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元好問詩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元好問 《論詩三十首》 偽體
元好問是金代著名詩人和文學理論批評家,他的《論詩三十首》是仿杜甫《戲為六絕句》的形式寫成的詩歌理論作品。全詩涉及的時代自漢開始,歷經魏p晉p劉宋p北魏p齊p梁p唐p宋八個朝代,涉論之作家,始于曹植,終于南宋陳師道(后山)。他評論了自漢魏至宋代的許多著名作家和流派,表明了文學觀點,對后世有重要影響。第一首是:
漢謠魏什久紛紜,正體無人與細論。誰是詩中疏鑿手?暫教涇渭各清渾。
元好問《論詩三十首》的第一首,開門見山地闡述了理論宗旨,宗旨是:發揚“正體”,疏鑿源流,分別涇、渭。所謂“正體”,是跟“偽體”相對而言的。杜甫在《戲為六絕句》里說:“別裁偽體親風雅。”杜甫所說“親風雅”即繼承《國風》反映現實和《小雅》怨刺上政的傳統,元好問所說“正體”也是這樣,這表明了他寫這組論詩的動機、目的和標準。他以“詩中疏鑿手”為己任,要在縱覽詩歌創作的歷史中正本清源,區別正偽,使之涇渭分明,從而廓清詩歌發展的正確方向。
元好問認為“正體”有三:一是開始于建安時代的曹植、劉禎,強調“氣骨興寄”的傳統。一是從晉朝陶淵明開始強調“天然”的傳統。另外,元好問認為杜甫是集大成的詩人,自是正體。至于元好問心目中所謂的“偽體”,茲舉幾例:晉潘岳的“文行不一”、陸機的“斗靡夸多”p初唐沈縉謳p宋之問的“不廢齊梁綺靡之風”p晚唐李商隱的“用事深僻,流于晦澀”p唐盧同的“別尋險徑,流于鬼怪”p唐孟郊的“窮愁苦吟”p唐陸龜蒙的“重名輕實”p宋秦觀的“纖巧柔靡”p宋陳師道的“閉門覓句”和南宋江西詩派的“盡失古雅精真”都屬于偽體。
元好問對“偽體”的評論可謂眼光銳利,立場鮮明,釋微闡幽,頗多慧見。筆者想就晉潘岳的“文行不一”、晚唐李商隱的“用事深僻,流于晦澀”、唐孟郊的“窮愁苦吟”等元好問心目中所謂的“偽體”進行探討,闡明感受、看法、評量。
一、第六首
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高情千古閑居賦,爭信安仁拜路塵!
揚雄謂:“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边z憾的是,心聲心畫常常失真,因此,僅看表現于外的文章,豈能論斷作者真實的人格?后半兩句指出晉人潘岳(安仁)當年寫的《閑居賦》,顯示其高逸的情操,足以名垂千古,誰能相信他為了求官,見到賈謐出門,竟望著路塵而屈膝下拜呢?這首絕句通過評論西晉太康詩人潘岳,批評、嘲諷潘岳做人作詩的二重性格。元好問從詩寫真情出發,鄙視詩寫假話、言不由衷的作品。所謂“言為心聲”、“文如其人”,不能絕對化,因為人的思想感情是復雜、充滿矛盾、發展變化的,有時也會出現假象。要善于分析復雜的矛盾現象,善于識別假象,才能獲得正確的認識。詩歌史上詩與人不統一的現象不獨潘岳,元好問的針砭是深刻的。
人與文的表現形式為二:一是文如其人,二是文人相背。前者中西認識基本一致,西方布封認為“風格如人”,此與《文心雕龍?情采篇》“志深軒冕,而泛詠皋壤;心纏幾務,而虛述人外;真宰弗存,翩其反矣”所言相互印證。但元好問批評的后者文人相背也是可理解的。首先,人不能理解成現實生活中的人,人的精神特征分為二極:一極與現實聯系并被現實決定,存在很多缺陷或局限,為了現實的生存,被扭曲,變成畸形。另一極與自由、理想相聯系,構成一組矛盾。其次,文和人的沖突,其實質是作品中表現的精神風貌和精神特性與現實相聯系的矛盾。例如南朝作家庾信在梁元帝時出使西魏被留而曲節于敵國,后有曲仕于北周,這似與他《擬詠懷二十七首》、《哀江南賦》等詩作中所表現出濃厚的故國之思和羈宦北國的悲憤感情相抵牾,頗遭后人的詬病,但你能否定這些作品的偉大嗎?杜甫說:“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文學創作活動是反思自我、批評自我的最理想的活動,不能把作品中塑造的自我形象等同于現實中作家的自我形象,可以按新的自我塑造新的自我。因此,總體上文如其人是正確的觀念,文人相背是假象,是對自我的一種超越。
二、第十二首
望帝春心托杜鵑,佳人錦瑟怨年華。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
前半兩句謂:望帝的春心,托付在杜鵑鳥的悲鳴中;佳人的錦瑟,激起對逝去年華的悵惘。后半兩句謂:晚唐詩人李商隱詩旨的難以明了,而詩家總是喜愛西昆之美好,唯獨遺憾的是無人像鄭玄箋注《毛詩》般,一一闡述他的義旨。元好問引用《錦瑟》中的詩句,正是因為《錦瑟》一詩詞義隱晦,聚訟紛紜,多種箋解,似都難以服眾。詩所論之重心,在李商隱詩中用事深僻,以致晦澀詩意。
與之相反,筆者認為這不是李詩的遺憾,反而是詩人在藝術上的創新、審美上的追求。李商隱的詩愛用典且善用典,其詠物抒情詩(包括愛情詩)往往情調幽美,善于把心靈世界的朦朧圖像以比興、象征、用典、暗示等隱約曲折的方式化為恍惚迷離的詩的意象,表現出朦朧多義的特點。其作用有三:一是避免直言之淺浮,嚴肅而不輕薄,含蓄蘊藉,韻味深厚;二是可將自己的情感推遠一步,造成一種藝術距離;三是喚起讀者更積極的參與、聯想,從詩境的多面性、多層次著眼,把握其總體情感內涵,領略其詩境與詩美,而不是一味求索其寓意。這樣賞析李詩才會“味無窮而炙愈出,鉆彌堅而酌不盡”(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卷三十四引楊億語)。
三、第十八首
東野窮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詩囚。江山萬古潮陽筆,合在元龍百尺樓。
這首詩是評論孟郊的詩,元好問認為他根本不能與韓愈的詩相提并論。孟郊與韓愈同為中唐韓孟詩派的代表,但有不同。韓愈的詩以氣勢見長,磅礴雄大,豪放激越,酣暢淋漓。司空圖說他“驅架氣勢,若掀雷挾電,奮騰于天地之間”,這種詩歌風格正是元好問所崇尚的,而孟郊的雕琢和險怪的風格正是元好問所批判的。因此,元好問認為孟郊和韓愈不能相提并論,n愈的作品如江山萬古長存,與孟郊比,一個如在百尺高樓,一個如在地下。
孟郊一生沉落下僚,貧寒凄苦,郁郁寡歡,受盡苦難生活的磨難,將畢生精力用于作詩,以苦吟而著稱。蘇軾稱之為“郊寒”,其詩風偏向個人貧病饑寒,充滿幽僻、清冷、苦澀意象,但他將親身體驗到的不平與窮困在詩中深刻地表現出來,情感真摯,正如蘇軾所言:“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如他的《秋懷》一詩寫自己久臥病床,寒夜難眠的苦況,其詩曰:冷露滴夢破,峭風梳骨寒。席上印病文,腸中轉愁盤。又如“借車載家具,家具少于車”(《借車》),“吹霞弄日光不定,暖得曲身成直身”(《答友人贈碳》)等,苦澀中見詩意,莫不是他自身經歷的貧苦生活的真實而形象的寫照?!敖己弊鳛橐环N藝術風格,不應該加以貶低或排斥,而應尊重其存在的權利,這是客觀的現實社會生活在詩人作品中的反應。元好問崇尚剛健雄渾詩風的這種傾向性鮮明的審美觀點過于絕對化,文學藝術可以也應當有多元的審美風格。剛健雄渾固然可貴,清寒瘦削也有娛人之美。在詩歌風格上,應當允許審美主體各有其好。
元好問在第三十首詩中寫道:“撼樹蜉蝣自覺狂,書生技癢愛論量。老來留得詩千首,卻被何人校短長?”面對金代著名詩人和文學理論批評家元好問,筆者對其《論詩三十首》中有關幾例“偽體”的探討像蚍蜉撼樹一樣不自量力,只是書生一時技癢愛議論罷了,姑妄寫之。
參考文獻:
[1][南朝.梁]劉勰,著.戚良德,撰.文心雕龍校注通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唐]房玄齡等撰.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3][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A].[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C].北京:中華書局,1983.
[4][金]元好問.元好問全集[C].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5][宋]蘇軾.蘇軾詩文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
古時酒店作坊中為招徠顧客而應用的傳統酒聯,一般為歷代不知名文人撰寫。這類酒聯嚴格遵循楹聯的形式特點,對仗嚴謹,聲律和諧,示意完美,堪稱為楹聯藝術中的一顆明珠,其中不乏膾炙人口的聯語。這類酒聯沿用至今,仍有其蓬勃的生命力。
我國的詩作自古以來都散發著酒香,大詩人曹操、陶潛、李白、蘇軾、元好問的詩中有關酒的佳句舉不勝舉。如:“閃閃酒簾招醉客,深深綠樹聞啼鶯”(李白);“春風著人不覺醉,快意更須三百杯”(元好問),如果能用這類佳句充當酒聯廣告,也是相當有光彩的。把名人題詞作為酒聯廣告,能夠極大地提高美酒和廠家的聲譽。生產廠家自組人手創制酒聯廣告,或面向社會廣泛征聯,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酒聯廣告的來源廣泛,從中會有佳聯不斷脫穎而出的。凡是好的酒聯廣告,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好的酒聯廣告具有澎湃的激情
金樽美酒,一向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一種富有風趣的享受。在我國,人們都喜歡在婚嫁、壽宴、佳節、迎賓送友等喜慶的日子里飲酒助興;文人在各種集會時表現尤甚。高明的詩人把酒作聯,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心境超脫了形骸而闊大淵深,有居高臨下之望眼,越世凌云之曠懷,下筆奔放飄逸,佳聯遂于偶然間而得之。著名畫家范曾飲過仰韶酒,奮筆疾書:“仰韶酒味醇而濃,一飲詩情人九陔。”著名作家李英儒在張弓酒廠酒酣耳熱之際一揮而就:“為飲一杯張弓酒,舍得寶馬和貂裘。”可見美酒確實具有神奇的力量,它能令人心曠神怡,思維活躍,豪情滿杯,使想象和靈感的翅膀騰飛。以上兩聯豪語,是作者在酒味泛胸、詩興大發的時候噴涌而出,具有常時不可道的激情,因而具有感染人的強烈作用。
好的酒聯廣告具有濃郁的詩意
酒聯廣告有的本身就是從詩詞中集來,如“閃閃酒簾招醉客,深深綠樹聞啼鶯”,我見之于一家鄉村酒店門側,從而對這家普通酒店產生了幽雅、潔凈的良好印象。相當多的酒聯廣告是飽讀詩書的作者從詩詞中點化而來,把詩句意境置于酒聯廣告之中,欲隱欲現,既顯出作者腹笱之廣,又富有新意。如曾被用為酒聯廣告的全國釀酒專家周恒為張弓酒廠的題詞:“低度清瑩奪月色,佳釀味美借梅香?!笨倳谷诵念^暗暗浮起詩人林逋的詠梅絕唱:“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再如豫東流傳很廣的傳統酒聯“幸有車馬臨門第,胡芹貢酒宴嘉賓,”也能使人聯想起《詩經?小雅?鹿鳴》中的名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萍,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好的酒聯廣告具有哲理性
(1)自君之出矣,明鏡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旄伞妒宜肌?/p>
(2)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淌狻儿o踏枝》
(3)一寸相思千萬緒,人間沒個安排處。——李冠《蝶戀花》
(4)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脝枴睹~兒二首其一》
(5)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ㄩ_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杜秋娘 《金縷衣》
2、關于愛情的感慨的句子:
(1)男人就像藍牙,你在身邊,他就處于連接狀態。但你一走開,他就搜尋其他外圍設備了!女人像wifi,她們可以看到所有可連接的設備,但會選擇最好的一個。
(2)兩個人在一起久了,就象左手和右手,即使不再相愛也會選擇相守,因為放棄這么多年的時光需要很大的勇氣。也許生命中會出現你愛的人,但那終歸是過客,你還是會牽著你的左手或者右手一直走下去?!腋S袝r候真的與愛情無關、兩個人一起是為了快樂,分手是為了減輕痛苦,你無法再令我快樂,我也唯有離開,我離開的時候,也很痛苦,只是,你肯定比我痛苦,因為我首先說再見,首先追求快樂的是我。
(3)在似水的流年里,傷口總會愈合,誤解終會消除,怨恨亦會散去。因此,當緣盡的時候,我依然要感激你。謝謝你和我練習了青春的愛情,謝謝你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謝謝你讓我能以更為成熟的心智和未來的愛情相遇。
那么,應該怎么教才能激發起學生的興趣,拉近他們與古典詩詞的距離呢?
一、每日一詩,見多不陌生
古典詩詞的教學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讓學生在長期的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才能對詩詞有那么一點點的感覺。
比如,我在課堂上堅持每節課介紹一首古詩詞,可從名句名篇開始,“寂寞沙洲冷”“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讓學生去找出這些篇章,自己去理解詩詞的意思,并制作成幻燈片,在課堂上與其他同學分享。也可以讓學生來介紹自己最喜歡的一首詩,或者一句詩,講清楚詩歌的意思即可,以此增加學生對詩詞的了解,讓學生對古典詩詞不再陌生,也讓學生覺得古典詩詞不一定都是那么晦澀難懂,并逐步產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比如,有學生制作了李清照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一詞的PPT來和大家一起分享,配上背景音樂安文演唱的《月滿西樓》,古香古色,在講解完詩詞之后,學生又重點講解了對最喜歡的“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句的理解。又比如,有學生制作了關于陸游的《釵頭鳳》一詞,并順便介紹了背景——陸游與唐婉的愛情故事,還介紹了另一首唐婉的《釵頭鳳》,還有學生介紹唐寅的《桃花庵歌》,重點向大家介紹歷史上真實的唐寅,與大家通過周星馳的《唐伯虎點秋香》所認識的唐寅是完全不同的。還有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元好問的《雁丘詞》,杜甫的“三吏”“三別”等等,只有廣泛地涉獵,增加對古典詩詞的了解,才能激起學生學習古典詩詞的興趣。
第二學期,我增加了難度,學生幻燈片的內容只能顯示他要講解的詩歌,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來為大家解讀這首詩,按照題目—作者—背景—詩歌大意—情感—表現手法的順序來為大家解讀。增加了對學生自我表達能力、語言組織能力等的訓練。在學生解讀完之后,教師再適當點撥、提醒,或者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來思考、回答。
通過這樣的每課一首詩,學生見識了許多古典詩詞,并且也在古典詩詞的解讀過程中,慢慢了解了詩歌的許多特征,比如,理解詩歌大意時要注意語序的調整,詩歌中運用了多種多樣的表現手法,如借代、比喻、用典、借景抒情等等,中國古典詩歌中常見意象的含義等等,長期的耳濡目染之后,在高三的詩歌專題復習中學生或許就不會對古典詩詞的鑒賞感到陌生了。
二、增加積累,厚積才能薄發
除了廣泛地涉獵,增加了解之外,應該讓學生有適當的積累,這要通過背誦。除了課本上要求背誦的詩詞,課外的一些學生喜歡的、覺得好的詩詞,也應該背下來,或者單純背名句,意思不了解也沒關系,先背,古語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且詩歌本來就是情感性的東西,靠的更多的是心靈的意會,特別講究“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當然,積累得多了,接觸多了,學生就會經常運用到古典詩詞,并不自覺地運用到作文中去。
三、詩詞歌曲,交相輝映
可通過研究性學習或者選修課等活動讓學生自行探討中國古典詩詞在現代流行歌曲中的運用。在現代流行歌曲特別是中國風的歌曲中經常會出現許多古典詩詞,比如,周傳雄的《寂寞沙洲冷》一句,運用了蘇軾的《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比如,王菲演唱的《明月幾時有》出自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許嵩的《如果當時》“與你若只如初見,何須感傷離別”化用了納蘭容若的“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四、學以致用,厚積才能薄發
現在,很多高考優秀作文中常有古典詩詞的影子,可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運用一點,當然,前提是對詩歌本意的透徹了解,運用得恰到好處,而不是亂用、濫用。
作文中如果能運用上一兩句恰到好處的詩詞是可以加分不少的。比如,“范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是何等無私的情懷,是何等純潔的品質,有如此胸懷的人,能不走向生命之滿的那一刻嗎?魯迅說‘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這是何等分明的愛憎觀,是何等偉大崇高的人格?有如此胸懷的人,能不走向生命之滿的那一刻嗎?生命之滿,在于你人格的偉大,在于你執著的追求,在于你艱苦的奮斗,在于你無私的奉獻?!蹦茉谖恼轮星‘斶\用一兩句詩詞,不僅增加了文章的詩意,也增加了文章的深度。
關于荷花,恐怕沒有比周敦頤《愛蓮說》更美的了。文中曰:“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是的,它清雅得令人不敢觸摸。而元好問的一曲《驟雨打新荷》更是聲情并茂:
“綠葉蔭濃,遍池亭水閣,偏稱涼多。漁榴初綻,朵朵綻紅羅。乳燕雛鶯弄語,有高柳鳴蟬相和。驟雨過,珍珠亂撒,打遍新荷?!?盛夏時節,塘邊渠里隨處可見荷的身影,田田的葉子上浮著大片氤氳的香紅,風吹來,花葉齊動,一池清麗柔婉,不由得悠然神往。現在看如夢畫的《荷花》就有這種感覺。
在兒時的記憶中,總覺得泡桐是種很特別的樹,敦厚挺拔的樹干,四月的枝頭,靜謐而熱烈地綴滿紫色的小喇叭似的花朵,沒有樹葉卻燦如云霞。讀了王漁洋的詞:“憶共錦衾無半縫,郎似桐花,妾似桐花鳳。”就更是無緣由地癡迷泡桐花。走在暮春的尋常巷陌,陣陣馨香不時襲來,便知此處定有它的幽雅身姿。四顧果然??磁萃┑幕ㄔ诩氂曛杏朴骑h落,這悲涼而溫柔的畫面,令心中漲滿酸楚與感動。
對美人蕉的喜歡是因為著清人蔣坦的《秋燈瑣憶》。文中有這樣一段話記憶尤為深刻:“秋芙所種芭蕉,已葉大成蔭,隱蔽簾幕。秋來風雨滴瀝,枕上聞之,心與之碎。一日,余戲題斷句葉上曰:‘是誰無事種芭蕉,早也瀟瀟,晚也瀟瀟?!魅找娙~上曰:‘是君心緒太無聊,種了芭蕉,又怨芭蕉。’字畫柔媚,此秋芙戲筆也?!狈蚱尴嗬^在芭蕉葉上作詩對答,這份情趣和風雅恐怕古今少有人領略吧?其實雨中的芭蕉極美,寬闊的葉子碧綠而舒展,淺黃、淡白、粉紅、大紅的花朵,隔著薄薄的雨霧,更是楚楚動人的嬌艷和嫵媚,似古典美人在低吟淺唱。也惟有在雨中,你才能明白,芭蕉為什么要叫美人蕉!
中國元宵節傳承意義
元宵節,又稱燈節、元夕、上元節,標志性時間在一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它起源亍漢文帝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從中國傳統的春節文化來看,元宵節又只是春節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中國古代春節習俗為期長達一個半月,漫長的春節要經過備年、過年、賀年三個階段,從農歷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開始進入春節,直到正月十五鬧元宵,才算是過了大年。如果拿三部曲樂章來比擬的話,處于賀年階段尾聲的元宵節,就是中國春節三部曲的華彩樂段。元宵節被人們視為春節最后的,因為過了這天,人們就真正進入新一年的活,所以人們在元宵節全民歡慶,以祈求上蒼保佑來年風調雨順。
元宵節之所以得以傳承,是因為這個節日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團圓,和諧,追求自由,這些都是我們所向往,也是我們的美好期盼,每一個節日之所以可以得到傳承就是里面包含了人民的祈愿,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當端午節被韓國人搶注世界文化保護遺產后,很多國人很生氣,明明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卻被歸屬到其他國家,元宵節文化內涵豐厚,其文化源遠流長,在世界民俗文化中獨樹一幟,當下民俗節日的世界之爭愈演愈烈,我們必須好好保護好,好好的傳承下去,才不會面臨斷層的危機。我們新一代人肩上背負的歷史使命責任感是促使傳統節日得以傳承與發揚的動力。我們傳承的不僅僅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而已,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非物質的文化精神。
元宵節歷史傳說
漢明帝劉莊信奉佛教,下令皇宮寺廟、民間百姓要在正月十五這天點燈敬佛。后來,這一禮儀逐漸演變為民間盛大節日。元宵節初興于隋唐年間,得到百姓的普遍歡迎,到了宋代、明代已經很盛了,清代達到極致。
正月十五鬧花燈。“正月十五,各地的大街小巷、民宅商鋪無不張燈結彩,火樹銀花樂不完。宮燈、紗燈、魚燈、龍燈、鴨子燈、樓船燈、跑馬燈、蒺藜燈,光彩耀眼;靜的,動的,跑畫面的,目不暇接。”由國慶說,“燈火象征著希望,中國傳統節日中賞燈,表明中華民族對生活的樂觀、對未來的期盼。”
若將元宵節看作春節的一部分,那么元宵節就是春節的。民俗專家表示,和其他傳統節日強調“合家團聚”不同,元宵節更強調“普天同慶”。“正月十五鬧元宵”,一個“鬧”字,道出了元宵節的歡騰、熱烈,也道出了元宵節與其他節日的不同之處。這一晚,觀燈、猜燈謎、舞龍、舞獅、扭秧歌、踩高蹺、跑旱船,爭奇斗巧,鑼鼓喧天,滿街鼎沸,游人摩肩接踵,笑逐顏開。所以元宵節也堪稱中國人的狂歡節。
元宵節古詩詞
《詩曰》
(宋)姜白石
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
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
《青玉案 元夕》
(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上元竹枝詞》
(清)符曾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
《生查子 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京都元夕》
(元)元好問
一、外貌
唐代人張籍家境貧窮,眼疾嚴重,任過太常寺太祝,綽號“窮瞎張太?!?。
唐代人李賀手指奇而長,綽號“長爪郎”。
唐代人李紳,因身材短小而又精明強悍,綽號“短李”。
晚唐的溫庭筠才思敏捷,每次入試,八叉手即成八韻,人稱“溫八叉”。
二、創作風格
唐代人李白的詩雄奇浪漫,賀知章把他比作謫仙,人稱“詩仙”。
唐代人杜甫的詩氣勢磅礴,人稱“詩圣”。
唐代人白居易作詩常是“狂醉又引詩魔發,日午悲吟到日西”,人稱“詩魔”。
唐代人孟郊與賈島寫詩苦煉字句,元好問在《放言》詩中說:“長沙一湘累,郊島兩詩囚?!薄霸娗簟北愠蔀槊辖?、賈島的綽號。
唐代人李賀寫詩奇崛冷怪,人稱“詩鬼”。
三、創作題材
1.動物類
唐代人鄭谷以《鷓鴣》一詩聞名,時號“鄭鷓鴣”。
唐代人崔玨曾作《和友人鴛鴦之什》一詩,時號“崔鴛鴦”。
宋代人謝逸作有關蝴蝶的詩達三百多首,時號“謝蝴蝶”。
宋代人梅堯臣寫過有關河豚的詩,時號“梅河豚”。
南唐的鮑當寫有《孤雁》一詩,時號“鮑孤雁”。
明代人袁凱寫有《白燕》一詩,時號“袁白燕”。
2.植物類
唐代人杜牧寫《紫薇花》一詩,時號“杜紫薇”。
唐代人劉象寫《詠仙掌》一詩,時號“劉仙掌”。
宋代人陸游因寫了很多有關海棠的詩,時號“海棠癲”。
四、“一句成名”
有些文學家因意象超絕或寓意警策的一句詩詞而流傳后世,并贏得綽號。
晉代才女謝道韞寫有詠雪名句:“未若柳絮因風起?!比朔Q“柳絮才”。
北宋有位工部尚書宋祁,寫有《玉樓春》詞:“紅杏枝頭春意鬧?!蓖鯂S在《人間詞話》中說:“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睍r人呼宋祁為“紅杏尚書”。
宋代人賀鑄的《青玉案》以“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之句獲得“賀梅子”的外號。
宋代人饒節有“間攜經卷倚松立,試問客從何處來”這一佳句,人稱“倚松老人”。
清代初年的王士禎本寫有《蝶戀花》一詞,其中一句為“郎似桐花,妾似桐花鳳”,時稱“王桐花”,他的學生崔華,也以“丹楓江冷人初去,黃葉聲多酒不辭”之句得到“崔黃葉”的雅號。
清代人王蘋有“黃葉下時牛背晚,青山缺處有人行”之句,被稱為“王黃葉”。
至于有“紅豆詩人”綽號的清代人吳綺,則以其《醉花間》一詞中的“把酒祝東風,種出雙紅豆”得名。
清代人管水初在《春日即事》一詩中有“兩三點雨逢寒食,廿四番風到杏花”的名句,人稱“管杏花”。
唐代人趙嘏因《長安晚秋》一詩中的“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聞名,杜牧給他取了“趙倚樓”的外號。
宋代人范仲淹作《漁家傲》一詞:“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睔W陽修呼之為“窮塞主”。
宋代人秦少游以其《M庭芳》中的“山抹微云,天連衰草”聞名,坡呼他為“山抹微云君”。
清代人祁珊洲,因有“一夜東風吹雨過,滿江新水長魚蝦”一句聞名,王士禎叫他“祁魚蝦”。
五、系列名句
宋代人張先,填詞善用“影”字,“云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簾幕卷花影”“柳徑無人,墮絮飛無影”三句為其平生得意之句,時人稱之為“張三影”。又因詞中有“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人稱“張三中”。
宋代人李清照,她的佳句是“應是綠肥柳瘦”“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人稱“李三瘦”。
詩人寫詩在運用色彩上往往追求復色搭配之美,用色時,或組合,或對比,方法多樣。
詩人通過多種色彩的組合與搭配,渲染出濃郁的畫意。如“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薄渡街小愤@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鮮艷如火的紅葉和蓊郁無邊的濃翠所組成的山中冬景,色澤斑斕鮮明,山石白、樹葉紅,而山中主色調則是翠,三種色彩強烈、醒目,反差明顯,組合在一起更誘發讀者豐富的聯想?!皟蓚€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黃、翠、白、青四種顏色,點綴得錯落有致;而且由點到線,向著無垠的空間延伸,畫面靜中有動,富有鮮明的立體節奏感。在這里,明麗的色彩組合,繪出了詩人舒展開闊的心境。
詩人愛用鮮明的色彩對比,給人以充分的美的享受。“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保ò拙右椎摹稇浗稀罚┘t藍兩色的冷暖對比強烈,使畫面明鏡,讀者對江南美景也有了一個高度凝練的體驗機會?!耙坏罋堦栦佀校虢虢t。”(白居易的《暮江吟》)血紅的殘陽對碧綠的江水,顯示出同一位詩人對同一種調色方法的純熟使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保ㄌK軾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雖然寫自然界瞬間的天氣突變,但通過色調的對比,以及動靜的調動,使詩句間跳躍出一種畫境的“氣韻生動”。
詩人還善于用色彩的明暗對比,初看不覺得,稍加玩味,就感到富有含蓄的畫意美。杜甫的“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李賀的“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都是先用大塊黑色,用暗調,又用亮光點染,色調明暗變化,彼此烘托,構成一幅幅色調鮮明的畫面,給人藝術的享受。除了黑白、明暗對比,古詩中常常有紅(暖)綠(冷)兩色的映襯,“紅樹青山日欲斜,長郊草色綠無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點紅”(元好問《同兒輩賦未開海棠》)。這些作者或以“紅”襯“綠”,使“綠”更為突出,或以“綠”托“紅”,使紅更加耀眼,或紅綠互相映襯,形象鮮明,達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完美境界。
也有詩人所寫詩詞全篇用色,勾畫背景,詩的境界更為廣闊,色調更加鮮明。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詩一開始以“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寫出塞外八月飛雪的奇景,出人意料地用梨花比喻落在樹上的積雪,生動地勾畫出一幅春景圖。然后又以空曠荒涼的塞外、愁云慘淡的天空、紛紛揚揚的飛雪構成了送別的背景?!凹娂娔貉┫罗@門,風掣紅旗凍不翻?!痹谝黄y白的世界中,詩人特別描繪了那面鮮艷的紅旗。在整個背景和個別事物的映襯上,在色彩的調配上,是多么和諧而又美麗,真是獨樹一幟。全詩展現出一幅色彩鮮明、奇異壯偉的塞外圖景。
有時詩人不用復色搭配,而是追求單一色調深淺濃淡的變化之美,這樣也能浸潤情感,收到很好的抒情效果?!坝浀镁G羅裙,處處憐芳草?!贝翰莸木G色使人想起愛人的羅裙,因而產生一種戀惜之情?!皶詠碚l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滿林楓葉,火紅如醉,在詩人看來,不是秋霜所打,而是離人的眼淚染成的。在此,色彩中之情,已經超越客觀的寫景效果,而成為獨特的抒情方式了。
還有的詩人不用直接表示色彩的詞語,不設色而寫了色,顯示出色彩清淡的魅力。“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边h望處似黃似綠,走近前卻又了無春痕。這是早春時節特有的景觀——春草將萌未萌,新芽欲吐未吐,詩人以不設色而見春色。
1、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
2、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3、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
4、失之毫厘,謬以千里。——《漢書》
5、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楊萬里《竹枝詞》
6、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
7、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李煜《相見歡》
8、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杜甫《戲為六絕句》
9、從來好事天生儉,自古瓜兒苦后甜。——白樸《陽春曲·題情》
10、天機云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陸游《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
11、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蘇軾《水調歌頭》
12、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盧延讓《苦吟》
13、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
14、門外若無南北路,人間應免別離愁。——杜牧《贈別》
15、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陳陶《隴西行》
16、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鄭板橋
17、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李清照《菩薩蠻》
18、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9、結交在相知,骨肉何必親。——漢樂府民歌《箜篌謠》
20、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于謙《詠煤炭》
21、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賀知章《回鄉偶書二首》
22、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元好問《論詩三十首》
23、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杜甫
24、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白居易《長恨歌》
25、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渭城曲》
26、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憫農》
27、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28、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29、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后漢書》
30、縱橫正有凌云筆,俯仰隨人亦可憐。——元好問《論詩三十首》
31、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北齊書》
32、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顧炎武《又酬傅處士次韻》
33、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白居易《琵琶行》
34、文章自得方為貴,衣缽相傳豈是真。——王若虛《論詩詩》
35、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杜甫《夢李白》
36、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歸》
37、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三首》
38、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陸沉。——鄭思肖《二礪》
39、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黃遵憲《雜感》
40、不應有恨,何時長向別時圓?。——蘇軾《水調歌頭》
41、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漢樂府民歌《悲歌》
4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鶴鳴》
43、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4、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煜《浪淘沙》
45、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杜甫《贈衛八處士》
46、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已一年。——韋應物《寄李儋元錫》
47、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李清照《一剪梅》
48、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
49、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韓嬰
50、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
51、不求好句,只求好意。——歐陽修《吊僧詩》
52、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羅大經《鶴林玉露》
53、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煥《涼州詞》
54、若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曹學
55、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增廣賢文》
56、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
57、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史記》
58、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史記》
59、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
60、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61、讀書百遍,其義自現。——《三國志》
62、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賈島《題詩后》
63、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64、人到愁來無處會,不關情處總傷心。——黃庭堅《和陳君儀讀太真外傳》
65、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過零丁洋》
66、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舊唐書》
67、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黃庭堅《寄黃幾復》
68、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數百年。——趙翼《論詩》
69、寸寸山河寸寸金。——黃遵憲《贈梁任父母同年》
70、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71、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史記》
72、悲莫悲兮生別離。——屈原《九歌·少司命》
73、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呂氏春秋
74、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秦韜玉《貧女》
75、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清照《醉花陰》
76、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史記》
77、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78、楚雖三戶能抗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陸游《金錯刀行》
79、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度大庾嶺》
80、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白居易《琵琶行》
81、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曹操《蒿里行》
82、一日不作詩,心源如廢井。——賈島《戲贈友人》
8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84、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85、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86、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
87、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陸游《書憤》
88、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林則徐
89、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
90、不可同日而語。——《漢書》
91、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蘇軾
92、百聞不如一見。——《漢書》
93、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游子吟》
94、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臣殘陽。——李綱《病牛》
95、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李商隱《錦瑟》
96、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王勃
97、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杜牧《遣懷》
98、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戴叔倫《塞上曲二首》
99、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曹植《贈白馬王彪》
100、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張九齡《送韋城李少府》
101、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杜牧《贈別》
102、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103、鏡破不改光,蘭死不改香。——孟郊
104、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105、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
106、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
10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
108、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謝眺樓做官別校書叔云》
109、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聶夷中《詠田家》
110、木秀于林,風必摧之。——《舊唐書》
111、前車之覆,后車之鑒。——《漢書》
112、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113、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漢書》
114、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李清照《聲聲慢》
115、春江秋月冬冰雪,不聽陳言只聽天。——楊萬里《讀張文潛詩》
116、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題》
117、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史記》
118、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馳可以役萬里。——劉禹錫《董氏武陵集記》
119、陶陶然樂在其中。——楊炯《登秘書省閣詩序》
120、讀書本意在元元。——陸游《讀書》
121、悄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黃仲則《癸已除夕偶成》
122、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
123、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李煜《相見歡》
124、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125、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登科后》
126、莫將死句入詩中,此訣傳來自放翁。——袁枚《仿元遺山論詩》
127、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史記》
128、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129、預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覺陳。——趙翼《論詩五絕》
130、須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隨人腳后行。——戴復古《論詩十絕》
131、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
132、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孔子()
133、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來望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趙瑕《江樓感懷》
134、舉大事者,不忌小怨。——《后漢書》
135、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136、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屈原《國殤》
137、業精于勤,荒于嬉。——韓愈《進學解》
138、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賀知章《回鄉偶書》
139、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140、物情無巨細,自適固其常。——杜甫《夏夜嘆》
141、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揚子江》
142、天籟自鳴天趣足,好詩不過近人情。——張問陶《論詩十二絕句》
143、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漢書》
144、一灣死水全無浪,也有春風擺動時。——戴善夫《陶學士醉寫風光好雜劇》
145、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司空圖《漫書五首》
146、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