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文成公主進藏的資料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生活資源;拍攝生活;網絡下載;微博;對話
網絡早已融入人們的生活,也成為孩子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可是,網絡無處不有,孩子們如何明辨是非?—個問題擺在教師眼前,是“堵”還是“疏”?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常常思考這個問題。
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讓我找到了問題的突破口。“大語文觀”下的語文教學,要求我們嘗試利用生活資源,讓語文課堂生活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聯系生活學語文。數碼相機、QQ聊天、網絡視頻、開設微博也能成為教學的得力輔助手段,成為鮮活的生活資源。我嘗試著利用它們,巧用它們,從而發現一些語文新教法。
一、拍攝生活,充實創設情境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是語文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創設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情境,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要環節。”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生活現象,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境結合起來,是激發學生求知欲的最好方法。將生活實例引入課堂,如果只是說一說、談一談,參與的學生總會是少數。如今,我校已是班班有電教設備、網絡教室。如果用攝像機拍下活生生的鏡頭,就能激發更多學生的學習激情。
對于城鎮的學生來說,數碼相機已不再是新鮮事物,一個班少說也有好幾部,這就是教學資源。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隱性資源,根據課堂需要,讓他們同時拍下他們眼中的生活,把真實的生活引入課堂,就能創設契機,調動學生的生成因素,提高語文教學的生成度,以促進學生的知識、技能、情感等方面的素質發展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在指導學生完成《飯桌上的故事》這篇習作時,我就采用拍攝生活的方法來創設情境。課前,我在學生中做了一些調查,得到了第一手資料:班里有十位孩子家里有數碼相機,他們的家庭境況也各有不同。于是,我秘密安排了四位同學拍攝自家飯桌圖片,又安排了四位同學拍攝晚飯全程錄像。課上,當孩子們對自家飯桌熟視無睹,無話可說時,我出示了這些珍貴的生活畫面,一下子打開了學生的話匣。在他們興奮地講述之后,我只需提示他們作文的重點,確定主題,他們就興沖沖地寫下了這篇充滿生活氣息的習作。其中佳作連連,有篇文章是這樣開頭的:
“你個小饞貓,今天有雞湯,夠你‘大吃一斤’了吧!”媽媽用手頂著我的腦門兒說。“雞湯!”爸爸一聽雞湯,便如餓虎般跑下來。我也快奔上桌,說時遲,那時快,我先拿起勺子就舀了一大勺往嘴里送。頓時,舌頭火辣辣的。“哇,燙死我啦!”我大叫著,把湯吐了一桌子。唉,真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爸爸媽媽看到這副情形,都哭笑不得。
二、網絡下載,與文本直觀對話法
在語文教材的編排中,有的課文內容距學生的生活較遠,這就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使學生學習起來覺得很抽象,不易把握,作為教者,我們面臨這樣的問題應該怎么辦?
教學時應借助于情境的創設再現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學生如臨其境,激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引起他們的高度注意,從而較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四年級第八單元有這樣一組課文,四篇課文都是故事,有古代寓言故事、民間傳說、古希臘神話故事,還有阿拉伯民間故事。雖然教學的重點只要求學生學會概括地講故事,但是學生如果對故事背景不甚了解,他們就不會感動。
因此,網絡下載的圖片、文字資料就成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堅實橋梁。有了文成公主的塑像展示,學生就能理解文成公主在藏民心中的地位,那就好比衣食父母;有了文成公主進藏的路線圖,學生就能深刻感悟進藏之艱難,就能體會為什么會沒有橋,也沒有路。有了這些感悟,學生心中的文成公主形象就會更加高大,講起故事來也會更加深情。同樣,古希臘的生活視頻、阿拉伯的歷史背景也將學生帶入文本,多元化的閱讀教學也將普羅米修斯的“火種”埋入孩子幼小的心靈。
三、“微博”對話,課外延伸法
交流是心靈的對話。《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活力的。”可我發現,五年級的孩子上課發言的人很少,而且他們根據成績的好壞自然地把一個班分成了幾伙。
我想到了QQ聊天,想到了微博。于是,我開始準備:先通過課堂對話,商量討論等各種方法,把70多人的一個班集體分成10個學習小組,并通過各種訓練讓他們成為一個個學習團體。
一段時間后,我記錄了這些小組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及一些學生在交流中的困難。針對種種問題,我與班委會成員進行了商量,建了QQ群,并約定每周上網時間,把問題拋給成員,讓他們在網上進行討論,指派小組長做好記錄。然后,我把聊天記錄整理后做成課件,讓全班的孩子們共享。
這樣,課內無法解決的問題,老師就不需要灌給學生,讓他們死記硬背了。不愛發言的學生也有表達的欲望了,在小組學習中,他們也開始積極參與了,也敢于說話了。因為,他們在聊天時說的話被老師認可了,被同學認可了,自信找回來了。
但是,并不是所有同學的家里都具備上網的條件。我效仿報紙、網絡上流行的方法,在班上開通紙上“微博”,開始是針對課堂提問、閱讀、習作等問題,讓沒有上網條件的孩子把“微博”本帶回家寫上一兩句或一兩段。后來,當“微博”本上的內容得到老師的贊許后,有上網條件的孩子也愿意帶“微博”本回家,因為家長們支持。再后來,我把“微博”本變成了習作練習本,變成了班級小小心事本,漸漸地,“微博”本成了交流的園地,成了妙語的集中地,語文從課內延伸到了課外,收效頗多。我也參與進去,或發表自己的意見,或整理評價,做他們交流中的首席。在這段時間里,他們的認知、情感、性格、意志時時都在變化著,師生間、同學間的交流日復一日,他們的個性在迅速地發展。
關于唐卡的起源,一直以來都存在著兩種觀點:一種觀點是意大利藏學家圖齊教授提出的,認為唐卡起源于印度。其原形在印度叫做pata,是一種畫在棉布面上的宗教畫。這種繪畫常常用在宗教儀式中,并且信教者也可以通過繪制它作為善業功德的積累。這種布畫作為可以移動的神像被信徒供養著,因為當時佛教傳人后,并沒有固定的寺院用以崇拜,所以這種可以移動的神像就產生了。還有一種觀點就是西方藝術史界普遍認為的唐卡起源于尼泊爾的紐瓦爾繪畫.這種繪畫的梵語也叫pata。繪制pata時總是使用棉布.而且用做繪畫的棉布是根據畫面尺寸為每幅畫特別織造的。所有的紐瓦爾布畫都是用樹膠水彩畫法完成的。直到18世紀后半葉紐瓦爾繪畫才開始使用紙做依托材料。但是以上兩種說法都只能代表他們各自的見解,而實際上唐卡真正的淵源由于時間的久遠和歷史上地區的滅佛運動,致使可以考證的文物幾乎不存在了。所以要確證唐卡是起源于印度的或是起源于尼泊爾還是起源于其他地方,是非常困難了。據五世達賴所著的《釋迦佛像記.水晶寶鏡》記載:“法王(松贊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繪畫了一幅白拉姆象,后來蔡巴萬戶長時期果竹西活佛塑白拉姆像時,將其作為圣物裝藏在白拉姆像腹內。從這個史實可以看出,唐卡在公元7世紀時期就已隨著佛教的興起而出現。
二、唐卡發展的幾個階段及其藝術特色
(一)吐蕃時期
公元七世紀由于藏王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與尼泊爾赤尊公主成婚,大量的佛像、佛經也隨著兩位公主一起進入。對州據記載,大昭寺和桑耶寺就是融合了多種外來文化而建造的。其中的壁畫、雕刻就是由尼泊爾和漢地畫工合作完成。至今仍保存在大昭寺。該寺中心佛殿門楣的木雕就具有典型的尼泊爾風格,二樓回廊的法王自修室壁畫,也被許多專家認定是吐蕃時期具有尼泊爾風格的壁畫。[1]盡管這些雕刻和壁畫與畫在布上的唐卡在材質上有所不同,但也可據此了解到當時的唐卡繪畫風格了。吐蕃時期的唐卡存世者極少.國內可見的唯有薩迦寺保存的“桑結東廈”(SaGsrgyashuGbCugs)唐卡.上面繪畫有35尊佛像,其古樸典雅的藝術風格與敦煌石窟中同時期的壁畫極為相似。但要想全面的了解這一時期唐卡藝術風格,單憑一幅作品是遠遠不夠的。為了彌補這一遺憾,我們只能依靠同時期的敦煌藝術來找尋其傳承關系和蹤跡。敦煌地處西陲,南與藏區毗鄰,唐代中期曾被吐蕃占領達半個多世紀之久,而且一度成為佛教中心。一些學者認為,榆林窟第25窟正壁《菩薩曼陀羅》為我們認識吐蕃王朝時期的唐卡藝術面貌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從被斯坦因和伯希和帶走的大量繪制于8-l1世紀的帛畫中發現有數十幅屬于吐蕃時期繪畫風格的作品,其中如大英博物館所藏《觀音曼陀羅》、《如意輪觀音》、《虛空藏菩薩》、《觀音菩薩》等,這些作品應該屬于吐蕃時期的壁畫粉本。而收藏于法國羅浮宮的一幅繪于8世紀中葉的《蓮花部八尊曼陀羅》帛畫,從其對稱式的構圖、本尊的排列、人物的服飾、造型、法器的描繪等都與唐卡的畫法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斯坦因對這批具有克什米爾、印度風格的帛畫仔細研究后認為:“能清晰地看出不同風格對敦煌佛教繪畫的不同影響很可能這一畫風是從南面經直接傳人敦煌的”。同樣,敦煌藝術也影響著佛教藝術,吐蕃時期的唐卡和敦煌所藏粉本都會隨著佛教和文化交流而被帶到對方地域,這種多元化的民族文化交流在石窟藝術和帛畫.以及之后的佛寺壁畫中都能明顯反映出來。
(二)宋元時期
公元836年朗達瑪執政之后。反佛勢力抬頭。佛教在吐蕃全境受到了幾乎毀滅性的打擊。這次滅佛運動使佛教在銷聲匿跡達百年之久,直至公元10世紀東印度高僧阿底峽于1042年到阿里托林寺弘法傳教。具記載曾有32位克什米爾藝術家隨從大師來到阿里。無疑,這些藝術家對的佛教藝術有著深刻的影響。從傳世唐卡來看這個時期的作品大多數屬于印度波羅一斯那風格,主尊占據畫面中央很大位置,多呈正面,面相卵形或上寬下圓,鼻子修長,眼簾下垂,雙眉修長而中間緊連,嘴角上翹;圍繞主尊四周對稱羅列的其他尊像占據面積很小,棋格式排列齊整,不留空白;主尊兩側往往侍立著較小的菩薩,呈“s”形,稍半側身姿,半裸,身掛瓔珞,穿短小裙褲,露出優美的姿體。忿怒相護法神身材短粗,面相雖兇惡,但繪制效果如同戴了一幅假面具,髭發很短,更像一頂裝飾的冠。繪制技巧很嫻熟,整體效果細膩而不繁瑣,雖有線條勾勒.但線條并沒有特別的突出,更多的是以不同色調分清它的層次輪廓,繪制手法質樸、單純。設色種類較少,多以暖色的紅、黃為主調,藍、綠色配合點綴,畫面協調、沉穩、厚重,而且金色的應用極少。13世紀到15世紀薩迦派掌握政教大權后.的唐卡繪畫在原有尼泊爾風格的基礎上已趨于成熟.先后形成了夏魯、江孜、古格等樣式并隨著藏傳佛教向東發展.對西夏、蒙古甚至中原的佛教藝術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三)明清時期
15世紀初格魯派興起后,開始以拉薩為中心向周邊及蒙古等地積極發展,壁畫、唐卡的需求也相應大量增長。到17世紀,五世達賴執掌了“甘丹頗章”政教大權后,佛教藝術達到了鼎盛。有的大寺院里,唐卡的數量可以達到成千上萬幅。布達拉宮、德格八邦寺等,均藏有較珍貴的各類唐卡萬余幅;大昭寺、扎什倫布寺、更慶寺等寺廟也藏有上千幅之多。這一時期不但有大量的民間畫工參與繪制寺廟壁畫、唐卡.而且很多僧人甚至高僧都參與繪制,以顯示自己為精通“五明”者。在東部的康巴、中部的安多和西部的衛藏三大繪畫區域及勉唐、欽則、噶瑪嘎赤等代表性藝術流派先后形成。這些流派在原有的印度波羅風格基礎上,主動向漢地明清時期的民間藝術以及重彩花鳥、青綠山水的成就學習,吸收了漢地繪畫作品中的審美追求,百花齊放,爭相斗艷,各具特色,促進了唐卡藝術的蓬勃發展。唐卡藝術開始由原先印度、尼泊爾樣式的古樸、莊重、色彩單純、構圖簡練逐步向畫面華麗、設色艷麗、對比強烈、構圖復雜轉變。
三、唐卡的繪制及意義
藏族是全民族信教的民族,為繪制一幅唐卡情愿傾其所有。因此,唐卡的繪制過程也就十分嚴肅和講究。一幅唐卡繪制前,首先要請活佛占卦,并根據生辰八字算出應供奉的佛、菩薩名號。畫師必須嚴格按照度量的要求嚴格規范準確進行繪制。除要求技藝嫻熟外,還要求舉行各種宗教儀式,如頌經,獻供品,布施等。畫師在繪制唐卡期間嚴禁煙、酒、肉、蔥、蒜和女色,并要沐浴潔身。因為唐卡是信徒崇拜的圣物,繪制完成后需請高僧“裝藏”即在佛像的額、喉、胸的背面寫上“喳”、“啊”、“畔”的藏文或梵文明咒,再用彩緞裝裱,最后頌經開光,使本尊或佛、菩薩附于上面而產生“加持力”,至此,一幅唐卡才算完成。另外,唐卡繪制用材也十分考究,所用的顏料均為礦物、植物顏料和純金純銀加工制成。礦物顏料有金、銀、瑪瑙、珊瑚、朱砂、珍珠等,植物顏料有藏紅花、茜草、大黃等。所有顏料都要經過多次研磨、調膠并加入適量牛膽汁以防腐。有些畫師還擅長用純金顏料勾畫,線條異常流暢美妙,并能使金色顯出多層的素描效果和色度不同的冷暖關系,使畫面金碧輝煌。總體而言,一幅唐卡的制作過程、形式構成、表現內容、色彩裝飾理念、審美內涵,都恰到好處的構建為一座宗教意義上的莊重神圣、輕便活動的崇拜載體,是可流動的、具有與寺院建筑同等意義和精神寄托的對境。它不但成為藏傳佛教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法器,而且能將佛教經典中奧妙難解的哲理、教義、教軌.形象化、符號化、通俗化和世俗化。使信徒和非信徒都能夠通過直觀的視覺藝術形象接受和理解教義,以實現更完美.更直觀,也更為廣泛的弘法效果。
1.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及作用
新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為: ①課堂教學目標能否實現在判斷課堂教學質量高低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現代課堂教學目標體現以人的發展為宗旨。A應將學生作為認識、發展的主體,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B注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積極的自我體驗和主動自我調控能力、與人交往和合作能力的培養,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C現代課堂教學目標應具體、明確、有層次性和可操作性,能反映語文學科的特點。 ②教學條件的準備和學習環境的創設是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A師應正確理解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學內容的選擇應具有時代性、基礎性和綜合性,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B學習環境的創設應能激發興趣,啟發思考,鼓勵創新;C應能恰當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合理利用教學資源,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通過主動學習來促進發展。課堂教學策略與方法體現:師能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提供主動參與時間和空間及自我表現機會,采用多種方式參與課堂教學,拓展發展空間;能通過師生和生生互動,促進相互間的交流,鼓勵合作學習,培養合作意識和交往技能,提供自由、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和情境;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通過設計問題的新穎性、提出問題,鼓勵積極發表見解,質疑問難,抓住思考問題的關鍵及啟發創造性思維,培養創新精神,讓其享受體驗成功的愉悅。④教學效果能達到預期教學目標,能激發學習興趣,促進知識結構形成和基本能力發展;通過知情交融活動方式,促使自主性、主動性的發揮和良好個性的形成;感受生活的樂趣,體驗創造和成功的喜悅。另外課堂教學評價標準不應面面俱到,并不是上述維度都必須體現每一堂課中,還應考慮面向不同層次的問題。如:低中高年級的教學標準應有所區別。作用:① 通過課堂教學評價所提供的反饋信息,師生明確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課堂教學活動中所采取的形式和方法是否有利于促進所規定的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積累資料以便提供關于如何才能更順利地達到教學目標和修改教學目標的依據;② 通過課堂教學評價,了解語文教師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水平、優點和缺點等,以便對教師考查、鑒別,同時也對學生的學業、能力、發展水平做出考查和鑒別;③教育心理學表明:正確的、公平合理的課堂教學評價,能調動課堂教學積極性,激起學習的內部動因,維持教學過程中適度的緊張狀態,以便師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學任務的某些重要部分。
2.語文課堂教學要營造寬松、民主的評價氛圍
教學是一種溝通的藝術,需要在特定的環境中進行。營造寬松、民主的評價氛圍是實施激勵性口頭評價的重要前提。真正的教學過程應是學習主體(學生)和教育主體(教師、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而不是以“教學中心、教師中心、課本中心”為形態的教學。如:師在上課之前,讓學生說三句話:對自己說:我很棒!對同桌說:你真的很棒!對全班同學說:你們很棒,你們真的很棒,你們真的真的很棒!這樣學生在這個寬松、民主氛圍中,學習
3.采用激勵性口頭評價,要挖掘閃光點,抓住瞬時評價時機
口頭評價是一種瞬時評價,師本人要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及時地進行激勵性評價,還要引導學生要善于捕捉、把握時機,進行對話交流評價,促進師生、生生心靈溝通。如:教學《文成公主進西藏》時,生1在朗讀時,普通話不是很標準,但讀得聲情并茂,師適時表揚:你走進了文成公主的心里。點評:師抓住了瞬時評價時機。另外師對學生正在討論的問題,不要立即給予肯定或否定的評判,而是以鼓勵的行為方式、語言提問,讓其暢所欲言,選擇一個恰當的時機說出見解和主張。
4.教師即時評價和延緩評價是促進互動的有效策略
豐富有趣的評價語言,能激勵學習欲望,指引學習方向,診斷和改進學習行為,如:學習方法的滲透、能力的形成、習慣的培養、師生情感的升華等,增強課前預設評價語言的意識,預設形式多樣的評價方式:豐富的口頭語言評價、體態語評價、實物評價、“名人名言”式評價、及時性與延遲性相結合的評價、預設性與生成性相結合的評價。課堂評價語言除了豐富還要有情趣。師在設計評價語言時最好能置身于文本的多種情境,積極尋求評價內容與知識點的融合,把評價有機地滲透于學習內容,使它們渾然一體,使之少幾分理性與機械,多幾分感性與靈動。尤其在學習過程中,有時延緩對學生評價的結果或不作出判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學《剪枝的學問》時,讓學生分組讀課文,發現第二組在讀第三自然段時,把“不結果實、結桃子”中的“結”讀錯。師:第二組同學讀得可真棒,讓師也有讀一讀的愿望,不過讀的時候要仔細聽,是否有讀得不同的地方?師沒有及時說出錯誤,卻引導細致地聽,從中發現問題,很快發現,師讀“結”時意見不一致,便讓其查字典,“結”到底該讀什么?通過查字典弄明白了“結”的正確讀法。點評:在此過程中,師延緩了評價的時機,給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空間,讓學生發現和發展學習潛能,看到自己的發展過程,建立學習的信心。這就體現了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
5.采用同學間互評,更好激起學習欲望
在新課程新理念的指導下,通過教學實踐深切體會到,采用同桌互評,小組評議更能激起學習欲望。在評價同學朗讀時,往往是挑毛病,找缺點, 讓人感到很難堪,這樣讀課文、發言的積極性也隨之降低。如:教學《羅盛教》時,把“他一邊飛奔,一邊脫棉衣。”讀成了“脫毛衣”,引起大笑,師及時引導:你們發現他朗讀的優點了嗎?先評價,再幫他找不足,提出希望好嗎?生生:他聲音響亮,能夠讀出羅盛教十分急切的心情,如果不讀錯字就更好了。這個同學很高興地接受了評價,并說:謝謝你的鼓勵,以后一定注意。這樣久而久之,同學間互評的認識提高了。知道評價對方時要先找對方的優點,去鼓勵他,幫助樹立自信,再提出希望,這樣關系會更加融洽。
6.努力學習,提高評價水平
作品題材廣泛、風格迥異,具有鮮明的個性特色。
他的創作范圍包括國畫、油畫、版畫、雕塑等。近年來,他傾心於創作大畫,
以具象的手法描繪出一個個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由各種人物所組成的一幕幕故事。
他站在全球化的高度,將古今中外、悲歡離合,化作筆下的一幅幅緩緩展開的歷史畫卷。
善以畫敘事
為慶祝祖國15周年,也為向家鄉同胞匯報自己近年來的藝術成果,2012年6月28日至7月8日,郭迪康先生將自己所畫的百餘件國畫精品、數十件雕塑作品展出於汕頭藝苑文化廣場,此次展出名為“郭迪康的藝術世界”——這個世界里,整體雄渾有序、引人入勝、細節惟妙惟肖、精彩紛呈。
目前,郭迪康先生創作了更為大氣磅礴的畫作,他說:“畫家到了一定程度,就要向高難度挑戰,我現在專攻特大尺度,特大場面的作品。”他又說,一般畫家過了60歲,技術成熟了,但很多體力卻不如以前,很難勝任大畫的創作。
大畫是繪畫界的鴻篇大作,長和寬都比普通作品要多出10倍或以上,畫面結構內容復雜、十分考驗畫家的功力和耐心。像郭迪康先生近作:長19米、寬1.9米的作品《黑奴恨》,呈現了三百多個人物,且每一個人的表情、肌理、身形都不盡相同。畫中的殖民者、黑人、傳教士、酋長、貴婦、船夫等人物神態各異、動作千姿百態、服飾各有千秋。即使是非洲土著的盾牌、運輸的象牙、軍官的馬刀,郭迪康先生都一一精細描繪。
雖然整幅畫是用國畫的筆調創作,但在場景縱深和寫實比例等都結合西方繪畫的技巧,其用較低沉的色調展現出十八世紀的西方殖民者在非洲的土地上、瘋狂進行資源掠奪和黑奴貿易的情境。畫中央更巧妙地用一頭關在鐵籠里、體型矯健、回首怒吼的雄獅映射失去自由的黑奴之憤恨,既點睛又引人深思。
畫面上的星條旗說明這些殖民者來自美國,這與反奴隸制傑出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有異曲同工之妙。現實中,郭迪康先生還引申到今日中美關係:“兩國之間的關係,時好時壞,有時還會有比較大的沖突,但相信始終有一天雙方一定會很好合作的。”未來,人類社會強調和平與發展,這要求國與國之間放下各自的偏見:“美國一再攻擊中國的民主制度,但他們在歷史上積累原始資本時不講人權、打擊落後民族,他們憑著新型武器和機械侵略非洲黑人、掠奪他們的資源。”
所有的大畫都是由多張紙拼接而成,這幅鴻篇大作,他花了一整年的時間才完成。因為郭迪康先生高超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整幅畫卷看不出連接的痕跡、渾然天成。為了專心創作大畫,郭迪康先生特意在可進行長28米、寬3.5米大畫創作的工作室內設置了鐵板、以用於紙張拼接。他在這里創作同樣反映西方殖民掠奪美洲印第安人的大畫,這幅巨作預計超過20米、出現的人物更多。郭迪康先生也遠赴美國印第安人居住區,收集道具、人種形象和風俗衣物等資料。
除了表現歷史的沉重,郭迪康先生的大畫作品也有歡樂的場景:長18米、寬2.5米的《絲路行》上,畫著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藏族等約12個民族的朋友,他們在月圓之夜的絲綢之路上歡聚一堂、升起爐火、烹飪美食、載歌載舞;各個民族和睦相處、歡聲笑語,預示著祖國民族團結的溫馨場面,讓現實漫長蒼涼的戈壁絲路增添許多生機和美好。
“我還正在繪製一幅取名為《恒河圣浴》的大畫,是表現印度人早晨圍繞著恒河舉行的各種活動。”印度人將恒河視為“圣河”,他們相信恒河的水能洗去心靈的污穢與罪惡,潔凈靈魂,因此每天早上,印度教的信徒們都會在恒河附近舉行一系列的活動。曾經兩次去過印度的郭迪康先生對這個熱鬧的場景很有興趣,他希望以後能再去印度,收集資料、畫更多的速寫,把恒河早晨發生的種種場景都畫成大畫。
站在國家的立場,通過大畫的題材,對歷史和現實進行深入反思,批判罪惡和落後,讚揚美好的生活和風俗。郭迪康先生的大畫作品表現出一種比畫面更為深刻的魅力。以後,他還希望畫出既表現國家民族富強、又跟異邦友好相處的鄭和下西洋;還有不辭辛勞、千里跋涉、為吐蕃帶去文明繁榮的文成公主進藏等題材的大畫,相信都將是一幅幅震懾人心的精品。
用藝術表達感情
在雕刻藝術上,郭迪康先生取得的成績亦是非凡、曾負責創作多個大型雕塑項目:泰國萬佛慈恩寺里、全世界最大的富貴彌勒佛像;柬埔寨吳哥窟民族文化村里、以柬埔寨歷史人物及建筑群為背景、包含百餘人物和動物的大型彩色雕塑;首屆廣交會組委會中、栩栩如生的駿馬雕塑;臺灣佛學界泰斗星云大師的雕像;國學大師饒宗頤的銅像……他還在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臺北及內地多個城市舉辦個展,作品為多個藝術展館及知名藏家所收藏,在國內外藝壇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從郭迪康先生的珠寶首飾設計上同樣能看出他的奇思妙想,他不會按照傳統特意去除翡翠玉石存在瑕疵的地方,反而用珊瑚、珍珠、寶石等鑲嵌其中,令作品增色不少。他所看好的“中國金黃玉”便體現出一種與眾不同、新穎獨特的美,傳統設計常把玉皮、雜色去掉,而郭迪康先生匠心獨運地將玉石的這些部分保留起來、甚至設計成主體,不僅豐富作品內容、也表現作品的層次感,完美地化腐朽為神奇。
郭迪康先生堅信“藝術即感情”,因此他的作品都反應著他的感情、真切而不造作;他追求“神似”和“美感”,從不生搬硬套,而是從靈感出發、用“心”創作。也因此,他追求藝術、追求美、追求真實,為了實現真實的美,他下了不少苦心,常到國內外很多地方為作品寫生取材,為了完成一匹馬的雕塑,他不僅到西北畫了很多馬匹的速寫,還在一個難得的機會中、親自參與一匹傷馬的解剖過程。這種嚴格和專注,從郭迪康先生的繪畫上可見一斑。
“為了提高我現在的水平,我對以前的畫做出總結,讓自己的創作態度更認真。”對藝術精益求精,郭迪康先生的境界也因此提升,變為純粹的、認真的追求藝術:“現在我會很認真的畫畫,因為這是對藝術的尊重,畫得不專心,是自己不尊重自己。”
以前作品畫得不好,郭迪康先生還會保留下來;現在他一旦畫出不合心意的畫,就把畫撕掉。他說這才是追求藝術的態度,不能貪圖一時的方便或者一點利益而隨便創作。每個作品,都代表著自己、反應著自己的感情,人必須要真正地正視自己、為此負責,在藝術之路上達到德藝雙馨。
郭迪康先生簡歷
1960年:就讀於廣州美術學院。
1968 - 1973年:三次到甘肅省敦煌考察及寫生。
1974 - 1975年:多次參加全國各地的美術研究和創作。
1975年:到北京參加“”發生後第一個全國工藝美展,多件作品入選。
1976年:移居香港。
1977年:與香港宋城簽約,設計並創製中國歷代帝王臘像67個。
1979年:在香港星光行舉辦個人畫展。
1980年:在香港舉辦個人畫展。
1981年:參加香港政府首屆工藝美術展,並作現場表演。
1982年: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泰國舉辦巡回畫展。同年應香港旅遊協會邀請於香港第二屆工藝美術展現場表演速塑技術。
1983年:在馬來西亞怡保舉辦個人藝術展。
1984年:在香港舉辦個人畫展。
1985年:在新加坡中華總商會舉辦個人畫展。同年:於泰國京華銀行舉辦“郭迪康水墨畫展”。青銅雕塑作品《思》參加香港當代藝術雙年展,並被香港藝術館收藏。應韓國東方文化研究院邀請於漢城世宗文化藝術館舉辦個展及即席揮毫。
1986年:在臺北“阿波羅畫廊”作個人畫展。
1987年:為泰國萬佛慈恩寺設計全世界最大彌勒佛像。
1990年:在泰國舉辦個人畫展。
1993年:在新加坡舉辦個人中國畫展覽。
1996年:到馬來西亞舉辦個人畫展並與當地文藝界作學術交流。
1999年:於泰國舉辦個人中國畫展。
2001年:代表香港應邀往甘肅省天水市舉辦個人畫展,並與徐悲鴻作品展同展於天水美術館,同時也與徐悲鴻夫人作小型學術交流 。
2002年:完成柬埔寨吳哥窟民族文化村百多位人物之彩色群雕。
2003年:為惠州市設計製作中國數學家華羅庚青銅像。
2007年:為汕頭市博物館塑製中國畫大師“十萬山人”青銅像。
2008年:投身玉雕首飾創新,己製成新作100件。
2009年:為香港慈善家莊靜庵先生(李嘉誠先生之岳父)設計製作銅像。
2010年:為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設計及製作“饒宗頤”銅像。同年:有多幅中國畫作品發表於北京“駕御”雜誌。
2011年:繼2010年之後被邀參加廣州翰藝畫廊、金雅軒畫廊聯合舉辦之“墨緣”畫展連續三次。