為了防止陰角部位混凝土產生裂縫,除從設計方面盡量少用凹凸的平面形成,并且在陰角處采用附加鋼筋等構造措施外,還應在施工方面保證陰角部位的混凝土施工質量,及時覆蓋、淋水、或噴灑養護劑進行養護,并控制拆模時間不宜過早。

4、表面處理

4.1、金剛砂簡介:

地面硬化劑可分為兩種,一種為非金屬地面硬化劑,另一種為金屬地面硬化劑,兩種硬化劑是非金屬或金屬骨料與標準波特蘭水泥及其他滲合料組成,開袋后即可使用。它具有很高的強度和耐磨性、防塵,有效增加地面的防油性、且縮短工期。一般用于須耐磨且防塵的工業地面。其28天強度;非金屬地面硬化劑地面80mpa;金屬地面硬化劑地面91mpa。施工完畢48~72小時后可能開放行走:7~10天后輕型貨車可以行駛;28天后可以正常使用。

4.2、金剛砂地面的施工方法:

基層混凝土振搗要及時,先振搗料中處混凝土,以形成自然流淌坡度,然后全面振搗。為提高混凝土的極限拉伸強度,防止因混凝土沉落而出現裂縫,減少內部微裂,提高混凝土密實度,還采取二次振搗法。在振搗棒撥時混凝土仍能自行閉合而不會在混凝土中留孔洞,這時是施加二次振搗的合適時機,但也不能過振,防止離析。由于泵送混凝土表面水泥較厚,澆筑完基層混凝土3~4h內初步用長刮尺刮平,初凝前用鐵滾筒碾壓2遍,再用木抹子搓平壓實,以控制表面龜裂,并能減少混凝土表面水分散發,然后用專用抹光機加圓盤進一步平整混凝土,保證混凝土表面平整、密實。在混凝土初凝后,終凝前開始撒播硬化劑,同時使用抹光機加圓盤壓實抹平。24小時后即在完成面割縫,防止出現冷裂縫。

約1~2小時后,再重復一次撒播及壓實的操作;最后用抹光機加刀片進行拋光密封,同時手工修補邊角部分;最后噴灑養護劑或覆蓋薄膜,防止水分快速揮發引起開裂。從混凝土整平到覆蓋養護,所有操作過程保持在24小時內完成。施工完成2~3天后可開放行走,并在完成面割縫,防止出現冷裂縫。

5、養護措施:采取普通淋水養護。

6、健全施工組織管理:在制訂技術措施和質量控制措施的同時,還落實了組織指揮系統,逐級進行了技術交底,做到層層落實,確保順利實施。

7、施工中應注意的問題

7.1、盡量縮短混凝土的運輸時間,合理安排澆筑順序,及時卸料;在澆筑前,用水沖洗模板降溫;泵管用麻布包裹,以防日光暴曬升溫;

7.2、保證振搗密實,嚴格控制振搗時間,移動距離和插入深度,嚴防漏振及過振;

7.3、保證混凝土供應,不隨意留置施工縫;

7.4、做好現場協調、組織管理,要有充足人力、物力、保證施工按計劃順利進行。

二、平整度、光潔度的控制

本廠房坪表面采用原狀混凝土表面摻入硬化劑以增加其表面硬度,施工過程中混凝土經過簡單處理(長刮尺刮平、滾筒輾壓)后并在初凝前采用專用機械鏝表面磨光,養護后的表面硬度能達到較重荷載的承重要求而不損壞。

對于此類做法,一方面節約了地坪表面另外增加的一道20mm厚的水泥砂漿整體面層的費用從而節約了投資,另一方面因為在結構層高不變的情況下,減少了20mm的水泥砂漿整體面層的厚度,從而使房間的凈空高度增加了20mm。

另一方面,此類做法降低了設計難度。因為三角洲地區多為軟土地基,地基的承載能力相對較弱,處理地基承載的費用相對于整個工程造價來說較高,水泥砂漿密度按2000kg/m3計算,此時若減少一道20mm厚的整體砂漿面層的重量,則每平方米建筑面積減輕結構自重1×1×0.002×2000=40(kg),而本廠房建筑的地面均布荷載的設計標準值為3000kg/m2,故相當于減輕荷載40/3000=1.33%,使得地基處理的費用相應有所降低,從而減小建設單位的投資及設計單位的設計難度。

再者,施工方便。相對于住宅建筑剪力墻結構來說,采用直徑為1m的圓盤抹光機進行金剛砂地面處理時,大開間的廠房具有足夠的操作面,除地面與廠房柱接茬處需手工進修磨外,均可進行機械操作,減少了因工人技術素質不能滿足要求帶來的精度降低。

一次性成型混凝土地坪施工難度的分析

1.1、現行規范中沒有對一次性成型混凝土地坪的質量驗收標準進行標注。根據《混凝土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關于混凝土地坪(毛地坪)平整度的要求為8mm,一般均能滿足,但是施工過程中唯一能參照的驗收標準只能按《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中的砂漿面層地坪的平整度(4mm),這樣,對施工單位來講,相對于砂漿面層,一次性成型混凝土地坪施工方面的難度大大增加。

1.2、由于設計要求地面一次成型后方可進行上部結構的施工,施工過程中的對已成型的地面的破壞的可能性很大。柱及圈梁以及鋼屋架施工過程中的排架搭設與拆除過程中均有可能破壞已成型的地面,造成產品保護的技術措施費用及管理難度大大增加。

控制措施

鋼筋綁扎完畢后,將水準儀放置在現場周圍,由控制點引入標高,在地板鋼筋每4m×4m焊接一條垂直地面方向的鋼筋,將鋼筋截斷在地面成型標高的位置,澆灌混凝土時由的鋼筋頭控制地面成型標高,澆搗混凝土時厚度略高于鋼筋頭,隨即振搗密實,然后以鋼筋頭為標志,檢查平整度,在二次長刮尺刮平時再進行標高復核,保證標高誤差控制在4mm以內。混凝土初凝后,開始做金剛砂地面,并在安放豎向鋼筋的位置用木抹子用力搓打抹平,將金剛砂和混凝土漿混合,使面層達到緊密結合。

第6篇:鋼筋混凝土論文范文

【關鍵詞】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計算簡圖

1 前言

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我國鋼材量的不斷提高,鋼一混凝土組合結構在建筑行業得到了迅速發展,隨著建筑造型和建筑功能要求日趨多樣化,無論是工業建筑還是民用建筑,在結構設計中遇到的各種難題也日益增多,因而作為一個結構設計者需要在遵循各種規范下大膽靈活的解決一些結構方案上的難點、重點。

2 框架結構方案構思時應考慮以下幾點

2.1 結構的傳力路線應簡捷明了。在荷載作用下,結構的傳力路線越短、越直接,結構的工作效能越高,'所耗費的建材也就越少。

2.2 從力學觀點看,在民用和公共建筑的平面布局中,應當盡量使柱網按開間等跨和進深等距(或近似于等距)布置,這樣可以相應減少邊跨柱距,也可以充分利用連續梁的受力特點以減少結構中的彎距,可以使各跨梁截面趨于一致,而提高結構的整體剛度。

2.3 結構方案還應結合工程地質情況和建筑功能要求綜合考慮。

3 應從概念設計上著手注意幾個問題

3.1 關于強柱弱梁節點。這是為了實現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讓梁端形成塑形鉸,柱端處于非彈性工作狀態,而沒有屈服,但節點還處于彈性工作階段。強柱弱梁措施的強弱,也就是相對于梁端截面實際抗彎能力而言柱端截面抗彎能力增強幅度的大小,是決定由強震引起柱端截面屈服后塑性轉動能否不超過其塑性轉動能力,而且不致形成"層側移機構",從而使柱不被壓潰的關鍵控制措施。柱強于梁的幅度大小取決于梁端縱筋不可避免的構造超配程度的大小,以及結構在梁、柱端塑性鉸逐步形成過程中的塑性內力重分布和動力特征的相應變化。因此,當建筑許可時,盡可能將柱的截面尺寸做得大些,使柱的線剛度與梁的線剛度的比值盡可能大于1,并控制柱的軸壓比滿足規范要求,以增加延性。驗算截面承載力時,人為地將柱的設計彎距按強柱弱梁原則調整放大,加強柱的配筋構造。梁端縱向受拉鋼筋的配筋不得過高,以免在罕遇地震中進入屈服階段不能形成塑性鉸或塑性鉸轉移到立柱上。注意節點構造,讓塑性鉸向梁跨內移。

3.2 關于"強剪弱彎"措施:強剪弱彎是保證構件延性,防止脆性破壞的重要原則,它要求人為加大各承重構件相對于其抗彎能力的抗剪承載力,使這些部位在結構經歷罕遇地震的過程中以足夠的保證率不出現脆性剪切失效。對于框架結構中的框架梁應注意抗剪驗算和構造,使其滿足相關規范要求。

3.3 注意構造措施。

3.3.1 對于大跨度柱網的框架結構,在樓梯間處的框架柱由于樓梯平臺梁與其相連,使得樓梯問處的柱可能成為短柱,應對柱箍筋全長加密。這一點,在設計中容易被忽視,應引起重視。

3.3.2 對框架結構外立面為帶形窗時,因設置連續的窗過梁,使外框架柱可能成為短柱,應注意加強構造措施。

3.3.3 對于框架結構長度略超過規范限值,建筑功能需要不允許留縫時,為減少有害裂縫(規范規定裂縫寬度小于0.3mm),建議采用補償混凝土澆筑。采用細而密的雙向配筋,構造間距宜小于150mm,對屋面宜設置后澆帶,后澆帶處按構造措施宜適當加強。

3.3.4其它構造措施限于篇幅,這里不再贅述,請詳見新規范。

4 結構計算方面的問題

4.1 計算簡圖的處理

結構計算中,計算簡圖選取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計算結果的準確性,其中比較典型的是基礎梁的處理。一般情況下,基礎梁設置在基礎高度范圍內,作為基礎的一部分,此時結構的底層計算高度應取基礎頂面至一層樓板頂面的高度。基礎梁僅考慮承擔上部墻體荷載,構造滿足普通梁的要求即可。當按規范要求需設置基礎拉梁時,其斷面和配筋可按構造設計,截面高度取柱中心距的1/12~1/18,縱向受力鋼筋取所連接的柱子的最大軸力設計值的10%作為拉力來計算。但是,當基礎埋深過大時,為了減少底層的計算高度和底層的位移,設計者往往在±0.000以下的某個適當位置設置基礎拉梁。此時,基礎拉梁應作為一層輸入,底層計算高度應取基礎頂面至基礎拉梁頂面的高度,二層計算高度應取基礎拉梁頂面至一層樓板頂面的高度。拉梁層無樓板,應開洞處理,并采用總剛分析方法進行計算。基礎拉梁截面及配筋按實際計算結果采用。若因此造成底層框架柱形成短柱,應采取構造措施予以加強。另一個需要注意的是,當框架結構的電梯井道采用鋼筋混凝土井壁時(設計時應盡量避免),計算簡圖一定要按實際情況輸入,否則可能會造成頂部框架柱設計不安全。

4.2 結構計算參數的選取

4.2.1 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一2001)中規定: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時,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分別為0.1g和0.15g兩種,抗震設防烈度為8度時,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分別為0.2g和0.3g兩種,這與89規范差別較大。計算中應嚴格注意地震區的劃分,選取正確的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這一項對地震作用效應的影響極大。

4.2.2 結構周期折減系數

框架結構由于填充墻的存在,使結構的實際剛度大于計算剛度,計算周期大于實際周期,因此,算出的地震作用效應偏小,使結構偏于不安全,因而對結構的計算周期進行折減是必要的。折減系數可根據填充墻的材料及數量選取0.7~0.9。

4.2.3 梁剛度放大系數

SATWE或TAT等計算軟件的梁輸入模型均為矩形截面,未考慮因存在樓板形成T型截面而引起的剛度增大,造成結構的實際剛度大于計算剛度,算出的地震剪力偏小,使結構偏于不安全。因此計算時應將梁剛度進行放大,放大系數中梁取2.0、邊梁取1.5為宜。

4.2.4 活荷載的最不利布置

多層框架,尤其是活荷載較大時,是否進行活荷的最不利布置對計算結果影響較大。即使選用程序中給定的梁設計彎矩放大系數,也不一定能反映出工程的實際受力情況,有可能造成結構不安全或過于保守。考慮目前的計算機計算速度都比較快,作者建議所有工程都應進行活荷載的最不利布置計算。

4.3 獨立梁箍筋計算結果需復核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中規定:對集中荷載作用下的獨立梁,應按公式進行計算,且集中荷載作用點至支座間的箍筋,應均勻配置。但SATWE軟件計算梁箍筋時,未考慮獨立梁這一情況,都按公式 進行計算,有時會造成計算結果偏小,設計中若遇到有獨立梁存在的情況,應對梁箍筋的計算結果進行手算復核。

5 設計構造方面的問題

5.1 框架節點核芯區箍筋配置應滿足要求對于規范中規定的框架柱箍筋加密區的箍筋最小體積配箍率的要求,絕大部分設計人員都能給予足夠的重視,但對于《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01)中規定的"一、二、三級框架節點核芯區配箍特征值分別不宜小于0.12、0.10、0.08且體積配箍率分別不宜小于0.6%、0.5% ,0.4%。"設計中經常被忽視,尤其是柱軸壓比不大時,常常不滿足要求。這一規定是保證節點核芯區延性的重要構造措施,應嚴格遵守。

5.2 底層框架柱箍筋加密區范圍應滿足要求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01)中規定:"底層柱,柱根處箍筋加密區范圍為不小于柱凈高的1/3"這是新增加的要求,設計中應重點說明

5.3 框架梁的縱向配筋率應注意

《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一2001)中規定:"當框架梁梁端縱向受拉鋼筋配筋率大于2%時,梁箍筋最小直徑的數值應比表6.3.3中規定的數值增大2mm。"在目前設計中,這一規定常被忽視,造成梁端延性不足。

5.4 框架梁上部縱筋端部水平錨固長度應滿足要求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中規定:"框架端節點處,當框架梁上都縱筋水平直線段錨固長度不足時,應伸至柱外邊并向下彎折,彎折前的水平投影長度不應小于0.4LaE。" 當框架柱截面尺寸小于400×400mm時,應注意梁上部縱筋直徑的選擇,否則這一項要求不容易得到保證。

第7篇:鋼筋混凝土論文范文

(1.青島理工大學藍色經濟區工程建設與安全協同創新中心山東青島266000;

2.青島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山東青島2660330)

【摘要】疲勞對士木工程結構,特別是被廣泛應用的鋼結構和混凝土結構具有嚴重危害,一直以來受到廣泛關注。研究鋼筋混凝結構的疲勞效應問題,預測其剩余壽命,對于保障在役結構的安全使用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介紹了混凝土材料的疲勞性能、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受彎疲勞性能和損傷鋼筋混凝土梁疲勞性能的研究現狀,并通過總結分析了目前已有研究中的不足,并針對當前研究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提出了看法。

關鍵詞 疲勞性能;混凝土;強度

【中圖分類號】TU375; TU528.0

【文獻標志碼】A

1. 前言

(1)在實際工程應用中,像橋梁、吊車梁和海洋平臺等結構承受著反復荷載的作用,這些特殊而重要的結構在正常使用的情況下將承受反復變化的應力和應變作用,促使這些結構的力學損傷不斷累積,當損傷累積超過一定量后將會使這些承載結構發生低于靜載強度的脆性破壞或破損,即結構發生疲勞破壞。但疲勞問題長期以來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使得混凝土結構的疲勞變成不可忽視的問題。

(2)本文從混凝土材料的疲勞性能、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受彎疲勞性能和損傷鋼筋混凝土梁疲勞性能等三個方面介紹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疲勞性能的研究現狀。

2. 混凝土材料疲勞性能研究

2.1混凝土抗拉疲勞性能研究現狀。

從評定在循環荷載作用下結構對開裂的敏感性的角度來看,混凝土在純拉狀態下的疲勞性能非常重要。

Tepfers[2]采用數字模擬的方法對立方體劈裂試驗結果進行處理,得出在受拉應力狀態下可采用與受壓應力狀態下較為相似的方程來表示:

式中 fcsplm -混凝土靜力劈拉強度平均值;

β -材料常數,可取為0.0685。

Saito和Imai等[3]進行了純拉疲勞試驗,采用4Hz的加載頻率,試驗中最小應力和靜載抗拉強度 fctm的比值約為0.08,得出破壞概率p=0.5的S-N關系線的試驗結果可用下式表示:

2.2混凝土抗壓疲勞性能研究現狀。

抗壓性能是混凝土材料性能的重要指標,因此成為科研工作者的研究重點。關于這一方面的研究較多,研究成果也較多。

(1) 混凝土單軸受壓疲勞性能研究現狀。

Graf和Brenne等[4]通過混凝土的疲勞試驗研究了最小應力和應力范圍對其的疲勞強度的影響,同時給出了Goodman圖;Brenne和Muir等[5]利用立方體高強混凝土構件研究了高強混凝土的疲勞強度以及其退化規律;Holmen等[6]通過大量的試驗研究得出混凝土的疲勞特性和其疲勞壽命的概率分布。

Matsushita[7]利用混凝土圓柱構件進行了大量的疲勞試驗,得出了混凝土疲勞壽命的概率分布,并通過線性回歸的方法分析出了考慮最小應力水平的S-N曲線關系式:

lgN=17[(1-Smax)/(1-Smin)]+0.23

(2)混凝土雙軸受壓疲勞性能研究現狀。

Lan等[8]通疲勞試驗研究了板式混凝土構件在不同應力比下完全卸載和部分卸載兩種情況的疲勞雙軸受壓疲勞性能,得出兩種卸載方式下混凝土的疲勞性能相似,且與應力大小無關。

大連理工大學[9]進行定側壓雙軸受壓疲勞試驗,定側壓比分別為0.25和0.50,試驗結果表明:定側壓的約束提高了混凝土的抗壓疲勞強度,縱向最大應變和最小應變的發展和單軸受壓情況下相似,也符合三階段規律,并綜合分析(考慮了側壓影響)出了統一的疲勞破壞準則方程:

Smax=α-β(1-R)lgN

其中:

α=1+0.8304(δ2/fc) ,β=0.0638+0.115(δ2/fc) ; (0?δ2?fc?0.5)

(3)混凝土三軸受壓疲勞性能研究現狀。

關于混凝土三軸受壓疲勞試驗國內外研究資料較少,曹偉等[10]進行了定向側壓約束下三軸受壓疲勞試驗,試驗中試件的靜載破壞現象與疲勞破壞形態一樣,都是沿著縱向加載方向出現數條裂紋,符合三階段規律,但變形模量逐漸減小,得出了混凝土多軸受壓疲勞S-N統一方程,然而混凝土的三軸疲勞試驗操作復雜,試驗結果很難得出,結果的有效性難以得到確認,故現有的數據與資料只能作為參考。

2.3混凝土壓-拉疲勞性能研究現狀。

由于在壓拉循環應力狀態下的混凝土疲勞試驗對試驗儀器等要求較高等原因,因此目前對壓拉反復狀態下混凝土的疲勞試驗研究較少。

Cornelissen[11]對混凝土試件進行了疲勞試驗,頻率為6Hz,結果表明最小壓應力的水平高時,疲勞壽命明顯降低,同時分別給出了引起受拉和受壓破壞的拉壓應力狀態下的S-N方程:

(1) 受拉破壞:

(2) 受壓破壞:

大連理工大學的呂培印等[12]也進行了一些壓-拉疲勞試驗,在綜合考慮了最小、最大應力水平對疲勞的影響下,通過多元回歸線性分析法得到壓-拉情況下的S-N方程:

lgN=12.02-10.64Smax-4.39Smin(Smin=0.1-0.2)

其中:

復相關系數為0.932,Smax 、 Smin對 lgN的偏相關系數分別為0.998和0.839,回歸誤差為0.046。

3. 鋼筋混凝土梁受彎疲勞性能研究

3.1鋼筋混凝土是一種復合材料,同時離散性又很大,所以對鋼筋混凝土梁受彎疲勞性能的研究是一項比較復雜的課題,但一直以來還是有許多學者對鋼筋混凝土梁受彎疲勞性能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3.2目前國內外的研究重點主要都放在了等幅疲勞荷載作用下鋼筋混凝土梁的裂縫寬度、撓度、疲勞剛度的變化規律以及疲勞壽命的預測上。

3.3H.A.馬達洛夫在文獻[13]中詳細介紹了在重復荷載作用下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的疲勞性能的兩類問題:(1)鋼筋構造對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的強度、裂縫形成和剛度的影響;(2)鋼筋混凝土結構疲勞計算理論的若干問題。

3.4沈忠斌[14]和朱曉東[15]通過對11根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在疲勞荷載作用下的試驗結果分析,得出了其裂縫寬度和撓度的變化規律和機理,建立了疲勞荷載作用下裂縫寬度和撓度的計算模式,同時給出了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在疲勞荷載作用下裂縫寬度和撓度的計算公式。

3.51990年,石小平等[16]進行了混凝土梁彎曲疲勞試驗,通過對所得的試驗數據進行分析得出混凝土彎曲疲勞壽命的概率分布基本符合兩參數Weibull分布,并同時分析了應力比對疲勞性能的影響,并建立了相應的疲勞方程;

3.61991年,Byung[17]通過混凝土梁的彎曲疲勞試驗得出S-N曲線并得出疲勞強度方程,并驗證了在給定的應力水平下疲勞壽命分布符合Weibull分布,同時研究了混凝土在變幅疲勞荷載作用下的損傷累積理論。

4. 損傷鋼筋混凝土梁疲勞性能研究

(1)目前我國的大部分鋼筋混凝土梁橋都已服役相當長的時間,主要承重構件均有著各種各樣的損傷(銹蝕、腐蝕)情況,所以對損傷鋼筋混凝土梁的疲勞性能進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實際意義,國內外對此也進行了一系列研究。

(2)同濟大學的李士彬[18]利用13根銹蝕鋼筋混凝土梁進行了等幅疲勞試驗研究,通過分析認為在等幅荷載作用下,銹蝕梁的疲勞壽命比未銹蝕梁的疲勞壽命有明顯降低,同時在相同的荷載的水平下,銹蝕梁的疲勞壽命隨銹蝕率呈指數函數下降。銹蝕鋼筋混凝土梁銹蝕率越高,剛度隨荷載循環次數的增加衰減的速率越大。

(3)華僑大學的宋小雷[19]利用18根銹蝕程度不同的鋼筋混凝土梁進行了靜力和疲勞性能試驗研究,研究結果表明,鋼筋混凝土梁的銹蝕率越高,鋼筋混凝土梁的疲勞壽命就越短,同時還得出了促使鋼筋混凝土梁的疲勞性能降低的重要原因是鋼筋與混凝土之間的粘結力下降和因銹蝕而導致鋼筋表面形成的銹坑和疲勞應力之間的耦合作用。

(4)桂林理工大學的虞愛平[20]利用9根銹蝕程度不同的鋼筋混凝土梁進行了疲勞性能以及疲勞后剩余承載力的試驗研究,試驗結果表明,銹蝕率越高的鋼筋混凝土梁的耐久性越差、疲勞性能越低。

(5)浙江大學的徐沖[21]利用四組不同(正常構件、正常加固、銹蝕損傷加固和超載損傷加固)的鋼筋混凝土梁進行了靜力和疲勞性能試驗研究,試驗結果表明,在循環荷載作用下說明鋼筋混凝土梁的整體剛度的重要指標是動撓度,且影響這一指標的兩個重要因素是加固形式和加固前的損傷情況。

(6)大連理工大學的王海超等[22]利用8根腐蝕鋼筋混凝土梁進行了腐蝕后鋼筋混凝土梁的靜力和疲勞性能試驗研究,試驗結果表明,較低水平的腐蝕對鋼筋混凝土梁的靜力性能影響很小,但對鋼筋混凝土梁的疲勞壽命影響較大。

(7)中南大學的趙亞敏[23]利用ANSYS等軟件,以鋼筋混凝土簡支梁橋和拱橋為模型研究了其在超載情況下的疲勞性能,研究結果表明,超載對鋼筋混凝土簡支梁橋和拱橋的疲勞性能影響非常大,在一般情況下,超載的荷載增加一倍,鋼筋混凝土梁的疲勞損傷增加將近10倍。

5. 結束語

目前雖然對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疲勞性能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

(1)疲勞試驗影響因素多,離散性較大,而試驗構件數量往往有限,無法從不同截面尺寸、不同配筋率、不同應力水平、不同應力比等方面對的鋼筋混凝土結構進行疲勞分析和試驗研究;

(2)由于在實際結構中,構件承受的都是變幅荷載和隨機荷載,因此還需要研究鋼筋混凝土梁在變幅疲勞荷載和隨機荷載作用下的性能研究,疲勞破壞機理,疲勞累積損傷發展規律;

(3)鋼筋混凝土疲勞壽命預測的研究工作都是基于各種理論的基礎上,千差萬別無法統一,還沒有形成一個符合實際且易于操作的框架體系;

(4)鋼筋混凝土結構發生銹蝕后的疲勞問題對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安全使用也尤為重要,目前對銹蝕鋼筋混凝十結構的疲勞承載力、粘結滑移退化等方面的研究還不夠深入,有待加強。

參考文獻

[1]陳肇元.土建結構工程的安全性與耐久性[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2]Tepfers R,and Kutti T. Fatigue strength of plain,ordinary and lightweight concrete. ACI

J.,May 1979:635-652.

[3]Satio M,and Imai S. Direct tensile fatigue of concrete by the use of friction grips. Journal of

the ACI,Proc,1983,80(5):431-438.

[4]Graf O.,and Brenner. Experiments for investigating the resistance of concrete under often

repeated compression loads.1.Bulletin,Deutscher Ausschuss fur Stahlbeton,Berlin,1934,

1(76):17-25.

[5]Bennett E.W.,and Muir S. E. J.,Some fatigue tests on high-strength concrete in axial

Compression. Magazine of Concrete Research,1967,19(59):113-117.

[6]Jan Ove Holmen.Fatigue of Concrete by Constant and Variable Amplitude Loading[C].In:

Fatigue of Concrete Structure,SP-75,ACI,1982:71-110.

[7]Matsushita H,Tokumitsu Y. A Study on Compressive Fatigue Strength of Concrete

Considered Survival Probability[J]. Proceeding of JSCE,1972,198(2):127-138.

[8]Lan Shengrui,Guo Zhenhai. Biaxial Compression Behavior of Concrete Under Repeated

Loading[J].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1999,11(2):105-114.

[9]朱勁松. 混凝土雙軸疲勞試驗與破壞預測理論研究[D]. 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3,9.

[10]曹偉,胡建周. 混凝土多軸受壓疲勞強度分析[J]. 土木工程學報,2005,38(8):31~35.

[11]Cornelissen H A W.Constant amplitude tests on plain concrete in uniaxial tension and tension

compression.Stevion report SR-50,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Jan.1984:79.

[12]呂培印. 混凝土單軸、雙軸動態強度和變形試驗研究[J]. 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1,

11.

[13]H.A.馬達洛夫著,謝君斐譯. 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在重復荷載下的性能研究[M]. 北京:

科學出版社,1964.

[14]沈忠斌. 疲勞荷載作用下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使用性能的試驗研究[D]. 東南大學碩士

研究生學位論文,1989.

[15]朱曉東. 重復荷載作用下鋼筋混凝土梁正截面剛度的試驗研究[D]. 東南大學碩士研究

生學位論文,1989.

[16]石小平,姚祖康,李華等. 水泥混凝土的彎曲疲勞特性[J]. 土木工程學報.1990,23(3):

11-22.

[17]Byung Hwan Oh.Fatigue Analysis of Plain Concrete in Flexure [J].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neering,1986,112(2):273-288.

[18]李士彬. 銹蝕鋼筋混凝土梁的彎曲疲勞性能和壽命預測[D]. 同濟大學博士研究生學位

論文,2007.

[19]宋小雷. 銹蝕鋼筋混凝土梁靜力及疲勞性能試驗研究[D]. 華僑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

文,2008.

[20]虞愛平. 不同銹蝕程度鋼筋混凝土梁疲勞性能及疲勞后承載力研究[D]. 桂林理工大學

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10.

[21]徐沖. 超載下既有橋梁加固后疲勞性能試驗研究[D]. 浙江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

2011.

[22]王海超,貢金鑫,曲秀華. 鋼筋混凝土梁腐蝕后疲勞性能的試驗研究[J]. 土木工程學報,

2005,38(11):32~38.

[23]趙亞敏. 超載運輸對鋼筋混凝土橋梁疲勞性能的影響研究[D]. 中南大學碩士研究生學

第8篇:鋼筋混凝土論文范文

本專業主要培養具備能從事各類工程建設的場地評價,巖土體特性分析,特種地基加固處理,地質災害評價與治理等地質工程領域的各項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二、培養要求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具有較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了解當代科學技術的主要方面和應用前景,熟悉地質工程勘察、設計施工。 掌握工程地質、工程力學、巖土力學的基本理論,地下工程、工程材料、結構分析與設計、地基處理方面的基本知識,掌握有關電工、工程測量與試驗、施工技術與組織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具有工程制圖、計算機應用、主要測試和試驗儀器使用的能力;具有綜合應用各種手段(包括外語工具)查詢資料、獲取信息的初步能力。熟悉國家有關工程勘察,建筑工程等方面的政策、規范和法規。具有進行工程勘察、設計、試驗、施工、管理和研究的初步能力。

三、主干學科 地質工程

四、主要課程

英語、高等數學、大學物理、普通化學、計算機基礎、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巖土力學、建筑材料、鋼筋混凝土結構、道路勘測與設計、地下結構、施工技術與施工組織、地質工程經濟與企業管理。

五、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內容、要求)

設計1——鋼筋混凝土課程設計

時間:1周

內容:鋼筋混凝土結構

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課程設計,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驟。受到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的初步訓練。設計分兩部分進行,一部分為鋼筋混凝土樓蓋設計,一部分為單層廠房結構設計。要求學生完成相應的計算說明書及結構設計圖紙。

設計2——巖土體工程課程設計

時間:1周

內容:巖土體穩定性評價、巖土體工程設計

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課程設計,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巖土體穩定性評價及巖土體工程設計的原理、方法和步驟,受到巖土體工程設計的初步訓練。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相應的計算說明書和設計圖紙。

設計3——基礎工程設計

時間:1周

內容:根據工程地質勘察報告及有關資料選擇基礎方案,并進行設計、計算、繪出施工圖。

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課程設計,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基礎工程設計的原理、方法和步驟。受到基礎工程設計的初步訓練。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相應的計算說明書和設計圖紙。

測量實習,安排在第5學期,時間1周,內容為工程測量,要求學生在實習結束后,編寫一份實習報告。

認識實習,安排在第4學期,時間3周,內容為地質認識實習。

教學實習,安排在第6學期,時間7周,內容包括工程地質勘察、原位測試、室內資料分析與整理。要求編寫一份實習報告。

畢業實習及畢業設計(論文),安排在第8學期,時間12周。

畢業實習及畢業設計(論文)是實現本科培養目標的重要階段,是學生學習、研究與實踐成果的全面總結,也是對學生綜合素質與工程實踐能力培養效果的全面檢驗。通過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論文),使學生達到工程師工作能力的初步訓練。

要求:選題盡可能結合生產實踐,做到一人一題,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畢業設計(論文)。

答辯:畢業設計(論文)完成后,由系統一組織答辯。

六、主要實驗

室內試驗(巖土物理力學性質測試、建筑材料試驗等)、野外現場試驗(巖土物理力學性質現場原位測試、工程監測及檢測等)

七、最低畢業課內總學時:2500學時

最低畢業總學分:模塊A:176學分+分 模塊B:178學分+7學分

第9篇:鋼筋混凝土論文范文

關鍵詞:鋼筋混凝土現澆板,裂縫,原因,預防,措施,處理

 

鋼筋混凝土現澆板具有整體性好和抗滲、抗漏性能強等優點,在近幾年的房屋建設中得到廣泛應用,但鋼筋混凝土現澆板的裂縫卻一直困擾著人們。要從根本上解決裂縫問題,我們只有找準病因,下對藥方才能根治裂縫。裂縫是不可避免的,但它的有害程度是可以控制的。下面就結合工作實際,采取相應的綜合性控制措施。

一、鋼筋混凝土現澆板裂縫的類型

根據鋼筋混凝土現澆板裂縫的特點,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橫向裂縫:在跨中1/3范圍內,沿建筑物橫向方向的裂縫,出現在板下皮居多,個別上下貫通;當建筑物總長超過40cm時,通常在建筑物端部第一或第二開間板跨中出現上下貫通裂縫。

2、縱向裂縫:沿建筑物縱向方向的裂縫,出現在板下皮居多,個別上下貫通。

3、角部裂縫:在房間的四角出現的斜裂縫,板上皮居多。

4、不規則裂縫:分布及走向均無規則的裂縫。論文參考。

5、樓板根部的橫向裂縫:距支座在30cm內產生的裂縫,位于板上皮。

6、順著預埋管線方向產生的裂縫。

二、鋼筋混凝土現澆板裂縫產生原因分析

1、混凝土干縮

混凝土具有收縮的特性,產生收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混凝土在硬化過程中的化學反應產生“凝縮”和混凝土內自由水分蒸發所產生的干縮兩部分所引起的體積收縮。而混凝土是由水泥、粗細骨料加水攪拌而成的一種非均質的人工石材,其抗拉強度很低,當收縮所引起的體積變形不均勻或某一部位的收縮變形過大,混凝土互相約束而產生的拉應力或剪應力大于混凝土的抗拉強度時,現澆板就可能引起裂縫。

2、溫度變化

混凝土與其他材料一樣,也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在混凝土硬化初期,水泥水化釋放出較多的熱量,混凝土又是熱的不良導體,散熱較慢,混凝土板內的溫度較板面高,這使內部混凝土的體積產生較大的膨脹,面外部混凝土卻隨著氣溫的降低而收縮,內部膨脹和外部收縮相互制約,在板面產生很大的拉應力,從而產生了板面裂縫,也可能深進板內甚至貫穿板底,嚴重影響結構的整體性、防水性和耐久性。

3、外荷載的作用

施工操作過程中產生的動荷載、沖擊荷載,模板、鋼管等周轉材料的集中堆放,使現澆樓板因承受高于設計時所考慮的荷載而出現裂縫。

4、混凝土強度的影響

若混凝土拌合物中含有某些礦物質和有害物質,如粘土、淤泥、細屑、有機雜質等,粘附在粗細骨料的表面,妨礙水泥與之粘合,降低混凝土強度;水泥質量不合格,安定性不良時,混凝土硬化后產生不均勻的體積膨脹,從而使現澆板產生膨脹性裂縫。

5、施工質量

不良施工質量導致的混凝土裂縫往往占有較大的比例,一是施工縫的留設部位不當;二是酷暑高溫期間施工冷縫的產生;三是必要的措施不到位或失效,如模板隔離劑的失效,模板與混凝土粘連;四是拆模過早,樓板受“內傷”。

三、裂縫的預防措施

雖然鋼筋混凝土現澆板在使用過程中,存在出現裂縫這一重大缺陷,但它的這一缺點在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可以通過一定的措施,使其影響控制在規范允許的范圍內。對于現澆板的裂縫問題,可以采取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以減少或避免這些裂縫的出現:

(一)混凝土原材料質量方面

1、確保使用合格正規廠家的水泥,并認真進行各項性能試驗。

2、嚴把材料關,杜絕使用不合格材料。

3、嚴格控制混凝土施工配合比。

(二)施工質量控制

1、在混凝土澆搗前,應先將基層和模板澆水濕透,避免過多吸收水分,澆搗過程中應盡量做到既振搗充分又避免過度。

2、混凝土樓板澆筑完畢后,表面刮抹應限制到最小程度,防止在混凝土表面撒干水泥刮抹,并加強混凝土早期養護。樓板澆筑后,對板面應認真養護,防止強風和烈日曝曬。

3、嚴格施工操作程序進行,不可只要進度不要質量 。

4、施工后澆帶的施工應認真領會設計意圖,制定施工方案并做好交底,杜絕在后澆處出現混凝土不密實、不按圖紙要求留企口縫,以及施工中鋼筋被踩彎等現象。

5、對于較粗的線管或多根線管的集散處,可增設垂直于線管的抗裂短鋼筋網加強,抗裂短鋼筋采用Φ6-Φ8,間距≤150,兩端的錨固長度應不小于300毫米。

6、加強養護:在施工過程中,由于搶趕工期將影響施工人員作業,使樓面砼往往缺乏較充分的澆水養護延續時間。為此,施工中必須堅持覆蓋麻袋或草包進行一周左右的妥善保濕養護,并可采用噴養護液進行養護,達到降低成本和提高工效,并可避免或減少對施工的影響。論文參考。

7、嚴格控制板面負筋的保護層厚度:現澆板負筋一般放置在支座梁鋼筋上面,與梁筋應綁扎在一起;另外,采用鐵架子或混凝土墊塊等措施來固定負筋的位置,保證在施工過程中板面鋼筋不再下沉,從而可有效控制保護層,避免支座處因負筋下沉,保護層厚度變大而產生裂縫,板的保護層厚度不應大于1.5cm.

(三)裂縫的處理方法

1、表面涂抹適用范圍是漿材難以灌入的細而淺的裂縫,深度未達到鋼筋表面的發絲裂縫,不漏水的縫,不伸縮的裂縫以及不再活動的裂縫。表面貼補(土工膜或其他防水片)法適用于大面積漏水(蜂窩麻面等或不易確定具體漏水位置、變形縫)的防滲堵漏。論文參考。

2、填充法:用修補材料直接填充裂縫,一般用來修補較寬的裂縫,作業簡單,費用低。寬度小于0.3mm,深度較淺的裂縫、或是裂縫中有充填物,用灌漿法很難達到效果的裂縫,以及小規模裂縫的簡易處理可采取開V型槽,然后作填充處理。

3、灌漿法:此法應用范圍廣,從細微裂縫到大裂縫均可適用,處理效果好。

4、結構補強法:因超荷載產生的裂縫,裂縫長時間不處理導致的混凝土耐久性降低、火災造成的裂縫等影響結構強度可采取結構補強法。包括斷面補強法、錨固補強法、預應力法等。

(五) 結語

現澆樓板裂縫是住宅工程中反映最為強烈的問題之一,也是施工過程中較難控制的質量通病之一。通過大量的工程實踐經驗,我們發現只要施工時加強防范整治措施,裂縫問題就能得到有效控制。這要求參建各方主體針對造成現現澆板裂紋的主要工序,制訂合理施工方案,強化施工人員的質量意識,嚴密施工組織,合理安排工序和工序交接,加強施工過程中的技術交底,更為有效的避免該問題。

[1]彭圣浩 《建筑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手冊》(第三版)2002 中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建筑施工手冊》(第四版)縮印本 建筑工業出版社

[3]紀午生,建筑施工工長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4.

[4]陳昌明.建筑工程質量控制與通病防治全書[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1.

[5]方承訓.建筑施工[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级片欧美 | 亚洲韩国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日韩欧美 | 国产91第一页 | 日本不卡在线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国产精品福利午夜一级毛片 | 国产高清精品毛片基地 | 中文字幕在线无限2021 | 最新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xxxx色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 久久综合精品不卡一区二区 | 99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美女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久在线 | 亚洲免费不卡 | 日本aaaa级片 | 伊人久久在线视频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日韩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国产片网站 | 国产精品9999久久久久 | 女人张开腿给男人捅 | 成人免费真人毛片视频 | 久久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第一页 | 一级毛片一级毛片一级毛片 | 日本特黄特色大片免费视频网站 | 久草免费看 | 黑人一级黄色片 | 免费看男女做好爽好硬视频 | 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 | 牲欧美 | 久草中文网 | va欧美|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一区 | 欧美在线a级高清 |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三区 | 久久国产精品1区2区3区网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